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城小学校本研修先进经验交流材料.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417189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8.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城小学校本研修先进经验交流材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中城小学校本研修先进经验交流材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中城小学校本研修先进经验交流材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中城小学校本研修先进经验交流材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中城小学校本研修先进经验交流材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城小学校本研修先进经验交流材料.docx

《中城小学校本研修先进经验交流材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城小学校本研修先进经验交流材料.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城小学校本研修先进经验交流材料.docx

中城小学校本研修先进经验交流材料

中城小学校本研修先进经验交流材料

发表时间:

2013/3/614:

47:

37   访问次数:

243  

学校发展关键是教师,只有教师发展,才能真正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落实轻负高质,从而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学校的发展。

在这一理念指引下,我校立足办学传统,确立校本研修的工作思路:

以教研为基石,着力培养教师的学习能力和科研能力,努力引领全体教师把学习和研究作为习惯,让每一位教师在研究中成长,在成长中共享快乐。

截止今年一月第一轮三年自主发展规划结束,我校教师在专业发展上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三年内,新增中学高级教师1名,市、区学科骨干2名,市教坛新秀2名,区教坛新秀4名,农村骨干教师4名。

有107篇论文、案例在区级以上评比中获奖或发表,其中27篇在市级以上获奖,另有15篇论文、案例公开发表。

有2名教师获市农村新生代课堂教学评比一等奖;1名教师获市优秀录像课评比一等奖,并入选市精品课;2名教师获市优质课评比一等奖(其中一人市第一名);4名教师获市教改之星二等奖;20名教师在区学科优质课评比中获奖(以上不重复计数);36人次在区基本功比武中获奖,在区青年教师课堂大赛中,1人获一等奖,2人二等奖,2人三等奖。

在江北区首批优秀教研团队评比中,我校艺术组和数学组获得此殊荣,居全区前列。

三年来,我校新立项区级以上课题21项,其中省级课题1项,市级7项,区级13项;获奖课题12项,其中市基础教育成果二等奖一项,市级获奖7项,区级4项。

我们开发了校本教材《慈水涓涓》及课程纲要、《慈城经典读本》、《信芳京韵》京剧普及教材,其中《慈水涓涓》被评为首届省中小学精品课程。

目前,学校共有在编教师57名,其中30周岁以下26人,31~40周岁20人。

大专以上学历教师占93%,其中本科以上学历教师达80%,有研究生学历教师1名;小学高级以上职称教师35名,占64%,其中中学高级教师2名;拥有区教坛新秀以上荣誉称号的有17人。

针对现状,我们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推进校本研修,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一.优化学习生态,让专业发展成为教师生命成长的需要。

我们认为教师不仅是一个专业工作者,他还是一个真实的生命体。

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首先要关注教师的人格价值,也就是要满足教师自身的需要、尊严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只有这样才能唤醒教师对自身专业发展的需求和意识,进而促使教师主动投身于自身专业发展。

也只有这样,教师才会在教育教学中真正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把专业发展作为自身生命完善的有力中介。

1、优化团队关系,提升团队学习力。

我们把对教师的人性关怀,作为优化团队关系的首要工作。

我们建设了休闲餐厅,集就餐、阅读、教研于一体,为老师们提供了舒适的学习生活环境。

在教师参加业务比赛最需别人帮助的时候,学校出面组织研究团队,由优秀教师甚至专家引领,多名教师共同协作。

一次次比赛获得成绩的同时,也使合作互动的团队机制逐步生根开花。

目前,我校合作研究已经成为常态,知识共享也成为教师的自觉行为。

与此同时,我们通过每年开展办公室美化、文明办公室、先进年级组、先进教研等评比活动,激发教师形成团队共同愿景。

我们还构建了学校教学资源库,实现优质资源共享。

现在,校内积极互依、合作互动、知识共享的团队关系已基本形成,团队学习力得到了有效提升。

2、创设多种渠道,满足教师成长需求。

我们多渠道创造培训机会,选派优秀教师外出培训,满足教师成长的需要。

近年来我校有3名教师参加了省、市领雁工程培训,4名教师参加市特级教师带徒学习,2名教师参加市级班主任培训,27名教师获得了心理健康教育C级证书,2名教师获得B级证书,每学期有200人次以上参加区级以上学习培训活动。

我们定期邀请特级教师、名师等专家来校指导。

每年开展校优秀青年教师、骨干教师、骨干班主任评选活动,使每一层次的教师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悦。

3、搭建展示平台,推进梯队建设。

展示活动对教师的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但老师们缺少展示的机会。

为此,我们把搭建展示平台作为校本研修的重要工作,学校每年下半年组织教师面向全区开课,每年上半年与海曙、江东兄弟学校开展联合教研活动,每学期组织教师外出送教、交流。

本学期,我们还把教龄3年内的教师推上了前台,面向全区开课。

在一次次展示中,老师们有了发展的目标,有了提高教学能力的机会,也推动了合理的师资梯队形成。

二.探索研修模式,让校本研修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主渠道。

我校校本研修始终立足于本校的实际需要,坚持“源于学校、在于学校、利于学校”这一原则,大力营造“研训一体化”的氛围,不断探索有效的校本研修模式,努力使校本研修真正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主渠道。

1、主题研课。

主题研课是我校校本研修的主要模式。

学校把在主题研课中扎实开展的每月一次的探究式课例反思活动作为重中之重。

在学期初各教研大组长制订好一学期的研课计划,拟定好研课主题。

在开课前,执教教师所在教研组成员要在教研组长带领下集体备课、试教、讨论,并对课做进一步改进。

开课前一周,执教教师要为每位听课教师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让每位教师在听课前做到心中有数。

开课时,每位教师认真做好课堂观察,拟好自己的教学随感。

课后在规定时间内进行评课,全体教师要尝试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进行分析,认识问题的性质和症结,达成共识。

以数学学科为例,近年来我们开展研究并在区级以上作了展示的有:

领域

年级

教学内容

级别

数与代数

小数的初步认识

三区三校联合教研

分数初步认识

区青年教师研课

口算乘法

区青年教师研课

商的变化规律

区名师展示课

积的变化规律

市教学研讨活动

因数倍数

向全区开课

分数基本性质

三区三校联合教研

图形与几何

平移和旋转

向全区开课

位置与方向

市精品课、市录像课第一名

垂直与平行

市特级教师带徒活动展示

三角形面积

向全区开课

平行四边形面积

领雁工程汇报课

轴对称

向全区开课

旋转

向全区开课

实践与综合应用

等量代换

区优质课一等奖

重叠问题

三区三校联合教研、对台交流

围棋中的数学问题

市优质课第一名

找次品

区名师展示

打电话

省培项目展示课

数学思考

区教坛新秀展示活动

统计与概率

众数

市培训

可能性

向全区开课、市领雁工程班做示范课

2、蓝青工程。

“蓝青工程”是我校针对教龄5年内教师开展的研修模式。

学校对新教师提出了“一年适应、二年胜任、三年出成绩”的培训目标,每年组织“师徒结对”,实施以“五个一”为主要内容的“蓝青工程”。

即每周上一节课给师傅听,每月听师傅一节课,每月一次会教,每月一次论坛,每月一次赛事。

为保证活动的有效性,学校每学期召开三次青年教师座谈会,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解决困惑,明确努力方向。

而教导处则细化每项活动,做到有计划、有记录、有总结,加大监督力度。

如落实“师傅每周听徒弟一节课”要求,学校把师傅听课纳入工作量,期初把徒弟上课的安排进行归总,由教导处进行不定期检查。

3、集体备课。

集体备课,分享智慧是我们校本研修的又一重要方式。

我们集体备课的总体思路是“分块备课、集体评议、个人修改、注重反思”。

学校制订了《集体备课制度》,提出“四定”、“四同一”要求。

四定:

定时,单周三下午3:

30;定点,所有备课组活动都在休闲餐厅;定时上传;定时检查;“四同一”:

指上课时做到备同一堂课、备同一个教案、上同一堂课、保持同一个进度,切实将“最优化”的教学设计落实在课堂上。

同时,学校每学年对集体备课内容规定侧重点,从而有序推进团队学习、团队研究、团队反思,为扎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了有力保障。

4、专题研究。

教师是教育教学工作的践行者,只有立足教育教学实际开展研究,才能有生命力。

为此,我们要求教师采用“实践---反思---再实践”的研究思路进行专题研究。

我们倡导各教研组从三个途径去发现问题:

其一、深入备课,立足教学疑难问题;其二、深入听课,发现教学方式问题;其三、深入评课,发现教师教学策略问题。

每学年各教研组都把在实践中发现的问题作为课题,在校、区、市三级立项,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

如我校语文组就经典诵读,通过长期诗文赏析的研究,编撰了校本教材《慈城经典读本》;数学组就计算教学、复习教学、作业设计等专题进行研究,在区、市课题评比中获奖;艺术教研组就京剧传承开展研究,获市艺术教育成果一等奖,开发了校本教材《信芳京韵》……

5、专家引领。

每学期我校总会请特级教师、专家等定期听课、评课、讲座,让教师们在学习式校本培训中,找到一条通向成功的捷径,促进教师快速成长。

如本学期我们先后邀请了老专家陆昌然、邱惠芬,市、区教研员陈霞芬、金感芳、吴晶京、王晓东、张燕、阮建勇、何福军、皇甫美君、裘飞龙,市区名师许佩君、徐扬威、赵德成等来校指导。

6、教师论坛。

在推进青年教师论坛的同时,我们还开展了各学科教师的教育论坛活动。

每学期期初由教导处规定论坛主题,作出论坛安排。

在规定时间、规定地点由教研大组长负责开展论坛活动,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

7、自主学习。

在集中开展研训活动的同时,学校还积极要求教师开展自主学习,并对自主学习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每位教师积极参与各级各类教研活动,每学期听课节数不少于15节,其中年龄在30周岁以下的教师要撰写详细的评课稿不少于5篇,30周岁以上的教师要撰写详细的评课稿不少于2篇;开展“四个一”活动,即开设一堂体现课改理念的高质量的公开课、写一篇读后感、做一份教学案例、撰写一篇教学论文,并定期上传到校园网。

自去年开始,我校逐步推行网络教研,提升教师自主学习的效率。

三.完善研修制度,让务实创新成为校本研修增效的动力。

我们始终在思考:

怎样通过制度有效引领教师养成自觉学习和参与校本研修的习惯?

为此,我们从理顺管理机制、夯实管理制度、追求管理创新做起,努力营造以人为本的自我成长氛围

1、建立机构,明确职责。

我校成立了以校长为首的校本研修管理和督导机构,形成了“校长——教导处——教研大组----学科教研组——备课组——教师”六位一体的研修管理网络,并明确各自的职责。

校长负责校本研修的领导、协调工作,并在财力、物力方面给予最大限度的支持;教导处负责规划、组织、调度、培训工作;教研大组负责每月一次的组织活动;学科教研组负责学科活动的组织、课题的研究;备课组负责本年段集体备课的组织、实施工作。

2、健全制度,严格管理。

我们制定了《校本培训活动制度》、《集体备课制度》、《教研活动制度》、《教师教科研成果奖励制度》、《教师培训考核与奖惩制度》等相关制度,促使校本研修工作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确保校本研修有序、规范地开展。

3、不断创新,提高实效。

我们不断调整研修的内容和方式,使其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有效地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服务。

如对于“集体备课”,我们不断适应新情况,提出新理念,每年推出一个备课重点,全方位提升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如2011学年的重点是作业设计、2012学年的重点是单元练习设计等。

在改进原有研修模式的同时,我们还致力于逐步增加新的研修模式,提高研修要求。

如去年新增教师论坛,今年提出了网络教研的要求。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们将继续在校本研修的道路上扎实前行,把常规工作做得更细,把有效模式做得更精,让老师们在专业发展的道路上走得更加稳健、快乐!

江花小学校本研修先进经验交流材料

发表时间:

2013/3/614:

49:

30   访问次数:

199  

作为一所2004年成立的新学校,和其他学校相比,江花小学走过的路并不长,我们在努力寻找一条适合我们学校发展的研修之路,我们的落脚点是在课程,构建符合我们江花特色的校本课程,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缘起

根据我们学校特点,我们以课程化作为我们研修的方向,主要是基于以下的思考:

①一所学校必须拥有自己的课程。

当前整个的课程体系有不少的缺陷:

第一,缺乏以体验和实践为主的课程。

我们现在强调要认知、体验和实践相结合,但我们只有以认知为主的课程,并没有以体验和实践为主的课程。

第二,缺乏高选择性的课程。

我们的课程能不能支撑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

我们的理解是,很多地方我们根本做不到;因为课程真正要支撑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首先必须要有非常高的选择性。

学生有什么需要,就可以选择什么课程,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第三,课程未能适应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

我们现在的课程教材滞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教材远远地落后于现在的生活实际,大量的新科技已经进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而我们的教材却远远地落后了。

②为更好满足学生发展需求要求我们拥有自己的校本课程。

我们始终认为课程是儿童成长的需要,它能促进儿童成为自己,教育是“让人成为他自己”的过程,课程是“使人成为他自己”必须获得的经验。

校本课程通过引导学生从自然和社会中获取个人自由发展的经验,让其个体潜能获得充分发展;

校本课程通过引导学生从自然和社会中获得个人发展的营养,让其生命得到全面而又持续的成长;

校本课程通过引导学生从自然和社会中获得个人终身有用的知识,让其能够一生幸福成长;

校本课程通过引导学生从自然和社会的学习经历中获得个人独立学习的经验,让其在探究自己学习和生活体验过程中成长;

校本课程通过引导学生从自然和社会的探究过程中建构适合自己成长的方式,并促进个体身心,智慧,道德与情感的和谐成长。

我们也认为儿童本身就是课程,儿童能够参与建构课程,也可以创造课程。

学校通过引导儿童主动建构自己成长需要的个体经验,让他们通过个体经验建构为别人提供可学习的课程;

学校通过引导儿童参与课程决策,开发,实施和评价,让他们通过参与课程促进生命成长;

学校通过引导儿童在生活中不断创新生活,创造经验,让他们通过建构同伴文化促进生命发展。

③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应用,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平台。

从专业发展角度看,教师的成长离不开教育教学实践,校本课程开发直面教师的教学实践和学校中的学生,在与教师的相互作用中必然给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平台。

第一,有利于增强教师的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能力。

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同时也成为课程的编制者和评价者。

在校本课程开发中,通过对课程资源的了解、课程计划的制定、课程内容的选择、实施、修改等环节,必然会逐步形成明确的课程意识,提高课程开发的能力。

第二,校本课程开发有利于提升教师的专业自主权。

校本课程中,教师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体,有权对现存的课程教学计划整个科目内容进行合理的调整、改编;也具有开发、编制课程的权力,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形开发适合学生兴趣需要的课程,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教师的专业自主权。

第三,校本课程开发有利于教师知识结构的建构与完善。

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教师通过编制、实施、反思、修改等环节,有利于将本体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更有助于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发展和完善。

我们的做法

①利用多条途径开发课程资源。

首先,从学生的现状出发开发课程资源。

我们首先对学生的各方面的素质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看看这些学生的素质到底达到了多高的水平,实际上是对学生接受和理解课程资源能力的一种把握。

我们还对学生的兴趣以及各种他们喜爱的活动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开发课程资源。

从学生的兴趣着眼开发出来的课程资源,是学生自己的课程资源,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最适合他们的,他们愿意参与进来,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比如我们开发的“儿童经典音乐欣赏”课程,“亲近母语经典阅读”课程,低段“西雅图英语”课程,“活力厨房”课程。

其次,从师资的条件出发开发课程资源。

从学校现有的师资情况出发,看看教师具有什么样的素质,他们在哪些方面有专长、特长,开发课程资源时教师们才能游刃有余,这是一种非常实际而有效的做法,能形成一种充满活力的校园氛围,同时也为其它课程的实施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比如我们开发的“折纸乐园”课程,“篮球”课程。

第三,从学校的特色出发开发课程资源。

所谓学校的特色也就是学校的资源优势,这种优势既可以是精神文化等软件方面的,也可以是设施设备等硬件方面的。

要充分利用好学校课程资源的优势,我们认为这也是对学校进一步形成和探索学校办学特色的促进。

比如我们开发的“快乐沟通”课程,“乒乓球教学”课程。

第四,从社会的需要出发开发课程资源。

新课程改革一个重要的理念就是关注学生的发展,强调以学生为本。

但是,以学生为本并不排斥学校要为社会培养人才,毕竟学校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要为社会输送合格的社会成员。

从社会的需求的角度开发课程资源,培养学生在这些方面的素质,可以让学生将来较好地适应社会。

比如我们思考将要开发的“环保绿色”课程。

②以课程为载体,多种研修方式促教师成长。

这几年,我们主要采用了以下等多种研修方式,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以综合实践课程为例,我们主要设计了以下系列研修活动:

集中培训:

我们进行了全校范围内的综合实践课程课程培训。

教科室主任陈儿老师针对:

“主题的实施”、“四大课型基本流程”等方面进行了培训学习,为活动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课题组研讨活动:

围绕学校校本课程中的综合实践课程,学校设立了综合实践活动大教研组,大教研组下分设三个综合实践课题组:

厨房课题组、折纸课题组、沟通课题组

三个课题组在分管组长的引导下,组织课题组教师和实施组教师定期开展教研活动,汇报活动进程,谈体会,说困惑,帮解答,提高了教师的课程实施能力,促进该课程不断深入进行。

主题式研讨:

定期召开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研讨活动,以学校大教研组为单位,每学期至少安排两次集中活动时间;下设的三个课题组,根据自身课程的特点,每学期至少安排三次小组活动时间。

每次活动前,教研组长或者课题组长确定活动主题,分专题学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础知识、特征、价值、核心理念、基本要素等,教师们提早做好准备工作,自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论资料,再集中活动。

这样的研讨方式,确实提高了活动的实效,提升了教师的理论素养,成为实用又有效的教研方式。

网络式研讨:

充分发挥网络方便、快捷的优势,学校专门成立了综合实践活动QQ群,下面分设活力厨房、艺术折纸、快乐沟通三个讨论组,利用活动信息在线发送、疑难问题QQ在线讨论、经验总结群邮件跟帖等形式,把QQ群作为教研的常用形式,确实提高的研讨的效率。

教学观摩活动:

为了让教师从意识上重视起综合实践这门课程,学校开展校级课题开题课及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展示观摩活动,让教师对课程的实施能力发生从无到有的转变,基本形成了该课程的实施模式。

也让学生在一次次活动中得到了锻炼,培养了兴趣。

再比如针对小班化的研究,我们采用了下面的研究方式:

反思跟踪式研讨:

我们这学期经过多次交流、商议,决定把学生在校本课程中所学的一些沟通礼仪知识、技巧能力、意识态度等运用于课堂中,建立一些课堂常规,使小班化孩子在课堂上学习合作,学习倾听,学习对话、互动等,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课堂沟通文化。

在区教研室吴京晶老师的引领下,确立了小班化课堂文化从“关注每一个”起步,并确立了“关注每一个”的两个核心要素:

第一个是要尊重儿童,这要从对他们的全面了解开始;第二个是要因材施教,根据每个孩子的特点进行培养,让孩子学会学习。

(一)备课关注每一个。

教师心中无盲区,课堂才能无盲区,所以只有尽可能周全而详细地了解学生在课内外的各种现象,我们才能更好地组织教学。

1.充分调查学情,了解全体学生的差异。

学生的学习存在差异是毋庸置疑的为更好地实践“关注每一个”的课堂教学,我们以104班为实验班级,茅可清老师准备了第一堂数学课,她根据课堂上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举手积极程度、以及思考深度广度和自我约束力强弱等,大概将学生分为四种类型。

2.教学目标分层,满足全体学生的需求。

小班教学人数的减少为我们关注学生的共同发展,重视个别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在备课时教学目标也不再是“一刀切”,而是根据学情确定分层目标;在教学设计中增加“特别关注”这一内容。

“特别关注”是对“学生活动”的精细化补充,教师的关注点可以是那些优等生,让他们起到示范作用;也可以是那些暂困生,帮助他们更好地学习,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课堂关注每一个。

为更好地了解课堂教学情况,我们制定了课堂观察表,从个别指导、教师的行径路线、提问、关注方式等四个观察视角来具体地进行观察课堂,了解现有小班化课堂的现状。

10月29日茅老师执教了第一堂数学课,课堂上茅老师一个轻轻的微笑,一个关切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一次展示自我的机会,无论何种形式,都给学生产生无穷的动力,课堂气氛活跃,使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同时听课老师也关注到了课堂上存在的一些问题,针对问题我们进行了改进:

1.需要关注学生的行为规范,一年级是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关键期,在课堂上我们发现学生拿本子、拿铅笔的速度快慢就相差很多,需要培养学生做好课前准备的习惯:

课本在上,本子在下,叠一起,左边同学放左角,右边同学放右角,文具摆中间。

2.鼓励的形式需多样化,给孩子以成就感。

我们在课堂观察中发现有一个孩子得到同学们的掌声后,他马上挺身端坐着,表情愉悦,我们意识到赏识对低段孩子的重要性。

茅老师在这节课后,她又重新建立了一些赏识制度。

3、需关注到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分层任务。

在课堂中,“分层教学”既重视学生的共同需求,又照顾不同类型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此课堂教学既有面向全体的“合”的环节,又有因材施教“分”的做法,同时还要有因人制宜的特殊步骤,课堂教学分层分步递进进行,力求让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得到关注,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摘到桃子”,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能收获成功的喜悦。

如有些孩子课堂练习完成速度快,就没事做了,会游离于课堂,我们尝试设计了“口袋作业”,教师会拿出口袋里的作业,让学生挑战,既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合理地运用了这段时间。

这些作业的设计具有层次性,是在基础目标达成的基础上,再考虑学生在学习能力、速度、兴趣等方面的差异,设计的分层作业。

当然对于不同层次的孩子怎样教学还需要继续探究。

“323”课例研究模式:

“323”课例研究是指围绕一个研究主题,选择一个教学内容由一位教师先后上课两次,全体教研组成员围绕一堂课的教学在课前、课中、课后所进行的种种活动,前后进行三次讨论,这样完成一次课例研究。

通过行为跟进和问题追踪,执教者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全体教师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最终达到个个有收获,人人有提高。

总之,在研修的过程中,我们尝到了甜头,涌现出了一些青年骨干教师,在各级各类评比中我们的老师获奖斐然,创建了一批有影响的品牌学科,特别是打造了可持续发展的团队。

我们说只有当每个教师都发展的时候,才能落实让每个学生都成长的理念,才能形成教育的优质资源,才有利于整体提升教育质量。

几年来,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我们的教师团队也逐渐成为一种学习型的团体,研究性的组织,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学校文化,那就是民主的、积极的、合作的现代研修文化。

我们的困惑和思考

①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个动态和持续的过程,由于开发校本课程的实践时间还不长,我们的认识还有待提高。

校本课程的开发属于课程的生成过程,这个过程是自下而上的构建,而不是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的落实。

这种构建过程必须最大程度地尊重每个个体的需求和选择,如何始终使其具有本校特色并满足学生发展的各种需要,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课程开发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这是课程开发走向科学、规范、完善、发展的瓶颈,我们的认识还需提高。

②校本课程的开发关键在于教师,提升教师的素质是关键。

校本课程开发关键是教师。

有时候一个教师就会影响课程的整体开发,如何维持课程稳定性是一个问题,怎样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的提升这是一个难点。

我们对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所有教师的培训力度还需要加强,争取让所有教师认识到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意义,从而主动地全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