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理论概要高级审计师考试指南例题精选.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373171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2.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审计理论概要高级审计师考试指南例题精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审计理论概要高级审计师考试指南例题精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审计理论概要高级审计师考试指南例题精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审计理论概要高级审计师考试指南例题精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审计理论概要高级审计师考试指南例题精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审计理论概要高级审计师考试指南例题精选.docx

《审计理论概要高级审计师考试指南例题精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审计理论概要高级审计师考试指南例题精选.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审计理论概要高级审计师考试指南例题精选.docx

审计理论概要高级审计师考试指南例题精选

审计理论题卡

第一章、审计理论研究的意义与原则

1、试述审计理论研究的重要意义和国家审计理论研究应把握的原则(一般)

简述:

(1)、审计理论研究的原因:

①审计理论研究是总结审计实践的客观需要。

②审计理论研究是审计理论与实践创新的前提。

③审计理论研究有助于提出正确的审计指导原则

(2)、从三个方面把握审计理论研究的基本原则:

①要有政治视角,把国家审计理解成国家政治制度的组成部分,国家整理的工具。

②要有法制观念,法制是国家审计的基础,国家审计是法治的工具,法制是国家审计的目标。

③国家审计理论研究要用科学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审计的产生与发展

1、请论述审计的本质是对受托责任履行情况进行的检查和评价(关注)

简述:

(1)、受托责任关系的概念:

所谓受托责任关系就是指资源占有人与资源经管人之间所形成的资源委托管理与资源受托管理关系,以及资源经管人与其资源经管执行人之间所形成的资源受托经管与执行资源经管关系。

受托责任关系是众多社会关系中的一种,是组织与组织之间、组织与人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资源占有人占有的资源数量巨大,自身无法有效管理,因此将其委托给他人经管,形成受托责任关系。

(2)受托责任关系的特征:

①资源管理权由委托方转到受托方,资源管理权的转移是受托责任关系的核心与本质内容。

②受托责任关系的确立意味着委托方给予受托方权利、受托方对委托方承担一定义务与责任关系的确定。

受托方有义务经管好代管资源,并向委托方报告履行经管责任的情况。

③受托责任的内容必须能够明确下来,并通过法律、规章、契约等形式加以体现,使其能具体运作。

④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应该可以计量,以使受托方能够报告、委托方能够评价责任履行情况。

(3)受托责任是审计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动因:

受托责任关系是资源占有人实现对资源的有效管理与使用的必要手段和保证机制,而审计则是受托责任关系能够顺利实现的必要手段和保证机制。

资源占有人把资源经管权交给受托人后需要对其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有效监督,受托人需要向委托人证明自己有效管理和使用资源的情况,以解脱自身的经管责任,这些都需要一个具有独立身份的第三者加以检查和评价。

而审计恰好独立于受托责任关系双方当事人,又具备应有的专业技能,因而可对受托人履行情况进行客观公正的监督和证明。

因此说,受托责任关系是审计产生的客观基础和根本动因。

(4)审计的本质是对受托责任履行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价: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受托责任关系的外延也不断的演变。

受托责任的性质由受托财产保管扩展到受托经营责任,内容由受托财务责任扩展到受托管理责任,范围由对特定委托人的责任扩展到对非特定委托人的社会责任。

受托责任关系外延的变化导致了审计的发展、变化和创新,因为它要保证对受托责任的有效监督和证明。

但是不论审计类型和内容如何变化,审计的本质都没有变,都是对受托责任履行情况进行的检查和评价。

第三章、审计环境及其对审计的影响

1、政治环境对审计的影响(一般)

简述:

政治环境对审计有直接影响,审计是伴随着国家政权、政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而出现的,一个国家的国体和政体决定着审计的地位、性质及其职能。

(1)、政治环境对国家审计模式的影响:

国家审计机关是专职的监督机关,可以为不同的政权服务,导致国家审计机关组织模式的多样性。

(2)、我国国家审计在政治体制中的地位和作用:

①我国国家审计机关作为政府内部的组成部门,所开展的审计监督市政府内部行政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的“内部审计”。

②我国国家审计在政治体制中的地位和作用:

a、国家审计是政治监督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b、是从财政财务角度出发的监督;c、通过开展财务审计、政府绩效审计和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促进政府部门加强公共资金管理、提高工作绩效、增强责任感等,同时通过查出违规违纪问题和发现大案要案,切实为反腐斗争做贡献。

(3)、当前我国政治环境对国家审计的要求:

①规范审计机关的审计行为。

②抓好审计管理,提高审计机关效能,树立高效、廉洁、公正的审计形象。

③拓宽服务领域,更好的发挥审计机关的作用。

第四章、审计组织和审计人员

1、试述国家审计和内部审计的关系(关注)

简述:

国家审计与内部审计师两类不同性质的审计,他们的审计目的、代表的利益、审计结果的法律效力等都存在差别。

二者不能互相代替,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国家审计作为一种外部审计,在工作中要利用内部审计的工作成果。

理由有三:

①内部审计是单位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外审人员要对单位的内控进行测评,就需要了解其内部审计的设置和工作情况;②内审和外审在工作上具有一致性,内审在审计内容、依据、方法等方面都和外审有相同之处;③利用内审的工作成果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节约审计费用。

国家审计在利用内审工作成果时要对其工作进行评价,以决定是否利用、如何利用,评价内容包括:

①内部审计的工作内容;②所遵循的审计规范;③工作成果的可信程度。

国家审计利用内部审计的工作成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内审关于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评审结果;②内审机构对下属单位进行审计的结果;③利用内审发现问题的线索,确定审计的重点领域。

(2)、国家审计依法可对部门和国有企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进行业务指导和监督。

我国国家审计机关对内部审计监督和指导的理由有二:

①国家审计和内部审计根本目标的一致性,最终都是为了维护国家利益;②我国国家审计实行的是行政性领导体制。

国家审计机关是政府的一个职能部门。

我国国家审计机关对内部审计指导和监督的主要内容:

①制定内部审计事业发展的规划和措施,并组织落实;②指导和监督部门单位依据法规和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开展内部审计工作;③对内审的工作质量进行监督检查;④总结推广内审工作经验,宣传内审工作成果;⑤制定发布有关内审工作的规章制度;⑥帮助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培训审计人员;⑦指导内审协会的工作;⑧指导内部审计准则的制定工作。

2、审计的基本特征是独立性和权威性。

从审计组织和人员角度,试述如何保持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关注)

简述:

(1)、独立性:

“独立性”可谓审计的灵魂,分为实质和形式两个方面。

“实质独立”主要是指审计师的一种精神态度,即在工作中不使自己的判断受他人左右、不受个人偏见与杂念的影响完全客观公正的判断并形成审计意见。

“形式上的独立性”主要指审计师的一种社会形象,即审计师在组织地位与客户关系方面应独立于会计报表编制人,从而保证审计工作客观公正。

(2)、从审计组织和审计人员两个方面保持独立性:

①在审计组织方面,保证审计组织独立于被审计单位,与被审单位没有经济利害关系,审计组织有充分的经费和专门独立的经费来源;同时审计组织应对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保持独立性做出规定和检查、保障机制。

②在审计人员方面,审计人员应严格遵守职业准则和职业道德规范,在审计过程中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独立客观地进行判断和表达意见,独立提交审计报告,不受任何单位和个人的干预和影响。

(3)、审计的权威性来源:

①相关法律的保证。

通过相关法律规定了审计的法律地位及审计结果的法律效力;②审计产生的理论基础,审计主体对被审单位的监督是经资财所有者授权或委托,并签有法律协议的,具有很高的权威性;③审计的独立性,独立性与权威性是相辅相成的。

权威性是保证独立性的必要条件,独立性也是权威性的基础。

审计主体独立的组织地位、精神状态、良好的职业道德、社会形象,树立了审计的权威性。

(4)、如何保持权威性:

为了保持审计权威性,审计人员应注意遵守职业道德,遵守审计规范,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

这样,才会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审计的权威性。

第五章、审计准则

1、试述审计准则的概念、内容和作用(一般)

简述:

(1)审计准则的概念:

审计准则是对审计业务中一般公认的惯例加以归纳而形成的,是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过程中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

审计准则是评价审计质量的重要依据。

(2)审计准则的内容:

不同审计主体、不同性质的审计业务、不同层次的审计行为均应有不同的审计准则。

审计准则的内容一般包括:

审计组织和审计人员的资格条件和基本要求;审计计划;审计证据的收集和评价、审计工作记录的编制;审计结论的提出;审计报告的编制等。

我国国家审计、内部审计、社会审计都制定了完备的审计准则。

我国国家审计准则是审计署制定颁布的、对审计机关人员具有约束力的、规范审计业务工作的行为规范,是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履行法定审计职责的行为规范,是执行审计业务的职业标准,是评价审计质量的尺度。

国家审计准则作为审计规范中的一种,与其他审计规范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对促进其他审计规范的贯彻执行,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和效率,实现审计工作规范化,推动国家审计规范体系的建立健全等具有重要作用。

(3)审计准则的作用:

①是衡量审计质量的尺度;②是确定和解脱审计责任的依据;③是审计组织与社会进行沟通的媒介;④是完善审计组织内部管理的基础;⑤为解决审计争议提供了仲裁标准;⑥为审计教育明确了方向和目标。

第六章、审计目标

1、试述审计目标对于审计过程的影响,同时以财务报表审计为例,说明审计目标与具体审计测试方法之间的关系。

(关注)

简述:

(1)、审计目标的概念及重要性:

审计目标是审计要达到的目的或者要回答的问题。

是审计行为的出发点,是审计的方向。

只有确定了审计目标,审计人员才有了审计的方向,审计最终才会得出结论,否则,审计活动是盲目的,审计论点是分散的。

审计目标是划分审计业务类型的重要标志。

(2)、审计目标的影响:

审计目标对审计全过程都会产生影响,对整个审计项目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①计划阶段,必须确定审计目标,审计目标的确定又会影响审计标准的选择,以及审计的范围、程序、发放的设计;②实施阶段,审计人员要围绕审计目标收集审计证据,不断对审计证据进行评价和鉴定,如发现所实施的审计程序不足以达到审计目标,还要考虑采用其他替代程序,补充收集证据,审计人员要依据收集的证据进行分析归纳,提出初步的审计意见和建议;③报告阶段,审计人员要依据审计目标编写审计报告,出具评价意见,对于审计发现的问题,依据其对目标的影响程度来决定是否写入审计报告进行披露。

(3)、审计的具体目标与所采取的测试方法的关系:

具体审计目标对审计测试措施具有直接影响。

审计人员在编制审计方案时就要考虑采取何种审计方法或测试措施去达到每一个目标,并将其写入审计方案。

在实施审计时,审计人员若发现某些措施未能实现规定目标,就需考虑使用替代的审计程序。

在审计终结阶段,审计人员要总结审计工作,评价审计目标是否达到,并决定发表何种审计意见。

①存在或发生:

这个具体目标是要认定资负表所列的各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项目是否存在,利润表所列示的各项收入、费用在会计期间是否确实发生。

要达到这一目标,审计人员就要对存货进行实地观察或监督盘点,对应收账款进行函证,对证明业务发生的凭证进行检查等;②完整性:

这个目标是要认定在会计报表中应列示的所有交易和项目是否都进行了会计核算并在报表中进行了反映。

检查业务记录的完整性时,审计人员需要对业务活动的内部控制和业务活动进行调查了解,要检查记录业务发生时的记录凭证,如检查发票存根,然后对照相关的会计记录以确认是否全部业务都进行了记录;③权利和义务:

这个目标是指审计要认定在某一特定日期,各项资产是否确属被审计单位的权利,各项负债是否确属被审计单位的义务。

为了验证资产的权利,有时需要获取资产的权证,向银行或其他权利保管机关取得所有权方面的确认材料。

在验证负债义务时,审计人员可以向债权单位函证或向被审计单位索取负债声明等;④计量与计算:

这个目标是指审计要认定各项资产、负债、所有这权利、收入和费用等会计要素是否正确计量,按适当的金额进行核算,相关的计算是否正确。

为达到这一目标,审计人员需要重新计算或进行分析,同时也要评价所使用会计计量政策的正确性;⑤合法性:

这个目标是指审计人员要检查被审单位经济活动是否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其他相关规定。

审计人员在审计实施前就要熟悉与被审单位相关的法律法规,在实施审查各项经济活动时都要关注其是否符合规定,而且在形成审计意见,做出审计决定时也要就其合法性做出决定;⑥批示与揭露:

这个目标是指审计要认定会计报表上的特定组成要素是否被适当的加以分类、说明和反映。

为实现这一目标,审计人员要抽查有关业务的会计处理和报表编制工作,看其业务处理和报表编制工作是否符合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要求。

第七章、审计程序

1、试述通用审计程序的内容和具体审计程序的设计需要考虑的因素(一般)

简述:

(1)、通用审计程序:

是指通过研究不同类型审计项目的特点而总结出来的适合各类审计项目的基本程序,如果审计人员按照基本审计程序来实施审计,则可以满足基本的审计目标。

(2)、审计各阶段工作:

无论何种审计,审计程序基本都包括计划阶段、实施阶段和报告阶段,每阶段又包括一些其他基本内容:

①审计计划阶段的主要工作是:

确定被审计单位(国家审计经常要根据国家立法机关、行政机关的要求或政府的中心工作;社会审计则主要依据自身对客户的调查等);确定要进行审计的原因(国家审计经常要满足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社会审计则是要满足报表使用者的要求);确定审计的法律关系;配备审计人员,组织审计小组,确定要利用的各种专家;调查被审计单位,取得计划所需要的信息;实施初步的分析性测试,确定重要性水平,评价固有风险;调查内部控制,初步评价控制风险;制定总体审计计划和具体审计计划。

②审计实施阶段的主要工作是:

实施内部控制测试,包括控制点测试和业务的实质性测试,最终评价控制风险;调整具体审计计划,最终确定审计的范围和深度;实施分析性测试和详细的余额测试;③审计报告阶段的主要工作是:

完成全部的外勤工作;分析整理审计证据,汇总、复合审计工作底稿,实施最后的分析性测试,评价审计工作质量和审计结果;编写并提交审计报告;与相关方面进行沟通,提出审计意见或建议。

(3)、设计审计程序应考虑的因素:

审计目标、审计主体、审计资源、审计客体、审计手段、不同审计组织对审计程序的特殊要求。

第八章审计证据和评价标准

一、审计证据的含义

审计证据是指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获取的用以说明审计事项真相,形成审计结论基础的证明材料。

审计证据在审计活动中占据着十分关键的地位,在审计理论研究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审计证据的重要性在于,它可以用来说明被审计事项与相关既定标准的符合程度,从而对审计事项的某些性质或关键特征(如真实性、合法性)做出结论。

因此说,审计证据的功能就是证明。

二、审计证据的质量特征要求

审计证据的质量特征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充分性

审计证据的充分性是对审计证据数量的衡量,主要与样本量有关。

特别是对样本证据而言,证据应达到数量要求(即达到统计原理所必需的数值要求),同时样本项目还应具备代表性。

2.适当性

审计证据的适当性是对审计证据质量的衡量。

审计证据在支持审计结论方面具有相关性和可靠性。

相关性是指审计证据与审计事项及具体审计目标之间具有实质性联系。

可靠性是指审计证据真实可靠。

审计人员对审计证据的相关性分析时,应关注下列方面:

⑴一种取证方法获取的证据可能只与某些具体审计目标相关,而与其他具体审计目标无关。

⑵针对一些具体审计目标可以从不同来源获取审计证据或者获取不同形式的审计证据。

审计人员可以从下列方面分析审计证据的可靠性:

⑴从被审计单位外部获取的审计证据比从内部获取的审计证据更可靠;

⑵内部控制健全有效情况下形成的审计证据比内部控制缺失或无效情况下形成的审计证据更可靠;

⑶直接获取的审计证据比间接获取的审计证据更可靠;

⑷从被审计单位财务会计资料中直接采集的审计证据比经被审计单位加工处理后提交的审计证据更可靠;

⑸原件形式的审计证据比复制形式的审计证据更可靠。

3.审计证据的类别

⑴审计证据按存在形态可分为实物证据、书面证据、言词证据和行为证据。

⑵审计证据按来源可分为亲历证据、外部证据、内部证据和共持证据。

三、审计取证模式的三种类别

历史地考察,作为审计取证工作切入点的主要有:

反映经济业务的记录、内部控制、风险因素、财务数据关系与趋势。

由于切入点的不同,导致了整个审计程序或审计方法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取证模式。

1.账项基础审计。

账项基础审计将反映经济业务的会计账簿作为取证工作的切入点,在规划和实施审计时,审计人员将工作重心直接放在会计账簿上,因此也叫“簿记审计”。

常用的方法和具体的方法主要有:

顺查法和逆查法;详查法和抽查法。

具体方法主要有六类:

书面文件检查、实物检查、观察、查询、计算和分析。

2.制度基础审计。

制度基础审计是以内部控制制度评审为基础所进行的审计,其程序设置的切入点是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通过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调查、测试和评价,来确定账表余额检查的深度和广度,最终达到检查账表余额真实性的目的。

基本模式是:

计划阶段调查并初步评价内部控制;期中阶段测试并最终评价内部控制;期末阶段依据内部控制评审结果进行账表余额检查;报告阶段报告全部审计结果并报告内部控制评审结果。

其基本模式是:

调查内部控制-符合性测试-实质性测试。

3.风险基础审计。

风险基础审计的基本程序并没有脱离制度基础模式审计,即在审计全过程中个各个环节上都要进行风险分析和控制。

四、审计目标、审计风险和审计资源对选择审计取证模式的影响

从历史角度看,上述各种模式先后产生,从技术角度看,各种模式也有传统与现代之分。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一种模式对另一种模式的完全取代。

它们各有各的特点,在不同的领域、不同的条件下,都有其一定的适用范围,因此,都可作为审计人员的选择。

1.目标导向分析。

在选择审计取证模式时,首要的考虑应该是审计目标,因为不同的模式适用于不同的目标。

从历史上看,账项基础审计比较适用于弊端审计或错弊审计,亦即比较适用于单一合法性审计目标;制度基础审计比较适用于年度财务报表审计,亦比较适用于以真实公允性为首要目标的定期审计;风险基础审计则适用于高风险领域中的真实公允性财务报表审计。

2.风险导向分析。

从审计的发展看,早期账项基础审计由于采用详细审计方法,审计风险是比较低的。

为提高效率采取制度基础审计后,由于采用抽样方法的引入,使审计风险程度加大,最终使制度基础审计向风险基础审计发展。

从人们的认识看,早期账项基础审计阶段,风险只是人们的潜意识,审计方法并没有将客观的风险显现出来,人们没有明确风险因素对审计的影响;制度基础审计阶段,风险成为人们的明确意识,抽样审计方法将客观的风险完全暴露在人们的面前,职业界越来越意识到控制风险的重要性。

风险基础审计阶段,即风险型制度基础审计阶段,风险成为人们的自觉意识,职业界通过审计方法的改进来分析、控制客观的风险,从而达到规避风险的目的。

风险导向分析的目的就是要帮助审计人员选择有效的审计方法,分析、控制从而降低审计风险。

3.资源分析。

审计取证模式的选择必然要受到审计资源限制的影响,事实上,审计取证模式的发展变化主要是由于审计目标演变和审计资源条件限制所造成的。

错弊审计以合法性为首要目标,要求采用详细的账项基础审计。

以真实公允性为首要目标的审计,不要去必须采用详细的账项基础审计。

这种目标转变为审计取证模式的转变提供了先决条件,但是,以真实性为主要目标的审计要对审计事项作出全面评价,而不是单纯揭示问题,因而其他工作量并不比错弊审计小,如果采用详细的账项基础审计方法反而要比错弊审计增加更多的人财物力的投入。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存在着资源限制(这一点几乎是肯定的),人们必须在审计方法上进行创新,这又为审计取证模式的转变确立了必要条件。

五、审计评价标准的概念

审计评价标准的是进行审计时判断审计事项是与非、优与劣的准绳,是出具审计意见,作出审计决定的依据。

审计评价标准说明的是审计事项“应该达到的状态”或者“规范的做法”。

没有评价标准,就没有审计结论,审计报告也无法理解。

六、选择和确定审计评价标准应考虑的因素

选择和确定审计评价标准应该主要考虑:

⑴与审计目标的相关性。

由于审计目标具体化的方式多种多样,层次不一,使得一个审计项目中的全部审计目标构成一个比较庞大的体系。

选择和确定的审计评价标准必须和审计目标紧密相关;⑵客观性,审计评价标准必须是客观存在的;⑶可获得性,即审计评价标准是审计过程中可以获得的;⑷可靠性,审计评价标准必须是可靠的;⑸明确性,审计评价标准是明确具体的,可以用来衡量具体审计事项。

七、常用的审计评价标准的来源

常用的审计评价标准的来源包括:

⑴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和制度;⑵通用的管理原则;⑶同行业的先进做法;⑷被审计单位制定的计划、方针、政策和规章制度;⑸专家意见等。

第九章审计报告

一、审计报告的含义和作用

1.审计报告的含义。

审计报告就是指审计人员按照审计准则的要求,在实施了必要的审计程序后出具的,用于对审计事项发表审计意见的书面文件。

2.审计报告的作用:

⑴说明审计结果和审计结论;⑵说明审计的性质和范围;⑶作为对审计结果和建议进行后续跟踪检查的依据;⑷便于公众监督检查和有关利害关系人决策参考。

3.审计报告的分类。

审计报告分为长式审计报告和简式审计报告。

长式审计报告一般应用于内部审计和国家审计领域中。

简式审计报告则较多应用于社会审计领域,内部审计和国家审计中一般不用。

二、简要说明编制审计报告的一般要求

1.及时性。

要求审计报告要及时提供相关信息,以便满足被审计单位管理人员、政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需要。

2.完整性。

就是要要求审计报告包括所有实现审计目标所必需的证据和论点,以及对这些证据和论点进行详细充分的说明,以便于报告使用者充分正确理解所报告的事项和情况。

3.准确性。

就是要求审计报告中证据表述真实、结果描述正确、结论和建议的得出具有逻辑性。

对审计报告准确性的要求是为了向报告使用者保证所报告内容可信可靠。

审计人员应该清楚地说明报告中相关证据的局限性,并尽量避免得出没有把握的结论。

4.客观性。

要求审计人员以不偏不倚的立场来表述证据,得出审计结果。

5.有说服力。

审计报告要具有说服力,就意味着审计结果要针对审计目标,依据已提出的事实和证据合理推断得出的审计结论和建议。

6.清晰性。

清晰性要求报告要易于理解和阅读。

报告语言应尽可能地简单明了,尽量运用直率、非技术性的语言,避免含糊晦涩。

如果使用了技术词汇、简称等,则必须明确界定其含义。

第十章绩效审计与专项审计调查

一、绩效审计的概念

绩效审计是指对被审计(项目)单位管理和使用资源的有效性进行检查和评价的活动。

有效性包括四个方面:

⑴经济性,是指以最低的投入达到目标,简单地说就是投入是否节约。

⑵效率性,是指产出与投入的关系,包括以最小的投入取得一定的产出或者是一定的投入取得最大的产出,简单地说就是支出是否讲究效率。

⑶效果性,是指目标的实现程度,即多大程度上达到了政策目标、经营目标和预期结果。

简单地说就是是否达到目标。

合规性,是指对法律法规的遵循情况。

二、与财务报表审计相比,绩效审计的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与财务报表审计项目,绩效审计在审计的基本原理和程序方面都是相同的,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审计目标不同。

一般来说,财务报表审审计的目标是对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公允性、发表审计意见,而绩效审计是对被审计单位资源管理和使用情况发表审计意见。

2.审计方向不同。

一般情况下,财务报表审计是对历史的财务信息进行的审查和评价,而绩效审计有可能是对未来情况进行的分析和预测,多数情况下,绩效审计要对未来提出改进建议。

3.所依据的评价标准不同。

财务报表审计所依据的评价标准基本上是相同的,即一般公认会计原则及相关具体的会计制度,绩效审计由于每个项目的具体目标不同,所依据的评价标准也各不相同。

4.审计方法不同。

由于审计目标的相对固定,财务报表审计所运用的方法相对比较固化。

而绩效审计项目的目标是多样的,审计对象范围也十分广泛,审计项目中为实现审计目标所采用的方法也是无法固定的,几乎社会科学研究额方法,在绩效审计中都有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