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知识点汇总.docx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知识点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知识点汇总.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知识点汇总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 人的由来
一、人类的起源和进化
1.进化论的建立者达尔文提出:
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曾广泛分布在亚、非、欧洲等地区,尤其是非洲的热带丛林。
2.现代类人猿包括:
大猩猩、黑猩猩、长臂猿和猩猩
3.人类进化的原因:
森林大量消失,树栖生活为主的森林古猿为了适应环境下地生活, 逐渐能直立行走、制造并使用工具、最后进化成人类。
4.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二、人的生殖
1.概念:
产生生殖细胞,繁殖新个体的过程,也是种族延续的过程。
2.生殖系统
(1)男性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2)女性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外生殖器:
即外阴
(3)精子、卵细胞和受精
精子:
雄性生殖细胞,小,似蝌蚪,有长尾,能游动
卵细胞:
雌性生殖细胞,球形,人体内最大的细胞,细胞质中的卵黄为胚胎发育初期提供营养
受精:
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
受精场所:
输卵管
3、胚胎的发育和营养:
(1)精子和卵细胞在输卵管结合形成受精卵,受精卵发育成胚泡。
胚泡移到子宫中,最终附在子宫内膜。
胚泡中的细胞继续进行分裂和分化,逐渐发育成胚胎。
胚胎经过8周左右形成胎儿。
胎儿经过40周左右从母体的阴道排出,新生儿诞生,这一过程叫做分娩。
(2)胎儿生活在子宫内半透明液体——羊水中,通过胎盘、脐带从母体中获得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和氧。
废物从胎盘经母体排出
三、青春期
1、描述青春期的发育特点
(1)青春期形态发育的显著特点是身高和体重迅速增长;
(2)青春期发育的突出特征是性发育和性成熟。
(3)神经系统以及心脏和肺等器官的功能明显增强;
(4)性器官迅速发育和成熟,并伴随一些生理现象。
性器官在垂体分泌的促性腺激素的作用下得到迅速发展,男孩出现遗精,女孩出现月经现象,在性激素的作用下,出现第二性状,如男孩的喉结等。
2、青春期的心理变化 :
(1)独立意识增强与依赖性并存
(2)内心日益复杂,不愿与人交流 (3)先疏远、后依恋异性
3、青春期的卫生:
1)遗精:
男子进入青春期以后,在睡梦中精液自尿道排出的现象。
精液是由精子和精囊腺、前列腺所分泌的黏液组成,呈乳白色
2)月经:
女子进入青春期以后,每月一次的子宫出血现象。
形成原因:
卵巢和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有关
形成过程:
卵巢分泌的雌性激素使子宫内膜增厚,血管增生,卵细胞发育成熟从卵巢排出,若未受精,雌性激素分泌减少,子宫内膜坏死脱落,出血脱落的子宫内膜碎片连同血液一起从阴道流出,形成月经。
3)
四、计划生育
第二章 人体的营养
一、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人体需要的六大营养物质及其作用:
无机盐的作用:
维生素的作用:
人体一旦缺乏维生素,会影响生长发育,甚至患病。
二、消化和吸收
1、探究试验:
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见书P30—31)
淀粉在口腔中的消化与唾液的分泌、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都有关系。
牙齿的切碎和
磨碎以及舌的充分搅拌,能使唾液更加充分地与食物碎屑混合,更好地促进淀粉的变化。
消化系统的组成和消化腺
1、消化道由上到下依次是:
(1)口腔——牙齿的咀嚼磨碎食物,舌的搅拌使食物和唾液混合
(2)咽和食道——食物的通道,没有消化作用
(3)胃——通过蠕动,使食物和胃液混合,并初步消化
(4)小肠——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小肠的起始部位为十二指肠)
(5)大肠——使食物残渣推向肛门(大肠的起始部位为盲肠)
(6)肛门
2、消化腺
(1)唾液腺——分泌唾液,唾液淀粉酶能初步消化淀粉(淀粉
麦芽糖)
(2)胃腺——分泌胃液,能初步消化蛋白质
(3)肠腺——分泌肠液,能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肪
(4)胰腺——分泌胰液,能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肪
(5)肝脏——分泌胆汁,不含消化酶,能乳化脂肪。
注意:
唾液腺、胰腺、肝脏位于消化道外,胰腺和肝脏分泌的消化液注入到十二指肠后与食物接触。
胃腺和肠腺位于消化道内。
肝脏是最大的消化腺。
肝脏是人体最大的消化腺
3)小肠的结构特点:
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
肠壁构造(由内向外):
黏膜、黏膜下层、肌肉层、浆膜
小肠适于消化、吸收的特点:
(1)最长,大大增加了消化和吸收的面积,适于消化和吸收;
(2)内表面具有环形皱襞和小肠绒毛(大大增加了消化和吸收的面积);
(3)小肠绒毛内有毛细血管、毛细淋巴管,绒毛壁和毛细血管、毛细淋巴管的管壁都很薄,
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这种结构有利于吸收营养物质;
(4)小肠内有各种消化液。
(5)营养被小肠吸收后,随即由内壁毛细血管吸收氨基酸和葡萄糖等营养物质运往全身
1、食物的消化
蛋白质:
消化始于胃,最终被消化成氨基酸
糖类:
消化始于口腔,最终被消化成葡萄糖
脂肪:
消化始于小肠,最终被消化成甘油和脂肪酸
胃:
少量的水、酒精(非营养)
小肠(主要的吸收场所,与其结构有关):
吸收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 大部分水、无机盐和维生素。
大肠:
只吸收少量水、无机盐和一部分维生素
三、关注合理营养和食品安全
1、合理营养
2、设计一份营养合理的食谱:
(1)按“平衡膳食宝塔”均衡摄取五类食物,以避免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剩;
(2)人每天摄入最多的应该是米、面等主食,其次是蔬菜、水果,摄入量最少的是脂肪食品;
(3)人在早、中、晚餐的能量摄取应当分别占30%、40%、30%。
3、食品安全
第三章 人体的呼吸
一、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 (人的呼吸系统有呼吸道和肺组成)
1、呼吸道的组成:
呼吸道的作用:
①具有保证气体顺畅通过的结构
②能对吸入的气体进行处理,使到达肺部的气体温暖、湿润、清洁。
③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
所以我们要保持环境中的空气新鲜、清洁
2、肺
(1)位置:
胸腔内,左右各一
(2)结构:
由无数个肺泡构成,肺泡外包绕着毛细血管,肺泡和毛细血管的壁都很
薄,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适于气体交换。
(3)功能:
气体交换
3、会厌软骨的作用:
吞咽时,会厌软骨像盖子一样盖住喉口,以免食物进入气管 边笑边吃,吞咽时会厌软骨来不及盖住喉口,食物进入气道,会引起剧烈的咳嗽。
二、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1、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位于胸腔,左右各一个,左肺有两叶,右肺有三叶,一分钟大约呼吸16次。
2、肺泡内的气体交换
由于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是一层扁平的上皮细胞,当吸入的空气到达肺泡时,空气中的氧气透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同时,血液中的二氧化碳也透过毛细血管壁和肺泡壁进入肺泡,随呼气的过程排除体外。
进入血液中的氧,通过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里
※吸运动 包括 吸气 和 呼气 两个动作。
3、血液与组织细胞的气体交换
血液中的氧气运送到组织细胞处,通过气体的扩散作用,氧气可以透过较薄的血管壁进入到组织细胞内,同时,细胞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也通过扩散作用进入到血液中。
进入细胞的氧气,最终在细胞内的线粒体中参与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三、人体内能量来自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
1.细胞中的呼吸作用
有机物(储存着能量)+ 氧气→ 二氧化碳 + 水 + 能量
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
2.有机物的氧化分解主要在线粒体中进行。
第四章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
一、流动的组织—血液
血浆,血液分层后,上层淡黄色的半透明液体是血浆,约占血液总量的55%,下层红色的部分是红细胞,两层交界面有很薄的一层白色物质是白细胞与血小板。
血细胞
1、红细胞呈红色是血细胞中数量最多的,呈两面双凹的饼状。
(缺少红细胞会贫血)
2、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寿命只有12天,富含血红蛋白,具有运输氧的功能。
3、血红蛋白含铁,在含氧量高的地方容易与氧结合,在含氧量低的地方容易与氧分离。
(红
细胞具有运氧功能的原因)
4、白细胞有细胞核,比红细胞大,但数量少,能吞噬病菌和死细胞。
(缺少伤口会发炎)
5、血小板是最小的血细胞,没有细胞核,形状不规则,有止血、凝血的作用 ※血液不仅具有运输作用,还有防御和保护作用。
二、血流的管道—血管
1)血管的种类、结构与功能
三、输送血液的泵-心脏
1、心脏是一个主要由肌肉组成的中空的器官。
内部厚厚的肌肉将心脏分成左右不相通的部分,每一部分都有上下两个空腔,上空腔是心房,下空腔是心室。
2、与左心室相连的是主动脉,与右心室相连的是肺动脉,与左心房相连的是肺静脉,与右心房相连的是上腔静脉和下腔静脉,心房与心室之间,心室与动脉之间都有能开闭,只朝一个方向开的瓣膜,能够防止血液倒流。
3、一次心跳包括心脏的收缩与舒张的过程。
血液在心脏和全部血管所组成的管道中进行的循环流动。
(1)血液在心脏处的流动方向:
静脉→心房→心室→动脉
循环途径:
体循环是血液从左心室出发回到右心房, 肺循环是血液从右心室出发回到左
心房。
(2)体循环的途径:
左心室→主动脉→全身各级动脉→ 全身毛细血管→上、下腔静脉→右心房
(3)肺循环的途径:
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
※肺循环和体循环在心脏处汇合。
*区别动脉血和静脉血:
动脉血:
含氧丰富,颜色鲜红。
静脉血:
含氧较少,颜色暗红 瓣膜:
房室瓣(位于心房和心室之间,只朝向心室开) 保证血液按一定的方向流动
动脉瓣(位于心室与动脉之间,只朝向动脉开) (心房→心室→动脉)
心脏的功能:
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
*心房、心室与瓣膜的活动关系:
(4)出血的初步护理:
毛细血管出血:
血液呈红色,自然止血,应消毒;
动脉出血:
血色鲜红,血流猛急,在受伤动脉近心端进行压迫止血;
静脉出血:
血色暗红,血流缓和,在受伤静脉远心端进行压迫止血。
四、 输血与血量
1、血量:
占体重的7-8%
2、输血:
血型:
A型、B型、AB型、O型 ※输血:
以输同型血为原则
下表是在没有同型血可输而且情况危急时,可以缓慢输入,大量输血还是要实行同型输血。
第五章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
一、排泄
概念:
体内物质分解时产生的二氧化碳、尿素以及多余的水分和无机盐等排出体外的过程。
途径:
1)皮肤:
以汗液的形式排出水、无机盐、尿素
2)呼吸系统:
以气体的形式排出二氧化碳、水
3)泌尿系统:
以尿液的形式排出水、无机盐、尿素
区别于:
排遗:
食物消化后的残渣形成的粪便排出体外的过程。
二、泌尿系统的组成
1、 肾脏:
形成尿液的场所 。
2、肾脏位于人体腹腔后壁脊柱的两侧,左右各一个,每个肾脏由100多万个肾单位构成,肾单位是形成尿液的基本单位,肾单位的结构与功能:
※被重新吸收的物质进入包绕肾小管外面的毛细血管中,送回到血液里,剩下的水和无机盐、尿素等形成尿液。
3、人体每天排出的尿液约1.5升,比原尿少了许多。
(1)输尿管:
尿液经过输尿管进入膀胱
(2)膀胱:
暂时储存尿液,尿液达到一定量时,人就产生尿意。
(3)排尿时,尿液经过尿道排出体外尿道
第六章 人类生命活动的调节
一、人的视觉和听觉
(一)视觉
1、看物体时,它身上反射出来的光线进入眼睛时,依次经过角膜、瞳孔、晶状体和玻璃体,在视网膜形成物象,视网膜上对光线敏感的细胞将图像信息,通过视觉神经将信息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
2、眼球的结构与功能
3、眼的卫生保健:
近视:
由于眼球前后径过长,或晶状体曲度过大,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
矫正:
戴凹透镜
远视:
由于眼球前后径过短,或晶状体曲度过小,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后方
矫正:
戴凸透镜
(二)耳的结构和功能:
1、外耳:
耳廓(收集声波)、外耳道
2、中耳:
鼓膜(接受刺激,产生振动)、听小骨、鼓室
3、内耳:
半规管和前庭:
两者是感受头部位置的变动的情况,与维持身体平衡相关(如晕车) 耳蜗(听觉感受器):
内有对声波敏感的感觉细胞,细胞将声波信息通过听觉神经传给大脑的听觉中枢
4、咽鼓管:
由鼓室通向咽,调节鼓膜两侧压力差
※听觉的形成:
声波→外耳道→骨膜(振动)→听小骨→刺激耳蜗的感觉细胞→听觉神经→大 脑皮层的听觉中枢
保护耳朵和听觉的措施:
1、减少或消除噪声;2、不要用尖锐的东西挖耳朵;3、遇到巨大声响要迅速张开嘴巴,或闭嘴堵耳,要保持骨膜两侧的大气压力平衡;4、及时治疗鼻咽部的炎症;5、避免脏水进入外耳道而发生外耳道感染
二、神经系统的组成
1、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2、神经元又叫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包括细胞体和突起两个部分。
(1)神经细胞生有许多的突起,这是它与其他细胞的区别,突起有短的也有长的。
长的突起外表大都淘友一层鞘,组成神经纤维,神经纤维集结成束,外面包有膜,构成一条神经。
神经纤维末端的细小分支叫做神经末梢,它们分布在全身各处
(2)神经元的功能:
感受刺激,产生兴奋,传导兴奋(兴奋是以神经冲动的形式传导的)
三、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
1.反射的概念:
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的各种刺激所产生的有规律的反应。
2.反射弧的概念:
参与反射的神经结构
组成:
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感受器:
股四头肌及肌腱内的感觉神经末梢,收到刺激产生神经冲动。
传入神经:
将神经冲动传到脊髓中特定的神经中枢
神经中枢:
脊髓灰质内的膝跳反射中枢 ,其神经元收到信号后产生神经冲动,并将它传出神经。
传出神经:
将来自中枢的神经冲动传到神经末梢。
效应器:
传出神经的神经末梢与相应的肌肉组成。
※与语言文字有关的反射式最复杂的,也是人类所特有的
3.反射的类型
简单的反射:
神经中枢位于脊髓灰质内
复杂的反射:
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内
四、 激素调节
1、内分泌腺分泌激素:
内分泌腺没有导管,它们的分泌物是激素,直接进入腺体内的毛细血管,并随着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各处。
2、激素:
由内分泌的腺细胞所分泌的、对身体有特殊作用的化学物质。
3、内分泌系统的组成部分 腺体 分泌的激素 作用
4、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的关系:
人体的生命活动的调节主要受到神经系统的调节,但也受到激素的调节
第七章、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
1、人口的增长会对资源、环境和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我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为了控制人口数量和提高人口素质,我国把计划生育列为一项基本国策
2、分析人类活动影响生态环境的实例
(1) 人类活动改善生态环境-“三北”防护林
(2)
3、环境污染:
概念:
指人们在生产或者生活中排放的有害物质,对环境的影响
污染的种类:
酸雨、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音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光污染等等
4、拟定保护生态环境的计划
保护生态环境要做好以下工作:
①保护森林和植被
②控制酸雨,减少环境污染
③提高全民的环境保护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