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学习高考语文浙江专用二轮培优文档专题六传统文化经典的理解和评价技法提分点27含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415226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79.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推荐学习高考语文浙江专用二轮培优文档专题六传统文化经典的理解和评价技法提分点27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推荐学习高考语文浙江专用二轮培优文档专题六传统文化经典的理解和评价技法提分点27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推荐学习高考语文浙江专用二轮培优文档专题六传统文化经典的理解和评价技法提分点27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推荐学习高考语文浙江专用二轮培优文档专题六传统文化经典的理解和评价技法提分点27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推荐学习高考语文浙江专用二轮培优文档专题六传统文化经典的理解和评价技法提分点27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推荐学习高考语文浙江专用二轮培优文档专题六传统文化经典的理解和评价技法提分点27含答案.docx

《推荐学习高考语文浙江专用二轮培优文档专题六传统文化经典的理解和评价技法提分点27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推荐学习高考语文浙江专用二轮培优文档专题六传统文化经典的理解和评价技法提分点27含答案.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推荐学习高考语文浙江专用二轮培优文档专题六传统文化经典的理解和评价技法提分点27含答案.docx

推荐学习高考语文浙江专用二轮培优文档专题六传统文化经典的理解和评价技法提分点27含答案

专题六 传统文化经典的理解和评价

【考情预览】

题目信息

考点考向

年份

选文

类型

理解

评价

2018

《论语·述而》《论语·泰伯》

儒家经典

2017

《论语·公冶长》《论语·述而》

儒家经典

2016

《墨子·节用》

墨家经典

2015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孟子集注》

儒家注疏

2014

《论语·季氏》《论语·公冶长》

儒家经典

命题规律

1.选材 以近五年高考为主,结合2009年开始考查文化经典以来的选文,可看出呈现出以下特点:

以儒家经典著作及注疏、后人相关文章为主,兼及墨家、法家著作。

提醒:

道家思想与儒家可比性大,也要注意训练。

2.命题 两道题目,题型稳定。

第一道多为填空题,有时也会以简答题的形式呈现;第二道为简答题。

考点为对传统文化经典的理解和评价,有时根据文本难度,只考查理解能力,如2015、2016两年。

技法提分点27 把握思想明内容,逐句理解析观点

四突破理解传统文化经典

读文支招

四意识理解观点

一要具备学派意识

儒家有仁义礼智信,道家有无为而治,墨家的非攻,法家的锐意改革等,都是各自学派的核心观点,这一点要明确。

二要具备主次意识

对于阅读有难度的文本,要以自己能读懂的句子为核心,逐步理解难懂句子的大概含意,然后印证、推测。

三要具备联系意识

1.联系所学。

2.联系题目。

做题之前可先看第二题,它往往会提示选文的话题核心。

四要具备概括意识

选文中的事件或观点需要用简练的语言来概括,尽量选用经典中的成语、短语等概括性强的词语。

典题文本

(2018·浙江)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题目。

子曰:

“甚矣吾衰也!

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论语·述而》)

子曰:

“如有周公之才之美①,使②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

”(《论语·泰伯》)

【注】 ①才之美:

美好的才华。

②使:

假使。

【参考译文】

孔子说:

“我衰老得多么厉害啊!

我好长时间没再梦见周公了!

孔子说:

“(一个君主)即使有周公那样美好的才华,但如果骄傲又吝啬,那其他方面也就不值得看了。

对点解题

1.第一则材料中“梦见周公”的含义是什么?

答:

                                 

                                   

解题指导

“甚矣吾衰也!

”表面上是对自己衰老的感叹,隐含的信息是因没有梦到周公才感叹自己的衰老。

“甚矣”“久矣”均为谓语,前置表明突出强调。

语气中带有深深的失望。

答案 “梦见周公”表明孔子对周代文化的推崇和向往。

2.概括第二则材料的主旨,并加以分析。

答:

                                 

                                   

解析 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语段的原有意思。

这句话是说,即使一个人(君主)拥有周公那样美好的才华,如果骄傲又吝啬,那其他方面也就不值得看了。

很显然,孔子把道德品质和人格魅力作为评判一个人的首要标准,一个人如果缺少了道德品质和人格魅力,那么其他就无从谈起。

由此,即可概括出材料的主旨来。

答案 ①主旨在于说明德、才的关系,孔子强调德重于才。

②“周公之才之美”,是极言其才干之优异;“骄”“吝”则是恶劣的品质。

孔子认为,一个人如果品德不好,即使才华出众也不足称道。

(2016·浙江)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墨子·节用》:

“圣人为政一国,一国可倍也;大之为政天下,天下可倍也。

其倍之非外取地也,因其国家,去其无用之费,足以倍之。

圣王为政,其发令兴事,使民用财也,无不加用①而为者,是故用财不费,民德②不劳,其兴利多矣。

【注】①加用:

更有用、更有价值。

②德:

通“得”。

1.从这段文字看,“节用”的含义是____________。

(不超过6个字)

解析 “节用”的字面义为节省用度,结合注释来理解末句的意思,即价值最大化,“用财不费”,从而大概理解材料的主要内容,据此寻找核心语句。

答案 去无用之费

★2.根据选文,理解并概括墨子的“为政”思想。

答:

                                 

                                   

解析 循主要线索突破,材料多次提到“倍”,可以此为线索理顺大意,即如何增加财富。

以分层概括突破,可依据标点符号,三句话,两个层次:

先总说“圣人”“可倍”,再具体说圣人的做法。

抓核心语句突破,找到具体做法的核心语句,依此概括即可。

如标题的“节用”和文中的“去其无用之费”“非外取地也”“使民用财也,无不加用而为者”“民德不劳”等。

答案 ①不赞成通过对外掠夺来增强国力。

②合理地节约用度。

③珍惜人力物力,减轻百姓负担。

【参考译文】

《墨子·节用》:

“圣人在一国施政,一国的(财利)可以加倍增长;大到施政于天下,天下的(财利)可以加倍增长。

这种财利的加倍,并不是从别国掠夺来的,而是根据国家情况而省去不必要的费用,(因而)足以加倍。

圣王治理国家,他发布命令,兴办事业,使用民力和财物,没有不是更有用、更有价值才做的。

所以使用财物不浪费,民众能不劳苦,他获得的利益就多了。

一、(2018浙江温州二模,改编)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1)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

子曰:

“非吾徒也。

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论语·先进》)

(2)子谓公冶长:

“可妻①也。

虽在缧绁②之中,非其罪也。

”以其子③妻之。

(《论语·公冶长》)

【注】①妻:

嫁给,给某人做妻子。

②缧绁:

捆绑犯人用的绳索,指牢狱。

③子:

这里指女儿。

★1.上述材料体现了孔子为人处世的________的态度。

解析 以分层概括突破,

(1)

(2)句都是两个层次。

冉求“聚敛而附益之”,孔子的态度;孔子的态度,孔子的做法。

从核心语句突破,

(1)“非吾徒也”“攻之可也”;

(2)“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可见态度截然不同,据此概括即可。

答案 爱憎分明(是非分明、扬善嫉恶)

2.根据上述材料,简要分析孔子是如何察识学生的。

答:

                                 

                                   

解析 结合材料,决定孔子态度的是二人的品德,一个“聚敛而附益之”,一个“非其罪也”,故孔子察识学生注重品德;二人一个为辅佐之臣,一个为狱中之囚,却不影响孔子的判断,可见他不单方面察看身份贵贱;注重动机,季氏已经很富了,冉求还帮他搜刮钱财,可见其动机带有阿附成分,不合乎德政,故孔子贬抑他;全面、辩证地考察学生,不因公冶长一朝为阶下之囚而全盘否定其为人。

答案 ①着重审察品德,如公冶长虽被囚却素有美德。

②不能只察看身份贵贱(遭遇荣辱、处境穷达),如公冶长虽是囚犯,但仍有值得赞赏之处(有才能)。

③细察言行、动机,如冉求为季氏加税敛财,不合德政,不明是非善恶。

④全面辩证地考察。

如公冶长虽被囚,结合其平时的德行,判断他可能是被人冤枉。

【参考译文】

(1)季氏比周朝的公侯还要富有,而冉求还帮他搜刮来增加他的钱财。

孔子说:

“他不是我的学生了。

你们可以大张旗鼓地去攻击他了。

(2)孔子评论公冶长说:

“可以把女儿嫁给他。

虽然公冶长被关进牢里,不是他的罪过。

”把女儿嫁给公冶长做妻子。

二、(2018浙江教育绿色评价联盟适应性考试)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3~4题。

颜渊问仁。

子曰:

“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论语·颜渊》)

仲弓问仁。

子曰:

“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论语·颜渊》)

司马牛问仁。

子曰:

“仁者,其言也讱【注】。

”曰:

“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

”子曰:

“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论语·颜渊》)

【注】讱(rèn):

话难说出口,这里引申为说话谨慎。

3.解释材料中的加点字。

邦:

                                 

家:

                                 

解析 结合古代文化常识来解释。

诸侯的封地既叫“邦”,也叫“国”。

答案 诸侯的封地 大夫的封地

★4.同是“问仁”,孔子回答不一,请简要分析孔子给出的实践“仁”的不同方法。

答:

                                 

                                   

解析 循主要线索突破,如“为仁”“斯谓之仁”等;以分层概括突破,概括每一章的主要内容,分别为“克己复礼为仁”、对人的态度、“其言也讱”。

从核心语句突破,第一章,由核心语句“克己”“为仁由己,而由人乎”概括出方法;第二章,由核心语句“如见大宾”“如承大祭”“勿施于人”概括出方法;第三章,由核心语句“其言也讱”概括出方法。

三者分别讲个人对自己的要求、个人对他人的态度、个人的言语,故共同之处是“个人”的做法,即约束自己。

答案 ①第一章孔子指出实践仁完全得靠自己,要克制自己的欲望,使自己的言行符合礼;②第二章孔子强调为人做事要心怀他人,对人恭敬;③第三章孔子指出仁者言语要谨慎而合乎礼;④无论哪一种实践仁的方法,其根本都是要约束自己,使言行都合乎“礼”。

【参考译文】

颜渊问怎样实践仁德。

孔子说:

“克制自己的欲望,使自己的言行符合礼,这就是仁。

一旦能做到这些,天下的人就会称许你是仁人。

实践仁道完全靠自己,哪能靠别人呢?

仲弓问怎样实践仁德。

孔子说:

“平常出门做事要像去见贵宾一样,使唤百姓要像承当大祭典一样。

自己所不喜欢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在官府做事,都没有人对自己怨恨。

司马牛问怎样实践仁德。

孔子说:

“仁人说话是谨慎的。

”司马牛说:

“说话谨慎,这就叫仁了吗?

”孔子说:

“既然仁做到不容易,说起话来能不谨慎吗?

三、(2018浙江温州六校协作体期末联考)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5~6题。

【材料1】子曰: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论语·里仁》)

【材料2】孔子卒,原宪遂亡在草泽中。

子贡相卫,而结驷连骑,排藜藿入穷阎,过谢原宪。

宪摄敝衣冠见子贡。

子贡耻之,曰:

“夫子岂病乎?

”原宪曰:

“吾闻之,无财者谓之贫,学道而不能行者谓之病。

若宪,贫也,非病也。

”子贡惭,不怿而去,终身耻其言之过也。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5.在孔子的门徒中,与原宪生活态度相类似的典型人物还有________,这体现了儒家________精神。

解析 循主要线索突破,两则材料中提到“恶衣恶食”“摄敝衣冠”,都是讲生活态度的。

以分层概括突破,第二则材料,原宪的特点是“贫也,非病也”,子贡的特点是“非贫,病也”。

从核心语句突破,第一则,“未足与议”明确表明否定态度;第二则,“无财者谓之贫,学道而不能行者谓之病”,原宪“贫也,非病也”,表明他轻财重道。

典型人物可结合《论语》中的内容,如“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等判断。

答案 颜渊(或子路) 安贫乐道(或有志于道,或不耻恶衣恶食)

6.结合上面两则材料,谈谈你对“子贡惭”的认识。

答:

                                 

                                   

解析 “子贡惭”是因为他见原宪衣着破旧,觉得羞耻,于是问原宪处境困窘吗,原宪说“学道而不能行者谓之病”,说明子贡不明道义,以贫为耻辱,有违孔子安贫乐道的思想。

学道贵在践行,同为孔子门徒,子贡没有践行老师的道义,因此他感到羞愧。

同时羞愧本身又能表明子贡能及时反省自己,知错能改。

注意还要结合材料的现实意义来谈。

答案 ①子贡,既是为言不及义(不明道义)而惭愧,也是为自己不能实践道义而惭愧。

(或答:

子贡之问,以贫为耻辱,有违孔子安贫乐道的思想。

同时,学于孔子,则应当志于道,不但要学道,而且要行道,而子贡却不能在生活中实践道。

)②子贡的“惭”,表明他能自我反省,知错必改,也反映了他对孔子之学的尊重。

这在当今对于我们加强道德修养仍有教育意义和启迪性。

【参考译文】

【材料1】孔子说:

“读书人立志于追求真理,却以穿得不好吃得不好为耻辱,那就不值得和他谈论什么了。

【材料2】孔子逝世以后,原宪就跑到低洼积水、野草丛生的地方隐居起来。

子贡做了卫国的国相,出门车马接连不断,排开丛生的野草,来到偏远简陋破败的小屋,前去看望原宪。

原宪整理好破旧的衣帽,会见子贡。

子贡见状替他感到羞耻,说:

“难道你很困窘吗?

”原宪回答说:

“我听说,没有财产的叫作贫穷,学习了道理而不能施行的叫作困窘。

像我,贫穷,不是困窘啊。

”子贡感到很惭愧,不高兴地离去了,一辈子都为这次说错了话感到羞耻。

四、(2018·浙江“七彩阳光”联盟期中联考)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7~8题。

孔子谓季氏:

“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子曰:

“觚不觚,觚哉!

觚哉!

子路曰:

“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

”子曰:

“必也正名乎!

”子路曰:

“有是哉,子之迂也!

奚其正?

”子曰:

“野哉,由也!

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7.请用一个短语概括一、二两则材料中表现出来的社会现象。

答:

                                 

解析 循主要线索突破,关注每则的陈述对象。

第一则“八佾”,按周礼,是天子专用的乐舞;第二则“觚”,是饮酒的容器,也用作礼器;第三则“礼乐”。

可确定是关于礼乐的内容。

从核心语句突破,第一则,“不可忍”表明对季氏越礼用八佾的不满,因季氏是正卿,只能用四佾。

挖隐含信息突破,第二则,“觚不觚”是对觚不再像礼器的不满,说明周礼被破坏。

依此概括。

答案 礼崩乐坏

8.根据上面的材料,简析孔子的观点。

答:

                                 

                                   

解析 第三则材料的观点集中鲜明。

从“必也正名乎”的观点和“名不正,则言不顺;……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民无所错手足”的论述可以看出孔子认为统治者应该首先纠正与礼乐制度相违背的各种名分,这样才能做到统治有序。

第一则材料也从侧面表明观点,孔子批评季氏舞八佾是破坏周礼等级,可见,孔子的“正名”是为了维护等级伦理制度,恢复礼治。

答案 孔子认为统治者应该首先纠正与礼乐制度相违背的各种名分,这样才能做到统治有序。

孔子的“正名”是为了维护等级伦理制度,恢复礼治。

【参考译文】

孔子评论季氏说:

“他用八八行列的乐队在自己的庭院中奏乐舞蹈,这样的事都能容忍,还有什么事情不能容忍呢?

孔子说:

“觚不像个觚,这还是觚吗!

这还是觚吗!

子路(对孔子)说:

“如果卫国国君等待您去治理国家,您打算先从哪些事情做起呢?

”孔子说:

“首先必须正名分。

”子路说:

“有这样做的吗?

您想得太不合时宜了。

这名怎么正呢?

”孔子说:

“仲由,真粗野啊!

君子对于他所不知道的事情,总是采取存疑的态度。

名分不正,说起话来就不顺当合理;说话不顺当合理,事情就办不成;事情办不成,礼乐也就不能兴盛;礼乐不能兴盛,刑罚的执行就不会得当;刑罚不得当,百姓就不知怎么办好。

所以,君子一定要定下一个名分,必须能够说得明白,说出来一定能够行得通。

君子对于自己的言行,是从不马马虎虎对待的。

五、(2018浙江高中省级联考)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9~10题。

子曰:

“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论语·宪问》)

子入太庙,每事问。

或曰:

“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

入太庙,每事问。

”子闻之曰:

“是礼也。

”(《论语·八佾》)

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老子·修身》)

★9.以上三则材料在个人修养上表现出的共同点是什么?

答:

                                 

                                   

解析 以分层概括突破,前两则材料讲孔子的言和行,第三则材料讲圣人的特点,故第三则有概括性。

挖隐含信息突破,第一则容易误将仁、知、勇作为重点,忽视隐含信息“我无能焉”,要准确挖掘出隐含信息,需联系其他材料。

从核心语句突破,如“我无能焉”“每事问”“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等,依此可总结出个人修养的共同点。

答案 一个人只有谦虚好学,不自以为是才能有更高的智慧。

10.第二、三则中,孔子和老子的观点和表达观点的方式有什么不同之处?

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答:

                                 

                                   

解析 注意答题重点是“方式”。

第二则材料中“子入太庙,每事问”,孔子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表明谦虚好问不仅是个人修养,也是“礼”的要求。

第三则材料中,“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运用了对比手法,但总体上又用事物的这些特点来类比人的品行,体现辩证思想;“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也属于辩证思想。

答案 孔子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表明谦虚好问不仅是个人修养,也是“礼”的要求。

老子是通过类比手法和辩证思想(或:

矛盾对立统一思想)来表达观点的,他认为一个人不自现、不自是,谦虚谨慎,才是真正有智慧的表现。

【参考译文】

孔子说:

“君子所行之道有三,而我没有做到:

有仁德的人不忧愁,有智慧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畏惧。

孔子进入太庙,每件事都要问一问。

有人说:

“谁说那鄹人叔梁纥的儿子懂得礼呢?

到了太庙,每件事都要问一问。

”孔子听到后说:

“这正是礼啊。

委屈才能伸直,低洼才能盈满,破旧才能更新,少取才能多得,贪多反而惑乱。

因此,圣人坚守大道为天下的楷模。

不自我表现,因此聪明;不自以为是,因此彰显;不自我炫耀,因此有功;不自我骄傲,因此长久。

 

予少家汉东,汉东僻陋无学者,吾家又贫无藏书。

州南有大姓李氏者,其于尧辅颇好学。

予为儿童时,多游其家,见有弊筐贮故书在壁间,发而视之,得唐《昌黎先生文集》六卷,脱落颠倒无次序,因乞李氏以归。

读之,见其言深厚而雄博,然予犹少,未能悉究其义.徒见其浩然无涯,若可爱。

是时天下学者杨、刘之作,号为时文,能者取科第,擅名声,以夸荣当世,未尝有道韩文者。

予亦方举进士,以礼部诗赋为事。

年十有七试于州,为有司所黜。

因取所藏韩氏之文复阅之,则喟然叹曰:

学者当至于是而止尔!

因怪时人之不道,而顾己亦未暇学,徒时时独念于予心,以谓方从进士干禄以养亲,苟得禄矣,当尽力于斯文,以偿其素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