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案例.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462591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16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学案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教学案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教学案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教学案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教学案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学案例.docx

《教学案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案例.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学案例.docx

教学案例

【教学案例】功

“功”教学案例

一、 教学设计

(一)课时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学中功的含义。

能说出做功包含两个必要因素,并能判断出力是否对物体做功。

(2)明确计算功的大小的表达式,以及表达式中每个物理量的物理意义和单位。

(3)能应用公式W=Fs进行简单计算。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思考,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了功,在什么情况下没有做功。

(2)通过推理、分析与阅读,得出功与力、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定性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联系生活、生产实际激发求知欲,培养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兴趣。

(2)通过合作性的探究,展示交流,增强自信,学会合作的意识,追求学生和谐发展。

(二)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明确力学中功的含义;

本课的难点是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

(三)设计思路

本课采用“情景—问题”教学模式,并通过设置学生人人熟悉的生活实例,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通过体验和思考得出力学中功的含义,能说出做功包含两个必要因素,并能判断出力是否对物体做功。

具体环节为:

情景引入—导出概念—循序渐进,逐步理解—活学活用,抓住关键—思维升华,由定性到定量。

二 、教学过程

片段一 情景引入,设置悬念

播放“过山车”视频。

师:

刚才的视频中播放的就是过山车运行时的情境。

那你想知道过山车的速度为什么变化多样吗?

它为什么能够达到大回环的最高处吗?

(利用情境,设置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生:

想。

师:

就让我们一起进入《第十一章 功和机械能》的学习,相信学习了本章后,我们就能解答以上的疑惑。

本章的主要内容有:

功、功率、机械能以及功和机械能的关系。

今天我们先学习《第1节功》的知识。

(板书课题)

片段二 分析实例,导出概念

(一)力学中的功

师:

其实我们对“功”一词并不陌生,请大家说出生活中“功”的词语及词语的含义。

生甲:

立功、二等功等,含义“功劳”;

生乙:

唱功、基本功等,含义“技术”;

生丙:

大功告成 、教育之功等,含义“成效”

展示PPT1:

生活中“功”的含义

(有意将力学中的“功”与生活中的“功”进行对比,学生易于理解。

展示PPT2:

生活实例

师:

底下的一个人在干什么?

生:

稳住扶梯。

师:

她有功劳吗?

生:

有。

师:

为什么?

生:

防止扶梯下滑。

师:

右图中起重机在水平的吊运货物,它有功劳吗?

生:

有。

师:

为什么?

生:

它将货物吊到远处。

(利用生活中熟悉的例子导入功的教学,学生兴趣浓,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思想。

师:

她(它)们都在工作,都有功劳。

但是,从力学的角度来看,她(它)们都没有做功。

那力学中功的含义是怎样的?

(有意否定学生的判断,破坏学生的思维定势,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板书:

(一)力学中的功

展示PPT3:

用力水平向左拉小车

师:

人对小车的拉力的方向向哪方?

生:

水平向左

师:

小车前进的方向向哪方?

生:

水平向左

师:

拉力对小车有成效吗?

生:

师:

为什么

生:

小车在拉力的方向上前进了一段距离。

师:

对。

这样,就说拉力(或人)对小车做了功。

(循序渐进,逐步分析,引导学生理解力学中的功。

展示PPT4:

叉车举货物

师:

货物受到了哪些力?

生:

重力和叉车的举力

师:

这两个力的方向分别是什么?

生:

竖直向下和竖直向上。

师:

货物运动的方向呢?

生:

竖直向上。

师:

你能仿照上例判断哪个力有成效吗?

生:

叉车的举力。

师:

为什么?

生:

货物在叉车的举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

师:

所以说,叉车(或叉车的举力)做了功。

根据上两个例子的分析,谁来归纳一下力学中功的含义?

生:

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力学中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

(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

展示PPT5:

1.力学中功的含义:

(学生齐读)

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力学中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

拓展:

再分析刚才两个例子中是谁(或哪个力做功),在此基础上,分析第二个例子中重力的方向与物体移动的方向相反,可以说重力做了负功或叉车克服重力做功。

片段三 循序渐进,逐步理解

师:

力学中的做功与日常生活中工作的意思不同。

日常生活中所说的做功包括一切消耗体力和脑力的劳动,但物理学中功的含义要狭窄且严格得多。

(学以致用)展示PPT6:

推小车、提货物

分析方法与上面相似。

展示PPT6:

小孩搬大石头(推而未动)

师:

从力学的角度来说,小孩对大石头做功了吗?

为什么?

(分组讨论后回答)

生甲:

做了。

因为小孩累得满头大汗。

生乙:

没做。

因为石头根本没动。

师:

出现了两种观点,哪一种能说服大家?

生丙:

小孩的力作用在大石头上,但大石头并没有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所以说,他没有做功。

(全班响起热烈的掌声。

在一问一答的情境中,学生丙抓住了力学中功的含义,课堂气氛出现了一个小高潮。

师:

这是不做功的一种情形:

不动无功(有力无距)。

相似的情形用相似的方法分析,如

展示PPT7:

搬二而未起

展示PPT8:

冰壶滑行

师:

冰壶受到哪些力的作用?

方向怎样?

生甲:

地面对它的支持力,方向竖直向上;

生乙:

重力,方向竖直向下。

师:

冰壶移动距离了吗?

生:

移动了。

师:

那就有力做了功?

生:

没有。

生:

老师,你说一下理由。

师:

既然有力作用在冰壶上,又移动了距离,那就做了功。

生:

不对。

师:

来分析冰壶滑行的方向是怎样的?

生:

向前。

师:

这个方向上它受到力的作用吗?

生:

没有

师:

那它为什么前进?

生:

由于惯性

师:

在这个方向上叫:

不劳无功(有距无力)。

这是不做功的第二种情形。

展示PPT9:

提箱子水平前进

类似的方法分析后

师:

力的方向和箱子移动距离的方向有什么关系?

生:

互相垂直。

这是不做功的又一种情形:

垂直无功(有力有距,但力距垂直)。

师生一起总结不做功的情形。

展示PPT10:

2.不做功的三种典型情况

(通过简单的问答,让学生了解不做功的三种特殊情形,使他们对功的含义有了更深的理解,为总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埋下伏笔。

 

片段四 活学活用,抓住关键

活学活用

各举出生产生活中做功、不做功的一个例子。

师:

同学们都列举的很好,你能说一下你是怎么判断的?

生:

……

师:

这就是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展示PPT11:

3.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这个力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师:

谁能解释一下稳住扶梯的人和起重机在水平的吊运货物没做功的原因?

(重新展示PPT2)(体现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思想,解除学生心中的疑惑。

 

片段五 思维升华,由定性到定量

功的计算

展示PPT12:

木板的提升(如下图所示)

 

 

师:

(1)图甲中将一块木板,提升一米,做了一定的功;

(2)图乙中将三块木板,提升一米,做的功是刚才的几倍?

生:

三倍。

师:

这说明了什么?

生:

功的大小与力的大小有关。

师:

有什么关系呢?

生甲:

移动的距离相同时,所用的力越大,做的功越多。

(定性的规律)

生:

移动的距离相同时,做的功与所用的力成正比。

(定量的规律)(体现控制变量法的思想)

师:

(3)图丙中将一块木板,提升了3米,做的功是刚才

(1)的几倍?

生:

三倍。

师:

这说明了什么?

生:

功的大小与力的大小有关。

师:

有什么关系呢?

生:

用的力相同时,做的功与移动的距离成正比。

(体现控制变量法的思想)

师:

你知道将五块木板提升6米所做的功是

(1)中的几倍吗?

生:

三十倍。

师:

你是怎样计算的?

生:

……。

学生阅读课本,找出计算功的公式及各符号代表的意义和单位。

展示PPT13:

(二)功的计算(学生边说教师边展示)

1.功等于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

W=Fs

F——作用在物体上的力——牛(N)

S——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米(m)

W——功——牛·米(N·m)

(对学生进行思品教育)

展示PPT14:

介绍焦耳的生平

焦耳,英国物理学家。

1818年12月生于索尔福。

他从小体弱不能上学,利用空闲时间自学化学、物理,对实验特别感兴趣。

焦耳可以说是一位靠自学成才的杰出的科学家。

由于他在热学、热力学和电学方面的贡献,皇家学会授予他最高荣誉的科普利奖章。

后人为了纪念他,把功的单位命名为“焦耳”,简称“焦”;并用焦耳姓氏的第一个字母“J”来标记。

2.功的国际单位是焦耳,简称焦,用“J”表示。

1J=1N·m

展示PPT15:

P64例题

指名学生上台板演,并由学生讲解。

关于公式的几点说明:

1、公式中的各个量W、F、s均用国际单位;

2、在功的单位中,“牛·米”才能写成“焦”。

而力x力臂单位是牛·米,不能写成焦。

师:

讨论:

皮球从空中自由下落,重力对它做功了吗?

用什么公式计算?

(导出公式W=Gh)

三 、学习体验

(一)教师体验

1.利用视频及设置疑问导入章课题,将学生的视觉、听觉都牵动起来,集中他们的注意力,使学生产生学好本章的强烈愿望。

2.“功”的含义很多,有“贡献”、“技术”的意思,还有“成效”的意思。

力学里所说的“功”主要包含有“成效”的意思,但它具有更确切的含义。

“功”的概念学生比较难理解。

本节课先从学生熟悉的且认为有功劳的例子,对学生的常规判断做出否定,再次激起学生的疑惑;然后对两个做功的例子逐步分析,抓住力的方向和移动的方向这两个关键,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引导,让学生初步掌握力学中功的含义。

3.在学生基本理解力学中功的含义时,又利用三个不做功的例子,让学生知道不做功的三种典型情况,加深了学生对力学中功的含义的进一步理解,并在此解答了学生曾经产生的疑惑。

4.当学生对力学中功的含义真正理解时,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及功的计算,只要稍加引导,学生就能掌握。

5.本节课所提的问题,只要学生稍加思考就知道答案,学生回答的积极性很高,课堂气氛很活跃。

6.整节课的问题都是学生自觉回答,较简单一点的就是齐答,说明学生们很有自信,乐于展现自己。

(二)学生体验

通过课后与学生交流,收集了如下体验。

学生1:

学习就像爬梯子,我们在老师搭起的梯子上一步一步往上爬,摘到了很多知识的果实。

学生2:

老师的问题我稍加思考就能回答的有很多,好有自豪感,。

学生3:

再次体验了生活中处处有物理,物理来源于生活。

 

作者单位:

贵州省黔西县第四中学,邮编:

551500

 

参考文献

[1] 吕传汉,汪秉彝.中小学教学的一种基本教学模式[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

[2] 许志.有效教学——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 刘彦.优质提问教学法——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

【教学案例】《密度与社会生活》

《密度与社会生活》教学案例

教材分析:

新《义务

教育初中物理课程标准》对本节的要求是:

“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了解人类关于物质属性

的研究对日常生活和科技进步的影响。

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密度概念及其测量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如何利用密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内容是对密度知识的拓展,一方面通过本节教学可以使学生体会到密度知识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价值,另一方面还可以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对于密度知识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的实例及学生已经具备的密度的有关知识来帮助学生理解。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密度与温度、与物质鉴别的关系,教师可以通过演示实验和点拨引导,使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总结、归纳出结论。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密度与温度的关系,并能解释简单的与社会生活相关的密度问题;

2.利用密度知识初步鉴别物质;

3.能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总结出:

一定质量的气体,温度升高,密度变小;温度降低,密度变大;

2.学会利用密度这一重要属性初步鉴别物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充分把密度知识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

教学重点:

1.密度与温度的关系;

2.密度与物质鉴别。

教学难点:

水的反常膨胀,4 ℃水的密度最大。

教学方法

探究法、讨论法、实验法、观察法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热水、烧瓶、气球、茶缸、冷水,烧杯、立方体组、食用油、一次性杯子、音视频资料及自制PPT课件等。

教学流程:

具体环节为:

情景引入,设置悬念;直观演示,引导分析;乘胜追击,继续引导;从物理走向生活

 

教学片段

(一):

情景引入,设置悬念

播放视频:

龙卷风

平时生活中的风、龙卷风的形成与我们所学的密度知识是否有关呢?

引入并板书课题:

 第4节 密度与社会生活

(教学反思:

课堂教学要通过情景设置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对本节有了兴趣,并激发思考:

龙卷风是怎么形成的呢?

 

教学片段

(二):

直观演示,引导分析

教师演示实验:

观察烧瓶瓶口绷紧的气球在热水中的形状变化。

教师做演示实验,热水逐渐淋向烧瓶外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现象,思考气球形状变化的原因。

想一想:

烧瓶内气体的密度发生了怎样变化?

分析:

气体受热体积膨胀。

由于密度ρ=知,一定质量的气体温度升高,体积膨胀后,密度变小。

初步结论:

1.一定质量的气体,温度升高时体积膨胀,密度变小。

2.气体的密度受温度的影响。

②播放液体的热胀冷缩动画。

分析方法与气体的类似。

③固体的热胀冷缩。

举浇筑混泥土路面留空隙的例子。

大量实验表明:

1.物质的密度受温度影响。

(气体最显著)

2.大多数物质遵从热胀冷缩的规律。

随堂练习:

1.分析:

温度计原理及其玻璃泡内液体密度随温度的变化。

2.请说说自然界的风是怎样形成的?

生答后总结:

生活中的风就是空气在受热时体积膨胀,密度变小而上升。

热空气上升后温度低的冷空气就从四面八方流过来,形成风。

展示:

风的利用,风的危害,解释龙卷风的形成。

(教学反思:

从物理现象中抽象出物理量的关系,并深挖物理量之间变化的影响,同时将该关系推广到其他的物理现象,完成从水平到垂直,即从特殊到一般,从现象到本质的跃迁。

过程中教师的引导非常重要,直接告知则学生思维无法完成突破,纠结于现象则没法达成跃迁过程)

 

教学片段(三):

乘胜追击,继续引导

提问:

所有物质都遵从热胀冷缩的规律吗?

生活中的物质大多数遵循“热胀冷缩”的规律,但水这种物质在一定温度时是喜欢“热缩冷胀”的。

引出:

3.特殊物质:

展示:

常温常压下水的密度为多少?

即1m3的水的质量是多少?

凝结成冰后的体积多大?

(冰的密度0.9×103kg/m3)

由此可得出一定质量的水结冰后体积有何变化?

学生计算、分析,得出结论:

(1)水结成冰,体积增大;

想一想:

在我国的北方,冬天对自来水管的保护十分重要。

如果保护不好,使水管里的水结了冰,不仅影响正常生活用水,有时还会把水管冻裂,造成送水设备的损坏。

那么自来水管为什么会被冻裂?

学生讨论后回答。

展示图片:

凿冰钓鱼

演示:

食用油和水因密度不同而分层的实验。

展示图片:

水反常膨胀的数据表及图像,分析得出水在4 ℃时密度最大的结论。

播放动画:

鱼塘里的鱼冬天会被冻死吗?

分析得出结论:

(2)水在0℃-4℃反常膨胀。

提出问题 水的反常膨胀对冬季水中的生物有什么意义呢?

由于水的反常膨胀,在严寒冬天,河面封冻了,较深河底的水却保持4 ℃的水温,鱼儿仍然可以自由自在地游呢!

(教学反思:

从一般到特殊,从普遍到个别,学生既掌握了普遍的规律,又对特殊的情形了如指掌)

 

教学片段(四):

从物理走向生活

1.初步鉴别物质;

①展示例题:

例题:

一个实心铅球的质量是4kg,经测量知道它的体积是0.5dm3 。

这个铅球是用铅制造的吗?

(已知铅的密度为11.3×103千克/米3)

学生计算后总结:

物质鉴别的步骤:

(1)计算出物体(或样品)的密度;

(2)查密度表比对,做出初步判断;

(3)结合其他方法做出正确判断。

(如:

气味,颜色,透明度,硬度,可燃性等等。

②讲解:

聪明的阿基米德怎样鉴别皇冠的真伪

2000多年前,当希腊希洛王取得王位后,决定在一座教堂里向永垂不朽的神献上金制的皇冠。

于是,他称给工匠所需要的金子并付给酬金。

工匠按规定的期限做好了金冠。

事后,有人告密,说工匠盗窃了做皇冠的一部分金子,而掺进去同等数量的铜。

希洛王为有人欺骗他而大为恼火,可是又找不到揭破这个盗窃案的方法。

后来,希洛王在召见阿基米德时,交给了他一项重大任务:

鉴别工匠制造的皇冠是否为纯金制成。

阿基米德接受任务后忧心忡忡,冥思苦想,不得其解。

有一天,阿基米德在身体泡入盛满水的澡盆中洗澡时,发现水从澡盆中溢了出来。

他突然受到启发:

盆里溢出来的水的体积,不就是自己的身体浸入水里的那一部分体积吗?

用这个方法不就可以鉴别皇冠的真伪了吗?

阿基米德由此揭开了金冠之谜,断定皇冠是掺了假的。

因为金子密度大,在相同质量的情况下体积比较小,掺进了别的金属后,体积增大,排出的水就多了。

阿基米德运用这种潜意识的思维方法,在他的科学创造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密度知识的应用解决了阿基米德的烦恼。

我们应利用学到的知识解决身边的事情,实现学以致用。

③矿藏的勘探

通过对样品密度等信息的采集,可以确定矿藏和种类及其经济价值。

2.鉴定物质的品质;

商业中鉴别牛奶、酒等的浓度、

牛奶比水的密度大,牛奶浓度大,密度就大;

酒精比水的密度小,酒的浓度越大,密度越小

3.农业选种;

演示实验:

木块和铝块在水中的浮沉实验。

介绍盐水选种的大致方法。

4.选择合适的材料(根据不同需求);

①在体积相等的情况下,用密度小的材料,可以减小物体的质量,从而节能、方便运输。

②展示PPT:

全碳气凝胶

提问:

这朵花上放的物体是固体,但它居然没把花蕊压弯,你知道此物体是什么物质做成的吗?

学生回答后出示名称:

全碳气凝胶

③展示PPT:

硅气凝胶

提问:

这朵蒲公英花上放的物体也是固体,同样也没把花压坏,这物体又是什么物质做成的吗?

学生回答后出示名称:

硅气凝胶

④展示PPT4:

气凝胶(简介)

气凝胶是世界上密度最小的固体。

它的种类很多,有硅系,碳系,硫系等等。

目前最轻的气凝胶密度仅约0.16千克每立方米,空气密度都约为它的8倍,这种物质看上去像凝固的烟,其成份却与玻璃相似。

⑤气凝胶的应用

由于气凝胶的密度极小,貌似“弱不禁风”,其实非常坚固耐用。

它可以承受相当于自身重量几千倍的压力,在温度达到1200摄氏度时才会熔化。

此外它的导热性和折射率也很低,绝缘能力比最好的玻璃纤维还要强39倍。

由于具备这些特性,气凝胶便成为航天探测中不可替代的材料。

各种新型材料的研究发现由于应用,极大的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⑥电风扇的底座

采用密度较大的材料,增加物体的稳定程度。

(设计意图:

以不可思议的社会现象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认识物理知识是有用的。

从生活走向物理。

5.其他应用。

农场扬场:

扬场分拣饱满的麦粒、草屑 。

如:

乒乓球踩瘪了,你能让乒乓球重新鼓起来吗?

(教学反思:

物理是科学,科学的最大贡献在于应用,应用也是情景问题教学模式的落脚点,首尾相顾,让学生通过学习后能解决实际问题,一方面可以巩固所学知识,一方面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习惯)

 

教学体验:

利用视频《龙卷风》引入课题,让学生震撼,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急于想知道,风是怎样形成的?

演示实验:

观察烧瓶瓶口绷紧的气球在热水中的形状变化。

效果很好,引导学生分析:

“一定质量的气体,温度升高时体积膨胀,密度变小。

气体的密度受温度的影响。

”非常顺利。

密度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学生几乎能理解,且兴趣很浓,尤其在介绍气凝胶及其应用时,再次将气氛推向了高潮。

在分析:

“自然界的风是怎样形成的?

”遇到了难题,学生理解不了,建议要尽量做成风车的实验。

在做演示实验:

“食用油和水因密度不同而分层”时水的温度稍高,有些影响实验效果,建议用冷水。

 

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

第1节功

一、教学设计

(一)课时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学中功的含义。

能说出做功包含两个必要因素,并能判断出力是否对物体做功。

(2)明确计算功的大小的表达式,以及表达式中每个物理量的物理意义和单位。

(3)能应用公式W=Fs进行简单计算。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思考,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了功,在什么情况下没有做功。

(2)通过分析、推理、抽象,得出功与力、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定性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联系生活、生产实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兴趣。

(2)通过合作性的探究,展示性交流,增强自信,学会合作的意识,追求学生和谐发展。

(二)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明确力学中功的含义及功的计算;

本课的难点是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

(三)设计思路

本课采用“情景—问题”教学模式,并通过设置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让学生在学习中通过体验和思考得出力学中功的含义,能说出做功包含两个必要因素,并能判断出力是否对物体做功。

具体环节为:

情境引入,设置疑惑—分析实例,导出含义—利用作图的方法研究—利用反例,加强理解—解答疑惑,首尾相顾—思维升华,由定性到定量—畅谈收获—从物理走向生活。

二、教学过程

片段一情境引入,设置疑惑

播放“大力士比赛的情境之一——搬轮胎”视频。

师:

刚才的视频中播放的就是“大力士比赛中搬轮胎”的情境。

选手们的力气大吗?

他们搬轮胎累吗?

他们都在做功吗?

事实上从我们力学的角度来说,他们在比赛的过程中,大多数时间并没有做功。

展示PPT3:

情境问题

那同学们想知道他们大多数时间没有做功的原因吗?

想知道力学中怎样才算做功吗?

(利用情境,有意否定学生的判断,破坏学生的思维定势,设置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生:

想。

师:

就让我们一起进入《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的学习,相信学习了本章后,我们就能解答以上的疑惑。

今天我们先学习《第1节功》的知识。

展示PPT4:

章与节的课题

(板书节课题:

第1节功)

片段二分析实例,导出含义

展示PPT5:

动脑想一想:

马拉车前进

马拉车前进的过程中哪个力有成效?

为什么?

生答后教师归纳。

师:

对。

像这样,马的拉力作用在小车上,小车在拉力的方向上前进了一段距离,即拉力对小车有了成效,我们就说拉力(或马)对小车做了功。

展示PPT6:

动脑想一想:

叉车举货物

类似的方法分析叉车举货物的例子中:

叉车的举力作用在货物上,货物在举力的方向上上升了一段距离,即举力对货物有了成效,我们就说举力(或叉车)对货物做了功。

师:

根据上两个例子的分析,我们知道:

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力学中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

展示PPT7:

1.力学中功的含义:

(学生齐读)(教师板书:

一、力学中的功1.含义)

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力学中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

说一说:

上面两个例子中什么力做了功?

(或是什么物体做了功?

师:

力学中的做功与日常生活中的做工的意思不同。

日常生活中所说的做工包括一切消耗体力和脑力的劳动,但物理学中功的含义要狭窄且严格得多。

(结合生活实例,循序渐进,逐步分析,引导学生理解力学中的功的含义。

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学生体验了归纳法的思想。

片段三:

利用作图的方法研究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师: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经初步知道力学中功的含义,那我们有什么方法能更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