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四平市中小学教师专业素质考试初中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465805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4.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吉林省四平市中小学教师专业素质考试初中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吉林省四平市中小学教师专业素质考试初中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吉林省四平市中小学教师专业素质考试初中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吉林省四平市中小学教师专业素质考试初中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吉林省四平市中小学教师专业素质考试初中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吉林省四平市中小学教师专业素质考试初中语文试题.docx

《吉林省四平市中小学教师专业素质考试初中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吉林省四平市中小学教师专业素质考试初中语文试题.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吉林省四平市中小学教师专业素质考试初中语文试题.docx

吉林省四平市中小学教师专业素质考试初中语文试题

2014年全县中小学教师专业素质考试

初中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答题时间120分钟,满分100分。

2.本试卷包括课程标准、课改理论和学科专业知识三部分内容。

得分栏

题号

课程标准部分

课改理论部分

学科专业知识部分

总分

积累

赏析

阅读

写作

得分

得分

评卷人

课程标准部分(5分)

依据课程标准7——9年级“具体目标要求”,判断下列表述正误,正确的划“√”,错误的划“×”

1.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应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

味和推敲每个词句在语言环境的意义和作用。

()

2.学生在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的基础上,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写字

的速度。

()

3.写记叙性文章,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写简单的说明性文章,做到明白清

楚;写简单的议论性文章,做到观点明确,有理有据;根据生活需要,写常见应用

文。

()

4.在口语交际中要注意场合,学习文明得体地交流;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做到清楚、连贯、不偏离话题。

()

5.第四学段,要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

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

()

得分

评卷人

课改理论部分(10分)

填空题(每题1分,共4分)

6.新课改倡导的自主、、探究三种学习方式,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7.新课程“新”在观念创新、和评价创新。

8.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是知识与技能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9.新课程要求我们要树立、交往与互动的教学观、开放与生成的教学观。

单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6分)

10.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模式应尽可能尊重()

A.教学内容B.教师C.每个学生D.每个人

11.创新教育的核心是培养()

A.创新态度B.创新方法C.创新思维D.创新精神

12.新课程所倡导的评价理念是()

A.发展性评价观B.过程性评价观

C.结果性评价观D.激励性评价观

得分

评卷人

学科专业知识部分(85分)

 

积累与运用(15分)

13.《》和《诗经》共同构成中国诗歌史的源头。

它运用的典型的象征意象

可以概括为香草美人。

14.《诗经》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诗经》“六义”是风、雅、、

、、。

前三种是指诗歌作品的类型;后三种是指

15.把下面对联所指作家的名字写在后面。

嘉树后皇颂橘易,大夫放逐问天难。

把酒问青天且将青崖放白鹿,豋舟邀明月旷怀犹忆谢将军。

16.“长安米贵”的典故与唐朝著名诗人相关。

“洛阳纸贵”的典故说的是

晋代文学家。

17.“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是范仲淹《》中的名句,

“燕然未勒”在词中的意思是。

这里用了《后汉书》中的典故:

18.结合读书积累,根据所给例句完成两个排比句(要求所填作者和作品及感受要相关联)

李白游览山水名胜,用优美的文辞独抒性灵,是古代文人的风雅韵事;

辛弃疾纵横沙场点兵,用澎湃的豪情延展历史,是古代墨客的粗矿性情;

诗歌赏析(5分)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船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19.从题材看,这是一首诗。

(1分)

20.这首诗的首句运用的写作手法是,第二句“江风引雨入船凉”最能表

现现场气氛的一个字是“”字。

(2分)

21.说说你对这首诗后两句意思的理解。

(2分)

阅读(25分)

文言文阅读(5分)

22.用“/”给文章最后一段断句。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节选自《学记》)

现代文阅读(20分)

为什么要提倡经典人文阅读

黄俊杰

  所谓阅读经典的意义,就是使我们能够携古人之手,与古人偕行,经由经典阅读而与经典作者相对话。

经典中的思想世界,就好像是图书馆,我们可以走进去,在古人的思想世界里面和他辩驳、冲撞,带着我们的问题、我们的苦闷,来向他求取答案。

  当前人文教育,包括海峡两岸在内,有些什么样的问题呢?

我觉得第一个问题,是以教科书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所呈现的问题。

教科书就好像一种“套装知识”,这种“套装知识”的好处是,呈现了当前学术界已经取得高度共识的知识。

它的优点就是很容易传播给下一代。

“套装知识”的坏处是,很容易被商品化,有一种被出卖的潜在危险性。

还有,教科书的基本性质是记忆导向的,尤其是记忆导向的教学方法。

中国有着长达一千二百多年的科举考试传统,因此考试引导着教学。

记忆性的教学方法弥漫于海峡两岸的各级学校,批判性思考极端贫乏。

第二个问题是,人文教育基本上沦落为一种“概念游戏”。

比如说,哲学只是一些概念的推衍,哲学与生命没有关系;而史学呢,多半是因果关系之建立;伦理学则常流于说教。

为什么需要哲学、伦理学、历史学、文学?

不是为了丰富生命,提升生命的精神气质吗?

但是,今天我们大学里面的人文教育,已经逐渐脱离“人”本身,“教育”与“实践”出现了分离。

  当前人文教育从“解释世界”到“改变世界”之间,有一个窘困。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最后一条———“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到底怎么改变世界?

我想为马克思再加一句话:

世界的改变从自我的改变开始,而自我的改变,从内心的觉醒与改变开始。

我认为这一点,特别重要,特别值得深思。

  在二十一世纪中国崛起的新时代,我觉得大中华圈的知识分子要回归儒家的“实学”传统。

我所谓儒家的“实学”传统,其实就是十二世纪以前中国读书人的传统———东林书院(明代)的精神: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我们需要“魂兮归来”,重温中华经典。

  在儒家传统里,经典的“经典性”至少有三个面向:

第一个是社会政治性,第二个是形而上学的内涵,第三个是回归人的心性的本质的思想内涵。

  首先,经典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在于有它很强的社会政治关怀。

意思是说,它是在日常生活之中来体悟超越和永恒的价值与理念。

日本十七世纪儒学大师伊藤仁斋(1627-1705),毕生推崇《论语》。

他说《论语》是“最上至极宇宙第一书”。

他说孔子是“最上至极宇宙第一人”。

《论语》对海峡两岸社会的影响,远低于对日本社会的影响。

日本一直到今天都还非常推崇《论语》。

伊藤仁斋也曾说,“人外无道,道外无人。

”他写书来分析《论语》的日常性的特点。

这一点非常正确。

中国文化的伟大,就在于不讲康德式“批判”,不讲柏拉图式的抽象理念,不讲亚里士多德式的三段论证,而是讲从日常生活中体悟永恒而抽象的伟大道理。

更重要的是,这种道理是人人都能够做、人人都能够学的。

  经典的第二个特质是,通常要有很强的形而上学的内涵。

这种经典能够为人的生命赋予超越的形而上的意义。

这方面讲得最好的,我觉得是南宋大儒朱子———朱熹(1130-1200)。

他讲道,“经,纶,皆治丝之事。

经者,理其绪而分之;纶者,比其类而合之也。

经,常也。

大经者,五品之人伦。

大本者,所性之全体也。

”“其于天地之化育,则亦其极诚无妄者有默契焉,非但闻见之知而已。

”也就是说,在天地的形成、发展的过程里面,这些经典能够带领我们以最真诚的方式,默默地体会宇宙形成的道理,而不止于一种“闻见之知”。

经典是能够赋予我们的生命以丰厚高明的面向。

  经典的第三个特质就是,它能够赋予我们心性的意义,也就是心灵的觉醒。

王阳明一生写过很多好文章,其中一篇叫做《尊经阁记》。

用白话文翻译,他说:

所谓诗、书、礼、易、乐、春秋这六经,并不是什么特别的东西,它只不过是传递我们内在的心灵里面那种永恒的道理而已。

他说:

所谓的《易经》就是讲我们心灵里面的“阴阳消息”;所谓的《书经》,就是记我们心里的“纪纲政事”;所谓的《诗经》,只不过是为了表达我们人的歌咏性情而已。

的确,凡是伟大的经典,都能够唤起我们心灵的觉醒,使我们能够心体力至,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人。

  总结我刚才所讲的,那就是任何一部经典,都能够把抽象的“道”,跟经典,以及经典中的“圣人”三者合而为一,成为经典。

换言之,经典因为它具有这三大特质,因此,它是一种“具有全球性意义的地域性知识”。

比如说,儒家思想是两千多年前起于山东半岛的地方性知识,但是,它今天已经成为二十一世纪具有普世性价值的学问了。

所谓阅读经典的意义,就是使我们能够携古人之手,与古人偕行,经由经典阅读而与经典作者相对话。

经典中的世界,不是埃及金字塔里的木乃伊。

经典中的思想世界,就好像是图书馆,我们可以走进去,在古人的思想世界里面和他辩驳、冲撞,带着我们的问题、我们的苦闷,来向他求取答案。

23.作者认为当前人文教育存在的问题造成了怎样的后果?

(2分)

24.从社会政治关怀的角度来看,《论语》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2分)

25.“这种经典能够为人的生命赋予超越的形而上的意义”对其中所说的“超越”你是如何理解的?

(2分)

26.经典“能够赋予我们心性的意义”,其核心的价值在哪里?

(2分)

27.作者关于经典的“经典性”至少有三个面向的论述,和开始所谈的当前人文教育

存在的问题之间,具有怎样的关系?

试从文章结构和事理逻辑的角度加以阐述。

(4分)

28.文章第四段所引对联的作者是谁?

作者所推崇的东林书院(明代)的精神对我们

当前学校的人文教育有什么启示?

(4分)

29.下面的文段节选自我国的一部经典名著,读后回答问题。

(4分)

A笑道:

“可是说的,我一个蠢才,连扇子还跌折了,那里还配打发吃果子呢!

倘或再砸了盘子,更了不得了。

”B笑道:

“你爱砸就砸。

这些东西,原不过是借人所用,你爱这样,我爱那样,各有性情。

比如那扇子,原是扇的,你要撕着玩儿也可以使得,只是别生气时拿他出气;就如杯盘,原是盛东西的,你喜欢听那一声响,就故意砸了也是使得的,只别在气头儿上拿他出气。

这就是爱物了。

”A听了,笑道:

“既这么说,你就拿了扇子来我撕。

我最喜欢听撕的声儿。

”B听了,便笑着递给她。

A果然接过来,“嗤”的一声,撕了两半。

接着“嗤”“嗤”几声。

B在旁笑着说:

“撕得好!

再撕响些”

A是(姓名),B是(姓名)。

通过语言和动作描写,可以看出A具有的性格特点,小说的这一情节被称为

写作(40分)

30.以“教学”为写作内容,按照所给示例填写一首小令。

要求:

题目自拟,内容相符,韵律相同。

(10分)

【示例】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温馨提示】

=平=仄平平,

=平=仄平平,

=仄平平仄=。

=平=仄,

=平=仄平平。

(“=”为可平可仄)

31.请从初中课本里任选一篇文学作品或一个文学形象,写一篇文学短评。

题目自拟,

立意自定,不少于500字。

(30分)

 

2014年全县中小学教师专业素质考试

初中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课程标准部分(5分)

1.×2.√3.√4.×5.×(每个1分)

课改理论部分(10分)

填空题:

6.合作7.学习方式创新8.过程与方法目标

9.全面发展的教学观

选择题:

10.C11.C12.A

学科专业知识部分(85分)

积累与运用(15分,每空1分)

13.楚辞

14.颂赋比兴艺术手法

15.屈原李白

16.白居易左思

17.渔家傲·秋思指边患未平、功业未成东汉窦宪追击北匈奴,登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

18.例句:

陶渊明把酒南山下,用闲适的诗句表达雅志,是古代隐士的闲情雅性。

杜甫遭遇国破家散,用凄清的诗句抒发愁苦,是古代迁客的落魄神伤。

诗歌欣赏(5分)

19.赠别(送别)诗(1分)

20.反衬凉(2分)

21.诗句以“忆”字勾勒,为行人虚构一个境界,在不久的将来,朋友夜泊在潇湘之上,那时风散雨收,一轮孤月高照,环境凄清,行人恐难成眠。

即使他暂时入梦,两岸猿啼也会声声闯入梦境,令他睡不安恬,因而在梦中也摆不脱愁绪。

(2分。

意对即可)

文言文阅读(5分)

22.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错一处扣1分,扣完为止)

现代文阅读(20分)

23.批判性思考极端贫乏,教育与实践出现了分离。

(2分)

24.道理是人人都能够做、人人都能够学的。

(2分)

25.能突破囿于个体经验的“闻见之知”,而认识自然和社会的普遍法则和真理。

(2分)

26.心灵觉醒,身体力至。

(2分)

27.从文章结构上说,作者关于当前人文教育存在问题的论述,属于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部分,关于“经典性”至少有三个面向的论述,属于解决问题的部分。

从逻辑上说,问题的症结在批判性思考极端贫乏,“教育”与“实践”出现了分离;世界的改变从自我的改变开始,而自我的改变,从内心的觉醒与改变开始;而经典的三个特质恰恰有利于内心的觉醒与改变。

(4分,结构和逻辑各2分)

28.作者顾宪成。

东林书院精神是一种知行结合的精神,这正是我们当前人文教育中所缺少的,要解决问题,就要大力倡导这种精神。

(4分,作者1分,精神2分,启示1分)

29.晴雯宝玉泼辣直率(意对即可)撕扇子做千金一笑(4分,每空1分)

写作(40分)

30.内容符合题意。

平仄2分,韵律3分,意境5分。

31.可以针对作品中的人物、文章的艺术特色或作者的写作手法、语言艺术、心理描写等进行评析,要求观点清晰,论证严密,能够结合具体课文进行论述。

依据文采和解读的深度适当给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