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说节气十二篇徐廷华课件.docx
《诗说节气十二篇徐廷华课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说节气十二篇徐廷华课件.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诗说节气十二篇徐廷华课件
诗说节气
徐廷华
立春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为公历每年的2月3日至5日之间,表示着春天的开始。
从这一天一直到立夏这段时间,都被称为春天。
今年的立春恰好在2月4日。
古语云:
“立,始建也。
春气始而建立也。
”但就全国大多数地方来说春天的序幕还没有真正地拉开,还会出现“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的景象。
“今朝立春好天气,况是太平朝野时。
”(《广群芳谱·天时谱》杨维祯诗)我国古人向有立春咏诗的传统。
公元767年,杜甫写过一首《立春》诗,诗云:
“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全盛时。
盘出高门行白玉,菜传纤手送青丝。
巫峡寒江那对眼,杜陵远客不胜悲。
此身未知归定处,呼儿觅纸一题诗。
”杜甫所处的唐代,立春日时兴食春饼、生菜,号春盘。
此时他忆起当年在“两京”(长安、洛阳)过立春日的盛况:
盘出高门,菜经纤手,一个个迭送白玉青丝,好不欢乐。
可是现今经过了安史之乱,困居夔州(今奉节),再也不能过那样的立春日了,悲愁之际,只有呼儿觅纸题诗遣怀。
宰相诗人张九龄在《立春日晨起对积雪》中写道:
“忽对林亭雪,瑶华处处开。
今年迎气始,昨夜伴春回。
玉润窗前竹,花繁院里梅。
东郊斋祭所,应见五神来。
”虽然天气还是很冷,可是立春到了,天气就要转暖了,青竹、梅花这些不畏寒的植物长得更欢,开得更盛,播种五谷的日子就要来到了。
南宋范成大的《立春》诗反映了农村生活:
“竹拥溪桥麦盖坡,土牛行处亦笙歌。
曲尘欲暗垂垂柳,醅面初明浅浅波。
日满县前春市合,潮平浦口暮帆多。
春来不饮兼无句,奈此金幡彩胜何。
”竹茂麦肥,土牛笙歌,垂柳吐芽,河水泛波,还有融融春阳耀春市,帆船往来如穿梭。
这自然激起了诗人的诗兴,而吟诗抒怀,是立春日剪金幡、扎彩胜无法比拟的。
除了诗人写,皇帝老儿也爱凑热闹,唐中宗李显在立春这天作《立春日游苑迎春》,诗中写道:
“神皋福地三秦邑,玉台金阙九仙家。
寒光犹恋甘泉树,淑景偏临建始花。
彩蝶黄莺未歌舞,梅香柳色已矜夸。
迎春正启流霞席,暂嘱曦轮勿遽斜。
”写了他在春回大地之日,游园赏春的情形。
虽然寒冷仍未退去,但是春的气息已经显现,梅花报春,柳树显绿,显示出无限生机。
可见这位处优养尊的一国之君,在立春到来日的欣喜之情。
在立春诗中,印象深的还有杨万里的“嫩日催青出冻荄,小风吹白落疏梅。
残冬未放春交割,早有黄蜂紫蝶来。
”陆游的“日出风和宿醉醒,山家乐事满余龄。
年丰腊雪经三白,地暖春郊已遍青。
菜细簇花宜薄饼,酒香浮螘泻长瓶。
湖村好景吟难尽,乞与侯家作画屏。
”两诗字浅意深,一派早春的景象。
吟咏这些立春诗句,心头荡起淡淡春意,冬天总会过去,春天一定会来。
一如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说的:
冬天已经到来,春天还会远吗?
惊蛰
民间有谚语云:
“春雷响,万物长”、“惊蛰节到闻雷声,震醒蛰伏越冬虫。
”这均为惊蛰节气的特征。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第三个节气。
在公历每年3月5日至3月7日之间。
其意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
“蛰”者,藏也。
故《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
“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
是蛰虫惊而出走矣。
”晋代诗人陶渊明有诗曰:
“促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
”实际上,昆虫是听不到雷声的,大地回春,天气变暖才是使它们结束冬眠,“惊而出走”的原因。
古人于惊蛰日,多会吟诗赋词,寄托情怀。
陆游在《春晴泛舟》中云:
“儿童莫笑是陈人,湖海春回发兴新。
雷动风行惊蛰户,天开地辟转鸿钧。
鳞鳞江色涨石黛,嫋嫋柳丝摇麴尘。
欲上兰亭却回棹,笑谈终觉愧清真。
”
曹彦约在《惊蛰后雪作未已阴之湖庄》诗中曰:
“甲拆多应满药栏,跨缧心已拂轻鞍。
正疑阴因仍飞雪,岂有春中却沍寒。
启蛰候虫犹自闭,向阳梅子自能酸。
误成严冷非天意,说与人心作好看。
”
宋朝文人范成大在《惊蛰家人子辈为易疏帘》诗中这样写道:
“二分春色到穷阎,儿女祈翁出滞淹。
幽蛰夜惊雷奋地,小窗朝爽日筛帘。
惠风全解墨池冻,清昼胜翻云笈签。
亲友莫嗔情话少,向来屏息似龟蟾。
”
宋代仇远在《惊蛰日雷》中留下这样的诗句:
“坤宫半夜一声雷,蛰户花房晓已开。
野阔风高吹烛灭,电明雨急打窗来。
顿然草木精神别,自是寒暄气候催。
惟有石龟并木雁,守株不动任春回。
”
流传较广的是唐代诗人韦应物的《观田家》诗,诗云: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
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
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
仓廪物宿储,徭役犹未已。
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
”那意思是说,春雨过后,所有的花卉都焕然一新。
一声春雷,蛰伏在土壤中冬眠的动物都被惊醒了。
农民没过几天悠闲的日子,春耕就开始了。
自惊蛰之日起,就得整天起早摸黑地忙于农活了。
健壮的青年都到田地里去干活了,留在家里的女人小孩就把家门口的菜园子收拾收拾,准备种菜了。
他们每天都忙忙碌碌的,回到家天已经很晚了,还得把小牛牵到村子西边的溪沟里让它饮水。
这样又累又饿,他们自己却不觉得苦,只要看到雨水滋润过的禾苗,心里就觉得很是欢喜。
可是即使他们整日这样忙碌,家里也没有隔夜的粮食,而劳役却是没完没了。
看着这些,诗人想起自己不从事耕种,但是俸禄却是来自乡里,心中深感惭愧。
诗因为接地气,抒民情,系民心,感民恩,而广为传诵。
一如郑板桥的“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史,一枝一叶总关情。
”
春分
春分是个比较重要的节气,“春分者,阴阳相半也。
故昼夜均而寒暑平”,指在春季的三个月之中,春分节气既平分了春季,也平分了昼夜。
它不仅有天文学上的意义:
南北半球昼夜平分;在气候上,也有比较明显的特征,我国除青藏高原、东北、西北和华北北部地区外,大都进入了明媚的春天。
欧阳修对春分有过一段精彩的描述:
“南园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
”写尽了春分节气里的春意融融。
春暖花开,春意盎然,杨柳青青,草长莺飞,小麦拔节、油菜花香,桃红李白迎春黄,春分来临。
沐浴着春风,捧读诗书,走进古诗的春分,自有别样的心情。
“仲春初四日,春色正中分。
绿野徘徊月,晴天断续云。
燕飞犹个个,花落已纷纷。
思妇高楼晚,歌声不可闻”。
徐铉在这首五律《春分日》诗里,逼真地写出了在春分日里思妇的伤春情思,不加雕饰,却令人动容。
诗句平白如话,然意境含蓄丰富,让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他的另一首七绝《春风》——“春分雨脚落声微,柳岸斜风带客归,时令北方偏向晚,可知早有绿腰肥”,同样有名。
唐代武元衡在《春分与诸公同宴呈陆三十四郎中》云:
“南国宴佳宾,交情老倍亲。
月惭红烛泪,花笑白头人。
宾瑟常馀怨,琼枝不让春。
更闻歌子夜,桃李艳妆新。
”写出了春分这天与“诸公同宴”的情景,琢句精妙。
崔融在《和宋之问寒食题黄梅临江驿》诗中云:
“春分自淮北,寒食渡江南。
忽见浔阳水,疑是宋家潭。
明主阍难叫,孤臣逐未堪。
遥思故园陌,桃李正酣酣。
”道出了一个游子的思乡情怀,春分时节,诗人遥思的仍然是故园田间小路两旁的桃李芬芳。
“雨霁风光,春分天气。
千花百卉争明媚。
画梁新燕一双双,玉笼鹦鹉愁孤睡。
薜荔依墙,莓苔满地。
青楼几处歌声丽。
蓦然旧事心上来,无言敛皱眉山翠”——这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的词《踏莎行》。
在这首词中,春分时节的新燕百花跃然纸上,哪知青楼的歌声引得诗人愁,可惜了这美好的“春分天气”。
此外,宋朝文学家苏轼的“雪入春分省见稀,半开桃李不胜威。
应惭落地梅花识,却作漫天柳絮飞”,陆游的“海棠花入燕泥乾,梅子枝头已带酸。
老去懒寻年少梦,春风不减社前寒。
著书敢望垂千载,嗜酒犹须隐一官。
正是闲时无客过,小庭斜日倚阑干”,明代王弼的“未从花下醉清曛,忽忆东风动茜裙。
已按公诗知节候,来年相访在春风”等诗句,都常为人们吟咏。
最著名的是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这首诗平头百姓都会吟诵,一个“绿”字,还是写作上选词炼句的经典佳话。
“二月惊蛰又春分,种树施肥耕地深”,春分也是植树造林的极好时机,古诗就有“夜半饭牛呼妇起,明朝种树是春分”之句。
在火热的农忙季节,要继续用我们的双手去绿化祖国山河,美化我们的生态环境。
清明
提起清明节气,自自然然会出口吟诵起杜牧那首妇孺皆知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的诗句。
清明,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汉刘安《淮南子·天文训》记载说:
“春风后十五日,计指乙为清明。
”清明后来随着岁月的流转演化为一种民俗节日,以扫墓、祭拜等形式纪念祖先;又因含有踏青、郊游的风俗,故又称为踏青节。
古时,人们往往将寒食、清明并提,如韦应物有诗句说:
“清明寒食好,春园百卉开。
”白居易也有诗句说:
“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
”朝廷鉴于民间寒食、清明并举已相沿成习,就以官方文书的形式正式规定,清明到来时,可以与寒食节一起放假。
这项规定距今已经1200多年,说明从那时起,清明就开始具有某种国家法定节日的色彩。
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明定4月5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也叫作“民族扫墓节”。
新中国成立后直到2008年,才将清明节正式立为法定节假日。
古代诗人写清明的诗作特多,或寄情,或抒怀,举不胜举,尤以唐、宋两朝为甚。
白居易的《清明夜》诗曰:
“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
独绕回廊行复歇,遥听弦管暗看花。
”清明节夜晚,清风习习,月色朦胧,用碧玉做成的栏杆和用红色的砖砌成的墙,是刺史的府宅。
独自步行在回旋的走廊中唱歌,远远的听到弦声,默默的欣赏花儿。
韩翃在《寒食即事》诗中说: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暮春的长安城里漫天飞舞着杨花,寒食节东风吹斜了宫中的柳树。
黄昏开始时宫里颂赐新蜡烛,率先升起在皇庭贵族的宫里。
张继在《闾门即事》中云:
“耕夫召募爱楼船,春草青青万项田。
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
”此诗精妙之句是“清明几处有新烟”,清明之前是寒食,民间不用火,清明之后本应“处处有新烟”,现在却因战乱农民都被召去打仗,大片土地都荒芜了,只有寥寥几处的人家燃起新烟,一片凄凉。
宋代宋伯仁《清明插柳》:
“清明是处插垂杨,院宇深深绿翠藏。
心地不为尘俗累,不簪杨柳也何妨。
”诗作既写了古时清明插柳的风俗,又写了作者不为尘俗所累,不想插杨柳。
这是诗人对旧俗提出的疑问,说明古时也是有人经常想到要改革旧风旧俗的。
同时代的另一个诗人王禹偁在《清明》中曰: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领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诗写一个穷苦的读书人,清明节那天,从邻居那里乞得新火,闻鸡鸣而起,借火光来读书。
诗句清新,又耐人寻味。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清明时节那种“乍暖还寒”的景象已经过去,代之而来的则是阳春三月那惠风和畅,杨柳垂丝,绿草如茵,桃红柳绿,山花烂漫,百鸟争鸣的暖融融的景光,人间春意正浓。
谷雨
“不风不雨正晴和,翠竹亭亭好节柯。
最爱晚凉佳客至,一壶新茗泡松萝。
几枝新叶萧萧竹,数笔横皴淡淡山。
正好清明连谷雨,一杯香茗坐其间。
”这是清代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咏谷雨的一首《七言诗》。
诗中表达了在不刮风、不下雨的晴和天气里,翠竹刚刚吐出新叶,傍晚微凉,友人到访,与之论诗作画、品茶赏竹的美好心境。
谷雨是二十四节气的第六个节气。
今年谷雨为4月20日。
谷雨,顾名思义,播谷降雨是也。
如《群芳谱》所言:
“谷雨,谷得雨而生也。
”作为春季最后一个节气,谷雨节气的到来意味着寒潮天气基本结束,气温回升加快。
谷雨时雨水增多,大大有利于谷类农作物的生长。
民间农谚有“谷雨时节种谷天,南坡北洼忙种棉”“谷雨前后,种瓜点豆”等句。
除了郑板桥的那首颇有名气的谷雨诗外,古代诗人还留下了不少写谷雨的佳作。
有借谷雨即景寄怀的:
孟浩然在《春中途中寄南巴崔使君》诗中云:
“旅人游汲汲,春气又融融。
农事蛙声里,归程草色中。
独惭出谷雨,未变暖天风。
子玉和予去,应怜恨不穷。
”
许浑的《送前缑氏韦明府南游》诗说:
“酒阑横剑歌,日暮望关河。
道直去官早,家贫为客多。
山昏函谷雨,木落洞庭波。
莫尽远游兴,故园荒薜萝。
”
唐寅《牡丹图》诗道:
“谷雨花枝号鼠姑,戏拈彤管画成图。
平康脂粉知多少,可有相同颜色无。
”
谷雨时节正是新茶上市之际,诗人们常会围桌品茗吟诗:
林和靖的《尝茶次寄越僧灵皎》一诗写道:
“白云峰下两枪新,腻绿长鲜谷雨春。
静试却如湖上雪,对尝兼忆剡中人。
瓶悬金粉师应有,筋点琼花我自珍。
清话几时搔首后,愿与松色劝三巡。
”
陆希声在《阳羡杂咏十九首·茗坡》中也有“二月山家谷雨天,半坡芳茗露华鲜。
春醒酒病兼消渴,惜取新芽旋摘煎”的诗句。
清乾隆皇帝也写了首《观采茶作歌》:
“前日采茶我不喜,率缘供览官经理;今日采茶我爱观,吴民生计勤自然。
云栖取近跋山路,都非吏备清跸处;无事回避出采茶,相将男妇实劳劬。
嫩荚新芽细拨挑,趁忙谷雨临明朝;雨前价贵雨后贱,民艰触目陈鸣镳。
由来贵诚不贵伪,嗟哉老幼赴时意;敝衣粝食曾不敷,龙团凤饼真无味。
”毕竟是皇帝,那口气实在是大。
写得最美的要数宋代诗人仇远的一首《浣溪沙》词,活脱脱一幅淡淡的水墨画。
词云:
“红紫妆林绿满池,游丝飞絮两依依。
正当谷雨弄晴时。
射鸭矮阑苍藓滑,画眉小槛晚花迟。
一年弹指又春归。
”
“浮云富贵客心寒,故里空怀紫牡丹。
谷雨毋须添国色,江南上巳杜鹃看。
”这是现代诗人吴藕汀写的一首《谷雨》诗。
整首诗描绘了谷雨时节的诸多景物,给人以联想,思绪也跟着走进“百般红紫斗芳菲”的意境里,走进那柳树飞絮、杜鹃夜啼、牡丹吐蕊、樱桃红熟的浓浓春意中。
我特别喜欢这首诗,还是早年抄在笔记本上的。
因为谷雨时节于自然界是生百谷,于人则生梦想。
立夏
进入五月,迎来的第一个节气便是立夏,也是夏季开始的第一个节气。
今年立夏在5月6日。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的这句诗最能代表立夏时节的景色。
《礼记》上说:
“夏之为言,假也。
长之,养之,假之,仁也。
”意思是说,万物在这一季节里,都要长大,走向成熟。
《逸周书·时讯解》中云:
“立夏之日,蝼蝈鸣。
又五日,蚯蚓出。
又五日,王瓜生。
”即说这一节气中首先可听到蝼蝈在田间的鸣叫声(一说是蛙声),接着大地上便可看到蚯蚓掘土,然后王瓜的蔓藤开始快速攀爬生长,描述的就是孟夏之初的物候景象。
“泥新巢燕闹,花尽蜜蜂稀”。
这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季节。
放眼望去,草树青翠欲滴,枝头硕果累累,田野庄稼抽穗,鸟声凋鸣,虫鸣潮起,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正如宋代范成大在《村居即事》诗中所云: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采了蚕桑又插田。
”
古代不少文人墨客,也为这个节气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诗词。
唐代诗人韦应物在五律诗《立夏日忆京师诸弟》中写道:
“改序念芳辰,烦襟倦日永。
夏木已成阴,公门昼恒静。
长风始飘阁,叠云才吐岭。
坐想离居人,还当惜徂景。
”那意思是说春天刚过去,人们还在怀念往昔的时光,但初夏的景色已展现在眼前了。
那浓阴、那山云,都可赏心悦目。
作者希望远在京城做官的兄弟们也能与大自然同乐。
刘禹锡《初夏曲》第二首写得好,诗说:
“时节过繁华,阴阴千万家。
巢禽命子戏,园果坠枝斜。
寂寞孤飞蝶,窥丛觅晚花。
”写春天的繁花已谢,花朵变成果实坠于枝头,有几只蝴蝶还在花丛中流连,似在寻觅春天,殊不知已是夏天的开始。
唐太宗李世民也有首《初夏》诗:
“一朝春夏改,隔夜鸟花迁。
阴阳深浅叶,晚夕重轻烟。
弄莺犹响殿,横丝正网天。
珮高兰影接,绶细草纹连。
碧鳞惊槕侧,无燕舞檐前。
何必汾阳处,始复有山泉。
”诗句细致地描绘了初夏景物的变化:
花叶在晚照中已有了层次,鸟声格外响亮,天空出现了闪亮的丝网,鱼儿在船边欢游,乳燕在檐前翩飞,一切都体现出初夏万物充满生机的景象。
宋司马光《首夏呈诸邻》中云:
“首夏木阴薄,清和自一时。
笋抽八九尺,荷生三四枝。
新服裁蝉翼,旧扇拂珠丝。
莎径热未剧,晨昏来往宜。
”全诗以工笔细致地描绘出初夏的各个特点,用薄如蝉翼的纱做夏衣,将去年的旧扇拿出来再用,夏天开始了,邻里之间正可往来消夏。
“麦黄秧碧百家衣,已热犹寒四月时。
雨后觅春无一寸,蔷薇花发酽胭脂。
”这是杨万里《初夏》诗。
初夏大地,“麦黄秧碧”斑驳多色,如穿“百家衣”,虽不是春天,然蔷薇花却开得正艳。
写尽了人间芳菲四月天的诗情画意。
由此想到海德格尔的一句话:
“人应该诗意地栖居。
”
小满
节气的轮回,也像岁月的流逝一样,这不,刚走过立夏的第十五天,小满就到了。
小满节气,在每年5月20日至22日之间,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第八个节气,意味着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逐渐饱满,但尚未成熟,田野间苦菜欢长,麦秋可以上场了。
故《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云:
“四月中,小满者,物致于此小得盈满。
”
宋诗里歌咏小满节气的诗句不少。
如赵蕃的“一春多雨慧当悭,今岁还防似去年。
玉历检来知小满,又愁阴久碍蚕眠”,王之道的“步屧随儿辈,临池得凭栏。
久阴东虹断,小满北风寒。
点水荷三叠,依墙竹数竿。
乍晴何所喜,云际远山攒”。
在描写小满时节农家生活情状的古诗中,当数欧阳修的《归田园四时乐春夏》最为著名。
其中第二首写道:
南风原头吹百草,草木丛深茅舍小。
麦穗初齐稚子娇,桑叶正肥蚕食饱。
老翁但喜岁年熟,饷妇安知时节好。
野棠梨密啼晚莺,海石榴红啭山鸟。
田家此乐知者谁?
我独知之归不早。
乞身当及强健时,顾我蹉跎已衰老。
意思是说:
夏季的南风频频吹动野草,在随风摇曳的丛深草木间可见到那小小的茅舍。
麦田里那嫩绿的麦穗已经抽齐,在微风中,像小孩子那样摇头晃脑娇憨可爱。
而桑树上的叶子已长得肥肥壮壮的,可供蚕儿吃得饱饱的了。
对于农家来说,他们最盼望的就是个丰收年,至于田园美景和时节的美好他们是无暇顾及的。
诗的最后四句,诗人以议论的方式发出了历尽沧桑的感慨:
我既知归隐田园是这么令人神往,然而我却归隐得太晚了,本应趁着身体强健之时就隐退,可如今岁月蹉跎,自己也已老去。
他的另一首五绝诗“夜莺啼绿柳,皓月醒长空。
最爱垄头麦,迎风笑落红。
”也是写小满的。
还有不少佳句赞颂小满,如“牡丹立夏花零落,玉簪小满布庭前”“立夏桑果像樱桃,小满养蚕又种田”。
说到养蚕,相传小满为蚕神诞辰日。
女织的原料北方以棉花为主,南方则以蚕丝为主。
蚕丝需要靠养蚕结茧抽丝而得,所以我国南方农村养蚕极盛。
故在小满节气中,吟咏蚕的诗句也不少。
最早的《诗经·豳风·七月》中就有“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古代劳动妇女春天在田陌上采桑的情景。
后来的诗人也有写蚕妇生活的: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写尽了蚕农的辛苦和凄凉生活。
同样的感受也反映在唐代蒋贻恭的《咏蚕》诗中:
“辛勤得茧不盈筐,灯下缫丝恨更长。
著处不知来处苦,但贪衣上绣鸳鸯。
”最为人熟知的是: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这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千古名句。
后来这名句诗被用来比喻对爱情的坚贞。
夏至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一个节气。
今年夏至日为6月22日。
《恪遵宪度抄本》有云:
“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
至者,极也。
”是说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
夏至以后,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逐渐南移,北半球的白昼日渐缩短。
故民间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
而此时南半球正值隆冬。
《礼记》中也说:
“夏至到,鹿角解,蝉始鸣,半夏生,木槿荣。
”夏至日阴气生而阳气始衰,鹿角便开始脱落;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后鼓翼而鸣;半夏、木槿这两种植物也逐渐繁盛开花,在仲夏的沼泽地或水田中出现。
夏至以后,即将开始一年里最热的天气——入伏。
夏至节气也是诗人们喜于咏吟的对象,留下了不少佳作。
唐代权德舆有《夏至日作》诗,写道:
“璿枢无停运,四序相错行。
寄言赫曦景,今日一阴生。
”诗说大自然不停地运行,四季交错,虽然夏阳如火,但却意味着阳盛之中也有阴生。
宋朝张耒在《夏至》诗中也隐喻了这样一种哲理,就像酷暑炎夏终将过去,这是自然的规律。
诗说:
“长养功已极,大运忽云迁。
人间漫未知,微阴生九原。
杀生忽更柄,寒暑将成年。
崔巍干云树,安得保芳鲜。
几微物所忽,渐进理必然。
韪哉观化子,默坐付忘言。
”
韦应物在《夏至避暑北池》诗中云:
“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
未及施政教,所忧变炎凉。
公门日多暇,是月农稍忙。
高居念田里,苦热安可当?
亭午息群物,独游爱方塘。
门闭阴寂寂,城高树苍苍。
绿筠尚含粉,圆荷始散芳。
于焉洒烦抱,可以对华觞。
”诗写夏至到了人们生活的变化。
黑夜变长,官府少事,农夫最忙。
诗人闭门避暑,欣赏竹荷风光,如有烦闷,可举杯消忧。
贾弇的《孟夏》诗中道:
“江南孟夏天,慈竹笋如编。
蜃气为楼阁,蛙声作管弦。
”诗说一进入夏天,慈竹长得密集而有序,远望云气如楼阁,幻同似境,耳边还有青蛙奏乐,夏天真是迷人啊。
夏至正处在梅雨天中,农民们希望这时能够下足雨,以保障秋季的丰收。
宋代诗人苏辙《五月十九日夏至喜雨》(农历)表达了这一愿望:
“一旱经春夏已来,好雨连宵晓未收。
气爽暂令多病喜,来迟未解老农忧。
力耕仅是公家取,遗秉休违寡妇求。
时向林间数新竹,箨龙腾上欲迎秋。
”
夏至午后至傍晚常会形成雷阵雨,骤来疾去,变幻莫测。
由于降雨范围小,人们称为“夏雨隔田坎”。
唐代诗人刘禹锡《竹枝词》中巧妙地借喻这种气候特点,写出“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的著名诗句。
“东边日出西边雨”一句,不光是写景,和下句连起来看,实是借其双关语来写男女之情。
现代人常用后两句诗,形容一对恋人微妙的情感关系。
不过原诗的“道是无晴却有晴”也改成了“道是无情却有情”了。
小暑
小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第十一个节气。
暑者,热也。
小暑为小热,还不十分热。
小暑的标志:
出梅、入伏。
今年小暑节气在公历7月7日。
我国古代将小暑分为三候:
“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鹰始鸷。
”小暑时节大地上便不再有一丝凉风,而是所有的风中都带着一股热浪;《诗经·七月》中描述蟋蟀“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即小暑节气的时候,由于天气炎热,蟋蟀离开了田野,到庭院的墙角下以避暑热;在这一节气中,老鹰因地面气温太高而居清凉的高空中活动。
农谚说:
“热在三伏”。
小暑节气正是初伏前后,气温较高,光照充足,植物、花卉生长旺盛。
唐代诗人独孤及在《答李滁州题庭前石竹花见寄》诗中有:
“殷疑曙霞染,巧类匣刀裁。
不怕南风热,能迎小暑开”的诗句,描写的就是小暑时节盛开的石竹花。
古代,诗人写小暑的诗作不少。
元稹在《小暑六月节》诗中云:
“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
竹喧先觉雨,山暗已闻雷。
户牖深青霭,阶庭长绿苔。
鹰鹯新习学,蟋蟀莫相催。
”诗意是说暖热的夏风到了,原来是循着小暑的节气而来。
竹子摇曳地喧哗声表明大雨即将来临,山色灰暗仿佛听到了远处隆隆的雷声。
正因为炎热季节的一场场雨,才有了门户上潮湿的青霭和院落里蔓生的小绿苔。
鹰感受阴气,乃生杀心,学习击搏之事;蟋蟀至七月则远飞到野外了。
小暑一过,夜晚的时候人们就会开始走出屋外纳凉。
秦观有首《纳凉》诗,写的就是这一景象。
诗说:
“携杖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
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
”秦少游的这首诗抒发了夏夜乘凉的愉悦之情,作者通过笛声悠扬和莲香的清淡,写出凉生心静的适宜。
孟浩然也写有《夏日南亭怀辛大》一诗: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夕阳忽然间落下了西山,东边池角明月渐渐东上。
披散头发今夕恰好乘凉,开窗闲卧多么清静舒畅。
清风徐徐送来荷花幽香,竹叶轻轻滴下露珠清响。
意欲取来鸣琴轻弹一曲,只恨眼前没有知音欣赏。
感此良宵不免怀念故友,只能在夜半里梦想一场。
朱熹的《夏日》写得也挺有意思,诗云:
“季夏园木暗,窗户贮清阴。
长风一掩苒,众绿何萧掺。
玩此消永昼,泠然涤幽襟。
俯仰无所为,聊复得此心。
”朱熹的这首诗写夏日消暑之法,玩景是为了“涤幽襟”,求的是心静。
杨万里的《夏夜追凉》更是写得微妙。
诗云:
“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
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
”
确实,苦热的小暑,总是让人心绪躁动不宁。
读读几首消暑诗,不觉间也就心静而自然凉了。
其实,不光是对暑热需要心静,世上的许多事情都需要淡然处之,惟有淡然,才会淡定。
大暑
日子走着走着就到了大暑节气,这是一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