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第一节 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377633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82.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第一节 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中地理第一节 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中地理第一节 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中地理第一节 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中地理第一节 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第一节 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高中地理第一节 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第一节 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地理第一节 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高中地理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l.从地理位置、自然和社会因素等方面,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

2理解农业的区位因素。

3.区位因素的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不同农业地域景观图的比较,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

2.利用图表分析法、比较法帮助学生理解农业生产的布局、变化与区位因素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农业区位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在发展农业生产时要因地制宜的思想。

2.培养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的思想。

3.培养学生充分、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自然资源的观念。

教学重点

1.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

2.理解农业生产的布局、变化与区位因素的影响。

教学难点明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搜集的资料和图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师:

如果让你到农村包地,你要去哪里?

种什么?

为什么?

生:

师:

(总结)农业的区位有两层含义:

一是指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

二是指农业与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这些因素就是农业的区位因素。

师:

大家想一想,农业的区位选择,其实质是什么?

生:

就是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

师:

对。

那么哪些因素影响着农业的区位选择呢?

(板书)二、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师:

播放幻灯片,找出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有哪些?

(生回答)

生1:

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有气候、地形、土壤、市场、交通运输、政策等。

生2:

除了以上这些因素外,农民的文化素质、资金状况、科技情况等对农民的决策都会产生影响。

师:

很好,这些就是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进而比较主要因素、限制性因素、主导因素。

小试牛刀,采用抢答的形式,回答影响下列农业发展的主导因素。

探究一

根据所学的知识完成P43。

“活动题”。

将学生分成三组,每一小组讨论分析一个问题,然后让每个小组请一位同学代表发言。

下列农业生产的布局和变化主要受哪些区位因素的影响?

为什么?

1.结合水稻生长需要的热量和水分条件,分析为什么水稻生产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

季风气候区和温带季风气候区,而不包括地中海气候区?

(和学生一起在世界地图上找出孟买和罗马的地理位置,形成空间概念)

生1:

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正好满足了水稻好暖喜湿的生长习性;而地中海气候夏季虽热量充足,但降水稀少,如果没有充足的灌溉水源,则无法发展水稻种植业。

2.我国江西省泰和县的千烟洲,是一个典型的中亚热带红壤丘陵地区。

这个地区为什么要采取“丘上林草丘间塘、缓坡沟谷鱼果粮”的立体农业布局模式?

(师引导学生在地图上找到泰和县的位置,建立空间概念)

生2:

泰和县的千烟洲属于丘陵山区,年降水量大,属于我国的湿润地区。

如果在丘陵山区耕作易引起水土流失,因此这里适宜发展林业和人工草场。

坡度小的缓坡以及地势更为平坦的谷地,土层较深厚,不易发生水土流失,适合发展耕作业。

而地势更为低洼的地区,容易积水,出现洪涝灾害,因此发展鱼塘养鱼业是因地制宜的做法。

师:

说得很好!

地形条件是这里合理利用土地的主要影响因素。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亚热带沿海地区一些耕地经历了“水稻田一甘蔗地一鱼塘一花卉棚”的农业景观变迁,你知道为什么吗?

生3:

发生这种农业景观的变迁主要是受市场价格的影响。

同样的土地,种植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园艺花卉作物,农民收益是逐渐增加的。

东南沿海地区作为改革开放的最前沿,经济发展快,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鲜花消费的需求逐渐增加。

同时东南沿海地区紧邻港澳台地区,便于出口,市场需求量大。

该地区农业生产的变化除了受市场的价格、需求变化影响外,改革开放的政策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师:

很好!

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既有产品种植的自身条件,也有社会经济条件,如土地价格、农产品产值、投入成本、市场状况等。

(过渡)

师:

以上我们分析了影响农业的自然条件、社会条件,这些条件是一成不变的吗?

拓展延伸:

案例1:

环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变迁

(生阅读讨论,并完成相应的活动题)

(师提示)案例l的第一自然段,按两个线索展开:

一是地中海气候区农业产品种类以及消费地的变化;二是农业区位条件的变化,其中包含人对自然条件改造的因素。

第二自然段体现了区域比较的思想方法,给出了法国和西班牙两个国家主要的农业区位差异,提出了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探究二

1.从环地中海地区农业变迁的历史中,分析如下问题。

(1)农业区位因素发生过哪些变化,对农业区位选择有哪些影响?

生1:

随着欧洲工业化、城市化的迅速发展,逐渐形成了“时鲜业”的市场条件。

交通运输的改善,为地中海地区“时鲜业”实现区域专业化提供了必要的保障条件.使得生产地与市场之问紧密联系。

通过技术投入大大克服了该地区降水季节分配的不合理性,提高了产量,增加了经济效益。

师:

总结得很好!

总结:

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和冷藏保鲜技术的运用,大大扩展了市场的地域上的范围。

师:

(总结)通过上面的案例,我们知道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不是一成不变的。

自然因素比较稳定,而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较快。

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影响农业某个区位因素的变化也会导致其他区位因素的变化。

尤其是社会经济、文化和科技的发展,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进而对农业的区位选择影响也越来越大。

(过渡)不同的地区,发展农业的区位条件是不一样的,既有自然条件,也有社会经济条件。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区位和农业地域形成的基本知识以及影响农业区位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

通过学习,同学们了解了农业的区位选择必须综合考虑多种因素。

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合理地利用农业土地。

板书设计

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已具有一定的问题研究能力、分析能力及表达能力,但对人文地理知识还不是很熟悉,对答题模板还比较陌生,同时,学生的兴奋点主要集中在多媒体教具或有趣的地理事例教学中,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多利用身边的事例培养他们的分析能力,激起他们对人文地理学习的兴趣。

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及其发展变化,从而深刻领会农业生产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原则的重要性。

效果分析

本节课紧紧围绕“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这一课标要求,精选组织教学素材,通过大量典例及案例,合理设计组织教学过程和教学情境,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例如

1、这节课教师采用案例分析、学生抢答的形式完成,学生一看到题目就马上进入探究状态,投入到了学习活动中去。

2、在小组合作研讨环节,学生们积极参与,认真讨论,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的热情高涨。

3、在总结环节,更是引用身边的案例引导学生们积极思维,认真研讨.在学生激烈的汇报中,擦出了智慧的火花,增长了知识,提高了能力。

教材分析

【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选自课程标准中必修课二第三章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这一节是“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必要知识基础,对“工业区位”、“地域联系”的学习有示范和模板作用。

【教材内容分析】

农业的区位因素主要有:

自然条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

自然条件因素又包括:

气候(光照、热量、水分)、地形、土地、水源;社会经济因素包括:

市场、交通运输、劳动力,政策,科技等。

在从事农业生产活动时,一定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合理地利用农业资源,同时要加大技术投入,并根据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随时调整农业生产,以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l.从地理位置、自然和社会因素等方面,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

2.理解农业生产的布局、变化与区位因素的影响,说明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不同农业地域景观图的比较,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

2.利用图表分析法、比较法帮助学生理解农业生产的布局、变化与区位因素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农业区位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在发展农业生产时要因地制宜的思想。

2.培养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的思想。

3.培养学生充分、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自然资源的观念。

【教学难点】

农业的区位因素

【教学重点】

区位因素的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评测练习

一、选择题

1.上海市郊近年来塑料大棚菜田发展迅速的原因是()

A.平原地形为主B.雨热同期的气候

C.城市市场需求量大增D.农业技术的推广

2.青藏高原小麦高产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当地()

A.雨量充沛B.CO2浓度高

C.气温低,蒸发弱D.昼夜温差大,太阳辐射强

3.三江平原沼泽地与黄淮海平原盐碱地发展种植业需改造的共同自然条件是()

A.土壤B.气候C.地形D.热量

读某种作物在一定光照和不同温度条件下,光合作用量(总光合作用量减去呼吸量)和呼吸作用量的变化曲线图(图1),回答4-5题。

图1

4.夏季晴朗的夜晚,下列四地农作物呼吸作用量最小的是()

A.东京B.汉城C.北京D.乌鲁木齐

5.若此作物为青藏高原上种植的青稞,其高产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地势高,白天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

B.气温低,呼吸作用量小且生产期长

C.纬度较低,太阳高度角大,光合作用量大

D.年平均气温约20℃,光合作用量大

下表是我国某城市郊外四种农作物生产、运费与市场价格资料。

6该城市可能位于(   )

A.华北平原地区B.东北平原C.河西走廊D.珠江三角洲

7.在距该城10千米处经济效益最大的农作物是(   )

A.甘蔗B.蔬菜C.花卉D.水稻

8.世界上最大的商品谷物生产国是(  )

A.美国B.日本C.加拿大D.中国

答案:

9.关于水稻种植业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是一种技术密集型的农业B.全分布在东亚季风区

C.比其他农业生产类型生产过程复杂D.单产一般比小麦低

下表为世界钢铁工业发展过程中每炼1吨钢所需的原料、燃料的变化资料。

据表完成以下10-11题。

 

年份

1800年

1900年

1985年

煤(吨)

4

2

0.75

铁矿石(吨)

2

1.8

1.3

 

 10.19世纪初,钢铁企业为提高经济效益,区位选择的决定性因素是

 A.接近原料地  B.接近燃料地C.接近销售市场D.接近交通枢纽

11.20世纪80年代以来,某钢铁企业考虑经济效益,在区位上你认为会选择上图中的哪一个地点最合适

A.甲      B.乙      C.丙      D.丁

12.下列气候区不属于水稻生产主要分布区的是(  )

A.温带季风区B.热带季风区

C.亚热带季风区D.地中海气候区

下图为“五种类型产业区位选择模式示意图”。

读图,回答13~15题。

 

 

13.食品工业、软件产业、服装加工业与图中所示类型相符的依次是

 A.④②③         B.④⑤②          C.③②①          D.①③⑤

14.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最容易实现跨国界转移的类型是

 A.①③            B.①②            C.②③           D.④⑤

15.上右边图中M1为能源地,M2为原料地,M3为市场,P1、P2分别为甲、乙两企业所在地。

当企业甲选择在P1时,则该企业可能是

 A.印刷工业      B.电解铝工业     C.电子工业       D.制糖工业

二、综合题

1.读图3,完成下面问题。

图3

(1)请将城市周围的A、B、C、D四个区位合理安排花卉业、果园、乳牛业、粮食或经济作物的生产:

ABCD。

(2)适宜该地区大范围种植的农作物和水果:

粮食作物有:

、,经济作物有;水果是。

(3)该地区20世纪90年代初期曾大规模载桑养蚕,后因国际市场价格大跌,而银杏叶提取物价格看好,农民纷纷毁掉桑园而发展银杏叶圃,然而5年后市场上银杏叶提取物需求量锐减,农民又开始刨银杏树。

导致上述现象产生的原因是,该案例给我们有益的启示是。

(4)该地区对农业生产危害较大的自然灾害有等。

(5)制约本地区农业发展的主要问题是。

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的措施是

课后反思

 本节内容是地理必修2(人教版)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

“新课程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还给学生。

提倡探究式学习,引导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

逐步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具体分析农业区位因素的时候,我完全按照课本的顺序进行讲解。

环节一:

新课导入。

利用角色扮演,让学生自己到农村包地,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己得出农业区位的两层含义。

环节二:

形象图片教学。

自己得出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区位因素。

某地农业区位选择往往受到多个因素的综合影响,引导学生回归课本,引入“主导因素”概念,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

创设问题情境,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掌握地理研究方法,体验地理思维过程,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环节三:

充分利用课本上的探究题,引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小组合作方式让学生来展示小组讨论的成果,体现学生合作的意识。

运用自由、轻松、活跃地课堂学习本节课知识,并利用启发式的问题让学生去独立探究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学生自己去总结,然后来点评和总结。

特别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利用素材方面有精度,与本节课结合有度且非常巧妙,注重发挥案例的整体性功能。

并举例青州的银瓜,“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设计富有趣味性、探索性和开放性的生活情境性问题,激发学生思考。

在本次教学中,由于时间的关系,留给学生思考、讨论的时间还不够多,语言表达方面,注意语言的精炼,尽量避免一些过于口语化的表达。

【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要求是:

了解区位的概念,掌握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及其变化,学会区位选择的思路和方法。

地理新课程标准在本节着重引导学生理解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农业的区位选择是受多种因素制约的结果,以利于学生形成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并倡导在活动中将地理知识应用于实践之中,从而培养学生掌握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课标解读】

1、理解农业的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2、学会农业区位条件的分析及其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课标实施】

在课标实施中,需要关注以下几点。

一.角色扮演,让学生自己做主人,感受包地需要的条件,从而在兴趣中掌握区位的含义。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并一直将兴趣教学法贯穿于整个课堂。

结合典型案例进行巩固练习,加强学生对农业区位的理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