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泾阳县口镇淳化县花园口地质观测路线.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362509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07.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章泾阳县口镇淳化县花园口地质观测路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第一章泾阳县口镇淳化县花园口地质观测路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第一章泾阳县口镇淳化县花园口地质观测路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第一章泾阳县口镇淳化县花园口地质观测路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第一章泾阳县口镇淳化县花园口地质观测路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一章泾阳县口镇淳化县花园口地质观测路线.docx

《第一章泾阳县口镇淳化县花园口地质观测路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章泾阳县口镇淳化县花园口地质观测路线.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一章泾阳县口镇淳化县花园口地质观测路线.docx

第一章泾阳县口镇淳化县花园口地质观测路线

第一章泾阳县口镇—淳化县花园口地质观测路线

一、  地质概况

口镇位于泾阳西北方向23km处,距西安90km,有简易公路相通,交通较为方便(见图1-1)。

口镇—花园口一带地势北高南低,北部由基岩山脉及黄土塬、峁组成,山脉走向近东西。

南部口镇以南被巨厚的第四系黄土覆盖。

这里平均气温13.1℃(最高气温41.4℃,最低气温–20.8℃),年降雨量550mm,多集中在7―9月份。

口镇周围一带以产小麦、玉米及经济作物棉花、大蒜为主;目前,该区农民养有大量奶羊,以卖鲜羊奶为主要经济收入。

工业以采铝土矿、烧石灰以及制造水泥等为主。

口镇地处陕甘宁盆地的南缘,位于鄂尔多斯地块与渭河地堑之间。

陕甘宁盆地是印支期形成的内陆坳陷盆地。

渭河地堑形成于早第三纪。

从口镇沿冶峪河谷向北溯源而上,依次出现奥陶系海相碳酸盐岩,石炭系海陆交互相砂岩、泥岩夹透镜状灰岩及薄煤层,二叠系和三叠系陆相碎屑岩偶夹海泛层泥岩、泥灰岩。

出露的主要地层如下:

1.下奥陶统

深灰色(局部紫红色,特别是与上覆地层接触带)钙质白云岩,与上石炭统断层接触。

2.上石炭统太原组

杂色泥岩,底部为褐铁矿、铝土矿层,局部有硅质岩和煤层,泥岩中含有大量植物化石。

3.下二叠统

山西组:

灰白色、青灰色含砾石英砂岩为主夹深灰色泥岩。

下石盒子组:

下部以杂色泥岩为主,局部为灰色长石石英砂岩;上部为杂色泥岩夹菱铁矿结核;底部为含砾长石石英砂岩。

4.上二叠统

上石盒子组:

下部为杂色泥岩夹砂岩;底部为黄色长石石英砂岩;上部为杂色泥岩夹菱铁矿结核;顶部为长石石英砂岩。

石千峰组:

淡黄、青灰色厚层长石石英砂岩夹紫红色泥岩,偶夹浅灰色泥质灰岩。

5.下、中三叠统

为一套灰绿色中厚层砂岩夹粉砂岩、泥岩。

在构造方面,因口镇一带位于地壳活动区边缘,褶皱、断裂明显受秦岭纬向构造控制。

断裂多沿东西或北东向延伸。

褶皱的轴向与断层的走向基本吻合,在区域上构成一个强烈的挤压带,称为韩城西山—耀县—崛山强烈褶皱断裂带。

带上褶皱、断裂均很发育,褶皱紧闭,地层时有倒转,小褶皱类型多样,造型十分生动美观。

冶峪河口正断层规模宏大,断层面清晰平整,如同板上作画。

这些构造现象,充分表现了地壳活动带周边区域的构造特点。

寒武纪、奥陶纪时期海侵泛及整个渭北,主要为一套白云质碳酸盐岩沉积,后因加里东运动的影响,地壳抬升,造成中奥陶统至下石炭统的普遍缺失。

晚石炭世开始,海水时进时退,沉积了一套以石英砂岩为主体底部为铝土质页岩及褐铁矿、夹有泥岩煤线以及薄层灰岩的海陆交互相地层。

二叠纪初期本区主要为滨海环境,沉积了成熟度很高的石英砂岩。

此后基本脱离海洋环境,形成近海湖泊沼泽,沉积了一套含煤碎屑岩系,有人称为渭北黑腰带。

晚二叠世以后此地转为较干旱环境,接收了一套上二叠统—下三叠统以碎屑岩为主体的河、湖相沉积,局部含有植物化石,不再含有煤层。

但这套沉积据近年来的研究夹有多层海泛层位,有的地点夹有碎屑灰岩、泥灰岩等海相沉积。

从沉积物由下而上,由青灰―淡黄且向杂色紫红色转变来看,反映了沉积环境渐向炎热气候转化。

二、剖面列述

在口镇—花园口,沿冶峪河河谷,奥陶纪、石炭纪—三叠纪地层断续出露。

由于一系列褶皱和断层的影响,岩层倾角不一,大致向北倾斜,同时使得出露的地层有许多重复。

经几条实测剖面的拼接现把此地C—P系列述如下(见图1-2)。

此地奥陶纪地层由于靠近山前断裂,断层、褶皱等影响较大,层序复杂。

三叠纪地层由于覆盖以及断层等的破坏出露不好。

上上覆地层:

下三叠统纸坊组(T1z):

紫红色砾岩,紫红色岩屑中粗粒长石石英砂岩。

-------------平行不整合-----------------

上二叠统石千峰组(P2sq):

出露厚度为22.2m。

97.紫红色粉砂质泥岩夹泥灰岩;6.0m

96.浅灰色中薄层状泥灰岩,灰绿色粉砂质泥岩;3.2m

95.紫红色粉砂质泥岩与灰色中薄层状细砂岩互层,夹紫红色薄层状泥灰岩;6.0m

94.紫红色泥岩;2.0m

93.灰白色泥质灰岩;0.8m

92.绿灰色、紫红色中厚层状细砂岩与粉砂质泥岩互层,偶夹黄灰色中粗粒长石砂岩。

4.2m

             -----------------------------整合--------------------------

上二叠统上石盒子组(P2s):

总厚度为179.2m。

91.浅绿灰色中厚层状中细粒砂岩夹浅绿灰色粉砂岩薄层,粉砂岩薄层表面具有大量白云母,砂岩中见有水平虫管,具有单向斜层理;3.5m

90.绿灰色泥质粉砂岩;3.0m

89.黄绿灰色中细粒砂岩,夹绿灰色粉砂质泥岩,砂岩中具有“硅化木”和波痕;4.0m

88.黄灰色中薄层状长石砂岩;8.0m

87.黄灰色中厚层状含长石石英砂岩,具有大型斜层理;6.0m

86.黄灰色中薄层状长石石英砂岩,斜层理发育;3.0m

85.绿灰色中厚层状中细粒长石砂岩夹灰绿—灰黑色粉砂质泥岩,泥岩中含有大量植物化石:

Gigantonoclea;Alethopterissp;Lobatannularia;Cordaitessp.;slerophyllitescf.longifolias;Annulariacf.(?

)       papilioformis;Sphenopteris;8.0m

84.紫红色粉砂质泥岩,见有白云母,在横向上可相变为绿灰色粉砂质泥岩;2.0m

83.灰绿色中薄层状中细粒砂岩,夹薄层状泥质粉砂岩;3.0m

82.紫红色粉砂质泥岩,顶部具有5~10cm灰绿色泥岩;3.0m

81.灰绿色中薄层状中细粒砂岩,夹薄层状泥质粉砂岩;1.5m

80.紫红色粉砂质泥岩,顶部具灰绿色泥岩;1.5m

79.浅绿灰色中厚层状中粗粒长石石英砂岩夹中薄层状中粗粒石英长石砂岩,具有鱼骨状双向斜层理,可见“硅化木”;4.0m

78.青灰色中薄层状细砂岩与中薄层粉砂质泥岩互层;1.2m

77.黄灰色中薄层状钙质砂岩夹灰色薄层状粉砂质泥岩,泥岩中有水平沙纹层理,具有小型

斜层理;6.0m

76.紫红色泥岩,层理发育;2.5m

75.灰绿色中层状细砂岩夹灰绿色粉砂质泥岩;4.0m

74.紫红色泥岩,上、下具有黄绿色条带;4.0m

73.灰黄色薄层状细砂岩夹黄绿色粉砂质泥岩,具有植物碎片,具有大型斜层理,砂岩中具有大量白云母和泥砾; 2.0m

72.黄灰色中细粒长石砂岩与灰绿色粉砂岩互层,薄层状构造;4.0m

71.绿灰色中层状细砂岩,岩石中具有泥砾,裂隙或岩层表面具有假化石(铁锰质薄膜);7.0m

70.紫红色泥质粉砂岩夹灰绿色粉砂质泥岩,有大型斜层理;3.0m

69.中薄层青灰色细砂岩,含白云母,岩层表面具有大量白云母;2.5m

68.黄灰色中厚层状中粗粒长石砂岩;2.5m

67.中薄层青灰色细砂岩,含白云母,岩层表面具有大量白云母;大型斜层理;1.5m

66.绿灰色泥岩;0.3m

65.紫红色粉砂岩;1.5m

64.绿灰色中厚层状细粒长石砂岩,具有斜层理;6.0m

63.紫色泥岩;2.5m

62.黄灰色长石砂岩;20.0m

61.黄灰色泥质粉砂岩夹细砂岩薄层;4.5m

60.黄绿色厚层中粗粒长石砂岩;1.0m

59.黄绿色中薄层长石砂岩与灰绿色、紫红色泥岩互层;4.0m

58.灰绿色中细粒长石砂岩;1.5m

57.浅灰色泥岩;3.0m

56.灰绿色中细粒砂岩;1.5m

55.紫红色粉砂质泥岩夹灰绿色粉砂质泥岩互层;4.0m

54.灰绿色钙质泥岩。

0.2m

53.黑灰色中厚层钙质泥岩;2.0m

52.灰色中厚层状粉砂质泥岩;3.0m

51.黄灰色中薄层状中粗粒长石砂岩,有粉砂岩互层;6.0m

50.黄灰色中厚层中粗粒长石砂岩,具有斜层理;6.0m

49.紫红色泥岩夹黄灰色中细粒长石砂岩;10.0m

48.黄灰色长石砂岩,中厚层状,自上粒度变细;3.0m

47.浅灰色—暗灰色粉砂质泥岩;2.0m

46.暗紫红色—紫灰色粉砂质泥岩夹中粒长石石英砂岩;2.5m

45.黄灰色中厚层状中粗粒石英长石砂岩,有铁质结核,具有条带状分布的砾石。

4.0m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整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二叠统下石盒子组(P1x):

总厚度106.0m。

44.黄绿色风化面,灰绿色粉砂质泥岩夹紫红色粉砂质泥岩;3.0m

43.中层状黄灰色中粗粒长石砂岩夹粉砂岩薄层;10.0m

42.黄灰色、紫红色粉砂质泥岩夹中薄层状中细粒长石砂岩;4.0m

41.黄灰色中厚层状中粗粒长石砂岩;1.2m

40.黄绿色、紫红色粉砂质泥岩;4.0m

39.黄灰色中层状长石砂岩夹黄绿色、紫红色粉砂质泥岩;2.0m

38.黄灰色—绿灰色中层状中粗粒长石砂岩,含有砂岩同生砾石,斜层理发育;12.0m

37.土黄色粉砂质泥岩;0.7m

36.黄灰色薄层中细粒砂岩夹紫红色、灰绿色、砂质泥岩;5.0m

35.黄灰色薄层中细粒砂岩夹紫红色,灰绿色粉砂质泥岩;3.0m

34.黄灰色中层中粗粒长石砂岩夹薄层粉砂岩;2.5m

33.紫红色粉砂质泥岩夹粉砂岩;1.0m

32.暗紫色厚层中粒长石砂岩,含泥砾;1.5m

31.紫红色—灰绿色粉砂质泥岩夹砂岩及少量薄层状鲕状灰岩;3.0m

30.暗紫色中厚层细砂岩;1.2m

29.暗紫红色中厚层泥岩;0.8m

28.暗紫色中粗粒长石砂岩与紫红色粉砂质泥岩互层;2.5m

27.青灰色粉砂质泥岩;1.0m

26.黄灰色厚层状中粗粒长石砂岩;2.0m

25.黄灰色中薄层中细粒长石砂岩夹粉砂岩,层面具有大量白云母片;3.0m

24.黄灰色中层状中粗粒石英长石砂岩,与褐灰色中厚层状含砾粗砂岩,具有双向斜层理;7.0m

23.褐黄色含砾粗砂岩,中厚层状,有斜层理;1.2m

22.灰紫色中薄层状中粗粒含长石石英砂岩,分选、磨圆较好,硅质胶结;2.5m

21.灰绿色粉砂质泥岩与浅灰色细砂岩互层夹褐灰色中粒砂岩及紫红色泥岩层;3.0m

20.浅灰—紫红色、杂色粉砂质泥岩,中厚层状,粉砂泥质胶结,含钙质较高,易破碎;4.5m

19.暗紫色中厚层粗粒石英长石砂岩;0.8m

18.灰色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夹细砂岩,粉砂泥质胶结;4.5m

17.暗紫色中厚层状粗粒石英长石砂岩,分选、磨圆差,含较多铁质结核;6.0m

16.灰绿-紫红色粉砂质泥岩与紫灰色中粗粒长石石英砂岩互层;1.2m

15.浅绿灰色中厚层状粗粒长石石英砂岩,分选、磨圆较好,含有少量砾石;2.2m

14.绿灰色中细粒中薄层状长石砂岩,含有铁质结核;1.5m

13.浅灰色中细粒长石石英砂岩,风化面粗糙;3.2m

12.灰白色风化面,灰色长石石英砂岩,中厚层状中粗粒结构。

5.0m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整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二叠统山西组(P1s):

总厚度6.9m。

11.青灰色厚层状中细粒石英砂岩,分选、磨圆好,见有单向交错层理;2.5m

10.黑灰色粉砂质页岩,整体成透镜状,最厚处20cm,页理发育;0.2m

9.灰白色中厚层状含砾粗粒石英砂岩,可见有粉砂或泥质的同生角砾。

4.2m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整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石炭统太原组(C2t):

总厚度4.5m。

   本组在口镇地区成透镜体产出,所以在许多地点下奥陶统马家沟组(O1m)的淡紫红色白云质灰岩与二叠系山西组的含砾石英砂岩直接呈平行不整合接触。

8.灰白色中薄层状中细粒石英砂岩,见有波痕;1.0m

7.青灰色透镜状细晶灰岩;0—0.3m

6.灰白色中粒石英砂岩,分选、磨圆好;0.2—1.0m

5.深灰色碳质粉砂质泥岩、页岩,夹深灰色细粒长石砂岩,此层成透镜体产出。

在深灰色碳质页岩中见有Neuropterissp.等植物化石;0—1.0m

4.土黄色中层状中粒长石砂岩,分选、磨圆较好;0.2m

3.黑灰色中薄层状灰岩,岩石致密,比较坚硬;0.6m

2.青灰色泥岩,块状构造,岩石致密,较破碎,局部有铁染发红现象;0.3m

1.褐红色—灰褐色褐铁矿层,岩石比重大,主要矿物为褐铁矿和赤铁矿,层理不明显,此层出露于响龙潭边的溶洞底部,下部被覆盖出露不全。

>0.8m

从响龙潭向南50m,在冶峪河边可见到下奥陶统马家沟组(O1m)的淡紫红色白云质灰岩与石炭系太原组的接触关系,在这里此层成断续的褐铁矿小透镜体产出,透镜体大小一般为10—30cm。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平行不整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伏地层:

下奥陶统马家沟组(O1m):

淡紫红色白云质灰岩。

三、野外地质教学点观测描述内容

(一)       圣人桥北侧断层和牵引褶皱及上二叠统石千峰组(P2sq)与下三叠统纸坊组(T1z)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观测描述点

本观测描述点有如下具体教学内容:

1、如果是每次实习的第一个教学点需要教授罗盘的使用方法,包括各种地质面产状的测量方法、方位角和坡度角的测量方法。

具体的做法是找一岩层倾角中等,出露较好的地段,教

授学生用罗盘测量层面的产状。

同时教授学生利用罗盘测量周围山头的方位角和坡度角。

然后学生自己练习。

2、断层的识别:

在冶峪河的东岸可以见到一条产状为150°∠50°的断层,此断层可见到如下存在证据:

①直接可见断层面;②断层两侧岩层明显错开,上、下盘岩性差别较大,所以断距可能较大,至少在数十米以上;③断层发育在上二叠统石千峰组(P2sq)内;④断层两侧的岩层有牵引现象,特别是在断层的下盘形成牵引褶皱(是几个连续的小型褶皱);⑤在断层面附近可以见到岩层破碎强烈,并有透镜体、断层泥等产出;⑥根据牵引褶皱判断此断层上盘上升,下盘下降;⑦根据断层产状和两盘运动方向以及出露的断层泥、透镜体等判断此断层是一压性逆断层。

3、牵引褶皱的识别:

在断层的下盘(北盘),有连续的牵引褶皱出现,形成连续的两个背斜和两个向斜,其中最南部的一个牵引向斜是一个倒转褶皱(图版Ⅱ—1)。

因为此段地层破碎强烈,次级的错动很多,所以此褶皱识别的关键是选择好标志层,根据标志层的弯曲形态判断褶皱的存在。

4、石千峰组(P2sq)与下三叠统纸坊组(T1+2z)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的观测描述:

在断层的北侧可以见到上二叠统石千峰组(P2sq)与下三叠统纸坊组(T1+2z)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

不整合面清晰可见,上、下地层出露较好,由于出露于倒转褶皱的一翼,所以地层是倒转的,不整合面之上为石千峰组(P2sq)的紫红色泥岩,紫红色厚层状细砂岩,夹灰白色泥灰岩。

靠近不整合面为紫红色泥岩。

不整合面之下为下三叠统纸坊组(T1+2z)紫红色砾岩(图版Ⅱ—3),紫红色中薄层中粒长石砂岩,紫红色泥岩。

靠近不整合面为紫红色砾岩。

此砾岩中的砾石成分主要是不整合面之下石千峰组(P2sq)的紫红色泥岩,分选、磨圆比较差,最大可达近10cm,一般次棱角状。

离开不整合面砾径迅速变小,在1m以内过渡为紫红色中薄层中粒长石砂岩。

所以此砾岩为底砾岩。

 

5、绘制圣人桥北断层和牵引褶皱素描图:

要求笔记本作图页上图名、比例尺、剖面方位、主要地名、各种产状要素、图例齐全。

记录页上应有必要的记录和描述内容。

可参考(图1-3,图版Ⅱ—1)。

(二)圣人桥北第四系更新统与上二叠统石千峰组间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观测描述点       

图1-4圣人桥北第四系更新统(Qp)与上二叠统石千峰组(P2sq)间的角度不整合素描图

1-泥灰岩;2-泥岩;3-砂岩;4-细砂及粉砂岩;5长石砂岩;6-地层代号;7-更新统砂砾石堆积.

  此观测描述点主要有下列教学内容:

1、上二叠统石千峰组(P2sq)岩性及产状特征的观测描述。

此地石千峰组(P2sq)的岩性主要为淡黄、青灰色厚层长石石英砂岩夹紫红色泥岩,偶夹浅灰色泥质灰岩。

产状大致倾向南,倾角约40°—60°之间。

2、第四系更新统(Qp)岩性及产状特征的观测描述。

此地更新统(Qp)为河流—山麓洪积相的砂砾石堆积。

砾石分选、磨圆一般,多数次圆状,到次棱角状,大小一般1cm-5cm,最大可达数十厘米。

岩石基本没有胶结,比较疏松。

产状基本水平,微向山外倾斜。

3、根据两套地层之间有比较长时期的缺失,两套地层产状不同,而两套地层间结合面的产状与较新地层第四系更新统(Qp)产状整体上一致,但局部起伏不平。

所以它们之间应为角度不整合接触。

4、绘制圣人桥北第四系更新统(Qp)与上二叠统石千峰组(P2sq)角度不整合素描图:

要求笔记本作图页上图名、比例尺、剖面方位、主要地名、各种产状要素、图例齐全。

记录页上应有必要的记录和描述内容。

可参考(图1-4)。

(三)赛古桥—圣人桥北上二叠统上石盒子组(P2s)上部—石千峰组(P2sq)地质路线观测与描述。

此观测描述路线主要有下列教学内容:

以踏勘的方式观测描述赛古桥—圣人桥北上二叠统上石盒子组(P2s)上部—石千峰组(P2sq)地质路线,要求学生具体完成下列教学内容:

1、作信手剖面图一条,要求按照实际观测内容绘制图件,按照一般常用的图例标绘岩性、地层、断层等各种地质面产状,岩矿、化学分析等采样地点,各种沉积构造和化石及微体化石样品采集点等也必须正确标定。

除上述内容外,图名、比例尺、剖面方位、图例等图件要素应该齐全。

在笔记本记录页上对岩性各种构造等作必要的记录描述。

此段地层根据岩性可以划分为12个小层,下部8小层以黄灰色长石砂岩、长石石英砂岩为主,夹有页岩,见有波痕(图版Ⅰ—1、2),鱼骨状双向交错层理等沉积构造。

见有硅化木化石,归属于上二叠统上石盒子组(P2s);上部4小层以紫红色、黄灰色泥岩,紫红色、黄灰色粉砂岩为主,夹有灰白色泥质灰岩和灰绿色泥岩、页岩。

归属于上二叠统石千峰组(P2sq)。

具体的分层和岩性特征可参考前面地质剖面列述一节。

信手剖面内容及格式可参考图1-5。

2、描述常见的几种沉积岩石,对描述的岩石采集手标本,要求为3×6×9或2×4×6,对于碎屑岩的描述应包括下列几个方面的内容:

岩石的颜色,层理及其它的构造,岩石的粒度及其他的结构,分选及磨圆情况,胶结物成分及胶结类型,杂基成分及特征和支撑类型;颗粒

主要成分、次要成分以及各自的百分含量,是否有定向排列;在地层中的产出状态等。

对于碎屑岩的命名一般为:

颜色(基本颜色在后次要颜色在前)+构造(成层性)+结构(粒度)+次要成分+主要成分+岩石基本名称。

如:

浅灰色中厚层状中粒长石石英砂岩。

对于岩石的描述和定名可参考下面的例子:

浅绿灰色中厚层状中粗粒含黑云母长石砂岩:

浅绿灰色,中厚层状,层厚一般10-50cm左右。

岩石中见有双向交错层理(图版Ⅱ—7、8),其产状分别为165°∠26°和350°∠10°(对于斜层理的产状应尽量多测量,以便利用统计结果判断古水流方向)。

中粗粒砂状结构,颗粒粒径一般在0.5mm-1.5mm左右。

分选、磨圆一般,颗粒多数次棱角状到次圆状。

泥质、钙质胶结,一般颗粒支撑,接触式胶结。

杂基含量10%~15%。

颗粒中长石含量45~60%,,石英35~40%,黑云母5%左右。

岩石发绿的原因可能是胶结物中有次生绿泥石的缘故。

手标本编号Ⅰb-1。

3、波痕、层理等沉积构造的观测描述:

对于波痕的观测描述应包括波长和波高的测量,波痕两侧的对称性如何?

波脊的走向,是否弯曲分叉?

沿走向的连续性如何?

应测量波痕所在岩层的产状以及波脊的走向,如果为非对称波痕还应分别测量和标定波脊两侧的产状。

对于层理的观测描述应包括层理的类型(水平层理、单向交错层理、双向交错层理、大型板状交错层理、槽状交错层理、楔状交错层理、平行层理、波状层理、脉状层理、粒序层理等)。

细层的特点,层系及层系组的厚度及特征等。

还应尽量多的测量同一层中不同位置斜层理细层的产状以及斜层理所在岩层层面的产状。

槽状层理的走向以及层理所在岩层层面的产状。

粒序层理的变化特点等。

4、硅化木的观测与描述(图版Ⅱ—4):

包括硅化木化石产出的密度,产出状态、规模,是否定向?

化石本身的具体特征如是否致密,年轮等细微构造的保存是否清晰,其成分是否含有铁质等其他杂质。

分析硅化木形成的条件。

硅化木所在岩层的特征,包括岩性、颜色、结构构造等。

采集必要的手标本和化学分析样品。

注意采集是否有共生的其它植物或动物化石,必要时应采集孢粉分析样品。

(四)圣人桥南300m正断层观测描述点。

圣人桥南约300m处,冶峪河北岸有两条小规模的正断层发育在上二叠统上石盒子组(P2s)砂岩中。

断盘、断层面及断层角砾岩等断层要素出露清晰。

岩层错开非常明显。

断层性质极易判定。

其断层证据有:

①直接可见断层面;②可见岩层被错开的标志,根据这个标志判断,此断层断距大约1.5m;③可见断层角砾岩在南侧断层的下盘沿断层面呈条带状分布;④断层产状大致倾向北,倾角中等(340°∠25°-30°);⑤根据断层面产状以及两盘运动方向和产出的断层角砾岩判断,此断层是一组小型张性正断层。

 

 此观测描述点要求学生自己寻找断层证据,总结断层特征,分析断层性质,并作断层素描图,最后教师总结。

素描图要求可参考图1-6。

(五)老赛古桥南侧桥头植物化石采集点。

 

(七)响洛潭上石炭统太原组岩性以及响洛潭形成原因观测描述点。

在水利工程“东风渡”下,冶峪河谷中有一个水潭,叫做响洛潭,此潭北侧是一高度约

 8m的陡崖,冶峪河从此陡崖跌下形成瀑布。

在陡崖的底部由于长年跌水的冲刷形成一个洞穴。

在洞穴中出露有上石炭统太原组(C2t)海陆交互相的地层(图1-9,图版Ⅱ-5)。

其主要岩性为:

青灰色泥岩,深灰色碳质粉砂质泥岩、页岩,灰白色中薄层状中细粒石英砂岩,黑灰色中薄层状灰岩,夹土黄色中层状中粒长石砂岩及青灰色透镜状细晶灰岩。

底部褐红色—灰褐色褐铁矿层及铝土质页岩层。

在深灰色碳质页岩中见有Neuropterissp.等植物化石。

其上整合覆盖的是下二叠统山西组(P1s)灰白色厚层状中细粒石英砂岩。

与下伏地层的接触关系在洞中未见,但从响龙潭向南50m,在冶峪河边可见到下奥陶统马家沟组(O1m)的淡紫红色白云质灰岩与石炭纪太原组的接触关系,在这里此组底部的褐铁矿层成小透镜体产出,透镜体大小一般为10—30cm,其上直接覆以下二叠统山西组灰白色厚层状中细粒石英砂岩。

所以本组在口镇地区成大透镜体产出,在许多地点下奥陶统马家沟组(O1m)的淡紫红色白云质灰岩与二叠系山西组的含砾石英砂岩直接呈平行不整合接触。

整个剖面可分8层,具体的分层和岩性特征可见前面剖面列述一节。

响洛潭及其北侧瀑布的成因是由于岩石的差异风化造成的,也就是岩石抵抗流水侵蚀的能力不同引起的。

瀑布顶部出露的下二叠统山西组(P1s)是比较坚硬的石英砂岩,抵抗流水侵蚀的能力极强,且产状水平。

底部出露的上石炭统太原组(C2t)是海陆交互相地层。

其主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