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25《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教.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466840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71.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25《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统编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25《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统编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25《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统编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25《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统编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25《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统编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25《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教.docx

《统编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25《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25《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教.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统编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25《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教.docx

统编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25《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教

统编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2.5《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教案

必修一2.5《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教案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领城的新成就。

教学目标:

1.结合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状况,从“时空观念”角度了解政权更迭和北方少数民族的内迁。

2.结合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从“史料实证”角度认识江南区域经济的发展成就。

3.结合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影响,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中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一首《念奴娇·赤壁怀古》,道出了三国多少人和事,中央电视台播放的《三国演义》电视剧更是家喻户晓,童叟皆知。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2.5《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一、三国与西晋

(一)三国鼎立的形成

小组合作探究:

三国鼎立的形成

东汉末年的社会状况如何?

农民起义,军阀割据

这些对当时社会造成什么影响?

材料一:

经“光武中兴”到105年,全国人口达5300万,可东汉末年,只剩下760万。

材料二:

铠甲生虮(ji)虱,百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曹操《蒿里行》

经济凋敝,人口减少,百姓生活困苦。

小组合作探究:

在三国鼎立的对峙中,曹操为什么实力最为强大?

材料一:

曹操多谋善断,很有眼光。

在人们都为汉朝的命运担忧时,曹操迎合人心,于196年去洛阳,迎献帝到许,用皇帝的名义向其他军阀发号施令.材料二:

三次发布求贤令,选拔和任用一些有才能的人。

他们辅佐曹操成就大业。

材料三:

曹操在北方实行屯田招募农民垦荒,组织兵士耕田,既保证了军粮又赢得了民心,实力不断增强。

1.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政治优势招揽人才,2.重用人才3.实行屯田,重视农业

三国鼎立的形成:

时间

国号

建立者

都城

220年

曹丕

洛阳

221年

刘备

成都

222年(229年)

孙权

建业(南京)

(二)西晋的建立

三国后期,魏国实力增强,吴、蜀两国日益衰落。

263年,魏灭蜀。

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以洛阳为都,史称西晋。

280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

小组练习:

(1)建立:

266年,代魏称帝,国号晋,史称西晋。

(2)统一:

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

(3)灭亡:

316年,西晋被内迁的贵族灭亡,中国历史进入一个比较长的分裂时期。

二、东晋与南朝

(一)东晋

(1)东晋建立:

317年,在建康重建晋朝,史称东晋

(2)士族崛起:

三国西晋以来,一些逃到南方的士大夫家族先后执掌朝政,成为“士大夫”阶层

(二)南朝

420年,出身低级士族的武将刘裕篡夺皇位,国号宋。

此后,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4个王朝,合称“”

(三)江南开发

(1)原因:

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和民族压迫,大批流亡南下,带来了先进的,也充实了劳动力资源。

(2)表现

(3)影响:

促进了山区的少数民族与汉族相交融。

小组合作探究:

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发展

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

(1)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自然条件优越。

(2)北方人口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

(3)江南地区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安定。

江南经济发展的启示

(1)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经济重心的南移和南方经济的发展都是在北方战乱而南方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完成的。

(2)生产力的进步是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及时引进、运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于经济建设中是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

(3)统治者对经济发展的重视程度是其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经济的发展必须得到统治者的重视。

(4)自然环境对经济的发展影响巨大,经济重心南移是自然环境与整个社会生产力之间辩证发展的必然结果。

我们应注意经济开发与保护生态平衡的辩证统一,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小组合作练习:

1.某中学春秋史社的同学们正在进行“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开发原因”的研究性学习活动。

下列各项能入选该主题的是()

①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②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③国家统—④江南地区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②③④D.①②④

2.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摆脱了原先落后停滞的状态,出现“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的景象,其主要原因在于()

A.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B.社会动荡不安

C.北方人口大量南迁D.丝绸之路开辟

(四)南北对峙

(1)东晋、南朝之交,一度将势力范围扩展到南岸附近。

(2)到陈朝,只能保有长江以南,上游又丢掉了四川和荆襄,在南北对峙中

处于明显劣势。

三、十六国与北朝

(一)十六国

(1)十六国出现:

东晋统治南方的时候,北方先后出现了一批割据政权。

最主要的有15个,加上西南地区的,合称“十六国”。

(2)民族融合:

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学习汉族的;在长期混战中,原有族群布局被打乱,各族彼此频繁接触,差异慢慢缩小。

(3)民族隔阂:

4世纪下半叶,建立的前秦统一北方,后来大举进攻东晋,前锋被击败于淝水。

强大的前秦政权迅速崩溃。

(二)北朝

(1)统一北方:

4世纪末,鲜卑拓跋部建立的北魏强大起来,于年统一北方。

(2)孝文帝改革

①时间:

5世纪后期

②内容:

将都城从平城迁到;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朝中禁鲜卑语,改说;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

③影响:

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3)政权更替

小组合作探究:

多元视角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

民族交融是指各民族间共同生活、彼此学习、共同发展、逐渐交融的过程,包括经济生活、文化语言、风俗习惯、民族心理等趋向一致。

原因:

(1)根本原因:

在共同生活的地域内,民族之间密切交往,互相影响。

(2)具体原因:

先进文化的吸引力,战争因素的影响,统治政策的强力推进。

表现:

(1)北方农民为逃避战乱,迁居南方。

(2)东汉魏晋时,“五胡”不断内迁,内迁的民族和汉族长期定居,互相影响。

(3)北魏孝文帝改革,大大促进了鲜卑族与汉族的融合,推动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1)进步性:

孝文帝的改革促进了北魏社会经济的繁荣和文化发展;接受了汉族的先进制度与文化,加速北魏政权的封建化;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2)局限性:

全面推行汉化,使鲜卑族丧失作为一个民族的独立性、主体性;失去尚武的民族精神,削弱了军事力量

小组合作练习:

1.下列各项中,概括表述中国古代“民族融合”含义最佳的一项是()

A.扬长补短,共同发展

B.共同反抗阶级和民族压迫

C.物质、文化交流不断

D.迁移、杂居、共处、通婚

2.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盛行面食且品种丰富,馒头、炸油饼、胡饼深受内地人的喜爱。

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南稻北粟格局的形成

B.民族融合加深的产物

C.政府政策引导的结果

D.社会生活的逼迫

课堂总结:

三分天下,司马一统,八王之乱,五胡内迁,北方战乱,司马重建。

东晋士族,国家支柱,朝代更替,建康依然,江南开发,进步明显。

北方十五,还有成汉,汉族制度,影响深远,淝水之战,重现混乱。

孝文改革,全面学汉,缓解矛盾,社会发展,再次分裂,隋文一统。

教学反思:

二、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论述题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历史上对孔子的评价

时间

人物

评价

战国

孟子

孔子,圣之时也。

西汉

司马迁

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南宋

朱熹

若吾夫子,则虽不得其位,而所以继往圣,开来学。

明末

李贽

孔子并非“天生圣人”,不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

晚清

康有为

孔子为制法之王,所谓素王也。

民初

袁世凯

天生孔子,为万世师表,人人都应该尊孔读经。

1917年

李大钊

孔子者,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也;孔子不当存于宪法。

——摘编自陈典平《在尊孔与批孔之间:

学术研究的自我迷失》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与近代史相关知识,对上表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

(要求:

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看法:

对于孔子的历史评价,历代出于不同之需要,褒贬各异,但对孔子的历史影响之大,却是一致赞同的。

说明:

西汉时期,儒家逐渐成为西汉国家哲学,司马迁将孔子称为至圣之人。

面对礼教的虚伪和官场的欺诈,明朝中后期的思想家李贽否定孔子的权威,反对盲从孔子。

为了减少维新变法的阻力,康有为借用孔子的权威来宣传维新变法理论,把孔子奉为变革的先师,为改制创教的“制法之王”。

民国初期,袁世凯为复辟帝制,在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

为打破封建思想的束缚,李大钊等人打出民主和科学的旗帜,批判尊孔复古思潮,反对对孔子的偶像崇拜。

总而言之,对于孔子的历史评价,历代出于不同之需要,褒贬各异,但对孔子的历史影响之大,却是一致赞同的。

【解析】

【详解】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要求学生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与近代史相关知识,对上表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

依据表格中信息结合相关所学可得出历代对孔子评价不同但都突出其作用的观点。

然后结合所学从不同时期的历史背景对孔子评价的影响的角度进行说明,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未代与文艺复兴时期西方科技成就简表(部分)

日本著名科学史学家薮内清在论述宋代的科技成就时指出:

“北宋时代是中国划时代意义的时代,北宋时代可以和欧洲的文艺复兴以至近代相比。

对这一观点你是否赞同?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理由。

(要求:

围绕一种立场展开论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

观点一:

赞同。

北宋的科技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印刷术在雕版印刷之外出现了活字印刷,加速了印刷业和文化传播业的发展,有利于文化普及,为市民文化的兴起创造了条件;同时印刷术的外传,推动了欧洲思想解放和文化发展。

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促进了当时的航海贸易,商品经济更加活跃,有利于中外的文化交流;指南针传人欧洲,在新航路开辟和资产阶级开拓世界市场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北宋科技发展在推动文化下移、经济发展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社会发展方向,也有利于世界文明的进步。

(若学生答出火药的成就及作用、天文学、农学、建筑学等成就也可酌情给分。

观点二:

反对。

北宋的科技与文艺复兴近代科技有着巨大差异。

北宋科技属于古代传统科技,实用性强,重经验总结,且主要分布在和农业密切相关的农业、天文历法等领域。

而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方科技属于近代科技,注重实验,注重总结科学定律,且主要集中在天文学、物理学、数学、生物学等与工业密切相关的领域。

宋代科技发展虽然取得很大成就,但最终没有推动中国的社会转型。

而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方科技发展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助推了西方社会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型。

综上所述,宋代科技在科技范畴、社会作用等方面均与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科技存在很大的差异,故不能等而视之。

【解析】

【详解】

此题为开放性试题,首先应当表明立场,即对材料观点“北宋的科技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持赞成或者反对意见。

然后结合史实说明自己的立场。

本详解以赞成为例:

观点一:

赞同。

北宋的科技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结合材料中涉及的印刷术、指南针对宋代和世界的影响进行说明,来体现其意义所在。

如印刷术在宋代有所创新,出现了活字印刷,从其对宋代文化事业、市民阶层以及欧洲文化发展的影响展开说明即可。

最后对论证过程进行总结,生化观点,即北宋的科技发明不仅影响了中国社会发展方向,也有利于世界文明的进步。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以革命范式与现代化范式来说,前者注重革命,固然遮蔽了历史的其他一些层面及主题,在评价上也存在偏颇,但它所叙述的历史无疑是真实的,是不容否认的,革命确乎是中国近代历史的一个主题。

现代化范式固然可补革命范式之不足,但它实质上也是“西方中心论“的翻版,是挑战一回应范式的具体化。

以之取代或否定革命范式,同样也是不可取的,无法反映和揭示近代中国真实的历史。

事实上,革命与现代化这两个范式在很大程度是可以互为补充,不相排斥的。

——摘编自崔志海《晚清史研究百年回眸与反思》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

(要求:

观点明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答案】观点:

材料认为“革命与现代化这两个范式在很大程度是可以互为补充,不相排斥的”。

此观点正确。

评析:

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掀起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的一个主题。

但是,近代史上,除了革命这条主线以外,为实现国家的富强,先进的中国人也进行了不懈奋斗,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社会各阶层对国家现代化进行了不懈追求,革命史观无法概括中国近代史的全部。

结论:

在近代中国历史上,革命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一个路径、一个前提。

只有通过革命,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和压迫,中国的现代化才有实现之可能。

(材料中的其它观点如“革命确乎是中国近代历史的一个主题”、“现代化范式固然可补革命范式之不足”、现代化范式实质上也是“西方中心论”的翻版等。

【解析】

【详解】

首先,根据“事实上,革命与现代化这两个范式在很大程度是可以互为补充,不相排斥的”概括出材料观点:

材料认为“革命与现代化这两个范式在很大程度是可以互为补充,不相排斥的”。

然后,亮明自己的态度:

此观点正确。

然后,结合所学中国近代史的知识,进行评析,可从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等说明通过革命实现国家独立是中国近代历史的一个主题,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社会各阶层对国家现代化进行了不懈追求说明实现国家的富强是中国近代史的重要内容。

最后得出结论:

在近代历史的中国,只有通过革命,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和压迫,实现国家独立,中国的现代化才可能实现。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红星照耀中国》,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名著。

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

1937年10月,《红星照耀中国》首先在英国出版,一问世便轰动世界,在伦敦出版的头几个星期就连续再版七次,销售10万册以上。

此书先后以近二十种文字翻译出版,几十年间几乎传遍了世界。

1938年2月10日,第一个中文全译本在上海问世。

考虑到在敌占区和国民党政府统治区发行的缘故,译本改名为《西行漫记》。

此书在短短的十个月内就印行了4版,轰动了国内及海外华侨聚集地,在香港及海外华人集中地还出现难以计数的重印本和翻印本。

1949年后,斯诺的书继续照耀世界各地,而在中国反被打入黑牢。

《西行漫记》只是在1960年2月由三联书店印了一小部分,作为内部读物,限于内部发行,这还是因为新中国成立后斯诺第一次访华而特批的。

文化大革命期间,《西行漫记》也难逃劫,被加盖严控之类印记,密封于图书馆和资料室书库中,禁止借阅。

1979年12月,北京三联书店出版了中文本《西行漫记》,此书再次回归国人视野。

2016年7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的最新版《红星照耀中国》中文版推出。

新版《红星照耀中国》推出20个月来,创下了销售奇迹,也是人文社首部一年内销售额过亿元的书,更是国内出版界2017年头号爆款图书。

——摘编自XX百科词条《红星照耀中国》

请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对《红星照耀中国》一书出版后在不同时期的传播情况进行解读。

(要求:

可以就整个历程或者某一段时间进行解读,观点明确,论证充分,表述成文。

【答案】观点可以就该书出版后整个传播历程提出观点,也可以就某一阶段提出观点。

示例:

《红星闪耀中国》一书的传播受时代影响明显。

30年代,《红星闪耀中国》备受国内外关注,当时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影响逐渐扩大,世界关注20世纪的中国,需要了解中国共产党人的真实生活;1937年中国全民族抗战开始,国际社会广泛关注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后,国内民众对中国共产党的支持、香港和海外华侨对国家命运的关切;翻译为中文,也为该书的传播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1949年,新中国成立,一方面,国际社会为了解中国共产党,因此该书在海外广泛传播。

另一方面,新中国成立后,由于作者是美国人,受冷战和意识形态的影响,该书在国内不能公开发行。

改革开放后,国内极“左”思潮逐渐消退,思想得到解放;进入21世纪以来,中共加强自身建设的需要;因此,该书在改革开放后,再次回归国人视野并逐渐走红。

综上所述,《红星闪耀中国》一书在海内外的传播,深受当时国际国内环境的影响,打上了深深的时代烙印。

同时也为宣传中国,宣传中国共产党起到推动作用

【解析】

【详解】

可就该书出版后20世纪30年代传播历程提出观点:

20世纪30年代《红星闪耀中国》备受国内外关注。

解读:

结合所学,可从当时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影响逐渐扩大,中国全民族抗战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关注中国,国内民众对中国共产党的支持、香港和海外华侨对国家命运的关切,翻译为中文推动了《红星闪耀中国》传播等方面分析阐述。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永乐十七年(1419年)郑和第五次远航返回,带回的贡品中就有阿丹国所贡麒麟,木骨都束(今非洲摩加迪沙)所贡花福鹿(长颈鹿),足证圣天子的声威无远弗届,也证明大明已是千古未有的太平盛世,一向声教不及的远人才会贡献如此珍贵的瑞兽。

皇家画师奉命绘图记载,文武百官观赏后恭呈颂扬诗文。

这些活动直接和间接的影响遍及明朝各地,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民间对朱棣的负面影响,增强了政权的合法性,也使朱棣自我陶醉。

正因为如此,郑和的船队才会一次又一次出发,并且越驶越远,直到东非。

——摘编自《葛剑雄:

郑和究竟为何下西洋》

材料二中国对外援助的历史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50年至1978年间革命与建设经验的转移。

第二阶段是1978年到2000年间改革与开放经验的转移。

1985年,中国选派农业专家帮助改造早先在布基纳法索援建的三个水稻垦区,参照中国国内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做法进行生产制度改革。

第三阶段是2000年至今,中国将自身的经济增长方式传向世界,这种方式的核心是基础设施建设,其标志性表述是“要致富,先修路”。

埃塞俄比亚到吉布提的铁路,连服务员端茶倒水的姿势,都是中国铁路局直接过去培训的。

在农业领域,以援非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和技术培训为主导的“科技兴农”成为援非农业的主要形式。

——摘编自李小云《中国援助非洲既非“殖民”,也不是“冤大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郑和下西洋对当时中国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援助非洲的变化,简要分析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援助非洲的认识。

【答案】

(1)影响:

扩大了中国的影响,提升了明朝的国际影响力;巩固了明成祖的政治地位;满足了统治阶级对奇珍异宝的需要;满足了统治者自大的心理,助兴了“天朝上国”观念;客观上推动了商品经济发展;加重了明朝的财政负担。

(2)变化:

从革命与建设经验援助到改革开放经验转移,再到经济增长模式的转移。

因素:

国际环境的变化;国内主要任务的变化;我国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3)认识:

中国援助非洲是国家外交的重要表现,援助非洲有利于非洲国家分享中国革命与建设的经验,促进了非洲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中国援助非洲加深了中非人民的友谊,得到非洲人民对中国的支持。

【解析】

【详解】

(1)影响:

依据材料一中“足证圣天子的声威无远弗届,也证明大明已是千古未有的太平盛世”、“这些活动直接和间接的影响遍及明朝各地,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民间对朱棣的负面影响,增强了政权的合法性”、郑和下西洋的规模和距离、带回的贡品等信息结合所学从扩大国际影响、巩固统治、加重财政负担、助长“天朝上国”观念、满足了统治阶级对奇珍异宝的需求和自大的心理等方面分析郑和下西洋对当时中国的影响。

(2)变化:

依据材料二中“第一阶段是1950年至1978年间革命与建设经验的转移。

第二阶段是1978年到2000年间改革与开放经验的转移。

……第三阶段是2000年至今,中国将自身的经济增长方式传向世界,这种方式的核心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可概括得出新中国援助非洲的变化。

因素:

结合所学从国际环境和国内主要任务的变化、我国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等方面简要分析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3)结合所学从体现国家外交、促进非洲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加深了双方友谊、赢得了非洲人民对中国的支持等方面谈论对中国援助非洲的认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