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生物科技职业学院生物制药技术专业建设发展方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465789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56 大小:98.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生物科技职业学院生物制药技术专业建设发展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湖北生物科技职业学院生物制药技术专业建设发展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湖北生物科技职业学院生物制药技术专业建设发展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湖北生物科技职业学院生物制药技术专业建设发展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湖北生物科技职业学院生物制药技术专业建设发展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北生物科技职业学院生物制药技术专业建设发展方案.docx

《湖北生物科技职业学院生物制药技术专业建设发展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生物科技职业学院生物制药技术专业建设发展方案.docx(5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湖北生物科技职业学院生物制药技术专业建设发展方案.docx

湖北生物科技职业学院生物制药技术专业建设发展方案

 

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发展

 

生物制药技术

 

建设方案

 

生物科技职业学院

二〇一一年十月

 

一、专业建设基础

(一)社会需求

1.行业背景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纲要(2006~2020年)》和《中华人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都明确将生物医药列为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随着国家不断加大对生物医药产业的投入,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将迎来新发展机遇期。

省高度重视生物医药产业创新与发展,《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2015年)》中提到,将发挥自身的科教优势,加快发展生物等高新技术产业,重点发展生物医药等产业。

提出到2020年底,把初步建成国生物医药创新产品的制造中心、流通中心和研发中心,实现生物医药业总体规模和效益持续高速增长,吸引多家大型跨国企业、研发机构进驻,同时大力促进生物技术药物、新型疫苗和诊断试剂、原料药及中间体发展,推进生物农药、生物兽药等绿色农用生物产品的产业化发展和推广应用,培育一批骨干企业和优势产品,实现整个生物医药产业收入超过1300亿。

省生物医药领域科研实力雄厚,居全国前列。

目前全省生物医药产业已有相当基础,初步形成以高校、科研院所为支撑,以现代生物医药和中药现代化为重点,以高新技术园区为基地,以骨干企业为主体,以为中心、辐射黄冈,、、襄樊、、、荆州、的良好发展格局。

2010年5月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生物医药园奠基,我院位居国家生物产业基地,毗邻关南生物医药园,具有典型的区位优势和集聚效应。

该基地重点发展生物制药、现代中药、西药制剂、生物医药技术服务和现代医药物流产业,预计建成后,可吸引200家以上规模生产企业,吸纳5万多人在此就业,发展潜力巨大。

而目前科研成果的产业转化不理想,优秀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缺乏。

我院充分依托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的技术优势和丰富的产业资源,把握人才匮乏的机遇,抓住省重点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的契机,重点培养面向生物医药行业,从事生产与管理、质量控制与检验和销售推广的优秀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力争将我校生物制药技术专业及专业群建成满足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在同类专业和行业具有较高声誉、特色鲜明的省级重点专业。

2.人才需求

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生物医药为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重点领域,目前,省共有496家医药企业,仅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就拥有140家生物医药工业企业,从业人员5.66万人,预计到2020年市新增生物医药企业300家,新增从业人员将达到2.2万人,高职学历的从业人员将达1.9万人,呈现高端技能型人才需求量明显增加的趋势,人才缺口大,预计未来几年,随着城市圈建设的进行,这种需求矛盾将更加突出。

我院顺应市场的需求,加强生物制药技术专业建设,加快培养面向生物医药行业的优秀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对于促进我省乃至中西部生物医药行业的发展具有积极而重要的意义。

(二)专业建设基础

生物制药技术专业自2006年经省教育厅批准招收全日制普通高职学生,2008年被确定为院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是学院的重点专业之一。

目前全日制普通高职在校生951人,近两年年招生人数300人以上,录取新生报到率平均超过90%,招生规模居全国前列。

至今已培养1121名毕业生,近二年平均就业率在97%以上,就业对口率达到98%。

学院代表队在2009年获全国生物技能大赛二等奖、2010年获全国生物技能大赛一等奖。

现聘有楚天技能名师1人,建有院级精品课程3门。

近几年,本专业始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依托省农业厅的优势资源,大胆改革创新,大力开展校企合作,专业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1.校企合作成效显著

本着“资源共享、互利共赢”的原则,生物制药技术专业先后与回盛生物科技公司、马应龙药业集团、九州通医药集团、虎泉药业等14家企业在订单培养、实训基地建设、课程开发、师资培养、人员培训等方面建立了深度的合作关系。

与马应龙药业集团、九州通医药集团合作共建了“马应龙班”、“九州通班”2个校企合作订单班,每年为企业输送优秀毕业生120-150人;与马应龙药业集团合作开发了《复方甘草酸稳定性研究》等科研课题;与回盛生物科技合作共同开发了《生物兽药生产与检测》等工学结合实训教材;培养双数素质教师5人,引进兼职教师7人,培训企业员工近320人次。

2.师资队伍实力较强

按照专兼结合的原则,通过培外引,生物制药技术专业组建了一支师德高尚、实践能力较强、结构较合理、充满活力的教学团队,并于2009年被评为院级优秀教学团队。

生物制药技术专业现有专任教师30名,其中副教授4名,讲师6名,高级职称占14%;具有硕士学位21名,占70%;双师素质教师25名,占84%;楚天技能名师1名。

本专业实行双专业带头人制,聘请马应龙药业集团高级工程师、职业药师喻红担任专业带头人。

喻红行业经验丰富,曾先后在多家大型制药企业担任车间主任、厂长、总经理等职务,具有很深的行业影响力。

校专业带头人付百玲,具有先后在万年青制药集团、北陆药业等公司从事技术和销售工作,实践经验丰富,专业功底扎实。

本专业目前有骨干教师10名,全部都具有企业工作经历,曾先后到回盛生物科技、百信制药、利泰药业等公司进行顶岗实践,既解决了企业的技术难题,又提高了实践能力。

本专业聘请30名专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其中马应龙药业集团质量保障部4名技术人员承担《GMP及GSP》和《药事管理法规》两门核心课程的教学任务,目前基本形成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

近3年来,共公开发表专业论文50余篇,建设校级精品课程2门,主、参编高职高专规划教材12门。

3.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初具规模

生物制药技术专业目前拥有9个实训室(无机及分析化学实训室、有机及生化实训室、微生物实训室、基因工程及生物发酵实训室、分离纯化实训室、药物制剂实训室、无菌室),近382台实训设备、价值超过400万元,能满足实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研发的需要。

(见表1)。

 

表1校实训室一览表

名称

仪器设备名称

主要实训项目

1无机及分析化学实训室

电热恒温水浴锅、显微镜、循环水式多用真空泵、超纯水系统、精密酸度计、电动离心机、离心沉淀器、电子天平、手提式紫外检测灯、磁力搅拌器、旋转粘度计

微生物培养、理化分析

2.有机及生化实训室

恒温生化培养箱、手提式不锈钢蒸汽消毒器、电热恒温鼓风干燥箱、冰箱

常规化学蒸馏滴定、药物化学合成

3.微生物实训室

真空干燥箱、增力电动搅拌器、数显恒温水浴锅、净冻恒温振荡器

组织细胞培养、微生物菌种选育

4.分离纯化实训室

旋转蒸发器、漩涡混匀器、低速离心机、高速摆振球磨机、低速自动平衡离心机、干燥箱、冷冻干燥机、超临界CO2流体萃取仪、超低温保温箱、磁力加热搅拌器、PH计、海尔冰箱、高压匀浆器、电热恒温鼓风干燥箱、雪花制冰机、核酸蛋白检测仪、不锈钢蒸汽消毒器、超声细胞破碎仪、高压均质仪、自动部分收集器、恒流泵

生物产品分离纯化

5.基因工程实训室

数显恒温水浴锅、循环水式真空泵、自动机械搅拌发酵罐、空气压缩机、、大容量恒温振荡器

基因重组构建表达

6.生物发酵实训室

发酵罐、全自动蒸汽发生器、台式恒温振荡器

菌种发酵、药理药效分析、生物制药设备操作、

7.药物制剂实训室

自动胶囊充填机、单冲压片机

药物常规机型制备分析

8.药物分析实训室

可见紫外分光光度计、可见分光光度计、高速双波长酶标仪(比色计)、高效液相色谱(进口)、气相色谱(国产)、凝胶成像分析系统、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气相色谱/质谱联用谱仪、氨基酸色谱分析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原子荧光分光光度计

生物产品分析检测

9.无菌室

通风安全柜、双人超净工作台

微生物接种

本专业目前有14家校外实训基地,能很好的满足本专业校外生产实践和顶岗实习的需要。

学生在实训基地进行生产参观、生产见习和顶岗实习,按规的职业标准进行生产实践,从中领悟到作为职业人应具备的道德意识、质量意识、管理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等职业素质要求和团结协作、踏实肯干精神。

表2校外实训基地

序号

基地名称

建立时间

所在位置

实训项目

活动安排

1

马应龙药业集团

2008.4

药物制剂生产、检验及营销

顶岗实训、就业

2

之子生物工程

2008.5

生物制品生产

顶岗实训、就业

3

九州通医药集团

2010.5

生物医药销售

顶岗实训、就业

4

虎泉药业集团

2010.5

生物医药生产

顶岗实训、就业

5

回盛生物科技

2008.7

生物兽药、微生态制剂生产销售

顶岗实训、就业

6

长联来福药业

2008.4

生物医药生产、检验及营销

顶岗实训、就业

7

人福药业集团

2008.4

生物医药生产、检验及营销

顶岗实训、就业

8

农人农资

2011.5

生物渔药销售

顶岗实训、就业

9

富强科技发展

2003.3

生物农药生产与检测

生产参观

10

兴旺生物科技

2003.3

生物兽药生产与检测

生产参观

11

春天大药房

2010.11

药店零售

顶岗实训、就业

12

好药师大药房

2011.7

药店零售

顶岗实训、就业

13

红林制药集团

2008.7

生物医药生产及检测

顶岗实训、就业

14

金斯瑞生物科技

2010.11

生物工程研发

顶岗实训、就业

4.毕业生素质高、就业能力较强

本专业学生综合素质高,学生初次就业率达到90%,最后就业率达到97%以上,起薪人民币1800—4000元,主要就业于省医药行业中的大型龙头企业,如马应龙药业集团、虎泉药业、九州通医药集团、回盛生物科技等省知名企业。

学生就业对口率达到100%以上,稳定性很高,就业后受到了用人单位的良好评价。

如2008级毕业生健进入马应龙药业一年即成为车间技术员,目前已经是缓释车间的车间主任。

2009级学生甘慧毕业后进入回盛生物科技,目前任化验室主任助理、高效液相负责人。

5.社会服务成效明显

近年来承担了企业攻关项目2项,付百玲老师和林创业老师2011年参与了马应龙药业集团《复方甘草酸稳定性研究》项目,目前已经进入工艺路线优化阶段、汤文浩老师2010年参与了利泰药业集团《医药企业部实施GMP现场管理与考核模式》项目,已经结题;为马应龙大药房等企业提供药房健康咨询、社区用药咨询等技术服务;面向制药企业开展在职人员培训,为马应龙药业集团固体制剂车间220多人次进行药物制剂理论培训,为回盛生物科技销售中心举办生物兽药基础知识技术培训班,培训100多人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鉴定。

从2005年以来,本专业有4名教师被评为职业技能鉴定高级考评员,5名教师被评为中级考评员,每年完成药物制剂工、发酵工、药物分析工和医药商品购销员等工种700余人技能鉴定。

利用药物分析实训室的高效液相色谱仪、气质联用色谱仪、气相色谱仪等先进的仪器设备为合作企业和社会单位开展如残留有机溶剂分析检测等药物鉴定与分析工作。

6.形成职业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

本专业自开办以来,坚持依靠行业、企业办学,强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探索并初步形成了“四结合两化”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

 

“四结合”即教学容和职业岗位任职要求结合、顶岗实习单位和就业单位结合、实践教学老师和企业技术人员结合、考核办法和企业考核标准结合。

在人才培养全过程,理实一体培养专项技能,工学交替培养综合技能,最后以准员工身份进入顶岗实习基地培养综合素质。

“两化”即教学过程生产化、生产过程教学化。

根据生物医药企业职业岗位(群)任职要求和企业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GSP(药品经营管理规)标准设计课程和教学容,并根据知识的学习规律和技能培养规律,构建岗位化课程体系,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延伸实训场地,使学生在真实或虚拟岗位上实训,在企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在做中学,实现教学容与岗位容的通融,生产过程与教学过程的对接。

这种校外实训实习工学交替、有效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受到用人单位的高度评价。

 

7.课程建设效果明显

校企专家对职业岗位分析归纳,提炼典型工作任务,共同构建“岗位化”课程体系。

积极与生物医药企业合作,根据制药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发酵工、药物制剂工、药物分析工等工种的职业资格标准,建立突出制药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大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容。

规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不断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共同开发了《药物制剂》、《药物分析》、《生物制药设备》等7门核心课程,其中《微生物》、《药理》、《生物分离与纯化技术》为院级精品课程。

8.质量保障监控体系完善

为了保证教学平稳进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本专业建立了一套完善的教学质量保障监控体系,监控全过程、全方位、全员参与。

质量保障体系包括校教学管理规章制度、教学质量标准。

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包括教师教学工作规、教师科研工作规、教学常规管理规,对教师的日常教学、科研等工作进行约束和监控,从而对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规管理,保证了教学质量和教师素质的有效提高。

教学质量标准包括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人才培养方案标准、课程标准、考核标准及顶岗实习质量标准。

教学监控体系包括教学过程监控体系、教学质量评价及教学信息反馈体系。

在教学过程监控体系方面,本专业建立常规教学检查制度,每两周进行一次常规教学检查,建立督导听课制度、系部及教研室主任听课制度、教师听课制度,在互相监督评价中教师的教学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在学生顶岗实习及校外实训基地管理方面,我们完善了监控评价体制,构建了专业主管、企业监管及家长反馈的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同时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对顶岗实习过程进行考核评价。

在教学信息反馈体系方面,本专业建立了学生评教、企业评教、社会评教和毕业生跟踪调查四位一体的反馈评价机制。

二、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目标

(一)总体目标

健全校企合作机制体制,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完善课程体系,加强双师素质和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建设集教学、生产、培训、职业技能鉴定、技术服务于一体的实训实习基地,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社会服务功能和辐射能力。

通过2年建设,使生物制药技术专业成为主动适应生物医药行业发展需要,在省高职院校同类专业中具有引领作用的省级重点专业。

(二)具体目标

1.校企合作平台建设

与行业企业合作,成立以省农业厅为主导,马应龙药业集团、回盛生物科技、九州通医药集团等多个大中型企业参与的生物制药技术专业校企合作理事会,指导专业建设,促进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

制订生物制药技术专业校企合作理事会章程,通过校企人员互聘、设备共享、技术共享、文化互补、人才共育等方式来实现专业与行业企业的深度合作,逐步形成校企合作、共同发展的长效机制。

2.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深化“四结合两化”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强化订单培养;参照生物医药企业职业岗位(群)任职要求、与企业(行业)共同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现代企业优秀文化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强化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推进素质教育,校企共同完成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学校培养与企业需要的对接、专业教学要求与企业(行业)岗位任职要求对接、专业课程容与职业标准对接。

3.课程建设与教学组织模式改革

引入生物医药行业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标准和GSP(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标准开发专业课程,完善“岗位化”课程体系;校企合作成立课程建设团队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广泛引入企业新技术、新工艺作为教学容,按不同生物医药企业提供的岗位操作法设计教学进度,将学校的教学过程和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结合,深化理实一体化课程的开发。

本专业拟在建设期将《生物分离与纯化技术》、《药物分析技术》建设成为省级精品课程,《药物制剂技术》、《生物制药工艺》及《GMP》建设成院级精品课程。

加大与企业共同编写工学结合教材的力度,将教材用于教学的同时,同步用于企业培训,以实现课程教学和岗位操作的近距离衔接。

建设期间与马应龙药业集团开设理实一体化课程《药物制剂》、《GMP》并完成校本教材编写,与回盛生物科技合作编写《生物制药工艺》教材并实现该课程的理实一体化教学,与九州通集团共同编写职业药师培训教材4部。

推进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

依据企业用人需要和职业能力成长规律灵活组织教学。

完善九州通订单班和马应龙订单班的“分段式”教学组织模式。

4.专兼结合的双师素质和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

3年,从企业引进具有两年以上工作经历的能工巧匠型教师2名,使专任教师人数达到32名。

实行双专业带头人制度,与企业联合培养校高水平专业带头人1名。

培养引进“双师”素质骨干教师6名,使双师素质教师比例均达到90%以上;建立100人的兼职教师资源库,常年聘任企业专业技术人才和能工巧匠20人担任兼职教师,使兼职教师承担专业课学时比例达到40%。

5.实训实习基地建设

遵循校企双赢原则,按照职业岗位技能建立“校中厂、厂中校”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对本专业部分校实训基地重新进行布局规划,扩建两个实训室、新增两个实训室,包括1个生物制药综合仿真实训室、1个细胞培养实训室。

联合生物医药企业,以校生物制药实训中心和分析检测实训中心为依托,校企合作共建生物药物生产性实训基地。

以企业化方式管理、市场化模式运作,达到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一致、实训标准与岗位技能标准一致、教师素质与双师结构要求一致,3年将生物药物生产性实训基地建成集教学、生产、培训、职业技能鉴定、技术服务“五位一体”,功能全、仿真度高、开放性强的服务中心。

拓展校外实训实习基地的规模,使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达到20个,每年新增1个“厂中校”式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进一步增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教学、培训功能。

6.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全面实施学院多维度监控、行业企业全程参与、社会广泛监督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与监控机制。

以学生的学习能力、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导向,以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等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指标,加大行业企业参与教学质量标准制定、评教评学、职业技能考核等教学质量监控力度,重点加强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等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的过程管理,逐步形成以学校为核心,就业(用人)单位、行业协会、学生及其家长、研究机构等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的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

7.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

按照校企联合、共建共享、边建边用的原则,联合马应龙药业集团等多家企业建设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从共同开发的理实一体化课程入手,围绕课程的教学设计、课程实施、培训项目、网络课程等方面建设,建立专业电子资源库、网络专业视频资源库、行业信息资源库、教学仿真软件库、技能测试系统等共享型教学资源;完善专业自主学习资源库和专业课程教学;将自主学习资源库与生物制药技术专业的精品课程、社会服务、合作企业互联一体,形成本专业共享资源平台,为学生和企业员工提供在线学习、资料下载、信息查询、就业支持、资源检索等服务;积极参与全国生物教学资源库的建设。

8.学生素质拓展

将生物医药行业的企业文化、职业要求融入课程体系中,构建了“三阶段二渠道”贯穿始终的素质教育养成系统。

三阶段指整个素质教育养成系统分成职业认知、职业基本素质培养、入职前教育三个阶段。

通过校教育活动(如入学教育、专业课实训、就业指导课程等)和第二课堂活动(如制药企业参观、学生技能(设计、作品)竞赛(展示)活动、顶岗实习中职场德育活动、专题讲座等)两个教育渠道完成素质教育,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着力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品质、求真务实的作风、艰苦奋斗的精神、遵纪守法的意识,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创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全面拓展学生综合素质。

9.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依托生物药物生产性实训基地,广泛开展技术攻关、项目研究;扩大技术培训的围,为各类生物医药企业、生物农药、生物兽药企业提供技能培训、产品质量与安全检测等服务。

二年建设期间,完成行业技能培训6000人次以上,为20家以上企业提供检测、技术开发等服务。

10.专业群建设

重点建设生物制药技术专业,充分发挥重点专业的示和辐射作用,促进药学、生物技术及应用等专业的建设和发展。

在共享生物制药技术专业建设成果的基础上,重点开展课程、师资队伍和实训实习条件等建设,使之成为地方医药优秀高端技能型人才培训基地、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基地,整体提升重点专业及专业群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实现专业群各专业协调发展。

三、专业建设容

(一)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建设

1.建立生物制药技术专业校企合作专业理事会

成立以省农业厅为主导、省食品药品监督局指导、企业参与、“行、企、校”联合办学的生物制药技术专业校企合作理事会。

理事会负责协调成员关系,具体指导专业调研、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课程体系构建、核心课程开发、教学容选取、实训实习基地建设、顶岗实习的管理与考核、教学团队建设、学生就业等方面校企合作项目建设,促进校企深度融合。

理事会成员主要由行业主管部门领导、企业高管、院系领导、教务部门负责人等组成。

2.明确理事会基本职能

校企合作理事会成员共同制定理事会章程,明确各方的权利与义务,统筹行业、学校与企业三种资源,发挥理事会的组织、资源调控、管理优势,统筹、指导和协调行、企、校合作有序进行,确保合作各目标的实现。

合作行业企业以技术、设备、岗位、人员和提供学生奖学金等形式进行投入,全面参与专业建设与教学。

学院主动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以服务求合作,优先向合作的企业提供优秀毕业生;利用毕业生、社会资源为企业推介产品、开拓市场,承担一定的技术服务和品牌打造,提升企业的社会形象;充分利用人才、技术集中的优势,派出教师协助企业开展市场调研、信息咨询;开放学院优质资源,合作进行技术研发;与合作企业共同制订职业教育培训计划,开展多种形式、面向各类人员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为企业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支持。

建立开展校企合作的评价和激励机制,制定评价标准,有计划地对校企合作进行全面的评估,指导想起合作的深入开展,逐步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校企合作体制机制。

 

(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深化推进“四结合两化”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生物医药行业职业岗位(群)任职要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深化推进“四结合两化”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

教学过程更贴近岗位工作过程。

通过职业岗位调研分析,确定本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在生物医药行业从事生产与管理、质量控制与检验、销售推广工作,相关职业岗位为技术员、工艺员、质量监督员、质量检验员、销售员、市场推广员等,根据这些岗位(群)任职要求,构建岗位化课程体系。

将制药企业的GMP、GSP标准引入课程,教学容按企业岗位操作法展开,使教学过程贴近岗位操作过程。

在实训过程中,完全按岗位操作编写实训大纲,延伸实训场所,将教学场地延伸至校实训中心、校生产性实训基地和校外企业,突破课堂和实训分开的教学组织形式,积极推行课堂与实训实习地点的一体化,将企业真实生产项目做为实训载体,使学生在真实或虚拟岗位上操作,企业技术人员指导教学,真正做到做中学,实现专业技能的培养。

在教学组织过程中,强调教学活动中“工”与“学”交替、四项结合。

双方根据企业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制定教学标准、考核标准,确定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包括教学容、“工”与“学”的比例等。

打破原来按自然学期安排教学容的组织形式,根据工与学的要求以及校、外实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思想汇报心得体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