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321教学法.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469190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4.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54321教学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54321教学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54321教学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54321教学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54321教学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54321教学法.docx

《54321教学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54321教学法.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54321教学法.docx

54321教学法

 

温香二中特色教学

“五·四·三·二·一”教学方案

 

前言

目前,新课改在全国很多地方已搞得轰轰烈烈,这次课改直接面对的是我国的传统的基础教育提出了激烈的挑战,我国传统教育过分注重知识积累而忽视对人的能力及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这种陈旧的方式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新课改重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新课标》明确指出: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各门课程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各门学科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为了踏上“新课改”的浪潮,在校长的领导下,校教研组的研讨下,我们制定出来一套具有温香二中特色的教学方案,即“五四三二一”教学方案。

依照新课标理念要求,我们主张教师要转变角色。

课堂上,教师将起主导作用,学生起到主体作用,要变教室为学室,变教案为学案,变教本为文本,变讲台为展台。

 

课堂教学五环节

环节一:

温故启新

正如孔子所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也”。

任何一门学科体系的确立,都必然遵循其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顺序,即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我们在教学中,应高度重视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和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中导入新课,使得新课不新,旧课不旧,令每个学生感到自己有能力学会、掌握新的内容,发展他们的自我效能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

具体方法如下:

(1)从总结旧课入手导入新课。

又称为归纳导入式。

老师提出要讲授的新课题之后,首先对上节课所讲的内容概括地小结一下,扼要复述出与此有关的新知识,讲课时使学生把新旧知识连贯起来思考。

这样既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又能较好地巩固已学的知识。

(2)从检查提问旧课入手,导入新课。

老师在讲课之前,先面向全班学生提出几个前节课学过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起全班学生的回忆思考,再找几个学生(一般找中等程度以上的学生)回答问题,在个别学生回答、老师作出订正和补充的基础上,带动全班学生复习旧课,进而导入新课。

(3)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听、写、练等活动,导入新课。

在讲授新课之前,先让学生以听、写、板书、朗读、翻译、练习等活动方式复习旧课,使学生再现巳学过的知识,然后导入新课。

(4)向学生提示问题,引导回忆旧课或者有关的知识、事情导入新课。

该方式又称联想式导入。

老师在讲授新课之前,提示学生回忆前节课讲过的几个问题,或让学生提出与新课有关的事情、知识。

学生经过回忆思考,在头脑中再现提问的内容,不经由学生直接回答即转入新课。

环节二:

教学相长

“教学相长”是新课程改革的追求。

新课程的教育观明确提出,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仅是教师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一味地行接受知识,而是师生双方共同探讨、不断进行交流、互相学习从而达成教师和学生都能够获得提高的过程。

(1)运用启发式教学。

即要求教师立足于学生的现实情况,选择各类有效的方法去激起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他们自己去解决。

(2)运用探究法教学。

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建一定的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从而引导学生独立探究并使问题得到解决。

在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不断进行激励和表扬,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3)加强课堂中师生之间的交流。

“教学相长”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和学习的辩证统一。

这需要教师采用师生交流合作的教学方法,增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

通过交流,学生能及时地向教师反馈问题,指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从而使教师在讲课中能够有所侧重,分清重点和难点,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促进师生双方的共同进步。

环节三:

归纳梳理

课堂梳理知识是每堂课必备的环节。

有效的梳理知识是从整体上对知识的把握,不是知识内容的简单重复,因而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和应用。

有效的梳理知识更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维品质。

(1)开放式总结

(2)角色扮演式总结

(3)游戏抢答式总结

(4)填空式总结

环节四:

学以致用

“教育即生活,生活即课程”,知识是从生活中抽象到了书上,都是来源于生活,因而必然可以还原于生活。

只有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的教学才是鲜活的因而是有生命力的。

新课程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让学科教学走进生活。

课堂教学必须用身边的生活激发学生体验和探究。

创设一定的情境,将知识放在生活的情境中理解,就会达到生动鲜活,深入浅出的效果。

1、基本原则:

(1)拓展应依据学生的真实水平,不可好高骛远,人为地给学生创设学习障碍。

(2)拓展既要基于教材,又要高于教材。

(3)拓展需要情景真实、贴近现实生活。

(4)拓展需要达到学生“学以致用”的目的。

2、基本方法:

(1)分组辩论法

(2)情景模拟法

(3)兴趣游戏法

(4)角色扮演法

(5)置疑悬念法

环节五:

整合预留

1、课堂总结的基本方法

(1)画龙点睛法。

老师在结束时,把精彩的片段或关键问题,或重要的方法加以精辟的概述,或设计成能发人深思的问题,能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得到升华。

(2)置疑法。

老是学生顺着自己思维走,准备结束新课的学习时,突然设置疑问,使趋于平静的课堂再起波澜。

这种置疑也可以延伸到课外。

(3)求异法。

在课堂结束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前后联系,将一些有共同特点的内容的相异点列出来,进行分析对照。

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加深认识。

(4)衔接法。

为了下节课的顺利进行,老师通常在结束一堂课时,向学生提出预习新课的要求。

将这节课的内容过渡到了下一节课。

(5)启迪法。

老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因势利导地引导学生。

可以是思想上的引导,也可以是艺术形式上的。

2、作业中提倡的“加减乘除”的方法。

所谓“加”,指加强作业有效性的研究,提高作业的训练价值。

比如为优秀的学生适当增加生动活泼的拓展题,为学困生编制一些“回头题”,为全班学生适当增加链接性的阅读,等等。

所谓“减”,即做好作业规划,努力削减作业中高耗低效的内容。

比如,尽量减轻学生抄题的麻烦,减少大段的叙述,课堂上热议过的话题不重复出现在作业中,等等。

所谓“乘”,就是善于小题大做,放大小题目的训练意义。

所谓“除”,就是在整体构思全学期作业总量的基础上,合理分配各阶段的作业量,将统一的要求分解为可自主选择的作业。

 

分层教学四要点

分层次教学法是在学生知识基础、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存在明显差异的情况下,教师有针对性地实施分层教学,从而达到不同层次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

第一要点:

知识分层

1、备课分层:

这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前提。

教师要在透彻理解大纲和教材的基础上,确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把握住哪些是基本要求,是所有学生应掌握的,哪些属较高要求,然后,设计分层教学的全过程。

其中,要特别关注如何解决学习困难学生的困难和特长学生潜能的发展。

2、教学目标分层:

根据“因材施教”的理论,针对不同的学生设置适合他们自己的教学目标。

分层教学在认知目标和能力目标上,对不同层次学生有不同要求。

同一个知识点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虽有差异,但目标之间应配备拾级而上的“台阶”,讲授新课之前让学生有所认识,并在教学中逐步分层认知。

第二要点:

学生分层

在深入了解学生自身情况和特点的基础上,把学生分为A、B、C三个层次。

具体分层标准是:

C层同学基础薄弱,学习困难大,学习积极性不高,消极厌学。

B层学生基础较好,接受能力一般,情绪不够稳定,学习成绩中等。

A层学生基础好,接受能力强,学习兴趣浓,成绩好。

分层结果由教师隐形分层,学生分层的目的是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是实施教学分层备课计划和教学目的分层计划的前提。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具有导向,激励的功能。

对后进生采取表扬评价,并对进步明显的提高一个层次,寻找闪光点,肯定进步,使他们看到希望、消除自卑,品尝成功的喜悦,树立自信心。

对中等生,针对成绩采取激励评价,既揭示不足,又指明努力方向,使他们不甘落后,积极向上。

对优等生采取竞争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加严谨、谦虚,更加努力拼搏。

在阶段考查、评价的基础上,对学生的等级进行必要的组别调整,建立动态的分等定级机制。

对有退步的,一次可提醒、鼓励,下次仍跟不上的则降低一个层次。

这样不但可帮助学生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而且有利于学生找到自己的优点和缺陷,继续保持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

对作业分层布置,运用的是阶梯原理,是实施分层教学的重要步骤,只有分层布置作业才能进一步巩固学生在前面已取得的学习成果。

对于学困生的辅导,教师应主要强调新旧知识的连贯,帮助学困生巩固以前的知识,理解并简单运用新知识。

对于中等生,应主要强调本节知识的巩固掌握,采取练习的形式来加深他们对新知识的理解。

对于优生,除了帮助他们进一步巩固新知识以外,主要强化他们对本节知识和其他已有知识的综合应用,以及与后续知识的联系,简而言之,教师对学生的分层辅导应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夯实旧知识”“巩固新知识”“新旧知识的综合应用”以及“与后续知识的联系”。

学生的三勤奋

一勤动脑

从小养成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对于学生的学习、工作乃至整个一生都是非常有益的。

勤于观察思考是创造的良机,培养学生良好的思考习惯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习惯。

1、给学生思考的空间

课堂教学中要留有思考的空间。

凡是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理解或掌握的问题,就留给学生去解决;凡是学生自己不能理解和难以掌握的部分,可在关键的地方加以点拔。

这样,就可以使学生拥有较为广阔的自学空间,从而增强了他们的自学能力,并能主动获得知识。

2、问题引领学生思考

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思维的客观规律,善于创设情境,运用好提问技巧,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在备课和编写学案中就要对学生要学习的知识点进行剖析,设计层层递进的引导学生思维的问题。

让学生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形成对知识点的深入透彻的认识。

这样学生的思维才会有方向性。

3、用成就感激发思考动机

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力不同,教师在问题设计上要有针对性,对能力较差的学生提出的问题难度要低,让这些学生能够感受到思考的乐趣;对能力较强的学生提出的问题要有一定的难度,让这些学生充分感受思维的优越感。

4、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老师在日常教学中应该重视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以肯定的评价和悉心地指导,让学生用进一步的思考来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不迷信权威,勇于质疑的态度,其实也是对学生“勤动脑,善思考”习惯培养的很好的途径。

二勤动口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是思维的外衣。

学生的思维训练离不开语言训练。

1、开辟说的空间,让学生自由地说

例如每节语文课,进行课前三分钟说或课前三分钟主持。

内容不限,可自拟话题。

话题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可以是叙事的。

著名教育家魏书生老师就特别赞同课前让学练生习说话,即使是出外讲学,面对陌生的学生,他也这样做,无论走到哪里,他都会课前让学生说说家乡的名胜古迹,历史名人,英雄事迹,而这种方法,总是能让他和学生尽快融合,而且这样的开场能给学生一个暗号,语文课就是要说出来,也恰恰如此,他所带的学生都是因为说得好,从而文章也写得好。

通过这种耗时不多但持之以恒的训练,学生的认识能力,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增强了,同时自信心也增强了。

2、搭建说的平台,让学生有机会说

教学预设中的问题本来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但事实是一个问题有一两个学生回答正确,这个问题也就过去了。

因此老师的教学组织尤为重要,课堂上教师要善于给学生搭建说的平台,让更多的的学生有说的机会。

可让学生先思考,然后将感悟旁批到书上;或说给同桌听,最后进行集中交流、分享学习成果。

3、捕捉说的兴趣点,让学生有话可说

为了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进一步发展,课堂上还应设置更高一层的语言训练,那就是课堂辩论。

教师要注意把辩论设计在教学内容的关键处或学生兴趣点上。

4、科学激励评价,让学生爱说

例如在口语交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可以从讲述、应对、复述、转述、即席讲话、主题演讲、问题讨论等角度进行评价。

评价时:

时机要适时,方式要多样,语言要具体准确、生动丰富、机智巧妙、诙谐幽默、独特新颖,态度要真诚。

要多鼓励,多表扬,让学生感受说的快乐和成就感。

如果学生说的意思不清楚,或者有说错的地方,教师要启发引导他说正确。

三勤动手

新课程倡导的是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

新课程目标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学会学习,促成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为目的。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

结合有关内容的教学,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操作、猜测,培养学生会进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对简单问题进行判断、推理,逐步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精心设计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基础上,充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1、创设情境在做中发现

培养学生用科学的眼光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增强应用意识。

所以,教学应从生活中选取具有特定信息和现实背景,为学生创设有趣、有用、可操作、可探究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做中发现问题,从而提出问题。

如在学生学了“用乘法口诀求商”后,可以给学生展示了这样一个情境:

一卷绳长36米,有9个学生围在绳边,其中一个说:

“我们每人要拿到同样长的绳”。

问学生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有学生就提出了“每人拿到多长的绳”和“需要剪几次”的问题。

2、自主探究,在做中感悟

动手操作是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探求新知识的活动中来,最终达到学会知识、理解知识、运用知识的重要的学习过程。

因为,动手操作是学生由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过渡的必要手段,并以最佳方式使抽象的知识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容易理解的知识。

3、合作讨论做中理解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

所以,教师应该把课堂作为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鼓励学生求异,培养学生参与的创新性,对于学生的不同意见,教师不急于评判,由学生互相评说,让他们在争论、争辩,在介绍解说的过程中,袒露自己的真实想法,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语言训练得到了极好的开发,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有利于开启学生的智慧和创新意识的拓展。

4、交流完善,做中解决

课堂上的“生成”与“灵动”是学生凭借自身的经验与体验对所学课程的解读而产生多意性。

教学活动中师生、生生对话碰撞产生出“意义”的新意性。

因为它是不可预见和难以驾驭的,所以教师课前要多一些预设,把课堂生成的资源当成课堂最宝贵的资源,应有“不求平淡的完美,但求遗憾的突破”这一理念,及时抓住时机,完善知识结构。

 

课堂两展示

一、展示教学目标

在优化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的过程中,课堂教学目标是师生通过协调一致的教学活动达到的教学质量标准。

丰富的教学实践已经证明了目标教学是优化课堂结构的有效途径。

在实施课堂目标教学中,编制教学目标是前提,展示教学目标是枢纽,实施教学目标是关键。

展示目标的方法是否科学,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率。

新课标指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

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

制定教学目标有以下依据:

1、教学大纲

2、教学内容

3、学生实际

4、社会需要

制定教学目标应遵循以下原则:

1、整体性原则

2、可行性原则

3、可操作性原则

4、阶段性原则

5、科学性原则

二、展示学生学习成果

展示就是学生在课堂上汇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成果,展示是有效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学生讲解所学的知识,这也为展示学生的才华与智慧提供了舞台。

1、课堂展示类型

(1)组内小展示

由小组长组织在组内进行的展示,展示对学中尚未解决的问题或一些生成性的问题,解决最为基础的问题。

并由小组长将组内交流还未解决的问题由学习组长汇报给老师,便于教师把握学情,为班内大展示做好铺垫。

(2)班内大展示

一要有展示,二要有点评。

展示时小组选派代表在班内展示带有共性的问题,易错的问题。

展示时一般由B层、C层同学展示,由A层同学负责点评或拓展。

教师要适时追问、点拨、启发、引导学生,对课堂进行调控。

点评时,点评的内容则应该是具有针对性、拓展补充性。

对展示组的人员参与度、精彩度、准确度、团结协作等方面的优点与不足进行点评、打分。

每节课可任定一组为点评组,其他组为展示组。

(点评组和展示组可轮换担任)。

2、展示方式

在展示中,我们常用的展示形式

(1)口头展示:

概念的形成、现象的描述等这些内容丰富,容量大的内容

(2)书面展示:

定理的证明,推理、探究的过程、题例的解答等

(3)表演肢体语言展示:

展示的同学用手势、用表情、用姿态,帮助其说明,增加他表达讲说的内容效果,有作为口头语言的补充。

(4)实物模型展示:

学习空间图形内容可以提前让学生制作,通过学生的展示、比较,认识图形之间的关系,加深对相关内容的理解。

3、展示指导

(1)站姿的要求:

发言的学生假如需用板书协助说明观点时,一定要侧身而立,不要挡住旁边同学的视线。

(2)语言的要求:

发言时声音要洪亮;语言尽量简洁;节奏不要太快,注意用语文明礼貌,例如:

大家请看这一题,请听我讲,我的想法是这样,大家还有不同的意见吗?

有没有同学要补充,对提出建议的同学说谢谢等。

(3)发言顺序:

组内发言,由小组长制定。

组间展示,一般按照问题的顺序进行,也可由教师根据情况来制定。

 

小组一pk学习实施方案

小组pk学习是当今教学中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为每个学生创设了表现自我的宽松氛围,使学生的思维显示出积极的心态,能较大程度发挥集体互助力量。

近段时间在探索如何使小组一pk学习更具时效性方面,我们在进行积极的探索。

以下是我校学生小组一pk学习计划:

一、学生方面

1、有效分组

针对我们学校班级人数多的情况,我们把学习小组进行合理分配,每4——6人结合为一组,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组内至少有一名同学成绩优秀,有一名同学成绩在班级中相对较差,其他同学成绩中等,并将各组内成员根据学习情况进行编号。

这样结合可使小组之间的竞争力均衡,小组成员之间能够齐心协力,搞好学习。

2、成员职责

学习小组确定以后,组内民主选举一名同学担任组长,组长要有一定的组能力,表达能力,在小组活动的时候,担任“小老师”的角色。

负责组织小组的讨论,在解决问题的时候,能引导本组学习困难的同学扫除学习上的障碍。

同时建议组长每隔一个月左右进行流动,使组内每一位同学都能展示自己的水平,提高自己的能力。

3、发言顺序

做为小组成员,在进行检测的时候,可以没有先后顺序,互相出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加以检测并订正。

但在讨论比较有难度的问题时,要求组长一定要组织小组成员全部发言。

发言的顺序建议让小组内学习较困难的同学先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同学发言的时候,其他小组成员一定要认真倾听,如果对同学见解有不同的看法,可以加以补充,组长根据组内成员的意见,形成小组意见,在班级交流的时候,推荐一名同学进行发言,发言的时候,要以“我们组认为。

”来进行交流。

二、教师方面

1、确定话题

进行小组pk,我们的目的就是让每位同学都能够在这样的氛围中不断提高。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一定要选择合适的话题让学生交流合作。

低级的检测的形式的合作对教师要求不是很高。

但在出示探究性的问题时,要求教师要钻研教材,深挖教材,让学生提供有探究价值的问题,不能让pk学习流于形式。

探究的问题过难或过于容易,都会使小组PK的成效不明显或者不够有效。

同时,要在日常教学中,逐步让学生学会讨论,学会表达,学会组织,学会评价等方法,使合作学习凸显成效。

2、教师参与

目前,我们的学生基本都能够在小组内发言,但是,对于倾听很多同学做的不是很好。

这就要求教师在学生进行pk学习的时候,教师要参与其中,在班级内进行巡视,询问学习成果,如果发现有学习困难,及时进行点播。

一些程度较差的学生不善于发言,教师要深入到小组中去,倾听他们的发言,哪怕他们说的很少,都要给予充分肯定,及时鼓励。

同时,教师要注意调控pk的时间,不能太短,学生尚未讨论出结果。

但时间不能过长,一节课毕竟有限,要向四十五分钟要质量,要使各个层次的学生各有所得,确保小组pk学习收到成效。

4、环节设置

教师可以根据授课知识,进行同号pk检测活动,调动每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到课堂当中,检测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效果,让成绩好的学生吃的饱,让成绩差的学生吃的好,充分调动各小组的竞争意识。

5、奖惩措施

教师可根据小组pk表现情况,对各组进行加分,培养竞争意识。

当然,小组pk学习的途径不止这些,需要我们每一位教师在平时教学实践中不断挖掘,为学生创设pk学习的机会,充分发挥小组pk学习的时效性,努力培养学生的合作与pk观念,增强学生合作与pk技能,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