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治国文章.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422304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0.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依法治国文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依法治国文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依法治国文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依法治国文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依法治国文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依法治国文章.docx

《依法治国文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依法治国文章.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依法治国文章.docx

依法治国文章

光明日报社论:

为建设法治中国开辟康庄大道

航道已经开通,法治中国在望。

2014年10月20日至23日,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为主题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在北京胜利召开。

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出了重要部署,对新时期新形势下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思路和框架作出了全面论述。

其中,关于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关系的阐述,关于建立依法执政、依法行政若干重大制度的论述,关于保障审判权和检察权独立公正行使的强调,关于完善依法维权、沟通协调、利益表达等系列社会机制的要求,展现了我们党在法治理论上的重大创新、在法治建设体制机制上的重大创新。

全会公报表明,经过新中国60多年、改革开放30多年的积极探索,我们党已经能够以更加自觉、更加理性的态度,以更加理论化的高度来推进依法治国。

这种理论上的成熟和实践上的自觉,铸就了中国法治史上的里程碑,其意义将随着中国改革的推进而逐渐展现出来。

从宏观层面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将使中华民族绵延数千年的法律实践迈上一个新境界。

中华法律文明历史悠久,传统法律文化中重公权、轻私权,重人治、轻法治,重伦理、轻是非的问题暴露,而德治与法治互补、“礼乐政刑”综合为治的优势彰显。

如何创造性继承、创新性发展,是在一个较长历史时期内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大课题。

四中全会在依法治国总目标下提出的五个坚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充分体现出我们党对历史大势观察的阔度、把握的深度,必将开拓中国法治文明发展的光辉前景。

从中观层面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将加快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国家治理体系,以法制体系为基础;国家治理能力,首先表现为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的能力。

以法为大、循法而行,是各种制度良性运行的基础要求,是各级政府动员、分配、组织、监管、服务等功能正常发挥、正向发挥的基本保障。

四中全会公报提出了政府“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的要求,提出了建立“政府权力清单制度”“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行政机关内部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等一系列重要制度,以宽阔的历史眼光、巨大的政治魄力破除了长久以来存在的“权”与“法”关系的困扰,在深层次上突破了国家治理能力升级的瓶颈。

从微观层面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将有助于打破中国改革的各种深层壁垒。

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依法治国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现实要求:

权力与权利的关系,需要法来摆正;公权与私权的分野,需要法来确证;政府与市场的界限,需要法来划定;效率与公平的矛盾,需要法来平衡。

重大改革于法有据,能保证改革的价值方向;改革之后以法建制,能保存改革的珍贵成果。

而法治对公平正义的呵护与保障,比如依法维权机制、化解纠纷机制、利益表达机制、协商沟通机制、救济救助机制的建立健全,也将最大限度地弥合社会分歧、消解社会矛盾、减少社会戾气、凝聚改革共识。

公平正义的希望在法治,改革发展的前途在法治。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从最长远处勾勒了法治中国的框架,从最细节处规划了依法治国的措施,已经为法治领域的各项改革吹响了号角。

今天,唯有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决维护宪法法律权威,依法维护人民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才能为建设法治中国开辟康庄大道,引领中国进入发展新境界,才能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达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提供最坚实的保障。

十八届四中全会吹响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新号角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是中国法治建设进程中一个新的伟大工程。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篇章,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举措,是中国共产党对法治国家理论和执政兴国理论的重大贡献,同时也表明了执政党对治国理政规律认识的深化。

在这样的背景下,应当赋予法治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格局中更为突出的地位。

  在表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内容及格局时,一般遵循这样的顺序:

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党的建设。

法治建设只被作为政治建设中的一部分内容。

过去这么表述有其客观条件和背景,也有其历史必然性,但是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今天,法治建设的地位应当更加凸显,应当作为一个独立的建设单列出来。

这是因为:

  第一,中国共产党对法治国家建设的认识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四中全会至少从以下六个方面论述了依法治国的重要性:

(1)它是解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面临的一系列问题的关键举措;

(2)它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3)它是完成全面深化改革任务的法治保障;(4)它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依据;(5)它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完成中国共产党人历史使命的必然抉择;(6)它是关系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

  第二,法治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这是对厉行法治的更高要求。

既然是基本方式,就应该置法治建设于更加突出的位置。

  第三,过去之所以将法治建设放在政治建设里面,是因为我们认为民主和法治具有高度关联性,要搞民主政治当然要靠法治。

现在看来,法治与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党的建设的关系同样密切。

而且这些建设都需要以法治为基础,用法治做保障。

考虑到法治建设与六大建设内容的关系,也有必要将其独立出来。

  第四,将法治建设与政治建设并列,不仅有利于法治建设本身的发展,而且还有利于政治建设的发展。

由于政治建设和法治建设的内容都很丰富,要充分阐述二者内容就可能与其他部分不平衡,而要保持结构上的平衡就很难作充分阐述,所以将其单独列出来将更有利于政治建设和法治建设内容的展开。

  第五,将法治建设与政治建设并列,在中央文件中也有成例可循。

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第八部分是“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第九部分是“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文件公布后,各方面反映都非常好。

  第六,将法治建设置于六大建设内容之前或之后,均能彰显和突出法治的基础和支撑作用。

法治建设、经济建设及文化建设都具有政治属性。

将法治建设单列出来绝不是忽略其政治属性,相反这是在更高、更深的层次上表达其政治属性。

只有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治道路,才能更好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也才能真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最终建成法治中国。

光明日报社与中国政法大学联合举办的首届“法治中国论坛”今天开幕,国内外知名的学者、法官、法治工作的领导同志做客论坛,对四中全会点燃的激情赋予理性的思考,在这里贡献他们极具敏锐思想和卓越见识的学术智慧。

我代表中国政法大学向各位表示诚挚感谢。

  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显示出这次全会的重大意义:

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增强了可预期性。

人们意识到,中国将从这里领取步入全面法治的钥匙。

推进依法治国最关键的是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其中要建设“四大工程”,即科学立法工程、严格执法工程、文明司法工程和全民守法工程,通过“四大工程”,要矗立起“5+4”的九大建筑。

“5”指的是“五大体系”,即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律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和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4”指的是“四支队伍”,即立法队伍、行政执法队伍、司法队伍、法律服务队伍。

这是具有历史性、创新性、里程碑式和长治久安意义的重大工程。

  四中全会对工程作出了规划,搞工程还需要制定建筑方案和施工图,组织施工队伍,这是学界和实务界义不容辞的责任。

全会对四大工程提出了明确的理念:

针对科学立法提出使每一项立法都符合宪法精神、反映人民意志、得到人民拥护;针对严格执法提出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针对文明司法提出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针对全面守法提出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每一个理念,都是改革的挑战和发展的机遇。

我们需要加强问题意识、需求意识、项目意识,用激情、责任、经验、智慧,去夯实并落实全会提出来的思想底蕴、制度内涵和体制架构。

通过“四大工程”,把“5+4”建筑建设得既美观又实用,在法治中国中发挥主体作用。

  今天的论坛是我们充分发挥对国家重大战略决策提供学界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持的第一步。

为中国的法治建设、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添砖加瓦,我们必须担当。

人民日报社论:

实现依法治国的历史跨越

2014-10-2406:

29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离不开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法治的保障和支撑。

  刚刚闭幕的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决定》立足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实际,直面我国法治建设领域的突出问题,明确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基本原则,提出了关于依法治国的一系列新观点、新举措,回答了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关系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对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法治队伍建设、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做出了全面部署,回应了人民呼声和社会关切,必将有力推进依法治国进程,是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纲领性文件。

  在我们这样一个13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领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

全会《决定》明确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实现这个总目标,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必须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也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法治体系的根本制度基础,也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是法治体系的理论指导和学理支撑,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行动指南。

这三个方面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核心要义,规定和确保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制度属性和前进方向。

  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是法治建设的核心问题。

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

我国宪法以国家根本法的形式反映了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取得的成果,确立了在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形成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在我国,坚持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

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党要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

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也是我国法治与西方所谓“宪政”的根本区别。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

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定性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我们面对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依法治国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重大。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关系我们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

要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就必须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更好统筹社会力量、平衡社会利益、调节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使我国社会在深刻变革中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实现我国和平发展的战略目标。

  “法者,治之端也。

”今日中国,法治正在成为国家治理理念、社会共同信仰。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向国内外鲜明宣示,我们将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为总抓手,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建设法治中国而奋斗!

坚定依法治国的决心与信心

十八届四中全会在全国各地反响热烈

本报记者毕玉才王晓樱魏月蘅刘昆通讯员丁义浩等《光明日报》(2014年10月25日 02版)

辽宁:

我国法治向纵深发展

 本报沈阳10月24日电(记者毕玉才 通讯员丁义浩)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东北大学师生以收听收看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方式对会议给予热切关注。

  东北大学文法学院法律系主任周实教授表示,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的依法治国和法治政府已从动员阶段进入实质阶段。

政府要守法,满足人民对政府公平正义的期待;百姓要守法,在期待从法律得到公正保障的同时,也要自觉守法,做一个守法公民。

   东北大学学生会主席经典同学说:

“学校近日通过新媒体推送了一系列十八届四中全会的消息,加深同学们对会议精神的了解。

下一阶段,学校的各级学生组织将通过座谈、团日等活动,认真学习贯彻全会精神,培养青年学生的法治精神,为推进依法治国作出贡献。

海南:

把青少年法治教育放在重要位置

 本报海口10月24日电(记者王晓樱、魏月蘅)海南省司法厅党委书记、厅长屈建民表示,海南全省司法行政机关,近年来大力推进“六五”普法,深入开展“法律六进”活动,把青少年法制教育放在重要位置。

去年以来开展了“为了明天——海南省法治文艺进校园”巡演,共演出120多场,20余万中学生观看演出,培育提高了青少年的法治观念及法治信仰。

我们还将优秀传统文化引入监狱教育改造,以传统伦理贴近服刑人员内心,有效降低了重新犯罪率。

下一步,我们将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充分发挥司法行政职能作用,全力建设平安海南、法治海南。

 海口市委常委、公安局长宋顺勇在学习了四中全会精神后说,海口公安机关将带头捍卫法制尊严和公信力。

同时将努力提高执法水平和执法质量,不断推进执法规范化、管理信息化、队伍正规化,为国际旅游岛建设创造良好的治安环境。

广西:

十八届四中全会创造史上多个第一次

 本报南宁10月24日电(记者刘昆)广西民族大学校长、博士生导师、广西法学教育研究会会长谢尚果教授在十八届四中全会闭幕后,总结了此次会议的多个“第一次”:

第一次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和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第一次把“依法治国”提到了中国共产党执政以来前所未有的高度;第一次提出在最高法院设立巡回法庭;第一次提出把遵守法律、依法办事能力作为考核领导干部标准;第一次提出建立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和责任倒查机制;第一次提出建立领导干部干预司法责任追究制度;提出依法治军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等等。

谢尚果认为,十八届四中全会是向全世界人民宣示我们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决心和信心,也是庄严的承诺。

陕西:

依法治国的“路线图”日益清晰

  本报西安10月24日电(记者杨永林、张哲浩)十八届四中全会公报公布后,西北政法大学校长贾宇梳理了十八大以来的重要节点,认为依法治国贯穿其中,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路线图’日益清晰。

法治是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的制度保障。

通过法律程序把党的意志转化为国家的意志,把经过实践检验的政策上升为法律,可以使我们党更加制度化地发挥党的领导作用。

 “十八届四中全会把依法治国作为党的全会的主题来专门研究,体现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时代需求的主动回应,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统领政法工作的科学指南与行动纲领。

”中共西安市委常委、市公安局局长任军号说。

他认为,从“法律体系”到“法治体系”,是法治思维从“静态”到“动态”的转变,是理念的更新与发展。

云南:

把口中言变为实际行动

  本报昆明10月24日电(通讯员杨金江、李莉 记者任维东)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结束后,全国首家成立的省级农村干部教育培训机构——云南农村干部学院的广大教职工、学员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不同形式,收听收看了四中全会的相关报道,并深入学习了全会精神。

 富民县罗免彝族苗族乡麻地村党总支书记李自顺是云南农村干部学院从基层一线请来的授课教师。

他说,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对于农村干部来说是福音。

农村干部权力不大,责任不小,如果大家都遇事懂法、办事依法、言行合法,那农村的事情就好办多了。

在贯彻落实全会精神上,李自顺表示一定要努力把嘴上说的、纸上写的、会上谈的变成实际行动。

 

贵州:

知识分子要筑牢法律的边界

 本报贵阳10月24日电(记者吕慎、柳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在贵州各界引起极大反响。

贵州大学校长郑强认为,这次全会对依法治国理念进行了总结和深化,是中国共产党日益成熟、自信、完善的表现,充分显示出党执政为民、带领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庄严承诺和担当,会议精神令人激动和鼓舞。

这次全会也让我们教育工作者陷入沉思,有些教师对学生进行守法教育,但自己却不懂法,甚至在法制观念上有盲区。

我觉得这也是整个知识分子群体值得自省自查的问题。

任何自由和民主都要在法律的框架下行使或享受,知识分子更应该模范遵守法律,无论是学术研究还是日常教学都要筑牢法律的边界。

重庆:

法治与改革之间良性互动

  本报重庆10月24日电(记者张国圣)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后,西南政法大学校长、博士生导师付子堂深入解读了法治与改革的关系,“改革开放初期提出‘一手抓改革,一手抓法制,两手都要硬’,着重强调的是立法对于改革的保驾护航或者说保障功能,立法工作主要是适应改革进程的需要。

随着我国发展进入新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应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对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引领、规范和推进功能。

 付子堂认为,改革是法律修改的基础和动因,即改革是“激活”并“延续”法律生命的“手术刀”。

同时,全面深化改革的设计与行动,必须注重运用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必须严格遵循法治原则,尤其是必须符合正当程序。

法治政府:

把权力装进制度的笼子

  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出席湘江论坛的专家们普遍认为,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最根本的是要把行政权力装进制度的笼子,让每个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法治政府一般包含三个要素:

一是权力法定,即法无授权不可为;二是合法行政;三是权利救济,即公民认为受到了行政活动的侵害,均可寻求司法救济。

外加一个最佳行政,就是说政府的行为应尽力做到最好最有效率。

这四个方面我们都已经具备了,但得分都不高,所以法治政府建设还在路上。

”浙江大学法学院教授朱新力坦言。

  从反对PX项目到反对垃圾焚烧,再到反对核电站项目,近年来由环境维权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屡见不鲜。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王锡锌在发言中指出,这些事件说明,地方政府还没有一种法治化的解决方式。

他认为,应对环境维权事件,政府部门应当从三个方面加以改进:

一是建立起更加公平的利益分配机制,让那些为公共利益作出牺牲的个人得到有效补偿;二是要强化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推进沟通理性和共识的形成;三是要充分发挥法律的保障功能,为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提供基础。

  海南大学副校长王崇敏提醒说,目前各地都在推行政府法律顾问制度,但面临两大动力不足的难题。

一是由于基本没有报酬,律师普遍不愿意担任政府的法律顾问;二是一些政府官员嫌麻烦、没有效率,不愿意聘请法律顾问。

  “这两大难题不解决,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就形同虚设。

建议按照国际惯例对律师法进行修改,畅通职业律师成为政府法律顾问的渠道,确保这个制度能够真正发挥作用。

”王崇敏说

法治社会:

更多依靠软法实现善治

  在建设法治中国的进程中,法治社会的重要性愈加凸显。

不过,在四川大学法学院教授顾培东看来,法治社会是法治建设的薄弱环节。

“在传统社会,基层组织和我们每个人所处的单位是社会治理的末端。

但现在,基层组织和单位对社会成员的影响力已经非常薄弱了,不再具有社会治理的职能。

这表明,社会领域的治理能力还有待提高。

”顾培东说。

  从前几年的苏丹红、三聚氰胺,到新近发生的上海“福喜事件”,食品安全事故已经成为人们心中的一大痛楚。

“为什么食品安全事故在我们国家是高概率事件?

因为违法成本很低,企业信用、个人信用严重缺失。

”辽宁大学法学院特聘教授涂永前说:

“信用体系对市场经济至关重要,而这方面的建设在我们国家才刚刚开始,有很长的路要走。

  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罗豪才认为,建设法治社会,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加快实施政社分开,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激发社会活力,推进社会组织发展,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

  罗豪才说,在基层治理的实践中,各地应该善于尊重和争取民意,更多依靠自治公约、组织章程、乡规民约等软法规范来实现良法善治。

“这些软法规范,只要不违反宪法法律,都应该是我们推进法治社会建设的重要手段。

  “一点实际行动,胜过一打纲领。

我始终认为,只有坚守行动中的法才能改变中国。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最重要的是把纸面上的法变成行动中的法,让法律的精神和规范落实在每一个人的行动中。

”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中国行为法学会会长江必新强调。

建言依法治国

2014-08-2103:

59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

  “建议对律师法进行修改,畅通职业律师成为政府法律顾问的渠道。

  “在基层治理实践中,应更多依靠自治公约、组织章程、乡规民约等软法规范来实现良法善治。

  首届“法治中国·湘江论坛”日前在湖南长沙举行。

数十位专家学者和立法、司法机关有关人士汇聚一堂,围绕“法治中国建设与国家治理现代化”这一主题进行研讨,并积极建言献策。

  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2014年7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宣布,10月将召开十八届四中全会,研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问题。

在这一背景下举行的“法治中国·湘江论坛”,颇为引人注目。

  “法治中国·湘江论坛”前身是由中国行为法学会和中南大学主办的“法治政府·南岳论坛”,已连续举办五届。

今年,论坛更名为“法治中国·湘江论坛”。

论坛上,专家们普遍表示,在国家治理的视野下,法治应该摆到更加重要的地位。

  “法治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题中之义。

现代国家治理一定是以法治为基础的。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对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全局意义。

”中南大学法学院院长陈云良说。

依宪治国:

改革的最大公约数

  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

这是湘江论坛期间,多位专家反复提及的观点。

  专家们认为,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依据是现行宪法。

现行宪法是推进各项改革的最大公约数,党要坚定维护宪法权威,善于用宪法来凝聚共识、增进团结,带领各族人民沿着现行宪法确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根据宪法确立的国家制度和社会制度的基本框架开展各项改革和建设,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现行宪法颁布于1982年。

30多年来,在各级人大、政府和司法机关的推动下,宪法得到了广泛实施。

但由于缺乏常规性的、制度化的违宪审查机制,一些违宪行为并没有得到及时纠正。

如何强化宪法实施的监督机制?

这是湘江论坛上人们讨论的一个焦点问题。

  吉林大学法学院教授彭贵才表示,现行宪法第62条、67条已经赋予了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宪法实施的权力。

“宪法实施的实质是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

围绕宪法实施设置的一系列保障制度,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

  中南大学法学院副教授黄先雄注意到,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维护宪法法律权威,强调要进一步健全宪法实施监督机制和程序,把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十八届三中全会把维护宪法权威作为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一大任务提出来,具有无比重要的意义。

”黄先雄说:

“徒法不足以自行。

我认为,应该允许法院在司法裁判中有条件地适用宪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