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类主管药师专业知识药理学抗微生物药.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387842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61 大小:458.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卫生类主管药师专业知识药理学抗微生物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卫生类主管药师专业知识药理学抗微生物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卫生类主管药师专业知识药理学抗微生物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卫生类主管药师专业知识药理学抗微生物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1页
卫生类主管药师专业知识药理学抗微生物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卫生类主管药师专业知识药理学抗微生物药.docx

《卫生类主管药师专业知识药理学抗微生物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卫生类主管药师专业知识药理学抗微生物药.docx(6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卫生类主管药师专业知识药理学抗微生物药.docx

卫生类主管药师专业知识药理学抗微生物药

药理学——第三十三节 抗微生物药物概论

  第七篇 化学治疗药

  抗微生物药物概论

  喹诺酮类、磺胺类及其它合成抗菌药物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及其它抗生素

  氨基糖苷类与多粘菌素类抗生素

  四环素类及氯霉素类

  抗真菌药与抗病毒药

  抗结核病药和抗麻风病药

  抗疟药

  抗阿米巴病药及抗滴虫病药

  抗血吸虫和抗丝虫病药

  抗肠道蠕虫病药

  抗肿瘤药

  抗微生物药物概论

  考情分析

三十三、抗微生物药物概论

1.基本概念

化学治疗、抗菌谱、抗菌活性、抑菌剂、最低抑菌浓度、杀菌剂、最低杀菌浓度、抗菌素后效应、化疗指数

熟练

掌握

2.抗菌作用机制及耐药性

青霉素结合蛋白、固有耐药性、获得耐药性、多药耐药性   

掌握

3.合理应用

(1)基本原则、联合应用

掌握

(2)预防用药、特殊人群应用

掌握

  化学治疗(化疗)——是指针对所有病原体的药物治疗,病原体包括微生物、寄生虫、甚至肿瘤细胞。

  

  

  一、抗微生物药的常用术语

  1.抗菌谱:

指抗菌药物的抗菌范围,包括广谱抗菌药和窄谱抗菌药。

  2.抑菌药:

抑制细菌生长繁殖能力的抗菌药物。

  3.杀菌药:

抑制细菌生长繁殖且有杀灭细菌作用的抗菌药物。

  4.化疗指数(CI)

  化疗药物安全性评价的指标——化疗指数高表明药物的毒性低、疗效高,使用药物安全度大。

  化疗指数=LD50/ED50或LD5/ED95

  注意:

化疗指数高者并不是绝对安全,如青霉素几乎无毒性,但可引起过敏性休克。

  5.抗菌活性:

抗菌药物抑制或杀灭微生物的能力。

  评价抗菌活性的指标:

  ——最低抑菌浓度(MIC)

  ——最低杀菌浓度(MBC)

  6.抗生素后效应(PAE):

指细菌与抗生素短暂接触,当抗生素浓度下降,低于MIC或消失后,细菌生长仍受到持续抑制的效应。

  二、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抗菌药物

抗菌作用机制

青霉素、头孢菌素、万古霉素

细胞壁

四环素

氨基糖苷类(链、庆大、妥布、阿米卡星)

大环内酯类(红霉素)

氯霉素

蛋白质

喹诺酮类(××沙星)

利福平

核酸

磺胺类、甲氧苄啶

叶酸

多黏菌素、两性霉素

细胞膜

  

  三、抗菌药物分类

  抗生素

  β–内酰胺类

  大环内酯类

  林可霉素类

  多肽类

  氨基糖苷类

  四环素类

  氯霉素类

  其他…

  人工合成抗菌药

  喹诺酮类

  磺胺类

  四、细菌耐药性(抗药性)

  ——系细菌与药物多次接触后,对药物敏感性下降甚至消失。

  

(一)细菌耐药性种类

  1.固有耐药性

  2.获得耐药性

  1.固有耐药性

  ——是指细菌对某些抗菌药物的天然不敏感,也称天然耐药性。

  原因:

固有耐药性是由细菌种属特性决定的,如:

革兰阴性菌具有外膜通透性屏障,决定了这类细菌对多种药物不敏感。

  2.获得耐药性

  ——是指由于细菌DNA的改变导致其获得了耐药性的表型。

  获得耐药性发生有三种因素。

  ①染色体突变;

  ②质粒介导的耐药性;

  ③转座因子介导的耐药性。

  

(二)多药耐药性(MDR)

  是指对一种药物具有耐药性的同时,对其他结构不同,作用靶点不同的抗菌药物也具有耐药性。

  多药耐药性是导致抗感染药物治疗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2010年出现的“超级细菌”也是多药耐药性的一种。

  细菌的多药耐药性主要与内酰胺酶的变异有关。

  (三)细菌耐药性产生的机制

  1.药物不能到达其靶位

  ①细菌降低外膜的通透性

  ——药物不能进入细胞内

  ②加强主动排出系统

  ——降低药物在菌体内浓度

  2.菌体内靶位结构的改变

  3.细菌所产生的酶使药物失活(产生灭活酶)

  4.代谢拮抗物形成增多

抗生素

灭活酶(细菌所产生)

b-内酰胺类

氨基糖苷类

氯霉素

大环内酯类

林可霉素类

b-内酰胺酶

氨基糖苷灭活酶、乙酰化酶

腺苷化酶、核苷化酶、磷酸化酶

氯霉素乙酰转移酶

酯酶I、酯酶II

核苷转移酶

  五、抗生素的合理应用

  

(一)抗菌药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

  1.诊断为细菌感染者,方有指征使用抗菌药物

  2.尽早查明病原菌,根据病原种类及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

  3.按照药物的抗菌特点及其体内过程特点选择用药

  4.制定合理的给药方案

  如:

剂量、给药途径、给药次数、疗程、价格等

  5.防止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注意特殊人群用药

  1.诊断为细菌感染者,才有指征使用抗菌药物

  不应使用抗菌药物的常见情况:

  ①病毒感染→抗菌药物对病毒感染无效;

  ②原因未明的发热患者→掩盖病情,延误诊断和治疗;

  ③局部应用→诱发过敏反应和细菌耐药。

  2.尽早明确诊断病原菌

  ①根据病原菌种类及药敏试验选用抗菌药物;

  ②急需治疗者——可在临床诊断的基础上先行经验性治疗,之后再根据病原菌鉴定和药敏试验调整治疗方案。

  3.根据抗菌药物特性选药

  选药依据:

  根据药物的抗菌作用

  药动学

  适应证

  不良反应

  细菌耐药情况

  药物价格等选药

  4.制定合理用药方案

  ——使给药途径、剂量、疗程与病情相适应。

  剂量过小→无治疗作用,反而产生耐药性;

  剂量过大→毒性反应;

  轻症感染→口服;

  重症感染→静脉;

  控制急性感染→用药至体温正常,症状消退后3~4天即可;

  用药2~3天不缓解→改换药物或调整剂量。

  5.注意特殊人群用药

  ①肾功能不全患者

  ②肝功能不全者

  ③老年患者

  ④新生儿患者

  ⑤小儿患者

  ⑥妊娠期患者

  ⑦哺乳期患者

  特殊人群用药

  1.肾功能不全患者

  ①避免或减少使用肾毒性大的药物,确有应用指征时,必须调整给药方案。

  ②注意药物相互作用,特别应避免与有肾毒性的药物合用。

  ③肾功能不全而肝功能正常者可选用双通道(肝肾)消除的药物。

  ④根据肾功能的情况调整用药剂量和给药间隔时间,必要时进行TDM,设计个体化给药方案。

  2.肝功能不全患者

  ①由肝脏清除,无明显毒性,谨慎使用或减量用;

  ②要经肝或相当药量经肝清除,对肝脏有毒,避免用;

  ③肝、肾两条途径清除,减量用;

  ④经肾排泄的药物,不经肝排泄,可正常用。

  

  3.老年患者

  ①老年人肾功能呈生理性减退,接受主要自肾排出的抗菌药物时,应按肾功能减退情况减量给药。

  ②老年患者宜选用毒性低并具杀菌作用的抗菌药物,肾毒性大的药物应尽可能避免应用。

  4.新生儿患者

  ①新生儿的肝、肾均未发育成熟,应避免应用毒性大的抗菌药物,确有应用指征时,必须进行血药浓度监测,据此调整给药方案。

  ②禁用可能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的抗菌药物。

  如:

磺胺类、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

  ③主要经肾排出的药物需减量应用。

  ④按日龄调整给药方案。

  5.小儿患者

  ①氨基糖苷类有明显耳、肾毒性,应尽量避免应用。

  ②万古霉素类也有一定肾、耳毒性,仅在有明确指征时方可选用。

  ③四环素类可导致牙齿黄染及牙釉质发育不良,不可用于8岁以下小儿。

  ④喹诺酮类由于对骨骼发育可能产生影响,避免用于18岁以下未成年人。

  6.妊娠期患者

  FDA按照药物在妊娠期应用时的危险性分为A.B、C、D及X类,可供选药时参考。

  ①对胎儿有致畸或明显毒性者避免应用。

  ②对母体和胎儿均有毒性者避免应用,确有应用指征时,须在血药浓度监测下使用。

  ③毒性低,对胎儿及母体均无明显影响,也无致畸作用者,妊娠期感染时可选用。

  7.哺乳期患者

  ①应避免选用:

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四环素类、氯霉素、磺胺药等。

  ②应用任何抗菌药物时,均宜暂停哺乳。

  

(二)严格掌握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的适应证

  ——不适当的预防用药可引起病原菌耐药、发生继发感染而难以控制。

  1.内科及儿科预防用药的原则

  2.外科手术预防用药的原则

  1.内科及儿科预防用药的原则

  

(1)用于预防一种或两种特定病原菌入侵体内引起的感染——可能有效;

  如目的在于防止任何细菌入侵——则往往无效。

  

(2)预防在一段时间内发生的感染——可能有效;

  长期预防用药——常不能达到目的。

  (3)患者原发疾病可以治愈或缓解者,预防用药——可能有效。

  原发疾病不能治愈或缓解者(如免疫缺陷者),预防用药——应尽量不用或少用。

  对免疫缺陷患者——宜严密观察其病情,一旦出现感染征兆时,在送检有关标本作培养同时,首先给予经验治疗。

  (4)通常不宜常规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情况:

  ——普通感冒、麻疹、水痘等病毒性疾病

  ——昏迷、休克、中毒、心力衰竭、肿瘤

  ——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等患者

  2.外科手术预防用药的原则

  

(1)外科手术预防用药目的:

  ——预防手术后切口感染

  ——预防清洁-污染或污染手术后手术部位感染

  ——预防术后可能发生的全身性感染。

  

(2)外科手术预防用药基本原则:

  ——根据手术野有否污染或污染可能,决定是否用药。

  (三)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

  1.联合用药的目的:

  ①协同抗菌、提高疗效;

  ②对混合感染或不能做细菌学诊断的病例,扩大抗菌范围;

  ③降低药物的不良反应;

  ④延缓或减少细菌耐药的产生。

  2.联合用药的适应证:

  ①未明病原菌的严重感染;

  ②单一抗菌药不能有效控制的严重感染或混合感染;

  ③长期用药易产生耐药性者;

  ④降低药物毒性;

  ⑤细菌感染所致的脑膜炎和骨髓炎。

  重症感染!

混合感染!

重要脏器感染!

慢性感染!

  不属于抗菌药物作用机制的是

  A.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B.细菌靶位改变

  C.增加细菌细胞膜的水通透性

  D.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

  E.抑制核酸代谢

  

『正确答案』B

  MIC代表

  A.最低抑菌浓度

  B.最低杀菌浓度

  C.抗菌素后效应

  D.化疗指数

  E.抗菌谱

  

『正确答案』A

  有关化疗指数(CI)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A.CI反映药物的安全性

  B.LD50/ED50反映CI

  C.CI大的药物一定比CI小的药物安全

  D.CI是衡量药物安全性的有效指标

  E.CI也可用LD5/ED95表示

  

『正确答案』C

  下列不属于细菌产生耐药性的机制的是

  A.药物不能达到靶位

  B.细菌产生灭活酶

  C.新型的药物结构

  D.菌内靶位结构改变

  E.代谢拮抗物形成增多

  

『正确答案』C

  细菌对青霉素产生耐药性的主要机制是

  A.细菌产生了新的靶点

  B.细菌细胞内膜对药物通透性改变

  C.细菌产生了大量PABA(对氨苯甲酸)

  D.细菌产生水解酶

  E.细菌的代谢途径改变

  

『正确答案』D

  下列关于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叙述错误的是

  A.尽早查明感染病原,根据病原种类选择抗菌药

  B.轻症感染应选用口服吸收完全的抗菌药物

  C.尽量提倡联合用药,增加抗菌效力

  D.应根据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相结合的原则给药

  E.抗菌药物一般宜用至体温正常、症状消退后72-96小时即可

  

『正确答案』C

  下列关于特殊人群用药原则叙述错误的是

  A.肾毒性大的药物老年患者应尽可能避免应用

  B.FDA按照药物在妊娠期时的危险性分类中A类药物毒性最大

  C.哺乳期应用任何抗菌药物时,均宜暂停哺乳

  D.氨基糖苷类有明显耳、肾毒性,应尽量避免小儿应用

  E.新生儿的肝、肾均未发育成熟,应避免应用毒性大的抗菌药物

  

『正确答案』B

  下列需要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是

  A.肿瘤

  B.中毒

  C.免疫缺陷患者

  D.污染手术

  E.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正确答案』D

 

药理学——第三十四节 喹诺酮类、磺胺类及其他合成抗菌药

三十四、喹诺酮类、磺胺类及其他合成抗菌药物

1.喹诺酮类

作用机理、抗菌谱、共性和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等常用药物的作用特点、应用及不良反应

熟练掌握

2.磺胺类

抗菌谱、作用原理、常用药物的特点、用途、不良反应及防治

掌握

3.其他合成抗菌药

甲氧苄啶、硝基呋喃类的特点

掌握

  一、喹诺酮类

  第一代:

奈啶酸(1962)

  第二代:

吡哌酸(1974),仅适用于泌尿道和肠道感染

  疗效差、耐药性发展迅速、应用日趋减少

  第三代:

氟喹诺酮类(1979)

  诺氟沙星(氟哌酸)、氧氟沙星、

  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依诺沙星、培氟沙星

  口服有效、副作用小、耐药性还未大量产生、发展迅速、临床广泛使用

  第四代:

新氟喹诺酮类

  格帕沙星、加替沙星、莫西沙星、克林沙星

  【喹诺酮类药物抗菌作用机制】

  ◇抑制细菌的DNA回旋酶→干扰DNA复制

  ◇对细菌选择性高,不良反应少。

  (真核细胞不含有DNA回旋酶)

  【喹诺酮类共同特点】

  1.抗菌谱广、杀菌

  ①尤其对革兰阴性杆菌作用强,包括铜绿假单胞菌在内有强大的杀菌作用(环丙沙星最强);

  ②对部分革兰阳性菌,如金葡菌及产酶金葡菌也有良好抗菌作用(左氧氟沙星最强);

  ③某些品种(环丙、左氧氟)对结核杆菌、支原体、衣原体及厌氧菌也有作用;

  ④新喹诺酮类抗革兰阳性菌作用增强,特别是对肺炎球菌和葡萄球菌;莫西沙星还具有其他氟喹诺酮类所缺乏的抗厌氧菌活性。

  阳盛阴不衰

  霸气抗厌氧

  2.口服吸收良好,体内分布广

  可进入骨、关节;

  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培氟沙星可进入脑脊液;

  血浆蛋白结合率低;

  t1/2较长;

  多数以原形经肾排泄,尿药浓度高;

  部分经肝脏代谢后,由肾排出;

  3.不良反应少,耐受性良好

  

(1)消化道反应:

常见恶心、呕吐、食欲减退。

氧氟沙星可致伪膜性肠炎。

  

(2)过敏:

皮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光敏性皮炎(洛美沙星多见)等。

  (3)中枢神经系统:

头痛、眩晕等。

  不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病史者,尤其癫痫病史者。

  (4)关节软骨损害:

所有氟喹诺酮类在在儿童可引起关节痛及肿胀

  故不应用于青春期前儿童或妊娠期妇女。

  4.适用于敏感病原菌所致感染——四条道路清干净!

  

(1)泌尿生殖道感染

  如:

尿路感染、前列腺炎、宫颈炎;

  环丙沙星和氧氟沙星也可有效治疗淋菌和衣原体感染所致尿道炎和宫颈炎;

  

(2)肠道感染

  可以杀死多种导致腹泻、胃肠炎和细菌性痢疾的细菌;

  也可有效治疗伤寒耐药菌株、其他沙门菌属感染及肠毒性大肠埃希菌引起的旅行性腹泻;

  (3)呼吸道感染

  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可有效治疗结核;

  左氧氟沙星和加替沙星、莫西沙星对衣原体、支原体和军团菌引起的上下呼吸道感染有效;

  (4)其他…

  二、常用的喹诺酮类药物

  —诺氟沙星(氟哌酸)—

  ☆第一个氟喹诺酮类药,抗菌作用在第三代中最低。

  ☆诺氟沙星主要用于敏感菌引起的无并发症的感染,

  如:

胃肠道、泌尿道感染。

  ☆安全范围窄,不良反应多,现已少用。

  —氧氟沙星(氟嗪酸)—

  ☆药动学特点:

口服吸收快而完全,痰中浓度高;

  胆汁中浓度约为血药浓度的7倍左右;

  在脑脊液中浓度高;

  尿中排出量为本类药物最高;

  ☆抗菌谱特点:

高效(诺氟沙星的3~5倍)、广谱

  ☆临床应用特点:

用于敏感菌所致各种感染;

  对结核杆菌有效(二线抗结核药);

  ☆不良反应特点:

相对少见且轻。

  —左氧氟沙星—

  ☆为氧氟沙星的左旋异构体,抗菌活性为氧氟沙星2倍(剂量仅为氧氟沙星的1/2);

  ☆左氧氟沙星除对临床上常见的革兰阳性和阴性致病菌表现出极强的抗菌活性外,对支原体、衣原体及军团菌也有较强的杀灭作用。

  ☆不良反应最低,是目前上市氟喹诺酮类最低者;

  ☆用于由敏感细菌引起的中、重度感染;

  外科手术感染的预防。

  —环丙沙星—

  ☆抗菌谱广,对革兰阴性杆菌的体外抗菌活性为目前临床应用喹诺酮类中最强者。

  ☆一些对氨基糖苷类、第三代头孢菌素类耐药的细菌对环丙沙星仍敏感。

  ☆铜绿假单胞菌性尿道炎——首选。

  ☆可进入脑脊液,用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和化脓性胸膜炎,对厌氧菌无效。

  —洛美沙星—

  ☆t1/2长达7h,可每日给药一次;

  ☆体内抗菌活性较氧氟沙星强,但不及氟罗沙星;

  ☆主要用于敏感菌引起的…,还适用于衣原体感染及结核病的治疗;

  ☆具有光毒性或光敏性(洛美沙星最易发生)。

  —司帕沙星—

  ☆长效(t1/2为17.6h),抗菌活性强,组织穿透力强。

  ☆对革兰阳性细菌活性明显优于环丙沙星。

  ——对青霉素、头孢菌素耐药的肺炎链球菌仍有效。

  ☆对革兰阴性细菌、支原体、衣原体、厌氧菌、结核分枝杆菌(包括异烟肼和利福平耐药菌)作用也较强。

  ☆有光毒性反应,还可产生Q-T间期延长,宜慎用。

  —克林沙星—

  特点是对厌氧菌作用强,对HP有效。

  —加替沙星—

  对厌氧菌有效。

  影响糖代谢,糖尿病患者慎用。

  ※喹诺酮类要点口诀:

  四代喹类众沙星,抗菌广谱强活性

  泌尿呼吸和肠道,革兰阴性有强效

  【例题】氧氟沙星的特点是

  A.抗菌活性弱

  B.尿中游离浓度高,主要经肾排出

  C.血药浓度低

  D.口服不易吸收

  E.体内分布窄

  

『正确答案』B

  【例题】氟喹诺酮类药理学共同特性错误的是

  A.抗菌谱广

  B.与其他抗菌药物间无交叉耐药性

  C.血浆蛋白结合率高

  D.适用于敏感菌所致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胃肠感染、前列腺炎等

  E.口服易吸收,体内分布广

  

『正确答案』C

  二、磺胺类

  【常用药物及其英文简写】

  *全身应用磺胺类:

磺胺异噁唑(SIZ,菌得清)

           磺胺嘧啶(SD,磺胺哒嗪)

           磺胺甲噁唑(SMZ,新诺明)

           磺胺多辛(SDM,周效磺胺)

  *局部应用磺胺类:

柳氮磺胺吡啶(水杨酸偶氮磺胺吡啶)

           甲磺灭脓(SML,磺胺米隆)

           磺胺嘧啶银(SD-Ag)

           磺胺醋酰(SA)

  【作用机制】

  

  【抗菌谱】抗菌谱广,抑菌。

  二菌一体和一虫

  外加结核与麻风

  1)革兰氏阳性菌:

溶血性链球菌、肺炎球菌。

  2)革兰氏阴性菌:

脑膜炎球菌、流感杆菌、鼠疫杆菌、大肠杆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等。

  3)沙眼衣原体、放线菌、疟原虫。

  【应用】——可治疗敏感菌引起的感染!

  1)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SD血浆蛋白结合率低,易进入脑脊液。

  2)泌尿道感染:

SD、SIZ、SMZ、复方新诺明(SMZ+TMP)

  ——在尿中浓度高。

  3)呼吸道感染:

复方新诺明。

  4)SD-Ag和SML:

烧伤创面感染。

  5)柳氮磺吡啶:

口服难吸收,治肠道感染,溃疡性结肠炎。

  6)SA:

眼部感染,沙眼、结膜炎、角膜炎。

  7)伤寒:

SMZ+TMP(复方新诺明)。

  8)鼠疫:

SD+链霉素。

  【不良反应】

  1.泌尿道损害:

磺胺类可在尿中沉淀形成结晶尿。

  防治:

多饮水,提高尿液pH(同服碳酸氢钠),定时检查尿常规。

  ——SIZ溶解性较好,不需同服碳酸氢钠

  ——SD、SMZ需同服碳酸氢钠(增加溶解度)

  碱化尿液多饮水,定期检查尿常规。

  2.急性溶血性贫血:

先天性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患者易出现。

  3.造血系统毒性:

  如粒细胞缺乏症,严重者可因骨髓抑制而出现血小板减少症,甚至再生障碍性贫血。

  4.过敏反应

  5.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

  ——可引起黄疸,甚至出现核黄疸。

  ——新生儿、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禁用。

  ——原因:

磺胺类与血浆清蛋白竞争结合,置换出胆红素,可导致游离胆红素增加,导致黄疸与核黄疸。

  【例题】治疗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首选:

  A.磺胺甲噁唑

  B.磺胺嘧啶

  C.磺胺异噁唑

  D.甲氧苄啶

  E.甲磺米隆

  

『正确答案』B

  【例题】磺胺异噁唑可用于治疗泌尿系感染是因为

  A.作用时间短

  B.肝脏乙酰化率高

  C.尿中原形药物浓度高

  D.在尿中不易析出结晶

  E.抗菌活性强

  

『正确答案』D

  三、其他人工合成抗菌药物

  

(一)甲氧苄啶

  

(二)硝基呋喃类

  

(一)甲氧苄啶(TMP)——又称抗菌增效剂。

  【作用机制】抑制细菌二氢叶酸还原酶,使二氢叶酸不能还原成四氢叶酸,因而阻止细菌核酸合成。

  【抗菌作用】

  ——抗菌谱与SMZ相似,但抗菌活力较SMZ强20~100倍

  ——单用易产生耐药性。

  ——绿脓杆菌、脆弱类杆菌和肠球菌通常耐药。

  【临床应用】

  TMP与磺胺类合用,双重阻断四氢叶酸合成。

  常用复方:

复方新诺明:

TMP+SMZ(1:

5)

  双嘧啶片:

TMP+SD(1:

10)

  

(二)硝基呋喃类——呋喃妥因(呋喃坦啶)

  【抗菌作用】

  →抑菌剂,多数大肠杆菌、肠球菌对其敏感。

  →血药浓度很低,不适用于全身感染的治疗

  →临床主要用于敏感细菌所致的泌尿道感染。

  【不良反应】

  →多发性神经炎等神经系统症状。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者尚可出现溶血性贫血。

  —呋喃唑酮(痢特灵)—

  【抗菌作用】

  →口服吸收少,肠内浓度高。

  →主要用于细菌性痢疾和旅游者腹泻;

  →也可用于伤寒、霍乱等。

  【不良反应】

  除胃肠道反应和过敏外,偶见溶血性贫血和黄疸。

  磺胺甲噁唑与甲氧苄啶合用的主要基础是

  A.促进吸收

  B.促进分布

  C.减慢排泄

  D.能相互提高血药浓度

  E.发挥协同抗菌作用

  

『正确答案』E

  下列不属于磺胺嘧啶不良反应的是

  A.血小板增多症

  B.溶血反应

  C.结晶尿

  D.粒细胞缺乏

  E.过敏反应

  

『正确答案』A

  呋喃唑酮主要用于治疗

  A.大叶性肺炎

  B.肾盂肾炎

  C.化脓性骨髓炎

  D.细菌性痢疾

  E.结核性脑膜炎

  

『正确答案』D

  A.左氧氟沙星

  B.诺氟沙星

  C.洛美沙星

  D.环丙沙星

  E.氟罗沙星

  以上药物中,体外抗菌活性最强的是

  不良反应发生率最低的是

  体内抗菌活性最强的是

  

『正确答案』D、A、E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材料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