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文档第4单元 第10课 短新闻两篇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466649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83.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文档第4单元 第10课 短新闻两篇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文档第4单元 第10课 短新闻两篇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文档第4单元 第10课 短新闻两篇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文档第4单元 第10课 短新闻两篇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文档第4单元 第10课 短新闻两篇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文档第4单元 第10课 短新闻两篇 Word版含答案.docx

《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文档第4单元 第10课 短新闻两篇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文档第4单元 第10课 短新闻两篇 Word版含答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文档第4单元 第10课 短新闻两篇 Word版含答案.docx

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文档第4单元第10课短新闻两篇Word版含答案

10 短新闻两篇

本课话题 ——忘记与铭记

朗读——课文中的名段

在英国军舰“漆咸”号及悬挂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的香港水警汽艇护卫下,将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今天,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

记者只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来源于一种不安的心情:

在访问这里之后,如果不说些什么或写些什么就离开,那就对不起在这里遇难的人们。

随着“不列颠尼亚”的永远离去,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终告洗刷。

然而洗刷不去的永远是那腥风血雨的记忆。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我们民族所遭受的灾难在另一些国度也同样上演着。

走进奥斯维辛的每一位参观者,都会用善良的心灵去碰触那段不忍碰触的历史。

历史告诉我们:

该忘记的一定要忘记,不该忘记的要铭记在心。

积累——生活中的素材

六十八年前的9月2日,泊于东京湾的美国战舰密苏里号上,在包括中国在内的9个受降国代表的注视下,日本在投降书上签字。

“我不是复仇主义者,我无意于把日本军国主义欠下我们的血债写在日本人民的账上。

但是我相信,忘记过去的苦难可能招致未来的灾祸。

”1962年,有感于日本右翼势力提出为被处死的日本甲级战犯立碑等事件,曾参加过东京审判的中国首席法官梅汝璈,写下上述一段话。

今天看来,梅汝璈的这一警示并非杞人忧天。

在日本战败投降纪念日这一天,日本总有一些右翼政客前往参拜供奉有14名二战甲级战犯牌位的靖国神社。

除了参拜靖国神社,还有自说自话的历史教科书、修改和平宪法的企图、对东京审判的质疑、在慰安妇问题上的大放厥词……对于饱受侵略之苦的中国人民来说,这无疑是对中国人民的再次伤害。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

历史是一面镜子,也是一本深刻的教科书。

——廖沫沙

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唐太宗

历史不能长久被欺骗,正像民众不能长久被欺骗一样。

——华岗

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

——列宁

[知识·梳理]

第1步||读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一、单音字

凝重(  ) 掩映(  ) 赠言(  ) 瞩目(  )

易帜(  )冉冉(  )明媚(  )噩梦(  )

嬉笑(  )沼泽(  )雏菊(  )祷告(  )

【答案】 nínɡ yìnɡ zènɡ zhǔ zhì rǎn mèi è xī zhǎo chú dǎo

二、多音字

1.组词辨析法

(1)绿

  

(2)场

(3)卡

(4)应

【答案】 

(1)lù lǜ 

(2)chánɡ chǎnɡ (3)qiǎ kǎ (4)yìnɡ yīnɡ

2.语境辨析法

(5)教务处(  )正在处(  )理这个问题。

(6)塞(  )外并不闭塞(  )。

【答案】 (5)chù chǔ (6)sài sè

第2步||写字形——奥妙无穷方块字

(1)

  

(2)

(3)

(4)

(5)

(6)

【答案】 

(1)墟 嘘 

(2)焚 婪 (3)幕 募 慕 暮 墓 蓦 (4)飘 缥 骠 剽 瞟 膘 (5)粹 悴 萃 淬 瘁 (6)绞 狡 皎 佼 佼 饺

第3步||用词语——送你一双慧眼

1.掩映·掩盖

请将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1)在大革命时期,大开湾村是湘南暴动的中心地带之一;现如今,大开湾村是________(掩映/掩盖)在五盖山下的一颗明珠。

(2)备受关注的“南京宝马撞碎马自达案”因嫌疑人被司法鉴定为作案时患有“急性短暂性精神障碍”,再度成为舆论焦点。

检察官称,精神病鉴定易被假象________(掩映/掩盖)。

【答案】 

(1)掩映 

(2)掩盖

2.邻近·临近

两者都指靠得近,距离不远。

“邻近”只表示空间位置上的接近,这时,“邻近”连接的词语之间多为并列关系。

“临近”多表示时间的靠近,还可以表示地理位置上的接近,这时“临近”所连接的两个词语具有主从关系。

请将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1)支付宝手机客户端率先推出了“摇一摇”支付功能,两个________(邻近/临近)的人同时摇动自己的手机,就能发现对方的支付宝账户,然后进行实时转账或支付。

(2)重阳节________(邻近/临近),近期乘坐公交车的老人逐渐增多,为方便老年乘客携带物品乘车出行,济南公交一公司二队和六公司三队分别在所属89路、70路线配备了在58同城购置的手提袋、包装绳、挂钩等物品,免费为乘客提供服务。

【答案】 

(1)邻近 

(2)临近

第4步||辨熟语——于细微处细斟酌

请判断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是否正确。

1.朝鲜风景油画以自然景观为题材,画风优美,引人注目,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自从进入中国艺术品收藏市场以来,引来众多专家和藏者的关注。

(  )

理由:

 

【答案】 × “引人注目”形容人或事物很具特色,能引起人们的注意。

句中主要强调油画作品吸引人,可改为“引人入胜”。

指十分吸引人的,使人沉醉的优美的境界。

多指山水风景或文艺作品吸引人。

2.南方的秋天总是来得很迟。

就像现在,北方早就远山如岚,秋风飒飒了,而我们这里,依然阳光明媚,热气蒸腾,仿佛夏日并没有离去。

(  )

理由:

 

【答案】 √ “阳光明媚”形容天气晴朗,碧空如洗,万里无云。

用在此处符合语境。

3.12月2日,搭载着“嫦娥”三号的“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冉冉升起,“玉兔”开始登月之旅。

(  )

理由:

 

【答案】 × “冉冉升起”指慢慢升起。

火箭升空速度非常快,使用错误。

4.微风拂过,栖霞寺内金黄灿烂的银杏叶纷纷飘落,随风婆娑起舞,诗情画意,令人流连。

(  )

理由:

 

【答案】 √ “婆娑起舞”形容以俯仰盘旋的舞姿起舞。

使用正确。

5.严冬的夜晚,凛冽的寒风从后窗缝里灌进来,常常把人们从睡梦中冻醒,让人不寒而栗。

(  )

理由:

 

【答案】 × “不寒而栗”指不寒冷而发抖,形容非常恐惧。

语境“严冬”“凛冽的寒风”与成语含义不符,犯了顾此失彼的错误,只看到“栗”有“颤栗、发抖”的含义,而没有顾及“不寒”的含义。

[常识·速览]

新华社四记者——周婷、杨兴

周婷、杨兴是《别了,“不列颠尼亚”》的署名作者。

《别了,“不列颠尼亚”》选自《通讯名作100篇》(新华出版社2000年版)。

周婷、杨兴,实际上是新华社周树春、胥晓婷、杨国强、徐兴堂四位记者的合称。

这四个人是这篇新闻的创作者。

其中,周树春是新华社副总编辑、《参考消息》报社社长。

普利策新闻奖得主——罗森塔尔

罗森塔尔(1922-2006),美国著名记者。

出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后到美国求学并加入美国国籍。

他在纽约市立学院上学时就是校报通讯员。

1944年进入《纽约时报》后长期从事国际新闻报道,先后常驻印度、波兰、瑞士和日本,并于1960年获普利策奖的国际新闻奖。

自1977年起任《纽约时报》执行主编,为巩固该报在美国新闻业中的重要地位立下了功劳。

1986年卸任后,他又成为一名专栏作家,为美国各大报纸撰稿,直到2004年才搁笔。

《别了,“不列颠尼亚”》写于1997年7月1日,也就在那一天的零点,在中国香港发生了一件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那便是香港在这一时刻又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中英南京条约》使香港离开了祖国,变成了大英帝国的殖民地,一百五十多年来,二十五任港督代表英国对香港进行统治。

为了使香港回归,中国共产党人做出了许多努力,终于,1984年的《中英联合声明》使香港的回归指日可待。

十三年的漫长等待,让亿万中国人失去了许多,也得到了许多。

当1997年7月1日零时这一庄严时刻到来之际,哪一个中华儿女不热血沸腾呢?

《别了,“不列颠尼亚”》就是在这样的一种背景下创作出来的。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写于1958年8月,距离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已有十三年,时间已经磨平了战争造成的创伤,但德国法西斯在二战期间残酷地屠杀被占国人民的集中营还在警醒着世人,法西斯集中营的牢房、毒气室、鞭刑柱、焚尸炉无不向人们诉说着德军犯下的滔天罪行。

本文便是作者目睹了波兰奥斯维辛集中营后有感而写的一篇新闻。

发表之后,各大报纸争相转载,并获得了美国普利策新闻奖,成了新闻史上的佳作。

这主要得益于他独辟蹊径,突破了“客观报道”“零度写作”(即记者在新闻中毫不掺杂个人情感的写法)的框框,把自己和其他参观者在奥斯维辛访问时的感受当作文章的主要内容来写,字里行间灌注着个人的情感。

关于“新闻”

1.“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新闻”泛指整个新闻事业;狭义的“新闻”则是指一种文体,包括消息、通讯、评论、特写、访问记等。

新闻是一种以记叙为主的文体,它有同记叙文一样的基本要素,但由于各部分的内容要求不同,故其各个部分的概述要点不尽相同。

但新闻必须具备五个“W”一个“H”,即WHEN(时间)、WHERE(地点)、WHO(人物)、WHAT(事件)、WHY(原因)、HOW(结果、意义)等六个要素。

2.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五部分。

(1)标题

标题是新闻的“眼睛”,有主标题(一行标题)和副标题(多行标题)之分。

其主标题旨在揭示消息的主题或重要新闻事实;副标题(又称辅题、子题)用以补充说明情况,或指出内容范围,做出内容提要等。

概写标题通常要求的是主标题(即一行标题)的概写。

(2)导语

导语是新闻的纲领和中心所在,读者可以从导语中得到整个新闻的总印象。

根据其主体部分拟写导语,要求简明扼要,重点突出,概括性强。

常见的导语写法有叙述式、描写式和结论式等。

通常情况下,导语部分除时间、地点(报道具体时间、具体地点的动态新闻要有时间、地点要素)外,其余要素均应具有。

(3)主体

新闻的主体部分自然要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包括经过、结果)、原因五个要素。

(4)背景

背景指的是消息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5)结语

结语(有时可无)是整个消息的结束语,它主要用于揭示事实的本质。

[整体·感知]

《别了,“不列颠尼亚”》描写的是香港回归祖国这一天,以英方活动为主的情景,报道借景寓情,含蓄地对殖民主义进行了无情鞭挞,抒发了中华民族洗雪百年耻辱之后炎黄子孙的自信、自豪、振奋的感情。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在貌似没有什么“新闻”的一字一句里,饱含着人们对纳粹分子大肆杀戮、残害无辜的带血噙泪的控诉,回荡着人们对和平的阳光、宁静的绿荫的情真意切的呼唤。

[文脉·梳理]

《别了,“不列颠尼亚”》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①________ ②________

【答案】 ①主体 ②纪念墙

[文本·层析]

一、阅读课文《别了,“不列颠尼亚”》第3~10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第3自然段,“面色凝重”写出了什么心态?

 

【答案】 “面色凝重”一词写出了末任港督黯然神伤的样子,表现了他对大英帝国失去香港的失落。

从侧面描写了中国人民收回香港的自豪。

2.第4自然段,“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一句有什么含意?

 

【答案】 通过对港督府的描述,告诉世人,经过中国人民长期的艰苦努力与漫长的等待,香港已经回到祖国的怀抱,中国人民这一段屈辱的历史永远地成为过去。

3.第5自然段,为什么说英国的告别仪式是“日落仪式”?

 

【答案】 英国曾经占领了非常广大的殖民地,被称为“日不落帝国”,喻指在它的领土上,永远都有阳光照耀。

香港作为英国在东方的最后一块殖民地,脱离英国的统治回归祖国,可以说在中国香港的土地上,英国殖民统治的太阳落了。

所以把英国的告别仪式称为“日落仪式”。

4.第6自然段中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女王的话意味着什么?

 

【答案】 写“雨越下越大”再一次增添了悲凉凄苦的意味。

英国女王的告别演讲,虽是“赠言”,其实更多地表明了英国的无可奈何,“日不落帝国”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

5.第9自然段:

“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这句话有什么含意?

 

【答案】 国旗是一个国家主权的体现,是一个国家的象征。

作者郑重地记录下五星红旗第一次在香港升起的时刻,含蓄地表达了庄严而喜悦的心情,这一时刻预示着香港美好的明天开始了。

6.报道重大历史事件,在描述现实场景的同时,兼顾历史的回顾,可以增加作品的厚重感。

《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文在这方面堪称典范。

请结合具体的例子,说说课本中现实的场景和背景材料两方面是如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

 

【答案】 现实的场景和背景材料自然地衔接,使得这些背景材料看上去并不是杂乱无章的,它们靠现实的场景串在一起。

如在写港督府告别仪式中,引入一些关于港督府历史的背景材料;在写广场告别仪式时,插入“156年前,一个叫爱德华·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让人联想起156年前,英国殖民者踏上香港的首次升旗。

这些背景材料的引入使得现实的场景有历史的纵深感,使人感受到深厚的历史内涵。

二、阅读课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第7~13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7.第7自然段,作者没有详写集中营里的阴森恐怖,而是将目光始终盯在参观者身上,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案】 通过参观者的动作、神态,传达出他们内心的感受,以此感染读者,引起读者共鸣,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8.如何理解第7自然段中“导游也无须多说,他们只消用手指一指就够了”一句话的含意?

 

【答案】 这里有的是恐怖,无尽的恐怖,连导游都不忍看,不忍说;用不着导游介绍,参观者只要看一眼就会明白这里曾经发生过怎样惨绝人寰的暴行。

9.第8自然段,“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这个细节描写有何意义?

 

【答案】 将两种反差极大的事物放在一起,组合成一幅令人难忘的画面,揭露了法西斯摧残美好生命的罪行,暗示生命是不会被彻底摧垮的,正义必将战胜邪恶。

10.参观者在游览毒气室和焚尸炉时,为什么会“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

 

【答案】 这些是侧面描写,它对写奥斯维辛的状况有衬托作用。

无需具体介绍集中营中那些沾满无辜者鲜血的刑具是怎样令人望而战栗的,单是参观者不由自主地显现出的表情、举止以及惊叹,就足以使读者的精神震撼了!

11.第13自然段,作者为什么要描写这个姑娘?

 

【答案】 一个可爱、温和、有着美好梦想的姑娘却死在法西斯残忍的魔爪下,美与善就是这样被践踏和毁灭的;写这个姑娘可以让人更深刻地认识到纳粹戕害美好生命的罪恶。

[写法·借鉴]

1.写作特色

对比手法

《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文有两处对比:

英方在港岛举行第二次降旗仪式时,将156年前英方占领香港时升起英国国旗与今天英国海军士兵降下来米字旗形成对比;英方“在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把米字旗降下与“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形成鲜明对比。

这些对比,将英方黯然离去、中方神圣接管无比自豪的主题巧妙地表达了出来。

2.写法指导

对比手法,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是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者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并举出来,相互比较,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

写作中的对比手法,就是把事物、现象和过程中矛盾的双方,安置在一定条件下,使之集中在一个完整的艺术统一体中,形成相辅相成的比照和呼应关系。

对比的作用在于同时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

写作中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对比:

(1)直接对比

直接对比是将两种对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直接陈述出来,形成鲜明的对照。

唐弢的《琐忆》就运用了直接对比的手法。

为了表现鲁迅先生伟大人格的两个方面“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作者描写了有关鲁迅的七次谈话,前四次表现了鲁迅平易近人、爱护青年的一面,后三次突出了他“横眉冷对”,仇视敌人的一面。

这两类事件交相辉映,对照鲜明,相得益彰,加深了人们对一个爱憎分明的革命作家的整体认识。

(2)描写对比

描写对比就是把对比双方的情景通过描写表现出来,从而在形象的感受中达到突出强调的效果。

如《风景谈》中,就运用了描写对比的手法,“国统区公园”与“解放区石洞”相对比,“西装革履烫发高跟鞋的一对儿”与“促膝而坐的一对儿”相对比,“公园的角落,绿茵的长椅上”与“雨天,一边是黄褐色的浊水,一边是峭壁的崖岸,四面寂静”相对比,分别从背景、地点、人物、环境、人物姿态几个方面进行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解放区青年高尚情趣的无比赞美。

(3)相似对比

相似对比指一些前后相似的情景或细节出现,在相似的情景或细节里构成一种对比。

如《红楼梦》中的《林黛玉进贾府》中林黛玉对读何书的前后不同回答,就是相似对比。

对于贾宝玉同样问话的不同回答,突出了黛玉初进贾府的“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的心理特征。

3.迁移应用

请你运用对比手法,写一段文字,300字左右。

要能够恰当地表明自己的观点。

 

【参考示例】 让纪念闪耀理性光芒。

二战中犯下滔天罪行的德国在战后用一切方法来弥补他们的罪过——修建集中营纪念馆,全力处理战后的善后问题,更有德国总理在犹太人纪念碑前的惊世一跪!

然而同样在那幕惨剧中扮演了不光彩角色的日本,战后的纪念却是如此这般:

右翼势力大肆鼓吹“中国威胁论”,妄图为二战罪行翻案;不顾史实修订历史教科书,文过饰非,美化侵略罪行;更有首相一年一度的靖国神社祭拜……同样作为二战中的侵略国家,德国人在不断地反思,不停地纪念,用理性的力量向世人展示他们虔诚的忏悔的灵魂,从而赢得世人的尊敬。

而日本人这种一意孤行偏离理性的“纪念”却遭来各国人民的一致谴责。

有句话说得好:

“跪着的德国人比站着的日本人更高大!

”可见,理性的纪念才是正确的纪念,理性让纪念闪耀出人性的光辉。

[素材·应用]

1.课内素材

珍惜与反思

灾难对自然和生命的摧残是不能挽回的,对心灵和思想的伤害是永久的。

在奥斯维辛这样的地方,应该让黑暗、死亡、阴冷永远安静地矗立,就像罗森塔尔所写的那样,让人一看就浑身发抖,这是对死者最好的纪念,也是对生者最好的警告。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人要学会在良心的拷问下生活,在忏悔中走向完美。

德国前总理勃兰特在犹太人的墓碑前下跪,忏悔德意志民族犯下的滔天罪行,使世人相信德意志依然还是一个伟大的民族。

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故事距离我们已经很远了,现在,我们生活在和平的年代,我们应该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生活,不让战争的阴霾再次笼罩在我们头上。

【应用角度】 “忘记与铭记”“善于反思”“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等。

2.精彩应用

忘记历史等于背叛过去。

任时间长河滚滚不息,他们没有忘记。

犹太人没有忘记,因为他们知耻而后勇,于是在诺贝尔奖面前,他们经常是胜利者。

德国人没有忘记,因为他们把昨日的罪过当作今日的教训,防止明日的错误。

全世界人民都没有忘记,因为和平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渴望。

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谁都不想让奥斯维辛的哥特式建筑真正打破世界的宁静,但这也不会影响到我们记忆中的伤痕,它只会作为一个和平的标志,以示警钟长鸣。

现在的犹太民族早得到了公正的对待,但他们也未曾将自己的历史忘掉,即使那是一段令人不堪回首的记忆。

古人云: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

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

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

”犹太人正是凭着这样一股浩然之气,将心中的愤怒转化成复兴民族的决心。

[佳作·领悟]

①在一个寒风瑟瑟的冬日,我踏上奥斯维辛的土地,去追寻那段不堪回首的记忆。

天低云暗,小镇被笼罩在灰色的肃穆与沉寂之中。

我身边的人们,默默地走动,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用表情和手势交流。

在这里,时空是凝固的,一切都悄然无息,人们似乎要用沉默来祭奠受难者的嘶吼。

②1945年1月27日,苏联军队解放了奥斯维辛集中营。

110万永远逝去的幽灵仿佛一条鞭子,时时抽打着7650名幸存者和所有的后人。

走在集中营里,看着四周电网密布,处处壁垒森严,哨所、绞刑架、毒气室、焚尸炉、死亡墙……这一切的一切,寒气逼人,夹杂着阴森森的空气,让人毛骨悚然。

③然而,透过这些,你或许也能够发现,总有一种力量会让你深深感动。

④总有一种力量让你深深感动,这种力量叫做直面人生。

我们很难想象,对于20世纪人性之恶的这场大灾难,那些受害者们该怎样面对。

但是,在集中营里,人们用自己的笔和心,来记载悲剧、书写信念。

集中营里遗存下来的诗作、画作,甚至偷偷发行的报纸,让后人感受到了它们所承载的快乐与哀愁、希望与绝望。

从中,我们嗅到了自由的气息。

面对残酷,人类依然可以保持尊严,可以选择心灵的自由。

⑤总有一种力量让你深深感动,这种力量叫做承担历史。

对于那噩梦般的岁月,人们没有选择避而不语。

由于幸存者的记录、目击者的陈述、学者的潜心研究,我们今天能够详细地了解那段历史,认识一个真实的奥斯维辛。

我们的记忆被唤醒,良心被叩问。

对待惨痛的历史,正如同剥洋葱一般。

一层一层地剥,即便会让人鼻酸流泪,但终会见到大白于天下的核心。

⑥同样令人感动的是德国的勇于反省与担当。

当德国前总理勃兰特在华沙犹太死难者纪念碑前下跪忏悔的时候,当德国政府立法规定反对纳粹主义的时候,当德国社会寻求赎罪与反思的时候,我们看到了这个民族在战争罪责问题上的坦诚和良心。

在奥斯维辛集中营解放60周年的纪念活动上,时任德国总理的施罗德说:

“即便是有一天,死去的人们的名字可能在人类的记忆中淡漠了——他们的苦难命运将永不会被遗忘。

他们安息于历史的心中。

⑦是的,历史的传承与记忆是我们的责任。

忘记历史等于背叛过去,或者说,失忆等于第二次屠杀,忘记等于第二次受难。

为了避免历史性的悲剧重演,我们不能忘却,也无法忘却。

为了从历史中汲取教训,我们宁愿选择受难。

1.学拟题

本文正标题学用鲁迅文章的标题,庄重严肃深沉,副标题点出记忆奥斯维辛,内容明了。

2.学烘托手法

开头写景来烘托气氛。

作者写冬日“寒风瑟瑟”,写“天低云暗”,以此来烘托肃穆、凄凉的环境气氛,衬托人物压抑悲戚的心情,映衬作者的思想感情。

3.学比喻

第②段运用比喻,发人深思。

“110万永远逝去的幽灵仿佛一条鞭子,时时抽打着7650名幸存者和所有的后人”一句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7650名幸存者和所有的后人”面对死者时内心的痛苦与令人深思的感受。

4.学过渡

第③段文字承上启下,结构严谨。

“然而”一词承上,“总有一种力量会让你深深感动”一句启下。

这一段由前文的恐怖过渡到下文的感动,“总有一种力量会让你深深感动”一句总领下文三段,结构非常严谨。

5.学佳句

第⑤段后两句运用比喻。

用剥洋葱的感受和体验来形象地表达人们应该有直面惨痛历史的态度,语言生动,阐理深刻。

6.学排比

排比列举,增强气势。

第⑥段运用三个“当……的时候”,列举了德国前总理勃兰特、德国政府和德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