园林植物保护复习资料.docx
《园林植物保护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园林植物保护复习资料.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园林植物保护复习资料
园林植物保护复习资料
1园林植物病害:
园林植物受到其他生物的侵袭或不良环境因素影响而呈现的局部或整体的不正常状态,最终引起人类经济或其他损失的现象。
(病理程序:
生理程序发生改变---植物组织结构和外部形态产生变化----表现出病态)
受害植物在生理上没有发生病理程序,称为损伤不是病害
2直接引起病害发生的因子称为病原,间接因素称为诱因
由生物性病原引起的病害称为侵染性病害(能互相传染),由非生物因素引起的病害称为非侵染性病害(不能互相传染)。
生物性病原(侵染性病原)是指以园林植物为寄生对象的一些有害生物,主要包括真菌、细菌、病毒、植原体、寄生性种子植物、线虫、寄生藻类和螨类等,通常称为病原物,病原真菌、细菌称为病原菌。
非侵染性病害:
温度失调、水分失调、营养失调、有毒物质影响
3病害三角:
寄主、病原、环境
4症状:
病植物在外部形态上表现出的不正常特征
病状:
寄主植物在外部形态上表现的病变特征,如变色、坏死斑、肿瘤、萎蔫、腐烂等。
病症(sign):
病原物在寄主发病部位上产生的繁殖体和营养体等两方面的特征,如菌丝、粉状物、毛状物、颗粒、蘑菇、菌脓、寄生植物个体等。
(所有园林植物病害都有病状,但并非都有病症;由真菌、细菌、寄生性种子植物和藻类引起的病害病症明显;病毒、植原体和多数线虫、非侵染性病害无病症;凡有病症的病害,通常病状先于病症出现)
·病症类型:
1、营养体:
菌丝体、菌膜或菌毡、根状菌索、菌核、植物体、藻体;2、繁殖体:
粉状物、霉状物、点状物、孢子堆、子座、伞菌、木霉菌、果实;3、病害产物:
气味、菌脓。
·病状类型:
1增生型症状(促进性):
瘤肿、痂疮、丛枝、叶卷曲、愈伤组织、流胶和流脂;2减生型症状(抑制性):
黄化、花叶和斑驳、矮缩、簇生;3坏死型症状(分解性):
枝(叶)枯、斑点和斑块、溃疡、腐烂、腐朽、顶枯或梢枯、水渍、焦灼、穿孔、枯萎、猝倒。
5生物性病害(侵染性病害)的病原:
植物病原真菌、植物病原细菌、植物病原病毒、植原体、植物病原线虫、寄生性种子植物。
·植物病原真菌:
大约有70%以上的植物病害由真菌引起(白粉病、锈病、灰霉病、炭疽病、溃疡病、根朽病)多数腐生,少数寄生。
真菌的主要特征:
1.有细胞核,属真核生物;2.没有根、茎、叶的分化,没有维管束组织;3.有细胞壁;4.不含叶绿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营异养生活(寄生或腐生);5.可进行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典型的繁殖方式是产生各种类型的孢子。
真菌的个体发育分为营养阶段和繁殖阶段。
即真菌先经过一定时期的营养生长,然后形成各种复杂的繁殖结构,产生孢子。
真菌进行营养生长阶段的菌丝体称为营养体,组成真菌菌体的一团菌丝称为菌丝体。
高等真菌的菌丝有隔膜,称为有隔菌丝;低等真菌的菌丝一般无隔膜,称为无隔菌丝。
(菌丝一般由孢子萌发后延伸生长形成,以顶端伸长的方式生长)
生长在寄主细胞内的真菌,由菌丝细胞壁与寄主的原生质接触后,因渗透压的作用直接吸收养分;生长在寄主细胞间隙的真菌,以菌丝上形成的特殊器官——吸器,深入寄主细胞内吸收养分。
吸器的形状由小球形、掌状、分枝状等。
菌丝组织包括:
菌核、子座、菌索、假根和菌膜。
菌核是营养贮藏器官,也是渡过不良环境的休眠体。
子座是真菌从营养体到繁殖体的一种过渡形式,又有渡过不良环境的作用。
菌索能抵抗不良环境,而且有蔓延和侵染寄主的作用。
真菌的繁殖方式分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以孢子作为繁殖的基本单位,相当于高等植物的种子。
真菌产生孢子的组织和结构称为子实体,有性繁殖产生有性孢子,无性繁殖产生无性孢子。
无性繁殖:
真菌不经过两个性细胞或性器官的结合而直接由营养体上产生孢子的繁殖方式。
主要以断裂和芽植繁殖,无性孢子包括孢囊孢子、分生孢子(粉孢子、芽孢子)、厚垣孢子等。
没有鞭毛不能游动的称孢囊孢子;有的孢子囊内产生的孢子无细胞壁,具鞭毛能游动,称游动孢子。
有性繁殖是通过两个性细胞(配子)或性器官(配子囊)的结合而产生孢子的繁殖方式。
经过两个性细胞的质配、核配和减数分裂三个阶段完成。
有性孢子:
卵孢子、接合孢子、子囊孢子、担孢子。
无性阶段可重复多次,所产生的无性孢子数量越大,侵染寄主的可能性越大。
真菌的分类与命名
真菌的命名采用国际通用的林奈“双名法”:
属名+种名+(最初定名人)最终定名人
前一个名称是属名(第一个字母要大写),后一个名称是种名,种名之后为定名人的姓氏(可以缩写),如有更改学名者,最初的定名人应加括号表示。
·鞭毛菌亚门:
最低等的真菌,多数生于水中,少数为两栖或陆生,潮湿环境有利于生长发育。
该亚门真菌引起园林植物病害的症状有腐烂、斑点、猝倒、流胶等。
·接合菌亚门:
无性繁殖大多产生孢囊孢子,有性繁殖产生接合孢子。
·子囊菌亚门:
真菌中最大、危害最多的类群;无性繁殖产生分生孢子(粉孢子、芽孢子)。
有性繁殖产生子囊和子囊孢子。
·担子菌亚门:
真菌中最高等的亚门;有的锈菌必须经过两种完全不同的植物才能完成其生活史,此现象称转主寄生;有的锈菌在一种植物上就能完成其生活史,此现象称同主寄生。
·半知菌亚门:
只有无性阶段
亚门
营养体
有性繁殖
无性繁殖
鞭毛菌亚门
无隔菌丝
卵孢子
游动孢子
接合菌亚门
无隔菌丝
接合孢子
孢囊孢子
子囊菌亚门
有隔菌丝
子囊孢子
分生孢子
担子菌亚门
有隔菌丝
担子孢子
大多数不产生无性孢子
半知菌亚门
有隔菌丝
尚未了解或根本不存在
分生孢子
·植物病原病毒:
病毒是一种极小的、非细胞形态的专性寄生物(寄生性最强)。
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单链RNA。
致病作用主要是促进寄主细胞合成新的酶或毒素,干扰或破坏寄主植物的正常代谢。
有病状没有病症。
主要引起减生性症状如花叶和碎锦、畸形、生长停止和坏死。
·病毒的传播分为非介体传播和介体传播两大类:
·非介体传播:
通过感病植物或带毒体本身的无性繁殖材料或有性繁殖材料来完成的。
主要有机械传播、无性繁殖材料和嫁接传播、花粉和种子传播
·介体传播:
由带毒的或本身受感染的其他生物介体来完成的传播方式。
主要通过刺吸式口器昆虫(最主要:
蚜虫、叶蝉、飞虱、粉虱)、螨类、线虫、真菌等介体进行传播。
·植物病原细菌:
细菌属原核生物界,单细胞,有细胞壁,无真正的细胞核。
有些细菌的细胞壁外包有一层胶状的粘液层,通常称为荚膜;生在菌体一端或两端的鞭毛,称极鞭;生在菌体周围的鞭毛,称周鞭。
细菌的繁殖为二均裂方式。
革兰氏染色反应是细菌的重要属性,薄壁菌门是革兰氏阴性菌,厚壁菌门是革兰氏阳性菌。
病状:
有斑点、腐烂、萎蔫、溃疡、穿孔、畸形等,坏死病斑初期呈水渍状,边缘常有褪绿的黄色晕圈(细菌斑点病的标志)。
病症方面,潮湿环境下,常在病斑上泌出粘稠状菌脓,部分叶斑后期脱落成穿孔。
细菌主要通过寄主体表的自然孔口(气孔、皮孔、蜜腺等)和伤口侵入。
侵染最主要的条件是高湿度。
侵染源:
活植株、病残体、繁殖材料、土壤等;传播途径:
雨水传播(最主要);人为传播;昆虫传播。
·细菌病害的防治:
重点是清除侵染来源(选用无病种子、苗木插穗等繁殖材料;注意苗圃、庭园及花坛、绿地的卫生,及时清除病株残体,进行土壤消毒等);做好种苗消毒;选育抗病品种;加强栽培管理;在地区之间,应严格执行植物检疫措施,防止病区扩大。
发病时用抗菌素(链霉素、波尔多液)进行药剂防治。
此外,应避免形成伤口,及时保护伤口,防止细菌侵入。
·植原体也叫植物菌原体。
植原体对四环素族抗菌素敏感。
包括四环素、金霉素、氯霉素、土霉素等。
植原体病害普遍表现为系统侵染,症状多为丛枝和矮缩等现象;通过刺吸式口器昆虫传播,嫁接也是传播和接种植原体的有效方法。
·植物病原线虫:
专性寄生,只能在活的细胞或组织内取食和繁殖。
口针是植物寄生线虫的最主要标识。
绝大多数产卵繁殖,少数孤雌生殖。
防治植物线虫病的基本措施有:
严格植物检疫;增施有机肥;选用高抗性或免疫植物与感病植物轮作或间作;进行种苗处理和土壤处理;药剂(D-D混合剂)防治。
·寄生性种子植物:
从寄主植物上夺取它自身所需要的所有生活物质的寄生方式称全寄生,包括菟丝子科和列当科等;寄生物对寄主的依赖关系只是水分和矿物质的寄生方式称为半寄生,包括桑寄生科和槲寄生等。
前者无足够的叶绿素,后者有叶绿素。
主要有桑寄生科和槲寄生、菟丝子、无根藤和寄生性藻类。
寄生性种子植物依靠风力和鸟类介体传播。
侵染性病害的发生与发展是寄主植物和病原物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相互作用的过程。
包括病原物的寄生性和致病性、寄生植物的抗病性、病原物的侵染过程、寄主植物的抗病过程、病害侵染循环等内容。
·寄生性:
病原物从寄主获得活体营养的能力。
包括专性寄生物、兼性腐生物(强寄生物)--活体寄生物,兼性寄生物、专性腐生物(死体营养物)
寄生专化性:
任何寄生物都只能适应一定种类的寄主植物(寄主范围也叫寄主谱)
·致病性:
病原物所具有的破坏寄主而后引起病害的能力。
表现在酶的致病作用、生长调节素的致病作用、毒素的致病作用、争夺营养、机械压力。
·抗病性:
植物对病原物所表现的不易亲和或不易感染的特性,即寄主植物抑制或延缓病原物活动的能力。
具有遗传性、专化性。
抗病性与致病性同时存在于寄主-病原物体系中。
包括免疫寄主、抗病寄主、耐病寄主和感病寄主;抗病性分为被动抗病性和自动抗病性;垂直抗病性(小种专化抗病性)和水平抗病性(非小种专化抗病性);
典型的抗病性例子:
过敏性坏死反应和植物保卫素的产生
·侵染性病害的侵染循环:
在一定时期内(通常1年),植物侵染病害连续发生的过程。
包括病原物的越冬(或越夏)、病原物的传播、初侵染源、再侵染源以及病程(主要环节)
·病原物的越冬或越夏:
场所包括有病植物、病植物残体、种苗及其他繁殖材料、土壤和肥料、昆虫等传播介体。
·初侵染:
病原物从越冬或越夏的场所出来,所进行的第一次侵染。
·再侵染:
受到初侵染的植株在同一个生长季节内完成发病过程,产生大量的繁殖体并又被传播到健康植物上,在一个生长季节内进行重复的侵染。
·病原物的传播:
自然动力传播(风、雨、流水、昆虫和动物活动)、主动传播、人为传播(农事操作)
真菌主要以气流和雨水传播;细菌多半是雨水和昆虫传播;病毒主要靠生物介体传播;寄生性种子植物可以由鸟类和气流传播;线虫主要由土壤、灌溉水以及水流传播。
·病程:
植物侵染性病害发生的过程。
包括接触期(孢子接触寄主到孢子开始萌发)、侵入期(孢子萌发到同寄主建立寄生关系为止,影响条件是温湿度)、潜育期(建立寄生关系开始到表现症状)、发病期(从寄主表现症状开始到症状停止发展为止)。
侵染循环绝不意味着病害年复一年、不变的重复发生。
园林植物非侵染性病原:
引起园林植物非侵染性病害的各种不良或不适宜的环境因素。
它和侵染性病害的区别在于没有病原生物的侵染,在植物不同的个体间不能互相传染,所以又称为非传染性病害或生理病害。
病原:
1、环境中的不适宜因素----物理因素:
温度、湿度和光照等气象因素的异常;化学因素:
土壤中的养分失调、空气污染和农药等化学物质的毒害等。
2、植物自身遗传因子或先天性缺陷引起的遗传性病害,虽然不属于环境因子,但由于没有侵染性,也属于非侵染性病害。
常见的有:
营养失调、温度与光照失调、水分失调、大气污染等因素。
·缺素症:
1)症状在植株下部老叶出现:
缺乏N(黄化)、P(紫色)、K(叶枯)、Mg(明脉)、Zn(小叶而黄)。
---元素可移动2)症状在植株上部新叶出现:
缺乏B(畸形果)、Ca(芽枯)、Fe(白叶)、S(黄化)、Mn(失绿斑)、Mo(叶畸形)、Cu(幼叶萎蔫)---铁臂阿童木流钙还猛(FeBCuMoSCaMn)
缺铁嫩叶黄化、失绿白化;缺镁是下部叶片褪绿、黄化;缺锰叶脉间枯黄色;缺硫植物叶脉发黄,叶肉组织仍保持绿色,从叶片基部开始出现红色枯斑。
锌中毒:
植株小,叶片皱缩、黄化或具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