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XX学院第九章汽车常用非金属材料材料.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409432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9.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XX学院第九章汽车常用非金属材料材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浙江XX学院第九章汽车常用非金属材料材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浙江XX学院第九章汽车常用非金属材料材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浙江XX学院第九章汽车常用非金属材料材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浙江XX学院第九章汽车常用非金属材料材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江XX学院第九章汽车常用非金属材料材料.docx

《浙江XX学院第九章汽车常用非金属材料材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XX学院第九章汽车常用非金属材料材料.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浙江XX学院第九章汽车常用非金属材料材料.docx

浙江XX学院第九章汽车常用非金属材料材料

浙江XX学院汽车机械基础教案NO.9

授课班级

授课日期

编制人

日期

检查人

日期

抽查人

日期

王增乐

教学

内容

分析

课题

§9第九章汽车常用非金属材料

重点

难点

掌握高分子材料的组成和特性

掌握汽车工业常用复合材料的特性

学情分析

黑色在汽车专业的学习中,汽车常用非金属材料有重要的应用,新兴材料层出不穷

掌握好这一部分,对于其合理选用有重要意义。

教学目

标设计

1,学会选择不同高分子材料的能力

2,学会复合材料的选用

教学准备

教案,教本,教师手册

教学方法

讲授、学生练习相结合。

教学

过程

设计

摘要

占用时间

教学组织

师生问候、考勤

复习

轴承合金的选用

导入

在当今社会的广泛应用的新型材料

讲授新课

第一节汽车常用高分子材料

第二节汽车常用复合材料简介

课堂练习

P76T1回答

P76T2回答

布置作业

P76T3

小结

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讲授内容以及师生活动

课堂常规

一、组织教学检查学生出勤,并记录

二、复习提问铜合金的选用

三、导入新课合金材料。

四、讲授新课§9-1汽车常用高分子材料

一汽车常用高分子材料

(一)、高分子材料是指以高分子为化合物为主要成分的所有材料,一般来说高分子化合物的分子量应在1000以上。

高分子材料的特性有:

1、高分子材料的力学性能特点:

①低强度和高比强度:

高分子强度很低,但由于高分子材料密度很低,故其比强度较高。

②高弹性和低弹性模量:

高分子材料弹性模量很低,但具有很优秀的弹性性能。

③粘弹性:

高分子材料在外力作用下发生高弹性变形和粘性流动其变形与时间有关。

④高耐磨性:

高分子材料为大分子结构,具有高耐磨性。

2、高分子材料的其他其性能特点:

①高绝缘性:

高分子材料内部主要以共价键或分子键结合,导电性能低。

②膨胀性:

高分子材料中分子链柔性大,其膨胀系数大。

③导热性低:

高分子材料是由分子链缠绕交联形成,导热性很差。

④热稳定性差:

加热时高分子的分子链易发生链段运动或整个链的移动。

⑤高化学稳定性。

⑥高分子材料的老化:

高分子材料长期受外力影响失去弹性。

(二)、先进高分子材料在汽车上的应用举例:

制造发动机罩,制造发动机活塞、缸体,制造汽车凸轮轴,制造汽车油箱,挡风玻璃,电气仪表,歧管接头,减振橡胶,橡胶制品,如:

轮胎、胶管、密封圈,天然纤维、生物高分子和大豆油系聚氨醋已被开发用于汽车内饰件,包括仪表板、座椅、组装槽和衬里。

二塑料

通常把塑料是一种以有机合成树脂为主要组成的高分子材料,它通常可在加热、加压条件下被注塑或固化成形,故称为塑料。

汽车用工程塑料,主要用于制造某些机器零件或构件,具有强度、韧度和耐磨性较好,价廉、耐腐蚀、降噪声、美观、质轻等特点。

(一)、塑料的组成

1.合成树脂

树脂是决定塑料性能和使用范围的主要组成物,在塑料中,起粘结其他组分的作用。

塑料中的合成树脂质量分数一般为30%~100%。

因此,大多数塑料都是以树脂名称来命名的,例如,聚氯乙烯塑料的树脂就是聚氯乙烯。

2.添加剂

(1)填充剂;

(2)增塑剂;(3)稳定剂;(4)着色剂;(5)其他。

(二)、塑料的性质(学生自学,教材P55,Tab9-1)

1.物理性能  2.化学性能———耐蚀性 3.力学性能

(三)、常用工程塑料

工程塑料主要指综合性能(包括力学性能、耐热性、耐寒性、耐蚀性和绝缘性能等)良好的各种塑料。

它们是制造工程结构用零部件、工业容器和设备等的一类新型结构材料。

常用的工程塑料分为热塑性工程塑料和热固性工程塑料两类。

 1.热塑性工程塑料部分

近30多年来,国际上汽车塑料的用量在不断增加,平均每辆车上塑料的用量从20世纪70年代初的50--60kg已发展到目前的150kg,而且增长还在继续。

在日本、美国和欧洲等发达国家中,每辆轿车平均使用塑料已超过150kg,占汽车总重量的10%。

汽车塑料中用量最大的通用塑料品种是聚丙烯(PP)、ABS树脂、聚氯乙烯(PVC)和聚乙烯(PE)。

很明显,聚烯烃材料构成了汽车主要的塑料件,而且这种趋势在今后将会越来越明显。

聚丙烯(PP)PP可以用作多种汽车零部件,现在典型的乘用车中,PP塑料部件占60多个。

PP汽车零部件主要品种有:

保险杠、仪表板、门内饰板、空调器零部件、蓄电池外壳、冷却风扇、方向盘,其中前五种占全车PP用量的一半以上。

据美国汽车塑料协会发布的资料显示,2006年,北美汽车共消费767百万磅PP,单车用量为45.5磅;预计2011年,这两个数字分别可以达到91百万磅和51.3/磅。

聚乙烯(PE)通过对高密度PE和低密度PE树脂的接枝改性和填充增韧性得

到了具有良好的柔韧性、耐候性和涂装性能的系列改性PE合金材料。

PE主要采用吹塑方法生产燃油箱、通风管、导流板和各类储罐等。

近几年PE在汽车上的用量基本没增加,值得注意的是汽车轻量化的发展趋势促进了燃油箱的塑料化。

欧洲汽车上正式采用塑料燃油箱,其主要材料为高分子量高密度聚乙烯(HMWHDPE)。

ABS树脂ABS树脂是丙烯腈、丁二烯和苯乙烯三个单体的三元共聚物,可以用于制作汽车的外部或内部零件如仪表壳体、制冷和采暖系统、工具箱、扶手、散热器栅板等;它也可以用于制作仪表板表皮、行李箱、杂物箱盖等。

近年来,ABS树脂在汽车上用量的增幅不是很大,这主要是由于ABS树脂和PP树脂的竞争十分激烈,而且ABS本身也存在耐候变色性差、易燃等方面的缺陷,因此它在汽车上主要部件如汽车仪表板、格栅等方面的应用也受到限制。

工程塑料及其合金材料具有高强度、刚性和耐热性等优势,因此作为汽车结构件应用得到快速发展。

它可缩短结构件的尺寸,同时不牺牲汽车的结构性能和安全性,轻量化效果明显。

目前应用的汽车工程塑料主要有以下几大类:

(1)聚碳酸酯(PC)及其合金:

具有优异的综合性能,目前世界PC/ABS合金的产量约为70KT/a,每年以约10%速度增长。

PC/ABS合金材料可用来制作仪表板骨架、车轮罩盖、散热器格栅、车身外板、内外装饰等部件。

(2)热塑性聚酯(PBT、PET)及其合金:

PBT(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具有优良的尺寸稳定性和电绝缘性,由吸湿性引起的电性能的变化很小,绝缘电压很高;成型稳定性和尺寸精度优良。

汽车上应用的PBT主要有玻璃纤维增强型(玻璃纤维含量10%~50%)、玻璃微球增强型、阻燃型和低翘曲型材料。

PC/PBT合金兼有PC和PBT两者的优点,主要应用于汽车保险杠、汽车反射镜/外壳、车外部把手、安全气囊通电部件。

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玻璃纤维增强PET具有与热固性树脂相匹敌的高的耐热性和优良的电性能。

而且具有优良的成型性能。

即使在高温下长时间使用,以其机械性能为主的各种特性仍有超群的保持率。

汽车上的应用包括车门反射镜架、雾灯、音响喇叭和顶棚。

(3)聚酰胺(PA)及其合金:

具有很高的耐冲击强度、耐摩擦磨耗特性、耐热性、耐化学药品性、润滑性和染色性。

作为汽车结构件,PA的用量不断上升,并可应用在发动机周围的苛刻环境下。

(4)聚甲醛(POM):

具有优良的耐摩擦磨耗特性、长期滑动特性、成型流动性和表面美观、光泽特性,也适用于嵌件模塑。

汽车底盘衬套,如转向节衬套、各种支架衬套、前后板簧衬套、制动器衬套等广泛采用聚甲醛型三层复合材料,它是以冷轧钢板为基体,以烧结多孔青铜粉为中间层,表面覆合改性聚甲醛(POM)作减摩层的三层复合材料。

并轧出一定规律的储油坑,其结构决定了它的特殊性能:

既具有钢的机械强度和刚性,同时又有优良的边界润滑条件下的减摩抗磨特性。

其它应用包括车门把手、安全带机械部件、组合开关和反射镜等。

(5)汽车用其它主要工程塑料。

聚苯醚(PPO):

在Venture公司的Mercedes-Benz概念车上采用了NorylGTX树脂制备成后举门上的扰流板和下面板,重量分别为1.0kg和2.1kg。

还有PPO/PA注塑成型的前格栅、空调出风口。

聚苯硫醚(PPS):

用于动力制动装置和动力导向系统的旋转式叶片、温度传感器、气化器、进气管、汽油泵等领域。

还可用于制作汽车发动机和交流电机部件,燃料泵及点火装置部件,汽化器部件,各种传感器部件、配电盘、排气循环阀及阀门以及灯光反向器和车灯夹具等。

热塑性弹性体(TPE)密度小,容易回收利用,性能又介于塑料和橡胶之间,近几年来在汽车制造工业中也得到迅速的发展。

2.热固性塑料

热固性塑料,甲醛交联型塑料包括酚醛塑料、氨基塑料(如脲-甲醛-三聚氰胺-甲醛等)。

其他交联型塑料包括不饱和聚酯、环氧树脂、邻苯二甲二烯丙酯树脂等。

  

热塑性塑料中树脂分子链都是线型或带支链的结构,分子链之间无化学键产生,加热时软化流动.冷却变硬的过程是物理变化。

  

热固性塑料第一次加热时可以软化流动,加热到一定温度,产生化学反应一交链固化而变硬,这种变化是不可逆的,此后,再次加热时,已不能再变软流动了。

正是借助这种特性进行成型加工,利用第一次加热时的塑化流动,在压力下充满型腔,进而固化成为确定形状和尺寸的制品。

  

热固性塑料的树脂固化前是线型或带支链的,固化后分子链之间形成化学键,成为三度的网状结构,不仅不能再熔触,在溶剂中也不能溶解。

酚醛、服醛、三聚氰胺甲醛、环氧、不饱和聚酯以及有机硅等塑料,都是热固性塑料。

  

主要用于隔热、耐磨、绝缘、耐高压电等在恶劣环境中使用的塑料,大部分是热固性塑料,最常用的应该是炒锅锅把手和高低压电器。

  

常用的热固性塑料品种有酚醛树脂、脲醛树脂、三聚氰胺树脂、不饱和聚酯树脂、环氧树脂、有机硅树脂、聚氨酯等热固性塑料产品

(四)、塑料在汽车上的应用

汽车用塑料按照用途可分为内饰件用塑料、工程塑料和外装件用料。

1.汽车内饰用塑料

内饰用塑料品种主要有:

聚氨酯(PU)、聚氯乙烯(PVC)、聚丙烯(PP)和ABS等。

它们用于制作座垫、仪表板、扶手、头枕、门内衬板、顶棚衬里、地毯、控制箱、转向盘等内饰塑料制品。

2.汽车用工程塑料

汽车上常用的工程塑料有聚丙烯(PP)、聚乙烯(PE)、聚苯烯、ABS、聚酰胺、聚甲醛、聚碳酸酯、酚醛树脂等。

3.汽车的外装件及结构件

汽车的外装件及结构件包括传动轴、车架、发动机罩等,要求具备高强度,因而多采用纤维增强塑料复合材料制造。

三汽车常用合成纤维

1.人造纤维是化学纤维中最大生产的品种,它是利用有纤维素或蛋白质的天然高分子物质:

如木材,蔗渣,芦苇,大豆,乳酪等为原料,经化学和机械加工而成。

例如:

人造棉、人造毛、人造丝、虎木棉、富强棉。

  2.合成纤维是化学纤维中的一大类。

它是采用石油化工工业和炼焦工业中的副产品。

例如:

涤纶、锦纶、睛纶、维纶、丙纶,氯纶等都属于合成纤维。

3化学绲纺:

混纺化纤织物是化学纤维与其它棉毛、丝、麻等天然纤维混合纺纱织成的纺织产品。

合成纤维普通的合成纤维主要是指传统的六大纶纤维,即涤纶、锦纶、腈纶、丙纶、维纶和氯纶纤维。

以产量排序为涤纶>丙纶>锦纶>腈纶。

a.涤纶纤维强力大,弹性好,初始模量高,回弹性适中,热定型性能优异。

耐热性高、耐光性尚可。

织物具有洗可穿性,优秀的抗有机溶剂、肥皂、洗涤剂、漂白剂、氧化剂等性能,以及较好的耐腐蚀性,对弱酸、碱等稳定。

故有广泛的用途,尤其食外衣材料。

涤纶纤维的主要缺点是染色性差,吸湿性差(穿着闷热),织物易起球等。

b.锦纶纤维锦纶(又称尼龙)有腈纶6和锦纶66两种。

锦纶,其耐磨性居纺织纤维之冠,强度高,弹性优良,但初始模度低,容易伸出,织物保型性、耐热性不及涤纶,因此在棉、麻毛型外衣面料中并不多见,而在丝绸织物中,则可充分发挥其细而柔软、弹性伸长大的优良特性。

吸湿性在合成纤维中仅次于维纶,染色性在合成纤维中属较好的。

耐光性和耐热性教差,初始模具比其他大多数纤维都低,因此在使用过程中容易变形,限制了锦纶在服装面料领域的应用。

c.腈纶纤维腈纶纤维手感柔软、弹性好,有“合成羊毛”之称。

耐日光和耐气候性特别好,染色性较好,色彩鲜艳,故较多地用于针织面料和毛衫。

腈纶的缺点是易起球,吸湿性差,回潮率低,对热较敏感,耐酸碱性差,属于易燃纤维。

腈纶的改性比较多,有膨体纱等。

d.丙纶纤维丙纶的质地特别轻,密度仅为0.91g/cm3,是目前合成纤维中最轻的纤维。

丙纶的强伸性、弹性、耐磨性均好,强度较高,具有较好的耐化学腐蚀性,但丙纶的耐热性、耐光性、染色性较差。

常规丙纶织物手感发硬,有蜡状感,几乎不吸湿。

丙纶纤维具有一种独特性能——“芯吸”作用,本身不吸湿,但水汽可通过毛细效应传递,具有良好的导湿性。

普通丙纶作为服用纤维,保暖性好,导湿性好,作为内衣穿着没有冷感,大多数作为内衣和可弃的卫生产品。

e.维纶纤维维纶是合成纤维中性质最接近于棉的一种,曾有“合成棉花”之称。

其强力、弹性、伸长等均较其他合成纤维低,但仍好于棉。

吸湿性是合成纤维中较好的一种。

维纶的化学稳定性好,耐腐蚀和耐光性好,耐碱性能强。

维纶长期放在海水或者土壤中均难以降解,但维纶的耐热性能较差,染色性能也较差、颜色暗淡,易于起毛、起球。

f.氯纶纤维氯纶的强度与棉相接近,断裂伸长大于棉。

弹性和耐磨性在合成纤维重视较低的,但优于棉。

氯纶几乎不吸湿,其电绝缘性强,容易积聚静电,产生的阴离子电荷有助于关节炎的防治。

耐磨性、保暖性、耐日光性比棉、毛好。

氯纶抗无机化学试剂的稳定性好,耐强酸强碱,耐腐蚀性能强,隔音性也好,但对有机溶剂的稳定性和染色性能比较差。

氯纶因其阻燃、耐腐蚀特点,主要用于装饰和产业用纺织品。

g.氨纶纤维氨纶纤维是距氨基甲酸酯纤维的简称,商品名称有莱克拉或莱卡(Lycra、美国、荷兰、加拿大、巴西)尼奥纶(Neolon、日本)多拉斯坦(Dorlastan、德国)等。

首先由德国Bayor公司于1937年研究成功,美国杜邦公司于1959年开始工业化生产。

氨纶纤维具有优异的延伸性和弹性回复性能。

莱卡可拉伸到原来的4-7倍,回复率100%,与橡胶相比,弹性更长更持久,而且重量轻1/3。

优点:

1.价格低廉(毕竟是石油化工大工业化产品)

2.可以根据需要键合改性(如增加羟基,就能使吸水性增加)

3.强度韧性优于一般天然纤维(单晶纤维韧性可以承受几千米长的自身重量)

缺点:

1.绝大部分不能像天然纤维一样在自然界中降解

2.工艺的问题,可能有单体小分子的残留(如聚氯乙烯中残留氯乙烯),可能对人体有不良影响

毛毡,防水篷布,车用地毯,人造革内容等学生自学

四橡胶

橡胶,是指在使用温度范围内处于高弹性状态的高分子材料。

天然橡胶是一种以聚异戊二烯为主要成分的天然高分子化合物,分子式是(C5H8)n,其成分中91%~94%是橡胶烃(聚异戊二烯),其余为蛋白质、脂肪酸、灰分、糖类等非橡胶物质。

天然橡胶是应用最广的通用橡胶。

合成橡胶是由人工合成的高弹性聚合物。

也称合成弹性体,是三大合成材料之一,其产量仅低于合成树脂(或塑料)、合成纤维。

通用型橡胶和特种橡胶两大类。

通用型橡胶指可以部分或全部代替天然橡胶使用的橡胶,如丁苯橡胶、异戊橡胶、顺丁橡胶等,主要用于制造各种轮胎及一般工业橡胶制品。

通用橡胶的需求量大,是合成橡胶的主要品种。

特种橡胶是指具有耐高温、耐油、耐臭氧、耐老化和高气密性等特点的橡胶,常用的有硅橡胶、各种氟橡胶、聚硫橡胶、氯醇橡胶、丁腈橡胶、聚丙烯酸酯橡胶、聚氨酯橡胶和丁基橡胶等,主要用于要求某种特性的特殊场合。

1.橡胶的特性 橡胶最显著的特点是具有高的弹性和回弹性。

同时,橡胶还有一定的强度,优异的抗疲劳性,以及良好的耐磨、绝缘、隔声、防水、缓冲、吸振等性能。

2.橡胶的基本组成 橡胶是以生胶为原料,加入适量的配合剂,经硫化工艺处理以后得到的一种生产原材料。

3.常用橡胶材料的品种、性能及一般用途

1天然橡胶

(NR)以橡胶烃(聚异戊二烯)为主,含有少量蛋白质、水分树脂酸、糖类和无机盐等弹性大、定伸强力高、抗撕裂性和电绝缘性优良,耐磨性和耐寒性良好,加工性能佳,易与其它材料粘合,在综合性能方面优于多数合成橡胶。

缺点耐氧及臭氧性差,容易老化变质,耐油和耐溶剂性不好,抵抗酸碱腐蚀能力差,耐热性不高,不适用于100℃以上环境轮胎、胶鞋、胶管、胶带、电线电缆的绝缘护套及其它通用场所

2丁苯橡胶

(SBR)丁乙烯和苯乙烯的聚合物性能接近天然橡胶,是目前产量最大的通用合成橡胶,耐磨性、耐老化性、耐热性优于天然橡胶,质地比天然橡胶均匀;但弹性较低,抗曲绕、抗撕裂性能差,加工性能差,特别是自粘性差、生胶强度低,制成的轮胎使用时发热量大、寿命较短代替天然橡胶制作轮胎、胶板、胶管、胶带及其它通用场所

3顺丁橡胶

(BR)由丁二烯聚合而成的顺式结构橡胶结构与天然橡胶基本一致,弹性与耐磨性优良,耐老化性好,耐低温性好,动负荷发热量小,易与金属粘合;但强力较低,抗撕裂性差,加工与自粘性差,产量仅次于丁苯与天然或丁苯橡胶混用,制作轮胎胎面、运输带和特殊耐寒制品

4异戊橡胶

(IR)是以异戊二烯为单体,聚合而成的一种顺式结构橡胶化学组成、立体结构均与天然橡胶相似,性能也非常接近,故也称合成天然橡胶。

具有天然橡胶的大部分优点,耐老化性优于天然橡胶,但弹性和强力比不上,加工性差,成本高可代替天然橡胶制作轮胎、胶板、胶管、胶带及其它通用场所

5氯丁橡胶(CR)是由氯丁二烯作单体、乳液聚合而成的聚合物含有氯原子,有抗氧、臭氧性,不易燃、着火后能自灭,耐油、溶剂、酸碱、老化,气密性好,物理机械性能同天然橡胶。

可作通用橡胶和特殊橡胶使用。

但耐寒性差、比重大、成本较高,电绝缘性差,加工性差;生胶稳定性差、不易保存。

产量次于SBR、BR居第3位抗臭氧、耐老化性高的重型电缆护套,耐油、化学腐蚀的胶管、胶带、化工设备衬里,地下设备,及各种垫圈、密封圈、黏结剂

6丁基橡胶

(IIR)是异丁烯和少量异戊二烯或丁二烯的共聚体气密性小,耐臭氧、老化,耐热较高(长期工作130℃以下),能耐强酸和一般有机溶剂,吸振及阻尼性能良好、电绝缘性好,但弹性差、加工性能差、硫化速度慢、粘着性和耐油性差。

内胎.水胎.气球、电缆绝缘层化工设备衬里及防振、耐热运输带、耐热耐老化胶布

7丁腈橡胶

(NBR)丁二烯和丙烯腈的共聚体耐油、耐热性好,气密、耐磨、耐水性较好,粘接力强;但耐寒、耐臭氧性较差,弹力和强力低,耐酸性、电绝缘性差,耐极性溶剂性能差制着各种耐油制品(胶管、密封圈、储油槽衬里)耐热运输带

8乙丙橡胶

(EPM)乙烯和丙烯的共聚体、分二元和三元乙丙橡胶比重最小(0.865)颜色最浅.成本较低。

耐化学稳定性最好(浓硝酸外)耐臭氧、老化性好.电绝缘性好.耐热(150℃).耐极性溶剂(酮.脂.但不耐脂肪酸及芳香烃)容易着色并稳定;但黏着性差、硫化速度慢;综合性能略次于天然橡胶而优于丁苯胶化工设备衬里.电线电缆包皮.蒸汽胶管.耐热运输带.汽车配件及其他工业制品

9.硅橡胶(Si)

主链含有硅.氧原子的特殊橡胶.主要是硅起作用无毒无味.耐高低温(-100--300℃).电绝缘性好.耐氧化和臭氧.化学惰性大;但机械强度低.耐油.耐溶剂.耐酸碱性差.难硫化,价格较贵高低温制品(胶管.密封件)高温电缆绝缘层.食品及医药工业

10.氟橡胶(FPM)

含氟单体共聚而得的有机弹性体耐高温(300℃),耐油.耐酸碱.抗辐射.高真空性,电绝缘性.机械性能.耐化学药品腐蚀.耐臭氧.耐老化,综合性能好;但加工性差.价格高.耐寒性差.弹性透气性低国防及要求高的密封场所。

气门密封圈

11.聚胺脂橡胶(UR)

由聚脂(或聚醚)与二乙氰酸脂类化合物聚合而成耐磨性能高,强度、弹性、耐油性好,耐臭氧.气密性较好;但耐温性较差.耐水及耐酸碱性差.耐氯化烃及芳香族有机溶剂差制作轮胎及耐磨.耐油.耐苯条件下高强度零件

12.聚丙烯酸脂橡胶(AR)

丙烯酸脂与丙烯酸腈乳液共聚而成兼有良好的耐热.耐油性能(可在180℃油中使用),耐老化.耐氧及臭氧.耐紫外线.气密性好;但耐寒性较差.水中会膨胀.耐乙二醇及高芳香类溶剂差.弹性和耐磨.电绝缘性差.加工性能差制作耐油.耐热.耐老化的制品。

如密封件、耐油软管.化工衬里

13.氯磺化聚乙烯橡胶(CSR)

氯和二氧化硫处理(既氯磺化)聚乙烯后再硫化耐臭氧.耐老化.耐侯性特好。

不易燃.耐热.耐大多数化学试剂.耐酸碱亦可。

但撕裂性差.加工性差,价格贵臭氧发生器密封件.耐油垫圈.耐腐蚀材料.衬里

14.氯醇橡胶(均聚性CHR共聚性CHC)

环氧氯丙烷均聚或由环氧氯丙烷与环氧乙烷共聚而成耐脂肪烃及氯化烃溶剂.耐碱.水.老化.臭氧.耐侯性.耐热性好,气密性高.抗压缩.黏结性好,易加工,价格低;但强伸力低.弹性差.电绝缘性差胶管.密封件.薄膜和容器衬里.油箱.胶辊.尤其宜作油封、密封件

15.氯化聚乙烯橡胶

乙烯.氯乙烯与二氯乙烯三元聚合体性能近似氯磺化聚乙烯,流动性好.易加工,耐大气老化.耐臭氧.耐电晕性好,耐热.酸碱.油,但弹性差.压缩变形较大.电绝缘差胶管.胶带.胶辊化工衬里

16.聚硫橡胶(T)

分子主链中含硫原子的特殊橡胶.是脂肪族烃类或醚类的二卤衔生物耐油性突出,化学稳定性好,耐臭氧.日光.各种氧化剂.碱及弱酸,不透水,透气性小.但耐热.耐寒性不佳,机械性能极差,压缩变形大、黏结性差、冷流现象严重密封腻子或油库覆盖层

4.橡胶制品在汽车上的应用

五胶黏剂

1,胶黏剂基础理论胶黏剂(adhesive):

通过界面的黏附和内聚等作用,能使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制件或材料连接在一起的天然的或合成的、有机的或无机的一类物质,统称为胶黏剂,又叫黏合剂,习惯上简称为胶。

简而言之,胶黏剂就是通过黏合作用,能使被黏物结合在一起的物质。

“胶黏剂”是通用的标准术语,亦包括其他一些胶水、胶泥、胶浆、胶膏等。

2胶黏剂类型

热塑性 纤维素酯、烯类聚合物(聚乙酸乙烯酯、聚乙烯醇、过氯乙烯、聚异丁烯等)、聚酯、聚醚、聚酰胺、聚丙烯酸酯、a-氰基丙烯酸酯、聚乙烯醇缩醛、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等类

热固性 环氧树脂、酚醛树脂、脲醛树脂、三聚氰-甲醛树脂、有机硅树脂、呋喃树脂、不饱和聚酯、丙烯酸树脂、聚酰亚胺、聚苯并咪唑、酚醛-聚乙烯醇缩醛、酚醛-聚酰胺、酚醛-环氧树脂、环氧-聚酰胺等类

合成橡胶型 氯丁橡胶、丁苯橡胶、丁基橡胶、丁钠橡胶、异戊橡胶、聚硫橡胶、聚氨酯橡胶、氯磺化聚乙烯弹性体、硅橡胶等类

橡胶树脂剂  酚醛-丁腈胶、酚醛-氯丁胶、酚醛-聚氨酯胶、环氧-丁腈胶、环氧-聚硫胶等类,1100(L5-1)、1200(L-5)、1235等。

铁和硅是其主要杂质,并按牌号数字增加而递增。

3胶黏剂的作用原理

胶粘理论

聚合物之间,聚合物与非金属或金属之间,金属与金属和金属与非金属之间的胶接等都存在聚合物基料与不同材料之间界面胶接问题。

粘接是不同材料界面间接触后相互作用的结果。

因此,界面层的作用是胶粘科学中研究的基本问题。

诸如被粘物与粘料的界面张力、表面自由能、官能基团性质、界面间反应等都影响胶接。

胶接是综合性强,影响因素复杂的一类技术,而现有的胶接理论都是从某一方面出发来阐述其原理,所以至今全面唯一的理论是没有的。

吸附理论

人们把固体对胶黏剂的吸附看成是胶接主要原因的理论,称为胶接的吸附理论。

理论认为:

粘接力的主要来源是粘接体系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笔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