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承古齐文化提升学生素养8.docx
《秉承古齐文化提升学生素养8.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秉承古齐文化提升学生素养8.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秉承古齐文化提升学生素养8
秉承古齐文化提升学生素养
——营丘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一、问题的解读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适应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强调,德育工作要“充分利用和整合各种德育资源,深入研究中小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和特点”,以“进一步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等。
这说明,充分开发和利用校外教育资源,对切实提高学校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齐国故都营丘是东夷文化和大汶口文化遗址的一部分,有着丰厚的文化积淀和文化底蕴。
在昌乐县下发的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见附表一)23项名录中,属于营丘镇申报或者是与营丘镇传统文化相关的占到10项,占总数的43.5%。
在潍坊市公布的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文学)(见附表二)20项名录中,属于营丘镇申报或者是与营丘镇传统文化相关的占到4项,占总数的20%。
这说明,营丘镇文化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是一个文化大镇,充分开发和利用这些传统文化资源,开阔学生的知识面,加强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和教育,通过文化实践和体验来增强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我们营丘镇中小学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条件。
然而当前的现状当前的现状却是令人担忧,这是2007年9月和2007年10月在全镇中小学生中做的抽样调查数据。
详见下表
2007年9月对150名中小学生所做的调查问卷表
调查内容
了解状况
人数
所占百分比
你了解姜太公的生平事迹吗
非常了解
0人
0
了解不多
82人
54.70%
不了解
68人
45.30%
你了解孝子王裒的传说故事吗
非常了解
0人
0
了解不多
65人
43.30%
不了解
85人
56.70%
你了解昌乐骨刻文吗
非常了解
0人
0.00%
了解不多
19人
12.70%
不了解
131人
87.30%
你了解崇山石祖林的象征意义吗
非常了解
2人
1.30%
了解不多
43人
28.70%
不了解
105人
70.00%
你了解马宋饼的制作过程吗
非常了解
32人
21.30%
了解不多
64人
42.70%
不了解
54人
36%
你了解阿陀粉皮的制作技艺吗
非常了解
15人
10%
了解不多
38人
25.30%
不了解
97人
64.70%
你了解徐将军村、古城村、城前村村名的来历吗
非常了解
0人
0
了解不多
11人
7.30%
不了解
139人
92.70%
你了解白浪河的传说故事吗
非常了解
4人
2.70%
了解不多
22人
14.70%
不了解
124人
82.60%
2007年10月对108名中小学生所做的调查问卷表
调查内容
了解状况
人数
所占百分比
营丘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关系
有很大关系
0人
0
关系不大
23人
21.30%
没有直接关系
85人
78.70%
营丘传统文化与“营丘教育”的关系
有很大关系
0人
0
关系不大
8人
7.40%
没有直接关系
100人
92.60%
营丘传统文化与“我们现实生活”的关系
有很大关系
0人
0
关系不大
5人
4.60%
没有直接关系
103人
95.40%
营丘传统文化与“我”的关系
有很大关系
2人
1.90%
关系不大
23人
21.30%
没有直接关系
83人
76.80%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学生对营丘传统文化知之甚少,我镇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没有被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起来,造成了巨大的教育资源浪费。
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应试教育的残余影响依然存在,家长、社会对教育急功近利的心态没有改变,形成了学生不了解、教师不开发、学校不重视、家长不认同、社会不认可的现状。
因此,如何依托我镇传统文化资源丰富这一实际区位优势,扬长避短,充分开发和利用这些传统文化资源,将之引入学校教育教学,丰富学习的内容和手段,并引领学生走进社会,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就成为当前我镇中小学素质教育发展的迫切要求。
根此我们认为:
我镇地处农村,无论是办学条件,还是师资力量,与县城学校都有明显差异,但我们在地方传统文化资源方面却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和优势。
在综合考虑了当前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各校办学条件、学生潜能、师资状况等因素后,我们决心从我镇地方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寻找突破口,把地方传统文化教育与素质教育结合起来,重新发现和认识营丘传统文化这一相对区位优势,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能力。
自2007年9月新的营丘镇成立以来,我镇中小学合作对营丘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开创特色化教学的新路子。
2009年以来,我们借助潍坊市教科院部署进行“教育创新奖”评比的契机,积极争取学校和社会的支持,大力开展了“开发和利用农村校外教育资源”方面的研究,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成效,极大促进了我镇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发展。
由此我们确立了研究目标,即:
依托营丘传统文化资源的优势,立足人文精神,让学生积极参与、深入挖掘营丘传统文化资源,并在校内外系列教育及实践活动中,了解营丘传统文化,掌握营丘传统文化的内涵,并在活动中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交际能力、质疑能力、探究能力,在熏陶中完善自己,并在促进自身成长的过程中,为弘扬、发展营丘传统文化做出自己的贡献;通过实践与探索,增强教师传统文化资源开发意识,提高教师的教科研水平,总结出开发和利用传统文化资源进行教育教学的经验做法,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形成营丘镇中小学特色化的教育教学方式,打造营丘镇中小学素质教育的特色品牌,从而带动我镇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
二、策略和做法:
本着“开发——利用——提升”的整体思路,遵循“螺旋式上升,阶梯式发展”的教育规律,采取“搜集整理营丘传统文化——创新校内育人方式,大力传承营丘文化
——拓展校外实践渠道,真切体验传统文化——弘扬发展营丘传统文化”策略做法,尝试“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探究式学习方法,立足长远,因地制宜,实施中小学一体化的研究方法,制定了学生从三年级到九年级的校内外系列主题学习活动(见附表三),别开生面地利用乡土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能力。
具体做法是:
(一)搜集整理营丘传统文化
1、走访文化部门
加强同社会文化部门的联系,带领学生到镇文化站参观走访,是了解我镇文化尤其是传统文化资源底蕴的一个重要渠道。
学校与镇文化站达成了定期参观走访制,分期分批带领学生到镇文化站了解营丘镇的文化资源底蕴及优势,参观古齐文化的宣传图片资料,查阅了大量的营丘传统文化的资料,包括各种历史考证资料、文物古迹照片、民俗风情录像、民间故事传说书面材料,观看有关营丘传统文化的视频资料,查看非物质遗产申报表格及下发材料,并浏览营丘镇文化站电子档案库。
对镇文化站的参观走访让师生收获颇丰,不仅轻松搜集到了大量一手传统文化资料,完善了校园传统文化档案,还对我镇传统文化的历史和现状深有感触,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并在此基础上学生撰写了大量的心得体会。
今后我们将加强同县文化馆、县历史文化研究协会等文化部门的联系和沟通,以获得社会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2、联系文化名人
教师发动学生利用各种关系,加强同社会文化圈的专家、学者进行联系、交流和沟通,向他们请教关于营丘传统文化的若干问题,或请他们进行营丘传统文化专题指导报告,这让师生更加便捷地获得了对营丘传统文化的最新研究动态和资料,帮助我们更加快捷地开发整理营丘传统文化,节省大量宝贵的时间。
3、参观历史古迹
对本镇的历史古迹和风景名胜进行了实地参观、调查,是获得一手历史文化资料的最直接的途径。
研究组老师或利用综合实践课时及课外活动时间带领部分学生进行实地参观、走访,或安排学生利用节假日时间本着就近的原则,分组对历史古迹进行参观、考察、记录,并走访附近的老人,调查相关史料。
通过参观、考察,同学们搜集整理了许多文献资料和网络上所没有的资源,如关于历史古迹的名人传记、神话传说等,从而补充和完善了营丘传统文化校园档案。
4、布置特色作业
在节假日、双休日的时间,给学生布置一些调查走访本村民风民俗、民间故事和传说之类的实践探究性作业,是师生群策群力、搜集整理传统文化的好方法。
这些特殊作业的完成一般以个人或同村几个人的临时小组进行,他们走访村中的老人,向自己的长辈调查,询问自己的左邻右舍,来了解本村(或附近)的历史名人、民俗风情、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等,并写出自己(或小组)的调查报告。
回到学校后,教师及时组织同学对这些特殊作业进行评价。
评价采用自评、家长评、学习小组评、班干部评、老师评相结合的办法,最后得出本次作业的综合成绩,综合成绩以ABCD四个等级来体现,并与学生期末的综合素质评价挂钩。
(作业过程记录、结果评价表格见附表四)通过展评,没有认真走访调查搜集的同学收获了很多,有的则在第二个双休日又将这次作业进行了认真的补充完善。
作业展评结束后,对在该活动中涌现出的优秀作品(占总数的四分之一)在班内进行公开展览。
同学们的积极性顿时被激发了起来,这样,各村的民间故事和传说,各村的结婚礼仪及民间风俗习惯,林林总总,极大地丰富了师生搜集整理的营丘传统文化资料,家乡的特色文化也深深烙印在每个学生心中。
5、借鉴网络资源
在当今的网络信息时代,网络查询是获取营丘古文化的又一重要渠道。
为此,营丘镇中小学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分工合作,在老师或家长的指导下,重点对营丘古城与姜太公的传说、骨刻文的发现始末、崇山石祖林的发现与考证、白浪河的传说、孝子王裒的传说、马宋饼和阿陀粉皮的来历及制作技艺这6个专题进行网上搜寻,做好整理和记录,形成了丰富的网络资料,为利用营丘传统文化教学整理了重要的一手材料。
对于师生上网搜集的更新更多的材料成果,如各大报刊、杂志关于对营丘传统文化文章的电子稿,关于营丘传统文化的最新开发现状等,都源源不断地充实到校园网络资源库中去,成为学校传统文化档案的一部分,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提供了重要的资料信息来源。
6、查阅文献资料
《昌乐县志》、《潍坊人文自然遗产、昌乐卷》、《齐之初》、《潍坊简史》、《封神演义》《潍坊古今人物》等对东夷文化、古齐文化,尤其是营丘古文化有很多的记载,为此,教师通过各种途径借阅文献资料和报刊,来组织学生查询阅读。
遇到弄不明白的地方,或集体研究,或向老师或有关专家、学者请教,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网上资源不全、农村学校文献资料缺乏的缺陷。
近年来,部分专家学者对营丘传统文化的研究有了新的进展和成果,如对远古营丘图腾崇拜——崇山石祖林的新发现,对昌乐骨刻文研究的新进展,对古齐文化精神内涵的新解读,对营丘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项目的实施等,因其发生在我们的故乡而引起了我们的注意。
教师及时关注、搜集、整理这方面的信息,并发动学生搜集整理刊登这方面信息的书籍资料,来丰富我们的营丘传统文化资料档案。
学习中同学们还结合“朝阳读书活动”和“主题阅读活动”的开展,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阅读《封神榜》、《齐之初》,了解姜太公其人其事,了解古齐文化的精神内涵,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有了许多新的发现和感悟,并及时整理记载下来,这些都极大丰富了师生搜集的营丘传统文化资源。
7、开发校本课程
开发校本课程是搜集、整理、提炼营丘传统文化的最重要的方式。
在教学中,各学科老师根据自身条件,查阅并整理大量营丘传统文化资料,并广泛发动学生参与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同学们通过走访当地老人、查阅书籍文献资料、上网的途径,搜集整理了大量关于营丘本地的婚丧嫁娶、节日等民风民俗资料,为教师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丰富的一手材料,也提高了学生沟通协调、合作探究等各方面的能力,增长了他们的学识和才能,增强了他们热爱家乡的情感。
学校对校本课程开发高度重视,成立了营丘镇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小组,并制定了许多向校本课程开发教师倾斜的优惠政策和保障制度,确保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8、建立文化档案
对于全体师生通过各种途径搜集到营丘传统文化资料,研究组成员带领学生分工负责,借鉴镇文化站的归类整档方法,对所搜集到的营丘传统文化进行鉴定、筛选、分类、提炼,最后汇总,建立起不断完备的营丘传统文化校园档案,供师生在学习中使用,这为实现营丘镇中小学教育的特色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根据整理,营丘传统文化档案库包括纸质档案和电子档案两大类,其中纸质档案分为以下几类:
①营丘图腾崇拜:
即崇山石祖林远古文明。
②营丘古文字:
即骨刻文文化。
③营丘历史古迹:
主要有营丘古城墙遗址、太公祠
④营丘名人:
包括营丘历史名人轶事,主要有姜太公、王裒、徐将军等。
⑤营丘民间故事和传说:
各村民间故事和传说,各村村名来历,以及白浪河的传说,曹晟墓葬的传说等。
⑥营丘民俗文化:
包括当地传统的节假日习俗、婚丧嫁娶礼仪、庙会庆典仪式、民间体育游戏等民风民俗等。
⑦营丘饮食文化:
包括营丘镇当地的名吃“马宋饼”“阿陀粉皮”等。
(二)校内利用:
创新校内育人方式,大力传承营丘文化
1、创新课堂教学方式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学中,各学科教师充分借鉴、利用这些文化资源,选取一些有价值的资料充实到自己的学科教学之中去,高度关注家乡的文化资源开发现状,及时搜集并引进学科教学,或用来创设教学情境,或用来设计练习题目,以丰富课堂教学的素材和手段,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趣味性,将营丘传统文化教育及时渗透进各科教学中去,既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又激发了学生对营丘传统文化进行深入学习和探究的积极性,
在教学中教师还对学科教学、地方课程教学与传统文化教学进行有效整合,找准三者的“交叉点”,渗透营丘传统文化,并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小课题研究,实现学科教学、地方课程教学、营丘传统文化教育三者的高度统一,避免了各学科教学中肤浅知识的机械重复,既能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又能极大提高教学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各学科教师还利用营丘传统文化设计一些课堂教学活动,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活跃课堂学习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以及观察社会、分析问题的素养。
2、推进校本课程实施
相比其它学科而言,校本课程学习更具有针对性、地方性、趣味性和吸引力,更能组织起有效的活动。
到目前为止,我镇中小学共开发出3门有关地方传统文化的校本课程,并已经全部开展了正常的学科教学。
学校本着“谁开发、谁上课”的原则,实现校本课程兼课制度,每门课程每周安排0.5课时。
截至目前,营丘镇中学开发的《走进营丘》已经开课一学年,受到了学生的普遍好评。
《中西传统节日文化习俗的差异》、《营丘文化》本学期也已经开始向学生授课,学生们在学习中进一步领略到了营丘古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无穷魅力。
在校本课程教学中,老师对学生的评价采用三维评价标准(见附表五):
一是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哪些知识性的收获,即掌握知识的情况;二是看学生能力的发展状况,即在学习及活动中的表现,如学习态度、课堂纪律、合作交际能力、组织能力、有无新的发现和收获等;三是看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转变,即在学完这些课程后,能否将学过的东西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认识,从而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校本课程教学对学生的评价不采用书面考试打分的方式,而是采用发展性评价,即对学生采用星级评价形式记录在案,并作为“三好学生”“优秀团(队)员”等的评比条件。
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可通过实践操作、作品鉴定、竞赛、评比、汇报演出等形式来进行,成绩优秀者可将其成果记入学生成长记录档案袋中,与学生每学期一度的综合素质评价挂钩。
这极大激发了学生参与校本课程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3、丰富学生课外生活
为加深学生对营丘传统文化的认知和体验,营丘镇中小学利用课外活动期间召开了一系列的主题文化实践活动,主要有:
开展主题知识竞赛。
营丘镇中小学每学期举办一次主题为“爱我家乡——营丘传统文化知多少”知识竞赛活动,学校提前制定详细的比赛规程,印发辅导材料,内容涵盖了营丘古代的图腾崇拜、骨刻文、历史古迹、民间故事传说、历史名人轶事、风土民俗等,学生人手一份,每位同学认真学习,积极准备,各班主任先组织班内的初评,比赛时各班选派5名代表参赛,比赛成绩计入班级量化及个人综合素质评价档案袋。
该活动的开展,充分展现了营丘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增加了学生对家乡传统文化的了解,提高了学生的文化修养。
召开主题教育班会。
以主题班会为舞台,借助学生召开主题班会的实践过程,对学生进行营丘传统文化精神的教育,这是充分利用营丘传统文化资源途径,营丘镇中小学每学期安排一次这样的主题班会。
召开营丘传统文化主题班会的程序是这样的:
小学阶段一般由班主任或任课教师来主持,教师负责班会程序的设计和内容的准备整理,并对主题班会召开的效果指导学生进行总结和评价;中学阶段逐渐由教师主持转变成为学生班干部主持,班会程序的设计和内容的准备整理也是由学生进行,而且,对班会效果的总结、评价也由学生来完成。
学生在准备整理主题班会的过程中,不仅在知识积累上有极大突破,掌握了大量营丘传统文化,而且在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上有了一个极大飞跃。
开展主题艺术比赛。
每年5月份在母亲节到来之际,营丘镇中小学借助艺术节的开展,开展了以“营丘孝文化”为主题的手抄报、黑板报和美术摄影比赛活动。
届时学校将依据评选规程,评选出了优秀手抄报、黑板报和美术摄影作品若干份,对获奖的个人进行表彰奖励,对获奖的作品在校内公开宣传,并积极向有关部门荐稿,比赛成绩将加入各班级量化的考核中。
该活动的开展,极大吸引了学生的参与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审美素养。
引进传统体育游戏。
针对目前学生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往往沉溺于网络游戏这一现状,营丘镇小学将营丘传统民间体育运动和游戏进行重新开发、整理,并引入体育课堂教学和快乐大课间活动。
孩子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会了诸如拾跛雊、撅毽子、碰拐、跳房等民间游戏。
为将这些宝贵的民间体育运动和游戏发扬光大,促进学生人格和体格的健康成长,营丘镇小学还开展了传统体育游戏竞赛活动。
在比赛的过程中,同学们走出户外,锻炼技能,合作交流,深入体验家乡的传统体育运动及游戏的精华,促进了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提高,并为学校的体育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4、深化主题实践探究。
受到师资条件的限制,营丘镇中小学开展的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综合实践课程都是由学科教师兼任的,学校在安排老师教学时,充分征求任课教师的意见,本着所教学科和所兼学科相近或一致的原则,这就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有效的整合所教学科与所兼任课程的内容,便于节约教学时间,适当增强学生所学知识的难度和深度,并以此为切入点,组织学生进行以弘扬营丘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小课题研究。
对于如何开展研究营丘传统文化的小课题研究,营丘镇中小学老师的做法是:
首先,就所教学科和所兼校本课程的知识“重叠点”进行归纳整理,教学中将自己所教课程内容整合起来,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兴趣和存在疑惑的地方进行专门的、较为深入的调查研究,这样就避免了不同学科肤浅知识的机械重复,腾出充足的时间,对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深入探究,提高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校外利用:
拓展校外实践渠道,真切体验传统文化
1、创新校外实践体验活动
创新校外实践体验的典型代表是“走进营丘——绚丽家乡游”优秀小导游、小记者评比活动(活动实施方案见附表六),本次评比活动分两个阶段:
校内模拟阶段和校外实践体验阶段。
首先,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立足家乡的历史古迹、山水美景,选择一个自己熟悉和喜欢的专题,进行小导游、小记者的校内模拟演练。
为此,他们要熟悉所要导游的历史古迹、山水美景的路程及相关资料,撰写“导游词”,小记者们则准备要采访的相关问题,并为此翻阅了大量校园传统文化档案资料,这极大增长了他们的知识和才干。
其次,在组织学生实地参观家乡的历史古迹、山水名胜的实践活动中,开展优秀小导游、小记者的评比活动。
在带队老师的组织下,经过了校内模拟演练的小导游、小记者纷纷在“实战”中轮番亮相,比口才,比激情。
小记者们忙前忙后抢抓采访的时机和对象,他们在参观过程中寻找历史遗迹,发现一些存在的问题,走访当地百姓,记录所见所闻,认真地拍照和记录。
教师则带领评委团及时给每位选手打分,对于优秀选手,学校公开表扬,并将成绩记入个人成长档案。
评比活动,使学生更加了解自己的家乡,学生的意志力、团结协作能力、观察和分析能力都得到了极大提高,还在活动中锻炼了他们的组织能力、交际能力、口语表达能力,提高了他们读书学习和写作的兴趣,部分动手实践能力强的同学脱颖而出,带动了所有同学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实现了学生学习由课堂理论到校外实践体验的延伸。
2、增设校外德育实践基地
学校积极联系社区,增设新的校外德育实践基地,如王裒院墓。
每年春天学校都要分批组织学生到王裒墓前去参观体验,并在老师或小导游的主持下进行现场学习教育,让小学阶段的同学了解王裒的传说和故事,并学习王裒孝敬母亲的精神,在生活中学会孝敬父母,帮助父母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不向父母提超出家庭负担的过分要求,在未来的生活中能以王裒为榜样,学会做人。
对初中阶段的同学,这样的活动则要求他们能结合王裒的事迹对“孝”的精神内涵和真谛进行辨证分析,进而对自己的品行进行反思,思考自己以前的对父母的言行,思考今后该如何感恩父母、孝敬父母,并能对周围人群孝敬父母的现状和表现进行评价,对他们该如何做人提出了自己批评性的意见和建议,甚至对如何弘扬孝敬父母的优良传统和道德品质,把我国尊老爱老的优良传统传承下去,也发表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这样的活动让学生在真切体验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具体的事例中受到教育,并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弘扬和传承优秀的孝文化,提高了学生的道德素养,还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观察的能力,实现了理论说教不能达到的教育效果。
3、参与传统民俗文化活动
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仲秋、重阳等重大传统节日到来时,学校都会给学生布置特殊的实践探究性作业,安排学生利用法定假日双休时间,积极参与传统节假日的各类民俗体验活动及庆典活动。
同学们在春节期间,积极参与写春联,贴年画、做元宵、放烟花爆竹、祭祀祖先、走亲访友等民俗活动,有的村里组织秧歌队、舞龙队,很多学生参与其中,表现颇不错,有的还代表本镇到县城里参加比赛。
在今年的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重大节日中,学校布置了不拘一格的实践探究性作业,同学们饶有兴趣地体验了如打秋千、碰鸡蛋、踏青、祭祖、添土、插艾蒿、吃粽子、走亲访友等民俗活动,挖掘和总结了营丘当地的民风民俗活动,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意画、手工艺术品的制作,或赋诗写词,学生的潜能得以充分的挖掘。
这些活动既活跃了学生的假日生活,又让营丘的优秀传统民俗文化牢牢地扎根于下一代。
4、走近家乡传统饮食文化
对于营丘传统名吃,当首推“马宋饼”。
为将营丘镇中学在今年清明节前专门安排了一次社会实践活动:
“我来制作马宋饼”。
在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分组到镇区各个马宋饼店参观马宋饼的制作全过程,从和面、配料、擀制、烧鏊子,到翻饼、码放、包装,同学们认真观看、记录,还有部分同学亲自动手参与烧鏊子、翻饼等简单环节的劳动。
看到自己参与制作的产品出炉,同学们的心里充满了自豪感。
“阿陀粉皮”是营丘传统文化的又一特色名吃。
在去年秋季,营丘镇中小学安排了一次实践体验作业,让学生分组利用双休、节假日的时间,到粉皮加工户家庭参观或参与粉皮的制作流程,从而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艺。
在对学生该次实践活动进行评价时,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展开对“马宋饼”“阿陀粉皮”这些传统饮食文化小课题的研究,从“马宋饼”的起源、特点、制作技艺,到发展现状、未来发展趋势,从“阿陀粉皮”的历史、特点、制作技艺,到营销技巧、诚信立市等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这让同学们对“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