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报告.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454193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6.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报告.docx

《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报告.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报告.docx

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报告

2011年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报告

2011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环境和旱涝急转等严重自然灾害,全省上下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和全省县域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振奋精神,团结拼搏,克难奋进,勇于担当,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稳增长、调结构、壮规模,县域经济实现了“十二五”良好开局,为全省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稳中快进,县域经济实现“十二五”良好开局

  2011年,全省县域经济呈现出提速、提质、增效、增后劲的良好态势,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一步提高。

  

(一)速度加快。

2011年,全省县域地区生产总值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达到11125.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2%,增幅高出全省1.5个百分点;规模工业增加值达到4611.5亿元,增长29.5%,高出上年3.6个百分点,高出全省9个百分点;县域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突破500亿元,达到524.25亿元,增长39.1%,高出上年0.7个百分点;县域城乡消费总额4299.1亿元,增长17.8%,农村市场消费增速快于城镇0.3个百分点。

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一步提高。

县域地区生产总值、规模工业占全省的比重达到56.7%和53.8%,分别比上年提高了0.8个和3.8个百分点。

县域经济“基石”地位进一步巩固,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十二五”良好开局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结构改善。

一是产业结构稳步升级。

县域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的21.2∶46.3∶32.5调整为19.6∶49.4∶31.0,第二产业比重提高了3.1个百分点。

工业主导地位进一步巩固。

工业在县域经济中的占比由2010年的41%提高至44%。

农产品加工业取得长足发展。

全省农产品加工产值突破6000亿元,10个县(市、区)的农产品加工产值突破百亿元;销售收入过50亿元的农产品加工园区10个;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3457家,稻花香集团成为全省首家销售规模超过百亿元的农字号企业。

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提高,一批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的大型物流中心、专业市场、现代服务业发展示范园区在建设中崛起。

二是企业结构明显提升,涌现出一批国内行业的冠军企业和一大批细分行业的领跑企业。

县域规模工业企业发展到7757家,162家企业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其中,谷城骆驼蓄电池、远安东圣化工、枝江三宁化工、大冶劲牌、石首楚源化工、汉川福星科技、东宝新洋丰肥业等一批企业跻身湖北100强行列。

三是名优产品竞争力不断增强。

县域涌现出“中国驰名商标”39个,占全省总量的四成以上。

在培育自主品牌的同时,各地还引进了一大批名牌产品和名企落户湖北,与本地资源对接“联姻”,盘活存量,做大增量。

四是淘汰落后产能取得新进展。

全年县域关闭小水泥、小印染、小冶金等企业(生产线)38家,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比上年下降3.7%,产业生态环境不断改善。

  (三)效益提高。

一是工业效益提升。

2011年,县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3791亿元,增长54%,利润724亿元,增长78.6%,增幅分别高出全省工业18.7个和49.3个百分点。

二是财力增强。

2011年县均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6.55亿元,比上年增加1.8亿元。

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过5亿元的县(市、区)由上年的21个增加到42个,过10亿元的由5个增加到13个,过20亿元由1个增加到2个,最高的江夏区达到38.3亿元。

财政收入质量明显提高,税收收入占县域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达到72%,比上年提高了0.8个百分点;对县域一般预算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3.9%,比上年提高了7.4个百分点。

三是农民收入大幅提升。

2011年全省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为6897.9元,增长18.3%,增幅比上年提高2.5个百分点,超过城镇居民收入增幅3.9个百分点。

  (四)后劲增强。

一是各类市场主体迅速壮大,民间投资活跃。

2011年全省各类市场主体219万户,比上年增长16.7%,新登记市场主体平均注册资本金为49万元,增长14.2%。

县域年销售过亿元工业企业2532家,净增943家,户均销售额3.86亿元、户均利税2888万元。

全年民间投资累计完成7460.64亿元,增长42.1%,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3.2个百分点。

二是县域投资保持高位增长。

2011年县域完成全社会固定投资7819.3亿元,增长38.2%,高出全省9.5个百分点。

其中县域工业投资增长43.6%,高出县域平均水平5.4个百分点。

对接“央企”成果丰硕,一批500强和知名企业落户县域。

一大批产业链条长、科技含量高的重大产业项目加快推进,一批骨干企业新上后续工程,提质扩能,成为县域经济增长的有力支撑点。

县域投资过亿元的工业项目1202个,比上年增加550个,完成投资1671.3亿元,增长78.1%。

三是县域经济整体实力明显增强。

与上年相比,2011年生产总值过100亿元的县(市、区)由40个增加到50个,过200亿元的由10个增加到19个,过300亿元的由零增加到9个。

规模工业增加值过100亿元的县(市、区)由2010年的5个增加到16个。

四是产业集群崛起壮大。

2011年,全省67家省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聚集了规模以上企业2904家,比上年净增303家,实现销售收入5979亿元、上交税金181.9亿元,分别增长34.7%和33.8%。

规模过百亿级的产业集群达到18个。

五是基础设施和支柱产业支撑作用增强。

全省一批重大项目扎实推进,城际铁路、高速公路网、农村路网等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明显加快,提高了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

汽车、钢铁、食品、石化、机械、电子、纺织、建材八大过千亿元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扩大了县域相关产业配套发展空间。

  (五)面貌焕新。

一是城乡统筹发展的新局面初步形成。

2011年,武汉城市圈县域生产总值、投资占全省县域经济总量的52%和54.1%,发挥了重要的龙头作用;宜昌、襄阳两个“省域副中心”双翼齐飞,两市县域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投资增速高出全省县域平均水平1.6个、4.9个和1.4个百分点。

大别山和武陵山试验区、荆州“壮腰工程”全面启动,交通基础设施瓶颈有效缓解,山区和沿江县市经济彰显特色,发展步伐加快。

荆州市承接产业项目取得新突破,全年招商引资到位资金320亿元,引进省外资金284亿元,占到位资金总额的88%,增长67%;其中利用外资7429万美元,增长32%。

29个山区县市一般预算收入均超过1亿元,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

新农村建设深入推进,8个层面的省级试点覆盖了全省37%的行政村、39%的乡镇,农村面貌发生明显改变。

二是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引领县域工业快速发展的新格局初步形成。

各地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开发区和工业园区,投资强度不断增大,产业聚集度不断提高,项目、企业有序布局。

截止2011年底,全省县域90个开发区和省级工业园区开发面积达到847.8平方公里,比上年增长22.2%;全年完成城镇固定资产投资2488.7亿元,增长43%;税收202.4亿元,增长35.5%,投资和税收占县域总量的比重分别为31.5%和53.6%。

三是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并驾齐驱的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近年来,各地通过对外重组攀大附强、对内加大技改投入,做大做强了一批县域传统主导产业。

随州专用汽车、宜昌磷化工、荆州石油机械、江夏装备制造等一批在全国和在省内具有明显特色和优势的产业已经形成。

通过招大引强,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一批新兴战略产业扎根县域,茁壮成长。

仙桃引来全球第四大印制电路板厂商——台湾健鼎科技,投资5亿美元建设中国最大的印制电路板生产基地,近20家上下游关联企业扎堆跟进,将建成年规模近500亿元的新兴电子信息产业。

九州方园总投资50亿元的太阳能光伏产业园落户宜都,将建成完整的“单晶硅棒拉制—硅棒切片加工—电池片生产—光伏组件—系统集成”光伏产业链和产值达到300亿元的世界一流光伏生产基地。

  (六)“气场”浓厚。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强力推进县域经济发展,全省上下坚持“一主三化”方针,凝心聚力抓落实、齐心协力促跨越的强大“气场”已初步形成。

一是高起点谋划目标。

各地高点定位、高标引领,不断超越自我,跨越追赶。

仙桃提出争做全省县域经济的标兵、市州经济的追兵;大冶、宜都、潜江、枣阳、枝江等县市瞄准全国百强,加快冲刺速度;襄阳各县市围绕“四个襄阳”建设,找准自身发展定位,加力快跑。

二是营造最优的投资环境。

各地按照打造全国最优投资环境的目标,扎实推进“治庸问责”,着力打造审批事项少、流程短、收费低、效率高的开放投资环境。

三是形成竞相发展的合力。

省委省政府进一步完善和强化县域经济发展情况定期通报制度,综合评价考核县域科学发展实绩,大力营造争先进位的氛围。

各地加大工作力度,用硬投入改善硬环境、以硬措施优化软环境,重商兴业的氛围越来越浓,大企业、大项目纷纷引入,发展的“大气场”变成了要素聚集的“强磁场”。

2011年县域引进省外资金2579.3亿元,增长65.8%,实际利用外资17.2亿美元。

  二、稳神竞进,在应对挑战中抢抓机遇谋发展

  2012年,县域经济发展将面临诸多机遇的历史性惠顾,也将直面一系列来自外部和内部的严峻挑战,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复杂。

我们既要认清机遇、抢抓机遇、用好机遇,乘势而上,更要认清挑战、应对挑战、战胜挑战,奋发进取。

  

(一)机遇

  1、国家宏观政策有利于湖北发展。

中央将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发展作为“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为我省县域经济加快发展提供持久动力。

国家继续实施扩大内需政策,内需市场、内生增长正逐步成为国内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主要动力,有利于湖北县域经济发挥内生型优势,加速扩张。

国家区域发展政策体系不断完善,主体功能区规划相继付诸实施。

在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形成的政策叠加效应下,湖北将在项目投资、体制改革、开放政策、产业布局等方面得到更多更大的支持,县域经济将迎来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和难得的发展黄金期。

  2、区域开放与合作步伐加快。

国家开放格局由沿海沿边开放转向对内对外全方位开放,良好的生态环境与不可多得的交通区位、科教优势相叠加,把湖北推到内陆地区对内对外开放前沿,成为要素聚集高地,必将进一步拓展县域经济的发展空间。

湘鄂赣加强省域合作,长江中游城市集群建设启动,构建起互动合作、互利共赢、长期稳定的区域合作机制,将有力地促进沿江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为我省沿江县市加快发展提供更大的产业空间和更广的经济平台。

  3、全省发展基础坚实,跨越发展态势已经形成。

历届省委省政府实施管长远、打基础工作,为湖北跨越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支柱产业倍增计划、千亿产业提升计划和先进制造业振兴工程,为县域相关主导产业扩大了发展空间。

在应对金融危机冲击中,湖北实现了弯道超越,综合实力显著增强,进入工业化、城镇化“双轮驱动”加速发展期,县域经济站在新的起点上,跨越发展的态势已经形成。

  4、湖北“一元多层次发展战略”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我省大力实施“两圈一带”总体战略,加快推进“一主两副”中心城市重点突破和跨越发展,将更好地对我省县域经济发展发挥支撑、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积极推进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和湖北武陵山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建设,为促进革命老区和民族地区县域经济发展带来了更好的政策机遇,搭建了更大的发展平台;实施“壮腰工程”,荆州成为国家批准的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为江汉平原振兴崛起点燃了新引擎。

鄂州城乡一体化试点扩面、仙洪试验区、竹(竹山、竹溪)房(房县)城镇带、7个山区县市脱贫奔小康试点,有利于探索不同类型县域经济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新路径。

  

(二)挑战

  1、宏观经济形势复杂多变。

从外部看,国际经济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国际金融市场剧烈动荡,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高位震荡,全球经济增长疲软,世界经济复苏中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

从国内看,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和物价上行压力并存,国民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和问题仍很突出,影响经济稳定增长的风险不少。

从本省看,我省正面临着加快发展和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双加快”任务,要素瓶颈制约更加趋紧,区域间围绕资金、资源、技术、市场和人才等方面的竞争变得更加激烈,在新一轮抢占发展高地竞争中的压力增大。

  2、区域间竞争日趋激烈。

沿海发达地区立足创新驱动、优化发展,在新一轮经济增长中形成新的竞争优势,中部省份谋求跨越,奋力发展县域经济。

我省县域经济经过近几年加快发展,整体实力明显增强,特别是大冶、宜都等一批县市率先冲刺全国百强,勇当湖北县域经济跨越发展的排头兵,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不断提升,但与全国百强县(市)相比,我省县域经济发展仍有较大差距。

2010年,“全国百强”生产总值平均为475.6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平均为29亿元;而我省县域经济第一方阵(2010年的20个发展先进县市区)的地区生产总值、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平均规模只相当于“全国百强县(市)”平均水平的44%和27%。

同时,与中部省份比也有一定差距。

  表:

2010年中部六省县域经济平均规模及“中部百强县”数量对比

  指标

  湖北

  河南

  湖南

  安徽

  山西

  江西

  县均生产总值(亿元)

  111.54

  149.2

  105.01

  96.38

  54.0

  67.56

  县均一般预算收入(亿元)

  4.14

  4.8

  3.74

  5.18

  3.38

  4.71

  中部百强县市(个)

  13

  36

  14

  13

  16

  12

 

  湖北县域经济正处于前有标兵,侧有强兵,后有追兵的包围夹击之中,面临着“不进则退、慢进亦退”的严峻态势,处于慢走一步、差之千里,耽误一时、落后多年的紧迫局面,必须自加压力,加快创新步伐,在新一轮竞争中奋力赢得发展的主动权。

  3、自主增长基础仍较薄弱。

全省县域经济总量仍然偏小,缺乏强县支撑,县域间发展不平衡问题仍较为突出;产业层次偏低,工业整体竞争力不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和城镇化发展相对滞后;市场主体发展不够,缺乏大企业大集团引领带动;各种创新资源整合配置效率不高,县域科技、人才资源薄弱,自主创新能力不足;部分行业小微企业出现经营困难,能源资源、资金、土地等要素制约趋紧、劳动力成本攀升、节能减排任务艰巨等诸多因素将给县域经济发展带来更大的挑战。

三、激情奋进,努力实现县域经济发展新跨越

  2012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也是县域经济勇于担当支点建设重任的攻坚之年,做好2012年县域经济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12年,全省各地要认真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委九届十次全会、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县域经济发展“一主三化”方针,以壮大县域经济综合实力为首要任务,以培育市场主体为重点,以园区为载体,以集群为依托,以项目为支撑,以特色为抓手,以富民强县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动员和组织全省上下进一步解放思想,提升精神区位,稳神竞进、逆势而进、实虚并进、扎实推进、激情奋进,力争县域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2%、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16%,激励大冶、宜都等县市率先冲刺全国百强,努力提升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和省第十次党代会胜利召开。

为此,要扎实抓好以下工作:

  

(一)强化赶超进位意识,大力营造跨越发展的浓厚氛围。

解放思想是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强大动力。

全省上下必须按照“三抓一促”的要求,进一步提升精神区位,让赶超进位成为县域经济跨越发展的动力,推动我省县域经济发展不断提档、升级、进位。

一是强化高位求进意识,努力实现县域经济规模和质量的跨越。

我省县域经济正处于加快发展、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要拿出奋力追赶的勇气,勇于攻坚克难,勇于改革创新,推动县域经济加快发展,努力提高县域经济在全省的比重,努力提高在中部、在全国的地位,使基石更坚实、柱石更粗壮,成为湖北加快构建战略支点、跨越发展的中坚力量。

二是强化抢先求进意识,奋力争创全国百强。

进一步加快我省冲刺全国百强的梯队建设,激励大冶、宜都咬住目标不动摇、克难攻坚不懈怠、加快发展不折腾,用争先进位聚人心、鼓干劲、提士气,以精神追求的新跨越,引领县域经济发展新跨越。

三是强化后发求进意识,加快赶超步伐。

加强分类指导,支持各地发挥比较优势,努力走各具特色、错位发展之路;加快山区和贫困落后县市与条件较好的县市联动发展,实现弯道赶超,激励更多的县市进入全国中部百强。

  

(二)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提升县域产业综合竞争力。

坚持把壮大规模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在做大规模总量中提升实力。

一是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

各地要围绕全省“支柱产业倍增计划”和“千亿产业提升计划”的实施,促进县域相关主导优势产业由大变强。

鼓励骨干企业加大技改扩规投入,积极引进央企、名企与本土骨干企业联合重组,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高质、高效发展,提升产业竞争力。

大力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推动传统产业的信息化改造。

加快培育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提高新兴产业在县域经济中的比重,为县域经济发展构筑新支点。

二是突破性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积极推广“公司+基地+农户”、“公司+中介组织+农户”发展模式,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

强力推进“四个一批工程”,支持一批农产品加工产值过100亿元的县市区进一步发展壮大,加快建设一批过100亿元的园区,支持一批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培育一批在全国有知名影响的品牌。

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引导流通、储运设施建设向优势产业和加工区聚集。

三是加快推进现代服务业。

优先发展现代物流、金融保险、科技服务、研发设计、信息服务、法律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现代物流平台、检测检验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提升传统服务业,重点发展旅游业,加强旅游基础设施、旅游核心景区、旅游精品线路建设,提高旅游产业发展水平。

四是坚持县域经济集群优先发展战略,重点扶持60个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发展,打造一批百亿元和千亿元产业集群和产业基地;加快发展一批特色鲜明、集中度高、关联性强、市场竞争优势明显的现代产业集群。

  (三)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推进新型城镇化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统筹兼顾,协调各方,积极稳妥,有序推进。

加强新型城镇化规划体系建设,加强与全省“两圈一带”、“一主两副”及大别山、武陵山试验区建设规划的对接。

注重城乡相协调,避免小城镇建设无序发展。

优化城镇空间布局,集中力量支持县城、中心镇、特色镇发展,提升中小城市品味,建设一批高品质、功能型、特色精品小城镇。

强化产业支撑,以产业壮大推动具有地方优势和特色的工业重镇、商贸重镇、文化旅游重镇的建设。

放宽城乡户籍束缚,就解决农民工就业、社会保险、教育、医疗等方面制定有效政策,稳步推进农民工市民化。

提高城镇建设和管理水平,加快完善城镇公共服务体系,扩大城镇承载产业发展、吸纳就业的容量。

积极推进多层面的试点示范工作,加强农村新型社区和中心村建设,强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四)大力培育市场主体,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整体实力。

一是坚持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加快培植各类市场主体。

培育和引进大企业、大集团。

鼓励优势企业强强联合,支持行业龙头企业、优势企业兼并重组弱势企业;加强大企业“直通车”服务,服务企业做大做强。

大力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强化“小进规”目标管理和跟踪督办,建立小企业进入规模企业育成机制,对列入计划的小企业进行重点培育;引导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配”发展之路,打造一批“小巨人”企业。

进一步放手发展民营经济。

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创新发展、转型发展,上规模、提档次、创品牌,培育壮大一批骨干民营企业。

积极推动全民创业,大力实施“市场主体增量行动”,扩大市场主体规模。

二是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扩大开放的重中之重,把产业招商作为招商引资的中心任务。

按照“敢开放、真开放、先开放、全开放”的总体要求,突出主导产业招商,更加注重产业链招商和产业集群招商,不断提升县域重点产业的发展层次和水平;突出重点领域招商,更加注重引进世界和全国500强企业、央企和名企,更加注重大项目,在大项目中突出工业项目和现代生产性服务业项目,在工业项目中突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科技项目,努力提高引资实效。

三是坚持“放”与“扶”相结合,完善政策支持体系。

认真落实国家和我省鼓励和支持民间投资、全民创业和小微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放开经营领域,降低准入门槛,简化办事程序,健全创业服务体系,为创业主体创造良好环境。

  (五)加强环境建设,夯实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一是完善基础设施。

加快以交通为重点的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构筑贯穿全省、连接县域的高速公路、城际铁路、空港等综合立体交通网络,破解事关长远发展的重大瓶颈问题,夯实发展基础,拓宽发展空间。

二是优化软环境。

坚持以营造“全国最优发展环境”为目标,全面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行政审批流程优化再造,强力提升行政服务效能。

大力发展重商文化,营造亲商、利商、留商、暖商、敬商、懂商、悦商的社会氛围,把重商崇企的理念转化为服务经济的自觉行为,破除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激发民间投资创业活力,把湖北县域建设成思想最解放、资源要素最开放、创新创业活力最强、发展举措最活最好的发展高地。

三是推进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建设。

高起点搞好园区规划,突出产业特色和产业定位,合理确定园区空间布局,完善功能配套服务,着力提升园区产业承载能力。

四是加大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力度。

在县域内布局和建设一批创业示范基地、担保示范机构、综合服务示范平台和重点产业集群公共服务平台,为县域企业提供“零距离”、“保姆式”的优质服务。

  (六)优化要素资源配置,增强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保障能力。

一是加强银企合作。

进一步规范和促进担保行业发展,培育一批担保业务过10亿元、过100亿元的担保公司(集团);同时积极支持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发挥各银行、投资基金和产业基金的作用,引导和促进更多的资金流向县域企业和重点产业集群,投向有利于转方式调结构、有利于改善民生的领域。

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用活用好60亿元调度资金支持县域经济发展。

二是加强用地保障。

建立健全节约集约用地的新机制,加强土地调控,严格用途管制,提高用地门槛和利用强度,以最小的单位资源消耗实现产出的最大化。

探索和推广节地型城镇建设模式和产业发展模式,加强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和宅基地管理,推动居民集中居住、工业集中发展、土地适度集中规模经营,拓展新的用地空间。

三是强化能源保障。

千方百计拓展煤源,协调运力,努力开拓“海进江”电煤新渠道,积极争取外购电。

优化电力发供用和生产调度,强化电力需求侧管理。

四是推进科技创新。

健全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和改善科技服务,不断提升县域科技创新水平。

五是强化人才保障。

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重点培养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大力倡导勇于创新、敢闯敢试、埋头实干的创业精神,牢固树立“产业第一、企业家老大”的理念,尊重企业家、培育企业家、扶持企业家、依靠企业家办企业,充分发挥企业家在县域新型工业化中重要的示范引领作用。

  (七)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县域社会和谐发展。

保障和改善民生,让人民群众分享县域经济的发展成果,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根本任务。

当前既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黄金期,也是各种矛盾的凸显期,保护生态、解决“三农”问题的任务繁重而艰巨。

一是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提高群众收入。

加强职业培训,提高城乡劳动者职业素质和就业能力,适应企业用工需求。

扶持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小型微型企业发展,鼓励以创业带动就业,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不断提高城乡劳动者收入。

二是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扩大各类社会保险的覆盖面,建立健全城乡困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小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