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二轮复习专题01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学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646136 上传时间:2022-10-1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77.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二轮复习专题01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届二轮复习专题01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届二轮复习专题01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届二轮复习专题01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届二轮复习专题01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二轮复习专题01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学案.docx

《届二轮复习专题01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二轮复习专题01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学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二轮复习专题01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学案.docx

届二轮复习专题01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学案

【知识背一背】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一、耕作方式——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1)原始农业:

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耕作工具主要是石制、木制、骨制的农具(比如耒耜)和少量的青铜农具(商周时期出现的)

(2)传统农业(封建社会):

耕作方式是铁犁牛耕;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并初步推广,汉代普及,汉朝以后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在此之后没有革命性进步。

(牛耕方法:

西汉的耦犁,东汉一牛挽犁;隋唐的曲辕犁)

二、土地制度:

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1、奴隶社会(商周):

实行井田制,土地名义上归国家所有,实际上属于周王私有。

2、封建社会:

土地私有制确立

(1)根本原因:

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技术的使用,大幅度提高了生产力的发展。

(2)确立:

①春秋时期出现贵族个体占有土地的现象,私田大量开垦;

②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承认了土地的私有,加速了土地国有向私有的转变;

③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从此,封建土地私有制成为中国古代的主要土地制度。

三、古代中国水利工程和农业灌溉工具

⑴水利工程:

有战国时期李冰父子主持修建的都江堰(四川成都)和郑国主持的郑国渠;汉代人民创造了一种“井渠”,后来传到西北地区(新疆)称为坎儿井。

⑵农业灌溉工具:

①曹魏时(三国时期),经改制的翻车用于灌溉;

②唐朝时创制了筒车;

③宋朝出现利用水力的高转筒车;

④明清时出现风力水车。

这些水利工程和农业灌溉工具的应用,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

四、经营方式——小农经济(自然经济)

(1)条件:

①铁犁牛耕的出现和逐步普及;②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2)时间:

春秋战国时期

(3)特点:

①以家庭的生产生活为基本单位,精耕细作;

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

③生产为满足家庭消费和交纳赋税,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具有封闭性、落后性、保守性、自给自足性等特征。

五、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经济形态: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自然经济)

(2)耕作方式:

以铁犁牛耕为主,实行精耕细作

(3)土地制度:

以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为主

(4)经营方式:

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一、“工官”制度(官营手工业)

1、“工官”制度的形成:

从汉武帝开始,将煮盐、冶铁、铸钱、炼铜等最有利可图的行业,都收归官办,由政府垄断。

由中央机构所属各“工官”的皇家工场负责制造官家专用和皇帝私用的物品。

2、“工官”制度的特点:

官府垄断生产;工艺技术水平高;生产规模大;产品仅供皇族官府使用等。

3、“工官”制度的影响(利与弊):

(1)“工官”制度的实行,保证了官营手工业的延续性和生产水平。

(2)加大了政府的财政支出。

(3)封闭性也往往不利于先进生产技术的普及,导致先进技术失传。

(4)匠户的劳动创造性受到了严重的束缚,不利于技术创新。

二、古代中国手工业的成就

1、纺织业

(1)新石器时代:

纺织技术已经萌芽,纺织主要原料是麻、葛、丝。

(2)商代:

有专门负责蚕桑的政府官员。

(3)周代:

妇女的纺织生产被称为“妇功”。

(4)汉朝:

纺织技术相当发达;丝绸之路开通,产品远销到罗马,中国因此被称为丝国。

(素纱禅衣:

出土于西汉长沙马王堆1号墓(图片看课本11页))

(5)唐代:

私营纺织作坊兴起,官营纺织作坊也有了相当大的规模。

(6)宋朝:

棉花种植及棉纺织技术推广到闽粤地区,丝织工艺水平有所提高。

(7)明朝:

丝织业进入鼎盛时期,苏州、杭州成为著名的丝织业中心。

在江南地区的纺织业出现了早期资本主义萌芽。

2、冶金业

(1)冶铜业

新石器时代:

出现小件青铜器。

商周时期:

青铜器生产规模相当大,水平高。

(如司母戊鼎,大多作为礼制的象征)

(2)冶铁业

①春秋时期:

现在己知中国最早的人工冶炼铁器,是春秋时代的遗物;

②战国中后期:

铁器在许多地方出土。

③汉代:

汉代冶铁技术的进步,体现在:

汉代冶铁开始使用煤炭做燃料。

汉代冶铁的供风形式的变化,体现在:

水力鼓风(最著名的是东汉南阳太守杜诗发明的水排,图片见课本14)

④南北朝:

出现了技术更为先进的灌钢法。

3、陶瓷业(先是陶,再是瓷)

(1)原始社会:

开始烧制彩陶。

(2)商代中期到东汉晚期,是陶发展到瓷的过渡阶段。

(3)东汉晚期:

瓷器的生产技术达到成熟阶段,早期生产的是青瓷,后来又烧制出白瓷。

(4)唐朝:

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记住书上15页的诗句)

(5)宋代:

宋代我国制瓷技艺大放异彩,涌现出一批名窑。

(6)元朝:

景德镇窑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烧制出白地蓝花的青花瓷。

(7)明代:

景德镇成为全国的“瓷都”,烧制出五彩瓷。

(8)清代:

康熙年间发明了粉彩瓷器。

(珐琅彩)。

三、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1)多种经营形态并存,互相补充,官营手工业长期占主导。

(2)手工业生产部门不断增加,生产规模越来越大,分工越来越细,技术不断进步。

(3)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不仅供国内消费,还远销世界,享誉世界。

(4)明清时期,手工业中的一些行业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一、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况

1、早期(先秦时期)

(1)商周时期已经有了初步的发展。

(2)春秋战国时期,“工商食官”制度被打破,商业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出现了巨商和商业中心。

2、中期(汉唐至宋元)

(1)汉唐时期商运活跃。

(2)宋元:

商业空前繁荣,海外商运发展迅速。

北宋时,益州(四川成都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3、后期(明清)

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明清出现会馆与“商帮”。

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

二、市的形成与发展:

1、秦:

管理市的法律规定,商口买卖必须明码标价。

2、汉:

“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管理十分严格。

3、南北朝时期:

城镇之外形成了“草市”。

政府对草市进行行政管理,设草市尉。

4、唐朝时:

“草市”逐渐演变成了地方相对集中的商业中心,夜市也非常繁荣。

5、宋:

市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坊市的界限被打破,商业活动不再受政府的直接管理。

6、明清:

商业经济繁荣,都市中的商业区己经相当繁华。

【归纳总结】宋朝前后市的特点。

(1)宋朝以前:

县治以上设市;有严格的地域限制,市坊分开;有严格的时间限制;官府直接管理贸易。

(2)宋朝时:

市与坊的界限被打破;时间限制也被打破;官府不再直接管理商业。

城郊和乡村的“草市”普遍。

三、商业都会的崛起

1、春秋战国时期:

有的城市已经出现了称作“市井”的商业区。

2、西汉:

长安和五都(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管理市场的官员,称为“五均司市师”;全国性的商业中心已经形成。

3、唐代:

除长安、洛阳外,广陵(扬州)“雄富冠天下”,“扬一益(成都)二”。

杭州和湖州成为江南地区经济中心。

4、宋代:

东京(汴京,今河南开封市)商市繁荣。

5、元朝:

大都是繁华的商业大都市,杭州是南方最大的商业和手工业中心,泉州是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

6、清代:

苏州、汉口、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等。

四、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1)建立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之上,作为自然经济的补充而存在。

(2)商业发展受官府抑制。

(3)商业活动逐步突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形式多样、区域性、季节性)。

(4)国内贸易、边境贸易和国际贸易全面发展

(5)在发展中出现了类似于银行的柜坊、类似于汇票的飞钱,纸币也较早出现。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一、重农抑商政策

1、开始:

商鞅变法明确规定了重农抑商的原则,是中国封建王朝基本的经济政策。

2、含义:

强调重视发展农业生产,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3、目的:

维护小农经济,以确保徭役的征派和赋税的征收,达到巩固封建统治。

4、影响:

(1)前期:

有利于农业的发展、社会稳定、国家统一。

(2)后期(明清):

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是中国在近代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海禁政策

1、含义:

明清时期实行的一种经济政策,它禁止中国人民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

2、目的:

维护封建统治和自然经济。

3、表现:

(1)明朝维护“朝贡”贸易体制,禁阻民间出洋贸易;主要是为了防止倭寇的侵扰

(2)清初“海禁”主要是为了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力量。

以后只开放广州一处同外国通商,由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对外贸易。

4、影响:

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西方殖民势力对中国的侵略,维护了国家的安全,但隔断了中西方正常的贸易往来,导致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中国日益封闭落后。

三、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1、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根本原因: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2、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标志:

明朝中后期在丝织业发达的江南地区,如丝织业中心苏州和杭州,丝织业手工工场里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工受值”式的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这是一种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另外在棉纺织业的中心松江和在广东佛山铁器制造业中也出现了。

3、清代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

(表现在手工工场进一步扩大,分工更加细密,雇工数量更多,具有资本主义萌芽的部门和地区增多。

4、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原因:

(1)封建的自然经济的阻碍(如:

①农民极端贫困,购买力低下,国内市场狭窄;②地主和商人大量购田置地,不利于扩大再生产等)

(2)重农抑商政策的限制

(3)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等

【技能+方法】

1.关于古代小农经济。

(1)形成条件:

①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普及,生产力的发展②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2)形成时间:

春秋战国时期

(3)特点:

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分散性

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 →→简单性、落后性

③生产主要是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自给自足→→封闭性

(4)有利因素:

①农民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和能支配一部分劳动产品,具有生产积极性

②小农经济规模小,促使农民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实行精耕细作

③小农经济是封建政府的主要财源,统治者大都采取重农政策

(5)不利因素:

①灾荒瘟疫②封建政府沉重赋税、徭役③社会的动荡与土地兼并

2.关于中国古代手工业三种经营形式。

经营形态

经营方式

生产目的

性质和特点

官营手工业

政府直接经营、集中、大作坊生产

供军队和官府贵族生活使用,不在市场流通

国家垄断性质;它凭借国家权力,征调优秀工匠,控制最好的原料,生产不计成本,产品精美,取得诸多成就,世界领先,享誉全球

民营手工业

民间私人经营

供民间消费,作为商品在市场流通

商品生产性质;在重本抑末的社会环境下发展艰难,但后来居上

家庭手工业

农户个体生产,作为副业

供家庭消费和交纳赋税,剩余部分出卖

属于自然经济组成部分;受小农经济的束缚发展艰难,在自然经济时代,占有相当的比重。

是中国古代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3.如何看待重农抑商政策。

(1)积极作用:

(前期)

①经济上:

有利于稳定农业人口,推动农业发展,从而巩固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

②政治上:

有利于安定人心和对农民的控制,进而保障国家安全,维护封建国家的政治稳定。

(2)消极影响:

(后期)

长期的重农抑商政策,使社会经济活力受到压抑,尤其是到了明清时期,它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从而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4.如何看待“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

(1)积极作用:

清政府试图通过“闭关政策”,对内加固自身的统治,对外进行民族“自卫”。

这种消极防御手段,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对外侵略的日益迫近和愈加狂暴,曾起到过一定的民族自卫作用等。

(2)消极作用:

它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