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青岛市中考历史真题试题含参考解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398721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215.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青岛市中考历史真题试题含参考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山东省青岛市中考历史真题试题含参考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山东省青岛市中考历史真题试题含参考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山东省青岛市中考历史真题试题含参考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山东省青岛市中考历史真题试题含参考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省青岛市中考历史真题试题含参考解析.docx

《山东省青岛市中考历史真题试题含参考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青岛市中考历史真题试题含参考解析.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东省青岛市中考历史真题试题含参考解析.docx

山东省青岛市中考历史真题试题含参考解析

山东省青岛市2018年中考历史真题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1.00分)我国很早就出现了原始农耕。

下列关于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原始农耕文明共同特征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②过着定居生活

③种植粮食作物粟和水稻

④会制造陶器

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④

【考点】15:

河姆渡的原始农耕;16:

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分析】本题以原始农耕生活为依托,考查的是半坡原始居民和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的知识。

【解答】半坡原始过定居生活,居住半地穴式房屋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种植的粮食作物是粟,能制造色彩艳丽的彩陶。

河姆渡原始居民过定居生活,居住干栏式房屋,种植是农作物是水稻,使用磨制石器,会制造陶器。

故选:

D。

【点评】本题以原始农耕生活为背景,考查的是学生对半坡原始居民和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的有关知识的记忆、历经能力。

2.(1.00分)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写道:

“周代的诸侯,有王室的家属、商之子孙,和现有各部落国家的首长。

他们按国之大小,理论上以五等面积,封为五级。

这些诸侯各按所封地距国王都城的距离而有不同的功能和义务。

”材料不能说明(  )

A.周朝实行分封制

B.分封对象包括亲属、殷商遗民等

C.分封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D.诸侯拥有不同的权利和义务

【考点】26:

西周的分封制.

【分析】本题以黄仁宇《中国大历史》的材料为依托。

考查的是西周分封制的知识。

【解答】由材料“周代的诸侯,有王室的家属、商之子孙,和现有各部落国家的首长……这些诸侯各按所封地距国王都城的距离而有不同的功能和义务。

”可知黄仁宇《中国大历史》的这段材料说明了周朝实行分封制、分封对象包括亲属、殷商遗民等、诸侯拥有不同的权利和义务;没有说明分封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故选:

C。

【点评】本题以黄仁宇《中国大历史》的材料为背景。

考查的是学生对西周分封制的有关知识的记忆、历经能力。

 

3.(1.00分)纪录片《文明》于2018年3月1日首播,作为中国古老文明代表的三星堆青铜人头像、青铜面具惊艳亮相。

下列关于我国古代青铜工艺成就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原始社会末期已出现青铜器

B.夏朝时青铜器种类逐渐增多

C.商周时期成都平原盛行“三星堆”文化

D.四羊方尊是世界现存最大的青铜器

【考点】2I:

青铜器.

【分析】本题考查青铜器的知识,考查识记能力。

【解答】原始社会末期已出现青铜器,夏朝时青铜器种类逐渐增多,商周时期成都平原盛行“三星堆”文化,四羊方尊造型奇特,而商朝的司母戊鼎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青铜器。

故选:

D。

【点评】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青铜器的相关知识的掌握,考查识记能力。

4.(1.00分)吕思勉在《中国的历史》中写道:

“从春秋的末期,久已寂寂无闻,入战国的初期,又国多内难。

又因为僻处西陲,开化最晚,大家都有些瞧不起他。

”“他”是指(  )

A.楚国B.秦国C.齐国D.魏

【考点】2A:

战国七雄与著名战役.

【分析】本题考查战国七雄,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据题干“从春秋的末期,久已寂寂无闻,入战国的初期,又国多内难。

又因为僻处西陲,开化最晚,大家都有些瞧不起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国地处西部边陲,开化最晚。

故“他”是指秦国。

故选:

B。

【点评】本题考查战国七雄,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5.(1.00分)下图是某同学制作的中国古代朝代更替表(部分),空白处政权的建立者是(  )

A.刘邦B.刘秀C.刘备D.刘裕

【考点】35:

西汉的建立.

【分析】本题考以“中国古代朝代更替表”为切入点,查西汉建立时间。

【解答】以“中国古代朝代更替表(部分)”可知,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

秦与新朝之间为西汉。

故选:

A。

【点评】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西汉建立时间的识记能力。

6.(1.00分)时序性是历史学科的基本属性之一。

下列历史事件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牧野之战

②长平之战

③赤壁之战

④涿鹿之战

A.④①②③B.③①②④C.④①③②D.①④③②

【考点】18:

华夏族的人文初祖—炎帝和黄帝;24:

商朝的建立与灭亡;2A:

战国七雄与著名战役;41:

官渡之战.

【分析】本题以时序性是历史学科的基本属性之一为切入点,考查的是古代主要战役。

【解答】涿鹿之战距今约四五千年前,牧野之战发生在公元前1046年,长平之战发生在公元前260年,赤壁之战发生在208年。

所以④①②③排列正确。

故选:

A。

【点评】本题考查了古代主要战役的时间顺序,考查了学生的识记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7.(1.00分)“自东汉末年以来,情况逐渐发生了变化。

苦于长期战乱的中原人大量迁移到他们视为畏途的南方……而这里的局势又相对安定,往往能在较长时期内‘无风尘之警’,水利兴修和农田垦辟在持续进行,位处长江下游的江南地区尤为突出。

”材料表明江南地区“情况逐渐发生了变化”的原因有(  )

①中原人大量南迁②社会比较安定③统治者的重视④自然条件优越

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

【考点】69: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和原因.

【分析】本题以江南地区“情况逐渐发生了变化”为切入点,考查的是我国古代经济中心南移的相关知识点。

【解答】江南地区“情况逐渐发生了变化”,材料体现了主要原因有北方长期战乱,南方相对比较安定,大批北方人口南迁,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南方自然条件优越,①②④选项符合题意;③选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故选:

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

注意掌握我国古代经济中心南移的有关内容。

8.(1.00分)“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

”与材料相关的制度是(  )

A.世袭制B.郡县制C.科举制D.行省制度

【考点】5D:

科举制的创建及影响.

【分析】本题以“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

”为依托,考查科举制的知识点。

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

”与材料相关的制度是科举制。

科举制度在隋朝创立,唐朝时科举制逐渐完善,它使门第不高的读书人,可凭才学做官。

科举制便于在全社会范围内选拔人才,扩大了中央政权的社会基础,人才不断更新,增强了国家机构的活力和办事效率,激发了士子对前途的自信和热情,有利于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给社会带来革新气象和创造精神。

故选:

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识记与灵活掌握科举制的创立完善、内容、特点以及影响。

9.(1.00分)宰相文彦博说:

“太祖岂非周世宗忠臣?

但得军情,所以有陈桥之变。

”“太祖”是指(  )

A.李世民B.赵匡胤C.赵构D.朱元璋

【考点】63:

陈桥兵变和北宋的建立.

【分析】本题考查北宋的建立,知道960年赵匡胤建立北宋,定都东京,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解答】据题干“太祖岂非周世宗忠臣?

但得军情,所以有陈桥之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建立宋朝,取代后周,以开封为东京,作为都城,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故太祖是指赵匡胤。

故选:

B。

【点评】本题考查北宋的建立,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0.(1.00分)宋代早市紧接夜市,因其凌晨营业,天明即散,故被时人形象地称为“鬼市”。

“鬼市”不仅在都城里普遍存在,外地州县也是如此。

这反映了宋代(  )

A.农业的发展B.手工业的进步

C.商业的繁荣D.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考点】6A:

宋代的社会生活.

【分析】本题以“鬼市”为切入点,考查的是宋代

的社会生活。

【解答】依据课本知识分析材料可知,宋代商业区“市”和居民区“坊”已没有界限,到北宋中期,城市的街市变迁完成了从坊外店肆到坊墙开门侵街店肆再到夹街店肆的演变过程,市内到处设有晓市、鬼市、晚市和夜市,全城店铺林立,体现了宋代商业的繁荣,C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

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

注意掌握宋代社会生活的相关知识点。

11.(1.00分)辽朝与北宋、金朝与南宋先后对峙,实际上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南北朝时代,但也促进了各族人民间的相互了解和进一步联系,为中华各民族再次统一奠定了基础。

实现“再次统

一”的朝代是(  )

A.隋朝B.元朝C.明朝D.清朝

【考点】6D:

元朝的建立、统一与疆域.

【分析】本题以辽朝与北宋、金朝与南宋先后对峙……为中华各民族再次统一奠定了基础为依托,考查元朝的建立以及巩固统一的知识点。

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据“辽朝与北宋、金朝与南宋先后对峙……为中华各民族再次统一奠定了基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实现“再次统一”的朝代是元朝。

我国古代朝代更替先后顺序的口诀为三皇五帝始,尧舜禹相传;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西汉和东汉);三分魏蜀吴,二晋(西晋和东晋)前后沿;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五代十国)传;宋(北宋和南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故选:

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识记与灵活掌握蒙古统一、元朝的建立以及巩固统一的措施。

12.(1.00分)“郑和这次远航共有船只六十二艘……每船可容千余人……船上有航海图、罗盘针……只要不抢掠宝船的货物,或先向郑和的舰队袭击,郑和是不使用武力的。

”材料表明“郑和这次远航”的特点不包括(  )

A.利润丰厚B.规模较大C.技术先进D.和平交往

【考点】73:

郑和下西洋.

【分析】本题以“郑和这次远航共有船只六十二艘……每船可容千余人……船上有航海图、罗盘针……只要不抢掠宝船的货物,或先向郑和的舰队袭击,郑和是不使用武力的。

”为切入点,考查郑和下西洋。

【解答】“共有船只六十二艘,每船可容千余人”说明规模大;“船上有航海图、罗盘针”说明技术先进;“只要不抢掠宝船的货物,或先向郑和的舰队袭击,郑和是不使用武力的。

”说明郑和远航是和平交往。

材料没涉及郑和远航利润大小问题,故A不是郑和远航特点。

故选:

A。

【点评】本题以郑和下西洋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史料能力。

13.(1.00分)如图是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整理的资料卡片。

据此判断,他研究的主题是(  )

A.君主专制的强化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C.侵略与反抗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考点】7C:

清朝在台湾的建制;7G:

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和设置伊犁将军;7H:

册封达赖、班禅与设置驻藏大臣.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的相关内容。

清朝时期加强了对台湾、西藏和新疆地区的统治。

【解答】分析题干中的资料卡片,其中主要内容都是反映了清朝在台湾、西藏和新疆地区的统治施,其共同作用是加强了对这些地区的统治。

所以研究的主题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故选:

B。

【点评】注意准确识记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的相关内容。

14.(1.00分)人类在漫长的演进历程中,留下了无数优秀的文化遗产。

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明长城西起临洮,东至鸭绿江

B.紫禁城是世界建筑之林的瑰宝

C.金字塔是古埃及法老的陵墓,也是权力的象征

D.巴黎圣母院是巴黎最古老、最高大的天主教堂

【考点】7O:

北京紫禁城和明长城;F4:

金字塔和埃及文明;GI:

古代著名雕塑与建筑.

【分析】本题以人类在漫长的演进历程中,留下了无数优秀的文化遗产为依托,考查明长城。

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万里长城的修建始于秦朝,为了防御蒙古骑兵南下,明朝在历代长城的基础上,先后花了近二百年的时间修筑长城。

明长城东起辽东,西至嘉峪关,题干选项表述不正确的是明长城西起临洮,东至鸭绿江。

故选:

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识记与灵活掌握古代科技、文化和艺术成就。

15.(1.00分)下列四幅图片再现了我国古代人民的劳动场景,它们收录于(  )

A.《齐民要术》B.《本草纲目》C.《农政全书》D.《天工开物》

【考点】7P:

明朝三部科学巨著.

【分析】本题考查了明代《天工开物》。

明朝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商品经济的繁荣,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一些科学家,积极投入科学技术的研究、试验和总结,写出了一批优秀的科技巨著。

【解答】题目给出的四幅图片再现了我国古代人民的劳动场景,它们收录于《天工开物》。

明朝杰出的科学家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总结明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还反映了明代我国手工

工场的生产面貌,涉及到农业和手工业等三十多个生产部门,作者在书中强调人类要和自然相协调、人力要和自然力相配合。

这部书被外国学者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故选:

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明代《天工开物》的内容。

16.(1.00分)2000多年来,一代又一代“丝路人”通过陆上丝绸之路打开了①张骞②戚继光③玄奘④鉴真各国友好交往的新窗口,书写了人类发展进步的新篇章。

材料中的“丝路人”包括(  )

A.②④B.①③C.①④D.②③

【考点】3H: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分析】本题以2000多年来,一代又一代“丝路人”通过陆上丝绸之路打开了各国友好交往的新窗口,书写了人类发展进步的新篇章为切入点,考查张骞出使西域、玄奘西行。

【解答】张骞出使西域,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玄奘通过丝绸之路,到达天竺求取佛法,写成《大唐西域记》,属于“丝路人”。

戚继光的功绩是平定了我国东南沿海的倭寇,鉴真的功绩是东渡日本,弘扬佛法,均与陆上丝绸之路无关。

①③符合题意。

故选:

B。

【点评】本题以张骞出使西域、玄奘西行为背景,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17.(1.00分)“到1860年,这个中华文明古国被西方彻底打败并羞辱了……俄国人则既强调贸易收益也强调取得领土。

”“到1860年”,俄国人“取得领土”的条约有(  )

①中俄《北京条约》②中俄《改订条约》

③中俄《瑷珲条约》④中俄《辛丑条约》

A.①③B.①②C.②④D.③④

【考点】85:

俄国侵占我国大片领土.

【分析】本题考查俄国对中国的侵略的史实,结合所学即可作答。

【解答】注意题中的时间限制“到1860年”,②中俄《改订条约》签订于1881年,④中俄《辛丑条约》签订于1901年,不符合题意。

故选:

A。

【点评】注意识记近代中国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时间、内容及影响。

18.(1.00分)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写道:

“鸿章窃以为天下事穷则变,变则通……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

”“自强”的具体做法是创办(  )

A.轮船招商局B.汉阳铁厂C.湖北织布局D.江南制造总局

【考点】91:

洋务运动.

【分析】本题以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的一段话为切入点,考查洋务运动的相关知识。

【解答】“鸿章窃以为天下事穷则变,变则通……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反映了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在“自强”的口号下创办军事工业的内容,在四个选项中只有D项是军事工业。

故选:

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国近代化的探索﹣﹣洋务运动,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归纳和综合运用历史史实的能力。

19.(1.00分)中国银钱的贬值从19世纪末起变得更加严重了,38克一两的白银在1887年值1.2块鹰洋,但在15年之后却失去了其近一半的比值。

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B.战争赔款剧增

C.鸦片走私严重D.八国联军攻占北京

【考点】8F: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分析】本题以中国银钱的贬值从19世纪末起变得更加严重了为切入点,考查的是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的相关知识点。

【解答】1900年至1901年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通过《辛丑条约》,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统治秩序完全确立,所以中国银钱的贬值从19世纪末起变得更加严重了。

故选:

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

注意掌握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的有关内容。

20.(1.00分)报刊是人们获取信息,了解社会的主要传媒工具之一。

下列报刊出现最早的是(  )

A.《新青年》B.《万国公报》C.《申报》D.《每周评论》

【考点】B3:

近代生活的变迁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分析】本题考查了《申报》。

近代以来,随着西方的坚船利炮的到来,外来事物从四面八方滚滚而来,古老的中国发生着艰难的改变。

【解答】出现最早的报刊是《申报》。

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在上海等城市创办了外文报纸,后来中文报纸也出现了,其中最著名的是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申报》,它是中国近代第一份商业性报纸。

它刊载新闻、评论、广告等内容。

报纸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了解社会的主要传媒工具。

故选:

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申报》的创办与地位。

21.(1.00分)《中华民国史》写道:

“他提议将分散的革命组织(合)成一个大团体,协力从事反清革命。

这个建议获得一致赞成。

”“大团体”是指(  )

A.强学会B.兴中会C.同盟会D.国民党

【考点】94:

孙中山的历史功绩.

【分析】本题考查了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时间与历史地位。

成立的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

【解答】据材

料“分散的革命组织(合)成一个大团体,协力从事反清革命”可知,结合所学知识,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的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光复会是1904年由蔡元培等人在上海成立的资产阶级革命团体,1905年8月,孙中山联合华兴会、光复会和兴中会的成员,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

同盟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纲领,把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作为革命目标。

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故选:

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时间与人物。

22.(1.00分)《毛泽东选集》写道:

“由于两党在一定纲领上的合作,发动了一九二四年至一九二七年的革命……在仅仅两三年之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就。

”“巨大的成就”是指(  )

A.创办黄埔军校B.北伐胜利进军

C.成立南京国民政府D.实现全国统一

【考点】9H:

国民革命和北伐战争.

【分析】本题以《毛泽东选集》中的一段话为切入点,考查北伐战争的相关知识。

【解答】由材料“由于两党在一定纲领上的合作,发动了一九二四年至一九二七年的革命……在仅仅两三年之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就”可知,这里的“巨大的成就“应是指北伐胜利进军。

1924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实现。

在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中,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1924年5月,国民党在广州的黄埔创办了黄埔军校,为中国革命培养了大批的军事政治人才。

1926年7月进行北伐战争,掀起了国民革命运动,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故选:

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理解并识记国民大革命和北伐战争的相关史实。

23.(1.00分)如图是“中国共产党革命历程年代标尺”,方框内所填信息由左向右依次是(  )

①灯塔指引②生死攸关③当家作主④星星之火⑤开天辟地

A.①④③②⑤B.⑤④②①③C.④①⑤②③D.⑤④③②①

【考点】9D: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9M:

秋收起义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9P:

遵义会议;AC:

中共七大;C1:

新中国成立.

【分析】本题以“中国共产党革命历程年代标尺”为切入点,考查党的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解答】据所学知,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

,这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1927年毛泽东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点燃了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1935年召开的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1945年召开的中共七大,确立了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它以“团

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而载入中国革命的史册,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和实现光明的前途准备了条件。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中国一百多年来被压迫被奴役的命运,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故方框内所填信息由左向右依次是⑤④②①③。

故选:

B。

【点评】注意识记党的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及意义。

24.(1.00分)《一寸河山一寸血》写道:

“当年七月七日,日军在这里借故寻衅,点燃了中日两国全面战争的战火……由于这场仗是扭转中国人民命运的一场民族战争,因此,卢沟桥和宛平城响亮的名字便得以永志青史。

”“当年”是指(  )

A.1894年B.1931年C.1937年D.1941年

【考点】A4:

七七事变和日本全面侵华.

【分析】本题以《一寸河山一寸血》中的一段材料为切入点,考查七七事变的相关知识。

【解答】由材料“当年七月七日,日军在这里借故寻衅,点燃了中日两国全面战争的战火……”可知,“当年”是指1937年。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在北平西南的卢沟桥,向中国驻军发动突然进攻,中国守军奋起抵抗,这就是“卢沟桥事变”,又称“七七事变”。

故选:

C。

【点评】注意对材料的解读,识记七七事变的经过及影响。

25.(1.00分)毛泽东在1938年5月写成的《论持久战》中指出:

“在他们(日本侵略者)面前表示中国军队和中国人民不可屈服的精神和英勇顽强的战斗力,这就是给以歼灭战的打击。

在作战上讲,十个月的经验证明歼灭是可能的。

”“十个月的经验证明歼灭是可能的”史实依据是(  )

①平型关大捷②西安事变③百团大战④台儿庄战役

A.②④B.①③④C.②③D.①④

【考点】A9:

淞沪会战和台儿庄战役;AA:

平型关大捷;AB:

百团大战.

【分析】本题以毛泽东的《论持久战》为依托,考查抗日战争的知识点。

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1937年9月,八路军一一五师在平型关伏击日军成功,史称“平型关大捷”,这是抗战以来的第一次大捷。

1938年春,李宗仁指挥中国军队在山东台儿庄与日军展开激战,在历时1个月的激战中,中国军队约29万人参战,日军参战人数约5万人,歼灭日军1万多人,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正面战场的重大胜利。

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1938年5月”。

“十个月的经验证明歼灭是可能的”史实依据是①平型关大捷、④台儿庄战役。

③百团大战发起在1940年8月,②西安事变发生于1936年,②③不符合题意。

故选:

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抗日战争中的重大事件以及意义。

26.(1.00分)中共中央政治局于1950年10月上半月多次召开会议,毛泽东指出:

“采取上述积极政策,对中国、对朝鲜、对东方、对世界都极为有利。

”“上述积极政策”是指(  )

A.土地改革B.抗美援朝

C.一五计划D.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考点】C3:

抗美援朝.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抗美援朝的相关史实。

1950年,在彭德怀的带领下中国人民志愿军参加抗美援朝战争。

【解答】据材料“采取上述积极政策,对中国、对朝鲜、对东方、对世界都极为有利。

”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1950年,在彭德怀的带领下中国人民志愿军参加抗美援朝战争。

故选:

B。

【点评】重点掌握抗美援朝的背景、原因、历史意义的相关史实。

27.(1.00分)下表是“1952﹣1957年国民经济主要指标比例关系表”,其数据发生变化的原因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