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三角洲中心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新探.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453845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0.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黄河三角洲中心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新探.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黄河三角洲中心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新探.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黄河三角洲中心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新探.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黄河三角洲中心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新探.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黄河三角洲中心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新探.docx

《黄河三角洲中心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新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黄河三角洲中心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新探.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黄河三角洲中心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新探.docx

黄河三角洲中心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新探

黄河三角洲中心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新探

摘要:

中心城市建设是大河三角洲崛起的关键所在,黄河三角洲也不例外。

然而,黄河三角洲的中心城市——东营市不仅地处黄河入海口,而且也是一个新兴的石油工业城,这里土地盐碱化程度最深,风暴潮和海水倒灌等自然灾害最为频繁,整个生态环境建设任重而道远。

面对新的环境条件,必须加大环保力度,不遗余力地加快黄河三角洲中心城市生态环境建设,这是黄河三角洲中心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

黄河三角洲;中心城市;东营市;生态环境建设作为最后一个尚未全面开发的大河三角洲,黄河三角洲的开发建设面临着生态环境相对脆弱的严峻现实。

在黄河三角洲地区,土地盐碱化程度最深、风暴潮和海水倒灌等自然灾害最为频繁、生态形势最为严峻便是地处黄河入海口的东营市。

东营市不仅是黄河三角洲的中心城市,而且也是胜利油田所在地,处于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环渤海经济圈与黄河经济带的交汇地带,境内许多河流直接注入渤海,其战略地位不言而喻,生态环境建设任重而道远。

一、加快黄河三角洲中心城市建设的必要性与紧迫性中心城市是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生活中处于中心地位,起着枢纽作用且具有综合功能及其强大吸引力和辐射力的大中城市。

在不少国家,中心城市都是一个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及其社会活动的中心所在,它能够通过自身实力引导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在一定意义上说,中心城市功能的强弱及其辐射力的大小直接关系到区域经济发展进程,影响着区域经济的崛起。

黄河三角洲地区也不例外。

黄河三角洲是中国最后一个尚未全面开发的大河三角洲。

与其他大河三角洲相比,黄河三角洲的开发建设不仅起步迟缓,而且还面临着生态环境不尽人意、中心城市建设滞后且综合功能弱小、地区经济相对落后以及区域一体化进程相对缓慢等诸多困难与矛盾。

相比之下,中心城市建设的相对滞后则是矛盾的焦点所在。

由于中心城市建设相对滞后,实力弱小,综合功能与带动作用远未发挥出来,久而久之,整个生态建设、经济发展乃至区域一体化进程都受到了严重制约。

在黄河三角洲地区,具有上述综合功能、能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带头作用的中心城市只能是地处黄河入海口的东营市。

东营市不仅地处黄河入海口,而且又是环渤海经济圈及其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胜利油田所在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山东石油装备基地等一系列重大建设工程在此安家落户,其战略地位不言而喻。

实际上,相比之下,东营市区位优势明显,东临渤海,北靠京津唐经济区,南连胶东半岛经济区,向西辐射广大内陆地区,是环渤海经济区的重要节点、山东半岛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处于连接各大经济区的枢纽位置,其经济实力在整个区域高居榜首,理应成为带动整个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的中心城市。

作为黄河三角洲的中心城市,东营市成立于1983年,下辖东营、河口两区以及广饶、垦利、利津三县和两个经济开发区,面积8243平方公里,人口近200万。

2009年,全市生产总值2077亿元,2010年达到2360亿元,城市综合竞争力升值全国第二十五位。

东营市的产生基于胜利油田的发掘。

1961年,华北石油勘探局在原广饶县东营村附近打出第一口油井,并围绕该村形成了“油田基地”。

1971年,“胜利油田”挂牌成立。

为适应胜利油田与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的需要,1983年,东营市作为省辖市正式成立。

地处黄河入海口的东营市建市以后,开发黄河三角洲历史重任便应运而生。

随着时光的推移,一些重要的建设项目开始在此安家落户,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进程由此加快,东营市的面貌日新月异,“黄河三角洲”便渐渐取代“黄河入海口”进而成为东营市的代名词。

后来,随着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的推进,以东营市为核心的黄河三角洲的知名度进一步提升,其经济实力稳步上升。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胜利油田及其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的加快,东营市作为黄河三角洲中心城市的战略地位日渐突出,gdp增速基本保持在10%以上,整体实力进一步增强。

2008年,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获国务院批准,东营市作为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主战场的地位日渐突出。

2010年,东营市gdp达到2359.94亿元,在山东省排名第八;人均116800元,名列全省第一,全国第三。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与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的阶段性成果开始显现。

然而,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

东营市中心城市建设在取得上述成就的同时,还应当清晰地看到,由于开发建设起步较晚,起点低,规模小,整个东营市的经济实力还很不乐观,社会影响力还不尽人意。

从经济实力上看,东营市gdp只有2300多亿元,远远低于16872亿元的上海和821亿元的广州,处于国内大河三角洲中心城市的末端。

不仅如此,东营市地处黄河入海口,生态环境极为脆弱,严重影响了对外带动力与辐射力的提升。

二、生态环境脆弱是制约黄河三角洲中心城市建设的关键环节目前,黄河三角洲中心城市建设的制约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既有金融环境、物质投入、交通闭塞、开放滞后等方面的原因,也有生态环境相对脆弱等方面的因素。

相比之下,生态环境相对脆弱则是最重要的,是制约黄河三角洲中心城市建设的关键环节,是各种矛盾的焦点所在。

1.土地沙化和盐碱化制约着农林牧渔业的发展及其整个开发建设进程。

由于海水退潮与成陆时间较晚,草甸过程较短,土壤与水质淡化进程较慢,黄河三角洲土地沙化和盐碱化现象依然十分严峻,经济发展深受影响。

在中国大河三角洲中,黄河三角洲成陆时间最晚,基本由黄河泥沙淤积而成,属于一块最年轻的土地。

近代以来,由于经常受到海水的倒灌与侵蚀,土壤与水质淡化进程较为迟缓,土地沙化和盐碱化的比重高达40%以上,其中,作为黄河三角洲中心城市的东营地区高达60%以上。

土地的严重沙化和盐碱化,严重影响了整个农林牧渔业的发展,在客观上加大了生产、开发及综合治理的难度与成本。

2.淡水资源极为短缺,生产发展和环境治理都深受影响。

由于土壤和水质盐碱化现象十分严重,加之气候条件较为干旱,黄河三角洲淡水资源极为短缺,给生产发展、人民生活及其环境治理带来了严重困难。

土壤和水质盐碱化是黄河三角洲的一大独特现象。

在黄河三角洲中心城市,60%以上的地下水不能饮用,40%的地下水不能直接用于农林牧渔业生产。

再加上近年来气候条件日趋干旱,降水稀少,植被和土壤保墒力较差,且黄河断流时间越来越长,整个淡水资源愈益短缺,不仅生产发展受到制约,而且土地沙化、盐碱化等生态环境的治理都深受影响。

3.森林牧草覆盖率偏低,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受到制约。

由于自身土壤和水质盐碱化程度较高,淡水资源极为短缺,林木、牧草和农作物生长成本过高,不仅对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而且对生产发展乃至整个经济开发进程都有较深影响。

与其他两大三角洲相比,黄河三角洲显得十分偏僻荒凉,植被覆盖率极低。

东营地区尤为如此。

这里虽然地广人稀,但人均森林面积却只有全国平均数的40%;这里自然植被以草甸为主,且仅占土地总面积的5.5%。

植被覆盖率的低下,严重影响了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大大削弱了对技术人才和资本投资的吸引力,使生产发展和整个经济开发进程都深受影响。

4.黄河口泥沙输移和沉积模式的改变加剧了海洋生态环境的脆弱性,不利于海洋产业的开发及其海洋经济的发展。

黄河入海口地区泥沙的输移和沉积模式的改变造成大量的泥沙被拦截在引黄源头,造成该引黄口泥沙的大量淤积,河床抬高,引起泥沙输送量的下降,并改变泥沙的粒级组成,加剧了海洋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输水、输沙条件的变化也导致其携带的营养物入海量的变化,进而影响了鱼类种群的数量,导致了渔业产量下降。

由于黄河径流量不断减少,营养物质输入水平下降,河口水域饵料生物量降低,造成了海洋生态的恶化和渔业资源的严重减产,有的甚至食物链中断,引起生物多样性的变化,整个海洋经济的发展受到严重影响。

此外,沿海一带由于地势低洼,常受风暴潮的侵袭;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以石油污染为代表的整个工业污染屡禁不止,这些都进一步加剧了黄河三角洲中心城市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影响了东营市开发建设的正常推进。

三、加快黄河三角洲中心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基本思路可持续发展是一个世纪性的课题,也是多数国家经济发展的最终抉择。

地处黄河入海口、作为黄河三角洲中心城市的东营市也不例外。

从当前土地沙化和盐碱化过重、淡水资源短缺以及高等植被覆盖率低下的实际情况来看,不良的生态环境确已成为制约东营市可持续发展的首要难题,东营市的开发建设必须走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之路。

1.加大治沙治碱力度,逐步改善相对脆弱的生态环境。

针对土地沙化,要从源头开始进行治理。

对于东营市来说,主要应从两方面进行治理,一是疏浚导流,减淤抑沙,二是增加植被覆盖面积,保土抑沙。

就目前来看,遏制沙化土地扩张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种:

其一,在入海口地区上挖沙、降河、造地,把黄河下游降为地下河,把黄河河区沙质化土壤变成良田,在有充足的水源之后,生态系统自然会得到保护。

其二,引水冲沙,即通过从莱州湾引海水注入黄河利津以下河段,降低下游河床和水面高程,造成水面和河床跌差,进而减少泥沙淤积,冲深河槽。

另外,由于咸淡水混合可能产生异重流,从而使泥沙远离河口区。

其三,当来水量足够时,要进行配套的生态工程建设,在沿海、沿河、沿路等地段设立防护林带,在滨海地区营造海浪防护林带,在沿河设风景防护林带,加强植被建设,搞好环境绿化,重点做好水土保持工作。

同时,在黄河入海口地区综合治理过程中,要注重土壤改良与利用并重。

经过改良的土壤要及时有效地利用,加大排碱力度,防止土壤返盐,逐步改善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质,提高其土壤肥力,从而加速改良的进程。

2.加大环保力度,全面治理石油等工业污染。

首先,针对石油类污染主要集中在油井附近表层土壤中的状况,在采油过程中要尽量避免原油落地,实行清洁生产,这是减少区域石油污染的关键。

在此,可以通过污染管理进行减排工作。

同时,可以在采油场地周围建立人工湿地缓冲带,减少石油污染对环境的影响。

其次,要加大环保投入,认真搞好污染防治的前期调查工作,明确石油污染物的性质、浓度和分布状况、生物修复的可能性、理化修复的可能性以及现场地质、水文、气象等环境条件。

在此基础上,根据前期调查结果,提出合理的工程设计、运行方案和费用预算,降低修复成本。

最后,还要运用恰当的技术方法,对修复后场地内污染物去除次生污染物的增加率和污染物毒性下降率等技术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对修复效果做出客观和准确评价,最大限度地治理石油等工业污染。

3.合理引进淡水资源,推动区域生态环境的改观。

首先,加快兴建、加固骨干水库,切实搞好蓄水工程。

针对黄河水干流水量60%集中在汛期的特点,在沿黄地带要因地制宜,多建水库,把汛期的水尽量蓄积起来,在黄河下游有计划地修建平原水库,相机引黄河汛期或冬季来水,做到以丰补缺,丰蓄枯用。

通过积蓄黄河水,达到蓄淡压碱、有效遏制海水侵蚀之目的,维持湿地生态的良性发展。

其次,合理使用水源,限量开采地下水。

针对沿黄地区地下水位高的特点,要采取科学合理的用水方法,尽量把现有的各引黄渠道尽量衬砌起来,减少渗漏。

在此,要建设好引黄闸前提水泵站,以应对春灌之需;改造干渠断面形式,减少因小流量引水造成的干渠落淤;新建或恢复拦沙闸,减少黄河泥沙进入干渠。

农业中要进一步改革灌溉技术,实行微灌、滴灌,改善灌溉管理,尽量节约用水。

再次,针对水土保持进行综合治理,防止水土流失。

面对现实,必须认真搞好水土保持工作,不断增加蓄水能力,提高降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目前,通过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可更有效地拦蓄降水,有利于缓解人、畜饮水困难,增加土壤水分存贮,提高抗御旱灾能力。

同时,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还能大大增加植被和作物的面积和生物产量,改水分无效蒸发为有效蒸腾,提高降水资源的利用率。

最后,加强管理,统一调度,进行合理的生态调水。

黄河水量调度要充分考虑经济用水、输沙用水、生态用水和稀释用水需求,同时,要完善黄河水资源管理的法规建设,对黄河入海口地区实施生态调水,进一步增加东营市湿地生态系统的淡水补给,在逐步扩大引黄覆盖面的前提下,将东营市缺水损失降到最低程度,使日益恶化的生态系统得以恢复。

4.搞好清淤工程和黄河流路的治理,防止风暴潮的侵蚀和生态环境的恶化。

首先,要最大限度地减少进入河口地区的来沙量,切实搞好清淤工程。

在此,要设法推动黄河中上游水土流失的治理,从根本上减少进入下游河道的泥沙量,同时在下游引洪放淤,疏通河道。

通过有效的“疏”、“导”措施,加大输往三角洲滨海范围以外的沙量。

其次,要尽可能扩大河口三角洲堆沙范围或空间,有计划地实施改道工程。

在此,要尽量扩大尾闾流路在三角洲入海的范围,并利用海洋蚀退的动力向外输沙,以减缓岸线的延伸。

第三,加高加固三角洲沿岸堤防,尽量延长流路的行河年限,以相对增加容沙空间。

由此,在预防风暴潮的同时畅通黄河流路,防止海水倒灌和海岸蚀退现象的蔓延,遏制黄河口及沿岸生态环境的恶化,为东营市乃至整个黄河三角洲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慈福义,张晖.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循环经济发展的swot分析与战略目标选择[j].工业技术经济,2009,

(2):

34—35.[2]贾文泽.黄河三角洲生态经济示范区建设研究[m].济南:

山东省地图出版社,2003:

24—26.[3]步伟娜,方创琳.黄河三角洲二元结构与多元可续发展初探[j].自然资源学报,2005,

(2):

42—24.[4]黄秉杰,张继成,等.2007年东营市社会科学重点课题:

培育黄河口农业品牌对策研究[z],2008:

6.[5]陈洪全,张忍顺.废黄河三角洲生态修复的问题与对策[j].生态经济,2004,(8):

27—29.[6]李晓燕,陈萍.黄河三角洲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6):

55—57.[7]周德田,黄秉杰,董瑞芝,等.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之路探索[m].北京:

中国工商出版社,2010:

125—132.[8]周德田,黄秉杰,胡兴民,等.2008年山东省社科规划重点课题:

加快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对策研究[z],2010:

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纺织轻工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