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宁规划.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368209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40.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周宁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周宁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周宁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周宁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周宁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周宁规划.docx

《周宁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周宁规划.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周宁规划.docx

周宁规划

福建省周宁县地质灾害

防治规划(供审稿)

(2006年—2015年)

福建省周宁县人民政府

二○○五年十一月

《福建省周宁县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06—2015)》

编制机构及人员

编制领导小组:

组长:

叶贻顺

副组长:

许传概

成员单位:

县国土资源局计划局财政局民政局水利局

建设局环保局林业局交通局气象局科技局

办公室(设在国土资源局)主任:

黄和锵

 

编制组人员:

项目负责:

唐建忠

编制人员:

唐建忠祝跃进黄金荣魏日才

郭丽红蒋重贤

审核:

江启煜

技术负责:

苏世川

 

编制单位:

福建省周宁县国土资源局

福建省闽东南地质大队

编制时间:

二00五年十二月

 

目录

一、总则1

二、地质灾害现状及防治工作进展2

(一)社会经济概况和区域地质环境条件2

(二)区域地质环境条件3

(二)地质灾害现状4

(三)地质灾害发展趋势预测6

(四)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进展6

(五)地质灾害防治存在的主要问题7

三、《规划》的指导思想、原则及目标8

(一)指导思想8

(二)基本原则9

(三)规划目标10

四、总体部署11

(一)中部、东南部中低山—丘陵地质灾害防治区(Ⅰ)12

(二)北部、西南部中—低山地质灾害防治区(Ⅱ)13

五、地质灾害易发区及危险区的划定14

(一)地质灾害易发区、危险区划定的主要依据14

(二)地质灾害易发区、危险区(点)的划定15

(三)地质灾害易发区、危险区(点)的管理19

六、地质灾害防治主要任务20

(一)加强地质灾害调查与科学研究工作20

(二)地质灾害防灾预警体系建设21

(三)加强地质灾害评估工作24

(四)开展地质灾害预警预报24

(五)完善地质灾害防灾预案制度26

(六)实施地质灾害治理工程26

七、保障措施27

(一)加强领导、健全机构、强化管理27

(二)加强法制建设,完善管理职能,健全基本制度27

(三)加强宣传培训,增强人民防灾减灾意识28

(四)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地质灾害防治水平28

(五)完善防治经费投入机制,确保规划实施28

八、附则29

附表一:

周宁县地质灾害一览表

附表二:

周宁县地质灾害易发区一览表

附表三:

周宁县地质灾害治理规划表

附图一:

福建省周宁县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图

附图二:

福建省周宁县地质灾害现状及易发区、危险区(点)分布图

一、总则

周宁县位于福建省东北部山区,地理坐标:

东经119°06′~119°29′,北纬26°53′~27°19′。

东临福安市,西接政和县,北连寿宁县,东南与宁德蕉城区接壤,西南与屏南隔溪相望。

全县总面积1047.1km2,总人口19.7万人,隶属宁德市管辖。

周宁县地处中—低山、丘陵区,地质环境条件复杂,地质灾害具有点多面广,突发性强,危害性大的特点。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类工程活动的强度逐年加剧,地质灾害发生的次数明显增多,分布面积不断扩大,对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本地区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安定,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已成为我县各级政府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科学规划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合理开发利用地质环境资源,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给人民生命和财产造成的损失,维护社会政治安定,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根据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福建省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02~2015)、《宁德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04~2015)、《福建省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福建省国土资源厅关于进一步做好县级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编制工作的意见(闽国土资文[2005]120号)》、《设区市、县(市、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编制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的精神,在全面完成全县地质灾害调查的基础上并结合了我县地质灾害特点和防治要求,编制《周宁县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以下简称本规划)。

本规划是指导我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规范性、政策性文件,是县政府各部门和各乡镇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主要依据。

本规划适用范围:

周宁县所管辖的行政区范围。

本规划期限:

基准年为2003年,规划至2015年(近期到2010年,远期到2015年)。

本规划的地质灾害是指由于自然产生和人为诱发的地质作用对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危害的地质现象,主要包括滑坡、崩塌、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

我县地质灾害主要类型有滑坡、崩塌、泥石流等。

二、地质灾害现状及防治工作进展

(一)社会经济概况和区域地质环境条件

1.社会经济概况

周宁县人民政府驻地为狮城镇,全县设狮城、浦源、咸村、李墩、纯池、七步六个镇和玛坑、礼门、泗桥3个乡,下设147个村(居)委会,自然村647个,总人口19.7万人,平均人口密度185人/km2。

全县交通以公路为主,以省道302线(下浦线)为主干,共有各等级公路32条,通车里程301.8km,简易村道70.2km,交通便利。

“十一五”期间将加快境内302省道改拓建工程进度;继续推进增加出县通道的建设速度,延伸七步—李墩—礼门县道至屏南双溪、纯池桃园至寿宁境内、纯池前溪至政和境内、梧柏洋—玛坑至福安溪潭。

我县是传统农业县,全县现有耕地0.998万公顷(约合14.85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9.53%,林地面积6.86万公顷(102.9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65.51%。

境内水力资源丰富,可供开发利用的水能资源52.52万千瓦,全县已开发和正在开发的水能资源达43.66万千瓦。

全县已探明矿藏14种,储量较丰富的有铁、银、铅锌、钨、钼、珍珠岩、高岭土、花岗石、明矾石、叶腊石、紫砂土等,现有持证开采矿山11个,均为小型矿山。

“十一五”期间周宁县将围绕“生态立县”、“农业稳县”、“工业富县”、“旅游兴县”、“劳务强县”五大战略,全面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东北翼港口中心城市建设进程,推进高山生态旅游城建设,构筑“一城两区三大产业”发展布局。

2、区域地质环境条件

(1)地形地貌

周宁县地处洞宫山南端,鹫峰山东部,境内峰峦起伏,沟深岭峻,溪涧密布,溪谷山峰纵横交错,地形复杂。

境内千米以上山峰282座,西部龙岗头主峰海拔1506m,为境内最高点,南部咸村街头亭海拔65m,为境内最低点,平均海拔800m。

境内地势西、北部高,东南部低,中部的县城附近较开阔平坦。

区内地貌类型大致可划分为中山、低山、丘陵和山间盆谷四个类型。

西部、北部以中、低山为主,丘陵主要分布于东南部,山间盆谷分布于浦源一带,地势较平坦开阔。

其中境内中、低山面积859.3km2,占全县总面积82.06%。

(2)气象水文

周宁县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台风频繁。

多年平均降水量为2022.1mm,最大年份降水量2550.0mm,最小年份降水量1274.1mm。

降水量的年变化为双峰双谷型。

第一峰平均303.7mm,出现在6月份,以梅雨为主要降水。

第二峰平均338.6mm,出现在8月份,以暴雨为主要降水。

第一谷平均222.8mm,出现在7月份,由夏旱所致。

第二谷平均58.9mm,出现在11月份,由冬旱造成。

最强降水量极值大都由台风影响而造成,故区内地质灾害发育发生多与台风暴雨关系密切。

区内地表切割强烈,水系发育。

境内溪流有18条,属山地性溪流,多属穆阳溪、霍童溪上游。

受地形和气候影响,其主要特点是:

水量较丰富,水位季节变化大,上、下游河床坡度差别大,溪谷上游河床较平缓,下游则多峡谷,呈倒置现象,落差大,水流急。

流域总面积1046km2,流域面积大于50km2的河流有8条。

溪流长度15~84km,落差182~1025m。

主要河流有龙亭溪、七步溪、八浦溪、后垅溪、桃源溪等。

(3)地质特征

境内地层发育不全,出露有前震旦系建瓯群变质岩,侏罗系上统南园组、小溪组火山岩,白垩系下统石帽山群火山岩,以及第四系冲洪积层。

其中以侏罗系上统和白垩系下统的火山岩分布最广,面积724.06km2;前震旦系变质岩和第四系冲洪积层零星分布。

侵入岩分布较广,主要由燕山期侵入的花岗岩类和侏罗世次火山岩组成。

周宁位于闽东火山断拗带北部,周宁——华安火山基底断隆带贯穿县境中部和东部,屏南——梅林断陷带从纯池、泗桥一线西部通过。

构造以断裂为主,褶皱不发育。

断裂以北东向为主,北西向次之,东西向和南北向欠发育。

境内岩石风化强烈,形成的残坡积粘性土层分布广泛,结构松散,低山、丘陵斜坡地带及坡脚处,厚度较大。

(二)地质灾害现状

周宁县境内地貌类型以中、低山和丘陵为主,山体斜坡普遍存在,斜坡岩土体在自然和人为因素作用下,产生变形破坏而发生的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广泛分布。

根据调查收集的资料,我县现有地质灾害及其隐患点(潜在不稳定斜坡)共123处(见附表1),其中滑坡83处,崩塌3处,泥石流1处,隐患点(潜在不稳定斜坡)36处,地质灾害已给周宁县人民造成严重危害。

目前在这些灾害中,危险性为危险的有90处,次危险的有31处,不危险的有2处;而危害程度为特大级的有1处,重大级的有29处,较大的有80处,一般的有13处,仍威胁着11541人的生命和财产的安全,预估受威胁资产达17490.5万元。

地质灾害已成为我县主要灾害之一,防治形势十分严峻。

1、滑坡

滑坡是周宁县最主要灾种,也是境内危害最大,分布最广的灾害类型,涉及全县所有乡镇。

本次调查发现滑坡83处,占全县灾害总数123处的67.48%;均为浅表层土质滑坡。

按规模划分小型滑坡78处(其中小一型1~10万m3共36处,其余均为小二型),占滑坡总数93.98%,中型5处;最大的为狮城镇陈凤村后门山滑坡,体积为600000m3。

大多数为近几年发生的滑坡,多处于潜在不稳定状态。

危害程度属较大级以上的73处,占滑坡总数83处的87.95%。

历年来滑坡共造成64人死亡,多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278.8万元。

滑坡规模中、小型均有发育,具有小型为主,分布广、危害大的特点。

2、崩塌

本次调查共发现崩塌3处,均为小型土质崩塌,其中发生于房前屋后的2处,小学1处。

崩塌体规模在100~1200m3之间,该类型地质灾害与人类工程活动(人为削坡)关系密切,其规模小,危害性较大级2处,一般级1处。

3、泥石流

境内已发现泥石流1处,位于七步镇七步村东洋溪,为小型泥石流。

发生于1999年5月大暴雨期间,过程雨量达105.8mm。

区内泥石流灾害主要发生在山坡较陡,地形坡度27°,沟谷坡降10.9%,松散堆积物厚和上部具有一定汇水面积的山坡沟谷地区,在大暴雨袭击下诱发泥石流灾害。

本次调查的泥石流目前处于基本(低易发)稳定状态,危险性较小。

泥石流在区内发生频率低,但一旦暴发危害性极大,已发生泥石流,危害程度为重大级。

4、潜在不稳定斜坡

调查发现36处,涉及全县8个乡镇,均为人类工程活动形成的高陡边坡,其中房前屋后边坡34处,公路边坡1处,矿山边坡1处。

潜在不稳定斜坡大多数坡高大于10m,(削坡)坡度大于40°,或者坡顶已出现局部裂缝,但未见明显位移或变形破坏,除一处岩质斜坡,余者均为土质斜坡。

境内36处潜在不稳定斜坡,面积最大为11400m2,为纯池镇庭洋中村占赖邦等屋后斜坡(ZNX-121),坡度29°,自然坡高34m。

最小面积450m2,为礼门乡芹源村台丘张李宝等屋后斜坡(ZNX-11),坡度60°,自然坡高20m。

36处斜坡危害性属较大级以上的34处。

该类型灾害属潜在的地质灾害隐患点,临空面高陡,在暴雨诱发下极易发生突发性滑坡、崩塌,危害性较大。

(三)地质灾害发展趋势预测

我县境内地貌类型以中、低山和丘陵为主,山高坡陡,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相对复杂,是地质灾害易发多发的地区之一。

一方面在推动我县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人们对自然环境的破坏程度也逐年加剧,城镇、公路、水利水电、民居工程建设以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等,不可避免地改造了原始的地形地貌,破坏了自然平衡,诱发了地质灾害发生。

据初步统计,近年来我县新发生的地质灾害50%以上为人为破坏自然边坡而诱发的。

加上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气象灾害呈逐年增多趋势,特别是台风强降雨又是地质灾害发生发展的直接诱发因素,使得自然因素造成的地质灾害频频发生。

另一方面已调查发现的123处地质灾害隐患点,目前处于不稳定的81处,占总灾数的65.85%,其发展趋势也处于不稳定状态,绝大多数处于蠕滑阶段或缓慢变形阶段,危险性、危害性较大。

(四)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进展

1、基础地质调查工作扎实

周宁县境内曾做过大量的区域地质、水文地质等调查工作,区内基础地质调查研究和宏观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程度较高。

2、地质灾害调查工作全面开展

早在1992年区内完成了1:

20万福安幅地质灾害调查。

在2003年6月,开展了1:

10万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并在次年5月提交了报告,查明了全县地质灾害现状,地质灾害隐患,划分地质灾害易发区,初步建立地质灾害空间数据库。

基本查明了我县地质灾害的类型、分布规律、成因、危害特征等,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奠定了基础。

3、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工作得到了加强

按照“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成立了县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和管理机构,落实了相关职责;编制了《周宁县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处置预案》和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建立了汛期值班制度、灾害速报制度、应急调查制度;实行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加强了地质灾害勘查、设计、施工的管理,提高了地质灾害勘查和治理的质量与水平。

4、群测群防工作得到初步开展

通过较广泛开展科普宣传活动,提高了广大干部群众的防灾抗灾意识;对已发现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发放地质灾害防灾明白卡,落实了监测负责人,初步建立了群测群防网络,以周宁县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负总责的领导责任制,将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任务落实到乡镇、村基层单位,明确具体监测人和监督单位责任人。

5、地质灾害防治取得了一定成效

由政府或地方出资,搬迁了部分地质灾害点的居民,治理了部分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如2005年底对狮城镇虎头垅滑坡进行初步工程治理,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五)地质灾害防治存在的主要问题

1、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任务十分繁重

据统计,全县现有的地质灾害点,因切坡建房、修路、不规范采矿等人类工程活动引发的占相当大的比例。

地质灾害防治仍处于被动应急状态。

特别是随着我县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推进,交通、水利、能源、通讯等基础设施和城镇建设的继续展开,人为引发的地质灾害有增多趋势,地质灾害防治任务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将十分艰巨。

2、地质灾害防治预警体系不够健全

我县地质灾害防治预警体系尚未建立,群测群防、群专结合的监测体系尚未健全,对地质灾害点的监测刚刚起步,群测群防监测网络虽已初步建立,但是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不强,存在麻痹、侥幸的心理。

群专结合监测体系还不健全,尚未形成较完整的地质灾害监测系统。

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尚处于基本数据库建设阶段,未建立起基于GIS的地质灾害信息系统,不能够提供动态查询,难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和提供快速决策服务。

3、地质灾害防治资金投入不足

一方面随着地质灾害防治、勘查、设计、治理工作的增加,我县现有的地质灾害防治专业技术人员数量和业务水平都难以满足新的需要。

另一方面我县地质灾害防治资金投入渠道单一,基本以各级财政为主,政府、企业、个人共同投入格局尚未形成。

地质灾害防治尚未完全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许多地质灾害隐患点得不到及时勘查与治理,已严重威胁着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4、地质灾害防治管理监督制度尚未严格执行

地质灾害防治监督管理体系还不健全,监督检查机制还不完善,管理部门在执行《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相关的规范性文件时,出现了执法不严的现象,部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流于形式。

三、《规划》的指导思想、原则及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省委、省人大会议的有关精神,认真学习贯彻《地质灾害防治条例》,按照中央关于人口资源环境的基本国策,根据《宁德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从推进我县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出发,完善地质灾害防治管理体制,以突发性地质灾害防治为重点,以群测群防为主要手段,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保障社会政治安定为主要目的,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关系,为实施“增加优势,挺进市场,开发沿边,拓展外向”经济发展战略,建设繁荣、安定、文明、开放的社会主义新周宁保驾护航。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地质灾害防治必须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

首先保证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并将地质灾害威胁的城镇、厂矿、村庄(包括分散居民点)、学校、重要工程设施等人类活动聚集地作为重点防治。

同时发动群众,加强宣传教育,使人民群众能够“知灾、识灾、报灾”,进而主动地“防灾、减灾、治灾”,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2、坚持政府负总责,部门具体负责的原则

地质灾害防治是各级政府维护社会公共安全的重要职责,是一项社会性非常强的工作,需要调动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

因此必须由县人民政府负总责,领导和组织有关责任部门采取措施,做好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

3、坚持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结合的原则

由于地质灾害在我县分布广泛,活动频繁,全面治理各种地质灾害十分困难。

因此,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必须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加强地质灾害调查和预警预报工作研究,变消极被动的应急避灾为积极主动的减灾防灾,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同时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把地质灾害防治与我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紧密结合,将防治任务纳入社会经济发展计划,统一部署,突出重点,按轻重缓急,分期、分批开展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搬迁或治理工作。

4、坚持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协调统一的原则

防治工作要同深化改革、资源开发、工程建设等相结合,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要顾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建设集约型社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做到“社会、经济、生态”三大效益相统一。

5、坚持谁引发、谁治理的原则

自然因素造成的地质灾害,国家和灾害所在地的各级人民政府,负有治理的责任;因工程建设等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治理费用,按照谁引发、谁治理的原则,由责任单位承担。

6、坚持科技创新和机制创新的原则

要应用新技术、新方法防治地质灾害,建立适合我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科技体系;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化防治系统,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防治投入力度。

(三)规划目标

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总目标:

计划至2015年,围绕我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建立起符合我县特点的地质灾害防治运行机制和地质灾害防灾预警体系;进一步提高地质灾害的调查与研究程度;严格控制人为诱发地质灾害的发生,预防和减少自然地质灾害,有计划、按步骤对地质灾害点进行治理。

将防治工作从过去分散的、被动应急的状况转变为有组织的、专门的,主动的和有预见性的工作,使我县地质灾害的发生率和危害性明显降低。

1.2006年—2010年近期目标

(1)初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依法行政的地质灾害防治监督管理体系。

(2)建立起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在重点防治区和重点地质灾害点建立群专结合的监测网络。

(3)建立一支管理机构健全、人员组织落实、反应快速的地质灾害防灾抗灾的专业队伍。

(4)建立相对完善的全县地质灾害空间数据库,向社会提供主要地质灾害信息查询。

初步建立地质灾害气象预警系统,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工作得以规范开展。

基本实现地质灾害防治信息化管理。

(5)在地质灾害调查成果的基础上,制订房前屋后滑坡、崩塌专项治理工程方案,按轻重缓急开展治理工作,并结合实施地质灾害险情严重的居民点搬迁工作,至2010年底全县需要治理或避让的地质灾害隐患点有60%得到基本治理或搬迁。

(6)建立起规范的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对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的工程建设项目,必须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

开展矿山次生地质灾害专项治理工程,使矿山次生地质灾害得到有效控制。

(7)开展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同比例尺的乡镇地质灾害分布与易发区图的编制工作,为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提供依据。

(8)新产生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及时得到治理,突发性地质灾害发生率和造成的损失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明显降低,受地质灾害威胁的人口和财产大幅度下降。

2.2011—2015年远期目标

(1)基本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依法行政的地质灾害防治制度和监督管理体系。

(2)完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群专结合的网络体系;实现地质灾害信息化管理,地质灾害气象预警系统得以完善,地质灾害预报基本准确。

(3)完成现有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治理或避让工作,对新发生的地质灾害点及时治理或避让。

(4)实现地质环境和生态环境的根本好转,使人与自然和谐,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建设集约型社会。

四、总体部署

根据我县自然地理条件和地质灾害的成灾背景条件、规划期内各地区国土开发强度等特点,并兼顾乡镇行政单元的完整性,将全县划分为中部、东南部中低山——丘陵地质灾害防治区和北部、西南部中——低山地质灾害防治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结合各区地质灾害的特点和经济发展状况有针对性地进行部署(见附图1福建省周宁县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图)。

(一)中部、东南部中低山—丘陵地质灾害防治区(Ⅰ)

本区分布于狮城、浦源、咸村、七步、玛坑、泗桥乡6个乡镇,总面积约616.1km2,占全县面积的百分比为58.84%;共102个行政村、居委会,总人口13.96万人,平均人口密度227人/km2。

多年平均降雨量1800~2100mm。

该防治区共有地质灾害点88处,占全县总灾害数的71.54%,灾点密度为0.143处/km2;其规模为中型的5处,小一型29处,小二型54处。

该分区灾害点危险性为危险的59处,次危险的27处,不危险2处。

危害性属特大级的有1处、重大级的有22处、较大级的56处、一般级的9处,危害程度在较大级以上的共79处,占该分区总灾害数的89.77%。

在防治分期方面,近期防治的灾害点有52处,占该分区灾害总数的59.09%,占全县近期防治灾害数72处的72.22%;远期防治的有36处,占该分区灾害总数的40.91%。

区内以低山、丘陵及盆地为主。

人类工程活动主要为城关集镇、水库水利、矿山、公路建设等,山区农村削坡建房现象较普遍。

境内302线交通干道,贯穿本区4个乡镇,县道、乡道四通八达。

该区地质灾害主要分布在人类工程活动较为集中的城镇山边地带、山区农村房前屋后高陡边坡地带,其次为采矿区及交通干线,受地质灾害威胁人口9284人,是我县受地质灾害威胁较严重的地区。

地质灾害的类型主要为滑坡、崩塌、泥石流。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点主要是工程建设和道路建设所引发的滑坡、崩塌、泥石流,其次农村房前屋后和矿山开发、水利建设引发的滑坡、崩塌、泥石流。

本区经济相对发达,城镇密集、人类工程活动极为活跃、国土资源开发强度较大。

地质灾害易损性较高,地质灾害防治应加强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的结合,采取“监测先行、治理为主、治避结合”的方针。

一是要加强易发区内工程建设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对工程建设可能引发的地质灾害治理列入总体设计和工程预算,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二是加强农村地质灾害防治基本知识的普及和健全群测群防网络;三是加紧治理学校、重大地质灾害点的治理、搬迁工作;四是开采矿山引发的地质灾害点进行治理或搬迁;五是对工程建设、道路建设引发地质灾害进行调查、监测和治理。

规划的近期目标应首先考虑人类工程活动多,人口密度大的地质灾害点,故在规划的近期阶段应首先着眼于各中小学校和城镇地质灾害点和重大地质灾害点的治理或搬迁工作。

对于搬迁户新址的选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