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422710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36.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习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学习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学习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学习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学习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习笔记.docx

《学习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习笔记.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习笔记.docx

学习笔记

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系列之五:

真诚的言说 

      人性的教育呼唤诗意。

教育中如果没有诗意和激情就没有召唤和启示,就没有美感,没有情性的陶冶和净化,没有灵魂的飞升和投入生活的热忱。

 教育之所以要呼唤诗意,还在于情感的苍白、才思的枯竭、内心的冷漠,都与唯理性的教育有关。

     教育中呼唤诗意之所以可能,就因为诗是一切生命的永恒的超越性激情。

这是每个心灵蕴藏的朴素的诗:

它解释了人性渴望不朽的冲动,解释了人精神如渊海般的神秘与不可言说,解释了热那内心伸出对于永恒与无限的渴望。

我们都向往一望无际的大漠,喜欢辽阔的草原,乐于亲近浩瀚的大海,反映我们希冀超越局限、走向永恒的内心冲动。

 

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系列之七:

与经典为友 

      教育的智慧,大多是一些古老的智慧。

古老的智慧存在于经典之中。

经典往往比时尚更接近真实。

因为,它经过了岁月的洗礼,社会历史实践的检验。

 

       媚俗的重要表现就是赶时髦。

现在,人们动辄就用“根本变革”、“全新的理念”、“截然不同”来描述一种新的教育观念或举措。

这多少都有些夸大其词、不切实际,甚至是耸人听闻。

的确,社会在变,教育也在发展变化,但总有一些亘古不变的东西,譬如,教育内容总会随着时代的变化有所增减,但历史和文学却是教育两大永恒的支柱,这两大支柱在“诗、书、礼、乐、易、春秋”中就已确立。

又如,随着社会的发展,对教师的要求是越来越高了,但孔子提出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恐怕什么时候也不会过时。

如果教育中没有爱,没有真诚,任何方法大概都很难奏效,不管它多么的“新”。

 

 笔者强调教育的智慧,大多是一些古老的智慧,用意当然不在于我们立论行文“言必称尧舜”或“言必称希腊”,而在于我们在思考教育问题时,多一点历史意识,少一点理智的虚妄,这样我们对教育的理解当会更细致、更深入。

我们的理论界也就可以少一些表面的繁荣,而多一些智慧。

我们的实践界,就可以少一些一哄而起的“培训班”、“研讨班”,而多一些扎扎实实的学习与钻研。

因为这些古老的智慧不是疾风暴雨般地浇注就能心领神会的,也不是简单的诵记就可以得其真传的,它需要反复的咀嚼、不断的玩味,需要“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的功夫,做到“学、问、思、辨、行”的有机结合,才能从微言中晓其大义。

 

      现在人们普遍迷信所谓的“新”:

“新理论”、“新概念”、“新方法”、“新模式”、“新技术”,于是对于“新”的言说充斥于我们生活的空间。

我并不拒斥“新”,但问题是,如果穿新鞋,走老路,如果“新”没有旧的根基,缺乏对历史的接续,所谓的“新”,恐怕只是障眼的烟云,而非货真价实的创新。

这些年,泡沫学术、短命学科、虚假的理论、换汤不换药的改革见得多了,还是觉得“老”的厚实、可靠。

 

      当然,我们也得承认,和历史、文学、哲学等领域相比,教育学术领域中的经典实在太少。

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更应该好好地坐下来,以古典的心情,以从容的气度,打磨经典。

这是“与经典为友”的另一层含义。

 

 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系列之八:

完美的教学 

       在我看来,完美的教学必定有两个不可或缺的条件,那就是:

深刻与真诚。

 所谓深刻,意味着能够给予学生匠心独运、别有洞天之感,能够唤起学生的惊异感和想像力,能够使学生茅塞顿开,豁然开朗。

当然,深刻也是相对的。

这首先需要教师对教学对象有充分的了解,使教学的目标是学生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引导学生探索和思考的问题是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

        而所谓真诚,意味着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出自内心真实的感受,所表达的一切都是从心灵深处流溢出来的真实之感,没有矫揉造作、故作姿态,没有“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无奈与空洞,有着自然、真切与和谐之美。

只有充满真诚的教学,才能给人以温暖的感觉,才能有感染力与亲和力。

 

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系列之十八:

新课程与学习方式变革

      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迫在眉睫!

它关系到我们的教育质量,关系到师生的校园生活质量。

我们今天必须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

这也是实施新课程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节。

      我们之所以特别强调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其理由就在于:

教育必须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开掘与提升,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成长,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面的和谐发展:

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学生的独特需要,促进学生有特色的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形成,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在我的解释框架中,自主学习(意义学习)是相对于被动学习(机械学习、他主学习)而言的,是指教学条件下学生的高质量的学习。

而合作学习是指教学条件下学习的组织形式而言的,相对的是“个体学习”与“竞争学习”。

探究学习(发现学习)则是相对于接受学习而言的。

      基于自主学习的观念,有效教学应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让学生明确通过努力而达到的目标,并且明白目标的达成对于个人成长的意义;设计具有挑战性的教学任务,促使学生在更复杂的水平上理解;通过了解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经验背景,帮助学生达到更复杂水平的理解;适时与与挑战性的目标进行对照,对学生的学习有一个清楚的、直接的反馈;能够使学生对每个学习主题都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形成对于事物的概念框架;能够迁移并发现和提出更为复杂的问题,有进一步探究的愿望。

一言以蔽之,有效的教学能够唤醒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

这必定不可缺少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

 

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系列之一:

闲适

别将生命之弦绷的太紧,留一份闲适给自己。

闲适不是慵懒,不是无所事事的光阴虚掷。

它是生命积极的存在状态,是生活意趣的尽情挥洒,是没有喧嚣与逼仄的心理空间。

急功近利时,不会有闲适;心存芥蒂时,不会有闲适;欲壑难填的人,不会有闲适;老谋深算的人,也不会有闲适。

闲适,在蓦然回首的追怀中,在悠然心会的禅意里。

理性的顿悟,灵性的升发,需要闲适;心灵的舒展,视界的敞亮,也需要闲适;创意,往往在闲适轻松时翩然而至;情趣,也每每在闲适从容中一展风采。

留一份闲适给自己,享受生命的从容与韵律。

留一份闲适给自己,聆听心灵的悸动和低语。

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系列之二:

以古典的心情对待学习

心与书的交流,是一种滋润,也是内省与自察。

伴随着感悟和体会,淡淡的喜悦在心头升起,浮荡的灵魂也渐归平静,让自己始终保持着一种纯净而向上的心态,不失信心的契入现实,介入生活,创造生活。

“三更有梦书当枕”,“半床明月半床书”,自古就是高洁之士的写照。

明月虽然清寒,书却因博大精深而温润生命。

阅读中你一次次受感动,又会在一次次感动之后更深切的洞悉生活的真谛;读书的过程也就是一个“物我的回响交流”的过程。

因为它能唤起我们对永恒和伟大的渴望,所谓“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那是可贵的创造力的源头,是人类文明发展不竭的动力。

柏拉图的“洞喻”表明:

亮光在你背后,生命期待着我们的蓦然回首。

当我们能以古典的心情对待学习时,春日的鲜花、夏日的小溪、秋天的明月、冬天的残阳,都将以更为美好的风姿走进我们日臻完满的生活。

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系列之三:

心存感激

我们应该心存感激,对我们拥有的一切。

我们生活在先辈们用智慧和汗水改变了的世界中,我们远离了蒙昧和野蛮,远离了茹毛饮血、风餐露宿的时代。

我们应该对我们的先辈,心存感激。

我们不必去捕鱼狩猎,却能品尝到美味佳肴;我们不必去采桑织布,却能享受到锦衣华服。

我们应该对我们的同辈,心存感激。

当我们还是襁褓中的婴儿时,我们是极易夭折的;当我们青春年少不谙世事时,我们也极易误入歧途。

今天,我们能强健而正直地生活着,我们应该对那些在我们生命历程中用关爱扶持我们的人,用智慧启迪我们的人,用美德陶冶我们的人,用真情沐浴我们的人,心存感激。

多一份感激,就少一份贪婪与抱怨;多一份感激,就少一份自大与冷漠;多一份感激,就少一份苛刻与虚荣;多一份感激,就少一份索取,多一份奉献。

心存感激,是一种朗朗的心境,一种人性的光辉,天空因此而变得湛蓝,空气因此而变得湿润,美好的事物因此而变得离我们很近很近。

      心语感悟:

教育人,需要一份闲适给自己,才能在心静时找到教育的真谛;教育人,需要以古典的心情对待学习,才能在墨香中升华自己的心灵;教育人,需要心存感激,才会在人性的光辉中,发现教育的美与真诚!

心莲一朵,送给同在教育战线的老师们,祝福您在教育的海洋里畅游,一起聆听教育花开的声音!

阅读完肖川教授撰写的《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这本书后,使我对“教育就是服务”的观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书中写到:

“《学记》有云:

‘能为师然后能为才,能为长然后能为君。

’由于这种文化逻辑,教育只不过是师之恩惠、师之恩荫,学生只有对教师崇拜,敬仰的份,根本不可能奢望教师为其服务。

今天,人们提出了名曰“教育消费”的概念。

显然,消费者就是那些有教育需求的民众。

作者认为,教育成为第三产业的一员,并非教育尊严的失落,而不过是培养、造就能够“建国君民”的“君子”“士大夫”“接班人”的教育真正成为“使每一个人成为他自己”的教育。

因此,我认识到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不应该摆出“居高临下”“师道尊严”之态,而要牢固树立“教育就是服务”的观念,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孩子,向他们提供最恰切的教育,使具有不同天赋,不同气质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都能得到他们相应的位置,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捧读《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没有“误尽苍生”的负罪感,没有“走进死胡同”的沉重感,也没有被驳得一无是处无所适从的惶惑。

肖川博士是一个可敬的建设者,而不只是一个睿智的批评家。

游历他教育思想的家园,在深刻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的同时,常能得到“原来可以这样做”的启迪。

凭着对国内外教育的广泛研究,凭着对教育使命的深刻认识,凭着对教育规律的准确把握,肖川博士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幅教育的美好蓝图:

从这里,我们可以读到对教育传统的尊重和扬弃,可以读到对教育现状的剖析和反思,可以读到对域外教育的研究和借鉴。

因为这是从教育现实的土壤上开出的理想之花,读她的感觉才能这样的亲切。

  在肖川博士的教育辞典里,没有强制只有引导,没有说教只有熏陶,没有抱怨只有欣赏,这在肖川博士的教育辞典里,没有强制只有引导,没有说教只有熏陶,没有抱怨只有欣赏,这本书使我体会到在教育上我们不能忽视学生的情感教育。

书中说: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精神萎靡,麻木不仁,得过且过,心如死灰,这都是教育的大敌,而情感充沛,精神饱满,潜心投入,心无旁骛,信心十足,追求卓越,则是学生获得更充分发展的心理基础和人格品质。

”作为教师的我们,培养学生敏感的心灵、丰富的体验、细腻的感受是完整人的教育所需要的。

因此,在学校教育中,让学生有更多的活动,更多的参与,更多的平等交往与对话,更多的美感熏陶,更多的与自然界交融,更多的感受到被人欣赏,被人关爱的温暖与幸福,这都是情感教育的现实途径。

畅游肖川博士教育理想的世界,感悟到的实在很多。

我愿成为一个执着的追梦人,一个快乐的追梦人,做一个“人性化”的,能够走进学生心灵的教育工作者。

《做最好的老师》读书笔记

(1)--把童年还给童年

 

(一)  把童年还给童年

学校的教育,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和技能,还要让学生的童年富有诗意,让他们的人生充满情趣,让学生的生命更加丰满。

想一想,如果学生对童年的回忆只留下堆积如山的作业和数不完的考试,学生还有什么高尚的情趣可言?

学生就是要常常到大自然中去,充分感受大自然之美、生活之美、生命之美,才能培养起高尚的情趣、对生活的热爱、对家乡与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现在有些老师、家长和媒体,把社会阴暗面一一展示在学生面前,以期望训练孩子从小“看透”现实和处理现实的能力。

但就是这样的教育中,孩子心中没有了蓝天、花朵、童话和梦想,变得成人化、冷漠和早熟,对什么都一副看透了、无所谓的样子。

没有培养起善良和爱幻想的天性的孩子,还会对生活充满希望吗,还是体会到快乐吗,还会保持不可侵犯的自己的精神家园吗?

恐怕不会了。

因此,要把童年还给孩子。

把童年还给孩子,不是说学校教育要回避现实,搞“乌托邦”。

而是不妨让孩子更多地接触自然,创造更多机会让孩子体验生活中的一些真、善、美。

 

《做最好的老师》读书笔记

(2)--教育要教什么?

教育要回答学生最关心的问题

          

(二)教育要教什么?

教育要回答学生最关心的问题

现在的教育,很多时候教的是对学生没有用的东西,冷冰冰没有感情的东西,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的东西。

教育要教什么?

应该听听学生的声音,回答学生最关心的问题。

李镇西在中学生中做了一次调查,发现现在的中学生常常思考和感到苦闷的问题有4类:

    关于“生”“死”的问题。

“人为什么要活着”“人死后是否要到阴间”“人要是不死该有多好”

社会现象的问题。

“生活中为什么有这么多矛盾”“为什么社会生产发展了,但人和人的感情却越来越淡漠,这到底是社会的进步还是退步?

   亲子关系、同伴关系的问题“每次回到家里,就觉得气氛压抑,感到很孤独”“同学之间的关系微妙而复杂,我该怎么办”

   学习目标、生活目标方面的“学习是为了什么?

为考试吗”“我觉得学习越来越没劲,但看到别人都死啃书本,心里又很恐慌。

回答学生最关心的问题,成为学生最知心的朋友,通过心灵的交流、感情的交融达到思想教育的目标,这是班主任应该努力追求的境界。

 

《做最好的老师》读书笔记(3)--“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

大家都会说:

“教育要有爱心”。

传统意义上的爱心,就是无私的奉献与给予。

教育仅仅靠老师的无私奉献就可以了吗?

在学习陶行知先生的师爱精神时,李镇西提出了“四心”:

奉献之心:

“不要你的金,不要你的银,只要你的心”

  理解之心:

“我们要懂得儿童”

     平等之心:

“拜小孩为老师”

    责任之心:

“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

应该说,所有的老师对“奉献之心”都有足够的认识,并付出一定的努力,但对“理解之心”“平等之心”和“责任之心”认识不够,特别是“拜小孩为老师”和“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这是何等博大的胸襟和深沉的睿智。

这“四心”给老师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做最好的老师》读书笔记(4)--只有保护学生自尊的教育才能起到效果

家庭治疗师萨提亚认为,自我价值感是一个人状态的决定因素,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损伤孩子自我价值感的批评都不会起到作用,因为孩子首先会自我保护,以维护自我价值感,而不会把自我赤裸裸地暴露给对方,任由其斥责、鞭打。

有效的教育,甚至包括批评,都应该以尊重孩子,保护孩子的自我价值感为前提。

李镇西老师讲了自己两个与学生相处的例子,与萨提亚的这个观点正好契合。

第一个例子是,李老师遇到几年前从自己班上毕业的学生,这个学生曾耗费了李老师很多精力来教育,但现在学生却对他很冷淡,李老师感到不可理解。

后来跟学生聊天,才知道,学生因为李老师罚她写检讨,并在校园里以大字报的形式贴出来,值得她在全校同学面前很丢脸,所以一直恨李老师。

第二个例子是,班上有个同学对老师、家长撒谎,李老师很生气,就在全班同学面前把他狠狠地批了一顿。

事后,李老师想到上述的第一个例子,为自己的冲动和再一次伤害了学生的自尊感到后悔。

对那个撒谎的学生来说,老师气势汹汹的批评确实没有起到作用,不久以后,该生再次对老师和家长撒谎。

但这一次,李老师吸取了前两次的教训,没有狠狠地批评该生,而是询问真实情况,并语重心长地说:

“相信你会改正的。

”结果,该生真的发生了很多好的变化,令老师和同学都不停夸赞。

老师批评、教育学生,其出发点是对学生好,但要注意方法,出于“好意”的教育才能真正达到好的效果。

教育的基本前提就是要保护学生的自尊,也就是自我价值感。

只有当学生感到“我是被接纳的”“我是有希望的”“我是安全的”,才会对批评意见和教育保持开放的心态,才有可能去改变。

苏霍姆林斯基在谈到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时,这样告诫年轻的教育者:

“自我尊重取决于什么?

怎么培养?

年轻的朋友,请记住,这是一种非常脆弱的东西。

对待他要极为小心,要小心地像对待玫瑰花上颤动欲坠的露珠,因为在摘掉这朵花时,不可以抖掉那闪耀着小太阳的透明露珠。

要培养自尊心,只能用温柔细致的教育手段。

自尊心是不能够容许采用粗鲁的、‘强有力的’、‘凭意志的’手段的。

 

《做最好的老师》读书笔记(5)--解放班主任

当班主任累,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学校领导对班主任工作的管理、使用与评价方面不甚科学,二是班主任自身工作方法陈旧落后,导致工作低效无效。

“解放班主任”的途径主要有二:

(一)学校领导对班主任的科学使用和科学评价。

科学使用,就是分清楚什么是班主任的核心工作、责任和权利,其实班主任的核心工作应该是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常规班级管理,其他与学生有关的工作可以让其他老师分担。

班主任只有从冗繁的工作中解脱出来,才能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班级管理;同时,其他教师同样肩负教书育人、管理育人等职责,应该做一些相关工作。

科学评价,就是丢弃简单庸俗的绝对量化评价,使用科学的量化评价,改变以往班主任工作评价以“越事必躬亲越好”“学生考试成绩越高越好”等错误的评价标准。

(二)班主任在思想上、行动上的“自我解放”。

思想上的自我解放,就是要改变教育观念;行动上的自我解放,就是要改变教育教学方法。

变过去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为“科研、探索、总结”,变过去的“事必躬亲、大包大揽”到“调动学生自我管理,放权给学生”,变过去的“个人权威、孤军奋战”到“集体民主、师生合作”。

做最好的老师》读书笔记(6)--德育要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从“他律”到“自律”

以往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教育的结果往往是“他律”而不是“自律”,即学生的一言一行收到外在因素(如老师、家长、班干部、学校纪律等)的制约,是一种被迫的“循规蹈矩”,是“害怕被惩罚”或“希望被奖励”的结果,而不是一种自动自发的行为。

“他律”的行为,很有可能是有人监督时是一套,每人监督时是另一套。

“自律”就是要让学生自己约束自己、控制自己、善导自己,让学生内心深入永远有一束不会熄灭的道德火炬,照亮其漫漫的人生道路,使他们即使独处,行为也能对得起自己的良知。

培养学生“自律”,主要是通过引导学生勇于自我教育和善于自我管理来实现。

我们面对的教育对象,决不是一块处女地,而是一片已经或正在生长着美好幼苗的肥沃田地。

教师的责任,在于发现、扶正学生心灵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苗,让它不断壮大,最后排挤掉缺点的杂草。

因此,教育工作者面对学生,首先不是“灌输”,而是“发现”;同时也教会学生自己“发现”,自己克服缺点。

教会学生自己发现、认识自己的优势,不断自觉地战胜自己的弱点,这是思想教育的艺术,需要终生的探索和奋斗。

当学生犯错误时,对学生的惩罚同样也要靠学生的自我惩罚,即学生自己对自己严格要求,学生要自己认识到:

“我需要改变缺点,我需要对自己的改变负责任,我一定能做得到”。

任何外在的惩罚都是靠不住的。

 

《做最好的老师》读书笔记(7)--班级管理的良策是让学生自我管理 

 

有效的班级管理,需要老师在班级建立之初,就让学生认识到,班级是学生集体的班级,不是“老师的”班级;班法、班规,是学生维护自己权益和规范自身言行的工具,体现的是学生集体的意志,而不是教师的“强权”和“铁腕”。

当学生认识到这些后,就有利于每个学生主动地加入到班级管理中来,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

学生自我管理的第一步,是引导学生把教师对学生的管理要求当作自己的愿望提出来。

李老师通常是通过如下几个问题唤起学生自我管理的愿望:

“大家是否希望我们的班集体成为一个优秀的班集体?

”“为了我们的班集体成为优秀班集体,大家是否应该克服自己身上的一些缺点?

”“要克服缺点,班级是否应该制定一些规章制度?

”学生对以上问题的认识,就很自然地将“老师对我们的要求”变成了“自己对自己的希望和要求”。

对于一些看似非要老师提出的纪律要求,也可以尽量让学生提出来,比如问学生:

“当你犯了错误时,你希望李老师怎么处理?

”学生往往会主动提出“希望老师严格要求我们”,并提出一些具体的措施。

由此,纪律要求就变成了学生自己对自己的要求,而不是老师强加给学生的“不平等条约”。

著名教育家李镇西的教育思想--《做最好的老师》读书笔记(8)--优生的培养[

 

“优生”是指在品德、学习和各方面能力都优于同龄人的学生。

优生,并不比其他学生都容易培养,虽然他们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学习成绩以及各种能力对一般学生相对要好一些,但他们身上除了该年龄段学生容易出现的毛病外,还存在着“好学生”“好孩子”特有的一些毛病,比如

(1)学习轻松,因而容易自满,不求上进

(2)长期处于优势地位,容易产生虚荣心(3)在畸形的升学压力下,容易产生嫉妒、勾心斗角等狭隘情绪和不正当竞争(4)从小在顺境中成长,耐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不及普通学生。

对优生的培养,不仅要维持其已有的优势,还要教育其克服各自的毛病,在人格上、能力上获得更大的发展。

对优生的培养要注意六个方面的问题:

(1)引导学生树立志向。

优生比其他人更有能力,有更好的成绩,因此应该让他们意识到,自己也比别人对社会、国家多一份责任,应该从现在起多付出一份努力。

引导学生立志,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是给他们推荐有关伟人名人的传记读物,使优生把自己放在一个更为广阔的历史空间和时代背景中认识自己的使命。

(2)帮助优生认识自己。

优生也是逐渐走向成熟的孩子,难免对自己的人格修养、知识框架、能力结构和发展潜力认识不足。

老师需要帮助优生超越考试分数和名次,通过自己与杰出少年英才的比较,通过对自己得失成败的分析,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全面认识自己。

(3)激励优生超越自己。

一是尽可能多的让他们在各个方面实践,以发现并发展自己以前没有意识到的潜质。

二是鼓励他们在日常小事中战胜自己,让他们在一次次自己与自己“过不去”的过程中体验到“人生的乐趣与辉煌正是从战胜自我到超越自我”。

坚持进行“道德长跑”--记日记、分析自己做思想斗争时的心理活动等,都是帮助学生战胜自己的有效方式。

(4)训练优生受挫心理。

一是对优生不搞特殊化,和其他同学一视同仁,比如犯了错误一样被班规惩罚,班干部轮换制等。

二是多鼓励优生在各个不同的领域中摸索、尝试,探索的过程必然会经历失败,这可以培养学生坦然面对失败和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

(5)培养优生的创新能力。

有能力的学生应该不止是学习知识,还应该学习创新。

要培养优生善于质疑、勇于否定、独立思考、积极创新的治学方法和人生态度。

从解题的独特方法到作文的新颖构思,从独当一面开展班干部工作到积极参与各类创造发明活动等中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6)教育优生保持童心。

即通过让优生感受其他同学身上的优点、在为同学服务的过程中体会奉献的幸福等,去除掉优生的虚荣心、优越感,学会坦然面对分数和竞争,相互谦让、豁达淡泊的心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冶金矿山地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