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433521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8.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文.docx

《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文.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文.docx

论文

体验式教学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运用

一.立论依据

(一)选题的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1)体验式教学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的唯一来源,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人们对一个具体事物的认识过程,往往是一个由“实践——认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的艰苦探索过程。

学生的学习是一种认识活动,因此,教学中教师不能把学生当作“盛知识之水的容器”,而应把学生看成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情感的主动的学习主体,让他们在“体验”中通过动手操作、直观感受、角色模拟等活动,产生犹如切身的感受,从而实现由现实生活中的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最终达到行为与认知的统一。

(2)体验式教学符合高中生认知心理特点。

高中阶段又称青年中期,约从14、15岁开始到17、18岁结束。

经过前几个阶段的连续发展,高中生在生理发育上已基本成熟,在智力发展上也已接近成人水平,心理特征呈现半幼稚半成熟状态,具有明显的独特性和过渡性,表现在:

注意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能较长时间地注意与自己兴趣有关的事物,并能分配注意;观察具有一定的目的性、系统性、全面性,但欠精确;初步完成从具体思维为主到抽象思维为主的过渡,开始理智地思考问题,但时常需直观的、感性经验的支持;思维活跃,经常提出问题,能独立地判断是非善恶,不轻信别人的结论,爱评论和争论,希望独立地解决问题,但往往会以点概面,比较偏激。

这决定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注重“填鸭式”的灌输、说理,而应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教师积极模拟情境或提供实践机会,引导学生由被动到主动、由依赖到自主、由接受性到创造性地对教育情景进行体验,并且在体验中学会避免、战胜和转化消极的情感和错误认识,发展、享受和利用积极的情感与正确的认识,使学生充分感受蕴藏于这种教学活动中的欢乐与愉悦,从而达到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目的。

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给学生提供观察、思考的机会;参与、表现的机会;动手操作实践的机会,注意学生的亲身体验,让学生通过亲为和亲验,启动全部心智去参与、感受、体悟、移情,通过体验与内省实现自主学习,从而达到自我完善和提升的内化过程,学生的知识不是“灌”的,而是通过体验“悟”出来的,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心中悟出始知深,绝知此事须躬行”。

2.实践意义

(1)体验式教学符合新课改要求,突出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

“本课程要引领学生在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感受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应用知识的价值和理性思考的意义;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充满教学民主的过程中,提高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能力。

”在体验式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在活动中学”,积极创设各种教学情景,通过引导学生进行亲身体验、探究,引发学生积极情感共鸣,使他们能主动追求教学内容,获得知识感悟。

(2)体验式教学有利于发挥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

现代教育学家叶圣陶曾经说过:

“思想政治教育重在实做而不在于能说会道”,说明思想政治教育强调知行统一,教学评价应着重对学生实践的考察,只有这样才能突出思想政治课德育的功能。

但是在现实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家长对学生的评价、学校对老师的评价以及社会对学校的评价,仍然是以考试成绩作为根据和尺度。

这种应试教育的思想和评价机制导致教师、家长、学生、社会只看分数,过分重视考试成绩,对于学生实践能力如何、是否言行一致在评价内容上没有体现,产生师生忽视德育的现象,有的思想政治课成绩“高分”者自私、冷漠、心胸狭窄、缺乏爱心,甚至有人说德育已“失效”,虽然有些夸大其词,但也给我们敲响警钟,说明思想政治教学严重淡化德育功能,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

体验式教学在实施过程中就是要在学生之情与知识之情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通过体验,能“以他情激我情,以过去之情唤今日之情”。

由此可见,只有体验,才能加深对知识的认知,才能形成正确的行为。

“体验的出发点是情感,主体总是从自己的命运与遭遇,从内心的全部情感积累和先在的感受出发去体验和揭示生命的意蕴;而体验的最后归结点也是情感,体验的结果常常是一种新的更深刻的把握了生命活动的情感的生成。

”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将自己的思想道德认知转化为自己的道德行为,实现知行统一。

因此,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活动,比如:

开展主题班会、举行升旗仪式、募捐活动、禁毒宣誓、社会调查等,创设情景,有利于促使学生在参与活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将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逐步提高思想政治素养。

(3)体验式教学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我国新课程改革目标主要内容有:

“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获得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等。

”新课程培养目标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

传统教学往往重书本、轻实践,重分数、轻体验,重结果、轻过程,完全把学生看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忽视了学生德体美劳等其他素质的培养,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在体验式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的情感等各种体验活动,不仅学到了知识,开发了潜能,而且提高了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有关体验式教学的研究在国内外由来已久:

(一)国外研究现状:

1.杜威的“做中学”。

西方的体验学习思想最初来自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的“经验学习”。

经验是实用主义哲学的核心概念,杜威认为,“经验包含一个主动的因素和一个被动的因素,这两个因素以其独特的形式结合着。

”这两个要素就是体验(Experience)和承受(Undergoing)。

体验式为获得某种结果而进行的尝试,承受是接受感觉或承受体验的结果。

也就是说,只有当主动的体验和被动的承受结合在一起,才构成类经验。

他认为,学生要获得真知,必须通过运用、尝试、改造等实践活动来获取,只有通过具体的“做”,才能达到改造个体行为的目的。

2.皮亚杰的认知发展心理学

皮亚杰认为,体验、观念、反思和行动四个维度构成了成人基本的连续性发展思维。

他提出,从婴幼儿期到成人期,思维的发展经历了从具体形象感知到抽象建构,从积极的自我中心到反思性的内化学习模式。

认知的发展受三个基本过程影响:

同化,顺化和平衡。

学习过程得以发生和发展,使个体认知结构与社会环境和物理环境的体验之间的“同化”与“顺化”的相互作用的过程。

儿童智力是儿童在与环境积极探究和应对的交互作用的体验中逐步形成的。

体验是人们认识的直接来源。

3.罗杰斯的人本主义理论

罗杰斯强调教学要重视学习者的个人体验。

他提出,人类拥有学习的天然潜资,只有当学习者认识到所学内容与其相关并能使学习者积极参与其中时,意义学习才发生,而只有自发式的认知和情感都参与的体验学习才可能最持久和深入。

他提出教育的价值在于人的自我发展、自我实现,而“自我”是个体的一种体验,包括“个体整个儿地去知觉的机体,体验到的所有知觉,这些直觉与所处黄及各种其他知觉以及整个外部世界发生关系的方式”,是对自己的能力、感受、情感以及生理方面的认识。

4.D.A.库伯的“体验式学习”

D.A.库伯认为“学习是体验的转换并创造知识的过程”,他将体验学习的特征概括为六个方面:

第一,体验学习是一种过程,而不是结果;第二,体验学习是以体验为基础的持续过程;第三,体验学习是辩证对立方式中解决冲突的过程;第四,体验学习是一个适应世界的完整过程;第五,体验学习使个体与环境之间连续不断的交互作用过程;第六,体验学习是一个创造知识的过程。

库伯将体验式学习分为四个阶段:

具体的体验,反思和观察,形成抽象概念和原理以及在新情境中体验概念的意义。

(二)我国国内研究现状:

在我国注重学生体验的教学思想由来已久。

如:

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和思想家孔子提出:

“多闻,择其善而从之;多见,而识之。

”从中可见,孔子教学不仅是学习书本知识,还强调通过学生自己的亲身实践来学习,注重引导学生体验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明末清初王夫之,创造性地提出了“行先知后”,“知行始终不相离”,“行可兼之,而知不可兼行”,“知行相资以为用”(《礼记章句》卷三十一)等唯物主义知行观。

王夫之强调行先与知,行是知的基础和来源。

这与我们现在所提倡的“体验”有相似之处。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

陶行知指出:

“我们此地的教育,是生活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

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

”可见,生活即教育与人类社会现实中的种种生活是相应的,“生活即教育”就是在生活中接受教育,教育在个人的种种生活体验中、生命体验中进行。

蔡元培反对注入式教学,提倡发挥儿童个性,要学生自动、自学、自助,“教育者,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

当代中国体验式教学的相关研究和论说:

.情感说

当前我国一些学者从主体在体验中的情感活动来定义体验,可分为情感说和意义建构说。

受心理学情感理论的影响,持情感说观点的学者将体验视为情感。

如北京师范大学的裴娣娜教授认为,体验是“一个人对愿望、要求的感受”。

受现代西方人本主义哲学的影响,持意义建构说的人将体验规定为意义的建构和价值的生成。

如张华认为:

体验立足于精神世界,立足于人、自然、社会、整体有机统一的“存在界”,是意义的建构,价值的生成,指向于对世界的理解与超越。

.活动说

此类观点强调体验是一种人类活动,包括:

活动——过程说,活动——结果说,特殊活动说。

持活动——过程说观点的人,如沈建认为:

体验是主体内在的历时性的知、情、意、行的亲历、体认与验证。

它是一种活动,更是一种过程。

体验是生理和心理、感性和理性、情感和思想、社会和历史等各方面复合交织的有机整体的矛盾运动。

持活动——结果说观点的人,如李英认为;体验,既是一种活动,也是活动的结果。

作为一种活动,即主体亲历某件事情并获得相应的认识和情感;作为活动的结果,即主体从其亲历中获得的认识和情感。

这里的“亲历”包括两层意思:

一是实践亲历,指主体在实践上亲身经历某件事并获得相应的认识和情感;二是心理亲历,指主体从心理上对自己或他人的“亲身经历”进行体验。

借鉴前苏联心理学家瓦西留克体验心理学的概念,持特殊活动说观点的人,把体验当作一种特殊的活动,一种精心设计的活动。

如朱小蔓所说的主动体验过程。

.实际语境说

学者杨四耕认为,“对于体验的界定,应立足于实际的教学语境中关于体验的使用情况,采取兼容并蓄思维方法。

我们称之为实际语境说。

体验作为一种哲学概念,有本体论和认识论之说。

在认识论中,体验是一种认识方式;在本体论中,体验是一种存在方式。

体验作为一种心理学概念,主要指一种有诸多心理机能共同参与的心理活动,这种心理活动是由感受、理解事物,因发现事物与自我的关联而发生的认知产生、情感融入、态度和意义的生成。

体验作为一种美学概念,是指审美体验,是“读者在观赏和享受美时产生的深层的、活生生的、令人沉醉痴迷而难以言说的特殊的内心感受,伴随着紧张、剧烈的内部活动、丰富活跃的思想、热烈欢快的情感。

”在审美体验中,人所感受的是一种生命的领悟和超越。

体验作为一种教育学概念,即作为一种活动,也是活动的结果。

它包括三层意思:

经历、情感和认识,涵盖两个方面:

活动和结果。

二.研究方案

1.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1研究目标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感悟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提倡活动、操作、实践、考察、调查、探究、经历等多种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从死记硬背的状态中解脱出来,彻底改变传统的接受性学习方式,形成“体验-感悟-反思”的新的“体验性学习”方式。

1.2研究内容

(1)寻找高中教师与学生知识水平的契合点。

(2)探析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师生体验的缺失现象。

(3)高中思想政治课实施体验式教学中值得注意的问题。

1.3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探析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师生体验的缺失现象。

(2)从高中思想政治课体验式教学的内涵、类型及设计与实施过程进行实践探索,并提出实施体验式教学中值得注意的问题。

2.拟采取的研究方法及可行性分析

2.1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包括文献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实验研究法等。

文献研究法。

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是本研究的方法之一。

利用各种途径查阅、收集和整理与体验式教学有关的心理学、教育学、哲学理论基础。

在分析、综合的基础上,一方面为论文选题、论文构思以及问卷调查和访谈做准备,另一方面为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从寻找毕业论文主题,笔者就开始了文献检索工作,利用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资源系统等平台查阅电子资源,并多次到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中国国家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另外还到北京图书大厦等书店和通过网络购买了很多相关书籍进行阅读。

多角度、多渠道开展对相关资料的比较研究,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经验教训,找到新的生长点,防止重复研究,避免和少走弯路。

调查研究法。

一是调查高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方法(模式)的现状和发展前景,努力使本课题研究的目标和操作更加有针对性、实用性,切合学生实际,提高实效;二是调查研究新情况、新经验、新方法,用以指导实验操作,并为发展新理论提供经验原形;三是调查实验过程中体验性学习教学模式(方法)的变化,为构建新的体验性学习教学模式(方法)提供事实依据。

访谈法

高中思想政治课体验式教学实施后,进行学生访谈,收集整理访谈资料,及时发现问题,及一步修正和完善体验式教学理论,以便更有效地开展体验式教学实践和研究。

实验研究法。

选择一些实验班,运用系统分析和整体思维方式构建理论假说,搞好实验设计和实施。

同时为了减少学生在不同班级环境中,班级学习氛围和班级管理等因素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实验中将两个教学班级放在一起作实验班,另两个班在一起作为对照组。

通过实验研究,修正和完善原有理论假说,测验高中思想政治课实施体验式教学的教学效果,并为其他教师提供体验性学习教学模式(方法)的备选样式。

2.2可行性分析

作为一名在教育一线工作了6年的高中思想政治课一线教师,我具有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

3.本研究的特色和创新之处

目前在体验这个问题上发表看法的人越来越多,认识到体验重要性的人也越来越多,但将教学理论与具体基础教学实践结合起来的研究很少见,特别是与具体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实践相结合的几乎没有。

本文吸收和借鉴国内外关于体验式教学的研究成果,结合高中思想政治课新课程理念,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探讨并逐步完善高中思想政治课体验式教学理论。

本文从目前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存在问题出发,提出体验式教学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实施的必要性,实施的方法、策略以及在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以提高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4.预期论文进展和成果

第一阶段:

2010年6月——2010年8月

该阶段主要是搜集、整理文献资料和各种资料阶段,写好本论文的开题报告。

第二阶段:

2010年9月——2010年12月

该阶段主要任务是:

设计调查问卷,实施调查(问卷)阶段,大量访谈及搜集资料,在教学实践中体会与应用体验式教学方法并适时总结改进、整理与分析阶段。

第三阶段:

2010年1月——2010年5月

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根据收集和占有的大量的材料,形成研究报告,进行论文写作、修改和最后成文打印等工作,准备论文答辩。

三.论文大纲

体验式教学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运用

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高中思想政治课实施体验式教学的必要性

1.1目前我国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现状

1.2高中思想政治课实行体验式教学的意义

第二部分体验式教学的概述

2.1体验与体验式教学的内涵

2.2体验式教学的基本特征

第三部分体验式教学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实施的策略

第四部分体验式教学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实施的方法(每个方法附加案例分析)

第五部分体验式教学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四.主要参考文献

1.仇新忠 ;“体验式教学”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 吉林教育  ;   2009年第01期

2.武彦军;体验式教学在生物教学中的运用;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版)     2009年第04期

3.崔红丽 ; 充分开展体验式教学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2009年第03期

4.段英;高中生物教学中实施体验式教学的探索;东北师范大学 ;2008年

5.蒋月菇;思想品德课实施体验式教学的意义与途径;成功(教育)  ;2008年第10期

6.林爱琴;思想品德课体验式教学情境创设浅谈;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08年第03期

7.郑豫东;开展体验式教学构建和谐高效政治课堂;新课程(教育学术版);2008年第06期

8.[美]D.A.库伯著,王灿明等译:

《体验式学习》,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9.周丽;体验生成内化——浅谈思想品德课中的情境体验式教学;教学月刊(中学版) ;2007年第12期

10.潘秀春;思想品德课体验式教学初探;课程教材教学研究(中教研究);2007年第Z4期

11.张瑛;初中思想品德课体验式教学研究;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12.邢秀芳;小学中段英语情感体验式教学设计及实验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13.国晓华;新课程背景下对体验式教学中“学生体验缺失”的思考[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14.邹玉环;体验式教学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的运用[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15.张静;在体验中研究,在研究中收获——体验式教学在小学语文学科研究性课堂中的运用[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文科专辑)[C];2006年

16.邱春来;“体验式教学”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与研究;福建师范大学 ;2005年

17.王如才.主体体验——创新教育的德育原理[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

18.庞维国:

《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版

19.王文娟,郭子其;例谈体验式教学的尝试——以背诵教学为例[J];教学与管理;2002年36期

20.邵小佩;幼儿英语体验式教学法的探索[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2年05期

21.王坦:

《合作学习—原理与应用》;学宛出版社;2001年版

22.齐莫曼等著,姚梅林、徐守森译:

《自我调节学习》;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年版

23.张海燕;大学生职业辅导课程团体体验式教学的探索[J];思想.理论.教育;2001年07期

24.李士学,李恩鹏;高中政治情境体验式教学模式初探[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1年10期

25.沈建;体验性:

学生主体参与的一种重要维度[J];中国教育学刊;2001(4)

26.李英;体验:

一种教育的话语[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12)

27.阎承利:

《素质教育课堂优化模式》;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28.王莉韵;小学思品课体验式教学初探[J];上海教育科研;2000年05期

29.张华;体验课程论——一种整体主义的课程观[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

30.皮连生:

《学与教的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31.朱小蔓;情感教育论纲[M];南京;南京出版社;1993

32.王小川;审美体验论[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