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如何选择地质专业的.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445989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61.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是如何选择地质专业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我是如何选择地质专业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我是如何选择地质专业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我是如何选择地质专业的.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我是如何选择地质专业的.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我是如何选择地质专业的.docx

《我是如何选择地质专业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是如何选择地质专业的.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我是如何选择地质专业的.docx

我是如何选择地质专业的

我是如何选择地质专业的

   我出生在一个世代书香的家庭,自渐渐懂事以来,先是生活在沦陷区的北京,后来是国统区的北平,殖民统治下所受到的屈辱和国统时期的物价飞涨、民不聊生给我的少年时代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北京和平解放那年我14岁。

“解放”给我的第一个印象是,那天一大早上街,只花了两块钱买了一张“解敌日报”。

对于当时已经习惯于买东西时动辄花成千上万金圆券的我来说,那真叫人惊奇和喜悦啊。

然后,就是复课,跳集体舞,唱革命歌曲,听公审大会和看白毛女话剧……这一切对我来说都是新鲜的。

这一段时间虽然短暂,但那充满阳光的生活,使我从一个生活圈子狭小、思想单纯的少年,变成了一个追求进步,渐渐融入了集体的青年。

1952年,我面临高考专业的选择。

当时,“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是公众中流行的观念,而“地质”则令人感到陌生。

但那一年,“地质”在号召考生报考的专业中地位是最突出的,其次,还有师范及其它艰苦行业等。

为了响应号召,我毫不犹豫地报考了地质专业。

我记得这是我自己做主的决定,而且也得到了父辈们的支持。

 

大学学习———次终生受益的毕业实习

 

   1952一l956年的大学学习阶段正是国家经过了3年的经济恢复,迎来经济建设高潮的时期,用“蒸蒸日上”4个字来形容当时的国内形势是最恰当不过的了。

为了培养更多的建设人才,院系调整后的大学招生人数大为扩大。

就拿最需要的地质人才的培养来说,1952年一举成立了长春和北京的两所地质学院,仅北京地院就有1200名新生入学。

地质从以前的冷门变成了大热门。

在良好的环境中,一群朝气蓬勃,热情、单纯,一心向往着为祖国地质事业奉献青春的青年人过着紧张而有节奏的生活,同学之间、同学与老师和领导之间都是坦诚相待。

至今,老同学相聚,谈话之间无不对那一段的学习、生活表露出深深的眷恋之情。

   到了1955年,我们面临最后一次的毕业实习。

学生们都直接投入到地质工作的第一线,进行真刀真枪的实践。

这也是建设高潮来临,地质人才奇缺的一种反映。

我和38位同学被分配到了青海省,具体干什么,开始时并不明确。

我们一帮学生拿着学校开的介绍信就上路了。

当时火车只通到兰州,然后换乘长途汽车来到西宁的青海省地质局报到。

我们一行被分配到柴达木盆地北部的大、小柴旦地区填图,编入大队部设在格尔木的632石油普查大队。

填图区是一个连地形图都没有的山前戈壁沙漠地带,荒无人烟。

我们从西宁到格尔木乘的是带蓬的卡车,行李垫在下面,人坐在上面时头几乎顶到车蓬,而且车少人多,相当拥挤,在这样的条件下,一路颠簸着,用了七天才赶到格尔木。

途中翻日月山,过青海湖,本应是一路风光,但在当时的条件下,白天闷在车里,为了赶路每天天黑才到宿营地,在有条件时吃碗面条就睡了,未能充分感受大自然的美景。

同学们在上路前都买了些糕点,可是这些平时难得的美食到了后来却根本难以下咽,可见当时旅途的艰辛。

由于气温高,车走不了多少路就开了锅,遇到这种情况,同学们都踊跃地将水壶中的水贡献出来,自己宁愿忍受着干渴。

   格尔木终于到了。

1955年的格尔木真正是房无一间,有的只是些各式的帐篷。

632大队热情接待了我们。

这时三位老师也来了,并开始给我们组织为期几天的培训,由一位有经验的工程师给我们讲授石油地质的基本知识和理论。

讲课生动有趣,与我在学校听课的感受很不同。

他在单褂外面披着一件皮袄,给我们讲“早穿皮袄午穿纱”的道理,印象深刻。

   工区在格尔木以北约250Km处,由于那里无柴无水,没有开伙做饭的条件,因此,后来的几个月我们所吃的东西都是在格尔木做好的大饼、馒头,然后由三个骆驼队(每队10峰)轮流运去,吃的菜不过是一些黄花、木耳之类的干菜,用从离工区很远的小柴旦拉来的水煮成。

野外工作开始,首先由老师们带领踏勘,建立地层系统和认识有关的地质构造。

这一段时间不长,之后老师们就回校了。

工区分成相互连接的三片地区,由学生们独立组成的三个分队——每队6-8人——分别承担,三个分队再组成中队。

我被任命为中队长,具体任务是使三个分队所填的图能连接起来。

   三个分队都从用测绳拉导线和草测地形图开始。

因工区范围内原来没有地名,同学们就根据地貌特征,看着像什么,就起个什么名字,——如“古城丘”之类,——标在图上,然后,就开始填地质内容,目的是寻找对石油储藏有利的穹隆构造。

当填图进行到一定程度后,我往来于各分队之间的接图任务就随之开始了。

分队之间的距离一般为几十公里,我有时步行,有时骑一匹骆驼。

因为没有什么通讯手段,分队之间的联络全靠担任驼员的藏族同胞带信,以掌握经常搬家的各分队的位置。

由于和藏族驼员之间的语言交流不那么通畅,依然常出现些问题。

我的一次走失事故正是起因于驼员传错了话,把我要去的分队搬家的方向说反了。

—天早上,我带上水和干粮,按照驼员传话的方向出发,黄昏时应该到了,但依然没有见到分队驻地的迹象。

在戈壁沙漠中走了一天,虽然我当时年轻、健壮,但也已感到精疲力竭,赖以生存的水也不多了。

这时我清楚地意识到危险的逼近。

因为,进工区前听人讲过,前不久一个地形测量小组就迷失在柴达木盆地的沙漠之中,全部牺牲了。

走着走着,脚下出现了另一个方向由驼队踩出的路,我发现这条路上的驼粪还不太干,说明不久前有驼队走过。

经过短暂的思考后,我当机立断,离开原来走的路,按这条新发现的路走了。

我当时想,按这条路走总能走到一个有人的地方,已经顾不得原来的计划了。

天渐渐黑了,虽然疲劳,但不敢休息,因为夜里会很冷,听说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坐下来睡着了,就永远醒不过来了。

我绕着一个原点转小圈,好容易熬到了地平线上泛起鱼肚白色,我又继续走。

这一天路程的难度可想而知,幸亏在路上拾到驼队遗在路上的一张饼。

但又没有水,这是致命的。

我头脑一片空白,艰难地向前迈着步子。

突然,路边累累白骨映入我的眼帘,可以辨认出的有人和马的遗骨,还有零乱的毡片和马镫,显然,这是不知在多久以前,未能走出沙漠的人马所留下的,看了使我骇然。

环顾四周仍是无尽的沙漠,当时我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孤独和无助,面对这一堆白骨,心里想,难道这也是我的归宿吗?

经过短暂的心灵震撼之后,我清醒了许多。

那时我是一个刚入党不久的青年、充满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我不能就这样倒下去。

我默念“坚持就是胜利”,鼓起精神,又一步步向前走了。

到了这天的傍晚,实在走不动了,我用尽了最后的气力爬上了一个高出地面几米的平台,躺了下来,希望能有人看到我,营救我。

迷迷糊糊之间,也不知过了多久,听到远处有人一边喊着一边向我跑来,我幸运地得救了。

   第二天我已得到恢复,启程返回我所在的分队。

由于位置清楚了,只半天多的时间,就顺利到达了。

同学们见我回来都非常激动,从老远跑过来把我团团围住,有一位平时对我最好的同学,一把抱住我哭了起来,说:

“以为再也看不到你了”。

原来,当同学们得知我没有按时到达预定要去的分队后,认为我走丢了,都十分焦急,并立即报告了大队,大队的领导也从远在格尔木的大队部赶来,指挥救援。

后来我听说曾有从新疆调飞机,夜晚点燃篝火等方案。

大队长见我回来后,舒了一口气,他一方面安慰我,一方面给我下了一条死规定,以后再不允许一个人行动。

   这次事件令我刻骨铭心,如今,在我进入了老年之后,每想起来,那一个个画面还是那样清晰。

在这次事件中,那种迷失在沙漠中的孤独、无助和重新回到集体中的温暖和幸福,是冰火两重天一般的感受。

   当时,有关部门在管理体制上实行的是照搬过来的“一长制”,我在接受了中队长的任命后,本来有些优越感的我,更有点飘瓢然了。

这使我在处理和同学们之同的关系时缺少了应有的尊重和平等待人的态度,听不进不同意见,也缺乏耐心。

经过这次事件后,我跟同学们之间的关系彻底改变了。

而且通过切身感受而得来的关于个人和集体关系的认识,在我的一生中都起着一定的作用。

这次事件也锻炼了我的意志,使我懂得了“坚忍不拔”精神的可贵。

   在这次近4个月的实习中,还遇到过各种极端的环境,它使我和同学们不只在专业能力方面得到提高,更重要的是在意志力和应对各种困难的能力方面得到了锻炼。

此后,我之所以能够长期在我国北方边陲和中亚邻国的艰苦条件下坚持野外工作,与这次实习中得到的锻炼关系极大。

所以,在我从教的一生中.一直鼓励有志于献身地质科学的年轻学子们,都要勇敢地去经历艰苦环境中的锻炼,哪怕只有一次,也将终生受益,当然,我不是主张故意去冒险。

   1957年少奇同志在接见北京地质学院57届毕业生代表时说,你们是“建设时期的游击队员”,并把伏罗希洛夫元帅送给他的一枝双筒猎枪转赠给了代表们。

消息传来,我感到无比兴奋。

因为,那时我对建设时期游击队员的生活已经有了一些亲身感受,深感少奇同志的这个比喻再贴切不过了。

这个比喻使革命和建设时期的两代人在心灵上得到了交流和沟通,使青年人受到鼓舞。

这个比喻也代表着老一代革命者对年轻一代,特别是青年地质工作者的鼓励和期望,这使我更加坚定了献身地质事业的决心,努力一生都作一个建设时期的游击队员。

 

我的留学生涯——以过硬的野外工作作风赢得了尊重

   1959年10月我赴苏学习。

1961年夏,是我在哈萨克斯坦填图野外工作,也是收集论文资料的第二年。

给我开车的是莫斯科大学哈萨克斯坦基地填图队的一位老司机,叫米沙,他开朗、直率,具有一般俄罗斯人快人快语的性格。

一次,他对我说:

“你们中国来的学生,好歹作点什么,到时候论文都能通过”。

他的这句无心的议论,给了我很大的刺激。

坐在汽车上跑地质路线、隔一定距离下车观察,定点描述,是当时填图队中较普遍的、也是较省力的办法。

但我为了能观察到更多的地质现象和收集到更好的资料,而只要求司机把我送到工区,余下的路不用他管。

地质路线是一步步走的。

正是因为这样,我在前人没有发现过化石,因而长期不能准确确定其时代的地层中,发现了丰富的笔石动物群化石,从下到上共有含笔石的层位20多个,成为当年填图工作中的重大发现。

野外工作结束,全队聚会,那位司机指着我说:

“何国琦一个人走的路比你们全队人加起来走的路还要多”。

这当然只是他的感慨,并没有准确的统计,不过说明他对中国人的看法有了根本改变。

在这里,我要感谢在国内学习时受到的教育和在柴达木和湖北西部高山地区的野外工作中所得到的锻炼。

 

人生道路的又一次选择

 

   比我们早的留苏生都是在浓厚的中苏友好的气氛中度过的,我们刚去的时候也是如此。

但到了1960年,当苏共20大召开和我们的“列宁主义万岁”等三篇文章发表,中苏之间的分歧公开化了,此后,几乎每年的下半年都有争论的新高潮,以至最后发展到越南留学生被当成中国学生而在街上被打和在边境火车站纳乌斯基发生暴力冲突等严重事件。

不过由于大多数苏联老师和同学仍然对我们持真诚友好和热情帮助的态度,使我们的学习得以继续。

   莫斯科大学聚集着各国的留学生,政治活动非常频繁,每当有活动的时候,会场俨然就是一个小联合国。

在这种场合,各国代表纷纷登台,发表各自的意见,在当时中苏关系破裂,矛盾日益尖锐的条件下,有时会发生激烈争论。

那一代的留学生有着强烈的不甘人后和为国争光的精神,驻苏使馆的领导也要求我们多向苏联人民宣传。

我当时是莫斯科大学中圈留学生会的副主席。

在莫斯科大学,由学生们发起的各种活动中,我也经常以中国学生代表的名义出面,是一个前台的角色。

那一段的经历已经过去了半个世纪,许多具体事情的是非曲直也没有必要细说,还是向前看吧!

我在这里做以上的记述,是因为这与我人生道路的选择有一定关系。

   在我研究生学习的后期,导师认为我所收集的地质古生物资料十分宝贵,希望我能多留一段时间,待进一步完善研究工作后,直接拿一个博士学位。

这是一个十分难得的机会,当然,也是我所希望得到的。

但经向驻苏使馆请示,留学生管理处的领导——一位参赞——不仅没有同意延长时间,而且希望我能尽快结束学习后,到使馆工作,说好是临时性的。

无条件服从组织的决定是我当时的坚定信念,所以,只好婉言谢绝了导师的好意。

在无奈之下,导师选派了一位地质师,让我带他一段时间,以便熟悉我的资料和继续我的工作,对这个要求我当然尽力了。

这样,在1963年3月,经过了许多不眠之夜,终于完成了学位论文并顺利通过了答辩。

4月,当送走了一批批踏上归途的同学后,我从莫斯科大学悄然搬到了使馆。

回想起来,在那一段时间里我面临了一次重要的选择。

到使馆工作后,萦绕在我头脑中的问题是如何尽早回国,实现我开展国内外地质对比研究的目标。

此外,对家人的思念之情也越来越强烈,毕竟离开父母和妻儿已经近4年了。

当我的留学生护照换成了外交护照后,内心的矛盾更激化了。

如果按着这条路走下去,就是职业外交官的前途,虽然也好,但我太爱地质专业了,而且这时在专业上已比较成熟,并已有了较明确的科学目标。

经向有关领导多次表达我的想法后,终于得到谅解,并于当年的8月只身回到了阔别已久的祖国。

当火车进关到达了满洲里火车站,办理了相关的手续后,从热情的接待人员手中接过了2元人民币(按规定,运是作为拿留学归国人员从边境到北京的旅途补助),倍感亲切。

然后,一边听着久违了的乐曲,一边在站台上漫步,邓种重新踏上祖国土地的心情是难以形容,也是难以忘怀的。

 

科学的春天

 

   1963年9月,我到北京大学报到。

当时的心情是很激动的,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就要逐步实现了。

可是几乎还来不及作什么事,政治运动的高潮接踵而至。

在63-66年的政治运动中,我还保持着自信,自认为是真心地在“反修、防修”,可是当“文革”开始,我自己也受到“反修、防修”狂潮的冲击时,我迷茫了。

1968年12月26日,当我从学校“宣传队”的广播中,听到了恢复我的自由的消息时,我激动得泪流满面。

但不久就有人告诉我,要继续深挖修正主义的根源,所以那不是真正的“解放”。

长期的压抑,使我一度丧失了信心,面对因住房狭窄而无处可放的成吨图书、资料,曾想过当成废纸一卖了之,从此作个普通劳动者,但终因那是我的心血,也寄托着我的一线希望而没有那样做。

一直到“四入帮”被打倒,对知识分子的“两个估计”彻底被推翻,才真正感到了“解放”。

“科学的春天来了″道出我们的心声。

 

我的学术道路

 

   不管我在学术上还有多大的雄心壮志,但70多岁的人毕竟是夕阳西下,到了作个回顾的时候了。

我不打算罗列一生做过的研究工作,发表的论著,得过的各种奖励等,因为,我觉得那些东西并不能真实地反映我走过的学术道路。

我在留学期间,选择了哈萨克斯坦作为研究区,主要的研究方向是“比较大地构造”学,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回国后能够开展中国北方及其中亚邻区的比较研究,得出规律性的认识,力争对学科的发展做出贡献。

不过,这个目标只有在国家走上了改革开放之路以后,才得以逐步实现。

70年代后期以来,我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研究地区和任务,开始着手实现这个目标了。

我先后承担的研究课题,都属于按照5年一个阶段实施的国家计划。

大体上说,我所作过的研究课题在“六五”至“十五”期间分别在内蒙和甘肃北山、阿尔泰、天山|东准噶尔、西准噶尔,就这样,一晃25年,其间还穿插着多次到邻国的考查。

对每一个地区我都是一条沟一条沟地做地质观察路线,并在野外观察的基础土建立起基本的地层和构造框架,然后,才是室内的分析和综合。

不管地质科学发展到如何高精的程度,它的ABC,或者说它赖以发展的基础,无疑存在于大自然之中,因此,考查的系统性是至关重要的。

   如果把人一生的研究工作比作一盘围棋,那么,我如今已进入了收官阶段。

我不敢说我走过的道路是成功的,更不认为它是唯一的,即使对于地质学科范围内的各研究方向来说,也有着很多不同的选择,但我认为,对于区域性极强的地质矿产研究来说,也许需要围绕一个整体目标,经过了长期的积累,才能有所发现。

   如果不罗列比较具体的研究成果,这25年来我在学术上的贡献主要就是一条,即证明了原来认为以晚古生代造山作用为主的中国北方广大地区,实际上是以早古生代的造山作用为主。

或者按学科前缘领域中学者们所关注的硅铝质大陆型地壳形成的时间来说,中国北方大陆型地壳的主体,在早古生代已形成了,而晚古生代及其以后的地质作用只不过是对于它的叠加和改造。

   我的这个认识其实早在80年代初已经有了,它来源于我对周边国家地质的了解,但是为了证实它,我却经历了25年的漫长而叉艰苦的过程。

长期以来,我的这个认识并不被多数同行所重视,我的老师和同行中的好友们支持我,也是出于看到我是在认真做事。

对此我并不急于争论,而是一点点地积累事实,达需要长期的努力和大量的工作。

随着近年北方地区高精度年代学研究的开展,在各类地质体中发现了越来越多的早古生代的年龄信息。

另外,我在1905-1906年西准噶尔地区的研究工作中,在原认定属于晚古生代的造山带中有幸找到了证明它是早古生代造山带的确切化石依据,从而给我长期的研究工作画上一个园满的句号。

我真正的学术生涯从留苏期间在哈萨克斯坦早古生代地层中发现笔石化石开始,这么多年,在中亚和中国北方转了一大圈,又到了离哈萨克斯坦最近的西准噶尔,并以我从青年时代以来所积累的经验,识别出了含化石的早古生代地层,完成了我对中国北方和中亚邻国大陆型地壳形成时代的论证,说起来,这也是挺凑巧的事。

看起来,人一生能够工作的几十年真的是非常短暂,一晃而过,前后所做的事能相互关联才好。

当然,由于地质学研究的对象庞大、历史漫长,而地质历史留下来的记录又残缺不全,任何新的认识都只有相对意义,需要许多代人的努力,才能一步步揭开属于地球的奥秘。

   我不想展开说新认识在古亚洲研究和探讨地壳演化规律方面的意义,而只是简单说说它在实际应用方面的价值,而这正是我在03年退休之后所报为关注的方面。

既然早古生代是北方大陆地壳形成的主要时期,伴随早古生代阶段地壳的生长,势必有大量的矿产形成,这在我国的邻区已得到了证实,也就是说,邻区存在早古生代形成的重要矿产,而在我国,该阶段的成矿作用尚待加强研究。

另一方面,准噶尔盆地的部分基底被证实出早古生代的陆壳构成,那么,晚古生代的地层就不构成真正意义上的褶皱基底了,而它的过渡性质恰好具有生成油气系统的条件,这在邻国也是得到了证实的,换言之,可以说在现在的准噶尔油田之下还存在更有前景的勘探领域。

以上这两方面就是在我国北方识别出一套早古生代构造层的实际应用价值。

 

 

以下信息摘自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网站:

地质学系(地质学和地球化学专业)

  北京大学地质学系创办于1909年,是我国第一个理科地质学系,也是中国地质科学教育事业的摇篮。

在九十多年的历程中,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地质学家,其中有48位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3位工程院院士。

中国地质事业的开创者章鸿钊、丁文江、翁文灏、李四光等都曾在地质系长期任教。

1993年北京大学地质学系被评为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1999年又被评为国家优秀人才培养基地。

  系内现有院士4人,特聘教授1人,教授25人,副教授30人,其中博士生导师22人,中青年教师中基本都具有博士学位。

师资力量雄厚,实验设备齐全,具有良好的教学环境。

现设有两个本科专业,四个硕士学科点和四个博士学科点及博士后流动站。

两个四年制本科生招生专业是:

  一、地质学专业:

(2002年只招收保送生,专业介绍详见《北大一览》地质学部分)。

  二、地球化学专业:

是近些年来化学和地质学相互交叉出现的新兴边缘学科。

本专业除设有数学、物理、化学、外语、计算机语言等公共必修课和地球概论、岩石学、结晶学与矿物学、地球化学等专业必修课外,同时根据不同的研究方向,设有岩矿材料、宝石学概论、晶体光学、环境地球化学、有机地球化学、实验地球化学、矿产资源经济学、信息地质学、数学地质学等专业选修课。

此外,还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跨系选修全校各种公共选修课。

五个研究方向为:

  1.理论地球化学方向:

是从物质化学组成方面研究固体地球各层圈的基本物质组成、形成条件和演化规律。

研究内容包括自然元素(同位素)、矿物、岩石的成因理论和成岩成矿实验及各种化学测试等。

主要培养将来通过硕士、博士阶段学习,在科研部门或高等院校从事于地球化学基础理论研究和教学科研工作的高级研究、教学人员。

  2.材料类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宝玉石的矿物学特征、鉴别技术、岩矿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质、形成条件和开发应用技术等。

该方向主要培养在宝玉石领域和岩矿材料方面的高级技术型、管理型人才,也可继续深造攻读该方向的硕士、博士研究生。

  3.环境类研究方向:

地学环境是研究其他一切环境的基础。

该方向是应用地质学、地球化学原理,特别是有机地球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理论来研究人类生存环境的控制因素和演变规律,为改善人类生存条件、控制环境污染和提高人类生活水平提供科学依据。

毕业生将来可以在政府有关部门从事环境监测、科研、管理等工作,也可继续深造攻读硕士、博士研究生。

  4.资源类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世界范围内矿产资源、能源资源和水资源的分布、评价、开发技术和综合利用,矿产品经营市场和管理,为人类合理地、有效地利用自然资源提供科学依据和培养高级复合型管理人才,也可继续深造攻读该方向的硕士、博士研究生。

  5.信息地质学方向:

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和数学方法,研究各种地质作用过程的数据信息处理和模拟各种地质作用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影响和控制,为建立数字化地球培养高级研究、技术管理方面的人才,也可继续深造攻读该方向的硕士、博士研究生。

  为保证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和支持莘莘学子们对学业的追求,经学校特批,地质学系的学生免交学费(每年近5000元/人)。

优异者还可获得学校多种类型奖学金的资助,强度从500~2500元不等,最高可达4000元,获奖比例一般在30%以上;对于希望进一步深造的优秀毕业生可以采用免试推荐、连读、提前攻读等形式直接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攻读研究生的人数一般为应届毕业生人数的70%以上。

有实习,大概一个学期吧

你好!

我本科是学油藏工程的,对石油地质比较了解。

其实现在各高校里并没有石油地质这个专业,如果你想搞石油地质可以考工学的矿产普查与勘探(一般考数学2),或者理学的矿物学,矿床学,岩石学(一般为本校高数或数学2,如果搞油的话偏沉积地质学方向)。

地质大学(北京)的能源地质系的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是国家重点学科,大部分导师都是留过学的博士,在石油地质这块实力很强。

地质大学(北京)地学院的矿物学矿床学也非常强大,有几个导师也在搞油。

石油大学(北京&华东的矿产普查也是国家重点学科,就业不错。

我个人认为如果你计算机软件方面强的话考石油很不错,现在很多外国大公司(壳牌,斯伦贝谢,美孚。

)和中石油,海油,中石化都非常缺既能软件开发,又懂油藏描述,储层地质分析的工程师,你会很有前途的!

(年薪诱人):

自然地理就业不会太好,收入有限。

人文地理会更不好,(你特牛或则有关系除外)

石油行业很不错,将来也会很好,你也可以考虑考石油储运,油气田开发,油气井工程等。

(个人看法,仅供参考)

 

12.按圈闭类型划分油气藏

有构造油气藏、地层油气藏和岩性油气藏三大类。

后两类比较难于发现,勘探难度大,称为隐蔽圈闭油气藏。

13.岩石分类

岩石分沉积岩、火成岩及变质岩三大类。

多数油、气储存于沉积岩中,火成岩及变质岩中也可以储存油、气。

常见的沉积岩有砂岩、砾岩、泥岩、页岩、石灰岩及白云岩等。

14.地层及其单位

岩石(特别是沉积岩)常常是由老到新呈现为层状排列的,因而把这些排列在一起的岩石统称为地层。

地层的单位有大有小,因其成因和时代及工作需要可把排列在一起的岩石划分为不同的地层单位和系统。

15.地层时代划分

地层形成的年代有老有新,通常把地层的时代由老至新划分为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等,与“代”相对应的地层单位则称为“界”,如太古界、……新生界等。

“代”可以细分为“纪”,如中生代分为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新生代分为第三纪、第四纪等,与“纪”相对应的地层单位称为“系”,如侏罗系、第三系等。

“纪”和“系”还可以再详细划分,如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公务员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