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市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训练经典题目.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427179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59.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开封市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训练经典题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开封市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训练经典题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开封市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训练经典题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开封市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训练经典题目.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开封市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训练经典题目.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开封市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训练经典题目.docx

《开封市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训练经典题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开封市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训练经典题目.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开封市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训练经典题目.docx

开封市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经典题目

开封市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经典题目

一、高中文言文试题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高琼,家世燕人。

琼少勇鸷无赖,为盗。

事败,将磔于市,暑雨创溃,伺守者稍怠,即掣钉而遁。

事王审琦,太宗尹京邑,知其材勇,召置帐下。

太宗尝侍宴禁中,甚醉,及退,太祖送至苑门。

时琼与戴兴、王超、李斌、桑赞从,琼左手执靮,右手执镫,太宗乃能乘马。

太祖顾琼等壮之,因赐以控鹤官衣带及器帛,且助令尽心焉。

太宗即位,擢御龙直指挥使。

从征太原,命押弓弩两班,合围攻城。

坐事,出为许州马步军都指挥使。

会有龙骑亡命卒数十人,因知州臧丙出郊,谋劫其导从以叛。

琼闻即白丙趣还城因自率从卒数士人挟弓矢单骑追捕至榆林村及之贼入村后金登墙以拒。

贼首青脚狼者注弩将射琼,琼引弓一发毙之,遂悉擒送于州。

丙上其事。

会将北伐,召归。

授马步军都军头、领蓟州刺史、楼船战棹都指挥使,步船千艘赴雄州。

又城易州。

师还,为天武右厢都指挥使、领本州团练使。

端拱二年,出为并州马步军都部署,时潘美亦在太原。

旧制,节度使领军职者居上,琼以美旧臣,表请居其下,从之。

戍兵有以廪食陈腐哗言者,琼知之。

一日,出巡诸营,士卒方聚食,因取其饭自啖之,谓众曰:

“今边鄙无警,尔等坐饱甘丰,宜知幸也。

”众言遂息。

咸平三年,代还,以手创不任持笏,诏执梃入谒,授殿前都指挥使。

景德中,车驾北巡。

时前军已与敌接战,上欲亲临营垒,或劝南还,琼曰:

“敌师已老,陛下宜亲往,以督其成。

”上悦,即日进幸澶渊。

明年,以罢兵,精简兵卒,诸班直十年者出补军校,年老者退为本班剩员。

琼进曰:

“此非激劝之道,宿卫岂不劳乎?

”自是八年者皆得叙补焉。

卒,年七十二,赠侍中。

(选自《宋史·高琼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琼闻即白丙/趣还城/因自率从卒数十人/按弓矢单骑追捕/至榆林村/及之/贼入村后舍/登墙以拒/

B. 琼闻即白丙/趣还城/因自率从卒数十人/挟弓矢/单骑追捕至榆林村/及之贼/入村后舍/登墙以拒/

C. 球闻即白丙趣/还城/因自率从卒数十人/挟弓矢单骑追捕/至榆林村/及之贼/入村后舍/登墙以拒/

D. 琼闻即白丙趣/还城/因自率从卒数十人/按弓矢/单骑追捕至榆林村/及之/贼入村后舍/登墙以拒/

(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庙号分等级,一般开国皇帝用“祖”,第二代起用“宗”,但“太宗”贵于“世祖”。

B. 擢,表官职提拔或晋升,与下文“出为许州马步军都指挥使”中的“出”意思相反。

C. 代还,既指朝臣出任外官者重新被调回到朝廷任职,又可指军队被调回到原地驻防。

D. 笏,古代臣下上殿面君时的工具,自唐高祖起有品第之分,执象笏的官员官职较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高琼武力勇猛,拥有将帅之才。

太宗担任京兆尹时,召他在帐下做贴身侍卫;太宗宴饮大醉,他左手抓马靮,右手执马镫,助其乘马,深得太祖赏识。

B. 高琼屡从征伐,力济国家之难。

他随太宗征讨太原,带领两班弓箭手,合力围攻城池;朝廷北伐时,他临危受命,率船千艘赶赴雄州,后又建易州城。

C. 高琼明晓理道,处理事务得体。

他出任并州马步军都部署,上表请求位居老臣潘美之下;他取饭自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平息仓廪粮米陈腐的谣言。

D. 高琼练于军事,积极向上建言。

澶渊之役,他慷慨陈词,促成了陛下亲征以督勉将士;朝廷精简兵卒,他上奏建议戍边八年的可补军校,最终被采纳。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事败,将磔于市,暑雨创溃,伺守者稍怠,即掣钉而遁。

②今边鄙无警,尔等坐饱甘丰,宜知幸也。

【答案】

(1)A

(2)A

(3)D

(4)①事情败露后,(高琼)将在街市被斩首。

时值夏雨滂沱,看守稍有松懈,他便拽断锁钉逃跑。

②现在边境没有警报,你们坐在这里饱食着丰盛鲜美的伙食,应该知道是幸运的。

【解析】【分析】

(1)正确断句:

琼闻即白丙,趣还城,因自率从卒数十人,挟弓矢单骑追捕,至榆林村,及之。

贼入村后舍,登墙以拒。

“趣还城”中“还城”是“趣”的宾语,不可断开,排除CD项;“挟弓矢单骑”是“追捕”的方式,不可断开,排除B项。

故选A。

(2)A项,“世祖”贵于“太宗”,能获得“世祖”庙号的,往往是开辟王朝全新时代的君主。

故选A。

(3)D项,“他上奏建议戍边八年的可补军校,最终被采纳”错,原文只提到他对激劝之道的不满以及对宿卫待遇的争取,并未提及“戍边八年的可补军校”的建议由高琼提出。

故选D。

(4)本题中关键词“磔于市”,状语后置,在街市被斩首;“创溃”,滂沱;“怠”,松懈;“遁”逃跑。

②“鄙”,边境;“尔等”你们;“甘丰”,丰盛鲜美的伙食;“幸”,幸运。

故答案为:

⑴A;⑵A;⑶D;

⑷①事情败露后,(高琼)将在街市被斩首。

时值夏雨滂沱,看守稍有松懈,他便拽断锁钉逃跑。

②现在边境没有警报,你们坐在这里饱食着丰盛鲜美的伙食,应该知道是幸运的。

【点评】

(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文言文断句要根据常见的句首句尾语气词、句式、修辞、意思进行断句。

本题可以根据句中动词、虚词、句子结构,抓住关键词,然后根据语意进行断句。

(2)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理解识记能力。

文化常识的积累有助于解读文言文,文化常识一般包括官职、宗教礼仪、服饰、年龄称谓、有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等,学习过程中注意准确积累。

(3)本题考查把握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

此类题目要梳理原文内容,准确把握文章大意。

然后锁定目标句,把各个选项与原文内容进行细致比对,逐个排除。

(4)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

文言文句翻译首先要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重点字词,如:

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

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语法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与优美。

【附参考译文】

   高琼,家族世代为燕州人。

高琼少时凶猛无赖,沦为强盗,事情败露后,将在街市被斩首。

时值夏雨滂沱,看守稍有松懈,他便拽断锁钉逃跑了。

后跟随王审琦,宋太宗任京兆尹时,得知他勇猛有将才,便召来安置在帐下做贴身侍卫。

太宗曾陪侍宋太祖皇帝在宫中宴饮,大醉,至退席时,宋太祖送到苑门。

当时高琼与戴兴、王超、李斌、桑赞都随从太宗,高琼左手抓住马靮,右手执马镫,太宗才能乘马。

太祖见了高琼等,颇赏识他们的壮猛,因此赐给他控鹤官的衣带及器物布帛,且勉励他尽心侍奉太宗。

太宗即位,升为御龙直指挥使。

随太宗征讨太原时,太宗命他带领两班弓箭手,合围攻城。

因犯错误,降级出任许州马步军都指挥使。

当时许州的数十个亡命骑兵,在知州臧丙出游城郊时,阴谋威逼劫迫导从举行叛乱。

高琼获悉此情后即告诉臧丙,劝他还城,并亲自率领随从将士数十人,带着弓箭单骑追捕叛兵,至榆林村,才追上他们。

叛贼进入村后民舍,登在墙头抗拒。

外号青脚狼的叛贼首领正搭弩将射高琼,琼射了一箭便将他击毙,于是将他们全部捕送到许州城。

臧丙上奏此事。

正好朝廷将要北伐,便召高琼回京,授任马步军都军头,兼任蓟州刺史、楼船战棹都指挥使,率船千艘赶赴雄州。

后又建筑易州城。

班师回京后,任天武右厢都指挥使,兼任本州团练使。

端拱二年,后又出任并州马步军都部署。

当时潘美也在太原,旧制规定,节度使兼任军职者位居上,而高琼却因为潘美是老臣,特上表请让自己位居其下,被允许。

当时守兵中有人因为仓廪粮米陈腐而谣言惑众,高琼知道后,一日出巡各营,士兵正在聚餐,他因此取饭自吃,并对众人说:

“今边境没有警报,你们坐在这里饱食着丰盛鲜美的伙食,应该知道是幸运的。

”众人的议论于是息灭。

咸平三年,轮换还京,因手伤不能持笏,特诏许执木棒入见,并授任殿前都指挥使。

景德年间,皇帝乘车北巡。

当时前军已与敌人接战,皇帝要亲临战阵,有人劝皇上南回,高琼则说:

“敌军已疲惫,陛下应亲往前线,以督勉将士,杀敌成功。

”皇上很高兴,当天亲临澶渊。

第二年,因为停战,精简兵卒,凡守边十年以上的出补军校之职,年老的退为本班剩员。

高琼上奏说:

“此非激励将士之道,宿卫边疆,岂不劳苦吗?

”从此,凡戍边八年的也可补军校了。

去世时,年七十二岁。

赠侍中。

2.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①宰我问:

“三年之丧,期已久矣。

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

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

”子曰:

“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

”曰:

“安。

”“女安,则为之。

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

今女安,则为之!

”宰我出,子曰:

“予之不仁也!

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

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论语·阳货》)

   ②子路丧姊,期而不除,孔子非之。

子路曰:

“由不幸寡兄弟,不忍除之。

”故曰:

观过知仁。

(《汉书卷九十七·外戚传上》)

   ③子曰:

“人之过也,各于其党。

观过,斯知仁矣。

”《论语·里仁》

(1)孔子为什么三次提到“女安”?

(2)宰我认为守丧一年即可,孔子觉得“予之不仁也”子路“期而不除”孔子亦“非之”结合材料,简述孔子这样评价的原因。

【答案】

(1)①强调人要有仁心(“不忍之心”“恻隐之心”)的重要性,行为应遵从仁心。

②将君子的行为和宰我对比,希望弟子理解“心安”的正确内涵。

(2)①宰我的看法是不孝的表现,违背仁德。

②子路因亲人去世而过度哀痛,虽然有违中庸(无过无不及),但情有可原。

③宰我和子路的错误各属其类,观过,可以知是否仁。

【解析】【分析】

(1)“女安”意思是“你心安”,第一处,“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

”第二处,“女安,则为之。

”第三处,“今女安,则为之!

”这一段说的是孔子和他的弟子宰我之间,围绕丧礼应服几年的问题展开的争论。

孔子的意见是孩子生下来以后,要经过三年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所以父母去世了,也应该为父母守三年丧。

这是必不可少的。

所以,他批评宰我“不仁”。

其实在孔子之前,华夏族就已经有为父母守丧三年的习惯,经过儒家在这个问题上的道德制度化,一直沿袭到今天。

这是以“孝”的道德为思想基础的。

孔子如此强调“女安”,是告诫弟子,人要有仁信的重要性,人的行为应遵从仁心。

孔子将君子的行为与宰我对比,希望弟子能理解“心安”的正确含意。

(2)孔子认为仁心是人所必备的,人在思想上要具备仁爱之心,其行为要符合仁心。

宰我认为服丧期三年太长,一年就够了,这是不孝的表现,违背仁德。

子路因姐姐去世而过度哀痛,虽然有违中庸(无过无不及),但情有可原。

宰我和子路在仁德方面的做法都是错误的,宰我和子路的错误各属其类,考察一个人所犯的错误,就可以知道他有没有仁德了。

故答案为:

⑴①强调人要有仁心(“不忍之心”“恻隐之心”)的重要性,行为应遵从仁心。

②将君子的行为和宰我对比,希望弟子理解“心安”的正确内涵。

⑵①宰我的看法是不孝的表现,违背仁德。

②子路因亲人去世而过度哀痛,虽然有违中庸(无过无不及),但情有可原。

③宰我和子路的错误各属其类,观过,可以知是否仁。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能力。

把握文章内容,一定要通读全文,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和主题,在此基础上根据题目要求回归文章,找到相应的答题区域,仔细阅读,根据题目要求提取相关的内容答题。

(2)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这需要整体理解原文内容,仔细对照作答。

理解文章内容,要把握时间、人物、事件以及文中人物的观点态度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

【附参考译文】

   ①宰我问:

“服丧三年,时间太长了。

君子三年不讲究礼仪,礼仪必然败坏;三年不演奏音乐,音乐就会荒废。

旧谷吃完,新谷登场,钻燧取火的木头轮过了一遍,有一年的时间就可以了。

”孔子说:

“(才一年的时间,)你就吃开了大米饭,穿起了锦缎衣,你心安吗?

”宰我说:

“我心安。

”孔子说:

“你心安,你就那样去做吧!

君子守丧,吃美味不觉得香甜,听音乐不觉得快乐,住在家里不觉得舒服,所以不那样做。

如今你既觉得心安,你就那样去做吧!

”宰我出去后,孔子说:

“宰予真是不仁啊!

小孩生下来,到三岁时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

服丧三年,这是天下通行的丧礼。

难道宰子对他的父母没有三年的爱吗?

   ②子路的姐姐去逝了,已经过了服丧的时间,但是子路仍然穿着丧服不肯去除。

子路说:

“我非常不幸,缺少兄弟,现在姐姐去逝了,不忍心除去丧服。

”所以说:

察看一个人所犯过错的性质,就可以了解他的为人。

   ③孔子说:

“人们的错误,总是与他那个集团的人所犯错误的性质是一样的。

所以,考察一个人所犯的错误,就可以知道他有没有仁德了。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再上龚舍人书

王安石

   安抚舍人阁下:

前日所与某言者,不过欲计校仓廪,诱民出粟,以纾百姓一时之乏耳。

某之所欲言者,非此之谓也。

愿毕其说,阁下其择焉。

   某尝闻善为天下计者,必建长久之策,兴大来之功。

当世之人,涵濡盛德,非谓苟且一时之利,以邀浅鲜之功而已。

夫水旱者,天时之常有也。

仓廪财用者,国家常不足也。

以不足之用,以御常有之水旱,未见其能济焉,甚非治国养民之术也。

   伏自庆历以来,南北饥馑相继,朝廷大臣,中外智谋之士,莫不恻然不忍民之流亡殍死,思所以存活之。

其术不过发常平、敛富民,为饘粥之养,出糟糠之馀,以有限之食,给无数之民。

某原其活者,百未有一,而死者白骨已被野矣。

此有惠人之名,而无救患之实者也。

昔者梁惠王尝移粟以救饥馑,孟子论而非之,所谓“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

   若夫治不由先王之道者,是徒善、徒法也。

且五帝、三王之世,可谓极盛最隆,亦不能使五谷常登而水旱不至。

然而无冻馁之民者,何哉?

上有善政,而下有储蓄之备也。

某历观古者以还,治日常少,而乱日多。

今宋兴百有馀年,四境之远者至万馀里,其间可桑之野,民尽居之,可谓至大至庶矣。

此诚旷世不可逢之嘉会,而贤者有为之时也。

今朝廷公卿大夫不以此时讲求治具,思所以富民化俗之道,以兴起太平,而一切惟务苟且,见患而后虑,见灾而后救。

此传所谓“毂既破碎,乃大其辐。

事已败矣,乃重太息”,其云益乎?

   某于阁下无一日之好,论其相知,固已疏矣。

然自阁下之来,以说干阁下再矣。

某固非苟有觊于阁下者也。

某尝谓大丈夫有学术才谋者,常患时之不遭也;既遭其时,患言之不用也。

今阁下势在朝廷,不可谓时不遭矣;居可言之地,不可谓言不用矣。

某故感激而屡干于左右者,以此。

阁下其亮之。

某再拜。

(选自《王文公文集》,有删改)

(1)对下列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愿毕其说,阁下其择焉   毕:

全部                     

B. 某原其活者,百未有一   原:

本来,原本

C. 可谓至大至庶矣         庶:

众,众多                   

D. 以说干阁下再矣         干:

(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仓廪,文中指仓库中的粮食,古代仓廪是储藏粮食的仓库。

B. 糟糠,文中指共患难的妻子,古代糟糠是指酒糟和谷皮。

C. 五帝,我国上古神话中的五个部落首领,黄帝是其中之一。

D. 毂辐,我国古代车辆的两个构件,毂是车轮中心的圆木。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当世之人,涵濡盛德,非谓苟且一时之利,以邀浅鲜之功而已。

②某尝谓大丈夫有学术才谋者,常患时之不遭也;既遭其时,患言之不用也。

(4)请概括王安石写作本文的原因。

【答案】

(1)B

(2)B

(3)①当今士人,浸润于仁德之中,不是要为国家兴一时之利,并借此求取浅小的功劳。

②我认为,有才学的大丈夫经常担忧的是遭遇不好的时代,遭遇好的时代以后,又担忧自己不被重用。

(4)国家经常出现灾情;目前国家应对灾情的办法只是一时权宜之法,不是长远之法;现在是一个大有可为的好时代;龚舍人位居高位,可以起到作用。

【解析】【分析】

(1)B项,“原”,结合后面内容“百未有一,而死者白骨已被野矣”分析,译为推测,动词。

故选B。

(2)B项,结合文本内容“敛富民,为饘粥之养,出糟糠之馀”分析可知,“文中指共患难的妻子”错误。

指的是酒糟米糠之类。

故选B。

(3)①“涵濡”,滋润、沉浸;“之”,助词,的;“以”,连词,来;“邀”,求取;“功”,功劳;“而已”,罢了。

②“大丈夫有学术才谋”(定语后置句);“常”,经常;“患”,担忧;“时之不遭也”(宾语前置句);“既”,已经、……以后;“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用”,被采用、被重用。

(4)本题概括王安石写作本文的原因,结合“夫水旱者,天时之常有也。

仓廪财用者,国家常不足也。

以不足之用,以御常有之水旱,未见其能济焉,甚非治国养民之术也”分析,国家经常出现灾情,目前国家应对灾情的办法只是一时权宜之法,不是长远之法;由“某历观古者以还,治日常少,而乱日多。

今宋兴百有馀年,四境之远者至万馀里,其间可桑之野,民尽居之,可谓至大至庶矣”分析可知,现在是一个大有可为的好时代;由“某尝谓大丈夫有学术才谋者,常患时之不遭也;既遭其时,患言之不用也。

今阁下势在朝廷,不可谓时不遭矣;居可言之地,不可谓言不用矣”分析可知,龚舍人位居高位,可以起到作用。

故答案为:

⑴B;⑵B;

⑶①当今士人,浸润于仁德之中,不是要为国家兴一时之利,并借此求取浅小的功劳。

②我认为,有才学的大丈夫经常担忧的是遭遇不好的时代,遭遇好的时代以后,又担忧自己不被重用。

⑷国家经常出现灾情;目前国家应对灾情的办法只是一时权宜之法,不是长远之法;现在是一个大有可为的好时代;龚舍人位居高位,可以起到作用。

【点评】

(1)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能力。

文言实词的理解,重在平时积累,但也不能死记硬背,记忆时要结合句意,注意归纳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对课文注释中有明确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

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

(2)此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

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贵在平时的积累,经常翻阅经典,遇到不明白的就请教和查证。

也可以分类整理,便于查询和记忆。

(3)此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翻译句子首先理解文句大意,将所要翻译的句子放入原文中,前贯后连,把握大意;其次确定考查重点,命题者在命题时从文段中选择的句子往往含有某些文言知识点,如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重点实虚词等,要通过审题抓住命题意图,确定考查点;然后连缀词义成句,直译求“字字落实”(留、删、换),意译求“文从字顺”(调、补、变);最后认真审读检查,书写规范清楚。

在确定文言句子中的语法现象全部落实到位后,做到书写规范清晰。

(4)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文章的核心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文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附参考译文】

   安抚舍人阁下:

您前天跟我讲的,不过想计算比较仓库储量多少,劝说富民献出粮食,来解除百姓一时的匮乏。

我想要说的,不是这方面的意思。

我愿把意思说完,请您选择些许有用的。

   我曾经听说善于谋划天下大事的人,必定会设置长久的计策,创立非常的功业。

当今士人,浸润于仁德之中,不是要为国家兴一时之利,并借此求取浅小的功劳。

水旱灾害是常有的事,仓储财用国家经常不充足。

用不充足的财用来抵御经常发生的水旱灾害,没有见到它能救助多少,绝对不是治理国家、养育百姓的方法。

   自从庆历以来,南北饥荒相连,朝廷大臣、朝野间富有智谋之人无不哀怜,不忍看到百姓流亡饿死,都在考虑让他们生存下去的办法。

他们的方法不过是发放常平仓的粮食,向富户募捐,提供一些稀粥、酒糟米糠之类粗食,以有限的粮食供给无数的灾民。

我推测救活的人百不及一,而饿死者已经白骨遍野了。

这只造就了给人恩惠的美名,而没有取得救人祸难的实际效果。

   从前,梁惠王曾经调拨粮食来救饥荒,孟子评论反对这种做法。

正是所谓“只有良善的心愿,不足以治理国家;只有好的办法,也不能自行起作用”。

至于治理国家不遵循先王之道,就是单纯依靠良善的心愿、好的办法而不能将之结合起来的办法。

况且五帝、三王之时,可以称得上极其繁盛兴隆了,也不能保证年年丰收而没有水旱灾害。

然而没有受冻挨饿的百姓,什么原因呢?

在上有良善的政策,在下有储藏的防备。

我遍观远古以来,太平之日少有,而混乱之日颇多。

而今大宋建国已经一百多年,百姓不知道有战争,四方边境最远的达到万余里,其间可以耕种的原野,百姓都已居住了,可以称得上最广大、最富庶了。

这确实是世所未有的好时机,贤能的人有所作为的时代。

现在朝廷的公卿大夫,不在此时讲求治理国家的办法,考虑富裕百姓、改善风俗的良策,来创立太平之世,反而只是干些只顾眼前的事,见到祸患再思考解决办法,见到灾害再考虑拯救措施,这正是《传》所言“车毂已经破碎,才增大车辐;事情已经不成,再大声叹息”,这样有益吗?

   我与您过去不太熟识,若论相知程度,确实太不亲近了。

但自从您到来,已经两次麻烦您向您请教意见了。

我对您并没什么个人企图。

我曾经说过,有学问技艺才能谋略的大丈夫,常常忧虑生不逢时,已经遇上明时,又忧虑其言辞不被采用。

而今您在朝廷有权力,不能说不逢时;处于可以建言献策的位置,不能说言辞得不到采用。

只是您没有做而已。

我有所感受而情绪激动,屡次向您建言,正因为此。

请您明鉴。

王安石再拜。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威,字无畏,京兆武功人也。

高颍屡言其贤高祖亦素重其名召之及至引入卧内与语大悦拜太子少保,俄兼纳言、民部尚书。

威上表陈让,诏曰:

“舟大者任重,马骏者远驰。

以公有兼人之才,无辞多务也。

”威乃止。

初,威父在西魏,以国用不足,为征税之法,颇称为重。

既而叹曰:

“今所为者,正如张弓,非平世法也。

后之君子,谁能弛乎?

”威闻其言,每以为己任。

至是,奏减赋役,务从轻典,上悉从之。

威见宫中以银为幔钩,因盛陈节俭之美以谕上。

上为之改容,雕饰旧物,悉命除毁。

寻复兼大理卿、京兆尹、御史大夫,本官悉如故。

治书侍御史梁毗以威领五职,安繁恋剧,无举贤自代之心,抗表劾威。

上曰:

“苏威朝夕孜孜,志存远大,举贤有阙,何遽迫之!

”因谓朝臣曰:

“苏威不值我,无以措其言;我不得苏威,何以行其道?

杨素才辩无双,至若斟酌古今,助我宣化,非威之匹也。

”其见重如此。

隋承战争之后,宪章舛驳,上令朝臣厘改旧法,为一代通典。

律令格式,多威所定,世以为能。

国子博士何妥奏威与礼部尚书卢恺等共为朋党,上令蜀王秀、上柱国虞庆则等杂治之,事皆验。

上以《宋书·谢晦传》中朋党事,令威读之。

威惶惧,免冠顿首。

上曰:

“谢已晚矣。

”于是免威官爵,知名之士坐威得罪者百余人。

(选自《隋书·列传第六·苏威》)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高颍屡言其贤高祖/亦素重其名/召之/及至/引入卧内/与语大悦

B. 高颍屡言其贤/高祖亦素重其名/召之/及至/引入/卧内与语大悦/

C. 高颍屡言其贤/高祖亦素重其名/召之/及至/引人卧内/与语大悦/

D. 高颍屡言其贤高祖/亦素重其名/召之/及至/引人/卧内与语大悦/

(2)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上表又称上奏,是古代社会臣子向皇上陈述意见或说明事情的一种形式。

B. 京兆尹是汉代始设的官名,为三辅之一,主管京畿地区的治安。

C. 朋党,是指多为争夺权利,排斥异己互相勾结而成的集团或派别。

D. 坐即“连坐”,指古代因他人犯罪而使与犯罪者有一定关系的人连带受刑的制度。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苏威才华出众,勇挑重担。

他因身兼数职,曾经上书陈辞谦让,但高祖下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