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三化学专题复习专题五科学探究与实验设计.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450675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5.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高三化学专题复习专题五科学探究与实验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最新高三化学专题复习专题五科学探究与实验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最新高三化学专题复习专题五科学探究与实验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最新高三化学专题复习专题五科学探究与实验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最新高三化学专题复习专题五科学探究与实验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高三化学专题复习专题五科学探究与实验设计.docx

《最新高三化学专题复习专题五科学探究与实验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高三化学专题复习专题五科学探究与实验设计.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高三化学专题复习专题五科学探究与实验设计.docx

最新高三化学专题复习专题五科学探究与实验设计

专题五:

科学探究与实验设计

【例题】2010年广东卷33

某科研小组用MnO2和浓盐酸制备Cl2时,利用刚吸收过少量SO2的NaOH溶液对其尾气进行吸收处理。

(1)请完成SO2与过量NaOH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SO2+2NaOH=________________.

(2)反应Cl2+Na2SO3+2NaOH==2NaCl+Na2SO4+H2O中的还原剂为。

(3)吸收尾气一段时间后,吸收液(强碱性)中肯定存在Cl

、OH

和SO

请设计实验,探究该吸收液中可能存在的其他阴离子(不考虑空气的CO2的影响)。

①提出合理假设

假设1:

只存在SO32-;

假设2:

既不存在SO32-也不存在ClO

;假设3:

___________。

②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

请在答题卡上写出实验步骤以及预期现象和结论。

限选实验试剂:

3moL

L-1H2SO4、1moL

L-1NaOH、0.01mol

L-1KMnO4、淀粉-KI溶液、紫色石蕊试液。

实验步骤

预期现象和结论

步骤1:

取少量吸收液于试管中,滴加3moL

L-1H2SO4至溶液呈酸性,然后将所得溶液分置于A、B试管中。

步骤2:

步骤3:

【分析】

题目的意思是用吸收了少量SO2的NaOH溶液再与Cl2反应,这里需要对溶液的成分有清晰的认识,在与Cl2反应前,溶液中先发生的反应是SO2+2NaOH=Na2SO3+H2O,所以溶液的溶质可认为是较少的Na2SO3和大量的NaOH。

再向其中通入Cl2,题目给出了一个反应Cl2+Na2SO3+2NaOH==2NaCl+Na2SO4+H2O(反应Ⅰ),但Cl2本身也可与NaOH发生反应Cl2+2NaOH==NaCl+NaClO+H2O(反应Ⅱ),考虑到NaClO仍然会氧化Na2SO3,所以可以认为先发生反应Ⅰ,若Na2SO3消耗完,剩余的Cl2再发生反应Ⅱ。

当我们关注Cl2、Na2SO3、NaOH这三种物质的量的时候,就很容易分析出这么几种可能:

①Cl2很少,只发生了反应Ⅰ且Na2SO3未消耗完,溶液的溶质为NaOH、NaCl、Na2SO4、Na2SO3;②Cl2适量,只发生了反应Ⅰ且Na2SO3恰好消耗完,溶液的溶质为NaOH、NaCl、Na2SO4;③Cl2较多,发生了反应Ⅰ后还发生了反应Ⅱ,但题目提示溶液仍然保持强碱性即NaOH不会被Cl2消耗完,故溶液的溶质为NaOH、NaCl、Na2SO4、NaClO。

第(3)小题,提出合理假设时要依据探究目的“该吸收液中可能存在的其他阴离子”,所以假设的对象就只是SO32-和ClO-。

且经过分析不会出现两者共存的情况。

实验设计第一步中已将溶液酸化,可认为要检验的对象是H2SO3或HClO。

H2SO3的检验可以考虑利用其还原性(溶液中并无其他还原性离子干扰),可选用KMnO4溶液作试剂;HClO的检验可以考虑利用其氧化性(溶液中并无其他氧化性离子干扰),可选用淀粉-KI溶液作试剂;HClO的检验还可以考虑利用其漂白性,题目中提供了紫色石蕊溶液可用。

由于两者的检验互不干扰,都是简单的试管实验,所以先检验谁都可以。

答案:

⑴Na2SO3+H2O⑵Na2SO3⑶①只存在ClO-

实验步骤

预期现象和结论

步骤2:

向A试管中滴加1~2滴0.01mol·L-1KMnO4溶液。

⑴若溶液褪色,则假设1成立;

⑵若溶液不褪色,则假设2或3成立。

步骤3:

向B试管中滴加1~2滴淀粉-KI溶液。

⑴若溶液变蓝色,则假设3成立;

⑵若溶液不变蓝色,结合步骤2中的⑵,则假设2成立。

实验步骤

预期现象和结论

步骤2:

向A试管中滴加1~2滴0.01mol·L-1KMnO4溶液。

⑴若溶液褪色,则假设1成立;

⑵若溶液不褪色,则假设2或3成立。

步骤3:

向B试管中滴加1~2滴紫色石蕊溶液。

⑴若溶液先变红后褪色,则假设3成立;

⑵若溶液变红后不褪色,结合步骤2中的⑵,则假设2成立。

【拓展】

(一)试题考点的定位

2007~2010年实验探究题涉及的元素化合物知识载体有:

Fe、Al、Cu、铁的氧化物与酸溶液的反应,Fe置换Cu的反应,Al与碱溶液的反应,Fe3+与KSCN溶液的反应,Fe2+、SO32-与硝酸、KMnO4溶液的反应,SO2、Cl2与NaOH溶液的反应,ClO-氧化I-的反应,HClO漂白紫色石蕊的反应。

以上述例题为例,涉及的SO32-和ClO-的检验方法并没有在教材中明确提出过,而且能使KMnO4溶液褪色的物质不只是SO32-,能使淀粉-KI溶液变蓝或使石蕊溶液褪色的也不只是HClO。

从物质检验角度看,其中只有Fe3+与KSCN溶液的反应是严格的离子检验方法,所以这类试题的知识落点并不是一般意义上说的离子检验,而是常见无机物的性质在具体情境下的灵活运用。

但仅仅熟悉了物质的性质也不一定能答好,该题型还重点考查思维的逻辑性和严密性以及书面表达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时,首先要对科学合理的假设引起足够关注,这关系到整个探究的方向是否正确;其次是局部问题的解决方案;然后是各个局部方案的规划和整合;最后才是实验报告的书写。

答案应逻辑清晰、层次分明。

(二)常见无机物性质的梳理

考纲中列举出要求掌握的元素有Na、Al、Fe、Cu、H、C、N、O、Si、S、Cl等,则相关的物质或离子如下,请从溶解性、复分解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特殊现象反应几个角度对它们的常见性质进行梳理,并能指出常用哪些试剂来体现这些性质。

单质:

Na、Al、Fe、Cu、H2、C、N2、O2、O3、Si、S、Cl2;

氧化物:

Na2O、Al2O3、Fe2O3、FeO、Fe3O4、CuO、CO、CO2、NO、NO2、SiO2、SO2、SO3;

酸:

H2CO3、HNO3、H2SiO3、H2SO3、H2SO4、HCl、HClO;

碱:

NaOH、Al(OH)3、Fe(OH)3、Fe(OH)2、Cu(OH)2、NH3•H2O;

离子:

Na+、Al3+、Fe3+、Fe2+、Cu2+、NH4+、H+、CO32-、NO3-、SiO32-、SO32-、SO42-、S2-、Cl-、ClO-。

(三)通过评分标准反思答题策略

2011年广州市“一模”33题答案和评分标准如下:

(1)NaClO和FeSO4均无剩余;(3分)

评分说明:

①意思相同即可得分。

但只写“均无剩余”而无指明物质,扣2分。

②答“NaClO和FeSO4可能均无剩余”得0分。

(2)Na+、Fe3+(4分)

评分说明:

①漏写得2分。

②多写H+、SO42-或Cl-合扣2分。

③多写Fe2+或ClO-,得0分。

(3)(9分)

实验步骤

预期现象和结论

步骤2:

向A试管中滴加1~2滴0.01mol·L-1KMnO4溶液。

(1)若溶液紫红色褪去,则假设1成立;

(2)若溶液呈紫红色,则假设2或3成立。

步骤3:

向B试管中滴加1~2滴紫色石蕊溶液。

(1)若石蕊先变红后褪色,则假设2成立;

(2)若石蕊变红后不褪色,结合步骤2中的

(2),则假设3成立。

评分说明:

①验证第一个假设成立占4分,验证第二和第三个假设占5分。

②方案方面的扣分点:

假设1的验证用KSCN和H2O2为试剂,用颜色加深的方法来判断,得3分。

假设2的验证用淀粉-KI溶液为试剂,用溶液变蓝色的方法来判断,得0分。

③步骤方面的扣分点:

试剂用量用“少量”代替“1~2滴”,不扣分。

试剂用量未说明或用“足量”“适量”“1~2mL”等不当词语,扣1分。

④现象方面的扣分点:

用“溶液无色”“溶液颜色无变化”“否则…”“反之则…”等不当表述,扣1分。

⑤结论方面的扣分点:

“假设?

成立”描述成“溶液中含有××离子”,扣1分。

“假设?

成立”描述成“××有剩余”,不扣分。

⑥错别字方面的扣分点:

“滴加”“褪色”“紫红色”等关键词有错别字,扣1分。

思考:

①为什么不能用用淀粉-KI溶液检验ClO-?

应如何对待干扰?

②为什么不能用“足量”“适量”“1~2mL”等代替“少量”?

试剂的用量如何选择?

在实际问题的解决中,某反应是否适合用于物质的鉴定是依具体情况而定的,主要思考的问题是现象是否明显、是否有干扰、操作是否简便,而不是首先考虑是否为常用方法。

利用沉淀反应时应防止其他离子也生成沉淀;利用氧化性(还原性)时防止有其他氧化性(还原性)物质干扰;预处理时防止新引入物质造成干扰,防止破坏待测物质造成干扰。

有干扰而又无法通过变换方法来排除,则必须进行干扰物质的分离。

试剂的用量和浓度也会影响检验的成败。

试剂的用量和浓度本质上决定于操作的目的。

若为分离则应过量;若为检验,考虑到待检验物质的含量可能较少,一般使用少量或几滴;若需要观察褪色的,则试剂应稀一些确保能反应完;若需要观察产生颜色或沉淀的,试剂应浓一些确保现象明显;若目的是调节pH等,试剂应稀一些;若不希望溶液被明显稀释,试剂应浓一些。

(四)变式训练

(2008年广东卷改)某种催化剂为铁的氧化物。

请完成对该催化剂中铁元素的价态的探究。

限选实验仪器与试剂:

烧杯、试管、玻璃棒、药匙、滴管、酒精灯、试管夹、3mol·L-1H2SO4、3%H2O2、6mol·L-1HNO3、0.01mol·L-1KMnO4、NaOH稀溶液、0.1mol·L-1Kl、20%KSCN、蒸馏水。

(1)提出合理假设

假设1:

       ;

假设2:

       ;

假设3:

       。

(2)设计实验方案证明你的假设,在下表中写出实验操作步骤、预期现象与结论。

实验操作

预期现象与结论

步骤1:

 

步骤2:

 

步骤3:

 

思路点拨:

①探究的准确目的是什么?

②根据题意的限定,预期结论有哪几种可能?

(注意结论与目的的直接对应关系)

③铁的氧化物是固体,有没有直接的检验方法?

④如果要转化为溶液用什么试剂?

形态的转化会不会影响检验的科学性(或者误差)?

⑤Fe3+如何检验?

Fe2+如何检验?

⑥怎样的检验顺序更合理简洁?

⑦实验报告分为几个大的步骤?

【练习】

1.

(1)向FeSO4溶液中滴加氯水,溶液由浅绿色变成黄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向KI溶液中滴加氯水,溶液由无色变成黄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以FeSO4溶液、KI溶液、氯水为试剂探究Fe2+和I-的还原性强弱。

①提出假设:

假设1:

Fe2+还原性强于I-;假设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设计实验方案,写出实验步骤、预期现象和结论。

其他限选试剂:

3mol·L-1H2SO4、0.01mol·L-1KMnO4、20%KSCN、3%H2O2、淀粉溶液、紫色石蕊溶液。

实验步骤

预期现象与结论

 

 

2.正三价铁元素有一定的氧化性,FeCl3溶液吸收一定量SO2后溶液颜色变浅。

(1)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除H+、OH-外,溶液中一定含有的离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还可能含有的粒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填编号)

A.Fe2+B.Fe3+C.Cl-D.SO42-E.H2SO3

(3)对还不能确定的粒子存在情况提出合理的假设:

假设1:

假设2:

假设3:

(4)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

写出实验步骤以及预期现象和结论。

限选实验试剂:

3mol·L-1H2SO4、1mol·L-1NaOH、0.01mol·L-1KMnO4、20%KSCN、3%H2O2、淀粉-KI溶液、紫色石蕊试液、品红溶液。

实验步骤

预期现象和结论

步骤1:

 

步骤2:

 

3.(2009广东卷改)三草酸合铁酸钾晶体K3[Fe(C2O4)3]·3H2O可有于摄影和蓝色印刷,其受热分解的固体产物可以确定含有K2CO3,其它可能成分有Fe、FeO。

现有少量该固体产物的样品,请设计实验探究其成分。

限选试剂:

浓硫酸、1.0mol·L-1HNO3、1.0mol·L-1盐酸、1.0mol·L-1NaOH、3%H2O2、0.1mol·L-1KI、0.1mol·L-1CuSO4、20%KSCN、澄清石灰水、氧化铜、蒸馏水。

(1)提出合理假设

假设1:

固体产物的成分为K2CO3和Fe;

假设2:

假设3:

(2)为了防止干扰,需要将K2CO3先分离除去,操作过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

(2)的基础上设计后续的实验方案,写出实验操作步骤、预期现象与结论

实验步骤

预期现象与结论

 

 

 

4.硫代硫酸钠(Na2S2O3)俗称大苏打,主要用于照相业作定影剂。

Na2S2O3易溶于水,在酸性溶液中会迅速分解。

(1)完成Na2S2O3溶液与稀硫酸混合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H2SO4+Na2S2O3=Na2SO4+H2O+SO2+________(除空缺外已配平)

该反应可用于探究外界条件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完成有关的实验设计表(已知各溶液体积均为5mL):

实验

编号

T/K

c(Na2S2O3)/mol·L-1

c(H2SO4)

/mol·L-1

实验目的

298

0.1

0.1

实验①和②探究温度对该反应速率的影响;实验①、③和④探究反应物浓度对该反应速率的影响。

308

0.2

0.1

(2)Na2S2O3还具有很强的还原性,Na2S2O3溶液与足量氯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S元素被氧化为SO42-)

(3)现有一瓶Na2S2O3固体,可能混有Na2SO4固体。

设计实验验证该假设,写出实验步骤、预期现象和结论。

限选试剂:

1mol·L-1H2SO4、1mol·L-1HNO3、1mol·L-1HCl、1mol·L-1NaOH、0.1mol·L-1BaCl2、0.01mol·L-1KMnO4、蒸馏水。

实验步骤

预期现象和结论

步骤1:

取少量固体于试管中,加蒸馏水溶解。

 

 

 

【答案】

1.

(1)2Fe2++Cl2=2Fe3++2Cl-2I-+Cl2=I2+2Cl-

(2)①假设2:

I-还原性强于Fe2+

实验步骤

预期现象与结论

步骤1:

取2mLFeSO4溶液和2mLKI溶液混合于试管中,再滴加几滴氯水。

溶液变成黄色,推测有Fe3+或I2生成。

步骤2:

向试管中继续滴加几滴20%KSCN溶液。

若溶液变血红色,则假设1成立;

若溶液不变血红色,则假设2成立。

或:

实验步骤

预期现象与结论

步骤1:

取2mLFeSO4溶液和2mLKI溶液混合于试管中,再滴加几滴氯水。

溶液变成黄色,推测有Fe3+或I2生成。

步骤2:

向试管中继续滴加几滴淀粉溶液。

若溶液变蓝色,则假设2成立;

若溶液不变蓝色,则假设1成立。

2.

(1)2Fe3++SO2+2H2O=2Fe2++4H++SO42-

(2)ACD;BE

(3)假设1:

只存在Fe3+;

假设2:

即不存在Fe3+,也不存在H2SO3;

假设3:

只存在H2SO3。

(4)

实验步骤

预期现象和结论

步骤1:

取少量溶液于试管A中,滴加1~2滴20%KSCN溶液。

(1)若溶液变血红色,则假设1成立;

(2)若溶液不变血红色,则假设2或3成立。

步骤2:

另取少量溶液于试管B中,滴加1~2滴品红溶液。

(1)若溶液红色褪去,则假设3成立;

(2)若溶液呈红色,结合步骤2中的

(2),则假设2成立。

3.

(1)假设2:

固体产物的成分为K2CO3和FeO;

假设3:

固体产物的成分为K2CO3、Fe和FeO。

(2)取适量固体产物于试管中,加入足量蒸馏水,充分振荡使K2CO3溶解。

过滤,用蒸馏水充分洗涤不溶固体。

(3)

实验步骤

预期现象与结论

步骤1:

向试管中加入适量硫酸铜溶液,再加入少量不溶固体,充分振荡。

(1)若蓝色溶液颜色及加入的不溶固体无明显变化,则假设2成立。

(2)若蓝色溶液颜色明显改变,且有暗红色固体生成,假设1或3成立。

步骤2:

过滤,用蒸馏水充分洗涤固体至洗涤液无色。

取少量固体于试管中,滴加过量1.0mol·L-1HCl溶液,静置,取上层清液,滴加适量3%H2O2溶液,充分振荡后滴加几滴20%KSCN溶液。

结合步骤1中的

(2):

(1)若溶液呈血红色,则假设3成立。

(2)若溶液不呈血红色,则假设1成立。

4.

(1)S↓

实验编号

T/K

c(Na2S2O3)/mol·L-1

c(H2SO4)

/mol·L-1

实验目的

298

0.1

0.1

实验①和②探究温度对该反应速率的影响;实验①、③和④探究反应物浓度对该反应速率的影响。

308

0.1

0.1

298

0.2

0.1

298

0.1

0.2

(2)Na2S2O3+4Cl2+5H2O=Na2SO4+8HCl+H2SO4

(3)

实验步骤

预期现象和结论

步骤1:

取少量固体于试管中,加蒸馏水溶解。

步骤2:

向试管中加入过量1mol·L-1HCl溶液。

充分振荡,静置。

有淡黄色沉淀生成。

步骤3:

取上层清液于另一试管中,滴加少量0.1mol·L-1HClBaCl2溶液。

有白色沉淀生成,证明固体中混有Na2SO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