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园林与板桥林本源庭园.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415658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1.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台湾园林与板桥林本源庭园.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台湾园林与板桥林本源庭园.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台湾园林与板桥林本源庭园.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台湾园林与板桥林本源庭园.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台湾园林与板桥林本源庭园.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台湾园林与板桥林本源庭园.docx

《台湾园林与板桥林本源庭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台湾园林与板桥林本源庭园.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台湾园林与板桥林本源庭园.docx

台湾园林与板桥林本源庭园

台湾园林与板桥林本源庭园

摘要:

台湾气候炎热,居住在这里的富户喜欢将屋后空地布置成小庭园,种植花卉,怡情养性,台湾园林据文献记载,始于荷兰殖民时期,当时荷兰一位商人在台南修建的园林,可能是台湾有记载最早的园林。

关键词:

森林公园风景资源森林游乐

台湾园林一瞥

  台湾气候炎热,居住在这里的富户喜欢将屋后空地布置成小庭园,种植花卉,怡情养性,台湾园林据文献记载,始于荷兰殖民时期,当时荷兰一位商人在台南修建的园林,可能是台湾有记载最早的园林。

明清时期,又陆续营建了二十多处。

早期多分布在台南一带,十九世纪初,随着台湾文化经济重心的北移,台北、新竹附近又营建了不少著名的园林。

  综观台湾名园,不少景观是以福建故乡为本而建造出来的,为怀念故乡,新筑之假山常刻意模仿漳泉山川形势,有些景观的灵感还来自古代诗文。

  明朝时期的台湾王府重臣及避难来台的文人雅士相继造园,如明宁靖王的一元子园(今后天宫)、郑经(郑成功之子)的北园别馆(今开元寺)、举人李茂春的梦蝶园(今法华寺)及参军陈永华的陈园等均是此时期的名园,

  清代中叶,台湾经济中心北移,望族富户崛起,造园之风甚盛,清朝在台南的官员好在官邸署衙内建造园林,如道署的寓望园、府署的鸿指园等,台南有文士中书朝英的一峰亭、富商万利的苏园、富户吴世绳的归园也各具特色。

清道光年后,台湾造园之风传到了中部和北部,雾峰林家的莱园、台中吴鸾旗的吴园、新竹林占梅的潜园、进士郑用锡的郭园、台北陈维英的太古巢、城内布政使衙门庭园及板桥林本源庭园等都在台湾园林史上占有光辉的一页,现仅将名遐中外的板桥林本源庭园(又称林园)的简况引介给读者。

荣华苍桑话林园

  林本源家族原籍福建漳州龙溪,清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其始祖。

读书人林应寅赴台,暂寓居当时的通商要埠新庄,不久即返回内地,其子林平侯时年十六岁,仍留在台湾经商,他招佃开垦成了台湾首富,至道光十四年(公元1844年)林平侯过世,其子国华、国芳兄弟继承父业,在板桥建造了第一栋建筑——弼益馆。

为图久居之计,不久又开始在弼益馆旁边兴建一座豪华的三落大厝(厝即宅也),至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方落成。

三落大厝为有别于后来又盖的五落大厝,林家人称它为“旧大厝”。

  旧大厝是一座号称“大厝九包五,三落百二门”的精美住宅(即正堂面宽九间、前厅五间、前后三进、门窗共有一百二十扇之意)。

宅前凿有半月形水池,住宅用最好的木材作梁柱,梁柱多漆成黑色,门窗雕刻精细,雕花部分贴上金箔,墙面嵌有各种图案的花砖及砖刻。

据推断,此时宅中的花园已略具规模,其中的观稼楼、汲古书屋及方鉴斋可能已出现。

林家在台的第三代传人林维让,咸丰九年中举人,同治初年授三品衔。

其弟林维源在刘铭传任台湾巡抚时,被任命为抚垦帮办、铁路协办、获授太仆寺正卿。

据传他与当时朝臣亦有良好的私交。

此时,林维源在花园后面建造三落新大厝,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又增建两进,形成五落大厝,即新大厝。

同时,还继续扩建庭园,来青阁及定静堂即完成于此时,从光绪十四年至十九年(公元1888~1893年)林维源又投入巨资,用回廊将园中大小建筑连接起来,形成了流畅的游赏路线。

  为了修建豪华的五落大厝,林家不惜出资将附近的接云寺迁移他处,甚至封闭了板桥城中的府中街,林家的新旧大厝及花园,鼎盛时期总面积达5公顷,占去了板桥城的一半(图1)。

可惜,如此规模的林家宅园全部完工后的第三年(公元1895年),台湾被割让,落入日本的殖民统治,林维源举家迁回厦门,(林氏在厦门鼓浪屿又再建了一座新园林,称“菽庄补山园”,园内建有“小板桥”籍以纪念台湾的板桥林园,此乃后话)。

台湾的板桥林园只有少数族人留守,庭园日渐荒废,由于年久失修,且疏于管理,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观稼楼也倒塌了,占领台湾的日本统治者曾将林本源庭园列为台湾的名胜,并于1935年开放供民众参观。

台湾光复后,林家后人曾将宅院及花园提供给难民暂住,暂住者在院内任意添建,在人为及自然的破坏下,几乎成了一座废园。

多年来,各界人士虽迭有整修之议,惟困难重重,难见诸行动,幸喜林宅规模庞大、部分建筑物尚坚固,虽遭荒废与破坏,但整体格局尚能辨清,在有关当局的主持协调下,1973年由台湾东海大学建筑系先作调查规划,以作林园整修之蓝图,该系师生不辞辛劳,进行调查、测绘整理与研究,对林园之一墙一瓦,一柱一梁均作了记录,并编写了“板桥林宅调查研究及修复计划”,此计划把在人们记忆中逐渐消失之林园,重现于图面与模型之上,为实际的修复工程奠下了基础,林本源家族之后人林柏寿先生也积极响应并把花园捐给了国家。

  1982年底历尽沧桑的林园,终于开始了修复工作,倒塌的亭台楼阁一座一座重又再现,昔日荒烟蔓草之处,今又花团锦簇、绿荫葱翠,1986年底在众多专家学者、能工巧匠的努力下,修复后的林园以它清末最鼎盛时期的面貌,迎接着络绎不绝的参观者,使人们感叹万分,流连忘返。

园林胜景

  板桥林本源庭园驰名中外,是台湾清代名园之一。

园址位于台北市郊的板桥,住宅中的庭园占地约1.3公顷,此园由于受地形条件的限制和多次扩建的影响,其总体布局采取化整为零的组合方式,保留了岭南园林之重视庭院及庭园的传统格局。

全园风格富丽典雅,亭台楼阁布置得宜,游廊迂回转折连贯其间,三步一阁,五步一亭,步移景异令人目不暇接。

板桥林本源庭园经过林维源从五大厝后面以游廊连接之后,分隔成五个区域,每区皆有自己的主题与特色,区与区之间利用墙、屋、桥、游廊或水池互相隔离,使游人行进在弯来绕去之中,在有限的空间表现了既丰富又有层次的效果,区与区之间互相联通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图2)。

  1.入口 2.游廊 3.方亭 4.汲古书屋 5.方鉴斋 6.戏台 7.来青阁

  8.开轩一笑 9.香玉簃 10.月波水榭 11.后园门 12.横虹卧月 13.猴洞

  14.鸟笼 15.观稼楼 16.海棠水池 17.定静堂 18.榕荫大池 19.假山

  1.汲古书屋与方鉴斋 从三落大厝前面右侧入园,需经过一段笔直的游廊,游廊顶端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四平八稳的方亭,它是当年族人在其右前方的广场上举行户外活动时的休息处,方亭后面便是汲古书屋,当年从五落大厝来游园时,书屋被认为是第一景,汲古书屋系仿明朝毛子晋的汲古阁而命名,是主人的藏书处,当年曾收藏宋元善本古书及古今书画千余卷,书屋坐东朝西,屋面宽三间,前方凸出一座轩亭,轩亭屋顶受南洋建筑的响影,呈半圆筒状,屋前立有盆景石架、花台、鱼缸,满植树木,庭院十分雅静。

  通过汲古书屋左侧狭窄幽暗的双层游廊,视线豁然开朗,它把游人引到了全园最悠静、最富诗意的方鉴斋,方鉴斋的方鉴是指方形的水池,斋是书屋,据传此处原是维让与维源两兄弟的读书处,亦是当时文人墨客观戏、吟诗唱和之所,方鉴斋内一泓碧水,两岸的大榕树老树古藤浓荫蔽日,右岸依墙筑假山,层峰叠峦、山石嶙峋,山腰有亭,入口山洞曰“访梅”、出口曰“问柳”,沿山有小径,小径中途有曲折的拱桥,沿假山上的小径,过拱桥可达池中专供小型演出和纳凉拍曲的戏亭,建于水中的戏亭,内有太师壁和出将入相门,台基略如须弥座,周边围以矮栏,造型极秀。

  2.来青阁、开轩一笑与香玉簃 出方鉴斋经曲折的游廊,便来到全园最精美的建筑一一来青阁,来青阁是当年林家贵宾的住宅,李鸿章、刘传铭均曾下榻于此。

来青阁面宽五间,以楠木与樟木为材,室内安装从西洋进口的玻璃镜,光彩耀目。

经窄梯登二楼眺望,园外绿野平畴与莽莽青山尽收眼底,确有“来青”之感。

  来青阁屋顶采用歇山式,飞檐高昂,门窗精雕细琢,华丽异常。

阁之左右各设庭院,隔以花墙,凿设漏窗,阁前又有一戏亭,额曰“开轩一笑”,内置螭虎围炉之太师壁,戏亭周围散置园林小品,如仿高山族草寮之茅亭、鸟亭、石台等,西面为开阔的岩石坪,来青阁庭院沿墙三面均为游廊,南与方鉴斋连接,往北分两路,一路通香玉簃,另一路折西沿廊经横虹卧月、岩洞直达观稼楼。

  香玉簃是来青阁的附属小院,由游廊转折扩大而成,面积不大,专为观赏花卉而建。

院内广植奇花异卉,并辟有专门的菊圃、花台,间置石桌,每当花卉盛开时,主人即邀请宾客来此共赏。

香玉簃后面有间小房,经小径可通后门,当时是仆役住处。

香玉簃亦设矮墙,绕过此墙,便可到达月波水榭。

  3.月波水榭与横虹卧月 月波水榭是观赏月影及垂钓之处,这是一座很有想像力的水上建筑,在海棠形的水池上建造了一座双菱形的水榭,用桥与岸连接,另一侧则有回旋的石阶,拾级而上,可至屋顶平台,据说此平台是当年女眷们垂钓赏月之处,因水榭较小,故各面皆设格扇窗,以扩展视线。

由于小姐们常在此出入,故北侧围以高墙,以确保私密性,墙外又有一浅池,池岸叠石,亦富野趣。

往北可出庭院后门,从游廊则可直通定静堂。

  横虹卧月是一座弧形的陆桥,桥前端设六角形高台,下面有起框景作用的空洞窗,此处的游廊仍为复道,走入桥身下面,有如进入隧道,桥另一端是假山,此假山与园中其它假山一样,均用灰泥塑成,其纹理如同国画之皴法,形式自成一格,假山有门称栖霞门,取彩霞栖息之意,疑受南京栖霞千佛岩之启示,横虹卧月的设置将全园隔成了前后两区,行走在陆桥上面,一边是来青阁、一边是香玉簃,左右美景尽收眼底。

横虹卧月的后面辟有动物角设猴洞、鸟亭。

鸟亭屋顶呈梅花状,外面围以密栅栏,内饲孔雀。

  4.观稼楼与定静堂 从横虹卧月复道游廊可直达观稼楼,观稼楼位于榕荫大池岸边的凹处,楼前设泊舟码头,正面三开间,底层左右又附侧院,二楼四周设露台,护以绿釉瓶形矮栏,建筑形式较罕见,似受外邦之影响。

楼前方亭犹如一幅展开的书卷,寓意甚具匠心,两座八卦门洞遥望,书卷形花墙天际线起伏转折,配上石榴、南瓜、蟠桃及柚子型漏窗,烘托出四季如春、多子多福之祥瑞气氛。

透过漏窗可欣赏园中山池花木,墙外有海棠池及三角凉亭。

海棠池虽小,但配上曲曲弯弯的石栏和拱桥倒也颇为巧妙,三角凉亭可引导游人从三个角度观赏,一角对三落大厝、一角对观稼楼、一角则可俯瞰水池全景,园主建观稼楼本为自勉自励,莫忘耕耘之苦。

  由观稼楼穿过曲折的游廊便来到了园主宴请宾客的定静堂。

定静堂是一座四合院,前后院以亭相连,两廊均不设门窗,直接面向天井,堂名取自《大学》‘定而后能静’之句,定静堂的正厅是典型的中国式厅堂,堂中央设大几床,两侧是全堂式的太师椅,墙挂字画、柱写楹联、梁悬宫灯,一派古雅之风,堂面宽五间,中间凹入,形成步口廊,墙上的红砖上刻有多种图案,堂前左右漏窗选用蝴蝶与蝙蝠图形,工艺精致细腻、栩栩如生,堂中开敞的廓亭摆上酒席,可容百余人同时进餐。

  5.榕荫大池与假山 跨出定静堂左侧大门,便到榕荫大池,榕荫大池是林本源庭园中唯一以开朗景观取胜之处,这里湖光山色,林木掩映,仿佛一幅天然图画。

大池利用原有地形做成曲尺状池面,以料石砌筑驳岸,沿岸因地制宜地点缀了各式凉亭,如三角形、四边形、菱形、八角形、叠亭等,池中也可泛舟。

  大水池中有一方岛,岛上有亭,名曰云锦淙,此处是榕荫大池的主景,亭置水中央,前后有桥相连。

由于四面临水,游人倚坐在矮栏上,清风习习、碧波涟涟,犹如行云流水,别有情趣。

跨水而建的半月桥与方亭将池面隔成大小两个水域,增加了景观的层次。

钓矶实为池边小岬,上有一斜亭状的建筑,平面为菱形,尖角伸向水面,上置鹅颈椅,人坐椅上有如临江俯水,观水中的游鱼,亭顶四坡落水,与池中央的方亭互为犄角。

  榕荫大池四周广植茂树,特别是几株榕树槎桠优美,其巨大的树荫为大池创造了清凉世界,曲池冠名以榕荫大池极为贴切,这里既是观水赏景之佳处,又是纳凉消夏之胜地。

  古人敬字及仓颉,凡有废弃之字纸,均需焚烧,不得随意丢弃。

诗礼之家的林宅,在榕荫大池边也特意修造了一座六角形惜字塔,专供焚烧字纸用,惜字塔高三层,烟囱呈葫芦状,塔身遍布彩绘。

看到这小巧玲珑的塔,敬字惜纸之情必会油然而生。

  榕荫大池北岸是林家仿照漳州的山水堆塑的假山群,这些用泥灰依势塑成的带状假山,有峰有峦,雄奇挺拔,它们或聚或散、或起或伏,山腰置瀑布,山中辟蹊径,配置异卉佳木,游人来此探山,疑是置身山林幽谷、百花深处,倍觉身性脱俗,俨若远离世尘,溶入仙境。

  纵观林本源庭园造园的手法,它既体现了中国古典私家园林之规模与气度,又不失岭南园林之特殊风格。

全园以畅、幽、灵、雅、体、宜、借、隔为原则,将有限空间为无限之作用。

布局自然、曲折有法、变化有度,既可供观赏、游憩、聚友;又可宴客、听戏,读书和居住。

其功能之齐全、尺度之变化、结构之精巧,在台湾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今修复开放,实在值得庆幸。

参考资料

  汉保德 洪文雄 《板桥林宅调查研究及修复计划》(英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少儿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