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辽宁省六校协作体学年高二下学期期初考试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
《精品解析辽宁省六校协作体学年高二下学期期初考试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解析辽宁省六校协作体学年高二下学期期初考试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品解析辽宁省六校协作体学年高二下学期期初考试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
2018—2019学年度下学期省六校协作体高二期初考试
历史试题
命题学校:
凤城一中命题人:
赫丽丽校对人:
唐贵田负责人:
徐涛
时间:
90分钟满分:
100分
选择题(共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
1.“封建”一词在中国古代意谓“封土建国”“封爵建藩”。
项羽封建六国贵族,结果自取灭亡;刘邦封建同姓子弟,引发七国之乱;西晋封建司马氏宗室,导致八王之乱;朱元璋封建二十余子,酿成靖难之役。
这反映了
A.封建导致政权衰亡
B.宗室拱卫专制王权
C.血缘政治影响深远
D.封建体制日趋完善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中的“封建”均是依据血缘关系进行的分封,以血缘关系来维护统治,反映出血缘政治的深远影响,C项正确。
封建制度的腐朽是封建王朝衰亡的根源,与材料反映分封制危及政治统治不符,排除A。
材料反映分封制危及政治统治,而不是“宗室拱卫专制王权”,排除B。
材料反映分封制危及政治统治,而不是封建体制日趋完善,排除D。
2.“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大要素。
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分析大量的史实,然后得出科学的结论。
下列对郡县制的叙述属于“史识”的是
A.它分郡县两级,一郡之内又分若干县
B.郡县制是中央对地方政权进行有效控制的制度
C.郡县制开中国单一制国家组织结构先河,影响深远
D.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命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史学的“三要素”的理解,明确“史实”、“史论”、“史识”的区别。
根据题干的描述,A、D项属于“史实”的范畴,即历史事实,B项属于“史论”的范畴,即评价,C项属于“史识”的范畴,即对郡县制的科学认识。
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项,排除ABD项。
3.《卖炭翁》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家喻户晓的诗作。
诗中叙述老翁“小驾炭车碾冰辙”到长安城,“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此处的“市”
A.严格管制的集中市场
B.沿街开铺的街市
C.没有行政管理的草市
D.地方自治的市镇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唐朝的商业发展。
白居易是中唐时期的著名诗人。
宋朝以前,城市中设立“市”作为专门的商品交易场所,与居民区相分离,官府设立市令或市长,对市场交易进行严格管理,按时开市、闭市。
因此白居易笔下的“市”是指长安城中严格管制的集中市场,A项符合题意。
沿街开铺的街市出现于宋朝以后,没有行政管理的草市位于城郊和乡下,地方自治的市镇兴起于明清时期,与材料中反映的唐朝、长安城的信息不符合,故排除BCD项。
4.《中华文化史》一书写道:
“这一时期民本思潮的重心有二:
在人类与自然关系(天——人)方面,突出人的地位;在人类社会关系(君——民)方面,强调民的作用。
”这一时期
A.百家争鸣局面出现
B.儒学正统地位确立
C.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D.儒学思想趋向新启蒙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人类与自然关系(天——人)方面,突出人的地位”指的是百家争鸣时期的荀子等人的制天命而用之的观点,“在人类社会关系(君——民)方面,强调民的作用”指的是百家争鸣时期的孟子等人的民贵君轻的观念,综上所述可知,这一时期是指百家争鸣,故A正确;儒家正统地位确立是在汉朝,强调“君权神授”,故B排除;材料中强调天人关系,不是强调伦理关系,故排除C;儒家思想趋向新启蒙是在明清时期,主要批判君主专制,不符合题意,故排除D。
5.黄宗羲的思想虽然成为近代康有为等反专制主义思想家的有力武器,但两者大有不同。
与康有为比较,下列对黄宗羲思想特点表述正确的是
A.依托儒家思想宣传自己的主张
B.否定君权
C.批判专制但未否定传统专制体制
D.体现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黄宗羲主要是批判君主专制,但是没有超越传统体制的范畴,没有提出解决君主专制的措施,并没有否定传统专制体制,故C项正确;A项是康有为思想特点;B项均不是二者的思想特点;D是顾炎武思想特点。
故排除ABD三项。
6.下图中教学形式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经济水平
B.政治制度
C.思想认识
D.社会环境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孔子和苏格拉底教育思想的比较。
图片在教育形式上存在较大差异,孔子创办私学,图片中“孔子坐于高台之上,弟子围于四周,孔子进行传道式教学体现中国师道尊严,反映出春秋时期社会变革,礼崩乐坏的时代,孔子希望恢复西周的“礼”;雅典学院“老师与学生站在一起平等交流和讨论”体现雅典学院的平等教学氛围,反映雅典城邦民主政治制度的高度发展及经济文化繁荣的时代特征,故D项符合题意。
经济水平、政治制度、思想认识都是社会环境的具体表现。
故排除ABC项。
7.破译甲骨文是中华史前文明溯源工程的重要项目。
正如学者朱彦民所说:
“如果破解了一个甲骨文,就带活了一大批甲骨文书,也就能让我们更了解当时的历史。
”但要破译这些甲骨文,又需要充分了解殷商时代宗教信仰、社会习惯、乡风民俗等知识,这恰恰是甲骨文隐藏起来的历史。
这充分说明甲骨文
A.是现存中国最古老的成熟文字
B.反映了殷商时期的宗教信仰
C.承载了商代及早期国家的信息
D.成为研究中国文字重要的资料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
根据材料“要破译这些甲骨文,又需要充分了解殷商时代宗教信仰、社会习惯、乡风民俗等知识”,说明要破解甲骨文就要了解商代乃至商代之前的历史,故选C。
A选项认为甲骨文是现存中国最古老的成熟文字,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排除A。
甲骨文不仅含有宗教信仰的信息,还包含社会习惯、乡风民俗等知识,表述不完整,不如C项具体,故排除。
D项与材料的信息表述不符,材料主要讲述甲骨文与历史的关系,故排除D。
8.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A.A
B.B
C.C
D.D
【答案】C
【解析】
A选项错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道家和佛教的思想依然盛行;B选项错误,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早于启蒙运动,因此因果倒置;C选项错误,南昌起义发生在“八七会议”之前,因果倒置;D选项说法正确,符合逻辑。
9.在敦煌艺术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壁画大多宣传佛教悲惨牺牲的善行和现实的悲苦无奈;隋唐壁画则更多的宣传享受和娱乐,表现幸福与祥和;宋朝壁画中,世俗场景大量深入佛界。
这种变化说明
A.佛教文化的中国化
B.艺术内容的时代性
C.艺术形式的多样化
D.中西文化的交融性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社会动荡,佛教盛行,壁画大多宣传佛教悲惨牺牲的善行和现实的悲苦无奈;隋唐时期,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壁画则更多的宣传享受和娱乐,表现幸福与祥和;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城市繁荣,市民阶层队伍壮大,壁画中世俗场景大量出现,这说明艺术内容与时代特征密切相联,故B项正确。
考点: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书画的发展
10.历史学家徐中约认为,近代中国历史的特征并不是一种对西方的被动反应,而是一场中国人应对内外挑战的主动奋斗,力图使之从一个落后的儒家普世帝国转变为一个在国际大家庭中拥有正当席位的近代民族国家。
这种见解
A.抹杀了近代中国社会各阶层反侵略求独立的反抗史
B.避免了仅仅使用“外因”来解释中国近代史的变迁
C.扩大了近代中国人民主动融入世界潮流的奋斗精神
D.批评了部分历史学家不顾事实崇洋媚外的治史态度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并不是一种对西方的被动反应,而是一场中国人应对内外挑战的主动奋斗”,说明内因对中国近代史的变迁影响很大,从而避免了仅仅使用“外因”来解释中国近代史的变迁。
故答案为B项。
A项与材料不符,排除;CD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11.下表反映了中国近现代史四个不同时期阶段特征的主题词,其中1921-1935年处应填写
A.五四风雷,抗日烽火
B.开天辟地,渐趋成熟
C.国共对峙,走向抗战
D.星星之火,力挽狂澜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第一组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建立兴中会到民国建立,第三组是新中国成立到三大改造,第四组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社会主义建设。
由此推断出“开天辟地”指1921年中共成立,“渐趋成熟”是指1935年遵义会议。
所以答案选B。
考点: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
12.下表为1843年与1858年进口棉花及棉纺织品税率比较表,其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中国关税自主权的丧失
B.中国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C.中国降低进口洋货税率
D.列强对华商品输出激增
【答案】A
【解析】
【详解】表格表明1858年相比1843年进口棉花和棉纺织品税率都在下降。
结合所学,1842年《南京条约》协定关税的条款,可见材料反映了中国关税自主权的丧失,故选A;材料只涉及进口棉花和棉纺织品税率,未涉及中国本土商品的情况,无法体现中国自然经济完全解体,排除B;中国降低进口洋货税率只是材料现象而非本质,排除C;税率的变化并不能反映列强商品输出的激增,自然经济的强势存在使英国对华贸易徘徊不前,排除D。
13.民国成立之前,没有离婚的概念,只有男子可以休妻,甚至到20世纪上半期,很多妇女参加革命是因为家庭原因。
如《红色娘子军》里的女战士不完全是被南霸天逼出来的,她们出走往往是受不了丈夫、公婆的压迫。
材料表明
A.理学世俗化的影响深远
B.辛亥革命使女性摆脱对家庭的依附
C.影视剧固化大众的文化认知
D.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答案】A
【解析】
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理学对后世的最大影响是对儒家伦理道德标准的丰富及其普及化、通俗化,将儒学的伦理道德观念推广到社会的每一个家庭,这些理学家将有关妇道的观念加以鼓吹,声称是圣贤传下来的道德规范,如果违反就是违背礼法,以至于在“民国成立之前,没有离婚的概念,只有男子可以休妻。
甚至到20世纪上半期,很多妇女参加革命是因为家庭原因”,故A项正确。
B项的说法过于绝对,且题干着重强调的是女性反抗家庭的压迫,故B项排除。
不能通过《红色娘子军》的例子,推断影视剧固化大众的文化认知,排除C。
题干信息没有涉及新文化运动,而是强调女性的反抗家庭的压迫,排除D。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A。
14.1926年,上海化工实业家吴蕴初突然宣布放弃味精的国内专利,呼吁全国各地大量仿造生产。
这导致日本的“美女牌”味之素除了在东三省销售外,在中国的其他地区再也难见踪影。
吴蕴初“放弃味精的国内专利”的主要原因是
A.官僚资本的严重阻碍
B.民族资本的竞争激烈
C.民国法制严重不健全
D.商战思潮的影响深远
【答案】D
【解析】
材料中讲述了吴藴初“放弃味精的国内专利”的史实,从材料中吴蕴初的做法导致了“日本的“美女牌”味之素除了在东三省销售外”,说明吴蕴初是为了抵制日货才放弃了专利。
结合所学知识,商战思想在早期维新思想中就已经出现,商战思想主张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
材料给出的时间是1926年,所以可以看出商战的思想影响深远,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
A选项说法错误,材料没有提及官僚资本的问题;B选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民族资本的相互竞争,而是与外国资本主义的对抗。
C选项说法与材料无直接关系。
15.学者俞可平曾指出:
建国以来的政治文明建设可分为两个时期,前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搭建了基本的框架,属于“民主存量”,而后期的发展则属于“民主增量”。
据此推断这一“增量”包括
A.提出"一国两制"的方针
B.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加强了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建国以来的政治文明建设可分为两个时期”可知,材料强调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根据“而后期的发展则属于“民主增量””可知,材料强调的是新时期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内容,结合所学加强了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属于“民主增量”,进一步推进了我国的民主建设,故D项正确。
结合所学可知,“一国两制”属于祖国统一问题,不属于民主政治建设的内容,排除A项。
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属于经济领域的改革,排除B项;C项属于前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基本框架的内容,是“民主存量”,与题意不符,排除。
16.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中国植物学家胡先骕因批驳苏联生物学家李森科而遭到批判。
周恩来闻之,讲话指出:
“科学是科学,政治是政治,如果李森科不对,我们没有理由为他辩护,我们应向被批评的胡先骕承认错误,对一切科学都要这样。
”周恩来的这些话
A.反映了学术问题政治化的要求
B.说明当时国内人们不尊重科学
C.体现了"双百"方针的基本精神
D.明确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材料提到,“科学是科学,政治是政治,如果李森科不对,我们没有理由为他辩护,我们应向被批评的胡先骕承认错误。
对一切科学,都要这样。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周恩来的这些话体现了“双百”方针的基本精神,因此选C。
ABD都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
考点: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内容
17.在“一国两制”方略和基本法的制定过程中,中央政府郑重做出了“中央不干预特別行政区高度自治范围内的事务”的政治承诺,自我规限本来可由中央行使的某些本源性权力。
这反映出
A.特别行政区享有完全的自治权
B.中央政府对我国统一问题的重视
C.联邦制下中央与地方的权力架构
D.中国单一制国家结构发生了变化
【答案】B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一国两制的问题,体现了中央政府对我国统一问题的重视,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权而非完全的自治权,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我国不是联邦制,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我国不是单一制的国家结构,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18.“每年一度的不满意测试------目的就是要阻止任何人成为太受欢迎的人,阻止像庇西特拉图这样的人,企图利用公民大会作为其成为僭主的台阶。
每一年,雅典人投票放逐一人达十年之久,这是一种预防犯罪的处罚。
”材料中的“不满意测试”
A.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
B.使地域政治开始取代血缘政治
C.开启了希腊历史的古典时代
D.易导致权力的滥用和误用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雅典民主政治的相关内容。
D项,“不满意测试”采用投票放逐的方式,完全依据公民投票,而公民投票具有主观性,单纯依照公民自身主观判断进行,投票结果民主却未必合理,易导致民主权力的滥用。
故D项正确。
A项,梭伦改革动摇了旧氏族贵族世袭特权,保障了公民的民主权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
而非投票放逐的“不满意测试”奠定了基础。
故A项错误。
B项,题干没有体现地域政治与血缘政治的内容。
故B项错误。
C项,古典希腊时期开始的时间一般定义为雅典最后一位僭主被推翻的时期,与题中所问“不满意策试”并无直接关系,无法得出结论。
故C项错误。
19.华盛顿说:
“我的看法——各州必须选出众望所归的代表参加大陆会议,并赋予该机构绝对权力”,否则,“我们就会变成一个多头怪物,一个异质体。
”华盛顿的目的是
A.加强总统的行政权
B.实行参议员选举制
C.实行三权分立
D.解决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材料中“各州必须选出众望所归的代表参加大陆会议,并赋予该机构绝对权力”可知材料强调加强中央的权力,否则“我们就会变成一个多头怪物,一个异质体”可见对地方的权力进行控制,故D项正确。
材料并未体现确立总统的行政权,故A项错误;参议员选举制指的是美国的参议员由各州选举,每州选举两名,材料中未体现,故B项错误;三权分立的思想在材料中未涉及,故C项错误;
20.公元前5世纪的古希腊智者安提丰认为:
“一个人应该以对他最有利的方式对待法律。
在众目睽睽之下,他应非常尊重法律。
但当可以自主而又无人在场的情况下,他可以随本性驱动行事。
”这表明
A.民主政体下希腊人不受法律约束
B.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
C.智者学派反对法律对人的约束
D.智者学派忽视了社会道德建设
【答案】D
【解析】
【详解】题干中安提丰认为一个人在众目睽睽和无人在场的情况下对待法律可以是两种不同的态度,在无人在场的情况下可以不尊重法律,这是一种不道德的表现。
当时雅典社会世风日下,道德沦丧严重,这种现象与智者学派忽视道德、追求功利的主张分不开。
故D项正确;根据“一个人应该以对他最有利的方式对待法律。
在众目睽睽之下,他应非常尊重法律”得出民主政体下希腊人仍然是要受法律约束的,排除A项。
材料并没有体现人是万物的尺度,排除B项;材料强调智者学派对待法律的态度因场合不同而有所不同,在众目睽睽之下,“非常尊重法律”说明智者学派并不反对法律对人的约束,排除C项。
21.“既喜爱耶稣,也喜爱柏拉图;既尊重教皇的权威,也尊重理性的真理。
”这段话最有可能描述的是哪场思想解放运动
A.智者运动
B.文艺复兴
C.宗教改革
D.启蒙运动
【答案】B
【解析】
大约公元前5世纪希腊开始了智者运动,而基督教公元1世纪发源于罗马的巴勒斯坦省,所以排除A;文艺复兴时期因为资产阶级力量不够强大,所以在思想文化领域表现出既主张人文主义在某种程度上与教会势力妥协的情况,所以答案选B;宗教改革不能体现出理性的倾向,排除C;启蒙运动主张理性,但是批判教会,所以排除D。
22.英国工业革命后,统治阶层中普遍流行的看法是,谁拥有财富就证明谁有能力;谁处于贫困状态,只说明他懒惰无能。
贫穷被看成是个人的事,国家和社会与此无关。
该主张体现了
A.重商主义
B.自由主义
C.社会主义
D.凯恩斯主义
【答案】B
【解析】
材料主旨是,发财致富是个人的事,贫穷是个人的事,与国家无关,这与主张自由经营、自由贸易、自由竞争的自由主义思想相吻合,故B项正确;早期重商主义主张采取行政手段,禁止货币输出和积累货币财富;晚期重商主义主张对外贸易必须做到输出大于输入,以保持出超,材料未体现这一点,故A项错误;社会主义主张整个社会应作为整体,由社会拥有和控制产品、资本、土地、资产等,其管理和分配基于公众利益,材料未体现,故C项错误;凯恩斯主义主张国家干预经济,材料未体现,故D项错误。
23.美国某历史学家评价罗斯福新政的某项措施“是美国历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
它意味着美国开始与极端个人主义价值观支配下的所谓自助、自制和个人负责的传统决裂,确立了个人有权享有社会权利的观点”。
这项措施是
A.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B.制定公平竞争章程
C.提高农产品的价格
D.帮助银行恢复信用
【答案】A
【解析】
从材料中的“它意味着美国开始与极端个人主义价值观支配下的所谓自助、自制和个人负责的传统决裂,确立了个人有权享有社会权利的观点”,可以看出这一措施具有强大的社会效益,对社会稳定产生了重大影响,这项措施是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故答案为A项。
B项主要针对的是企业,C项是农业方面的措施,D项是金融方面,均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
点睛:
解答本题要抓住关键词和关键点,四个选项都是罗斯福新政的措施,而我们要根据材料选择具体的措施和内容。
结合材料中“自助、自制和个人负责”和“决裂”,可以看出罗斯福新政强调的是社会救助,社会负责,所以本题选择A项。
24.虽然十月革命的主观动机是“引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但其客观结果却是为东方落后国家的“非资本主义现代化”提供了一个范例。
此处对十月革命客观结果的分析符合
A.现代化史观
B.革命史观
C.阶级史观
D.全球史观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为东方落后国家的‘非资本主义现代化’提供了一个范例”,可得出材料从现代化史观的角度评价了十月革命的结果和影响,认为十月革命开辟了一条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故A项符合题意。
革命史观和阶级史观主要是从革命、阶级斗争的角度评价的,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C项;全球史观强调人类社会的发展是联系的,不符合材料“非资本主义现代化”的主旨,排除D项。
25.“以灵活多变、层次分明的色块,来组成人体、背景和空间。
并且就这些造型与平面无限延展、组织,就像建筑师在构筑平面那样”。
下列作品符合该艺术特点的是
A.《亚威农少女》
B.《星月夜》
C.《拾穗者》
D.《自由引导人民》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层次分明的色块”“这些造型与平面无限延展、组织,就像建筑师在构筑平面那样”可得出这种艺术的特点与现代主义的立体画派强调几何立体的拼接相符合。
其中A项《亚威农少女》是毕加索的代表作之一,符合立体派的特点,故A项正确;B项属于印象派,C项属于现实主义,D项属于浪漫主义。
故排除BCD三项。
26.看电影吃爆米花是一种纯正的美式习俗,但20世纪20年代美国五大影院在观影时是禁止吃爆米花的,看电影吃爆米花真正流行于30年代,随后风靡全球。
这种改变最能说明
A.电影技术的进步带来观影习惯的改变
B.电影艺术呈现出了大众化、商业化趋势
C.大萧条给影院经营造成了巨大经济困难
D.电影从业人员的地位、心理预期得到提升
【答案】B
【解析】
材料中主要反映的是电影艺术的发展对人们的观影习惯的影响,但没有体现出电影技术的进步,故A项排除;由材料可知看电影吃爆米花原先是禁吃,后来流行起来,并风靡全球,这表明技术的发展使电影消费日益大众化,不再是上流社会享受,故B项正确正确;C项,材料无法说明大萧条给影院经营造成了巨大经济困难,故D项排除;材料无法体现电影从业人员的地位、心理预期得到提升排除,故B项排除。
【点晴】解题时需要理解材料反映现象的准确意思,通过吃爆米花来反映电影艺术的大众化与商业化趋势,只有紧扣这一点,才能获取准确答案。
27.毛泽东对中国革命的领导阶级、革命目标、革命前途等一系列问题进行系统论述的著作是
A.《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B.《井冈山的斗争》
C.《新民主主义论》
D.《论十大关系》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毛泽东思想。
1940年,毛泽东发表的《新民主主义论》对中国革命领导阶级、革命目标、前途等问题进行了系统论述,故C项正确;1927年,毛泽东发表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主要叙述了中国社会各阶级在革命中的地位、作用和态度,排除A项。
1928年,毛泽东发表的《井冈山的斗争》主要论述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排除B项;1956年,毛泽东发表的《论十大关系》主要是介绍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应协调好的各种关系,排除D项;
28.20世纪50年代后,西欧各国惊人地东山再起,这一复兴同中国日益增长的实力和自信一起导致了一种全新的世界政治格局,这实质上意味着全球地方主义的恢复——至少从政治上来看是如此。
“全球地方主义的恢复”意味着
A.美国成为世界霸主
B.西欧与美国、日本三足鼎立
C.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D.中国成为世界大国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对材料的阅读理解能力。
材料大意为,20世纪50年代以后,西欧、中国的崛起影响着世界政治格局。
C项,“全球地方主义的恢复”从政治上使得两极秩序受到一定的挑战,也就意味着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故C项正确。
A项,材料没有反映美国的霸主地位,故A项错误。
B项,材料没有反映日本的发展,也没有涉及美日欧三足鼎立的问题,故B项错误。
D项,材料认为西欧、中国的崛起影响了世界的政治格局,中国成为世界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