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背景下少数民族特色旅游业发展对少数民族语言和文化影响与保护探究.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391797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5.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准扶贫背景下少数民族特色旅游业发展对少数民族语言和文化影响与保护探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精准扶贫背景下少数民族特色旅游业发展对少数民族语言和文化影响与保护探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精准扶贫背景下少数民族特色旅游业发展对少数民族语言和文化影响与保护探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精准扶贫背景下少数民族特色旅游业发展对少数民族语言和文化影响与保护探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精准扶贫背景下少数民族特色旅游业发展对少数民族语言和文化影响与保护探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准扶贫背景下少数民族特色旅游业发展对少数民族语言和文化影响与保护探究.docx

《精准扶贫背景下少数民族特色旅游业发展对少数民族语言和文化影响与保护探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准扶贫背景下少数民族特色旅游业发展对少数民族语言和文化影响与保护探究.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准扶贫背景下少数民族特色旅游业发展对少数民族语言和文化影响与保护探究.docx

精准扶贫背景下少数民族特色旅游业发展对少数民族语言和文化影响与保护探究

精准扶贫背景下肇兴侗寨少数民族特色旅游业发展对少数民族语言和文化影响与保护探究

摘要:

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不仅依托当地的美丽的自然风光,更多依赖于少数民族独特的人文风俗。

近年来,结合精准扶贫工作开展,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对少数民族地区脱贫大有助益。

但在旅游业迅速发展的同时,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文化和语言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本文基于实地调研了解到的肇兴侗寨旅游业发展的情况,探究精准扶贫背景下,旅游业发展对肇兴侗寨侗族语言和文化带来的影响。

同时,对如何有效地将当地语言文化与旅游业结合,平衡发展与文化保护提出建议。

关键词:

精准扶贫;少数民族旅游业;少数民族语言文化;肇兴侗寨

一、肇兴侗寨的民族特色旅游业

(一)肇兴侗寨旅游业发展现状

肇兴侗寨的旅游业是助力当地政府扶贫,居民脱贫的重要产业。

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有关乡村旅游、少数民族特色旅游的研究将旅游与扶贫工作结合,以助力西部、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发展。

乡村旅游在精准扶贫中有起到间接与直接的帮助作用(陈小玮,2018)。

据肇兴政府公开的信息,黎平县政府近年开展旅游扶贫“三变”改革,明确以旅游项目建设扶贫工程、景区带动旅游扶贫工程、乡村旅游扶贫工程等十大工程带动旅游扶贫。

2017年肇兴景区带动886户贫困户3990人脱贫。

在2018年作为央视《春节联欢晚会》的分会场亮相之后,肇兴侗寨旅游业发展迅速。

肇兴侗寨作为黔东南最具吸引力的地区性旅游目的地之一,游客数量是比较可观的。

当地旅游者具有年龄多层次化、高学历、高收入等人口学特征,客源地呈现出明显的地域集中现象,旅游动机出现多样化趋势(赵耀,张素梅,2020)。

早年相关研究的结果显示,肇兴侗寨游客的旅游感知情况总体良好。

游客对当地居民的质朴热情,以及他们的素质评价较高。

但调查结果也显示当地居民和游客之间也存在交流障碍的现象。

近几年,由于游客人数增加和早期肇兴侗寨旅游业开发规划上的不足,游客的旅游体验有下降趋势。

此外,近年来,国内古村寨和古镇的发展模式多有雷同,肇兴侗寨的旅游发展路线也受到了“模式化”的影响。

这对当地经济和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十分不利。

因此,寻找新的发展突破口是必要且必需的。

肇兴侗寨的旅游发展备受关注,关于肇兴旅游开发和发展前景有大量的研究。

不同时期的研究都针对肇兴发展的不同阶段提出了问题,给出了建议。

目前肇兴旅游业发展创新不足,缺乏管理人才等问题(陆律茹,2019)。

而且侗寨有自己的生态伦理,其旅游业可持续发展需要当地侗族的生态伦理来指导(吴亚微,2020)。

在进行旅游业资源开发时,可以用生态伦理来指导景区经营者合理开展旅游经营、引导当地居民和游客自觉保护环境等,以充分保护当地自然和文化生态。

此外,要对旅游业进行科学规划,建立专区以保护侗寨原居民生活的人文景观与独立性等,只有可持续发展的旅游业才是能焕发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生命活力的产业(叶梅,2019)。

如此,侗族的生态伦理能给经济发展提供一个道德上的保护屏障,从而促进旅游业带动的经济发展与当地人文、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机结合,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精准扶贫特色旅游业相关工作现状与问题

从2016到2019年,黎平县政府网站累计发表公布了262份关于精准扶贫特色旅游业的政策性文件,其中2016年28份,2017年26份,2017年94份,2019年114份。

数量上递增趋势。

从黎平县2019年度财政专项扶贫发展资金项目各乡镇实施完成情况统计来看,肇兴镇共完成16项,在全县25个乡镇中排第18位。

县级脱贫攻坚项目库的数据显示,肇兴镇共86项,全县排名19。

但在2018-2020年度财政扶贫资金项目库不符合入库条件的项目统计中,肇兴镇位列第一,项目多达93余项。

从项目类型来看,肇兴镇脱贫攻坚项目分为产业项目、村基础设施、就业扶贫、教育扶贫、金融扶贫、危房改造五类,其中产业项目数量最多,为74项,其余类别不超过五项。

肇兴镇县级脱贫攻坚项目中不符合项目库入库条件的项目多于入库项目。

产业项目占肇兴镇项目的大头,其中均为农业有关的扶贫资金发展项目,没有涉及旅游业相关的扶贫资金发展项目。

所以从肇兴侗寨扶贫项目完成情况和项目类型上可以得出肇兴镇的旅游业精准扶贫还处于初级阶段,解决贫困问题的主力还是农业项目。

由此可知,2019年肇兴镇的脱贫项目完成情况不理想。

在整个黎平县,肇兴镇的扶贫成果并不突出甚至排在倒数,存在大量的不符合入库条件项目。

肇兴镇扶贫工作虽然得到重视,但在落实开展中存在一定的问题。

在实践调查中,项目组发现肇兴侗寨的精准扶贫旅游业工作面临着三个方面的问题:

上级机构、居民、产业。

1、上级机构

(1)权力分散。

肇兴侗寨由旅游公司、政府、景区管理委员会共同管理,分散的权力容易导致相互协调不到位、方案解读错误、出现工作失误后互相推卸责任等问题。

(2)宣传不到位。

肇兴侗寨的扶贫项目不少,但村民对扶贫政策知之甚少,反馈情况并不乐观。

侗寨内少有醒目的扶贫政策宣传栏,且许多中老年侗族村民对于汉字文书理解存在一定困难。

因此,政策的宣传是肇兴精准扶贫的一大阻力。

(3)政策解读难度大。

土生土长的侗族村民几乎都会说侗语,把政策官方文件转化为接地气的方言存在一定挑战,调查的对象多为中年人主要是因为当地的老年人不能熟练运用普通话。

语言差异和文化差异会给政策解读带来的难以跨越的鸿沟,由此推测肇兴镇被退回的扶贫项目高居全县第一有部分原因与此相关。

2、居民

(1)文化水平限制和语言因素影响。

这导致村民们对政策解读有偏颇,对基层工作人员行为有不理解,甚至引起摩擦,导致肇兴旅游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从景区内搬迁出来。

由此可见问题的严重性。

(2)生活方式难以转变。

虚度欧村民不了解,也不想了解包括扶贫政策在内的各项政府政策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的生活方式长期处于自给自足状态,吃穿来源于日常农耕劳作,只满足基本温饱需求即可。

故在政策落实过程中,他们不是很积极地响应国家政策,去尝试了解、利用自己可以获得的政策优惠和帮助。

(3)农户之间享受政策的社会比较问题。

激发了潜在的社会矛盾,由于掌握贫困户的真实贫困状况信息不一样,一旦“扶了不该扶的人”,就会导致“利益”获得较少而贫困程度更深的农户产生极端情绪,引发冲突(王超,2017)。

(4)谣言的不良后果。

当某个村民认为政策对自己不利时,他可能就会利用关系网进行谣言散布,往往会误导对政策不了解的村民,导致政策实施难度增加。

这个问题十分严重,但在许多相关研究报告中并未提及过。

3、产业

(1)需要因地制宜。

肇兴侗寨本身的少数民族旅游资源是有限的,且如今开发规划不成熟,如果只聚焦肇兴侗寨,久而久之会导致吸引力下降。

应该以它为落脚点向周围其它侗寨辐射开展旅游活动,形成旅游区内联动模式,才能在减小肇兴游客承载压力的同时,也惠及周边村寨,促进共同发展。

(2)外来人员分散景区商业资源。

旅游业开发初期,贫困人口尚能通过参与旅游获得一定的旅游收入,但当旅游发展到成熟阶段之后,贫困人口则被无情的“挤出”了旅游市场(朱宝莉,2019)。

很多肇兴侗寨的店主是看准商机前来的外地人,抢占了当地村民的资源,外地经验丰富的商贩具备良好的经营能力、经营手段,吸引更多的游客,使得以旅游商业促进扶贫效果被削减。

(3)产业单一。

肇兴侗寨的路线比较传统,以自然风景,少数民族表演和传统节日活动体验项目为吸引点。

景区内除有提供给当地美食的餐饮店铺,还存在大量的特产、特色手工店铺等。

但大多数特色店铺与同类型景区内店铺有所雷同,商品也毫无新意。

据实地走访情况,许多特色工艺店铺经营者都非本地人。

从游客满意度调查来看,效果并不好。

说明这种传统的少数民族村寨旅游路线不再是一个有活力的方向,单一的文化体验和雷同的特产商铺不足以带动扶贫。

(4)与互联网联系不紧密。

在互联网已经如此发达的情况下,景区缺少一站式的服务网络平台,景区内与互联网比较有关联的只是移动支付。

如果能够更好的结合互联网,提高创新度和便捷度,肇兴旅游业会更好地带动村民们脱贫致富。

二、侗族语言和侗族文化

(一)肇兴侗寨侗语和侗族文化生存现状

结合实地调研的情况,侗寨村民的侗语使用情况整体较好,绝大部分侗族村民都能听识、并且在交流中侗语。

目前肇兴侗寨的侗族村民中侗语使用率较高,但不同年龄段的侗族村民的侗语使用情况有所不同。

六十岁以上的老年村民基本只使用和听识得侗语,极少部分能听懂黎平话(当地汉语方言),但表达上还是只使用侗语。

有部分年龄处于中年段的侗族村民中能使用双语(侗语和黎平话)。

中年侗族村民对普通话的使用率和听识程度也有所提高。

大多数侗族青少年则可以灵活使用侗语、黎平话、普通话。

就传承情况来说,因为目前侗寨内侗族居民的侗语使用情况整体还较好,所以侗语的传承情况也相应地向好。

侗语的传承主要还是在家庭内部,通过父母长辈之间教学相传承。

在走访过程中,尚有幼儿在学习说话的家庭中,长辈会教孩子说侗语和普通话,家庭内部的主要交流语言也是侗语。

仍在上学的青少年除了在学校学习和使用普通话,在日常交流中还是会使用侗语。

尽管有部分学校采用侗汉双语教学,学校教育在侗语的传承上并没有发挥到很大的作用,还是以普及汉语普通话为主。

整体上,肇兴侗寨侗语活力较高。

首先,这与侗寨村民的语言态度有关。

语言使用者的语言态度会影响到其选择所使用的语言。

肇兴侗寨的村民对侗语持积极地态度。

作为母语,侗语仍是在侗寨的村民的日常交流中的主要语言,在侗寨内还没有大面积地发生传承断代。

其次,目前肇兴旅游业和经济发展处于起步阶段,主要街道的店铺几乎都是外来人,而非本地村民在经营。

本地村民依靠租赁店面获得收益。

也有少部分村民以摊位经营、民宿敬意、餐饮店经营等主要方式参与到旅游业发展中,但与外地游客接触更多的还是临街商铺的店家,当地村民大部分村民还保持着原来的生活方式。

因此,与其它语言的接触产生的影响并不明显。

但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游客增加,肇兴侗寨内商业化程度增加,且越来越多的侗族年轻人可以熟练使用包括侗语、当地汉语方言和普通话在内的三种语言,产生语言转用的可能性极大。

而在许多发生过民族语言转用的民族语言中,在它们的使用上都存在过双语或多语并用的时期(方宝,温颖,2013)。

所以,侗语的传承和对侗语的保护不容忽视。

侗寨历史悠久,从侗族祖先定居到今日,早已孕育了自己独有的生态伦理环境。

信仰崇拜、道德价值、劳作方式、服饰饮食等,不论是重大节日的习俗还是日常生活的惯例,处处都被包含在当地侗族独特的生态伦理之中,也是侗族文化的一部分。

这里将侗族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部分讨论。

除了侗语,侗族的非物质文化还包括但不限于歌舞、节日、信仰、文学等。

肇兴侗寨的非物质文化传承情况并没有语言传承那么乐观。

同语言一样,家庭内部的传承对当地非物质文化传承有着重要作用。

调查及结果显示,被调查家庭中近半数以上会根据情况舍弃一些节日或习俗,仅有20%左右的家庭遵照传统。

歌舞和一些习俗因为有着具体的形式,更好传承保留一些,被用以作为肇兴发展旅游业的特色亮点进行包装表演。

虽然有利于传承保留,但对其原生性具有一定的影响。

而文学依靠口头和文字的传承。

因此语言使用情况较好对文学的保留和传承有着积极作用,例如与祖先、神明相关的传说等。

侗族文化中的物质文化部分,包括但不限于衣物服饰、劳动工具、在村民中被保留和传承的情况较好一些。

肇兴侗寨内随处可见穿着民族日常服饰的村民,也可以看到妇女们坐在家门口刺绣或者一起使用传统方法织布等。

此外,肇兴侗寨内设有侗族民俗博物馆,肇兴侗族的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两个部分都有被列入馆中。

利用影像、实物展览等对侗族的文化进行了介绍和展示。

馆内还有蜡染刺绣体验项目,供外来游客参观学习。

侗寨的标志——鼓楼和风雨桥也被保护得完好。

但为了更好地发展旅游商业,许多原始的侗寨民居被重新翻修或拆除重建,已经不是原貌。

(二)旅游业发展对肇兴地区侗语和侗族文化带来的影响

肇兴侗寨的旅游业依托的是当地优美的自然环境和特别的侗族文化,所以在发展的同时势必会对二者造成影响。

肇兴的旅游业离不开侗族文化,民族文化又是区分侗族与其他民族的重要特征,而语言在文化传承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因此保护侗族语言和文化对民族自身和当地经济都至关重要。

侗族语言和文化是侗寨生态伦理的一部分。

作为侗寨的特色,侗族歌舞和一些节日习俗被用以作为亮点来吸引游客,这对传承和传播侗族文化也是有所助益的。

因为经济的发展,大众主流文化的传播,传统的生活方式和节日庆祝方式都有可能受到冲击。

例如,一些在节日时才会有的歌舞活动受到影响不再举行。

表演的形式呈现既可以保留住这种文化形式,又可以为侗族村民带来一定收益,还可以让前来参观的游客了解侗族人民的节日传统、生活民俗。

但特定节日文化成为节目会使文化原生态受到破坏。

旅游业发展对自然的影响肉眼可见,但对文化的影响不容易察觉,等影响明显之时再对其加以重视则为时已晚。

从侗语来看,目前旅游业对其影响显化尚不明显,但仍有影响。

旅游业增加了侗寨内侗语和其它语言,尤其是普通话的接触频率。

这个现象正处于量变的过程中,其质变会导致侗语的转用。

旅游活动的开展不仅吸引了大量游客,也吸引来了外来投资者。

在黄金周假期,肇兴三日内客流量就可以达到两万人以上。

游客的涌入带来了商机,周边地区的人会到侗寨经营商铺。

经营者常驻侗寨,慢慢融入到当地生活的过程中必然产生语言接触,但大部分还是地方汉语与侗语的接触。

而大量游客的到来会使得普通话与侗语的接触产生更大频率和更广范围的增加。

在侗寨内的住宿以村民们自家经营的民宿为首选,由于绝大多数游客不懂侗语和黎平话,村民们也无法使用游客们的语言,所以侗语使用者和非侗语使用者之间的交流主要使用普通话,且游客在侗寨内的活动范围也更广。

以上两种情况是被动的语言接触,在意识到旅游业能带动经济发展,增加收入之后,会有更多的村民参与到旅游商业活动中来。

为了更方便经营生意,他们可能会主动选择学习当地汉语方言或普通话。

这也会导致语言的兼用。

以上几种情况都会压缩侗语的生存空间,当侗语的使用范围变得更小、语言功能满足不了日常生活需要的时候,可能会被放弃。

因此,旅游业的发展对侗语的影响目前来说是向负面发展的。

从侗族文化来看,旅游业的发展对其的传承和保护有利也有弊。

旅游业地发展为保护侗族民族文化提供了外力。

因为产业发展需要,侗族文化中的经典和突出特色容易被发现和受到重视,得到的保护程度也就越高。

侗寨入口有敬酒活动;侗寨内的露天表演台会有侗族歌舞表演,族内流传的一些故事,比如《朱郎娘美》,会以歌舞的形式呈现给游客观众;在主要的鼓楼每日会有侗族对唱表演;长桌宴、篝火晚会、喊天节等都能让来到侗寨的游客参与体验不论是从保留还是从宣传上来说,这都对侗族文化有利。

然而,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除了依托当地特色吸引游客,也更以游客为导向,在发展过程中会选择易呈现的特点,而更容易忽视一些隐含在侗族人生活中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比如侗族村寨内百年来自然形成的生活方式、顺应天时耕作而产生的大小民族节日、侗寨建筑的内涵意义、侗族村民间的淳朴人情关系、侗族语言等。

它们作为侗族文化的一部分,甚至是内核部分,为侗民族的发展和生存提供了源源不竭的动力和信念。

但在旅游发展中,可能会是受到忽略或者不容易被显化规划开发的一部分。

此次调研发现,肇兴侗寨内建立了侗族民俗博物馆,但除了参与蜡染体验项目的游客,博物馆鲜有游客游览;侗寨内一些标志性景点缺乏有效的介绍等。

综上,旅游业发展对肇兴侗族文化的影响更为明显,既带来了正面效益,也产生了负面影响。

三、肇兴侗寨侗族语言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建议

(一)精准扶贫旅游业发展与少数民族语言文化传承保护的关系

精准扶贫旅游业的发展与少数民族语言文化传承保护的关系是在相辅相成中达到平衡,而不是牺牲某一方换取另一方的发展,不过在发展过程中出现暂时的资源倾斜是可以被理解的,但不能因为经济发展阻碍文化传承和保护,也不能因为文化传承和保护而损害少数民族发展的权利。

在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初期,资源向旅游业倾斜。

根据相关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发布的《2018年民族地区农村贫困监测情况》),贵州省2018年还有173万贫困人口,占民族八省区总农村贫困人口的28.7%。

现阶段贵州省脱贫攻坚任务还十分艰巨,而旅游业作为少数民族地区脱贫的关键产业,得到更多的资源倾斜才可以更好地助力精准扶贫任务的开展。

以武陵源景区为反例,自然风景开发使风景地域的乡土文化改变了其原有的实用功能,变成纯然为游客观赏而购买的商品,肇兴侗寨的发展更应该从中汲取经验教训(全华,1994)。

到了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中期,资源应该向文化保护方面倾斜。

2017年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说明整体上我国基本物质生活需求问题已经被解决,在此基础上,旅游业发展和语言文化的关系需要被重新认识和改变。

2018年发布的《国家旅游局关于进一步做好当前旅游扶贫工作的通知》中提出了六个需要推进的重点工作。

在加强专项指导、举办专场营销和开展专题培训这三项工作中提到了要打造丰富多彩的乡村特色文化演艺和节庆活动,策划举办山水美景游、农事体验游、民俗风情游等营销活动,创新旅游扶贫人才培养方式等。

这些重点工作明确了长期规划,并且有利于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

在发展的后期,发展和保护应该达到一个平衡,不再倾斜。

当地的少数民族居民在对现代化的追求过程中很可能会轻易丢掉自己的传统,当少数民族地区发展达到一定水平之后,已经实现的发展进程是不可逆转的。

从生态伦理角度出发,我们所要保护的文化传统是支撑民族发展的精神内核。

在主张要尽可能地保留住传统文化的时候,需要去甄别一些文化传统在今天的生活中是否继续发挥积极作用(潘年英,2005)。

不能因为其没有发挥作用而抛弃,也不能在其对发展产生阻碍的时候,因为是传统而无法作出改变。

推陈出新,辩证扬弃才能保证传统文化有源源不断的活力。

在这个阶段发展和保护的平衡,就十分关键,因此需要科学的理论和合理的政策来支持。

2.肇兴侗寨侗族语言和文化保护建议

肇兴侗寨旅游业发展已经到了关键时期,肇兴的语言文化保护也随之面临着考验。

国内旅游业,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特色旅游景区竞争激烈。

如何在众多景区中脱颖而出,保持刚开始时的发展劲头,成为游客前往少数民族村寨旅游的首选地,值得当地政府部门、旅游公司、侗寨社区等各方考虑。

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对侗族语言和文化采取保护措施和行动有益,且十分必要。

在保护的同时,还可以在探索发掘新的发展思路。

在此,结合本次调研提出以下建议。

首先,发掘在开发规划中忽略、遗漏的文化习俗,创新文化表现形式。

发展离不开创新,侗寨旅游业发展需要推陈出新。

抓住容易被忽略的点,创新形式,将被忽略的文化打造为肇兴的专属特色,对侗族文化的保护和当地旅游业发展都有所助益。

但需要注意的是,创新要以保护为前提,从侗族和侗寨村民的角度出发,不可过度开发导致文化习俗产生扭曲。

第二,结合精准扶贫工作,当地各方可以思考和探索如何更好地将侗寨社区文化带入旅游中来。

但在引入侗寨社区文化时要注意要保持其原生性,不能过于刻意。

旅游业离不开商业化发展,适度商业化拉动经济,但过度商业化会导致当地民风民情和文化失真,对当地自然文化原生态是一种破坏,游客也会反感。

久而久之,景区就会失去吸引力。

在调研中,有大部分游客认为肇兴侗寨商业化水平较高,希望保持其民族村寨的原生性。

而肇兴的原生性来源于村民们的日常生活、族人间的情感维系等,故侗寨社区文化是其发展的关键。

第三,尝试在旅游中发展语言产业,充分发挥少数民族语言这一特色资源的价值。

语言是文化的一种载体,但由于其难以在生活中有视觉呈现,故很少被纳入文化体验中来。

我国语言经济学处于发展起步阶段,但不可否认,语言产业能为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在此次对游客的调查中,有游客反馈希望增加简单地语言教学体验项目,这也是目前肇兴侗寨的体验项目中所缺乏的。

侗语教学体验项目可以推广侗语,也能让侗族人民对本民族语言保持积极态度,从而继续选择使用侗语。

发展语言产业不仅对我国少数民族语言的生存和推动少数民族语言走向世界具有积极作用,更是一种继承文化过程中的创新举措。

此外,旅游业导致外来人员的涌入会给当地社区带来一定的危机感,会提高当地侗族村民对本民族文化的重视,但这样的危机感过于强或者弱都会对侗寨民族文化原生性和发展产生负面影响,故而需要相关政府部门进行引导与平衡。

参考文献:

1.陈小玮.贵州乡村旅游扶贫模式探析——以西江苗寨、肇兴侗寨为例[J].新西部,2018(Z1):

85-88.

2.方宝,温颖.论壮民族的局部语言转用问题[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6(S2):

160-162.

3.陆律茹.肇兴侗寨旅游发展对策分析[J].现代商业,2019(28):

101-102.

4.潘年英.全球化语境中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以贵州从江县的实践为例[J].民族艺术,2005,14-19.

5.全华.从武陵源看自然风景开发区的区域社会效应[J].经济地理,1994,91-94.

6.王超.精准帮扶与社会治理路径研究——基于贵州肇兴侗寨旅游产业帮扶的扎根分析[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4(05):

70-78.

7.吴亚微.侗民族生态伦理与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以黔东南黎平县侗族传统村落肇兴侗寨为例[J].大众文艺,2020(02):

259-261.

8.叶梅.民族村寨旅游开发的SWOT分析——以贵州省黔东南肇兴侗族为例[J].中国地名,2019(05):

47-48.

9.赵耀,张素梅.基于推—拉理论的肇兴侗寨景区国内游客旅游动机研究[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25(01):

81-85.

10.朱宝莉.民族村寨旅游扶贫研究[C].西南民族大学,201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