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docx
《第三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三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第三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课题第10课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五四爱国运动爆发的导火线、时间、地点、口号、领导者、主力、结果及其意义;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及其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课的学习,能使学生学会归纳课文的方法,1919年6月前后,五四爱国运动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说出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共成立的关系;学会从图片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略。
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五四青年表现出来的斗争精神是极其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近代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从此,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了。
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
重点五四爱国运动的历史意义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难点对五四精神和党诞生意义的理解
教学策略
教法选择采用问题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加强学科渗透,增强学习历史的现实性。
学法引导自主探究学习法;合作、讨论学习法。
课堂组织形式面向全体学生,以四人小组为活动主体,创设轻松、和谐的学习气氛,体现先学后教,学生自主学习。
教具媒体组合应用利用图片、音像资料辅助教学。
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充分发挥教材的优势,通过上网查找资料进行必要的补充,结合地方史进行授课。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以五四青年和党的生日为切入点,导入本课。
建议引导学生在思考问题中,激发他们探究“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动机。
如设计“为什么把每年五月四日作为我国的青年节?
”激发学生探究“五四爱国运动”的动机;设计“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多年了,八十多年来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最好联系当地的标志性变化加以说明)。
当时她是怎样诞生的?
”激发学生探究“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的动机。
讲授新课:
一、五四爱国运动(板书)
提问:
“五四”运动的导火线是什么?
(学生阅读教材相关部分回答后,教师总结讲述)“五四”运动的导火线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展示巴黎和会相关图片,(见下图)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1919年1月至6月,战胜国在巴黎举行“和平会议”,中国政府因战时参加协约国一方,也派代表出席会议。
在全国人民的压力下,中国代表在会上提出取消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废除“二十一条”,归还在大战时被日本夺去的德国在山东占有的各种特权等合理要求。
但是,操纵会议的英、法、美等国,对中国的正义要求置若罔闻,竟在对德和约上规定把原来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利转给日本。
(展示巴黎和会三巨头图片,见下图)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不仅昭示了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瓜分中国的本质,也教育了原来对巴黎和会抱有幻想的知识界,于是,长期以来酝酿的一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风暴就以此为导火线爆发了。
(展示幻灯片,北京各大学学生5月4日在天安门集会图见下图)1919年5月4日下午,北京13所学校的3000多名学生在天安门前集会,发表宣言,揭露帝国主义的强盗行为,举行示威游行。
他们高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等口号,一致要求惩办卖国贼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
(启发学生思考)这些口号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后,教师讲解)这些口号鲜明的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斗争目标,“外争国权”就是反对巴黎和会上对中国正义要求的无理拒绝,就是要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和约签字。
“内惩国贼”就是反对北洋军阀的卖国行为。
(展示幻灯片“五四”运动游行呼线图见上图)学生游行队伍先往东交民巷外国使馆区示威,遭到无理阻拦后,游行队伍转奔东城赵家楼胡同的曹汝霖住宅。
愤怒的学生翻越围墙,冲入曹宅。
曹汝霖躲起来了,结果学生痛打在场的章宗祥,火烧了曹宅。
北洋军阀政府出动大批军警进行镇压,学生被捕去32人,第二天,北京专科以上学校举行总罢课,组织讲演团,进行爱国宣传,还以焚烧日货的行动进行斗争。
北京学生斗争的消息传出后,举国震动,天津、上海、济南、武汉、长沙等地学生和社会各界,纷纷行动,支持北京学生的爱国活动,这一时期,运动的中心主要在北京,运动的先锋是学生,运动的领志者是陈独秀、李大钊等一批初步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
运动发展到6月初,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使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
当时,各地学生纷纷响应北京学生的反帝爱国斗争,日本帝国主义向北洋军阀政府施加压力,要求取缔学生爱国运动。
北洋军阀政府下令禁止学生讲演,北京学生开展大规模宣传活动,遭到军警残酷镇压,从6月3日起,先后800多名学生被捕。
(展示幻灯片,见下图)在这关键时刻,工人阶级勇敢地投入了战斗。
首先投入战斗的是上海工人,6月5日上海工人开始罢工、6月10日罢工达到高潮,罢工人数达到六、七万人,使上海内外交通断绝,工人们还在上海滩头建造了“毋忘国耻”的铁木牌楼。
接着、唐山、长辛店、汉口、南京、长沙等地工人也相继罢工和游行,这样,工人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了中国的政治舞台,并使6月3日以后“五四”运动发生了变化,主要有哪些变化?
(学生回答后,指出)6月3日以后,工人阶级成为运动的主力,运动的中心也由北京移到上海。
在全国人民爱国运动的高潮影响下,上海等城市的工商业者也举行罢示,工人罢工、学生罢课、商人罢市的“三罢”斗争迅速遍及全国,形成一个波澜壮阔的反帝爱国运动。
北洋军阀政府不得不作出让步,五四爱国运动取得了初步胜利。
引导学生思考:
为什么说“五四爱国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然后,分析指出)第一:
从性质上看,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彻底地反对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五四运动并没有彻底完成反帝反封的革命任务,为什么说是“彻底”呢?
这里“彻底”是指斗争的坚决性而言。
第二,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对斗争起了决定作用。
第三,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起了重要作用。
第四,五四爱国运动发生在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从发展前途看,它不可能再走资本主义道路,而必然是社会主义道路,所以,五国爱国运动是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一部分。
这些都是辛亥革命等以往运动没有的新因素,所以五国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最后,解释一下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一概念)
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板书)
1921年7月23日,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经过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筹备。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法租界举行。
由于会场受到暗探注意外国巡捕搜查,最后一天的会议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游船上进行。
(展示“一大”会议地址,见以下两幅图)参加大会的有各地共产主义小组正式代表毛泽东,何叔衡、董必武、陈谭秋、王尽美、邓恩铭、李达等12位代表,(见上图)代表当时全国50多名党员。
陈独秀没有出席会议,但受陈独秀的派遣,包惠僧列席了会议,此外,共产国际代表马林也列席了会议。
参加中共“一大”的12名代表,其中绝大多数一直坚持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念,坚持中国革命事业,有的为它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但像陈公博,周佛海,在党成立后不久就被清除出党。
后来又追随汪精卫成为大汉奸,张国焘后来也背叛了革命,中国革命像一座大熔炉、炼出真金、淘汰渣滓。
中共“一大”的主要内容(学生回答后,指导学生在书中标出答案)①通过了第一个党纲。
②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
③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在中国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和实现共产主义。
④党的中心工作是组织和领导工人运动。
⑤成立党的领导机构,选举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并决定建立党的地方组织。
3.意义:
中国共产党宣告成立。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了。
那么,到底“新”在什么地方呢(学生讨论后,教师指出)第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有了一个全国统一的无产阶级新型政党。
第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人民革命有了明确的奋斗目标,第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工作目标,中国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的政党从建立开始,就把开展工人运动作为中心任务。
第四,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革命前景,为中国革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迈进指明了方向。
所以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它像光芒四射的灯塔,指明了中国人民的斗争道路。
巩固小结:
五四运动以后,在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影响下,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成为新思潮的主流。
同时,一批接受了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初步结合起来,使党的成立有了阶级基础和思想基础。
而各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又为党的成立准备了干部和组织条件,这表明,中国共产党成立条件成熟。
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1922年初至1923年春,出现了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次高潮,香港海员罢工,安源路矿工人罢工均取得了胜利,但京汉铁路工人罢工因遭到军阀吴佩孚的镇压而失败,这血的教训启示我们:
单凭工人阶级赤手空拳,单枪匹马是无法战胜强大而凶残的敌人,只有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建立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中国民主革命才能取得胜利。
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新学案》、《填图册》
板书设计:
一、五四爱国运动(板书)
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板书)
课题第11课北伐战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以下基础知识:
黄埔军校的建立;北伐战争的目的、主要对象、主战场的重要战役;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过程与方法通过指导学生利用《北伐战争形势示意图》,说明北伐战争的主要对象和进军路线,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引导学生分析总结北伐战争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通过对北伐战争中中国共产党人的大无畏精神的描述,使学生认识到共产党始终把国家、民族的利益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并不惜为之献出自己的生命。
价值观通过对北伐战争胜利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北伐战争是中国各革命阶级参加的反帝反封建的正义战争,它的胜利是国共合作的重要成果。
重点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难点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
教学策略
教法选择采用问题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加强学科渗透,增强学习历史的现实性。
学法引导自主探究学习法;合作、讨论学习法。
课堂组织形式面向全体学生,以四人小组为活动主体,创设轻松、和谐的学习气氛,体现先学后教,学生自主学习。
教具媒体组合应用利用图片、音像资料辅助教学。
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充分发挥教材的优势,通过上网查找资料进行必要的补充,结合地方史进行授课。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分析黄埔军校的楹联,上联——“升官发财请往他处”,下联——“贪生怕死勿入斯门”,横批——“革命者来”。
由此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一、黄埔军校的建立(板书)
简要介绍其基本情况后,用多媒体设备给出孙中山先生的一段话:
“开这个军官学校,独一无二的希望就是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
”请学生结合材料和课文内容动脑筋想一想:
孙中山为什么要创办黄埔军校?
学生回答后教师可以进行如下归纳:
孙中山认识到过去自己进行的不懈的革命过程中,所依靠的对象只是会党、新军、各派军阀等,始终没有自己的革命军队,这是革命失败的原因之一,所以他希望通过黄埔军校创造革命军,挽救中国的危亡。
关于“北伐的目的”,结合前文内容作一个简单交代,指出是为了“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统治,统一全国”即可。
关于“北伐的对象”,在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和课本上的《北伐战争形势示意图》基础上,用多媒体设备展示《军阀吴、孙、张的实力》表,结合表格内容指出,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三派军阀是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和中国封建统治的代表,他们拥兵自重,统治着中国大部分富庶的地区,因此是首当其冲要消灭的对象。
军阀吴、孙、张的实力:
军阀控制地区兵力
吴佩孚湖南、湖北、河南和直隶的一部20万
孙传芳江苏、江西、安徽、浙江、福建20万
张作霖黑龙江、吉林、辽宁、热河、山东、察哈尔和直隶35万
二、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板书)
用多媒体设备给出《北伐战争形势示意图》,用动态的方式逐一展示北伐军的作战方针、进军路线和重要战役地点等。
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补充、渲染有关汀泗桥、贺胜桥战役的情况,以加深学生对叶挺独立团英勇善战的印象。
对武昌战役前独立团一营战士的请战情况,可以组织学生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一方面加深学生对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印象,另一方面发挥历史课堂的情感教育的功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再搜集材料,进行适当的补充,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学生自编、自导、自演关于“武昌战役前夕”乃至“北伐战争”的历史短剧,加深学生对此段历史的理解,提高学生历史知识的运用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
)
关于“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用多媒体设备提供给学生北伐战争期间工农运动发展的相关材料若干,然后组织学生结合材料和课文内容进行讨论。
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教师归纳指出,北伐战争胜利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北伐军作战方针的正确;第二,国共两党的齐心协力;第三,广大北伐军官兵的浴血奋战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第四,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群众的密切配合和积极支援。
关于“国民革命的失败”,用多媒体展示有关“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的材料、图片《被关押的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和图片《国民党屠杀革命志士》,然后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内容,在了解国民革命失败的简单情况后,组织学生讨论:
你认为国民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指导学生从敌我两个方面去分析其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引导学生结合史实用阶级分析的方法思考中国革命的重大问题,进而认识到,革命的领导权是关系成败的关键)在此基础上,教师可进一步设问:
北伐战争取得巨大胜利,基本打垮了北洋军阀,但为什么说国民革命失败了呢?
这是因为革命阵营内蒋介石、汪精卫等国民党右派的背叛,出现了反共反人民的南京国民政府。
旧军阀被打垮了,又出现了以蒋介石为代表的新军阀。
新军阀是帝国主义和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代表者。
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没有完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
三、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板书)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并掌握其性质等。
指出,蒋介石建立南京国民政府之后,中国大地上存在着三个对抗的政权——北京的北洋军阀政府、武汉国民政府、南京国民政府。
交代一下南京国民政府在抗战前后曾经迁都的情况,直到1949年解放战争中南京被人民解放军占领,国民政府被推翻。
巩固小结:
依板书简单小结
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新学案》、《填图册》
板书设计:
一、黄埔军校的建立(板书)
二、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板书)
三、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板书)
课题第12课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学习南昌起义的内容,使学生了解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认识这个事件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秋收起义和井冈山会师的内容,引导学生分析和认识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毛泽东把部队带向农村,开辟了井冈山革命道路,这是毛泽东把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情感态度略。
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革命从走苏俄的路到走自己的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朱德等为此作出伟大的贡献,从而激发学生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们的崇敬之情,同时培养学生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去分析问题的能力。
重点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
难点毛泽东为什么要领导起义部队向农村进军
教学策略
教法选择采用问题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加强学科渗透,增强学习历史的现实性。
学法引导自主探究学习法;合作、讨论学习法。
课堂组织形式面向全体学生,以四人小组为活动主体,创设轻松、和谐的学习气氛,体现先学后教,学生自主学习。
教具媒体组合应用利用图片、音像资料辅助教学。
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充分发挥教材的优势,通过上网查找资料进行必要的补充,结合地方史进行授课。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从“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国民党反动派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入手,用“李大钊就义”图片和“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等形象资料增强学生印象,并激发学生的感情,引出毛泽东的一段话: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并没有被吓倒,被征服,被杀绝。
他们从地下爬起来,揩干净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首,他们又继续战斗了。
”然后导入新课。
也可以先问学生有没有看过《南昌起义》的电影,然后讲述朱德在起义前夕设鸿门宴的故事,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引出要学习的新内容。
还可以这样设计:
由介绍俄国彼得格勒起义的精彩片断,说明俄国十月革命是由城市到农村,而中国革命却在毛泽东、朱德领导下,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他们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点燃了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引出本课内容。
讲授新课:
一、南昌起义(板书)
南昌起义是本课学习的重点内容,应让学生从起义的背景、经过(时间、地点、领导人、结果)、意义三个方面把握,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朱德的枪》《南昌起义》和《南昌起义示意图》,并提问:
《南昌起义》图片中讲话的人是谁?
南昌起义军占领了南昌城,为什么要南下广东?
南昌起义在中国革命史上有何重大意义?
播放《南昌起义》电影中的精彩片断,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和激发学习兴趣。
二、秋收起义和井冈山会师(板书)
秋收起义是本课学习的又一个重点,学习时,先布置学生阅读小字“八七”会议的内容,然后,教师可根据《西行漫记》讲述的毛泽东当年以中央特派员身份到湖南筹备秋收起义时的一次遇险的故事。
接着悬挂《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井冈山会师示意图》,指出秋收起义时工农革命军从修水、钢鼓、安源分三路进攻,受挫后在文家市会合,南下途中三湾改编,最后落脚在井冈山并建立起中国农村第一个根据地。
“毛泽东为什么要到农村去建立革命根据地?
”这是本课的难点。
先让学生进行讨论,在此基础上,教师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进行要点归纳。
农村和城市相比,条件是艰苦的,可是红军战士在艰苦的环境下却充满了革命乐观精神。
指导学生阅读和理解教材的“红军歌谣”和“红军的军服”,并有机进行革命斗争传统教育。
井冈山会师是中国革命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一个历史事件,学习时,可以利用《井冈山会师示意图》和《龙江书院——井冈山会师毛泽东和朱德相见的地方》插图,加深印象。
指出两军会师后成立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支坚强的部队。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课的史实十分丰富,有相关的电视片,电影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写的许多回忆录;还可以补充邓小平领导百色起义,建立广西左右江革命根据地等史实
巩固小结:
略。
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新学案》、《填图册》
板书设计:
一、南昌起义(板书)
二、秋收起义和井冈山会师(板书)
课题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红军长征的路线、遵义会议及其伟大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探究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和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结合阅读长征示意图,培养学生读图、填图的能力,引导学生运用地图了解红军长征经过的主要省份、江河,并能说出发生在那里的重大历史事件。
情感态度略。
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引导学生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感情,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重点中央红军的长征
难点遵义会议
教学策略
教法选择采用问题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加强学科渗透,增强学习历史的现实性。
学法引导自主探究学习法;合作、讨论学习法。
课堂组织形式面向全体学生,以四人小组为活动主体,创设轻松、和谐的学习气氛,体现先学后教,学生自主学习。
教具媒体组合应用利用图片、音像资料辅助教学。
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充分发挥教材的优势,通过上网查找资料进行必要的补充,结合地方史进行授课。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发展,使国民党统治集团感到极大的震惊。
中原大战一结束,蒋介石立刻掉转头来,集中重兵对南方革命根据地和红军发动“围剿”,从1930年11月—1934年10月,先后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了五次大规模的“围剿”。
前四次红军反“围剿”取得了重大胜利,但是第五次反“围剿”却失败了,使红军被迫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了长征。
为什么前四次反“围剿”取得重大胜利,而第五次却失败了呢?
让我们共同比较并分析一下五次反“围剿”的情况。
讲授新课:
一、长征的开始和遵义会议(1934.10)(板书)
1934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共8万多人,从中央根据地出发,开始长征。
由于“左”倾错误领导是在慌慌张张的情况下,率领红军退出根据地的,所以,当时红军所需的思想准备和物质准备都很不足,战士们不明白为何要长征?
要到哪儿去?
再加上带了大批辎重,行动迟缓,使红军一开始就陷入了被动挨打的局面。
这时的“左”倾领导只是一心想早日突围,不敢利用有利的时机主动攻击敌人,在退却中完全陷入了逃跑主义的泥坑。
结果,红军英勇奋战,虽突破了敌在江西、湖南、广东、广西设立的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但损失极其惨重,8万多人只剩3万多人。
面临敌人重兵,“左”倾错误领导人把希望寄托在向湘西进军,与贺龙领导的二、六军团会合。
蒋介石为了阻挡我军会师,忙调重兵堵截追击。
若不放弃原来的计划,就必须与五、六倍的敌人决战,此时部队战斗力又已经减弱,和优势的敌人打硬仗,显然就有覆灭的危险。
在这危急关头,毛泽东挽救了红军。
于是,红军转向贵州前进。
1935年1月,强渡乌江,解放了遵义城。
红军在此休整12天,党中央召开了一次重要会议。
遵义会议召开时,红军面临的最迫切的是军事斗争,当时尽管红军没有钻蒋介石的口袋,但仍处于生死关头,在关键时刻,用什么思想领导军事斗争已成为至关重要的问题,它不仅仅决定着红军的命运,也决定着革命与党的命运。
遵义会议作出了重要决定,遵义会议确定毛泽东在中央的领导地位是:
①被选入政治局常委,三人军事指挥小组成员,参加中央领导。
②领导和指挥红军,让毛泽东重新回到红军的领导岗位上,毛泽东的军事思想又指挥了红军。
这样,遵义会议解决了当时最迫切的军事领导权问题,又在组织上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所以说,遵义会议实际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遵义会议在中国革命最危机的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为红军长征乃至中国革命的胜利开辟了道路。
二、长征的胜利(板书)
遵义会议使红军获得了新生命,在毛泽东为首的新的党中央领导下,红军整编了部队,减轻行装,一反过去被动挨打局面,运用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夺取了战争的主动权。
遵义会议后,毛泽东指挥的第一次重大战役是四渡赤水河。
四渡赤水使红军在10多万敌人的包围圈中,声东击西,在运动中大量歼灭敌人,打乱了敌人的整个追剿计划,红军由被动变为主动。
待敌派援兵增援昆明时,红军却以异常的速度到达金沙江边的皎平渡口。
但江边船只已被敌人掳到北岸去了,在当地群众的协助下,他们在渡口附近找到七只小船,红军用这七只小船陆续渡江,经九天九夜,不失一人一马把部队全部安全渡过金沙江。
等敌人赶到江边时,红军早已远走高飞,把长征以来一直尾追的蒋介石军队甩掉了。
从此,红军跳出了敌人的包围。
红军过了金沙江,就进入大凉山彝族区。
红军认真执行党的民族政策,顺利通过彝族区。
5月中旬,红军先遣部队到达大渡河边的安顺场渡口。
此地很险要,水深流急,两岸是崇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