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美术教师业务考试试题及答案教案.docx
《中小学美术教师业务考试试题及答案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小学美术教师业务考试试题及答案教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小学美术教师业务考试试题及答案教案
中小学美术教师业务考试试题及答案教案
一、填空题
1、美术课程标准根据美术学习活动方式划分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
2、美术学习活动大致分为创作和欣赏两类,创作倾向外化自己的情感和认识,欣赏偏重于内化知识。
3、美国的费德门教授提出美术欣赏的顺序是简单描述、形式分析、意义解释、价值评价。
4、美术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培养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促进学生发展而进行评价。
二、简答题
1、美术课程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
①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②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③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④形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⑤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
2、美术课程标准的总目标是什么?
答:
课程的总目标是按照三个维度表述的,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知识与技能方面,学生要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了解基本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努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在过程与方法方面,学生要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发展美术实践能力。
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学生要努力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激发创造精神,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
3、美术教育?
答:
以美术学科为基础的教育门类。
其目的主要是延续和发展美术的知识和技巧,以满足人类社会经济、精神和文化的需要,健全人格,形成人的基本美术素质和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4、各学段的“综合•探索”教学活动应如何进行?
答:
一、二年级的阶段目标:
采用造型游戏的方式进行无主题或有主题的想象、创作、表演、展示。
三、四年级的阶段目标:
采用造型游戏的方式结合语文、音乐等课程内容,进行美术创作、表演和展览,并发表自己的创作意图。
五、六年级的阶段目标:
结合学校和社区的活动,运用自然课程和其他课程的知识、技能,进行策划、制作、表演与展示,体会美术与环境的关系。
七—九年级的阶段目标:
调查、了解美术与传统文化及环境的关系,用美术的手段进行记录、规划与制作;通过跨学科学习,理解共同的主题、共通的原理和规律。
5、美术欣赏课怎样体现美术课程的人文性质?
答:
欣赏课体现美术课程的人文性质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一、.分析美术作品时不单要讲技能,更要从美术文化上进行分心,把美术作品放到广泛的文化情景中去学习。
二、分析美术作品的技能要和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思想和感情,以及作品是怎样表达的这种思想感情联系在一起进行思考,并要了解作者的生平和时代特征、代表作品。
三、引导学生欣赏美术史上的经典作品和身边的一些典型的美术现象。
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对美术作品的讨论和评论,加深对美术作品的体验。
6、什么是基本的美术素养?
答:
一、是对美术的内容和现象有基本的了解;二、是对美术的创作方法和过程有基本的了解;三、是对美术在社会中的价值和作用有基本的了解。
7、“造型”与“表现”的关系是什么?
答:
造型和表现可以看成该学习领域中的两个维度,造型是指与视觉造型有关的一切活动,表现是指与造型活动有关的全部过程。
造型是“点”,表现则是”线”,造型是表现的基础,表现则是造型的过程。
造型与表现在本学习领域中是一体两面。
比如说学生进行一次玩泥巴的活动,泥巴是造型的材料,采用什么方法,想要表达什么感受,实际上在动手前就有所考虑,就已经开始了表现的过程。
在整个造型活动的过程中,也许中间想法会有所改变,但活动本身并不会停止。
这说明表现始于造型之初,造型贯穿于表现的全过程。
8、如何评价学生的美术作业?
答:
对学生美术作业应采用多样的评价方法。
学生美术作业评价呈现方式可以是分数或等级,可以是评语,也可以采用评语与等级相结合的方式,还可以采用互评或座谈等方式,要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并使学生明确需要克服的弱点与发展方向。
9、“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什么目标?
答:
第一、了解美术发展趋势以及美感的多样性,拓展想象的空间,综合运用丰富多样的美术媒材、形式、技能表达自己的创意,美化环境与生活。
第二、了解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以及社会的关联,能灵活运用各学科的知识设计探究性活动的方案,进行探究性、综合性美术活动,形成综合学习的能力,培养创造精神。
第三、以个人创造与集体合作的形式参与综合美术活动,发挥个性,学会合作,体验探究、发现的愉悦与成就感,激发美术学习的兴趣。
三、论述题
1、“设计”和”应用”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答:
课程标准在“设计•.应用”学习领域中指出,本学习领域中的“设计”一词,包括与学生生活有关的现代设计基础和传统工艺。
而“应用”一词,则是指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社会、加强趣味性、应用性,使学生始终保持学习的浓厚兴趣和创作欲望。
二者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
(1)知识的学习与学生生活经验的关系
学习系统的知识技能并不重要,能否始终保持学习过程的自觉性和趣味性,不断地积累学习方法,才是学习活动持续正常发展的关键所在。
因此以学生生活经验为基础和着眼点进行本领域的学习又必将有助于丰富和强化学生的生活经验。
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知识的学习,形成了一个双向助益的关系。
(2)知识学习与操作实践的关系
“设计•应用”学习领域是一个操作性很强的学习领域,操作实践是将所学习知识加以强化并加深理解的过程。
没有实践基础的理性知识,不会得到巩固,因而也体现不出其价值;而实践与操作行为,没有理性知识的支持,也是盲目的,效率低下的。
(3)“设计•应用”学习领域内各种内容互为补充的关系
现代设计基础和传统工艺美术中实际包括了许多的实用设计门类,如工业设计、服装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家具设计、陶瓷设计等等,其本身就是设计思维与实际应用的结合过程,相互之间是不能割裂的。
因此,其互为补充、相互结合的关系是显而易见的。
2、谈谈对“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认识?
答:
第一,从文化的多样性角度来考虑,它加深了学生对文化多样性的了解,培养学生对我国优秀美术传统的热爱,尊重并理解世界的多元文化;第二,从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横向联系的角度考虑,它可以促进学生通过美术学科的学习,取得对其他学科的学习和理解;第三,从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角度来考虑,它可以帮助学生用历史唯物之一的观点看待历史上的一些问题。
总之,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在国际上是基于多元文化理论的影响,基于对文化的多样化而提出的。
我国本次美术课程改革中提出这一新理念,是基于从根本上扭转把美术学科仅仅做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训练的观念,而是视为一种文化学习来看待的理念提出来的,其目的是使学生通过美术学科的学习,同其他人文学科一样参与人类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美术传统的热爱,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宽容和尊重。
教师业务考试通识部分复习题(各科必看)
一、新课程标准基本理念是什么?
强调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指导学生进行倡导探究性学习。
二、十项教学技能是什么?
从教学信息传播的过程出发分析教学信息交流过程中教师行为方式的构成要素,十项教学技能总结归纳如下:
1、导入技能;集中注意,引起兴趣、激发动机、明确意图、进入交流。
2、语言技能;用准确的语言,恰当的语调、语义交流信息。
3、板书技能;提纲挈领、突出重点、辅助口头语言交流。
4、教态变化技能;活跃气氛、增强情感、辅助口头语言交流。
5、演示技能;促进感知、变换信息通道,增强交流效果。
6、讲解技能;了解事实、形成概念、掌握原理和规律,认识交流本质。
7、提问技能;检查学习、促进思维、获得反馈、改善交流过程。
8、反馈强化技能;调控教学、强化学习,巩固交流成果。
9、结束技能;总结归纳、拓展延伸、形成系统,结束交流。
10、教学组织技能;教育学生、指导学习,保证交流顺利进行。
三、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行素质教育。
四、课程改革的总目标是什么?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
要求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社会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五、基础教育课程的具体目标是什么?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时间的功能。
六、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建立什么样的学生观?
1、学生是发展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七、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建立什么样的教师观?
1、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2、教师是教育科学的研究者。
3、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与开发者。
4、教师应该成为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
八、新课程对教师的教学行为有什么要求?
1、服务。
2、调控。
3、反思。
4、合作。
九、新课程下如何备课?
1、备教材的利用价值。
2、备课程资源的开发。
3、备教学过程的设计。
4、备学习方式的选择。
5、备师生问题的生成。
6、备教学活动的开展。
十、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发现学习?
“发现”,不只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确切的说,它是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方法。
“发现”,是学生自学能力的一种比较高的境界。
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教师应该有长期的、自觉的意识。
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思维,大胆表达个体在自学中所产生的观点或存在的问题。
作为教师,哪怕学生只发现一点点,也应予以鼓励,同时要尊重学生,增强其信心。
学生能说多少就说多少,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不必强求标准答案。
即使学生的观点是错误的,也不要全盘否定,要对敢于表白自己观点的勇气予以肯定。
学生自学发现后,还要继续鼓励他们“讨论再发现”。
因为通过讨论,学生有辨析,有补充,发挥了群体力量,达到了更高层次的发现,促进了集体智慧的发展。
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在一次又一次的补充和辩论中,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越来越深入了。
学生在经历了多次的锻炼后,也会逐渐地掌握学习方法,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
十一、如何实施作业个性化?
1.留因材施教的作业。
教师要将学生视为具体的、活生生的、有丰富个性的、不断发展的个体,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课程学习的特点,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给每一个学生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及成功的机会。
因此留作业应做到因材施教,做到客观看待学生身上存在的学习能力方面的差异,采取按能力分组、分层,适度布置作业。
2.留落实训练目标的作业。
留作业是检验教与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手段。
因此,我们要注意给学生留落实训练点的作业,做到训练到“点”,落实到“点”,减轻学生因重复训练而带来的心理、生理负担,留下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由学习、发展,更好地发展其个性。
3.留谈学习方法的作业。
当学生领会了一些学习的方法后,可试着布置一些谈学习方法的作业。
第二天,给学生几分钟的时间,以小组交流的形式,鼓励学生议一议。
这样,能做到举一反三,相互启发,教学生会学,使学生终身受用。
减少学生不必要的“写”,增多学生的“说”,更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4.留想象作业。
当今课改,注重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而培养想象能力是一条很好的途径。
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捕捉课文中可延伸、可拓展,又能升华和突出主题的地方,鼓励学生发散、变通,培养想象力。
十二、学生评价改革的重点是什么?
1、注重对学生学习和发展过程的评价。
在学生发展的过程中不断给予评价和反馈,能有效地改变评价过分偏向终结性的现象,也有助于实现评价的个体化,是实现评价发展性功能的重要途径。
(1)、教师要更加注重对学生日常学习和发展的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点滴进步和变化,及时给予学生评价和反馈。
(2)、利用成长记录等方法关注学生发展的过程。
学生通过成长记录看到自己进步的轨迹,发现自己的不足,加强了自我反省和自我评价。
(3)、将日常评价、阶段评价和期末评价有机结合起来。
学生日常表现和作业、单元测验、期末考试在期末成绩中各占一定比例,使学生和家长不再只关注期末考试的结果,体现形成性评价。
2、重视评价内容的多样性,关注对非学业内容的评价。
3、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4、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将评价与考试作为促进学生学习的环节。
5、注重通过评价培养学生的探究、创新和实践能力。
6、注重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
十三、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时应关注哪些方面?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时应注意八个“关注点”:
1、关注学生的潜能。
2、关注学生的多元智能。
3、关注弱势群体。
4、关注评价中的“无法量化”或“不确定”的内容,尤其要关注德育中的道德评价和学习过程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
5、关注“违规事件”。
6、关注对学生的“无意伤害”。
7、关注教师自身的行为效应。
8、关注学生生活中的反评价因素。
十四、激励性评价必须遵循的原则是什么?
1、客观性原则。
2、指导性原则。
3、探究性原则。
4、情感性原则。
十五、在新课程评价理念下,什么样的课算是一堂好课?
新课程倡导“以学论教,教是为了促进学”,作为好课应体现以下六个方面:
1、应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一堂课的效果如何,应当首先关注学生学得如何。
学生学习的有效性首先体现在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体验学习过程,教师教学的有效性首先体现在能否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
2、应该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保持有效互动的过程。
教师讲,学生听,师生交流是单向的。
新课程倡导学生学习中的交流应是多向的,不仅包括师生之间的互动,还应包括学生与其他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师在教学中应始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和合作者。
3、应该为学生的主动建构提供学习材料和充足的时间。
教师要用好教材,但不是只教教材,必须为学生的主动建构提供一定的与教材中的问题相联系的学习材料,指导学生学会利用材料中提供的各种信息去进行分析、思考、展开探索。
在课堂上,教师一定要为学生的知识建构提供充足的时间保障,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在小组中交流的时间,交流后整合的时间,如果忽略了这一点,学生的主动学习,师生的互动常常会流于形式。
4、应该重视学生对知识的真正理解。
教学中应重视学生对知识的真正理解。
学生是否形成了深层次的理解大致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判断:
①能否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学的知识;②能否基于这一知识作出推论和预测,从而解释相关的现象,解决有关的问题;②能否运用这一知识解决变化了的问题;④能否综合几方面的相关知识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⑤能否将所学的知识迁移到实际问题中去。
这些方面,教师通过有效的课堂提问和练习是可以判断学生对知识真正理解和掌握情况的。
5、应该使学生获得对该学科学习的积极体验与情感。
积极的体验会使学生不断产生浓厚的兴趣和需要,对学习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并从中获得兴奋和快乐,而积极的体验建立在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之上,建立在学生感受到知识的力量之上,建立在不断的成功与进步之上,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错误应该得到允许和理解,而不是排斥和打击,学生的创造性应该得到尊重和保护,而不是忽略和抹杀。
6、应该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学习方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培养学生反思的习惯,即培养反省认知的意识,引导学生思考:
“我是怎么想的?
”“为什么这么想?
”“我的解题途径是否最佳?
”“是否还有更好的解题途径?
”“今天学的这些知识之间有何联系?
”等等。
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逐步养成反思的意识和习惯。
教师还应重视学生生成性问题的思维过程,不惜打乱、突破原有的课堂教学设计,及时抓住学生思维的闪光点,鼓励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学习方式。
十六、教师怎样指导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
1、引导开展多样化的学习活动;2、进行必要的方法指导;3、提供必要的资料支持;4、组织协调各方面关系;6、指导运用多种手段,真实记录活动过程情况;7、指导做好原始资料的保存积累工作;8、拓宽思维,将活动引向深入。
2009年小学数学教师考试理论参考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选择题。
1、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 ③ )的过程。
①交往互动 ②共同发展 ③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
2、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学会( ② )。
①教教材 ②用教材教③自己创造教材
3、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 ③ )
①联系生活学数学 ②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③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4、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解决问题的教学要贯穿于数学课程的全部内
容中,不再单独出现( ①)的教学。
①概念 ②计算 ③应用题
5、“三维目标”是指知识与技能、( 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数学思考 ②过程与方法 ③解决问题
6、《数学课程标准》中使用了“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刻画
数学活动水平的( ①)的动词。
①过程性目标 ②知识技能目标③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7、建立成长记录是学生开展( ③)的一个重要方式,它能够反映出学生发展与
进步的历程。
①自我评价 ②相互评价 ③多样评价
8、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 ②)的过程。
①单一 ②富有个性 ③被动
9、“用数学”的含义是( ② )。
①用数学学习 ②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③了解生活数学
10、教师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的主要条件是( ④ )。
①坚持学习课程理论和教学理论 ②认真备课,认真上课
③经常撰写教育教学论文 ④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
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
二、填空题
1、为了体现义务教育的普及性、( 基础性 )和发展性,新的数学课程首先关
注每一个学生的情感、( 态度 )、( 价值观 )和一般能力的发展。
2、内容标准是数学课程目标的进一步( 具体化)。
内容标准应指关于( 内容
学习)的指标。
3、《新课程标准标准》提倡以“( 问题情境 )——( 建立模型 )——
解释、应用与拓展”的基本模式呈现知识内容。
4、数学学习的主要方式应由单纯的( 记忆 )、模仿和( 训练 )转变为
( 自主探索 )、( 合作交流 )与实践创新。
5、从“标准”的角度分析内容标准,可发现以下特点:
( 基础性 )(层次性)
( 发展性)( 开放性 )。
6、数学教师应由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数学的( 组织者 )、(引
导者 )和合作者。
7、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 生活经验 )和( 已有知识背景 )出发,向
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
理解和掌握基本的( 数学知识与技能)、( 数学思想和方法 )。
8、数学学习评价应由单纯的考查学生的(学习结果)转变为关注学生学习过
程中的(变化与发展),以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状况,促进学生更好地发
展。
9、课程标准将传统的数学学习内容充实、调整、更新、重组以后,构建了( 数
与代数)、( 空间与图形 )、( 统计与概率 )、( 实践与综合应用 )
四个学习领域。
10、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实现人人学( 有价值 )的数学,人人都能
获得(必需 )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11、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12、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是(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三、简答题。
1、新课标理念下的数学学习评价应怎样转变?
答:
应由单纯的考查学生的学习结果转变为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与发展,
以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状况,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
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
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个性倾向。
2、怎样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呢?
答:
(1)使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
(2)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会统计
对决策的影响。
(3)了解统计的多种功能。
3、对于应用问题,《标准》是如何进行改革的?
答:
选材强调现实性、趣味性和可探索性;题材呈现形式多样化(表格、图形、
漫画、对话、文字等);强调对信息材料的选择与判断(信息多余、信息不足……);
解决的策略多样化;问题答案可以不唯一;淡化人为编制的应用题类型及其解
题分析。
四、论述题。
1、请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谈谈新课程对教师素质发展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
答:
(1)关注专业化理论发展;
(2)关注教师的情意和职业道德素质的发展;(3)
关注教师的人文知识素养和多元知识结构的发展;(4)关注教师专业技能和研
究能力的发展;(5)关注教师心理素质的发展;(6)关注教师学习意识的提高
和自主发展能力的提高。
2、从“标准”的角度分析内容标准,有哪些特点。
答:
其一是基础性:
内容标准的基础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内容的基础性,
二是“标高”的基础性。
其二是层次性:
内容标准的层次性,是指“标准”的实施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
的心理规律,分阶段、有层次、循序渐进、螺旋上升。
其三是发展性:
内容标准的发展性,是对“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的注解。
其四是开放性:
任何人在实践中的创造、发明,都是丰富和发展内容标准的必
要素材;任何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和重大的科技进步,都将被内容标准及时地吸
收。
五、案例分析。
请分析如下案例:
在新课程课堂上,出现了一种新情况。
教师普遍鼓励学生从自
己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因此对同一个问题往往出现多种解法。
对于各种解法的优
劣,教师很少重视,甚至有人提出了“方法本无优劣之分,学生自己想出的方法,
对他来说就是最好的方法”的观点。
分析要点:
1、这种解题策略多样化,是新课程对教学提出的新要求。
允许不同学生从不同
的角度、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是正确的。
2、从科学的角度看,各种不同的解题方法都有优点和局限性。
3、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各种方法进行比较,获得适合自己的最佳解题策略,实
现方法的最优化。
参考书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及《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
2、《新课程教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