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高考复习阶段检测五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390986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7.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高考复习阶段检测五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江苏省高考复习阶段检测五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江苏省高考复习阶段检测五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江苏省高考复习阶段检测五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江苏省高考复习阶段检测五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省高考复习阶段检测五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江苏省高考复习阶段检测五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高考复习阶段检测五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苏省高考复习阶段检测五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江苏省高考复习阶段检测五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8年江苏省高考复习阶段检测(五)历史试题(解析版)

(时间:

90分钟 分值:

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面对经济危机,时任美国总统认为,自由资本主义已经创造了人类历史上最富裕的社会,而绝对尊重个人自由则是能够做到这一点的原因;如果经济危机是社会为了自由所必须付出的代价,那么这并不是一个过于昂贵的代价。

为此,该总统采取的对策是(  )

A.实行政府干预经济的政策

B.延续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

C.援助西欧以摆脱经济危机

D.推行针对苏联的冷战战略

解析 材料中总统认为经济危机作为自由的代价是值得付出的,也就意味着他会选择尊重自由,那么就反对实行政府干预经济的政策,故A项错误;按前述分析,总统强调自由高于危机,必然采取传统的自由主义,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援助西欧的问题,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出现苏联,也没有提及冷战,故D项错误。

答案 B

2.(2018·徐州、连云港、宿迁苏北三市模拟)1935年到1942年,美国“工程进展署”花费了130多亿美元,修建了以下工程。

其目的在于(  )

公共建筑

新道路

新桥

新机场

地下水道

12.2万幢

66.4万英里

7.7万座

285个

2.4万英里

A.实现国家干预经济B.建立福利制度

C.创造企业复兴条件D.缓解失业压力

解析 美国“工程进展署”花费130多亿美元修建公共工程,是国家对经济进行干预,是美国对度过经济危机采取的措施,不是目的,故A项错误;材料是举办公共工程,与建立福利制度无关,故B项错误;创造企业复兴条件是罗斯福新政采取的工业上的措施,不符合材料的内容,故C项错误;举办公共工程的目的是增加就业,故D项正确。

答案 D

3.(2017·江苏南京学情卷)“兹宣布,我国已存在可能导致广泛失业和产业解体的全国紧急状态,这使州际贸易和国外贸易深受其累,影响了公共福利,并损害了美国人民的生活水平。

”为此美国国会通过了(  )

A.《紧急银行法》B.《全国工业复兴法》

C.《财产税法》D.《全国劳工关系法》

解析 《紧急银行法》着重解决银行系统领域的问题,与材料贸易和公共福利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我国已存在可能导致广泛失业和产业解体的全国紧急状态,这使州际贸易和国外贸易深受其累”说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之下严重冲击了本国工业和贸易的正常秩序,所以罗斯福提出《全国工业复兴法》,故B项正确;《财产税法》与材料无关,故C项错误;《全国劳工关系法》重点在于解决劳资领域的不平等问题,与材料强调贸易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 B

4.(2018·江苏淮安、宿迁、连云港、徐州模拟)罗斯福说:

“它不仅有助于个人避免在今后被解雇时去依靠救济,而且通过维持购买力还将缓解一下经济困难的冲击。

”此评价针对的是(  )

A.《社会保险法案》B.《紧急银行法》

C.《全国工业复兴法》D.《农业调整法》

解析 根据题干中“避免在今后被解雇时去依靠救济”说明其与社会保险有关,故A项正确。

答案 A

5.(2017·南通、扬州模拟)1979年撒切尔夫人上台后,撤销了前工党政府的3000多个项目,使公共部门的借贷削减大半。

为了鼓励民众工作的积极性,1979年个人所得税基本税率从33%降到30%。

1981~1987年,英国政府将1/3的国有企业转为私有。

撒切尔夫人政府的这些举措(  )

A.促使“混合经济”得到发展

B.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C.开创了“新经济”发展模式

D.造成了经济“滞胀”局面

解析 材料中“英国政府将1/3的国有企业转为私有”表明发展“混合经济”,故A项正确;材料中“撤销了前工党政府的3000多个项目,使公共部门的借贷削减大半”表明是减少而非加强干预,故B项错误;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美国的“新经济”兴起,与材料中“1979年撒切尔夫人”不符,故C项错误;70年代初,美国和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滞胀”现象,材料中“1979年撒切尔夫人上台”是解决而非造成“滞胀”,故D项错误。

答案 A

6.(2018·徐州模拟)钱乘旦认为,二战后人们企图在两个方向上对资本主义自身进行修补,一是修补资本主义,二是修正民族国家。

对这一认识理解正确的是(  )

A.完善福利制度,建立欧洲共同体

B.发展“混合经济”,建立欧洲联盟

C.加强宏观调控,成立世贸组织

D.削弱私人资本,组建关贸协定

解析 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对自身进行的修补,“修补资本主义”指的是奉行国家干预经济政策、建立福利国家等,“修正民族国家”在西欧具体表现为建立欧洲共同体,故A项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发展“混合经济”,且欧洲联盟正式成立于1993年,故B项错误;世贸组织成立于1994年,故C项错误;组建关贸协定既不是修补资本主义,也不是修正民族国家,故D项错误。

答案 A

7.(2018·扬州模拟)1952年,联邦德国国会通过了《企业管理法》,把企业代表会体制扩展到所有企业中,规定监事会中的1/3席位属于劳方,董事会中不再设立劳动经理。

这一法律(  )

A.强化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B.加大了企业民主管理力度

C.保障了工人的根本利益

D.削弱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解析 联邦德国颁布法律规范企业管理,不能体现出强化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故A项错误;“监事会中的1/3席位属于劳方”有利于劳动者参与企业管理,体现了民主的特点,故B项正确;资本主义国家法律不可能保障工人的根本利益,故C项错误;通过法律推动企业民主化管理有利于调动工人生产积极性,增强市场竞争力,故D项错误。

答案 B

8.(2018·苏州模拟)马克思曾说过:

“一切真正的危机的最根本原因,总不外乎群众的贫困和他们有限的消费,资本主义生产却不顾这种情况而力图发展生产力,好像只有社会的相对消费能力才是生产力发展的界限。

”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为缓解这一现象采取的措施有(  )

A.采取“混合经济”模式B.推动新经济的兴起

C.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D.建立福利国家制度

解析 材料强调导致经济危机的原因是“群众的贫困和他们有限的消费”,因此要提高群众的收入和消费能力。

建立福利国家制度,增加贫困群众收入,有利于提高民众消费能力,故D项正确。

答案 D

9.(2018·江苏镇江模拟)下表是20世纪80年代美国经济增长速度统计表,造成该表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年份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增长率(%)

-0.3

1.9

-2.5

3.6

6.8

3.4

2.8

3.4

4.6

3.0

A.强化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B.全面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C.大力发展新经济

D.激发自由企业市场活力

解析 20世纪80年代里根时代减少对经济的干预,故A项错误;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不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是激发自由企业市场活力,故B项错误,D项正确;20世纪90年代美国才大力发展新经济,与材料无关,故C项错误。

答案 D

10.(2018·苏锡常镇模拟)苏联问题专家郑异凡指出:

“俄文本身并无‘余粮’的意思,而是指征收(摊派)粮食。

所谓余粮实际上由国家和军队的需要确定,国家先确定所需要粮食数量,然后分配给各省、县和村。

”据此作者认为(  )

A.“余粮”指农民口粮之外的多余粮食

B.政府“征收”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C.政府“征收”措施在苏俄一直延续

D.政府“征收”考虑了农民的基本生活

解析 “口粮之外的多余粮食”与材料中“所谓余粮实际上由国家和军队的需要确定”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中“所谓余粮实际上由国家和军队的需要确定”会导致农民口粮难以保证,故B项正确;并非“一直延续”,后被粮食税取代,故C项错误;政府“征收”考虑了农民的基本生活与材料中“所谓余粮实际上由国家和军队的需要确定”不符,没有考虑农民的基本生活,故D项错误。

答案 B

11.(2018·泰州模拟)1918年列宁指出:

“不怕租出格罗兹内的四分之一和巴库的四分之一(格罗兹内和巴库为俄国重要产油区),我们就利用它——来使其余的四分之三赶上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

”这说明以列宁为首的苏俄领导人(  )

A.继续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开始以租让的方式让外国资本家经营油田

C.解除部分中型企业国有化,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

D.设想利用资本主义来发展苏俄经济

解析 列宁提出部分恢复发展资本主义,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反,故A项错误;新经济政策以租让的方式让外国资本家经营油田,但不能据此推断列宁1918年的讲话是这一政策的开始,故B项错误;部分解除的是俄国重要产油区两个大型企业国有化,允许外国资本家经营,故C项错误;允许部分恢复发展资本主义,是为了发展苏俄经济,“赶上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故D项正确。

答案 D

12.(2017·淮安高考信息卷)一位西方史学家对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苏联评价道:

“大多数观察家意识到,改变前俄罗斯帝国的政治和社会的剧变是世界上发生的大事。

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建立是对自由社会的价值和制度的挑战,并且似乎表明了它作为社会和政策体系的可行性。

”西方人认为苏联的剧变是一件“大事”是因为苏联(  )

A.延续旧俄国的集权专制

B.显示出社会制度的优越性

C.在欧洲率先实现工业化

D.建立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

解析 苏联是社会主义国家,废除了落后的旧俄国的集权专制,不是延续,故A项错误;材料“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建立是对自由社会的价值和制度的挑战,并且似乎表明了它作为社会和政策体系的可行性”表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故B项正确;在欧洲率先实现工业化的是英国,故C项错误;建立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的是巴黎公社革命,故D项错误。

答案 B

13.(2017·苏州期初调研)学者叶书宗说:

“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体现着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原则……从理论到实践都明显地改变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材料中“明显地改变”的是(  )

A.减少了政府指令性计划指标

B.废弃了工业生产部门管理体制

C.放弃了所有制结构的多元化

D.取消了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

解析 斯大林高度集中政治经济体制之下,政府的指令性指标非但没有减少反而较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大幅增加,故A项错误;“工业生产部门的管理体制”作为苏联斯大林体制之下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业指导机构,它从来未被废弃过,故B项错误;相比列宁新经济政策之下的多种所有制结构并存,斯大林体制之下只允许单一公有制的存在,故C项正确;在斯大林体制之下,农民仍然要承担义务交售农产品的义务,故D项错误。

答案 C

14.(2017·扬州期中)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揭开了苏联改革的序幕。

关于这一改革,说法不准确的是(  )

A.针对问题,苏联经济特别是农业形势严峻

B.创新突破,大规模开垦荒地和种植玉米

C.下放权力,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D.物质刺激,削减农业税,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

解析 赫鲁晓夫改革的背景之一就是在斯大林模式下,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矛盾突出,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种植玉米是赫鲁晓夫时期不成功的试验,对体制没有突破,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的重要措施之一是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削减农业税,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是其改革的重要措施之一,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答案 B

15.(2018·苏锡常镇四市调研)俄国历史学家德米特连科说:

“到(20世纪)80年代初苏联社会几乎所有阶层都无一例外地因无自由而痛苦,经受着心理的折磨。

知识分子想得到完全的民主和个人自由。

大多数工人和职员需要更好的组织和劳动报酬,特别是公平地分配社会财富。

一部分农民指望成为自己的土地和劳动成果的真正主人。

”材料反映出(  )

A.“冷战”影响了苏联社会的稳定

B.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陷入严重危机

C.苏联在20世纪80年代初已名存实亡

D.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未取得任何成果

解析 材料没有涉及冷战,故A项错误;材料“到(20世纪)80年代初苏联社会几乎所有阶层都无一例外地因无自由而痛苦,经受着心理的折磨”描述了20世纪80年代初苏联各阶层对社会的不满,反映了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陷入严重危机,故B项正确;苏联1991年解体,80年代并没有名存实亡,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勃列日涅夫改革未取得任何成果与史实不符,勃列日涅夫改革前期苏联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增强,后期经济发展停滞,各种矛盾滋生,故D项错误。

答案 B

16.(2018·徐州模拟)诺贝尔奖得主阿玛蒂亚·森指出:

“反全球化人士其实并不是真正地反对全球化,他们是在反对某种同他们本身信念、价值观相背离的全球化,其中有对世界南北差距拉大、分配不均的忧虑,有对几个大国主宰世界的不平,也有对目前这个缺少意义、经济统帅的日益世俗世界的不满,当然也免不了为了维护自身的狭隘民族利益甚至是无政府主义。

”阿玛蒂亚·森的观点是(  )

A.反全球化追求的是另一种不同的全球化

B.反全球化者对全球化表现出不在乎

C.反全球化运动是在反对资本主义制度

D.全球化有利有弊,是一把双刃剑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阿玛蒂亚·森指出了反全球化人士追求的目标,是另一种不同的全球化,A项正确。

B项与“反全球化人士其实并不是真正地反对全球化”不符,排除。

从材料看,反全球化运动是反对全球化过程中的一些不合理现象,不是反对资本主义制度,C项错误。

材料主要透露的是全球化的弊端,D项不符合题意。

答案 A

17.(2017·扬州中学考前质检)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简称亚投行,是中国政府牵头的亚洲区域多边开发机构,重点支持基础设施建设。

2015年3月12日,英国成为首个申请加入亚投行的主要西方国家。

这表明(  )

A.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殆尽

B.亚洲地区的互联互通建设深度发展

C.中国经济开始国际化进程

D.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根本变化

解析 1973年经济危机之后,布雷顿森林体系已经瓦解殆尽,故A项错误;材料“亚投行是中国政府牵头的亚洲区域多边开发机构,重点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可见亚投行有利于亚洲地区的互联互通建设深度发展,故B项正确;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对外开放,中国经济就开始国际化进程,故C项错误;世界经济格局仍然是“一超多强”,中国“一带一路”构想并没有导致其发生根本变化,故D项错误。

答案 B

18.(2018·泰州模拟)从欧盟发展的过程看,所谓“国族国家”的主权(国族是在近代才被广泛使用的术语,顾名思义,同国之族),并不必然是绝对的。

在欧盟的框架下,许多主权项目可以让渡给区域组织,同盟诸国之间可享有更多的共同福祉与利益。

据此,我们可以看出(  )

A.欧盟成员国是一个利益共同体

B.欧盟成员国之间有共同的外交政策

C.欧盟组织权力凌驾于国家主权之上

D.欧盟成员国“国族国家”主权逐渐消失

解析 “同盟诸国之间可享有更多的共同福祉与利益”,表明欧盟成员国是一个利益共同体,故A项正确;让渡的“许多主权项目”不一定包括外交主权,因此不一定带来共同的外交政策,故B项错误;让渡的“许多主权项目”不包括所有的国家主权,欧盟组织权力并不能凌驾于国家主权之上,故C项错误;欧盟成员国还保留部分国家主权,“国族国家”主权并没有逐渐消失,故D项错误。

答案 A

19.(2018·常州模拟)1992年联合国前秘书长加利在联合国日致辞中说的:

“第一个真正的全球化时代已经到来。

”加利这样说的主要依据是(  )

A.国际经济组织的建立使全球化发展有了组织保障

B.市场经济原则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普遍认同和确立

C.跨国公司的力量不断壮大成为全球化的根本力量

D.欧洲共同体逐步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

解析 国际经济组织在1992年前已经建立,故A项错误;1992年市场经济原则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普遍认同和确立,故B项正确;跨国公司成为全球化的根本力量说法错误,故C项错误;欧洲共同体只是区域集团化组织,故D项错误。

答案 B

20.漫画多以含蓄、隐晦的方式评说世事。

下图是2000年出现的新闻漫画《最后的贵族》。

该漫画反映了(  )

A.中国加入WTO与国内企业的长远利益相违背

B.中国申请加入WTO旨在打破某些企业的垄断

C.加入WTO后中国一些企业有望增强垄断地位

D.加入WTO后中国企业将面临激烈竞争与挑战

解析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也带来压力和严峻的挑战。

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关税的大幅度减让,使国内一些产品、企业和产业面临更强的竞争,有些产业会受到冲击。

中国的垄断企业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才能适应新的国际经济形势。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1题14分,第22题14分,第23题12分,共40分)

21.(14分)(2018·南通模拟)20世纪的美国,经过一系列改良逐渐完成了政府职能的转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胡佛反危机措施的核心是倡导地方和民间团体推行“自愿联合政策”。

为此,他批准了“邻居互助计划”,通过法令倡导轮流工作法,前者要求就业者或半就业者帮助四邻中的生活困难者,后者强迫公务员每年实行为时1个月的无薪给休假,以扩大就业面。

——王斯德《世界现代史》

材料二 我们现在的任务不是探测或开发自然资源,或者去生产更多的商品,而是更冷静、更平稳地管理好已有的资源和工厂,为我们的剩余产品重新开辟海外市场,解决消费不足的问题,按照消费状况调整生产,更公平地分配产品和财富,使现存的经济组织服务于人民。

——《罗斯福选集》

材料三 美国《1981年综合预算调整法》部分削减内容及金额(单位:

十亿美元)

1982财年

1983财年

1984财年

1.医疗、社会保险

3.5

4.8

5.9

2.医疗、住房补贴

1

1.2

1.7

3.其他项目

21.8

29.7

35.3

——韩世楠《里根的新联邦主义》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胡佛政府应对危机的手段,分析“自愿联合政策”的实质。

(3分)

(2)材料二表明罗斯福认为美国经济和社会生活中有哪些问题亟待解决?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罗斯福政府“按照消费状况调整生产”的主要措施。

(5分)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里根政府的政策调整及其经济背景。

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从20世纪美国政府职能转变中汲取的智慧。

(6分)

答案 

(1)手段:

地方政府具体干预;民间互助合作。

(2分)

实质:

反对联邦政府直接干预,仍是自由放任政策。

(1分)

(2)问题:

产品剩余,消费不足;社会分配不均。

(2分)

措施:

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调整企业生产;向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推行“以工代赈”,兴办公共工程。

(3分)

(3)调整:

减少政府公共开支,缩小“福利国家”规模。

(2分)

背景:

经济“滞胀”现象严重,国家政府不堪重负。

(2分)

智慧:

政府要适时、适当干预经济;政府解决人民福利要兼顾公平和效率。

(2分)

22.(14分)(2018·扬州模拟)20世纪世界历史的经验教训,不仅说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都需要改革,也表明两种制度可以共存并相互借鉴。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仅在实施的头一年,就有一万家企业租了出去,其中大部分都转到了私人手上。

按规模说,这都是些工人不超过5人的小作坊;它们通常利用本地的原料,生产日用必需品。

……和以前相较,对照是令人惊讶的,因为在苏维埃政权的初年私人贸易是被禁止的,而对工人的剥削是绝对不允许的。

——B.C.列利丘克著《苏联工业化:

历史、经验、问题》

材料二 英国国有企业的私有化是撒切尔夫人大力推行的改革措施之一。

……英国采用出售国有企业股票的方式实现私有化。

……起先,私有化的范围固定在石油、宇航、电信等行业,从1988年开始,撒切尔政府第一次向民众明确表示,私有化无禁区。

……撒切尔夫人为了让市场来决定经济的自然发展,除了私有化以外,还缩小了某些机构的职能,减少政府对国有企业的资助。

——高德步《世界经济史》

材料三 为完善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体制以提高企业活力,放权让利、加强企业的责任制成为80年代的国营企业改革的重点。

……“放权让利”的改革是从四川开始的。

1978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四川省委、省政府选择了不同行业有代表性的重庆钢铁公司、成都无缝钢管厂等地方国营工业企业率先进行“扩大企业自主权”试点改革。

改革的主要内容,是逐户核定企业的利润指标,规定当年增产增收的目标,允许他们在实现目标以后提留分享少量利润,作为企业的基金,并允许给职工发放少量奖金。

——武力、肖翔《环球视野:

中国共产党关于

国有企业发展与改革的探索》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这一时期苏俄经济政策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2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英国国有企业私有化的主要措施和特点。

(4分)

(3)材料三中国有企业“放权让利”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分析这一改革是如何调动企业和职工积极性的。

(4分)

(4)以上三则材料涉及的企业改革,给我们哪些重要启示?

(4分)

答案 

(1)特点:

利用资本主义(私有、私人经营)恢复工业;恢复市场,允许商品贸易。

(2分)

(2)措施:

出售国有企业股票。

(2分)

特点:

(范围)从少数行业到全面展开;(形式)私有化与减少政府干预相结合。

(2分)

(3)目的:

扩大企业自主权,提高(增强)企业活力。

(2分)

调动:

(企业)允许提留少量利润;(职工)允许发放少量奖金。

(2分)

(4)启示:

企业改革要立足国情;企业改革可以建立多种所有制;对企业的管理可以政府干预与市场调节相结合;企业改革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4分)

23.(12分)(2017·扬州调研测试)全球化进程中,英国的选择影响了世界,也影响了英国自己。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世纪中叶,英帝国的领土扩张有所缓和,“自由帝国主义”理论甚嚣尘上。

多数英国人认为,自由贸易是英国最大的利益所在,与其保护帝国,不如保护海上通道。

在这种思潮影响下,英国实行“炮舰政策”,强制推行“自由贸易”,迫使全世界为英国的商品打开门户。

——钱乘旦等著《英国通史》

材料二 二战后,由于其与英联邦的经济联系,对廉价进口食品的依赖,以及不愿接受超国家权威的心态,所以无论是工党还是保守党政府都不加入共同市场(即欧洲经济共同体)。

但是英国的经济增长持续落后于其他欧洲大国之后,促使英国政府在1963年寻求加入共同市场。

然而英国的请求遭到法国总统戴高乐的否决,因为英国本身及其公认的与美国的“特殊关系”对法国在欧洲大陆的领导权构成威胁。

直到1969年戴高乐退出政坛,英国才获准加入。

——[美]R.R帕尔默著《现代世界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推行“炮舰政策”的原因。

(3分)

(2)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全球化进程中英国的选择”。

(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9分)

答案 

(1)原因:

工业革命完成;自由主义(自由帝国主义)思潮的影响;英国需要扩大世界市场,推行自由贸易。

(3分)

(2)分数等级与评分准则

8~9分论点方面:

明确论点“英国经济政策的选择推动了全球化进程,全球化进程又影响了英国经济政策的调整”。

学生围绕论述主题和视角,提出类似观点的,也可得分

论据方面:

能结合材料和所学,论据充分,从以下两个层面论证,要点齐全

层面一:

英国经济政策的选择推动了全球化进程。

工业革命后,英国推行“炮舰政策”和自由贸易政策,积极扩展海外市场,推动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和全球化进程。

层面二:

全球化进程又影响了英国经济政策的调整。

二战后,英国因其自身原因拒绝加入共同市场(或欧洲经济共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学作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