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诗词六首》导学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423603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9.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5《诗词六首》导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25《诗词六首》导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25《诗词六首》导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25《诗词六首》导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25《诗词六首》导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25《诗词六首》导学案.docx

《25《诗词六首》导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5《诗词六首》导学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5《诗词六首》导学案.docx

25《诗词六首》导学案

《诗经》两首导学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

2、朗读背诵这两首诗,理解这两首诗的内容及表达的感情。

3、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4、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第十一课时:

导入新课:

爱情、战争是人类生存与生活中两个重要的话题。

我们的先民为之奋斗而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篇。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诗经》中的两首爱情诗。

【自主学习】《诗经》: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原本称《诗》,编成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也叫《诗三百》。

孔子将《诗三百》做为道德教育的教材,自汉以后儒家学派把它当成经典,奉为“六经”之一,才称为《诗经》。

《诗经》广泛地反映了古代社会生活,富于写实精神,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2、按体制《诗经》分“风”“雅”“颂”三大类。

⑴、“风”有十五国风,大都是民间歌谣,是当时人民的口头创作,反映了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喜怒哀乐,是《诗经》中的精华。

⑵、“雅”分大雅与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

⑶、“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3、《诗经》的表现手法有:

赋、比、兴。

⑴、赋者,铺也,铺采螭文,体物写志也。

——铺陈

⑵、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比喻

⑶、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联想

4、风、雅、颂和赋、比、兴合称为“诗经六义”;诗、书、礼、乐、易、春秋合称“六艺”。

《诗经》中的《国风》和《离骚》并称“风骚”,代表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文学传统。

“风骚”后代指文学才华。

春秋赋诗言志,战国著述引诗。

孔子: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

诗无邪。

”孔子:

“诗可以兴(联想政教),可以观(观察得失),可以怨(讽刺政治),迩(近)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5、学习生字:

雎鸠(jūjiū)窈窕(yǎotiǎo)溯洄(sùhuí)寤寐(wùmèi)

蒹葭(jiānjiā)晞(xī)湄(méi)跻(jī)坻(chí)涘(sì)沚(zhǐ)

【交流展示】

默读课文,理清条理:

《关雎》:

第一章:

以起兴手法开篇,由雎鸠在水中沙洲上鸣叫起兴,引出淑女是君子喜爱的配偶的联想。

第二章:

写君子对淑女的极度思恋和追求而不得的痛苦。

第三章:

描写君子在想象中与淑女成婚的情景。

《蒹葭》:

第一章:

用景物衬托主人公追求意中人而不见的怅惘。

第二章:

进一步写男主人公追求意中人而不得的怅惘心情。

第三章:

继续写男主人公克服艰难险阻,仍追求不到意中人。

古汉语知识:

1、词类活用:

(1)、琴瑟友之(友:

名词作动词,交友,亲近。

(2)、钟鼓乐之(乐:

使动词,使···快乐。

(3)、道阻且长(阻:

动词作形容词,险峻。

)(4)、道阻且右(右:

方位名词作形容词,弯曲。

2、古今异义:

(1)、关关雎鸠(古义:

拟声词。

今义:

关联。

(2)、左右流之(古义:

捞取。

今义:

液体移动,流动。

(3)、蒹葭苍苍(古义:

茂盛的样子。

今义:

深绿色;苍茫。

)(4)、道阻且跻(古义:

高。

今义:

登上,上升。

教师小结:

《关雎》这首诗通过写一个男子对心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以及求之不得的焦虑和想象求而得之的喜悦,表现了爱情追求中的苦与乐,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蒹葭》这首诗通过对实际情景的描写和想象,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主人公对伊人可望不可即的朦胧恋情。

布置作业:

研讨与练习一。

第十二课时:

导入:

俗话说: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面对美好的人或物,都会产生爱慕之心。

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把心中爱慕之人称为“梦中情人”。

《关雎》这首诗便惟妙惟肖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一场对“梦中情人”的浪漫的追求。

那么追求的过程是如何的?

追求的结果又是怎样的?

让我们一起走入《关雎》,欣赏一场古人的爱情戏吧。

【自主学习】诵读,熟悉字音,结合注释掌握文意

1、范读正音。

播放名家录音。

2、学生齐读、男女生分读、个别诵读3、解释重点字词,疏通文义。

【交流展示】

1、浪漫的爱情往往离不开浪漫的场景,请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

并用自己的语言发挥想象力描绘出来。

明确: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深情描绘:

“清清的河水,水波荡漾。

水中有座芳草萋萋的绿洲,绿洲之上一对鱼鹰正在伸长脖颈一唱一和地关关鸣叫。

河的两岸长满了葱绿的荇菜,随着微风参差摇摆。

要采摘它们需要时左时右地努力。

美丽的姑娘啊,要得到你的爱情,不也跟采摘荇菜一样,要想尽办法去接近!

2、《关雎》中有一句对心中恋人的赞美已成为赞美女性的现代成语,请找出。

明确: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人又是如何表现自己的爱慕之情的?

请找出相关语句。

明确: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优哉游哉,辗转反侧。

(文静美丽的姑娘啊,醒着梦里追求她。

美好的姑娘难追求啊,白天黑夜想念着她。

绵长的思念啊,教人翻来覆去难入睡。

3、爱慕之深,日夜思念,以致夜不成眠,可见相思之苦。

既然如此,那就大胆地去追求美丽的姑娘吧。

让我们看看他是如何展开爱情攻势的?

明确: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如此煞费苦心先“友之”:

亲近她,再“乐之”:

取悦她。

结果大概可以猜到了,自然会是:

有情人终成眷属了。

【释疑点拨】文学常识补充:

1、“兴”手法的运用:

一开始我们分析场景,大家也许注意到了,这些场景是分散描绘的,基本是一句场景一句叙事夹杂进行。

这也是《诗经》中常用的手法叫作“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

例如开篇先言他物: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用一唱一和的雎鸠鸣叫,引起所咏之词: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他物”与“所咏之词”不是毫无关联,而恰恰是有共通点的。

正如上例雎鸠的相互鸣叫与君子对淑女的爱慕是一致的。

试从文中再找几例并分析其共通点。

例: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时左时右采荇菜的动作和千方百计接近淑女是共通的。

2、重章叠句:

诵读时能发现,许多句子是重复出现的,这种手法有利于反复吟唱,以充分地表达出诗人细腻的思想感情。

例“窈窕淑女”“参差荇菜”等。

布置作业:

研讨与练习二。

第十三课时:

导入:

如果说《关雎》是一支完整的爱情进行曲,那么《蒹葭》就是一场爱情马拉松。

谁能告诉我,马拉松运动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

路途遥远、艰险,需要耐力和持久的决心、勇气,不畏艰险、坚持不懈、努力不放弃……)《蒹葭》便是描写了对爱人不懈的寻找,让我们来听听这场爱情告白吧。

【自主学习】诵读、疏通文意、掌握重点字词

【交流展示】

1、诗人心中的恋人不知在何处,诗人寻找了几处地方?

明确:

三处“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

2、这些地方有什么特点?

请分别用文中的一个字概括。

明确:

“长”、“跻”、“右”。

3、诗人面对如此曲折艰险的路,又是什么态度?

明确:

“溯洄从之”、“溯游从之”。

4、教师请同学们谈初读诗歌的感受。

感受:

看来本诗的确“言尽而意无穷”,给了我们无限丰富的想象、开拓、创造的空间。

正是这种多重意境交相叠合的开放式结构,使这首言情之作成为极富张力,意蕴宏深,多姿多彩的诗的极品。

5、作品文字简单,内容单纯,但给予人们的美感却非常丰富,能否用几个词来概括作品的美?

明确:

含蓄美、意境美、朦胧美。

6、具体赏析诗歌的美。

(1)、含蓄美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文字简约。

以表面极经济的文字建构一个十分广阔的想象和咀嚼的空间,这是该诗的一大长处。

作品没有直接抒情,没有叙述这位恋人对心上人如何思念,而只写了他左右求索,寻找恋人的行动,然而主人公那痴心的迷恋、刻骨的相思和失望的痛苦都通过动作形象而含蓄地表现出来。

形象可感。

作品虽未刻意刻画恋爱双方的形象。

但主人公的执著、“伊人”的高洁我们可以清晰感知。

余音绕梁。

诗只写寻求之难,伊人“宛在”,便戛然而止,结果如何,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

这就是所谓“含不尽之意于言外”。

(2)、意境美体现在多重叠合的架构。

(1)烟水迷离的景和主人公如醉如痴的情幻化而生,难分难解。

(2)深秋一派萧瑟的景象和主人公惆怅失意的心情浑然一体。

(3)诗人的执著追求和伊人宛在,觅之无踪的境界浑然为一。

(4)“伊人”高洁而富有魅力的精神气质,被蒹苍露白、秋水澄明的景致烘托出来。

(3)、朦胧美体现在写法和模糊的意象。

作品没有直叙心情,而是采用曲笔。

作写意式的远距离的勾勒。

距离产生美感。

主人公和伊人的身份、面目、空间位置都是模糊的,给人以雾里看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

教师小结:

《蒹葭》诗的丰富美感,我们可以作多重解读。

正如《人间词话》所说:

“《诗•蒹》一篇,最得风人深致。

【释疑点拨】

教师提问:

《关雎》和《蒹葭》都可以看作爱情诗,但风格和表现手法相同吗?

明确:

《关雎》一诗重在“叙事”,可以看出主人公爱慕、追求、幻想这样一条线索。

《蒹葭》没有一个明确故事。

只选一个场景。

第二、三章是第一章的反复咏叹。

《蒹葭》比《关雎》情感韵味更浓郁。

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突出。

“蒹葭”“水”“伊人”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比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课堂小结:

《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是初生天地的源头清水,开阔、丰盈、简单、洁净。

这源泉处的草木,也跟淳朴的先民及其歌声一样简朴优美。

从诗经中走出的女子袅袅娜娜、款款盈盈游历在平原秀野风和日丽中。

痴情的少年千回百转,却找不到她的岸。

让我们于于净净与素心相通.吟诵这优美的文字,传唱这古老的歌谣!

布置作业:

研讨与练习三。

《黄鹤楼》导学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写作背景,有感情地诵读全诗。

2、体会作者蕴含在诗中深切的怀古思乡之情。

第十四课时:

释题导入:

黄鹤楼是一个充满神奇,颇为迷人的地方。

幸运者得道乘鹤升天,登临者借景抒情。

当仕途失意,飘泊无依之际的崔颢登临此楼,自然会有一种吊古伤今,人去楼空的寂寞之感,加之神话传说触动,蓄积在胸中的诗情便喷涌而出,面对无限的时空唱出了一曲混然天成的浩歌,黄鹤楼题诗的绝唱。

【自主学习】

1、作者简介:

崔颢,(?

—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盛唐诗人。

开元十年进士及第,曾出使河东节度使军幕,天宝时历任太仆寺丞、司勋员外郎等职。

足迹遍及江南塞北,诗歌内容广阔,风格多样。

诗名早著,影响深远。

著有《崔颢集》。

2、黄鹤楼——黄鹤楼,屹立在武汉长江大桥武昌桥头的黄鹤矶上。

它背靠蛇山,俯瞰长江,气势轩昂宏伟,耸天峭地。

远远望去,峥嵘的楼影隐现于缥缈的烟雾之中,壮丽辉煌,宛如仙宫琼殿,自古就有“天下绝景”之誉,曾与湖南的岳阳楼,江西的滕王阁并称为我国江南的三大名楼。

3、诗句翻译:

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

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

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

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

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

【交流展示】品味语言:

1、首联——“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古代的仙人已乘黄鹤飞去,这里只剩下一座黄鹤楼。

从楼的命名由来着想,借传说落笔。

黄鹤楼因其在武昌黄鹤山而得名。

传说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费文玮也登仙驾鹤于此。

仙人乘鹤,本属虚无,“已乘”二字,以假为真,化虚无缥缈为真切实有。

“空余”二字,令人思接千载,心生遐想。

2、颔联——“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仙人驾鹤而去不回转,只剩下白云千载浮荡在空中。

“一去不复返”,令人深感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憾。

这里又出现了一个“空”字,前面的“空余”写的是黄鹤楼,此处的“空悠悠”的“空”写的是白云,黄鹤楼与白云相映,更突出“空”的意境,仙去楼空,唯余天际白云,悠悠千载,怎不令人生发岁月悠悠,世事茫茫的无限感慨!

3、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晴空下的汉水,历历可见,对岸的古木,那芳草茂盛的江中鹦鹉洲。

写汉阳晴川和鹦鹉洲的景致。

“历历”“萋萋”描绘出山川清楚分明,草木极其茂盛的状貌。

4、尾联——“日暮相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日暮时思念起遥远的故乡?

烟波中涌动着不尽的离愁。

“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使人的心境复归于飘渺的忧思而益发深沉,不能自已。

尾联点题,归思难禁的愁绪。

教师小结:

《黄鹤楼》写作者登上黄鹤楼时的所见所感,抒发了怀念家乡的愁思。

全诗起笔高耸,情感奔腾旋转,顺势起伏,情与景水乳交融,以情写景,以景写情,展示了刻骨铭心的情感轨迹。

清代沈德潜评价此诗:

“意得象先,神行语外,纵笔写去,遂擅千古之奇。

”。

布置作业:

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钱塘湖春行》导学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写作背景,熟读全诗。

2、体会诗歌中出色的描写方法,感受作者蕴含在其中的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第十五课时:

导入新课:

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

提起西湖,人们就会联想到苏轼诗中的名句: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饮湖上初晴后雨》)读了白居易这诗,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含睇宜笑的西施的面影,更加感到东坡这比喻的确切。

白居易在杭州时,有关湖光山色的题咏很多。

这诗处处扣紧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恰到好处。

【自主学习】

1、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

原籍太原,后迁下(今陕西渭南县),曾官太子少傅。

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

白居易一生写了很多诗,是唐代诗人中创作最多的一个。

《新乐府》50首和《秦中吟》10首,都很有名,其中尤以“因事立题”的新乐府最有名,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代表作。

《卖炭翁》就是其中的一首。

2、背景资料:

唐宋以来,写西湖的诗篇多得难以统计。

提起西湖,我们自然会想起苏轼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

这首诗以即景寓情见长,写诗人骑马浏览中所见到的西湖早春风光,使人觉得生意盎然,如亲见一般,真不愧为名篇。

3、翻译诗句:

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

几处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向阳的树木,谁家新来的燕子衔着春泥在筑巢。

繁多而多彩缤纷的春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

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游览不够,尤其是绿色杨柳荫下的白沙堤。

【交流展示】品味语言:

1、首联——“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这两句是近景,从大处落笔,写诗人行径孤山寺和贾亭时所看到的天光水色。

“初平”写春水漾满湖堤。

“云脚低”写远望白云朵朵,似与湖水相接。

2、颔联——“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这两句是近景,写高处,写莺、燕的动态。

莺是春的歌手,燕是春的信使,它们的出现给人们带来了初春生机勃然的感觉。

“诗眼”在“早”“新”两个字上:

“几处”而不是“处处”,“争暖树”是说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云歌唱,可见是“早莺”。

“谁家”而不是“家家”,“啄春泥”则是刚刚开始筑巢,可见是“新燕”。

这都是早春特有的景象。

诗人以很轻的疑问语气叙述这些景象,不是实问,也不是存疑,而是对早春景色情动于衷的喜悦。

3、颈联——“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这两句也是近景,写地上的花草,写人们骑马游春的陶醉感。

走马看花,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好像花儿也在与诗人游戏。

春草虽茂,但却不高,也才刚刚没过马蹄。

这是作者对景物入情入微地观察,将游春人也融入春色来写了。

这两句透出诗人游春的舒感。

4、尾联——“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

”这两句略写湖东的白沙堤,在绿杨荫里更是美不胜收。

诗人在这儿完全陶醉了,留连忘返了。

这两句写诗人游春非常尽兴。

教师小结:

《钱塘湖春行》通过对西湖早春明媚风光的描绘,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思想感情。

本诗不是着眼一点描绘景物,而是从整体描绘湖上春意,在行进途中展示蓬勃的春意。

诗中善于抓住景物的特征,选取典型景物,加以准确而极富表现力的词语描绘,用“渐欲”、“才能”两个字眼表现了,乱花和浅草的勃勃生机。

布置作业:

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相见欢》导学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诵背全诗;品味语言,体会诗的意境。

  2、启发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第十六课时:

导入新课:

宋太祖开宝八年(975),金陵城失守,南唐国主李煜(世称李后主)赤膊出城投降,虽然被封为“违命侯”但是一直把他囚禁在汴京的一座深院小楼上,过着每天以泪洗面的凄凉寂寞的日子。

这首《相见欢》就是写这种囚禁生活的愁苦滋味。

亡国前耿于享乐,亡国后溺于悲哀,这就是李后主的一生。

【自主学习】

1、自由朗读:

同学们自由的大声朗读。

2、拿起笔在诗中标出重读、停顿。

3、作者简介:

李煜(937-978),字重光,号钟隐。

精通书法、绘画、音律、诗文,词的成就为最高。

在中国词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称为“千古词帝”。

4、古诗今译:

无言地独自一人登上西楼,天上寒月残缺如钩。

梧桐遮蔽的寂寞幽深的小院,关锁着无法消散的清冷的秋。

剪又剪不断,理了仍然乱,是紧紧缠绕人的离愁。

唉!

别是一种滋味压在我的心头。

【交流展示】品味赏析:

1、上阕:

李后主眼中之景,色彩冷落凄清。

“无言独上西楼”,既是“独上”,自然无人共语。

这里的“无言”更表现了李后主内心的情绪,他的痛苦无人与说,也不愿意与人说,说了又有何用?

又有谁能理解自己?

2、下阕:

直抒胸臆。

过去的欢乐永远过去了,如今一人孤居,尝尽了“离愁”的滋味。

千丝万缕的离愁,紧紧缠绕着人,真是苦恼。

要和它一刀两断,永远不再去想;可是不成,再快的剪刀也是剪不断的。

那么,索性就去想个透吧,把它整理出头绪来,可是越想越烦,越理越乱了!

这种滋味很不好受,又说不清楚,只好说“别是一般滋味”了,也就是说不出是什么滋味,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教师小结:

《相见欢》是作者自述囚居生活、抒写离愁的词作。

身为亡国之君的李煜,像幽闭在清秋深院的梧桐,孤苦、寂寞,没有自由,痛苦、悲伤达到了极点。

全词深刻细腻地刻画出词人的矛盾心理和无法排遣的苦衷。

全词自然真率,无一丝雕琢痕迹,艺术造诣极高,感人极深,黄升《唐宋诸贤绝妙词选》称:

“此词最凄婉,所谓亡国之音哀以思。

”的确如此。

该词上阕,写深秋月夜词人独处的情景。

下阕,劈空而来,似波涛汹涌,将全篇推向高潮。

作者将看不见、摸不着的离愁形象,贴切、自然地表达出来,欲哭无泪,感人至深。

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江城子》导学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苏轼词的基本知识;理解词的主要内容和词的表现手法。

2、熟读背诵,体会诗词的意境,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第十七课时:

导入新课:

苏东坡是北宋词坛的大革新家,他作词时,正当柳词风靡一时之际,他有志于改变《花间》以来柔媚的词风。

宋神宗熙宁八年,东坡任密州知州,曾因旱去常山祈雨,归途中与同官梅户曹会猎于铁沟,写下了这首出猎词。

他因自己的词有别于“柳七郎风味”而颇为得意。

曾致书鲜于子骏表达自己的这种自喜:

•“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

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

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

【自主学习】

1、学生自由朗读。

2、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人。

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进士。

有(苏东坡集)传世。

3、翻译全文:

我虽年老却兴起少年打猎的热狂,左手牵着犬黄,右手托着苍鹰。

戴上锦蒙帽穿好貂皮裘,率领随从千骑席卷平坦的山冈。

为了报答全城的人跟随我出猎的盛意,看我亲自射杀猛虎犹如昔日的孙郎。

畅饮酒,胸怀宽广胆气壮。

鬓边白发有如微霜,这又有何妨!

只盼望有手持符节的来云中,但不知朝廷何时才能派遣使臣似冯唐?

到那时,我定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如满月,朝着西北瞄望,箭箭射向天狼。

【交流展示】品味赏析:

在这首词中,上阕写出猎,下阕写请战,场面热烈,情豪志壮,大有“横槊赋诗”的气概,把词中历来香艳软媚的儿女情,换成了报国立叻、刚强壮武的英雄气了。

上阕: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好一幅威武的群雄出猎图,勾画出一个狂飚式的人物形象:

太守出猎而“报”知人民跟随去看,其狂一也;出看而须“倾城”,其狂二也;猎必射虎,其狂三也;自比孙郎,其狂四也。

下阕: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好一个豪放不羁的个性,好一腔豪情洋溢的壮志:

鬓微霜,又何妨,此豪一也;持节云中,此豪二也;会挽雕弓;此豪三也;西北望,射天狼,此豪四也。

【释疑点拨】

苏轼《江城子》中“遣冯唐”“射天狼”两个典故分别表达什么意思?

明确:

“遣冯唐”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希望重新受到皇帝任用的愿望;“射天狼”表达了作者要竭尽全力抵御入侵者、为国立功的决心。

教师小结:

《江城子·密州出猎》全词表达为国效命的坚强决心和爱国思想,并委婉地表达了期盼重新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

词通篇纵情放笔,挥洒自如,风格豪放。

词中的主人公挽弓劲射的形象,英武豪迈气概非凡。

叙事上有点有面,把纷繁场面叙写得层次分明,又能有力突出主题。

用语刚劲,简洁质朴,用典自然,意境浑厚,抒情议论畅快淋漓。

布置作业:

朗读并背诵这首词。

课堂检测

(1)《关雎》1.本诗以       、       起兴,写出了一个男子对女子的美好感情。

2.本诗用来形容美丽善良的姑娘的成语是                                。

 

3.本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二)《蒹葭》1.本诗选自         ,是一首典型的       (内容)诗。

2.本诗以       起兴,写出了追寻伊人不得的苦恼心情。

3.本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三)《黄鹤楼》 1.本诗选自        ,作者      。

2.本文用典的句子:

            ,           。

3.写景的两句诗是            ,           。

4.唐代诗人       见到这首诗后,说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四)《钱塘湖春行》 1.本文写了几种早春的景象?

 

                                                                            

2.本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感情?

                                                                            

(五)《相见欢》1.本文用比喻手法写离愁的句子:

          ,        。

2.本词抒发了作者什么感情?

                                                                            

(六)《江城子•密州出猎》1.这首词巧用典故的句子:

                                             。

2.本词的作者是       ,我们曾学过他的中秋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