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物技术备课本.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405439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62 大小:280.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业生物技术备课本.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农业生物技术备课本.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农业生物技术备课本.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农业生物技术备课本.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2页
农业生物技术备课本.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农业生物技术备课本.docx

《农业生物技术备课本.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业生物技术备课本.docx(6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农业生物技术备课本.docx

农业生物技术备课本

 

备课本

 

(2011年—2011学年2学期)

 

学校

专业

课程农业生物技术

年级

班次

教师

 

云南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编制

 

日期

201年月日

上午

下午

授课

内容

第一章农业生物技术概述

教学时数

12

重点

1、了解生物技术的含义及种类2、了解农业生物技术发展史3、了解生物技术的特点4、了解生物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发展及应用

难点

了解农业生物技术发展史了解生物技术的特点

教学内容及过程设计

1、第一节农业生物技术的内涵

生物技术的含义:

是指人们以生命科学为基础,应用基础学科的科学原理,产用

先进的技术手段,按照预先的设计改造生物体或加工生物原料,为人类生产出所需

产品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技术。

2、生物技术的先进技术包含:

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酶工程、蛋白质

工程等。

(1)基因工程:

基因工程即利用工程技术的方法,把某一生物体内的

有用基因分离提取出来在体外进行复制,或者用化学合成法制备出

我们所需要的基因,然后把这段基因连接到受体生物的DNA上,这

样受体生物就有了我们所需要的性状。

(2)细胞工程:

是指以细胞为基本单位,利用立体培养细胞进行遗传操作,按照

人们的意愿来改变细胞内的遗传物质以获得新型生物或一定细胞产品的一门综合

性科学技术。

(3)发酵工程:

发酵工程是将微生物学、生物化学和化学工程学的基本原理有机

结合,利用微生物生长和代谢活动的特点,通过现代工程技术手段,运用微生物的

某种特定功能生产出人类所需要的产品的工程技术。

(4)酶工程:

酶工程是将酶学理论与化工技术结合起来,按人们的需要研究酶,

改造酶,利用酶和工业化大批量生产酶的一项高新技术。

(5)蛋白质工程:

蛋白质工程是指利用生物技术手段,对编码蛋白质的DNA

序列有目的的进行改造并分离、纯化、,从而获取自然界没有的,具有优良

性质或适用于工业生产条件的全新蛋白质的工程。

第二节农业生物技术的发展史

一、按照生物技术的发展历程分类,大致可分三个阶段:

传统生物技术阶段,

近代生物技术阶段和现代生物技术阶段。

第三节生物技术的特点

一、农业生物技术以生命科学领域的重大理论和技术突破为基础,多学科相

互渗透,呈现明显的高新技术的特点。

1、重大理论和技术突破,推动农业生物技术发展。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

建立,遗传密码的破译,限制性内切酶和DNA连接酶的发现,形成基因工

程技术;

2、动植物细胞培养方法和原生质体融合方法的建立,形成细胞工程技术。

3、生物反应器及传感器的发明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应用,形成发酵工程技术。

4、没学理论的研究与化工技术应用相结合,形成酶工程技术。

5、蛋白质三维结构的深入研究及化工技术的进步,形成蛋白质工程技术。

二、农业生物技术呈现明显的高新技术特征。

1、农业生物技术具有创新性、综合性、渗透性,只是技术与人才的聚集性、基本密集性和增值性等高新技术特征。

三、农业生物技术是以基因工程为核心的综合技术。

第四节生物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及发展

一、生物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

1、提高作物产量,改善农作物品质。

2、植物种苗的工厂化生产。

3、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的应用。

4、决绝能源危机,智力环境污染。

二、生物技术的发展DNA重组技术、细胞培养技术、DNA芯片技术

第二章生物遗传学基础

第一节生物遗传学概述

1、生物体性状的相对稳定——遗传和变异

在生物的繁殖过程中有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即同种生物世代之间性状上的相对稳定。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这就是生物的遗传。

在生物的繁殖过程中还有另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即同种生物世代之间或同代不同个体之间的性状不会完全相同。

例如,同一个稻穗上的籽粒,长成的植株在性状上也有或多或少的差异;甚至一卵双生的兄弟也不可能一模一样,这种差异是表现,就是生物的变异。

遗传和变异是生命活动中的一对矛盾,既对立又统一。

遗传是相对的、保守的;而变异则是绝对的、发展的。

没有遗传,不可能保持物种的相对稳定;没有变异,也就不可能有新的物种的形成,不可能有今天这样一个丰富多彩、形形色色的生物界。

2、遗传、变异与生物进化

由于遗传物质的改变所引起的变异是遗传的;由于环境条件的改变所引起的变异,一般只表现于当代,不能遗传下去。

也就是说,变异可分为两大类:

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

这里要强调指出,这两类变异的划分是相对的。

因为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通过长期定向的影响和选择,由量变的积累可以转化为质变,不遗传的变异就有可能形成为遗传的变异。

生物性状的遗传,以生殖细胞作为桥梁。

即在配子形成过程中的减数分裂后,当配子形成合子时,又恢复了亲代体细胞染色体的数目和内容。

而DNA恰是染色体重要的成分,所以,染色体是DNA的主要载体,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AN片段。

遗传物质的变化发展规律,直接关系到生命物质运动中的稳定和不稳定。

遗传物质的稳定传递,使生物表现出遗传,这关系到生物种族的稳定发展;遗传物质的不稳定传递,使生物表现出变异,这关系到生物种族的向前发展进化。

这充分体现了生命物质(主要是核酸、蛋白质)运动和变化发展的一些重要规律。

第二节遗传细胞学基础

一、细胞的构造

1.细胞膜细胞最外面的一层很薄的膜就是细胞膜,又称为质膜,它是一切细胞不可缺少的表面结构,厚度为70-100埃。

1Å=10-4μm=10-7mm每一个细胞以这种膜为界,使细胞成为具有一定形状的结构单位。

植物的细胞膜的外面还有一层由果胶和纤维素构成的细胞壁,因为二者皆可溶于盐酸,所以可用盐酸除掉细胞壁。

这层细胞壁是无生命的,只是对细胞起保护作用。

膜是由蛋白质,磷脂组成,其中还有少量的粮类物质,固醇类物质及核酸。

在植物的细胞中还具有特有的构造——胞间连丝,它们是相邻细胞间的通道,植物相邻细胞间的质膜通过许多胞间连丝穿过细胞壁联结起来。

2.细胞质是在细胞膜内环绕着细胞核外的原生质,呈胶体溶液状态。

原生质是指细胞所含有的全部生活物质;包括细胞质和细胞核两部分,细胞质表现为粘稠的胶体状态,是由细胞浆和各种细胞器组成。

主要的细胞器有内质网,核糖体,高尔基复合体,线立体,溶酶体,动物及一些蕨类及裸子植物中特有中心体,植物细胞还有特殊的结构,液泡和质体等。

细胞浆:

胶体溶液,内有蛋白质分子,脂肪,氨基酸及电解质组成。

细胞器:

是细胞里有生命活动的组成部分。

细胞器有:

内质网线粒体液泡质体溶酶体中心体

高尔基复合体核糖体

3.细胞核一般呈圆球形,大小相差很大,小的1微米,大的600微米。

一般为5-25微米。

是由核膜,核液,核仁,染色质构成。

1、核膜是由两层薄膜所构成的,中间有空腔——核周隙,整个膜的总厚度为200-400Å,每层膜厚为60-90Å,核的周隙为150-300Å。

核膜的外层附着有许多的核蛋白体,其形态与粗面内质网相似。

2、核仁:

核仁的折光率很强,它可呈现均一的或者分为两相,其中一相比另一相更致密些,致密部分形成一团紧密集中的致密圆球,而较亮部分的物质是纤维丝状的,迄今为止还未发现核仁外围有薄膜。

3、核液(核基质)是被包围在核膜内的透明的物质,充满在细胞核内它含有各种酶和无机盐等,其成分与细胞的质的基质相似。

4.染色质和染色体染色质:

在尚未分裂的细胞核中可以看到一种很容易被碱性染料染上颜色的网状物质,称染色质。

染色体:

在细胞分裂时,染色质浓缩卷曲成具有一定数目和形态的遗传物质载体染色体。

在细胞分裂结束进入间期时,染色体又逐渐松散而回复为染色质。

 

总结一下,从光学显微镜的研究中,可以把细胞的构造分成下面几个部分:

细胞膜——质膜

内质网

高尔基复合体

线粒体

细胞细胞质中心体

溶酶体

基质、质体、核糖体、液泡

核膜

细胞核核仁

核液

染色质

目前有人把三大部分又归成膜相结构和非膜相结构两大类(根据膜的有无)。

其中后者的非膜相结构包括质相结构和核相结构两个部分的内容。

细胞膜2细胞基质

内质网1量核糖体质相结构

高尔基复合体1中心体

核膜2非膜相结构核仁

膜相结构线粒体2等的外膜核基质

溶酶体1染色质核相结构

叶绿体2细胞壁

液泡1

质体

具有遗传功能的细胞器:

线粒体,叶绿体,核糖体,内质网

细胞:

——生命的基本单位

一切多细胞的生物体,在它的生命刚刚开始的时候,都只是一个细胞——合子,合子经过无数次的分裂,最后才成为多细胞的复合体。

二、染色体

遗传物质是细胞核内的染色体,生物的各种性状是靠染色体世代相传的。

一、染色体的发现与研究简史:

早在19世纪中叶(1848年前后)植物学家H.fmeister在研究紫鸭趾草属(Tredescanticq)的花粉母细胞时,染色体就已经被发现了,并描绘成图形载于生物学文献中,1873年又被Schreder在茎顶端生长点细胞中了现到了。

1880年Waldeyer把它定名为“染色体。

”ChromosomeChromo=colorsome=bocly。

并把染色体在细胞分裂和受精过程中的行为,作了详细的描述。

二、染色体的形态特征:

染色体是细胞核内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生物中除了病毒和噬菌体之外,都是由细胞组成的大多数生物的细胞都很小,须借助于显微镜,才能看到细胞的结构,包括染色体在内,至于噬菌体在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下也可以看到染色体的存在。

染色体在细胞间期一般看不到,必须在细胞分裂期,经过一定的处理才能看到一些能被碱性染料着色的点状或杆状的小体所以叫做染色体。

在染色体上,有一个相对不被染色的部位叫做“着丝点”着丝点两侧的染色体,叫“染色体臂”,长的叫长臂,短的叫短臂,各个染色体的着丝点位置是恒定的,因而着丝点的位置直接关系染色体的形态表现。

根据着丝点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可以把它分成三种类型:

1.中间着丝点染色体:

着丝眯恰巧位于染色体的中部,由于染色体被分成等长的两臂,所以又叫等臂染色体,细胞分裂旱,纺锤丝附着在着丝点上,当在细胞分裂后期,染色体向两极牵引时,表现为V形又叫V形染色体。

2.近中着丝点染色体:

着丝点的位置偏向染色体的一端,因形成的两臂不等,所以又叫异臂染色体,又叫L染色体。

3.近端着丝点染色体:

着丝点靠近染色体的末端,形成一个长臂及一个极短的臂,短臂有时不易被觉察,又叫棒状染色体。

此外某些染色体的形状极其粗短,状似颗粒,叫粒状染色体,例:

水稻第7、第5和第10号染色体,长/短臂之比分别为1.03,2.05,6.00判断各层何型染色体

1.032.056.00

V型染色体L形染色体棒状染色体粒状染色体

根据长臂与短臂的比值,可在细胞分裂后期看到染色体形态的不同,凡比值接近于1的,染色体将呈V形,比值接近或大于2的,将呈L形;如比值更大,将呈棒状。

不同物种染色体的形态不一致,同一物种细胞内各染色体组内的各染色体的形态也不相同。

但每一物种细胞内染色体的形状,大小又是相对稳定的,从而可以做为鉴定的标准。

三、染色体的细微结构

1.染色丝:

每条染色体都有两条平行的染色丝,他们相互盘绕成螺旋形,这是染色体的最基本的结构。

2.染色粒:

在分裂期的染色体上,通过光学显微镜就可以观察到的像念珠状的由一连串的珠状物构成的染色质,这种珠状物就叫做染色粒。

3.着丝粒:

在染色体的两臂之间缢痕即“内缩”内缩的区域内有一个相对不着色或着色极浅的颗粒称为着丝粒。

4.主缢痕:

染色体经过染色后,当两个臂被染色时着丝点不染色,使染色体在光学显微镜下就象在着丝点部分中断了,于是着丝点区域又称为主缢痕

5.次缢痕(副缢痕):

在某些染色体的一个或两个臂上还有变细的地方,称为次缢痕。

6.随体:

在染色体的次缢痕的末端具有一个圆形或长形的突出物叫做随体。

7.核仁组织中心:

有的染色体在靠近顶端的随体也就是在次缢痕里有一个染色很深的核仁组织中心,它的作用是在细胞分裂的末期重新组成一个核仁。

有丝分裂末期核仁总是在职些组织中心地方出现,所以核仁总是与带有核仁组织中心的染色体相连。

一般每个核中有一对染色体的次缢痕与核仁的形成有关。

四、染色体的数目,大小

(一)染色体的数目不同的生物种群具有不同数目的染色体,同一生物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是性细胞之中染色体的二倍,如体细胞之中的染色体数用2n表示,那么性细胞之中的染色体为几个,也就是说:

合子或体细胞之中的染色体数为2n,配子或性细胞之中的染色体数为n,最少的为2条1对,有的达400-600对以上的染色体。

(隐在植物中瓶尔小单层的些物种即是如此)

染色体数目的多少与物种的进化程度一般并无关系。

有些生物的细胞中聊具有正常恒定数目的染色体以外,还常出现额外的染色体。

(二)染色体的大小:

不同物种,同一物种的不同染色体大小差异都很大,而染色体大小主要指染色体长度而言。

(三)同源染色体和异源染色体

染色体在种生物体内的形态结构是相对稳定的,而且染色体在体细胞内都是成对存在的。

根据染色体形态,结构是还相同又分为,

同源染色体:

在形态结构上相同的一对染色体称为同源染色体。

异源染色体:

在形态结构不相同的染色体称为非同源染色体或异源染色体。

(四)原核生物的染色体形态,结构和数目:

原核生物虽然没有一定结构的细胞核,但是他们同样具有染色体只是染色体的组成十分简单,是简单的DNA分子或RNA分子,而没有与蛋白质结合在一起。

在形态上有些呈线条状,有些连接成环状(线粒体)。

五、染色体的性质:

1.染色体的连续性:

染色体能在细胞分裂的过程中复制自己,这样保持上、下代的连续性,代代相传,这样才能保持物种的连续性。

2.染色体的稳定性:

染色体在体细胞之中是成对存在的,在生殖细胞之中是成单存在。

受精后又恢复成对,从而保证种的相对稳定。

如果形态结构及数目发生了变化,相应的性状即发生变化。

物种的稳定性遭到破坏。

3.染色体的变异性:

交换

数量变异

结构变异

突变

六.染色体的化学组成:

DNA:

27%RNA:

6%蛋白质:

66%

染色体主要是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的,核酸为DNA,RNA两种,主要是DNA;蛋白质主要是碱性蛋白质(组蛋白),还有部分的酸性蛋白质。

根据着色的深浅不同,又可以把染色质分为两种:

其一:

异染色质:

在有丝分裂的各阶段都被强烈染色的染色质称为异染色质。

具有异染色质的染色体区段称为异染色区。

其二:

常染色质:

在有丝分裂的各阶段都不吻被染色的染色质称为常染色质。

具有常染色质的区段可称为常染色质区。

一般认为常染色质区在遗传上起着更为积极的作用。

七.染色体的结构模型:

染色体主要由DNA和蛋白质这两类化学物质组成。

每一条染色体的骨架是一个连续的DNA大分子,许多蛋白质分子结合在DNA大分子的骨架上,成为DNA,蛋白质纤丝。

第三节细胞分裂

细胞分裂是生物生长、繁殖和遗传的基础,是所有生物细胞繁殖的惟一方式。

细胞生长周期包括:

间期分裂期

1、间期两次联系的细胞分裂之间的一段时间为间期。

2、分裂期分为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

(1)有丝分裂多细胞的生物主要靠有丝分裂来增加细胞的数目,从而成长为配子体的。

在有丝分裂的过程中核内的染色体会发生一毓的变化,根据染色体的变化情况,将M期又分为四个时期。

1、前期(prophase):

细胞核内开始出现极小的易于染色的颗粒,染色体形成,染色子体形成,核膜,核仁消失,纺锤丝形成,之后不但这些颗粒的数目增加而且彼此结合成为较大的颗粒,较大的颗粒又联合成念珠状的细丝,细长扭曲,逐渐的变短变粗形成了染色体。

在前末期,染色体一分为二个成为染色单体,但两个单体并不分开。

此时核仁,核膜消失,细胞核和细胞质的一部分混合物中有中心体,中心体分裂为二,并向两极分开,每个中心体周围出现星射线丝(spindle),纺锤丝(spindlefiber)高等植物无中心体只从两极出现纺锤丝,

2.中期(metaphase):

染色体排列赤道板纺锤体形成计数裂而不分,具有两条染色单体染色体有规律的排列在中央的赤道板上,特别是着丝点整齐的排列在赤道板上,染色体的其他的部份可能留在赤道板的两侧。

着丝点与纺锤丝相联,即纺锤丝由两极伸向赤道板并与着丝点相接,此时纺锤丝已汇集成纺锤体。

这时所有的染色体都处于同一个平面,是染色体形态,数目观察的最好时期,虽然染色体分裂成为两个单体,但仍被着丝点连在一起的。

3.后期(anaphase)

染色单体移向一极,着丝点分裂,由于纺锤丝的收缩和牵引使赤道板上的成对的染色单体在以着丝点为前导的情况下开始分离并向两极移动,每极有一组染色单体,其数目和原来的亲本相同。

在细胞的分裂的过程中,由于某种原因而失掉了着丝点的染色体,在分裂中就可能形成落后的染色体,或者消失掉,或者附着于其他的染色体上。

4.末期(telophase)

分向两极的两组染色单体各在两极形成细胞核,由染色单体变成了染色体,并失去分裂中的浓缩的状态,当然核仁,核膜也就出现了,在纺锤丝逐渐消失的同时,赤道板处的纺锤丝道逐渐的增粗,膨胀以至彼此融合成细胞板,细胞板由细胞中央向四周延伸,直到与原来的细胞壁相接,同时胞质也被分成两份。

结果形成两个子细胞。

所以有丝分裂结束时,就形成了两个形态上与母细胞相似的新细胞。

从电子显微镜对染色体的微细结构的观察中可见到:

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线从旋曲到螺旋的消失的过程即是一次有规律的分裂的过程。

四、有丝分裂的意义

1.由于每条染色体都能准确地复制分裂为二,然后有规律的平均的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即每个子细胞都得到与母细胞无论从质量上和数量上都是完全相同的染色质,这样遗传物质准确的从母代传给子代,这不但揭示了遗传变异的原因,而且也保证了物种的相对稳定性和连续性。

2.细胞生物的生长主要是通过细胞数目的增加和细胞体积的增大而实现的,所以只有植物能进行正常的有丝分裂,才能保证生物进行正常的生长和发育。

染色体有丝分裂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运动规律,也就是遗传物质的运动规律。

所以这样均等方式的分裂既能维持个体的正常生长和发育,也保证了物种的连续性及稳定性。

无丝分裂

无丝分裂也叫直接分裂。

无丝分裂的主要特点是:

①细胞的分裂过程不经过染色体的有规律的分裂过程。

②看不见纺锤丝的作用。

③经历时间比较短。

④需要的能量也很少。

⑤在分裂的过程中其它的生命活动都可正常的进行。

无丝分裂是高等植物某些专化组织中成病变和衰退组织中以及高等植物中生长迅速的部分的分裂方式。

2、细胞的减数分裂

减数分裂发生在花蕾里,是配子形成过程中进行染色体树木减半的特殊分裂方式。

减数分裂的过程

减数分裂包括两次分裂,第一次的分裂又分为四个时期,其中前期又分为五个时期。

1、前期

A细线期

染色体呈现并且细长如线,由于缺少间质,所以染色粒看得很清,染色粒的大小及位置极为固定,所以可以做为识别某些特定染色体的樗。

2、B偶线期

各同源染色体分别进行配对,出现联会现象。

3、C粗线期(pachytene)

二价体逐渐缩短加粗,每对二价体具有自己的特殊的特征。

因为每条染色体在间期已经复制了,所以每条染色体已含有两个染色单体,但其着丝点是一个,即每对染色体具有四根染色单体。

具有四条染色单体的一对染色体又可叫做四合体。

D双线期

四合体继续缩短变粗,(各个联会了的二价体虽因非姊妹染色单体相互排斥而松解,但仍被一、二个以至几个交叉(chiasmate)联结在一起。

)原来联会的而又纵裂的染色体因排斥力而相互分开,也就是非姊妹染色体开始分开。

由于发生交换的地方仍然连在一起,因此出现了交叉结。

具有一个交叉结的四分体呈“X”形,有两个交叉结的四分体呈“O”形;有的出现“8”形。

交叉结的出现就是非姊妹染色单体之间某些片断在粗线期发生交换的结果。

交叉结现象是非姊妹染色体之间发生局部交换的最好证明。

一般来讲,染色体越长,交叉结就越多。

E终变期(diakinesis)(浓缩期)

染色体的周围聚集了许多的染色基质,螺旋化过程达到最高限度,整个染色体变得更短更粗(DNA,蛋白质纤丝的折叠程度不断加强的结果)。

这是前期Ⅰ终止的标志。

因此又叫做浓缩期。

2、中期

(①二价体分散在赤道板两侧②纺锤体形成③准备移向一极④计数⑤裂而不分)核仁和核膜消失,细胞质里出现纺锤体。

纺锤丝与各染色体的着丝点连接。

从纺锤体的侧面观察,各二价体不是象有丝分裂中期各同源染色体的着丝点整齐地排列在赤道板上,而是分散在赤道板的两侧,即二价体中两个同源染色体的着丝点是面向相反的两极,并且每个同源染色体的着丝点的排斥力的加强,每个染色体开始准备向一极移动。

从纺锤体的极面观察,各二价体分散排列在赤道板的近旁。

所以此期也是鉴定染色体数目的最妈时期。

每个染色体的两条染色单体虽然分开着,但仍然具有一个共同的着丝点,即裂而不分。

3、后期

由于着丝点的排斥力及纺锤丝的牵动,使成对的同源染色体以染色体为单体分别向两极移动,从而联会变成了分裂。

每一极的染色体因为着丝眯没有分开,所以仍然是原来的染色体,而不是染色单体。

由于每一极只得到同源染色体中的一条,故而染色体的总数减半。

也就是说,由于是以染色体为单体分别向两极移动,每极只包括成对同源染色体中的一个染色体,每个子细胞中具有几个染色体数,从而完成减半的作用。

此时每条染色体的两个姊妹染色单体除着丝点部份外,一般全部散开,因而着丝点的位置若在近端是形成L形,有的呈现V形等。

4、末期

两组染色体分别到达两极,组成了含有N个染色体的细胞核。

与此同时胞质也开始分裂,胞膜形成,组成两个子细胞,此时又称为二分体时期。

这时期很短,有时和第二次分裂的前期无法分开。

接着进行第二次分裂。

若只以染色体数目这一方面来考虑,使孢子母细胞的染色体由2n→n条的工作基本完成了。

在末期Ⅰ后大都有丝分裂的间期;但有两点显著不同,一是时间很短,二是DNA不复制,所以中间期的前后DNA含量没有变化。

这一时期在很多动物中几乎是没有的,它们在末期Ⅰ后紧接着就进入下一次分裂。

 

2、第二次分裂

前期Ⅱ

每个染色体有两条染色单体,着丝点仍连接在一起,染色单体联而不开,但染色单体彼此散得很开。

中期Ⅱ

每个染色体的着丝点整齐地排列在各个分裂细胞的赤道板上。

着丝点开始分裂。

后期Ⅱ

着丝点分裂为二,各个染色单体由纺锤丝分别拉向两极。

末期Ⅱ

拉到两极的染色体形成新的子核,同时细胞质又分为两部分。

三、减数分裂的遗传学意义

1.减数分裂产生具有n条染色体的配子,那么配子的结合又形成具有2n条染色体的合子,从而保证了亲代与子代之间染色体数目的恒定性,为后代的正常发育和性状遗传提供了物质基础;同时保证了物种相对的稳定性。

2.在减数分裂的过程中,同源染色体联会,并在非姊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交换,交换的结果必然产生新型的配子,从而使配子形成的合子所发育成的个体产生新的变异。

所以交换的结果必然有新的产生变异。

减数分裂不但保证了物种的稳定性还为生物的变异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增加了变异的多样性。

有利于生物的适应及进化,并为人工选择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四、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的异同点(区别)

相同之外:

同是把遗传物质准确的传递给子细胞的过程。

不同之处:

有丝减数

1.目的:

增大营养体,维持正常的新陈代谢形成配子,产生母细胞,而且只有性母细

生物从生→死除了性母细胞之外,胞成熟时方才可进行的分裂方式

都在进行有丝分裂,各种器官内都

可进行

2.细胞分裂一次,染色体分裂一次细胞分裂二,染色体只分裂一次

3.母细胞产生2个子细胞,并且每个子细胞母细胞产生四个子细胞,子细胞的染色体

中的染色体数为2n。

数为n。

4.中期:

以染色体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哲学历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