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1单元 寡人之于国也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645153 上传时间:2022-10-1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426.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1单元 寡人之于国也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1单元 寡人之于国也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1单元 寡人之于国也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1单元 寡人之于国也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1单元 寡人之于国也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1单元 寡人之于国也 Word版含答案.docx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1单元 寡人之于国也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1单元 寡人之于国也 Word版含答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1单元 寡人之于国也 Word版含答案.docx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1单元寡人之于国也Word版含答案

寡人之于国也

本课话题 ——民生为本

朗读——课文中的名段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强调只有发展生产,才能解决人民的生活问题;推而论之,只有解决了民生问题,才能促进精神文明的发展。

链接——生活中的素材

“民之疾苦,国之要事”。

李克强说,我们要竭尽全力,坚决把民生底线兜住兜牢。

并指出,持续推进民生改善和社会建设。

“立国之道,惟在富民。

”要以增进民生福祉为目的,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改革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与和谐进步。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

1.为人臣者,以富乐民为功,以贫苦民为罪。

——贾谊

2.民心所归,大事可成;民心所离,立见灭亡。

——陈天华

3.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

——程颐

4.天下顺治在民富,天下和静在民乐,天下兴行在民趋于正。

——王廷相

5.民者,国之根也,诚宜重其食,爱其命。

——(《三国志·吴书》)

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粟(  )曳兵(  )数罟(  )

洿池(  )衣帛(  )鱼鳖(  )

鸡豚(  )狗彘(  )饿莩(  )

庠序(  )孝悌(  )五亩之宅(  )

【答案】 sù yè ɡǔ wū bó biē tún zhì piǎo xiánɡ tì zhái

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

(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

(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

(3)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

(4)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

【答案】 

(1)“无”同“勿”,不要 

(2)“颁”同“斑” (3)“检”同“敛”,收敛,积蓄 (4)“涂”同“途”,道路

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

(1)兵

(2)数

(3)直

(4)胜

(5)发

(6)望

(7)焉

【答案】 

(1)名词,兵器/名词,军队/名词,士兵/名词,武力,战争 

(2)shù,数词,几,几个/shù,名词,命运/cù,形容词,细密,与“疏”相对/shǔ,动词,计算/shuò,副词,屡次/动词,列举罪状 (3)副词,只是,不过/形容词,与“弯”相对/形容词,正确的、正直的/名词,价值,后写作“值”/副词,径直、一直 (4)副词,尽/动词,禁得住,忍得住/动词,超过,赛过/形容词,优美的/动词,战胜,取胜 (5)动词,打开粮仓,赈济百姓/动词,征发,派遣/动词,花开/动词,发动/动词,发出,抒发/动词,发送,递交/动词,起用,兴起/动词,发射 

(6)动词,希望/动词,向远处看/名词,念头/名词,名望、声望/名词,农历的每月十五日 (7)语气词,不译/疑问代词,哪里/疑问副词,何必/兼词“于之”,在这件事上/代词,他,代毛一鹭/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第4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

(1)填然鼓之(    )__________

(2)树之以桑(    )__________

(3)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__________

(4)然而不王者(    )__________

(5)谨庠序之教(    )__________

(6)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__________

(7)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__________

(8)王无罪岁(    )__________

【答案】 

(1)名词作动词 击鼓 

(2)名词作动词 种植 (3)yì,名词作动词 穿上 (4)wànɡ,名词作动词 为王 (5)形容词作动词 认真从事 (6)形容词作名词 生者;死者 (7)动词的使动用法 使……迁移

(8)名词作动词 归罪,归咎

第5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

(1)河内凶

古义:

                               

今义:

越南首都。

(2)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古义:

                               

今义:

没有希望。

(3)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古义:

                               

今义:

常连用,表示同意,认可。

【答案】 

(1)黄河北岸的魏地。

 

(2)不要盼望。

 (3)“可”是“可以”,“以”是“凭借”。

第6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

(1)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

译文:

                               

(2)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    )

译文:

                               

(3)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    )

译文:

                               

(4)弃甲曳兵而走。

(    )

译文:

                               

(5)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    )

译文:

                               

【答案】 

(1)宾语前置句 如果做到这样却不能称王,是不曾有过的事情。

(2)状语后置句 那就不要希望您的百姓比邻国多了。

(3)省略句 五十岁的人就可以凭借(这些)穿上丝织的衣服了。

(4)省略句 (士兵)抛弃铠甲,拖着兵器逃跑。

(5)固定句式或……或……,译为“有的……有的……”

有的跑一百步才停下来,有的跑五十步就停下来。

“亚圣”——孟子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今山东邹城市)人。

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之一。

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尊为“亚圣”。

其仁政学说没有得到实行,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

晚年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孟子》是孟子与弟子合著而成,全书分《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七篇。

据《史记·魏世家》记载,梁惠王三十五年,“卑礼厚币以招贤者”。

于是,包括孟子在内的贤者数人不远千里来到魏都大梁。

梁惠王招贤,目的在于富国强兵,恢复并扩大疆土。

而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并将它发展为“仁政”学说,反对“霸道”“虐政”,主张当权者要“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用仁义治天下。

这样两人第一次见面时,梁惠王便想从孟子那里寻得“以利吾国”的良策;孟子则以“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为对,指出专言求利的严重危害性和躬行仁义的重要意义。

两人第二次会见是在池沼边上。

梁惠王看着鸿雁麋鹿嬉戏,得意地问孟子:

“贤者亦乐此乎?

”孟子以“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为对,并通过历史事实的对比,证明了贤者“偕乐”与不贤者“独乐”有着截然不同的结果:

文王关爱百姓,百姓爱戴他,因而文王能享其乐;夏桀不恤百姓,百姓怨恨他,因而夏桀不能保其乐。

正是在多次的接触交谈中,孟子与梁惠王彼此之间有了进一步了解,于是就有了“寡人之于国也”这一次深入的交谈。

预习完成后,请将你的疑问与“小伙伴们”探讨交流:

疑问1:

                                    

解惑:

                                     

疑问2:

                                    

解惑:

                                     

疑问3:

                                    

解惑:

                                     

本文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谈话,围绕“民不加多”的问题展开讨论,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并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当时社会的不平等,指出要想国力强盛,人口众多,就必须施仁政,行王道。

【答案】 ①分析问题 ②养民教民—王道之成

一、阅读课文第1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无如寡人之用心者如:

B.则移其民于河东移:

使……迁移

C.河东凶亦然然:

这样

D.邻国之民不加少加:

增加

【解析】 D项,加:

更。

【答案】 D

2.下列全属于梁惠王自认为尽心治国的措施的一项是(  )

①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②移其民于河东 ③移其粟于河内 ④河东凶亦然 ⑤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

A.①②⑤B.②③④

C.②④⑤D.①③④

【解析】 ①是梁惠王对自己的评价,⑤是梁惠王对现状的认识,二者都不是梁惠王自认为尽心治国的措施。

【答案】 B

二、阅读课文第2~3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3.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寡人之民不加多 ②填然鼓之 ③请以战喻 ④以五十步笑百步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解析】 之:

①助词,的;②音节助词。

以:

③介词,用;④介词,凭借。

【答案】 D

4.下列对第2~3段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欲擒故纵”,充分利用梁惠王好战、争夺人口的心理,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论证启发梁惠王。

B.孟子设喻是向梁惠王说明“移粟移民”的治国方法与邻国的治国不尽心,是有本质的区别的,只是措施不当。

C.孟子设喻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为下面自己提出治国之策做铺垫。

D.孟子散文善用比喻,生动有趣地陈说事理,论辩是非,富有雄辩性和鼓动性。

【解析】 B项,孟子设喻是向梁惠王说明“移粟移民”的治国方法与邻国的治国不尽心,没有本质的区别。

【答案】 B

三、阅读课文第4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5.下列全属于孟子“王道”措施的一项是(  )

①不违农时 ②数罟不入洿池 ③养生丧死无憾

④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⑤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A.①②⑤B.②③④

C.②④⑤D.①②④

【解析】 ③是“王道”的结果,④是在揭露社会的不平等。

【答案】 A

6.下列对第4段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提出发展生产的三条措施,认为生产发展,百姓安居乐业,这是王道的根本。

B.孟子用“狗彘食人食”和“涂有饿莩”的事实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平等。

C.孟子用“刺人而杀之”归罪于“兵”的比喻,表明害民的是荒年。

D.文章最后一句是说大王不要归咎于年成,而是要反省自己,革除虐政,施仁政,行王道,那么天下的百姓都会来归顺了。

【解析】 C项,害民的应该是统治者的暴政,而非荒年。

【答案】 C

话题:

课文第三部分阐述孟子实行“王道”的七种措施,是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

对于如何看待孟子的这些“仁政”思想这个问题,观点不一。

请站在现代社会的立场上,对孟子的论述加以评析。

学生甲:

孟子认为“王道之始”是指解决百姓的温饱问题,合理发展生产,使老百姓“养生丧死无憾”,除此之外还要加强文教德化,提高人民的精神修养。

这样“不王者,未之有也”。

由此看来,孟子不仅主张养民,还主张教民,重视经济发展和教育的关系。

虽然孟子的主张归根到底是为了巩固统治阶级的权力,但是,在战国时期还是有积极意义的。

我的观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