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艾灸什么穴位.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463930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5.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立秋艾灸什么穴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立秋艾灸什么穴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立秋艾灸什么穴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立秋艾灸什么穴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立秋艾灸什么穴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立秋艾灸什么穴位.docx

《立秋艾灸什么穴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立秋艾灸什么穴位.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立秋艾灸什么穴位.docx

立秋艾灸什么穴位

立秋艾灸什么穴位

【篇一:

24节气中各个节气的艾灸取穴】

24节气中各个节气的艾灸取穴

1、立春艾灸时间:

2月3-5日艾灸穴位:

督脉:

大椎、命门、肺俞、肝俞;任脉:

关元、神阙、中脘、太冲

2、雨水艾灸时间:

2月18-20日艾灸穴位:

督脉:

大椎、肾俞、肝俞;任脉:

期门、关元、神阙

3、惊蛰艾灸时间:

3月5-7日艾灸穴位:

督脉:

大椎、肝俞、肾俞;任脉:

合谷、太冲、关元、神阙、中脘

4、春分艾灸时间:

3月20-22日艾灸穴位:

督脉:

大椎、肝俞、命门、脾俞;任脉:

关元、神阙、中脘、膻中、太冲

5、清明艾灸时间:

4月4-6日艾灸穴位:

督脉:

大椎、至阳、命门;任脉:

鬼哭穴、足三里、合谷、关元、神阙

6、谷雨艾灸时间:

4月19-21日艾灸穴位:

督脉:

大椎、百会、命门、心俞;任脉:

关元、神阙、神门

7、立夏艾灸时间:

5月5-7日艾灸穴位:

督脉:

大椎、心俞、肾俞;任脉:

关元、神阙、膻中

8、小满艾灸时间:

5月20-27日艾灸穴位:

督脉:

大椎、肾俞;任脉:

关元、神阙、足三里

9、芒种艾灸时间:

6月5-7日艾灸穴位:

督脉:

大椎、脾俞、心俞、命门;任脉:

神阙、关元、足三里、劳宫10、夏至艾灸时间:

6月21-22日艾灸穴位:

督脉:

大椎、至阳、命门;任脉:

膻中、关元、神阙、巨阙

11、小暑艾灸时间:

7月6-8日艾灸穴位:

督脉:

大椎、肾俞、心俞;任脉:

神阙、关元、膻中、涌泉、合谷

12、大暑艾灸时间:

7月22-24日艾灸穴位:

督脉:

大椎、肾俞、心俞;任脉:

神阙、关元、膻中、涌泉、合谷

13、立秋艾灸时间:

8月7-9日艾灸穴位:

督脉:

大椎、肾俞、脾俞;任脉:

关元、神阙、中脘、章门、太白

14、处暑艾灸时间:

8月22-24日艾灸穴位:

督脉:

大椎、肾俞、心俞;任脉:

神阙、关元、膻中、涌泉、合谷

15、白露艾灸时间:

9月7-9日艾灸穴位:

督脉:

大椎、肺腧、肾俞、脾俞;任脉:

关元、神阙、足三里、中府

16、秋分艾灸时间:

9月22-24日艾灸穴位:

督脉:

大椎、肺腧、大肠俞、肾俞;任脉:

关元、神阙、天枢、足三里、合谷

17、寒露艾灸时间:

10月8-9日艾灸穴位:

督脉:

大椎、肺腧、肾俞、八髎;任脉:

神阙、关元、太渊、足三里18、霜降艾灸时间:

10月23-24日艾灸穴位:

督脉:

大椎、脾俞、肾俞;任脉:

涌泉、关元、神阙、膻中

19、立冬艾灸时间:

11月7-8日艾灸穴位:

督脉:

大椎、肾俞、京门;任脉:

涌泉、神阙、关元

20、小雪艾灸时间:

11月22-23日艾灸穴位:

脉:

大椎、至阳、肾俞、心俞;任脉:

涌泉、关元、神阙、膻中21、大雪艾灸时间:

12月6-8日艾灸穴位:

督脉:

大椎、至阳、肾俞、心俞;任脉:

涌泉、关元、神阙、膻中

22、冬至艾灸时间:

12月21-23日艾灸穴位:

督脉:

大椎、肾俞、脾俞;任脉:

太溪、关元、神阙、中脘

23、小寒艾灸时间:

1月5-7日艾灸穴位:

督脉:

大椎、肾俞、

心俞;任脉:

神阙、关元、膻中

24、大寒艾灸时间:

1月20-21日艾灸穴位:

督脉:

大椎、肾俞、心俞;任脉:

神阙、关元、膻中

什么是节气灸节气灸是中医穴位疗法和时间医学相结合防治疾病的方法,指根据不同的节气对人体的穴位施灸。

中医理论认为,自然界之所以出现季节的变化是因为天地阴阳之气的消长变化。

一般而言,每一季节各有不同的主气,比如:

“春夏阳气多而阴气少,秋冬阴气盛而阳气衰。

”人与自然相适应.人体内在的阴阳也受到自然界阴阳消长变化的影响。

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自然界阴阳之气消长变化的转折时期,人与此相应,也会表现出阴阳的消长变化。

如果人体内在的调节机制不能对此作出适当的反应,及时地调整机体的阴阳,使之与自然界的阴阳变化相适应,就会出现阴阳失衡的疾病状态。

因此,季节交替阴阳变化之时,正是年老、久病、体弱等人群加重病情、诱发宿疾和易生新病的时期。

节气灸则选择各节气对人体脏腑功能有影响的穴位进

行艾灸,利用艾绒燃烧产生的药热之气,对穴位进行熏灼、温熨,以激发经络之气,温通气血,调整阴阳,帮助机体顺应自然界的变化,最大限度地调动机体的潜能,以应变环境、抵抗疾病,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人体许多生理功能有着年节律、月节律、日节律,如血浆皮质醇每曰分泌总量,秋冬高而春夏低,因此,哮喘患者秋冬季发病率最高。

择时在相应的腧穴上给予适宜的针灸刺激,能激发机体产生适度的应激,启动机体内源性保护机制,对潜在隐藏的功能紊乱进行调整,减轻和抵抗随后疾病的损害,提高机体的抵抗与应变能力。

节气灸怎么做节气灸最好能在节气当天或前后15天内进行艾灸,常选择具有补益强壮作用的腧穴。

比如关元(肚脐下3寸)、足三里(髌韧带外侧向下3寸,胫骨旁开1寸)、三阴交、大椎等。

具体的灸法是:

隔天艾灸1次,每次灸15—20分钟,10天为一疗程。

艾灸时应让艾条靠近皮肤,缓慢沿穴位上下移动,以局部皮肤发红,不烧伤皮肤为度。

立春灸疗阳历2010年2月3、4、5日1次/日原理:

2010年雨水时间:

阳历2010年2月4日。

每年的2月3日或4日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此时太阳到达黄经315度。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正月节,立,建始也。

立春意味着,从这一天起,闭藏的冬天已经结束,温暖而充满生机的春季开始了。

春季灸疗养生要顺应春天阳气生发,万物始生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着眼于一个“生”字。

按自然界属性,春属木,与肝相应。

肝的生理特点主疏泄,在志为怒,恶抑郁而喜调达。

灸疗肝经穴位,使春阳之气得以宣达,代谢机能得以正常运行。

雨水灸疗阳历2010年2月18、19、20日1次/日原理:

2010年雨水时间:

阳历2010年2月19日。

每年的2月18日或19日为二十四节气中的雨水,此时太阳到达黄经330度。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正月中,天一生水。

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

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

”意思是天气回暖,冬雪都转化为了雨水,导致降水量逐渐增多。

中医认为,雨水之时,木旺而土气尚弱,木旺乘土,即肝木过旺克伐脾土,也就是说由于肝木疏泄太过,则脾胃因之而气虚,若肝气郁结太甚,则脾胃因之而气滞,两者皆会出现肝木克脾土的情况,雨水之时灸疗要注意顾护脾胃之气,才能使肝气不致横逆。

惊蛰灸疗阳历2010年3月4、5、6日1次/日2010年惊蛰时间:

阳历2010年3月5日。

每年的3月5日或3月6日为二十四节气中的惊蛰,此时太阳到达黄经

【篇二:

二十四节气灸穴位疗方】

节气灸是根据二十四节气,选择与各节气对人体脏腑功能有影响的腧穴进行艾灸,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根据节气的不同,对应治疗和预防的疾病也不同,节气灸最好能在节气当天或前后15天内进行艾灸。

小...

“节气灸”是根据二十四节气,选择与各节气对人体脏腑功能有影响的腧穴进行艾灸,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根据节气的不同,对应治疗和预防的疾病也不同,节气灸最好能在节气当天或前后15天内进行艾灸。

大雪(公历12月7~8日)要温补避寒冬属阴,大雪时节是一年中阴气较盛的季节。

这时如果借助天气的优势养阴,则可以调整体内的阴阳平衡,尤其是阴虚的人。

中医认为,水是阴中的至阴,因此隆冬之际,多喝水可养阴。

大雪补得当,一年不受寒。

艾灸涌泉、肾俞、肺俞可温补不受寒。

冬至(公历12月21~23日)护阳气《黄帝内经》上说:

“冬三月,此谓闭藏。

”也就是要关闭所有开泄的气机,要收藏住。

冬至一阳生,从这一天开始阳气慢慢回升了。

艾灸肾俞、至阳可以保护阳气,藏住肾精。

小寒(公历1月5~7日)宜养肾;中医认为“寒性凝滞,寒性收阴”。

艾灸肾俞、涌泉、足三里、对养肾,保护脾胃有显著效果。

大寒(公历1月20~21日)润肺除恶燥俗话说“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

艾灸肺俞、大肠俞、中府并清痰饮食、可润肺、保暖润燥。

立春(公历2月3~5日)助阳生发“打春冻人不冻水”阳气郁积易上火,立春养阳助生发。

艾灸百会、风府、风池、肝俞、胆俞、可补阳气、清热解毒。

雨水(公历2月18~20日)《黄帝内经》说:

“春主肝”,肝脏在春季活动比较旺盛。

湿邪易困扰脾胃。

艾灸天枢、三阴交、足三里、风市、涌泉可以健脾利湿。

惊蛰(公历3月5~7日)顺时养阳春天肝当令,惊蛰护肝正当时,背痛脚凉者。

艾灸肝俞、胆俞、三阴交、足三里、肩井可补足阳气以健身。

春分(公历3月20~21)要防旧疾发;百草发芽,百病发作,春分防故疾复发。

春季眼病高发,调补肝肾是关键。

艾灸肝俞、肾俞、三阴交、足三里、可以补充肝的精气。

清明(公历4月4~6日)当防高血压清明之时,人体肌肤腠理舒展,五脏六腑因内外清气而润濡。

艾灸神阙、关元、气海、涌泉、可以预防高血压。

谷雨(公历4月19~21日)三月百虫生,风热感冒也流行,人之气与自然界是相通的。

艾灸足三里、天枢、大椎可以清肺热、防感冒。

立夏(公历5月5~7日)养心正当时《黄帝内经》特别强调:

“夏季“更宜调息净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热亦于吾心少减。

不可以热为热,更生热矣”。

夏季心火旺。

推荐:

李时珍极品无烟艾条、艾柱、艾灸盒

艾灸足三里、三阴交、关元、中脘、天枢、脾俞可以养心败火最安全。

小滿(公历5月20~22日)除湿正当时人凭借天地里灵气而生,顺应四季更新变化的规律而成长。

小满湿热重,当心风疹找上门。

艾灸脾胃区域可以除湿、除内热、除湿邪。

芒种(公历6月5~7日)谨防梅雨伤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讲道:

“梅雨或作霉雨,言其沾衣及物,皆出黑莓也。

”艾灸肝俞、肾俞健脾祛湿。

夏至(公历6月21~22日)日吃补;从中医理论讲,、夏至也是阳气最旺的时节,养生要顺应夏季阳盛于外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

艾绒汗蒸可以调理脾胃,清暑利湿。

小暑(公历7月6~8日)避暑湿;《道德经》说:

“我命在我不由天,善于养生的人长寿,不会养生的人早亡”小暑谨防暑湿至水肿。

艾灸丰隆、承山、会阴可以健脾祛湿。

大暑(公历7月22~24日)防中暑;大暑,冬病夏治的好时机,在养生保健中常有“冬病夏治”的说法。

艾灸关元、足三里、背部俞穴对于那些每逢发作的慢性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腹泻、风湿痹证等阳虚证,夏季是最佳的治疗时机。

立秋(公历8月7~8日)养脾胃;秋来“伏”不去,祛湿养脾胃。

《素问.金医直言论》所说“秋气者病在肩背”。

立秋养收,以顺应天地之气。

艾灸各个关节、脾俞、足三里、丰隆可以祛湿养胃。

处暑(公历8月22~24日)防温燥;秋三月,谓之容平,自然界景象因万物成熟而平定收敛。

“早卧早起,与鸡俱兴”。

艾灸腹部穴位,中医认为: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白露(公历9月7~9日)当养阴《黄帝内经》指出:

“四气调神者,、随春夏秋冬四时之气,调肝、心、脾、肺、肾五脏之神志也。

”艾灸血海、内关、神阙、关元、气海、天枢预防着凉易泻肚,和养阴。

秋分(公历9月22~24日)防燥凉《黄帝内经》讲:

“肺主宣发肃降,肺是水上之源,肺开窍于鼻,肺主皮毛,诸多愤郁,皆属于肺,在志为悲,在液为涕,在体合皮毛,在窍为鼻。

”艾灸气海、中脘、关元、天枢、足三里、三阴交可保养肺阴、护肺和养阴。

寒露(公历10月8~9日)防寒凉“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

”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说:

“每(年)八月一日已(以)后,即微火暖足,勿令下冷无生意,常欲使气在下。

”意即每年农历八月初一以后,很快进入深秋和寒冬季节,应当重视足部保暖,防止下肢受寒。

艾灸涌泉、足三里、三阴交、可以保护下身暖和。

艾灸肩井、天宗可防肩周炎。

霜降(公历10月23~24日)

宜进补中医上有句古话叫“脾是生痰之源,肺是储痰之器”,痰湿产生的根源在于脾胃功能失调。

为什么脾是生痰之源?

就在于它是管湿气的,湿气多了化不出去就变成痰饮了,所以从根本上祛湿就要健脾。

另外,中医里还有句话叫“脾为气之源,肾为气之根”,就是说气虽出于肺,但却是根于肾的,霜降进补,调养脾胃是关键。

谚语有“补冬不如补霜降。

”艾灸风门、风池、肺俞、肾俞、中脘、天枢、足三里可化痰祛湿。

立冬(公历11月7~8日)

养精补肾精《黄帝内经》讲“冬三月,些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冬天进补,开春打虎。

”艾灸背部膀胱经可养护阳,补肾精。

小雪(公历11月22~23日)

温肾阳《黄帝内经》讲:

“夫百病之始生也,皆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

喜怒不节刚伤脏,风雨则伤上,清湿则伤下。

这里所说的“风”“寒”“暑”“湿”,包括“燥”“火”中医称之为“六邪”。

艾灸肾俞、涌泉、足三里可养肾,保护阳气。

【篇三:

艾灸方法及相关知识】

节气灸的作用

节气灸是利用燃烧着的艾绒产生的热刺激和艾叶得温经止痛作用以温壮元阳,激发经气,调动机体潜能,把宇宙能量转化为我所用,建立人体的平衡系统与大自然的系统相适应,从而

治愈疾病、提高机体抗病与应变能力。

节气灸的临床应用

“节气灸”最好能在节气当天或前后15天内进行艾灸,大暑(7月22日)天就是一个预防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好时机。

节气灸的应用范围很广,既可以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尤其是慢性病的治疗,还是一种自然而高效的保健方法。

节气灸常用于以下疾病的治疗:

内科疾病:

治疗与预防中风;高血压、冠心病;哮喘;胃痛、胃胀、腹泻、呃逆;糖尿病、

肥胖病、胆固醇高、甲亢;阳痿;慢性肾炎。

外科疾病:

颈椎病;急、慢性腰扭伤;各种关节炎;荨麻疹(风瘼)。

妇科病症:

痛经;子宫肌瘤、卵巢囊肿;不孕。

儿科病症:

小儿厌食症;小儿遗尿症;小儿发育迟缓。

五官科病症:

过敏性鼻炎(鼻敏感)。

1、冬至前灸“关元”预防中风,感冒,保健强壮;

2、春分灸“曲池”预防眼病;

3、秋分灸“足三里”强壮脾胃,预防肠胃病。

冬至前后的“关元灸”应用频率较高。

许多人在冬至前后施用关元灸预防中风、感冒等多种疾病并达到助阳保健延衰强壮的目的。

自冬至之日自然界的阳气开始复苏充盛,人体可顺从自然界的阳升之气,借助关元灸来强壮元阳。

关元穴又名丹田,具有培肾固本,调气回阳,灸之可使元气充足,虚损可复,故能祛虚劳百损,壮一身之气,为历代强壮保健的主穴。

《景岳全书》说:

“虚能受热,所以补必兼温。

”冬至的关元灸恰好满足了“补必兼温”的特点,

可达到温壮元阳,从根本上提高人体的强身抗病能力的目的。

24节气灸时间表穴位图

小寒(公历1月5~7日)宜养肾;中医认为“寒性凝滞,寒性收阴”。

艾灸肾俞、涌泉、

足三里、对养肾,保护脾胃有显著效果。

大寒(公历1月20~21日)润肺除恶燥俗话说“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

艾灸肺俞、

大肠俞、中府并清痰饮食、可润肺、保暖润燥。

立春(公历2月3~5日)助阳生发“打春冻人不冻水”阳气郁积易上火,立春养阳助生

发。

艾灸百会、风府、风池、肝俞、胆俞、可补阳气、清热解毒。

雨水(公历2月18~20日)《黄帝内经》说:

“春主肝”,肝脏在春季活动比较旺盛。

湿

邪易困扰脾胃。

艾灸天枢、三阴交、足三里、风市、涌泉可以健脾利湿。

惊蛰(公历3月5~7日)顺时养阳春天肝当令,惊蛰护肝正当时,背痛脚凉者。

艾灸肝

俞、胆俞、三阴交、足三里、肩井可补足阳气以健身。

二十四节气灸穴位疗方

春分(公历3月20~21)要防旧疾发;百草发芽,百病发作,春分防故疾复发。

春季眼病高发,调补肝肾是关键。

艾灸肝俞、肾俞、三阴交、足三里、可以补充肝的精气。

清明(公历4月4~6日)当防高血压清明之时,人体肌肤腠理舒展,五脏六腑因内外清

气而润濡。

艾灸神阙、关元、气海、涌泉、可以预防高血压。

谷雨(公历4月19~21日)三月百虫生,风热感冒也流行,人之气与自然界是相通的。

艾灸足三里、天枢、大椎可以清肺热、防感冒。

立夏(公历5月5~7日)养心正当时《黄帝内经》特别强调:

“夏季“更宜调息净心,常

如冰雪在心,炎热亦于吾心少减。

不可以热为热,更生热矣”。

夏季心火旺。

推荐:

李时珍极品无烟艾条、艾柱、艾灸盒

艾灸足三里、三阴交、关元、中脘、天枢、脾俞可以养心败火最安全。

小滿(公历5月20~22日)除湿正当时人凭借天地里灵气而生,顺应四季更新变化的规律而成长。

小满湿热重,当心风疹找上门。

艾灸脾胃区域可以除湿、除内热、除湿邪。

芒种(公历6月5~7日)谨防梅雨伤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讲道:

“梅雨或作霉雨,言

其沾衣及物,皆出黑莓也。

”艾灸肝俞、肾俞健脾祛湿。

二十四节气灸穴位疗方

夏至(公历6月21~22日)日吃补;从中医理论讲,、夏至也是阳气最旺的时节,养生要

顺应夏季阳盛于外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

艾绒汗蒸可以调理脾胃,清暑利湿。

小暑(公历7月6~8日)避暑湿;《道德经》说:

“我命在我不由天,善于养生的人长寿,

不会养生的人早亡”小暑谨防暑湿至水肿。

艾灸丰隆、承山、会阴可以健脾祛湿。

大暑(公历7月22~24日)防中暑;大暑,冬病夏治的好时机,在养生保健中常有“冬病夏治”的说法。

艾灸关元、足三里、背部俞穴对于那些每逢发作的慢性疾病,如慢性支气

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腹泻、风湿痹证等阳虚证,夏季是最佳的治疗时机。

立秋(公历8月7~8日)养脾胃;秋来“伏”不去,祛湿养脾胃。

《素问.金医直言论》所说“秋气者病在肩背”。

立秋养收,以顺应天地之气。

艾灸各个关节、脾俞、足三里、丰

隆可以祛湿养胃。

处暑(公历8月22~24日)防温燥;秋三月,谓之容平,自然界景象因万物成熟而平定收敛。

“早卧早起,与鸡俱兴”。

艾灸腹部穴位,中医认为: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白露(公历9月7~9日)当养阴《黄帝内经》指出:

“四气调神者,、随春夏秋冬四时之气,调肝、心、脾、肺、肾五脏之神志也。

”艾灸血海、内关、神阙、关元、气海、天枢预

防着凉易泻肚,和养阴。

秋分(公历9月22~24日)防燥凉《黄帝内经》讲:

“肺主宣发肃降,肺是水上之源,肺开窍于鼻,肺主皮毛,诸多愤郁,皆属于肺,在志为悲,在液为涕,在体合皮毛,在窍为鼻。

艾灸气海、中脘、关元、天枢、足三里、三阴交可保养肺阴、护肺和养阴。

寒露(公历10月8~9日)防寒凉“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

”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说:

“每(年)八月一日已(以)后,即微火暖足,勿令下冷无生意,常欲使气在下。

”意即每年农历八月初一以后,很快进入深秋和寒冬季节,应当重视足部保暖,防止下肢受寒。

艾灸涌泉、足三里、三阴交、可以保护下身暖和。

艾灸肩井、天宗可防肩周炎。

霜降(公历10月23~24日)

宜进补中医上有句古话叫“脾是生痰之源,肺是储痰之器”,痰湿产生的根源在于脾胃功能失调。

为什么脾是生痰之源?

就在于它是管湿气的,湿气多了化不出去就变成痰饮了,所以从根本上祛湿就要健脾。

另外,中医里还有句话叫“脾为气之源,肾为气之根”,就是说气虽出于肺,但却是根于肾的,霜降进补,调养脾胃是关键。

谚语有“补冬不如补霜降。

艾灸风门、风池、肺俞、肾俞、中脘、天枢、足三里可化痰祛湿。

立冬(公历11月7~8日)

养精补肾精《黄帝内经》讲“冬三月,些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三九补一冬,来

年无病痛”“冬天进补,开春打虎。

”艾灸背部膀胱经可养护阳,补肾精。

小雪(公历11月22~23日)

温肾阳《黄帝内经》讲:

“夫百病之始生也,皆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

喜怒不节刚伤脏,风雨则伤上,清湿则伤下。

这里所说的“风”“寒”“暑”“湿”,包括“燥”“火”中医称之

为“六邪”。

艾灸肾俞、涌泉、足三里可养肾,保护阳气。

大雪(公历12月7~8日)要温补避寒冬属阴,大雪时节是一年中阴气较盛的季节。

这时如果借助天气的优势养阴,则可以调整体内的阴阳平衡,尤其是阴虚的人。

中医认为,水是阴中的至阴,因此隆冬之际,多喝水可养阴。

大雪补得当,一年不受寒。

艾灸涌泉、肾俞、

肺俞可温补不受寒。

冬至(公历12月21~23日)护阳气《黄帝内经》上说:

“冬三月,此谓闭藏。

”也就是要关闭所有开泄的气机,要收藏住。

冬至一阳生,从这一天开始阳气慢慢回升了。

艾灸肾俞、

至阳可以保护阳气,藏住肾精。

怎样掌握施灸剂量?

灸量是指灸疗对机体刺激的规模、程度、速度和水平等。

它是灸治所致的刺激强度和刺激时间的乘积,取决于施灸的方式,灸炷的大小、壮数的多少,施灸时或施灸后刺激效应的时间等因素。

掌握最佳灸量,有助于提高疗效,防止不良反应。

施灸剂量由以下几方面决定:

1.由天时、地理定灸量

如冬日灸量宜大,方能祛寒通痹,助阳回厥。

另如北方风寒凛冽,灸量宜大;南方气候温暖,灸量宜小。

不同的年龄、体质和性别,其阴阳气血的盛衰及对灸的耐受性不同。

古有以年龄定灸量,称随年壮,即随年龄由小至大而递增壮数,以壮年为限度。

尚应考虑体质情况,并据男女生理、病理之差异而定灸量大小。

另外,由于种族差异,灸量对机体的影响亦殊。

3.由病情、病性定灸量

病深痼疾,一般灸量宜大。

另如灸治急症、多数医家主张壮数宜多,如在众多著述中,灸“五十壮”、“百壮”、“二三百壮”、“五百壮”、“七八百壮”等描述随处可见.《扁鹊心书》言:

“大病宜灸脐下五百壮”等。

但也有医家持不同意见,如《千金要方》认为施灸壮数应以身体部位来定,“苦卒暴百病,……灸头面四肢宜多,灸腹背宜少,其多不过五十.其少不减三五七九壮。

”而老年或体弱之保健灸,灸量宜小,但须坚持日久。

病在浅表、灸量可小;在内则灸量宜大。

痈疽阴疮虽发于体表,但病根在内,故灸量亦须大。

4.由所取部位定灸量

所取穴位皮肉浅薄者宜以小灸量,皮肉厚实者宜以大灸量。

如《备急千金要方》云:

“头面目咽,灸之最欲生少;手臂四肢,灸之则须小熟,亦不宜多;胸背腹灸之尤宜大熟,其腰脊欲须生少”。

实验也发现,肌肉浅薄之处的大椎、至阴穴,少灸则转胎效果佳,多灸之后效反差。

灸炷的大小,古籍述之颇详。

《备急千金要方》云:

“灸不三分,是谓徒冤,炷务大也”。

要求艾炷底部范围不小于3分。

?

此间接灸而言,若直接灸则不然,艾炷可小至粟粒大。

在施灸时,通过选择适当大小之艾炷以控制灸量。

6.由患者感觉定灸量

患者感觉分二类,一为施灸后的灼热感。

根据不同病情,有的仅要求局部温热感,有的则要求有烫灼感,可按患者口述而加控制。

另一类为灸的传导感觉,如隔蒜灸中的铺灸治疗虚劳顽痹,须灸至患者自觉口鼻中有蒜味时停灸。

这也是一种控制灸量的依据。

将规定的壮数,一次灸完为顿灸,分次灸完称报灸。

对体质差者及头四肢等肌肉浅薄处,可以通过报灸的方式控制灸量,以防止不良反应,取得预期效果。

恰如《神灸经纶》所云:

“若并灸之,恐骨气血难堪,必分日灸之或隔日灸之”。

当然,上列各条的具体施灸量应综合考虑。

必须指出的是,从历代记载及已有的经验看,一般而言,创伤灸疗,效果较佳。

但对现代人来说,灼伤皮肤的灸疗往往难以接受,为增强剌激量,可采用连续多次短时间的强剌激以达到时间整合后的一次极强剌激,类似创伤剌激的效果。

操作要点1.

灸材一般以艾叶为灸材,并艾条灸为主。

这是因为艾条可以较好控制灸量,包括灸的时间长短、灸的温度高低等。

但并不局限,艾炷灸、隔物灸等。

2.取穴宜少,但应选择要穴。

施灸顺序:

先灸上,后灸下;先灸背,后灸腹;先灸头,后灸肢;先灸阳经,后灸阴经。

3.灸灼刺激强度宜较强。

具体要求为:

手持点燃之艾条在穴区反复上下左右移动,“上下来回,号称雀啄;左右摇摆,有类飞腾”,以产生一种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