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届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451366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345.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届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届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届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届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届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届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

《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届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届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届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

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届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解析版

2016-2017学年安徽省巢湖市庐江县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

 

一、选择题(共16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32分)

1.学习化学可以了解日常生活中某些变化的本质,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2.分类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下列物质所属类别正确的是(  )

选项

物质

类别

A

冰水混合物、空气、自来水

混合物

B

高锰酸钾、石灰石、氯酸钾

纯净物

C

甲烷、氢气、一氧化碳

燃烧时火焰为蓝色

D

氢气、碳、二氧化碳

具有还原性的物质

A.A、B.B、C.C、D.D、

3.在化学实验或日常生活中都应强化安全意识.下列做法符合安全要求的是(  )

A.在加油站使用手机拨打电话

B.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实验中,将尾气直接排放

C.引燃氢气前,先检验氢气的纯度

D.家中天然气泄露时.打开排气扇使燃气尽快撤去

4.下列实验进行中的现象或实验原理正确的是(  )

5.水是生产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质.下列关于水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明矾溶液可以区分硬水和软水

B.水与过氧化氢的组成元素相同,均可用于制备氧气

C.在自来水厂净化水的过程中,发生的变化都是物理变化

D.为了节约用水,可以用工业废水直接浇灌农田

6.化学在能源利用、环境保护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用二氧化碳和水等合成新型燃油,有利于减缓温室效应

B.变废为宝,将地沟油转化为航空燃油

C.为治理雾霾,禁止使用化石燃料

D.城市道路使用太阳能景观灯,节能又环保

7.小明同学对探究分子性质的实验(图1)进行了改进.如图2所示,试管丁、戊中各有一张每隔2厘米滴有一滴酚酞溶液的滤纸条,装有适量浓氨水的小药瓶固定在橡皮塞上.试管丁中小药瓶上的瓶塞已塞紧.试管戊中的小药瓶上无瓶塞.关于图1、图2中的实验有以下说法:

①图2比图1的实验更环保、更节约;②图1和图2的实验均能证明分子在不断的运动;③如果丁中没有小药瓶,图2的实验也可达到实验目的;④若将戊浸入冰水中,滤纸条不会变红.以上说法中错误的是(  )

A.①③B.②③C.③④D.④

8.如图是钠元素和氯元素的相关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这两种元素的原子形成相对稳定结构后的电子层数相同

B.x的值为10

C.钠原子的核电荷数为11

D.这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微观上是由分子构成的

9.如图是一定条件下某反应的微观模拟示意图,按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反应前后原子的数目不变

B.反应后物质总质量增加

C.该反应的生成物均不属于大气污染物

D.该反应为置换反应

10.“只需一滴,清水就能变高汤”.“一滴香”是一种食品添加剂,营养价值不高,长期过量食用将危害人体健康.其成分之一为乙基麦芽酚(化学式为C7H8O3),下列关于乙基麦芽酚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含1个臭氧分子

B.乙基麦芽酚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40

C.该物质为氧化物

D.C、H、O的元素质量比为7:

8:

3

11.我国发射的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其返回舱的表层有一层叫做“烧蚀层”的特殊物质.返回舱返回时,与大气剧烈摩擦,会在舱表面产生数千度的高温,此时,烧蚀层汽化燃烧保护返回舱不因高温而烧毁.由此,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返回舱与大气摩擦生热属于物理变化

B.返回舱返回时,烧蚀层起到了一定的隔热和隔离空气的作用

C.烧蚀层在汽化燃烧时吸收大量的热

D.烧蚀层能使返回舱的着火点升高

12.新国标中消毒剂由1项增至4项,加入了对用臭氧、二氧化氯和氯胺消毒的规定.用氯胺(NH2Cl)消毒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NH2Cl+X═NH3+HClO,其中X的化学式为(  )

A.O2B.O3C.H2OD.H2O2

13.分析推理是学习化学常用的一种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A.CH4充分燃烧生成H2O和CO2,则充分燃烧只生成H2O和CO2的物质只含C、H两种元素

B.氧化物中都含有氧元素,则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都是氧化物

C.化合反应的生成物只有一种,则只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都是化合反应

D.单质均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则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单质

14.下列关于碳和碳的化合物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大气中CO2的消耗途经主要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B.CO2和CO组成元素相同,它们的性质也相同

C.金刚石、石墨和C60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它们的性质完全相同

D.室内放一盆澄清石灰水可防止CO中毒

15.鉴别下列物品方法正确的是(  )

选项

鉴别的物质

鉴别的方法

A

氢气和甲烷

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冷而干燥的烧杯

B

水和双氧水

加二氧化锰,观察是否有气泡

C

氮气和二氧化碳

将燃着的木条伸入瓶内

D

木炭粉末和氧化铜

观察颜色

A.A、B.B、C.C、D.D、

16.在一密闭容器中加入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测得反应前及t1、t2时各物质质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该反应中,乙、丁的质量变化之比为7:

5

B.该反应为化合反应

C.该反应中,甲、乙的质量变化之比为1:

4

D.丙可能为该反应的催化剂

 

二、填空题(共5小题,每小题10分,满分60分)

17.(10分)粒子符号周围数字的含义随着位置的不同而不同.请指出下列粒子符号周围数字的含义与用化学符号表示除下列粒子.

(1)两个硫酸根离子  ;

(2)锰酸钾中锰元素的化合价  ;

(3)Mg2+中2的含义  ;(4)N2O5中5的含义  ;

(5)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的元素名称  .

18.(12分)硅钢可用于制造变压器的铁芯,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为了验证硅钢(主要含有Fe、C、Si),设计了如图的试验流程(有些反应的部分反应物和生成物已省略).

查阅资料:

①Fe+2HCl═FeCl2+H2↑;②单质硅不能与盐酸反应,但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Si+2NaOH+H2O═Na2SiO2+2H2↑);③红棕色粉末E为一种含有铁元素的氧化物.

根据以上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固体A的成分为  ,滤液B中的金属阳离子为  ;

(2)写出步骤③中加入NaOH溶液的作用是  ;

(3)在过滤操作中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漏斗和  ,若操作规范、装置完好,发现滤液浑浊,应  ;

(4)写出步骤⑦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19.(12分)实验室给你提供了下列仪器,请选用合适的仪器完成制定的实验.

(1)图中仪器d的名称是  ;

(2)要制取较多的O2用来探究其性质(要求制取过程中可以添加反应物),组装气体发生装置需要的仪器是  (填序号),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收集氧气应采用  法,这种收集方法是根据氧气的  性质;

(3)按上题组装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如何检验该装置的气密性  .

20.(12分)某研究小组对“蜡烛在密闭装置中燃烧至熄灭,装置中是否有氧气剩余”进行了探究.

【提出问题】蜡烛在密闭装置中燃烧至熄灭,装置中是否有氧气剩余?

【猜想与假设】

猜想一:

没有剩余;

猜想二:

有剩余.

【设计并实验】

实验编号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在底部铺有细沙的集气瓶中,放入一小块干燥的白磷,在集气瓶口的橡胶塞上安装一根玻璃管,在其上端系牢一个气球,点燃燃烧匙中蜡烛,迅速放入该集气瓶中

蜡烛逐渐熄灭

蜡烛熄灭后,将集气瓶放入盛有热水的大烧杯中

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1)气球的作用是  .

(2)热水提供的热量就能引燃白磷,主要是利用白磷的  的性质.

(3)白磷燃烧的现象是  ,化学方程式为  .

【实验结论】

(4)根据①和②中的现象,得出的结论是  .

【拓展延伸】

(5)用氧气传感器定量测定密闭条件下足量白磷燃烧时氧气含量变化,如图3所示,在约90秒时氧气的含量有所上升,接着再慢慢下降,最终维持在8.0%左右,请你试着解释图象上氧气含量有所上升的主要原因是  .

21.(14分)逻辑推理时化学学习常用的思维方法,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在做“寻找新的催化剂”课题时,发现将生锈的铁钉放到过氧化氢溶液中,也可以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于是,他们对此展开探究.

【提出问题】:

什么物质是该反应催化剂?

【查阅资料】铁与氧气、水反应生成铁锈,铁锈的主要成分为氧化铁.

【猜想与假设】

假设一:

小芳同学认为生锈铁钉表面的氧化铁是H2O2溶液分解反应的催化剂.

假设二:

小华同学认为生锈铁钉里的  是H2O2溶液分解反应的催化剂.

【实验与结论】: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实验I:

把一定质量的氧化铁粉末加入到装有10mL5%的过氧化氢溶液的试管中,并用一根带火星的小木条置于试管口,观察现象.

  

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假设一成立

实验Ⅱ:

取10mL5%的过氧化氢溶液于另一支试管中,加入  ,并用一根带火星的小木条置于试管口,观察现象.

无现象

假设二  (填“成立”或“不成立”)

【讨论交流】

同学们讨论后认为,小芳的“实验I”还不能够确切的说明氧化铁就是过氧化氢分解制取氧

气的催化剂,理由是:

  .

【反思与评价】小强通过仔细观察发现“实验Ⅱ”中一直没有现象的试管,过了一段时间后试管中也出现了气体,小强觉得很奇怪,你能猜想其中的原因吗?

  .

 

三、解答题(共1小题,满分8分)

22.(8分)为检查某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纯度,取该样品12g放入烧杯中,再向烧杯中加入35g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杂质不参加反应),反应后烧杯中剩余固体物质共42.6g,计算:

(1)反应生成CO2的质量为  g;

(2)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要求写出计算过程)

 

2016-2017学年安徽省巢湖市庐江县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6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32分)

1.学习化学可以了解日常生活中某些变化的本质,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专题】化学反应的分类思想;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解:

A、西瓜榨汁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大米发霉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C、玻璃导管受热弯曲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水力发电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化学变化.

 

2.分类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下列物质所属类别正确的是(  )

选项

物质

类别

A

冰水混合物、空气、自来水

混合物

B

高锰酸钾、石灰石、氯酸钾

纯净物

C

甲烷、氢气、一氧化碳

燃烧时火焰为蓝色

D

氢气、碳、二氧化碳

具有还原性的物质

A.A、B.B、C.C、D.D、

【考点】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甲烷、乙醇等常见有机物的性质和用途;碳的化学性质;氢气的化学性质与燃烧实验.

【专题】物质的分类.

【分析】物质分为混合物和纯净物,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纯净物又分为单质和化合物.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化合物.冰水混合物中只有水分子,属于纯净物,空气、自来水是混合物;高锰酸钾和氯酸钾属于纯净物,石灰石是混合物;甲烷、氢气、一氧化碳都具有可燃性,燃烧时火焰为蓝色;氢气、碳是具有还原性的物质,二氧化碳不具有还原性.

【解答】解:

A、冰水混合物中只有水分子,属于纯净物,空气、自来水是混合物,故选项错误;

B、高锰酸钾和氯酸钾属于纯净物,石灰石是混合物;故选项错误;

C、甲烷、氢气、一氧化碳都具有可燃性,燃烧时火焰为蓝色;故选项正确;

D、氢气、碳是具有还原性的物质,二氧化碳不具有还原性;故选项错误;

故选C

【点评】本考点考查了物质的分类和物质的性质等,要加强记忆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等基本概念,并能够区分应用.本考点的基础性比较强,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3.在化学实验或日常生活中都应强化安全意识.下列做法符合安全要求的是(  )

A.在加油站使用手机拨打电话

B.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实验中,将尾气直接排放

C.引燃氢气前,先检验氢气的纯度

D.家中天然气泄露时.打开排气扇使燃气尽快撤去

【考点】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防范爆炸的措施;氢气、一氧化碳、甲烷等可燃气体的验纯.

【专题】化学与能源;碳单质与含碳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

【分析】A、根据在加油站禁止接打手机进行分析;

B、根据一氧化碳有毒进行分析;

C、根据氢气具有可燃性,和空气混合点燃时,可能发生爆炸进行分析;

D、根据天然气属于可燃性气体,遇明火可能会发生爆炸进行解答.

【解答】解:

A、在加油站禁止接打手机,故A错误;

B、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实验中,尾气中含有一氧化碳,一氧化碳有毒,所以不能用直接排放,故B错误;

C、氢气具有可燃性,和空气混合点燃时,可能发生爆炸,所以引燃氢气前,先检验氢气的纯度,故C正确;

D、天然气属于可燃性气体,遇明火可能会发生爆炸,所以天然气泄露时,要先关闭阀门并打开门窗通风,故D错误.

故选:

C.

【点评】本题考查了常见物质的使用注意事项及处理方法,完成此题,可以依据物质的性质进行.

 

4.下列实验进行中的现象或实验原理正确的是(  )

【考点】化学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电解水实验;甲烷、乙醇等常见有机物的性质和用途;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专题】实验设计题;简单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

【分析】A、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

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温度要达到着火点,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电解水的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水蒸气遇冷凝结成水雾,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实验现象为软塑料瓶变瘪了,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

A、图中烧杯中的白磷,能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了着火点,白磷能燃烧,故选项实验进行中的现象或实验原理错误.

B、电解水时,可观察到:

与电源正极相连的试管内产生的气体体积少,与电源负极相连的试管内的气体体积多;且两者的体积之比大约是1:

2,且正极产生的气体能支持燃烧,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故选项实验进行中的现象或实验原理错误.

C、水蒸气遇冷凝结成水雾,在火焰上方罩上冷而干燥的烧杯,根据烧杯内壁上是否出现水雾,可以验证甲烷燃烧是否生成水,故选项实验进行中的现象或实验原理正确.

D、实验现象为软塑料瓶变瘪了,可能是因为CO2与水反应造成的,也可能是二氧化碳溶于水造成的,故选项实验进行中的现象或实验原理错误.

故选:

C.

【点评】本题难度不是很大,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是考查学生能力的主要类型,同时也是实验教与学难点,在具体设计时要对其原理透彻理解,可根据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结合实验目的进行分析判断.

 

5.水是生产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质.下列关于水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明矾溶液可以区分硬水和软水

B.水与过氧化氢的组成元素相同,均可用于制备氧气

C.在自来水厂净化水的过程中,发生的变化都是物理变化

D.为了节约用水,可以用工业废水直接浇灌农田

【考点】硬水与软水;自来水的生产过程与净化方法;水资源的污染与防治;物质的元素组成.

【专题】空气与水.

【分析】利用肥皂水可以区分硬水和软水;

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水和氧气;

净化水的过程中,杀菌消毒发生的是化学变化;

工业废水浇灌农田时,会污染土壤.

【解答】解:

A、明矾溶液可以吸附水中的悬浮物,但是不能区分硬水和软水,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水与过氧化氢的组成元素相同,均可用于制备氧气,该选项说法正确;

C、在自来水厂净化水的过程中,既发生物理变化,也发生化学变化,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用工业废水直接浇灌农田会污染土壤,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

B.

【点评】为了杀菌消毒,通常向水中加入氯气等消毒剂,氯气和水反应生成次氯酸和盐酸,属于化学变化.

 

6.化学在能源利用、环境保护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用二氧化碳和水等合成新型燃油,有利于减缓温室效应

B.变废为宝,将地沟油转化为航空燃油

C.为治理雾霾,禁止使用化石燃料

D.城市道路使用太阳能景观灯,节能又环保

【考点】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防治空气污染的措施.

【专题】化学与环境保护.

【分析】A、二氧化碳是一种重要的温室气体;

B、地沟油转化为航空燃油,实现了废物的再利用;

C、当前使用的燃料主要是化石燃料;

D、太阳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解答】解:

A、用二氧化碳和水等合成新型燃油,有利于减缓温室效应,该选项说法正确;

B、将地沟油转化为航空燃油,实现了变废为宝,该选项说法正确;

C、雾霾一定要治理,但是不能禁止使用化石燃料,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城市道路使用太阳能景观灯,节能又环保,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

C.

【点评】使用化石燃料的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污染环境的物质,但是当前情况下禁止使用化石燃料是不现实的.

 

7.小明同学对探究分子性质的实验(图1)进行了改进.如图2所示,试管丁、戊中各有一张每隔2厘米滴有一滴酚酞溶液的滤纸条,装有适量浓氨水的小药瓶固定在橡皮塞上.试管丁中小药瓶上的瓶塞已塞紧.试管戊中的小药瓶上无瓶塞.关于图1、图2中的实验有以下说法:

①图2比图1的实验更环保、更节约;②图1和图2的实验均能证明分子在不断的运动;③如果丁中没有小药瓶,图2的实验也可达到实验目的;④若将戊浸入冰水中,滤纸条不会变红.以上说法中错误的是(  )

A.①③B.②③C.③④D.④

【考点】化学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专题】实验设计题.

【分析】本题考查了分子的性质,结合分子在不断地运动,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来分析解答.

【解答】解:

①图2比图1的实验更环保、更节约,该选项说法正确;

②图1和图2的实验中,均能证明分子在不断的运动,该选项说法正确;

③如果丁中没有小药瓶,图2的实验也能达到实验目的,因为即使丁中没有小药品,还是有空气,同样可以对比,该选项说法正确;

④若将戊浸入冰水中时,浓氨水中的氨气分子运动的很慢,滤纸条也会变红,只是需要的时间长一些,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

D.

【点评】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分析该题考查的知识点,然后结合所学的知识进行解答,该题题型新颖,培养了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8.如图是钠元素和氯元素的相关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这两种元素的原子形成相对稳定结构后的电子层数相同

B.x的值为10

C.钠原子的核电荷数为11

D.这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微观上是由分子构成的

【考点】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

【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A、根据原子最外层电子数考虑;

B、根据钠原子结构示意图中的信息进行解答;

C、根据钠原子结构示意图中的信息进行解答;

D、根据物质的微粒构成分析解答;

【解答】解:

A、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1易失去1个电子,形成相对稳定结构后的电子层数是2,氯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7易得到1个电子,形成相对稳定结构后的电子层数是3,电子层数不相同,故错误;

B、根据钠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可知,X=8,故错误;

C、根据在原子中质子数=电子数=11;故正确;

D、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1易失去1个电子,形成阳离子,氯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7易得到1个电子,形成阴离子,这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微观上是由离子构成的.故错误.

答案:

C

【点评】解答本题易出错的地方是最外层电子数小于4个易失去电子,多于4个易得电子.

 

9.如图是一定条件下某反应的微观模拟示意图,按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反应前后原子的数目不变

B.反应后物质总质量增加

C.该反应的生成物均不属于大气污染物

D.该反应为置换反应

【考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反应类型的判定.

【专题】化学反应模拟图型.

【分析】A、根据微粒的变化分析分子、原子的变化等;

B、根据化学反应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分析;

C、根据生成物的性质分析;

D、根据反应的特点分析反应的类型.

【解答】解:

A、由微粒的变化可知,反应前后原子的数目不变,故A正确;

B、化学反应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后物质总质量不变,故B错误;

C、由微粒的构成可知,该反应的生成物是硫和水,均不属于大气污染物,故C正确;

D、该反应由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了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属于置换反应,故D正确.

故选B.

【点评】根据变化微观示意图及粒子构成模拟图,根据分子由原子构成等特点,正确判断变化中的物质构成,是解答本题的基本方法.

 

10.“只需一滴,清水就能变高汤”.“一滴香”是一种食品添加剂,营养价值不高,长期过量食用将危害人体健康.其成分之一为乙基麦芽酚(化学式为C7H8O3),下列关于乙基麦芽酚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含1个臭氧分子

B.乙基麦芽酚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40

C.该物质为氧化物

D.C、H、O的元素质量比为7:

8:

3

【考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及其计算;元素质量比的计算.

【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A.根据物质的构成来分析;

B.根据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方法来分析;

C.根据氧化物的概念来分析;

D.根据化合物中元素的质量比来分析.

【解答】解:

A.乙基麦芽酚(化学式为C7H8O3)是由乙基麦芽酚分子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其中不含臭氧分子,故错误;

B.乙基麦芽酚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12×7+1×8+12×3=140,故正确;

C.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而乙基麦芽酚(化学式为C7H8O3)中含有三种元素,不属于氧化物,故错误;

D.乙基麦芽酚中C、H、O的元素质量比为:

(12×7):

(1×8):

(12×3)=84:

8:

36=21:

2:

9,故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利用信息中物质的化学式进行简单计算,熟悉化学式的意义及常见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1.(2015•东营)我国发射的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其返回舱的表层有一层叫做“烧蚀层”的特殊物质.返回舱返回时,与大气剧烈摩擦,会在舱表面产生数千度的高温,此时,烧蚀层汽化燃烧保护返回舱不因高温而烧毁.由此,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返回舱与大气摩擦生热属于物理变化

B.返回舱返回时,烧蚀层起到了一定的隔热和隔离空气的作用

C.烧蚀层在汽化燃烧时吸收大量的热

D.烧蚀层能使返回舱的着火点升高

【考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专题】化学与新科技.

【分析】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是熔化过程,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是汽化过程,熔化和汽化都是需要吸热的,物质的着火点一般是不能改变的.

【解答】解:

A、返回舱与大气摩擦生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正确.

B、烧蚀层可以起到起到了一定的隔热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