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工作汇报.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364332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9.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留守儿童工作汇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留守儿童工作汇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留守儿童工作汇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留守儿童工作汇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留守儿童工作汇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留守儿童工作汇报.docx

《留守儿童工作汇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留守儿童工作汇报.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留守儿童工作汇报.docx

留守儿童工作汇报

《留守儿童教育保护研究》工作汇报

青神县南城小学

一、引言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不断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规模的不断扩大,农村学校的学生中出现了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

由于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他们只能交由祖辈或亲戚托管。

少了父母的监护、教育与亲情交流,他们中的很多人变得孤僻、任性,学习下降,行为堪忧,甚至有的孩子还出现了一些心理问题。

这个特殊的群体就是农村留守儿童。

目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保护问题日益突出,亟待解决。

我校地处城郊结合部,全镇有5000多人常年在外打工或经商,绝大多数家长迫于无奈,不得不把子女留在家里,由临时监护人来照料。

留守学生失去了父母的直接监护与关爱,由此而产生的“空巢家庭”、隔代教育、托管教育现象相当普遍,严重影响着孩子的健康发展,在他们身上已出现了种种令人担忧的现象,并由此引发出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因此,学校对留守学生基本状况进行调查研究,探索有效的教育保护途径显得非常重要。

二、留守儿童基本情况调查

(一)调查目的与方法

为了了解农村留守学生学习、生活、思想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分析形成的原因,探索解决的措施,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为各级组织和机构为解决留守学生的实际问题提供参考,正直改变留守学生的现状,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创造有利的环境。

本次研究采取以问卷形式对留守学生、非留守学生、教师、留守学生家长进行了调查。

本次调查共发放留守学生问卷451份,收回有效问卷421份;非留守学生问卷576份,收回有效问卷576份;教师问卷35份,收回有效问卷35份;留守学生家长问卷451份,收回有效问卷413份。

(二)调查的内容及结果

本次调查内容主在涉及被调查者父母外出基本情况、对家长外出的态度、个人心理及行为情况,理想及学习态度,行为规范情况等。

1、父母外出基本情况

父母双方或单方外出打工经商的为学生总人数的47.2%,其中单方外出的为33.6%,双方均外出为13.6%。

统计数据分析显示,我校留守学生的父母在县内打工的比例为21.3%,可见留守学生的父母大部分都在外地打工或经商。

外出打工父母回家的频率分析:

外出打工学生的父母经常回家的占50.4%,一年回家3~10次的占15%;一年回家一次的占17.4%;两年以上才回家一次的占6.7%。

以上数据显示的情况来看,在外出打工父母与子女的亲子关系维系松散。

留守学生与外出父母联系情况及目的分析:

最主要的联系方式是打电话,占70%以上,与外出父母经常联系的占57.5%,偶尔(极少)联系的占19.8%,不联系的占4.3%;与外出父母联系的主要目的是想念父母,想与父母倾诉的占83.8%,叫他们给钱的仅仅占到5.3%;对在外打工的父母:

经常想念的占68.6%,偶尔想念的占25.2%,不想念的占5%。

可见,留守学生对亲情的深切渴盼。

2、子女对家长外出的认识

调查结果显示:

留守学生对父母外出打工经商所持的态度是:

愿意父母长期在外打工的占19.7%,不希望的占60.3%,“无所谓”的占19%;认为父母外出打工经商对自己健康成长有利的占26.6%,不利的占27.3%,影响不大的占45.1%;认为“与外出刚回家的父母见面交流时“感觉有点困难”的占24%,“很困难”的占6.2%,“基本没有变化的占69.1%。

可见,绝大多数留守学生对父母外出务工给家庭带来更好经济收入是能理解的,但内心并不希望父母外出打工,渴望合家团聚,渴望父母关怀与温暖。

3、留守学生心理及行为情况

留守学生遇到困难时:

找父母的占27.1%,找同学的占20.7%,找老师的占18.3%,找照顾自己的人的占22.8%,不找人的占8.8%;遇到与同学发生矛盾时常用的解决办法是:

单独较量的占18.3%,告诉老师的占56.3%,找朋友采用各种办法帮助解决的占24.7%;与同学之间的关系:

与绝大多数同学相处得很好的占59.6%,偶尔和同学吵嘴和打架的占32.3%,经常与同学吵嘴打架的占6.7%。

数据显示,留守学生对他人的信任度较低,心理闭锁较为严重,但在处理同学矛盾或其他事件时,表现出较高的独立性。

在教师问卷中,认为留守学生的心理绝大多数健全的占11.4%,绝大多数不健全的占88.6%;认为留守学生意志脆弱的占97.1%,跟其他其他学生没差别的占2.9%。

可见,由于留守学生年龄小,缺乏父母的关爱,出现了明显的心理偏差。

4、理想及学习态度情况

对未来生活有较完整目标的占54.4%,从未设想过的占27.7%,能怎样过就怎样过,不过多追求的占20.4%;认为现在读书是为了自己将来的占79.6%,为父母的占8.3%,为社会的占10.5%,读书无用的占0.2%;理想是努力学习考上大学的占77.7%,外出打工的占26.2%,在家务农的占3.6%,还没想好的占8.7%。

可见,不少留守学生有一定的学习目标与学习动力,但也有部分学生存在混的思想倾向。

学习成绩的自我认定上,对教师布置的作业完成情况:

独立认真完成的占79.3%,经常不完成的占10.2%,完不成就照抄的占9.3%;对学习有兴趣的占75.5%,没有兴趣的占2.1%,一般的占17.8%。

不少学生学习敷衍,缺乏进取精神,抗挫折的能力差。

在对教师的问卷调查中,留守学生的学习成绩:

属于中等生的占31.4%,暂后生的68.6%;留守学生学习态度:

大多数端正的占14.3%,大多数不端正的占30%;课堂表现:

差的占22.9%,时好时坏的占71.4%;课堂上表现:

一般能举手发言的占68.6%,少发言的占31.4%;作业完成情况:

一般的占68.4%,差的占31.4%。

可见,留守学生因缺乏家长的有效监护,学习自觉性差,学习习惯和成绩都较差。

5、行为规范情况

留守学生每天放学回家后的时间主要用于学习、做功课的占49.4%,做家务的占9%,有时做作业的占20%,和朋友一起玩的占21.6%。

零花钱用于购买学习用品的占70%,用于购买零食的占22.6%,进电子游戏室和网吧的占5.5%;有过旷课和夜不归宿行为的占12.1%。

以上数据显示,由于缺乏有效的监护,有很大一部分留守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高,贪图吃、喝、玩、乐。

在教师问卷调查中,对留守学生进行教育时,虚心接受的占2.9%,置若罔闻的占68.5%,表面接受、内心不服的占28.6%;留守学生在行为习惯、思想品德等方面与非留守学生相比有差距的占80%,完全不同的占20%。

数据显示,不少留守学生的逆反心理较重,沾染了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不愿通过正常的渠道和方法解决矛盾。

在此次调研中,我们还发现父母外出打工或家庭的残缺对留守学生的成长发展存在着诸多负面影响。

1、隔代监护教育引发的学习、行为规范问题

在调查中,与祖辈生活的占51.3%,留守学生存在严重的隔代教育现象。

由隔代亲人或其他的临时监护人监管,由于体力、知识等等方面的原因,临时监护人大多局限于让孩子吃饱、穿暖,满足物质、生活上的需要。

无法在精神、道德、情感上加以引导,尽到家庭教育的责任。

临时监护人出于情面等因素接受留守学生父母的委托,对待孩子的态度有的放任迁就,有的十分冷淡,有的对待孩子方法简单粗暴,采取漫骂、体罚等手段;有的临时监护人把监护责任视为受雇关系,漠视孩子思想交流的要求;有的甚至于让孩子独立生活,只是在金钱上尽量满足孩子的需要,却忽视了他们的情感需要。

以上情形的留守学生都存在家长监护不力,教育缺失,生存环境缺损等不利于他们健康成长的因素。

2、亲情缺失,心理健康状况差

父母长期外出造成的亲子分离和缺乏联系,使得亲情关系出现障碍。

幼小的子女在身心成长过程中无法得到父母亲的引导和关心,家长无法了解子女心理的变化,父母对子女的歉疚往往用物质来进行弥补。

子女的亲情缺失,导致对家长的怨恨,与家长沟通的障碍加深。

留守学生宣泄烦恼的途径比较极端,有的心理抑郁寡欢,有的内向孤僻,有的盲目寻找其他精神支柱,迷恋电子游戏、网吧等;有的转向同龄人寻找安慰,与社会上不三不四的人交往。

甚至于有的采取暴力宣泄内心的积怨。

留守学生沾染社会不良习气严重,言行出格,常有违规违纪甚至违法犯罪等行为的发生,其心理健康令人担忧。

3、生活习惯差,心里缺乏安全感

由于缺乏家长的教育和管理,一些留守学生不讲卫生,没有良好的生活习惯,一日三餐无规律,不少人不吃早饭,不洗脸、洗脚,很少洗澡,严重影响其身体的正常发育。

绝大多数留守学生是独生子女,父母不在身边,无异于失去了可靠的安全保护,多少年的亲情呵护一下子没了,他们普遍感到紧张和恐惧。

4、学习动力不足,成绩平平,自控力差

由于家庭没有称职监护人或根本没有监护人,学校、家庭缺少沟通,社会无人关注,使得留守学生有巨大的自由时间和空间,极易沾染不良习气。

学习上无人督促,拖拉懒散,缺乏学习的自觉性和刻苦钻研精神,缺乏主动性、积极性,家庭作业完成质量较差,存在学习障碍,少数有迟到、旷课、逃学行为,厌学情绪日趋严重。

5、渴望教师和同学的帮助,渴望父母的关爱。

留守学生除在情感上思念父母之外,还希望在学习上和心理上得到切实的帮助。

父母长期不在身边,临时监护人大多数为老年人,文化素质偏低,基本无能力辅导他们的学习,这时,老师和同学就成为他们最重要的求助对象。

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留守学生想念父母,盼望得到父母的关爱,老师和同学的帮助。

(三)建议与对策

1、政府和社会方面

留守儿童是当今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带来的问题,因此,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必须从法律上、制度上整体地把这些问题纳入到社会经济发展总目标中加以解决,才能够标本兼治,彻底解决留守儿童教育的问题。

(1)加快社会体制改革,逐步消除城乡差别

政府应制订和实施优惠政策和配套措施,使流入城市的农民享有与城市人口平等的权利和社会权益。

彻底打破维系多年的城乡“二元经济体制”,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乡间的有序流动。

同时,尽量让留守学生能随父母到打工城市就读,这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根本所在。

(2)加强协作,提高家长素质。

在帮助农村留守儿童的同时,对进城务工的农村家长进行引导和教育,强化农民工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讲授科学的家教方法,让农民工家长学会与孩子沟通、交流以及教育孩子的正确方式,发挥家长对孩子的独特的教育功能,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3)建立农村社区儿童教育和监护体系

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健全各自的教育功能,相互合作,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如建立留守学生托管家庭和托管中心。

组织离退休教师、青年志愿者等人员专门对留守学生进行监管,对于保护农村少年儿童健康成长,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培育他们形成健康人格,提高其综合素质,实现沟通家庭、学校与孩子们之间关系的桥梁作用。

(4)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切实有效地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与管理

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力度,并不断完善其基础设施,要尽量为双亲在外地或亲友不能有效地提供完整成长环境的农村留守儿童提供住宿便利。

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群体中成长,以对缺失的家庭教育进行补偿。

同时,学校要利用假期、或春节家长回家的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与家长交流,使学校内外对儿童的影响产生合力效应。

2、学校方面

(1)建立“亲情卡”

在“亲情卡”上注明家长和托管家庭的详细情况、联系方式以及学校教师联系方式。

“亲情卡”由学生、老师、家长、临时监护人各持一份,定期联系,确保信息畅通,使家长随时了解孩子情况的同时,也能够积极配合教师管理、教育孩子,做到防微杜渐。

(2)建立关爱帮扶“三个一”制度

一是生生互助。

给每一名留守儿童找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结对,平时他们可以一起上下学,一起参加课内外活动,周末或放假时,到对方家中做客,互相感受家庭的温馨。

二是师生结对。

每位教师落实一名留守儿童,做“爱心妈妈”,在思想、生活、学习上给予帮助。

三是落实一名社区退休教师、退休干部、村社干部与留守儿童结对,与托管监护人配合对留守儿童衣食住和周末节假日活动进行监管。

(3)开展“三找”主题实践活动

结合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在全校党员、教师中开展“三找”活动,建立一帮一机制。

一是每位教师落实“三找”对象,制定帮助的具体措施。

二是争取社会各界资助,师生捐款解决贫困生的学习、生活等费用。

教师利用中午、下午放学等休息时间,义务为他们辅导、批改家庭作业。

三是建立与留守儿童谈心制度,定期开展交心谈心活动。

(4)建立心理咨询室,铺设心理健康绿色通道

按照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积极探索利用地方课程或学校课程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引导留守学生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

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教育资源,开设知心信箱,开设心灵驿站,建立沟通心灵的绿色通道,给学生以心理咨询和辅导。

(5)、开展人文关爱活动。

让留守学生通过教师和集体的温暖弥补亲情缺失对其人格发展的消极影响。

通过定期举办书画展、演讲比赛、文艺演出、少先队主题活动、兴趣活动等,组织留守学生积极参与,使他们生活在欢乐、和睦的氛围中,找到家的感觉,增强学习、生活的信心。

(6)开展家教辅导,提高教子水平

结合家长学校辅导,对家长和委托监护人进行儿童心理学、教育学方面的讲座,利用家长熟悉的的案例进行剖析,纠正家长的教育方法,发送家教小报、家教读本、收看录像等为家长提供学习资料,开辟家教园地,向家长宣传家教知识,提高家长科学教子的水平。

(7)加强教育科研

结合学校省级远教课题《利用远程教育,对农村党员和农民进行实用技术培训服务研究》的研究,学校利用远教网络平台,为当地农民学习农业技术搞好服务工作,使他们利用学到的农业技术,既能在家乡获取较高的经济效益,又能照顾家庭,教育管理孩子,使孩子健康成长。

二、为留守儿童撑起一片绿荫

针对我校留守学生基本情况的调查结果,我们认为:

关爱留守儿童,给他们营造一个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需要从社会、家庭方面着手,更需要我们学校的共同努力。

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保护,学校作为教育机构,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为此,我们在2006年3月——2007年6月做了以下工作: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为更好地落实家庭教育指导工作,我校建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留守儿童教育保护领导小组,制定了留守儿童教育保护工作实施方案,把留守儿童的教育保护工作作为学校工作的重点。

参加各级留守儿童教育保护工作会,虚心学习,取长补短,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质量。

(二)、调查摸底,建卡立档

为全面掌握留守儿童的情况,在项目组统一指导下,开展留守儿童调查摸底工作,通过问卷形式,对留守和非留守儿童、家长、教师进行了调查,建立了留守儿童信息卡。

通过调查建卡,学校将各种调查问卷进行了汇总统计,对问答题进行归类整理,撰写了调查分析报告。

为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提供了第一手材料。

(三)、利用家长学校,培训监护人

学校利用家长学校,向家长宣传留守儿童的概念、各级政府和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及所做的工作、学校对留守儿童教育保护的主要措施,镇建立留守儿童亲情室、托管家庭、学校建立心理咨询室的目的意义和具体操作程序。

结合实际对留守儿童委托监护人就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进行了培训。

通过宣传培训,提高监护人对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认识。

(四)、落实“三找”活动,建立“一帮一”教育机制

结合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在全校党员、教师中开展“三找”活动,即为留守儿童找“家长”,为贫困学生找“亲戚”,为“问题儿童”找“良医”。

建立“一帮一”教育机制,建立了学生档案,落实帮扶对象,制定帮扶措施。

45名教师成为160留守儿童的“家长”,教师每天例用中午、下午放学等休息时间,义务为留守儿童辅导学习,并对他们日常生活自理进行指导。

开展了“手拉手献爱心”活动,结合国家“两免一补”,争取社会各界资助,解决了40余名贫困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等费用。

目前,我校留守儿童无一人因家庭贫困而失学,因缺少有效监护而无人照管,使问题学生得到了有效转化。

(五)、把留守儿童教育与学校科研相结合

在我校省级“十一.五”科研课题《农村小学远教为党员干部教育、农民技术培训服务研究》的研究中,与县、镇相关部门配合,对留守儿童家长进行科学种田、养殖、竹编等技能培训,使他们不出家门,即能有较高的经济收入,改善家庭生活,又能照顾家庭教育孩子,从而减少留守儿童。

(六)、建立竹编教育实践基地

我校市级课题《利用地方特色工艺开发校本课程》于05年4月结题,05年12月荣获眉山市人民政府第二届“教学成果奖”三等奖。

为将此课题进一步推广运用,我们在中国竹艺城的大力支持下,充分利用学校闲置的校产资源,建立竹编教育实践基地,以深化教育科研。

在研究中通过组织留守儿童参观竹艺城、参与竹编技法的学习,使他们了解竹编文化,掌握简单的竹编技法,激发对竹编艺术的兴趣,培养热爱家乡的感情,为将来弘杨竹编艺术,为家乡建设奠定基础。

(七)、建立“心语小屋”咨询室

为缓解留守儿童因感情的缺失所带来的心理问题,建立了“心语小屋”咨询室,购置了1000余元的心理学理论和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儿童读物,安装了留守儿童亲情电话,购买了孩子们喜爱的小盆景,给他们提供一个具有童趣而温馨的倾诉空间。

同时,建立了“心语信箱”,开辟了红领巾“心语”栏目,对全校学生进行心理知识讲座,为学生提供心灵交流的平台。

通过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为他们的心灵撑起一片绿荫,使他们拥有健康的心理和快乐的童年。

(八)、以活动为载体,让留守儿童感受特别的爱

1、与镇党委、政府联合举行“特别的爱给特别你”的主题活动。

2006年5月28日中小学的10多留守儿童与南城镇党委政机关干部的10名孩子在南城镇兰沟村留守儿童亲情活动室开展了“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主题活动。

县政府、县妇联、南城镇政府分别为孩子们赠送了食品大礼包和人均100元的购书、购物卷。

每一名留守儿童都结识了一位新朋友,他们互赠了小礼物,表演了节目,游览了中国竹艺城。

使留守儿童感受到了特别的关爱,度过了有意义的儿童节。

2、开展“爸爸妈妈,我想对你说”书信文化活动。

为响应团省委、省教厅、省少工委、省邮电局联合开展的第二届少年儿童书信文化活动,学校精心组织、教师认真指导学生写信,填写信封,学生一书信的方式,表达了对爸爸妈妈最真挚的情感。

同时,学校以《告家长书》的形式将此次活动的目的意义、回信、寄信的要求等随信寄给家长,求得家长理解支持,并积极参与活动,主动与孩子沟通。

此次活动搭起学生与父母沟通的桥梁。

3、开展“书送希望,情传四方”留守儿童书屋捐赠活动。

为丰富留守儿童的课余文化生活,我校少先队大队部向全体教师和少先队员发出倡议,开展“书送希望,情传四方”捐书活动

4、企业情系留守儿童。

与镇党委政府联合召开企业主会,宣传留守儿童教育保护工作,动员企业关注留守儿童,并为他们办实事。

6月1日,南城镇党委书记侯锐、镇长张仁海一行代表南城协兴纺织、久源酒业、裕华纺织、用九公司、竹艺城、无花果厂、铸造厂、康华厂等企业,亲临我校,看望、慰问了留守儿童,赠送慰问金1000多元、作业本200本,把企业的真情关怀送到了留守儿童心坎上。

四、前期工作存在问题及反思

(一)存在问题

通过一年多的努力,我们寻找到了一些留守儿童教育保护的有效措施,但同时也发现了不少问题:

1、委托监护人素质普遍较差。

留守儿童主要由祖辈监护,这些人年龄较大,只能照顾孩子其生活,无法辅导学习和针对思想问题进行教育,与学校教育无法保持一致。

2、心理辅导教师素质急需提高。

目前心理辅导教师全是教学人员兼职,未经过专业培训,对心理辅导的技能掌握太少,只能进行简单的说教。

3、留守儿童存在“5+2=0”的现象。

在学校学习的五天中,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有规律,安全有保障,但到了双休日,家庭监管不到位,经常出现许多意外伤害、打电子游戏、进网吧、夜不归宿、不完成家庭作业等现象。

由于以上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学校留守儿童教育保护工作不能与留守学生家庭进行有效对接,教育效果不够理想,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亲情需求仅靠学校的教育监护是无法满足的。

留守儿童身心健康成长,需要学校、社会、家庭三方面努力,形成合力。

尤其是学校,除了在留守儿童的学习、行为教育上下功夫外,还要给留守儿童营造富有亲情关爱的学习环境,对学生进行深入细致的心理教育,让留守儿童在学校学习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亲人般的爱,家一般的温馨。

为此,我们在下一步的工作中提出了以下一些设想:

1、提高心理辅导教师素质。

加强对心理辅导教师等相关人员的心理教育知识培训,提高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质量。

4、建立学校留守儿童活动中心。

学校在放学后继续开放阅览室、图书室、体育活动室等,为留守儿童提供健康有益的活动场所。

3、设立农村寄宿制学校。

寄宿制是目前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难题非常有效的措施,其优势在于帮助留守儿童改善生活、促进个性发展、提高学习成绩、培养良好习惯、培养道德情感和提高社交技能,是留守儿童教育和帮扶的重要途径。

农村寄宿制学校让留守儿童不在孤单中度过,让他们能够在集体生活中获得生活的乐趣,在教师的关怀中感受温暖,促进身心的和谐发展。

因此,为切实有效地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与管理,我校下一步将建立农村寄宿制学校,并不断完善其基础设施,尽量为双亲在外地或亲友不能有效地提供完整成长环境的农村留守儿童提供住宿便利。

留守儿童是教育对象的一部分,我们应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学习上,营造良好的氛围;生活上,尽力排忧解难;心理上,积极正确引导。

促使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

五、寄宿制学校:

留守儿童之家

我校自2007年9月在南门村小实施留守儿童寄宿制管理以来,初步探索出了一条“三室一卡五个一”的亲情化管理有效途径。

“三室”即留守儿童心理咨询室、亲情活动室、快乐阅读室;“一卡”即留守儿童档案卡;“五个一”即留守儿童五个培养目标。

(一)完善学校寄宿设施,营造校园文化氛围

1、加强硬件建设,完善寄宿设施

学校于2007年8月经青府字《2007》348号文件批准立项为“青神县留守儿童寄宿制试点小学“,积极筹措资金50多万元,进行校园环境建设和设备设施的添置,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学园、乐园和家园,让留守儿童既能体会到学校育人氛围,同时还能感受到家的温暖。

学校一方面进行校园环境整治。

学校充分利用好闲置校产,选择位于城乡结合部的南门村小原校舍进行危房改造,改造校舍900㎡,其中教室8间,教室里地砖、墙砖、屋顶、门窗等焕然一新,并配备崭新的课桌200多套,电脑15台,电视8台等现代化的教育设施,可供学前班和一至六年级7个班级近300人教学所用。

同时硬化内操场,平整外操场,硬化道路、修建围墙及绿化美化校园,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

另一方面配套寄宿学生住宿设施,修建学校伙食团、男、女宿舍各一间、洗澡间,并配备有二十多张床铺及床上用品,保障留守儿童住宿、生活和浣洗需要。

2、建设校园文化,营造育人氛围

为让寄宿学生能享受到家的温暖,在校寄宿生活丰富多彩,学校还配备有寄宿学生活动设备设施,主要包括心理辅导室、亲情活动室、电视播放室、阅览室、网络教室及室外运动器材,保障寄宿学生课余活动的需要。

同时,我校三位美术教师的多幅书画作品经过装裱,装饰在校园墙上,尽现我校独有的文化特色。

经过改造后的南门小学,青砖碧瓦、古典幽雅、环境优美、精巧别致,校园文化浓郁,这座庭院式的校园令人耳目一新。

(二)加强宣传动员,让寄宿制管理成为家长放心之所选

孩子健康成长是家长的愿望,外出务工也是家长生活所需,这是农村外出务工家长的两难。

寄宿制管理无疑是外出务工家长的最好选择。

但习惯于由祖辈监管或朋友家寄养的思维,面对寄宿制管理时,家长们又显得有点徬徨,其症结在于不了解寄宿制管理的优越性,从而产生对寄宿制管理的不信任。

为此学校在前期摸底调查前提下进行了大量的宣传动员工作。

通过学校发放宣传资料,逐户动员和让家长参观学校,家长了解了寄宿制管理的优越性,获得了一致认可,纷纷来校或电话咨询了解。

我校仅在南城镇范围内招生,开学初,南门小学招生168人,其中留守儿童72人,寄宿学生11人。

在寄宿学生中:

双亲外出的5人,无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