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中外历史纲要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483575 上传时间:2023-07-14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186.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秋中外历史纲要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秋中外历史纲要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秋中外历史纲要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秋中外历史纲要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秋中外历史纲要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秋中外历史纲要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docx

《秋中外历史纲要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秋中外历史纲要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秋中外历史纲要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docx

秋中外历史纲要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课程标准

课标解读

课标导航

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在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

1.从“时空观念”角度认识佛教、道教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影响。

2.结合文学、书法、绘画、科技等方面的成果,从“家国情怀”角度认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增加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

3.结合典型事例,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中外文化交流成果及影响。

4.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这一时期我国文化成就出现的原因。

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1.儒学

(1)汉代:

汉武帝时期,儒学独尊地位确立后,在统治者的大力提倡下呈现繁盛之势。

(2)魏晋南北朝:

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只是受佛教、道教的冲击,但并未失去正统地位。

(3)隋朝:

儒学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并不是要求“三教”合为“一教”。

(4)唐代:

儒学复兴运动

①原因:

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佛教和道教的挑战。

②时间:

唐朝中期。

③内容:

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的观点,巩固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

2.道教 从道家哲学思想体系中衍生出的宗教组织派别。

(1)兴起:

东汉末,是中国本土宗教。

(2)发展

3.佛教 在西汉末年传入中国。

(1)传入:

汉代传入。

(2)发展

(3)曲折:

反佛斗争

①原因:

佛教盛行,广修寺庙,影响到政府的财政收入。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②概况:

南朝的范缜是反佛最杰出的代表;北魏、北周及唐朝等统治者几度灭佛。

③结果:

佛教文化遭受损失,但并未从根本上遏制佛教的发展。

文学艺术

1.文学 总体特征是乱世文学,渗透着儒学、玄学与佛学思想。

(1)魏晋南北朝时期:

从东汉末年开始,出现了以曹操父子为代表的建安文学、东晋陶渊明的田园诗、南朝骈文、南北朝民歌等风格各异的文学形式。

(2)唐代:

是中国文学发展的高峰,李白、杜甫代表了唐诗的最高成就,分别被誉为“诗仙”和“诗圣”。

 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代表。

2.艺术

成就

书法

东晋王羲之世称“书圣” “飘若浮云,矫若游龙”

唐代颜真卿的颜体和柳公权的柳体最为有名 “颜筋柳骨”

绘画

东晋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代表作是《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

唐朝宗教画生活气息浓厚,代表人物是吴道子,被尊为“画圣”

受时代特征的影响   代表作:

《送子天王图》

雕塑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等,是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 主要体现佛教文化的影响

科技

1.魏晋南北朝

(1)数学:

南朝祖冲之精确地算出圆周率。

    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后七位,比外国早近一千年。

(2)农学:

北朝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3)地图学:

西晋地图学家裴秀绘制《禹贡地域图》,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

2.隋唐

(1)建筑:

隋朝工匠李春设计建造赵州桥,是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石拱桥。

(2)科技

(3)天文:

唐朝僧一行测算出地球子午线长度。

(4)医学:

孙思邈完成医学名著《千金方》;唐高宗时编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只有对外开放,鼓励交流,社会才会进步

1.佛教

(1)从东汉中期到北朝,陆续有中亚、天竺的高僧来华,将大批佛经翻译成汉文。

(2)东晋法显从长安出发,经西域至天竺,收集了大批梵文经典。

(3)唐朝高僧玄奘在贞观初年西行天竺取经。

伴随佛教东传而来的西域、印度文化,在很多方面对中国产生深远的影响。

 《西游记》

(4)唐朝高僧鉴真曾六次东渡日本传授佛法,日本空海来长安求法,回国时带走了许多佛经和诗文集。

2.其他

(1)唐都长安聚集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使节、商人、侨民,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

 “唐人街”体现了唐文化的影响

(2)新罗、日本向唐朝派遣了许多使节和留学生,有的留学生还在唐朝考中进士。

 “遣唐使”

(3)唐朝后期,不少经海路来华的西亚商人在广州、泉州等港口城市定居。

阅读教材·想一想

1.阅读教材P43“历史纵横”:

根据材料说明魏晋玄学产生的背景、思想主张及影响各是什么?

提示:

(1)背景:

统治阶级内部斗争激烈。

(2)内容:

思想上,主张虚无的“道”,宣扬“无”是产生万物的根本;政治上,主张“无为”;社会风气上,崇尚“清谈”。

(3)影响:

形成了寄情山林、纵酒清谈的社会风气。

2.阅读教材P44“思考点”: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出现了“诗圣”“书圣”“画圣”等杰出人物。

这一时期的文艺成就达到高峰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

道教的兴起、佛教的传入,文化多样性加强;中外交流、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封建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等。

3.阅读教材P45“学思之窗”:

贾思勰的这段话,反映了他怎样的思想?

提示:

反映了贾思勰重农抑商的思想。

发掘教材·读一读

1.阅读“顾恺之《洛神赋图》(摹本)”(见教材P44)

信息解读:

《洛神赋图》中以形为基础,通过形来传神,反映出人物的内心情感和性格神气。

 

2.阅读“雕版印刷《金刚经》卷子”(见教材P45)

信息解读:

《金刚经》原藏甘肃敦煌藏经洞,1899年被发现,1907年被英国斯坦因盗走,现藏大英图书馆。

这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确刊印日期的印刷品,反映了唐代雕版印刷术的发展,也反映了佛教在我国的传播。

 

3.阅读“唐招提寺”(见教材P46)

信息解读:

唐招提寺是日式大唐建筑的典范,体现了唐文化对日本的影响,促进了建筑技术的发展;反映了中日文化交流盛况和中国佛教的发展对日本的影响。

探究一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宗教的多元化

史论要点

1.宗教的多元化

(1)道教:

是中国本土宗教,以“道”为最高信仰。

在中国古代鬼神崇拜观念上,以黄、老道家思想为理论根据,承袭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衍化形成。

东汉末年出现大量道教组织,著名的有太平道、五斗米道。

祖天师张道陵正式创立教团组织等。

(2)佛教:

是古印度的宗教,两汉之际传入中国,汉末三国时期佛教发展迅速,对儒学发展构成冲击。

2.佛教广泛传播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佛教以其思辨的繁富和巧密对中国的哲学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启迪作用。

(2)佛教以其广博的内容深刻影响了中国的知识界,特别是语言学。

(3)佛教文化的传入,给当时的文学艺术以及社会生活带来了深刻影响。

对点训练

1.“虎溪三笑”讲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的故事。

据此可以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当时(  )

A.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B.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C.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D.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

解析 由题干材料来看,其反映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的相互交流,结合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三教合一”,可知选A项。

答案 A

2.甘肃敦煌出土的《父母恩重经》是由唐代中国本土僧人编写的佛经,该经借佛陀之口,讲述人们从父母那里得到的恩惠,倡导子女感恩、孝顺父母。

这表明(  )

A.佛教思想冲击着中国的传统文化

B.宣扬“孝道”成为佛经主要内容

C.佛教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趋于合流

D.佛教文化主动适应中国文化传统

解析 材料中反映的是佛教传入后与中国文化的融合,不是冲击,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了佛经注重孝道,不能据此得出宣扬“孝道”成为佛经主要内容,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反映佛教文化的传入适应中国传统,不是二者的合流,故C项错误,故D项正确。

答案 D

探究二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思想文化

史论要点

1.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艺术的特点

(1)思想界异常活跃:

道教系统化,佛教和反佛斗争激烈,佛儒道三教开始出现合流的迹象,文学、绘画、石窟艺术等打上了佛教的烙印。

(2)体现民族融合:

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和成就,体现不同的民族特色和民族风格。

(3)带有分裂割据的烙印:

此时期中国社会处于分裂割据的状态下,不同的地域文化,带有不同的特点,具有明显的差别,尤其是南北文化差异很大,南北民歌风格迥异。

2.唐朝社会的变迁对诗歌风格的重大影响

(1)盛唐:

诗风开朗奔放、刚健清新,反映了唐朝国力强盛、文化开放的社会背景。

(2)中唐:

诗风平实浅近、讽喻诗作大量涌现,反映了唐朝的社会弊端日益暴露。

(3)晚唐:

诗风凝重沉郁,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社会现实。

对点训练

1.英国大英博物馆藏有一件来自中国的画卷临摹品,它的原作创作于东晋,体现了“以形写神”的特色。

该画卷最可能是(  )

A.《女史箴图》B.《禹贡地域图》

C.《齐民要术》D.《高逸图》

答案 A

2.宋代诗人杨万里说:

“诗至唐而盛,至晚唐而工。

盖当时以此设科取士,士皆争竭其心思而为之。

”这说明(  )

A.唐诗影响深远B.科举制促进唐诗的繁荣

C.唐诗取材广泛D.唐诗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解析 依据材料“……以此设科取士,士皆争竭其心思而为之”,结合所学知识,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此举措促进唐诗的繁荣。

答案 B

探究三 (核心素养)魏晋至隋唐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

素养解读

1.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魏晋至隋唐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特点

(1)交流交往范围广泛,且有连续性。

(2)交往领域全面,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方方面面。

(3)交往渠道众多,主要以贸易和佛教为纽带。

(4)在交往过程中,中华文化圈形成。

(5)唐朝成为周边国家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并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2.从“家国情怀”角度认识魏晋至隋唐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

统治者对待外国和外来文化采取开明的态度,重视对外交往。

因此,我们应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扩大对外贸易,加强与外国的经济技术合作。

对点训练

1.观察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唐朝对外交通发达,与域外的经济文化联系频繁

B.陆路方面,从长安出发,向东可以到达朝鲜

C.向西经青藏高原通往今天的印度、伊朗、阿拉伯以至欧非国家

D.海路方面,从登州、扬州出发,到达朝鲜、日本

解析 向西经丝绸之路通往今天的印度、伊朗、阿拉伯以至欧非国家。

答案 C

2.吴道子是唐代著名画家,其名作《送子天王图》取自佛教故事,描绘的是释迦牟尼降生后,其父净饭王和摩耶夫人抱着他去向诸神礼拜的故事(参下图)。

相关解读最准确的是(  )

A.唐代佛教十分兴盛

B.唐代市民文化繁荣

C.唐代中外文化交融加强

D.唐代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解析 佛教题材在中国绘画中出现,反映出唐代中外文化交融加强,佛教对中国绘画产生较大影响,故C项正确。

答案 C

【典例1】唐代的佛教与道教都强调自己的师承与宗脉。

韩愈则强调儒家思想经历了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以至孔孟的传递顺序,“轲之死,不得其传焉”,并宣称:

“己之道,乃夫子、孟轲、扬雄所传之道。

”韩愈这样做的目的是(  )

强调唐代儒学的道统性

A.仿照佛道做法,追溯儒学源流

 仅是表面现象而非根本目的

B.抬高孟子地位,宣扬格物穷理

      朱熹的主张

C.顺应三教合一,汲取佛道精髓

材料未涉及

D.建立儒学道统,树立自身权威

 与材料主旨“强调自己的师承与宗脉”相符

明立意 以韩愈的主张为切入点,从“历史解释”角度考查“三教合一”潮流。

抓关键 根据材料信息“韩愈则强调儒家思想……的传递顺序,……,并宣称:

‘己之道,乃夫子、孟轲、扬雄所传之道’”可知,韩愈强调儒学道统,树立自身权威。

排干扰 把握材料主旨是解题的关键。

材料强调“师承与宗脉”,而“仿照佛道做法,追溯儒学源流”是韩愈的做法不是目的。

 D

【典例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李唐起自西陲,历事周隋,不唯政制多袭前代之旧,一切文物亦复不闻华夷,兼收并蓄。

继承性、兼收并蓄

第七世纪以降之长安,几乎为一国际的都会,各种人民,各种宗教,无不可于长安得之……异族入居长安者多,于是

 开放与繁荣

长安胡化盛极一时,此种胡化大率为西域风之好尚:

服饰、

       受西域文化的影响

饮食、宫室、乐舞、绘画,竞事纷泊;其极社会各方面,隐约皆有所化,好之者盖不仅帝王及一二贵戚达官已也。

——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

材料二 唐朝人追求外来物品的风气渗透了唐朝社会的各个阶层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在各式各样的家庭用具上,都出现了伊朗、印度以及突厥人的画像和装饰式样

追求外来物品的风气盛行,体现了开放性特点

……实际上整个唐代都没有从崇尚外来物品的社会风气中解脱出来。

——[美]薛爱华著,吴玉贵译《撒马尔罕的金桃

——唐代舶来品研究》

(1)根据材料一,说明唐代文明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说明唐朝受域外文化影响的表现。

第一步 审设问·定方向

审读关键

审读通则

引导词

(1)问和第

(2)问都是“根据材料”,说明答案完全来自材料。

提示词

(1)问和第

(2)问,说明——解释清楚。

限制词

(1)问,时空限定——唐代;内容限定——文明。

(2)问,时空限定——唐代;内容限定——域外文化。

核心词

(1)问,特点;第

(2)问,表现。

第二步 读材料·提信息

(1)问,根据材料一“一切文物亦复不闻华夷,兼收并蓄”回答。

(2)问,根据材料一“第七世纪以降之长安,几乎为一国际的都会”、“此种胡化大率为西域风之好尚”和材料二“唐朝人追求外来物品的风气渗透了唐朝社会的各个阶层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等信息归纳。

第三步 列要点·组答案

(1)特点:

继承性、兼收并蓄。

(2)表现:

唐都长安成为国际性的都会;唐代的服饰、饮食、宫室、乐舞、绘画深受西域文化的影响;唐代追求外来物品的风气渗透了唐朝社会的各个阶层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基础过关』

1.南北朝时,盛行“舍宅为寺”的功德活动,许多王侯贵族将宅地改建为佛寺。

一些大寺院往往以塔为中心,四周由堂、阁围成方形庭院的布局。

“舍宅为寺”的功德活动反映出(  )

A.佛教盛行B.三教合一

C.佛寺集中化D.佛教世俗化

解析 “舍宅为寺”的现象反映了佛教的盛行,故A项正确。

答案 A

2.《西游记》中王母娘娘开蟠桃大会,请的宾客是“西天佛老、菩萨、圣僧、罗汉、南方南极观音、东方崇恩圣帝、十洲三岛仙翁、北方北极玄灵、中央黄极黄角大仙……各宫各殿大小尊神,俱一齐赴蟠桃嘉会”。

材料反映了当时(  )

A.魔幻小说创作已经兴起B.佛道两家屈从于儒家

C.三教合流得到官方认可D.三教呈现交融的状态

解析 材料的侧重点在蟠桃会宴请的宾朋,故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佛道两家与儒家的关系,故B项错误;《西游记》属于民间小说,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蟠桃会宴请的有佛道、各家,反映了三教合一的迹象,故D项正确。

答案 D

3.南朝的范缜写了《神灭论》反对佛教,崇佛的梁武帝亲自颁发《敕答臣下神灭论》,发动高僧、王公朝贵六十四人与范缜辩论,但朝廷始终没有禁止《神灭论》的发行。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儒家思想与佛教出现融合

B.佛教成为当时社会主流思想

C.当时社会的思想较为自由

D.政治与学术之间不存在矛盾

解析 朝廷在崇佛的同时,也允许反佛言论的存在,说明当时社会的思想较为自由,故C项正确。

答案 C

4.唐朝的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张旭、怀素、颜真卿、柳公权等人的作品记录在《全唐诗》里流传于世。

上官仪、房玄龄、杜如晦、沈佺期、贺知章、李白、王维、杜甫、白居易、李贺、杜牧等,也有书法作品传世。

这反映了唐朝(  )

A.书法与诗歌得到同步发展

B.部分文人重视诗书审美追求

C.中原文化带动全国文艺进步

D.是文人画派形成的奠基时期

解析 根据题目中“唐朝的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张旭、怀素、颜真卿、柳公权”属于书法家,同时“……等人的作品记录在《全唐诗》里流传于世”得出:

部分文人重视诗书审美追求,故B项正确。

答案 B

5.下图为著名画家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又名《释迦降生图》)局部。

描绘释迦牟尼降生后,其父净饭王和摩耶夫人抱着他去向诸神礼拜。

作为史料,它(  )

A.反映了佛教传入中国时的盛况

B.展现了魏晋以来佛教传播的趋势

C.印证了唐代佛教中国化的态势

D.说明了古代绘画以宗教题材为主

解析 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故A项错误;材料无从得知佛教传播趋势,故B项错误;画中天王等穿着、天王与其夫人和儿子体现出汉族的传统装束和家庭关系,体现其中国化的态势,故C项正确;“古代绘画以宗教题材为主”以偏概全,故D项错误。

答案 C

6.阅读下表,据此可以得出的正确认识是(  )

史料

出处

至于缮写、模勒(雕刻之文),铉(炫)卖于市井,或持之以交酒茗者,处处皆是

《白氏长庆集·序》(824年)

中和三年癸卯夏(883年)……阅书于重城之东南,其书多率雕版印纸,漫染不可尽晓

《家训序》

咸通九年(868年)四月二十五日,王瑜为二亲敬造普施

1899年敦煌发现雕版印刷品《金刚经》

A.文献史料的主观性须甄别使用

B.不同史料导致历史真相多样化

C.雕版印刷术在唐代已得到应用

D.历史结论必须要依靠考古证实

解析 根据材料“模勒(雕刻之文)……处处皆是……《白氏长庆集·序》(824年)”、“中和三年癸卯夏(883年)……书多率雕版印纸”、“咸通九年(868年)……1899年敦煌发现雕版印刷品《金刚经》”,均体现了唐代雕版印刷现象比较普遍,故C项正确。

答案 C

7.认知和探究历史地图,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是学习和研究历史的重要方法。

下图反映的史实是(  )

A.玄奘西行B.鉴真东渡

C.文成公主入藏D.张骞出使西域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历史识图能力,可从地图中找到关键地点“长安”“那烂陀”等进行判断,从材料中的资料可以看出研究的朝代是唐朝,唐朝对外交往活跃,玄奘西行是唐朝对外交往中的代表。

因此,答案为A。

答案 A

8.

如果给右图所示的鉴真塑像做文字注解,应该选择(  )

A.西游天竺,求取佛经

B.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C.东渡日本,弘扬佛法

D.主动请缨,征战海外

解析 唐玄宗时,高僧鉴真为弘扬佛法,不畏艰难,六次东渡,终达日本,为中日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杰出贡献,所以C选项“东渡日本,弘扬佛法”符合题意。

故选C。

答案 C

9.唐朝的对外开放不仅影响到亚洲文明的发展,而且促进了西方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唐朝“开放”的表现包括(  )

①鉴真东渡日本 ②玄奘西游天竺 ③日本“遣唐使”来华 ④法显到天竺学习佛法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解析 唐玄宗时,鉴真东渡日本,传播唐朝的医药、文学等;贞观初年,玄奘从长安出发,途经我国新疆及中亚诸国,到天竺取经;“遣唐使”是日本皇室派往唐朝的使节,是中日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

所以,①②③都是唐朝“开放”的表现,A项符合题意;④是东晋,不符合题意,需排除含④的B、C、D三项。

答案 A

10.李庆新在《海上丝绸之路》中写道:

“唐朝与海外发生官方关系的国家和地区有70余个。

”由此可见,唐代对外交往比较活跃。

出现这一局面的原因是(  )

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②政府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贸易 ③经济繁荣、文化辉煌 ④对外交通发达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③④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家统一、社会安定为唐代对外交往的活跃提供了前提条件;政府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贸易为唐代对外交往的活跃提供了政策支持;经济繁荣、文化辉煌为唐代对外交往的活跃提供了物质基础;对外交通发达为唐代对外交往的活跃提供了便利条件,故选D项。

答案 D

『能力提升』

11.李白以仙人自诩,诗作往往飘飘欲仙,人称诗仙;杜甫的政治抱负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人称诗圣;王维的诗清冷幽邃,远离尘世,人称诗佛。

这一文化现象表明当时(  )

A.文学艺术的多元B.对外交流的频繁

C.社会经济的繁荣D.三教合一的趋势

解析 李白的诗歌中透露出道家思想,杜甫诗歌反映出儒生的政治理想,王维的思想受到佛教的影响,体现了唐朝三教合一的趋势,故D项正确。

答案 D

12.某校学生开展中国古代文明系列明信片设计活动,下图明信片设计稿的主题是(  )

A.科学技术发达B.医学领先世界

C.手工技艺精湛D.绘画成就卓越

解析 明信片上的人物为蔡伦(改进造纸术)、张仲景(“医圣”,代表作为《伤寒杂病论》)、华佗(主要贡献为麻沸散和五禽戏)、祖冲之(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面的第七位数字),都体现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达。

答案 A

13.据《爱日斋丛抄》载:

“大概唐末渐有印书,特未能盛行,遂以为始于蜀也。

当五季乱离之际,经籍方有托而流布于四方,天之不绝斯文,信矣!

”这说明(  )

A.唐代雕版印刷术已得到普遍使用

B.活字印刷的书籍逐渐得到了推广

C.学术文化的传播仅依靠手抄书籍

D.雕版印刷术的进步促进文化发展

解析 据材料“大概唐末渐有印书……经籍方有托而流布于四方,天之不绝斯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的雕版印刷术促进了“经籍……流布”,即文化的发展传播,故D项正确。

答案 D

14.唐朝吴道子在创作宗教画时总是按照生活的逻辑,自由地对宗教人物作现实的加工。

如他在《送子天王图》中,将武将的脸型与唐代武士俑的面貌画的完全一致;他在千福寺的壁画里,把菩萨画成自己的样子。

这表明吴道子的宗教画(  )

A.重视吸取外来的美术风格

B.具有明显的世俗化倾向

C.注重表现人物的神韵意趣

D.代表了唐朝的绘画成就

解析 根据材料“他(吴道子)在《送子天王图》中,将武将的脸型与唐代武士俑的面貌画的完全一致;他在千福寺的壁画里,把菩萨画成自己的样子”可知,吴道子的绘画风格具有明显的世俗化倾向,故B项正确。

答案 B

15.高僧玄奘和鉴真不忘初心,克服千难万险,终于到达理想的彼岸。

其“西行”和“东渡”的共同作用是(  )

A.加强了边疆管理B.开凿了丝绸之路

C.传播了中国文化D.扩大了唐朝疆域

解析 “西行”和“东渡”都属于对外文化交往;A、D排除;西汉张骞开辟丝绸之路,排除B项。

故C项正确。

答案 C

16.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一级历史资料”

2005年8月24日,惟一一方日本遣唐使墓志在东京展出,日本天皇亲临参观。

这方墓志发现于西安,周长约39厘米,上面仅有117字,在面世数月后,却被视为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一级历史资料”。

以下是墓志内容:

赠尚衣奉御井公墓志文并序

公,姓井,字真成,国号日本。

才称天纵,故能衔命远邦,驰骋上国。

蹈礼乐,袭衣冠,束带立朝,难与俦矣。

岂图强学不倦,问道未终;壑遇移舟,隟逢奔驷,以开元廿二年正月六日,乃终于官弟,春秋卅六。

……

请回答:

(1)“开元”是什么纪年方法?

为何这方墓志被视为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一级历史资料”?

(2)简述唐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3)从墓志文中你获取哪些关于这位日本遣唐使的信息?

答案 

(1)年号纪年法。

这方墓志产生在开元年间,正值中日文化交流的高潮,是了解遣唐使来华的直接资料。

(2)日本是儒家文化圈的重要国家,先后十多次派“遣唐使”来中国学习。

在政治、经济、法律制度等层面仿效唐朝,对唐朝的宗教、文学、艺术,包括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生产技术,都予以吸收。

(3)姓名:

井真成,来自日本,才华横溢、好学不倦,英年早逝,葬于中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财会金融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