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兄弟院校发展特色与规划.docx
《部分兄弟院校发展特色与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分兄弟院校发展特色与规划.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分兄弟院校发展特色与规划
部分兄弟院校
发展特色与规划
——摘自部分院校校领导讲话
天津外国语学院高教研究室
2009年11月
目录
北京外国语大学破解实践难题,加快科学发展1
广外大校长隋广军解读“两院两基地”4
上海外国语大学坚持走特色办学之路的“三个有力支撑”7
上海外国语大学提高办学质量做强学校特色培育精品人才8
北二外发挥优势特色提升综合实力努力开创学校发展的新局面10
四川外语学院:
以创新铸就特色来源13
破解实践难题,加快科学发展
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杨学义
我国高等学校担负着为国家的科学发展培养优秀人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接班人的重要历史使命,加快推进高校的科学发展,是国家和社会全面科学发展的支柱之一。
科学发展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如发展不科学,则问题积重难返,终将寸步难行。
创新是发展的核心,没有创新,发展后劲不足,甚至可能原地踏步。
在新的历史时期和新的社会形势下,北京外国语大学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牢记高校使命,紧密联系校情实际,积极开展深入的调查研究,集思广益,在外语价值、学校定位、人才培养、教师发展、学术研究、社会服务等若干根本问题上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形成新的、更深刻的认识,为学校又好又快的科学发展打下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不断把学校的改革发展引向深入。
一、对语言、外语价值的进一步思考
不少人认为语言算不上什么学问,他们倾向于将语言视为纯粹的工具,人们依靠它进行交谈、阅读,促进交流,了解异国文化,拓展生活经验,语言永远扮演的是被使用的载体角色。
毋庸讳言,这是传统的语言观,是将外语单一地定位为工具的语言价值观,是保守的外语定位观。
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以来,北京外国语大学针对各层面、各院系、各专业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研,对语言和外语的根本价值问题形成了一些新的认识。
我们认识到,虽然语言首先是一种工具,但工具只是语言的一项基本功能,工具论远远不能概括语言的全部本质和价值。
语言不仅仅是交流工具,更是存在的根本。
语言的运用是与思想的形成和表达同步的,语言本身就体现了包括思维方式在内的一整套生活方式,它规范人们的思想,塑造人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
因此,语言载体的背后是更重要的思想,是精神武器和文化力量。
我国三十年改革开放的事实证明,作为传播的第一手段,语言也是国家软实力之一,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科技领域的跨国合作,还是思想理念的国际交流,首先必须做到熟练地运用语言进行准确、到位的沟通、对话和谈判。
能否做到这一点,实际上就反映了一个国家软实力的水平。
英语是当今世界通用的第一强势语言。
综观英语的扩张历史,我们不难看出,其强势地位的形成离不开英语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遍及全球的金融和商品贸易、优秀的语言文化、传教士般的献身精神以及政治文明的发展。
历史证明,一种语言的世界地位,在根本上取决于语言拥有者的成功作为和强大的文化传播力。
我们要顺应当今世界全球化的大趋势,占据全球化的潮头,就必须在中外互动中充分挖掘、传播、扩展语言背后的文化力量与战略影响。
因此,我们强调,语言、外语更具根本性的价值在于其国际性和战略性,提出北外要以外为主,以语言为主,要有宏大的国际眼光和充分的国家战略意识。
二、对北外定位和特色的进一步思考
科学发展的第一步就是科学定位,就是确定北京外国语大学在整个高等教育系统中的位置。
只有定好位,才能有作为;只有定准位,才能不错位,发展才能科学到位;定位都错了,发展肯定不到位,累得要命,结果事倍功半,甚至南辕北辙。
对北外而言,“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北外”和“怎样建设北外”这两个根本性问题就是事关学校科学发展的根本定位和路径选择问题,我们以学习实践活动为契机,进行了新的积极探索,形成了进一步的新思考,认识到北外的科学发展是振奋人心的大目标大方向,但一定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那些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陈旧、过时、短视、凝滞、没有鲜活生命力的落后思想观念和制度安排,自觉树立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开放、前瞻的新观念和新机制,立足根本,实现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围绕着建设“有特色、高水平”的发展目标,我们确定以“科学发展谋未来,特色质量育英才”为学习实践的活动载体,其核心要素就是“外”、“特”、“精”三个字,通过深化对这三个字内涵的认识和理解,明确北外发展的定位、理念、特色和路径。
我们坚持进一步丰富“外”字的内涵,充分挖掘外语学科的人文价值,把北外建设成为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重要摇篮、国际教育交流的重要桥梁、外语教育的重要示范园地、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充分展示北外的“外”语风采;进一步提升“特”字的层次,不走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之路,坚持自己的特色发展战略,在复合型人才培养、高级外语翻译、出版、培训、国际合作和“欧盟国家官方语言整体教学平台”等方面形成自己的特色,创造复语型专业、非通用语种专业、复合型专业独特的教学模式,利用庞大的外交官校友资源,建设特色突出、水平高、竞争力强的外国语大学;进一步打造“精”字的招牌,制定精品战略,摒弃以数量取胜的粗放型竞争理念,坚持小班教学的精英培养模式,培育外语教学与研究的系列品牌,靠质量、靠品牌、靠内涵形成的竞争力取胜。
总体而言,“外”、“特”、“精”三者是不可分割、相辅相成的统一体,核心是北外特色,基础是外语教育,关键是培养出精品人才。
三、对育人和学生发展问题的进一步思考
大学的根本宗旨在于人才培养,学生是大学存在的第一理由。
如何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则是一篇大大的文章。
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大学,我们首先必须培养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忠诚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优秀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这个命题本身很抽象,很宏观,需要我们在具体工作中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精髓引导青年,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塑造学生的理想信念和价值取向。
北外是涉外型院校,学生的世界眼光、国际视野和普世价值观念相对明显,我们必须协调好国内和国际、民族和全球、个人和群体这几对关系,科学地处理学生德性养成和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
几十年来,我们始终坚持贯彻“德育为先、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战略,始终把培养青年学生高尚的德行、开放的心态、宽广的胸怀和大度的气质放在首位。
在当今价值多元化的时代,贯彻以学生为本到培养理念首先要深入了解学生,真正懂得应该用怎样的方式来教育好学生,更好地落实人才培养工作各个环节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有效性。
一般说来,学生德性的培育是比能力的培养更复杂的过程。
德性良,经培养可成德性优;德性不纯、不良,对于很多人来说,德性的再造往往会劳而无功,再怎么培养也很难“转良”再“转优”了。
所以,人才培养还是要以德为先,以德育人。
所谓“德为才之帅,才为德之资”,这句2000多年前的古训今天丝毫没有过时,依然具有突出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北外提供的大学教育,要始终专注于培育能推动民族进步、领受时代文明精神的一代新人,使他们具有在道德上自觉自律的独立人格,具有远大的理想抱负、深刻的民族关怀和社会责任感,同时又愿意并且能够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发挥个性和才华,为社会的文明发展脚踏实地地做出贡献。
四、对人才和教师发展问题的进一步思考
教师是大学发展、强校兴校的第一资源和支撑力量,因此师资队伍建设是北外贯彻人才强校战略的根本落脚点。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总体目标要求提出“人民群众得实惠”,从人才和教师发展的意义上说,最大的实惠无疑就是建设好的制度激励教师,培育好的环境发展教师,创造好的条件服务教师。
近年来,北外的师资队伍建设工作始终努力贯彻以人为本的核心原则,充分尊重教师的辛勤劳动,特别关注他们的发展要求,努力从硬环境和软环境两个方面为教师潜心教学和科学研究创造良好的氛围,搭建优质的平台,力争把北外营造成培养青年骨干、孕育外语名家、教育大师的和谐之所、创新之地。
一方面,我们切实加强教学和科研体制的“硬”环境建设,千方百计筹措经费,加大投入,改革、完善教学科研的立项制度、评价制度和激励制度,积极推进“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工程”和“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工程”,每年从教学单位选派一批有培养前途的教学人才,到国内其他高校或国(境)外学习深造,加强对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培养建设。
另一方面,我们努力营造良好的“软”环境,强化教学和科研管理的人性化,培育、提升人文气息,在理念、制度、文化、结构、内容、手段等方面加强革新,深化改革,强调管理不是管制,管理首先是服务,要提升服务意识,把为教师提供一流的服务作为管理工作的根本宗旨,真正落实以人才和教师发展为主体,为学校的科学发展提供可靠的保障。
老教授、老同志是学校科学发展的宝贵财富,他们为学校的发展贡献了一生中最美丽、最具创造活力的岁月,他们始终以难能可贵的主人翁精神高度关注学校各项工作的科学发展,积极建言献策,发挥余热。
在老教授、老同志工作中坚持和贯彻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尊重、理解、关心、帮助为基本工作导向,充分尊重他们的民主权利,切实考虑他们的正当利益,主动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积极为他们提供满意的服务,做好后勤保障,能办的要办好,不能办的要耐心解释,发现错漏的要及时纠正,免除他们的后顾之忧,让他们思想上积极向上,生活上幸福安康,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更好地发挥他们的作用。
五、对推进学术创新的进一步思考
高水平大学不仅要有超群的教学质量,也要有雄厚的科研创新实力。
教学是立校之根本,科研是强校之基础,二者是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的关系。
“十五”期间,我校在学术研究方面取得了一批标志性成果,外国文学、外国语言学、外语教育研究、外语工具书等方面的部分成果代表了国内相关领域的最高研究水平。
“十一五”期间,我校科研发展呈现出更加积极的良好发展势头,全校教师近三年来主持省部级以上的科研项目35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9项(1项为重点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13项。
近年来,在大力夯实和弘扬43个语种的教学优势的基础上,高度重视科研工作对于学校整体教育教学工作的支撑和引导作用,采取一系列举措进一步加强科学研究,提升学术影响。
推动科研工作的核心是开展学术创新。
为推动学术创新,我们要整合校内外学术资源,搭建学术平台,组织跨学科、跨院系的学术创新团队;以“211工程”建设为引导,开展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和有针对性的教学研究,推动有影响的学术工程;高度重视科研项目的培育与孵化,制定、实施学术著作、教材、辞书出版资助制度;完善校级自选课题立项制度,提高立项水平;评选、奖励年度优秀科研集体,提升创新积极性;加强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日本学研究中心、世界语言与文化研究中心、中国海外汉学研究中心和世界亚洲研究信息中心等重点学术机构的建设,等等。
六、对北外更好地服务国家和社会的进一步思考
为国家和社会服务是大学的根本职能之一。
在68年风雨兼程、沉淀砥砺的办学实践中,北外始终将教育教学工作与国家、社会的需要相结合,形成了三大鲜明的办学特色:
一是热爱祖国、投身国家外交事业的精神传统;二是以本科为本、培育外语精英人才的教学特色;三是博采中西、会通中外的国际化办学模式。
我们以此三大特色服务于国家战略大局,积极主动承担起“把中国介绍给世界”的新使命。
随着世界各国“汉语热”的不断升温和我国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战略要求,国家果断做出了加快汉语国际推广、开设海外孔子学院的战略决策。
北外积极响应号召,自觉服务国家的这一文化战略,先后创建了11所孔子学院,成为国内承办孔子学院数量最多、运作良好的高校之一。
随着形势的发展,学校将进一积极步实施“走出去”战略,大力提高孔子学院的办学水平和质量,在文化传播和图书出版等方面积极倡导、践行“东学西渐”,努力完成好“把中国介绍给世界”的新使命,帮助世界更好、更深刻、更全面地了解和认识中国。
同时,我们充分发挥外语专业优势,主动创建了以教育扶贫为宗旨的“歆语工程”,积极开展农村中小学英语师资培训工作,因势利导,激励青年学生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将服务社会的要求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与外语专业学习相结合,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磨练学生的坚强意志品格,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歆语工程”已成为北外服务社会和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品牌,受到国家领导人、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赞誉。
在已有成绩的基础上,学校结合学习实践活动,进一步拓宽“歆语工程”的覆盖面,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实施教育扶贫,致力于培养更多、更好的有社会责任感的高层次、高素质外语人才。
当前正逢金融危机,学生就业遭遇寒冬,北外人充分发挥专业特色和外语优势,弘扬精品观念,“危”中求“机”,“危”中创“机”,把服务国家大局、服务社会发展与就业、创业结合起来,与自身长远发展结合起来,通过搭建这样的实践平台把社会服务这篇大文章做好,把社会服务更好地纳入学校整体发展的规划布局。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校长隋广军接受校报主编采访解读“两院两基地”
背景链接:
《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是由国务院批准实施的指导和推动广东省特别是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的重要纲领性文件,赋予“科学发展、先行先试”的重大使命,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动广东省特别是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的行动纲领,为广东省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为高等学校在新的起点上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为贯彻落实《纲要》精神,学校提出着力打造“两院两基地”设想,即“全力打造国际化战略研究院,成为国际化人才培养基地;全力打造国际服务外包研究院,成为国际服务外包人才基地”。
贯彻“八字方针”构建“两库两平台”
孔晓明(以下简称“孔”):
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的组织架构是怎样的?
隋:
研究院的组织架构可以简单地概括为“八字方针”——政府主导,广外主体。
首先,研究院日常运作以广外为主体,通过优化配置和充分利用国内外各种资源,不断提升广东国际战略研究的层次和水平。
其次,根据“先内后外”的原则,整合省内、国内和海外资源,与政府部门和大企业集团形成紧密的战略性合作关系,成为广东乃至全国“政、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成功典范。
同时,研究院会致力于创新科研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构建开放式、竞争性、国际化、高层次的交流、研究和服务平台。
并在省政府强有力的领导下,围绕广东对外开放和开放型经济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展开研究,提供战略咨询和决策服务。
孔:
本着“科学发展、先行先试”精神,广东省政府决定组建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那么国际战略研究院的定位是什么?
隋广军(以下简称“隋”):
研究院致力于广东国际战略的理论、政策和实践等问题的深入研究,为政府和企业提供战略咨询和决策支持,成为广东谋划开放型经济发展的高端“智库”、广东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的权威决策咨询机构和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国际战略研究智囊机构。
孔:
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的建立受到省政府、各高校和媒体的高度重视,请问其建设目标是什么?
哪些群体和部门受益最大?
隋:
国际战略研究院的目标是建设成为“两库两平台”,即:
开放型经济发展思想库,国际战略研究信息资料库,国际战略研究学术交流平台,国际战略研究人才交流与培育平台。
据我预测,其受益面是很广泛的。
其一,为政府高端决策提供智力支持。
国际战略研究院是广外的二级机构,有独立编制,有独立法人。
之所以受到省政府的重视就是因为其将在政府决策方面给予强大的智力支持。
其二,满足我校科研体制重新整合和再造的需要。
广外现有很多科研机构,如加拿大研究所、美国研究所、国际经贸研究中心等,但大部分是独立运作,相互沟通较少。
接下来的工作重点之一就是通过非常明确的目标、任务、功能重新整合资源,实现优化重组。
其三,为广外教师提供了一个科研创新平台,满足他们服务地方经济的需要。
下一步我们的构想是要以研究院为媒介,把专业研究人员和外语研究人才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出更漂亮的研究成果。
创新运作模式肩负“六大任务”
孔:
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采取怎样的运作模式?
具体有哪些研究任务?
隋:
研究院主要有两种运行模式,即:
既由政府提供资助,又靠自己的产品与品牌赢得项目和经费支持,逐步形成以政府资助和自我发展为主的经费来源机制。
研究院的工作任务很多,主要有以下6项:
一是接受省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委托,开展专题研究与调研活动,为政府提供决策服务;二是利用广外多语种的优势,对研究的国家或地区的宏观环境数据、信息和资料进行日常的收集、整理,开展信息咨询服务项目,通过定期出版《资料通讯》等形式为省领导和相关决策部门提供权威资讯;三是协助政府、企事业单位组织或主动组织国际化专题论坛和重大国际交流活动,协助共建“广东省开放战略咨询委员会”;四是定期出版研究成果;五是每年撰写2-3个热点问题研究报告;六是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专项培训与专业教育项目,承担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工作。
孔:
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的研究重点有哪些?
隋:
总体来讲,研究院将依托广外语种较为齐全、国际化基础较为厚实的优势,本着“先近后远”的原则,着力研究广东发展开放型经济、提升国际竞争力等最现实、最直接的热点问题,持续关注广东国际化发展的战略性、长期性、全局性的重大问题,面向政府、企业及社会各界提供智力支持和咨询服务,为促进广东经济建设和国际经济合作做出贡献。
近期的研究重点包括:
广东创新对外贸易发展模式研究、广东提高吸收外资质量战略研究、广东实施“走出去”战略研究、广东区域经济合作研究、国际战略的宏观环境研究等。
区域化与国别问题也将成为研究重点,如欧美研究、东盟研究、南美研究、东北亚研究等。
孔:
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是不是全国首家国际战略研究院?
有哪些特色?
广外在国际战略研究方面有哪些资源优势?
隋:
是不是全国首家国际战略研究院我不好说,但在高校层面来说,我们这个研究院很有特色的。
首先,它侧重于国际关系研究,将国际经济、文化和外交交融在一起研究,其融合度很高。
其次,它具备鲜明的区域性特点,主要关注点是广东产业调整、未来经济发展等。
前面我有提及研究院的组织架构是“广外主体”,那我们的资源优势是不言而喻的——外语人才优势。
广东省外向型经济的持续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外语人才,而广外有13个语种,是一个巨大的语言人才宝库。
现在广东搞东盟经济合作区,如离开广外可能就做不成,因为东南亚小语种基地在广外。
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想办法把我们的优势发挥到极致。
启动310工程打造鲜明国际化特色
孔:
10月30日,国际服务外包研究院正式落户广外。
它是我省高校第一个国际服务外包的研究机构,也请您谈谈服务外包研究院的一些情况吧。
隋:
为何要成立同际服务外包研究院?
就是因为有强大的市场需求。
近年来,服务外包业的增值幅度高达100%,经济贡献率是来料加工制造业的20倍。
目前,我国外包人才需求量以每年30%的速度递增,以当前人才培养速度计算,至2020年,中国服务外包产业人才缺口达到180万人,加大外包服务人才的培养是当务之急。
省教育厅副厅长魏中林曾对我说“把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工作做好,广外就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
研究院为我校承揽重大研究项目、组织重大课题攻关,培养这一领域的高端人才和管理人才提供了一个高层次、高开放性平台,也有助于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
孔:
据我了解,我校许多师生对“服务外包”这一概念还是很模糊的,它具体有哪些功能?
给我校带来哪些机遇?
隋:
目前国际服务外包有两大热点问题。
一是政策,二是人才培养。
研究院会对政府现行、未来等方面的政策进行研究;研究出来的成果、资讯又服务于合理、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建立。
我们会跟国际机构、跨国企业携手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优质人才。
现在已经签约的一个合作方是印度国家信息技术学院,它是全世界第二大软件外包培训机构。
现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部分是由于专业设置脱离了市场。
没有需求,哪来的就业?
另外,学生毕业后很少能“零距离上岗”,都需要企业特意安排时间进行职前培训。
我们研究院的功能之一就是协助解决上述问题。
在我们这儿,政府高校企业间是高效联动的:
政府给予政策指导和政策扶持,企业提供人才培养的信息、订单,然后由研究院开发课程培训学生,从而使人才培养和市场需求相接轨,减少企业职前培训成本和时耗。
孔:
很多大学都在提“国际化”,广外所提的国际化有什么具体指标?
您心中理想的“国际化”广外应该是怎样的?
隋:
我校要建设成为国际化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主要的任务就是要提升我校国际化的程度。
但是,究竟要达哪种程度才算“高程度”的国际化呢?
现在我们提出了一个明确的指标就是教育国际化的“310”工程:
在五至十年内达到三个10%的目标,也就是努力使我校出国(境)学习的本科生、研究生人数占在校生总数的比例达到10%,使来华留学生人数占在校生总数的比例达到10%,使在校工作的国(境)外教师人数占在编教师总数的比例达到10%。
至于我心目中理想的“国际化”广外是什么?
首先,其培养出来的学生要具有国际化视野,广外毕业的学生,不管是学语言的,学经济的还是别的,看问题的视野应该更开阔些;其次,我们做得事情应该更国际化。
如我们现在提出并落实的“两院两基地”战略,就是很具有前瞻性、创新性的事;最后,广外主要培养语言类的学生,我们学生语言能力都很强,但他们总体上对国家、世界时政经济关注力度不够,因此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我们的教学模式会做出适当的调整。
如明年9月始拟在本科教学中全面实施的“嵌入式”学期制,就是我们培养国际通用型人才和全球化高素质公民的新尝试。
上海外国语大学坚持走特色办学之路的“三个有力支撑”
校党委书记吴友富
中外高校办学的成功经验表明,特色办学代表着一所学校的声誉和竞争力;特色办学往往与成功办学密切相关。
只要我们在特色上做足文章,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形成不可替代性,我们就完全能够把我校建设成为高水平的特色外国语大学。
为进一步强化我校办学特色,必须将“培养特色人才”、“建设特色学科”和“打造特色平台”这“三特”作为有力支撑。
(一)着力培养国际型特色人才。
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我校作出了着力培养高端国际型特色人才的重要决策。
高端国际型特色人才是指“具有全球视野、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外语特长,并能够畅达进行跨文化沟通的高端人才”。
这一决策的依据在于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是秉承我校改革创新传统、自然延续办学特色的需要。
我校在近六十年办学历程中,形成了特有的“四型一辅一制”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外语专业型、专业方向型、双外语型、专业+外语型、主辅修制和双学位制)。
这些特色人才培养模式,折射出我校始终保持外语特色,不断完善学生知识结构、注重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特色办学指导思想。
现在,我们提出培养高端国际型特色人才,正是对我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进一步完善和提高,是我校在办学史上从培养专科层次的俄语人才发展为培养本科层次的多语种外语人才,从培养单一的外语人才发展为培养涉外性、应用型、复合型的外语人才后的第三次飞跃。
其次是我校接轨国家战略和服务社会的需要。
在21世纪的“地球村”时代,国际化进程日益加快,我国对国际型人才的需求具有紧迫性和持久性。
上海是中国国际化程度较高的经济中心城市,中央对上海的要求和定位是“四个率先”以及“四个中心”和“国际大都市”。
我校作为教育部直属并与上海市共建的“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要勇于在培养高端国际型特色人才方面率先突破、有所作为。
三是与其他高校展开“错位发展”的需要。
全国有900多所大学开设英语专业,一些院校已经或正在积极开设小语种专业。
因此,要避免与其他高校“同位发展”,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就必须定位于培养高端国际型特色人才。
我校之所以在人才培养上这样定位,还在于我们有培养高端国际型特色人才的现实基础和可靠依托:
我校不仅外语教学特色鲜明,有其他高校难以比拟的“一条龙”外语人才培养优势,学生外语技能出众,具备跨文化沟通的先决条件,而且已建立了外语类学科、文化类学科和“国际化”外向型二级学科群(如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国际法、传播学、外交学等),学科门类较齐全,有可靠的学科支撑。
因此,在提供知识技能、文化背景和学科支撑等方面,我校完全具备培养高端国际型特色人才的现实条件,完全能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