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的折射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362415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9.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光的折射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光的折射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光的折射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光的折射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光的折射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光的折射教学设计.docx

《光的折射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光的折射教学设计.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光的折射教学设计.docx

光的折射教学设计

(光的折射)教学设计

(一)教材:

物理通报编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试验本第一册

(二)教学目:

(1)使学生认识折射现象,掌握折射规律.

(2)使学生能作简单折射光路图.

应达到目标:

①能说明什么是折射现象;②掌握折射时规律;③能作出简单折射光路图;④知道光发生折射条件(斜射入两种媒质界面上,从一种媒质进入另一种媒质)

(3)课型:

规律课.

重点:

光折射规律.

教具:

演示仪器:

烧杯,水,筷子,方形玻璃水槽,白色刻度盘,光源.

(注意:

本课中实验需要在暗室进行.)

(4)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1)光在反射中有什么规律?

(2)什么叫做光路可逆性?

2•引入新课:

(1)演示:

①将一支筷子斜插入烧杯水中,看到:

筷子好像在水面处折了向上弯.

2再透过玻璃砖看一支粉笔时看到什么现象:

一部分同学看到粉笔位置好像错位了,由于位置关系,还有部分同学看到没错位.

3教师:

筷子并没折,粉笔也没有错位,为什么会有这样错觉呢?

为了更好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先来研究光折射情况.引出课题一一光折射规律.

3.授新课:

(1)演示:

在玻璃水槽内固定白色刻度盘,使水槽内水面位于刻度盘一半处,让

一束光线沿着刻度盘面斜射入盘中心0处水面上.(为清楚看到刻度盘上刻度及光线,

可在水中滴几滴红墨水.)

(2)问:

哪位同学来指明哪一束光线是反射光线?

其特点是什么?

(提示:

其特点是在0处又被反射回到空气中).

问:

进入水中那束光线与入射光线是否在同一条直线上?

在什么地方开始偏折?

学生回答后引出板书:

1.光折射:

光从一种媒质斜射入另一种媒质时,在两种媒质界面处发生偏折现象叫光折射.

强调定义中“斜”、“入”、“另一种媒质”及“界面”几字函意.

(3)①让学生画出实验图形,并指定一位同学将图形画在黑板上.

2教师介绍图中各部分名称,其中进入水中光线叫折射光线,折射光线与法线夹角叫折射角.由实验可知反射现象和折射现象可同时发生.反射定律中说明了反射现象中

规律,那么折射现象中有什么规律呢?

下边我们来做实验,观察发现其中规律.

(4)演示:

1入射光线斜射入中心0处水面上但射线不沿盘面进行.观察:

折射光线在哪儿.

2再将入射光线沿盘面斜射到盘中心0处水面上,并改变入射角大小.观察:

折射

光线相对于入射光线和法线所在位置,及折射角大小变化.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归纳得出:

(板书)

2.①折射光线在入射光线和法线所确定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5)教师:

在实验中可以看到:

当入射角改变时,折射角也随之改变,但总是小于入射角,那么,能否得出结论:

折射角总是小于入射角呢?

问:

(对照板图)若改CO为入射光线时,它在空气中折射光线会在哪儿呢?

(根据光路可逆性可知:

其折射光线会沿着原来入射光线路径射出,即:

OA

(如有条件在此可演示光从水斜射入空)

(只有在空气斜射入水或其它媒质中时,

问:

此时,折射角还小于入射角吗?

(否)气时实验,以证实:

折射角不是总小于入射角.

问:

在什么情况下折射角才小于入射角呢?

折射角才小于入射角).(完善板书)

②光从真空(或空气)斜射入水或其它媒质时,折射光线靠近法线,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教师:

综合以上两条即为折射规律.

(6)问:

为什么要斜射入水或其它媒质中呢?

(强调“斜”字)看以下实验.演示;让入射光线垂直(沿法线)射入水中.

问:

入射角等于多少?

(0°),反射角等于多少?

(0°),折射角等于多少?

(0°).反射光线在哪?

(按原路返回),折射光线在哪?

(传播方向不变)说明这是反射和折射中一种特殊情况.(板书)

注意:

当入射光线垂直射入另一种媒质中时,其传播方向不改变.

教师:

到现在,我们就不难理解在看玻璃砖后面粉笔时,为什么会有两种不同结论了,而这两种结论都是正确,只是观察这一现象时所在位置不同•当粉笔把反射出光垂直射入玻璃砖里时,在玻璃砖内仍按原来传播方向射至玻璃与空气界面上,因还是垂直

入射,所以其传播方向仍不改变,如图•若观察者恰在这一光束路径上,逆着其传播方向看去,贝怀会感觉到粉笔错位了.那么如何解释“错位”感觉呢?

请同学们课下讨论研究.

4•课堂学习:

(1)P19练习一,1、2题并订正答案

(2)就书中“想一想”,让全班学生画出光路图,并令一学生画在黑板上•全班订正.

5•总结新课:

学生自己总结,教师订正,同时强调:

折射现象与反射现象中区别;可以把折射规律中第二条内容缩写成“光疏密,折近法”说明其函意.

6.布置作业;

(1)阅读课文.

(2)总结反射现象与折射现象中相同点和不同点.

(3)P20第3题做实验,并回答问题,写在作业本上.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掌握电压表使用•

2、理解串联电路、并联电路电压关系•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实验能力•情感目标:

培养认真细致实验作风,实事求是科学态度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从知识上看,这是一节探索性实验课,是电压、电压表知识综合应用•通过该节课

实验活动,进一步熟练掌握电压表使用,对串联电路、并联电路有进一步认识,通过实验探究活动,发现串联电路、并联电路电压关系•通过本节实验活动,达到培养学生探

究意识、提高研究能力目•

从技能上看,本实验要求学生独立地识别电路和组成电路,选择量程,进行接线操作,读取数据,完成正确使用电压表各种技能训练•这些技能训练,是初中电学实验共

有,它是电学实验基础•

从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和优良习惯来看,本实验是学生做第二个实验,对实验数据采

取实事求是态度,不草率,不弄虚作假;电路接线完毕,闭合开关之前,需要检查一遍电路;对没有把握电路接通,应采用瞬时试触办法等,都应该养成良好习惯

教法建议

本节课任务很重,具有一定难度,在教学中要采取一些措施,进行突破和落实•

一、课堂教学组织

1•做好组织工作•保持安静、有秩序环境是商号实验课必要条件•在学生进入实验

室之前,应对实验提出明确具体要求,使上课一开始,便有一个良好秩序开端•实验小

组人数不宜过多,应该使每个学生有尽可能动手机会•

2•对各小组器材预先做好检查,要准备一些备用器材,使教师不至于忙于排除器材故障,而影响对学生指导作用•

3•通过提问,对电压表使用规则做一次简单回顾•

4•在学生动手实验之前,教师要进行示范操作,以减少学生实验盲目性•示范操作

应做到:

(1)要提高示范操作可见度,把所有器材都展示在竖直面上,是这些器材布置、示范操作动作,都能被学生看一清二楚•

(2)教师示范不是让学生照葫芦画瓢•教师走一步,学生跟一步方法是不可取,这

无助于培养学生能力•要把教师示范操作,与理顺学生在实验中思路、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等目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完全领会情况下,在独立地进行系统操

作•

(3)教师示范操作及讲解内容,事先要有全面设计•下面内容可供参考•

1连线先后次序;

2接线技能,即把松散多股线用手指搓成一条,把线端头沿顺时针方向绕

在接线柱螺丝上等等•

3读数要客观(可把电压表读数按真实情况模拟放大,全班共同读数),当测出串

联电路总电压和各部分电压之和不严格相等时,要实事求是,可以告诉学生在误差允许

范围内这是正常,但不必介绍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

4连线完毕,按接线思路检查一遍电路,再闭合开关;

5对没有把握电路,用试触办法,试探接通电路;

6合理换用量程;

7正确选用“+”、“―”接线柱;

8实验结束后,整理好实验器材使其恢复原状•

示凡是按实验步骤进行,但应注意把以上有关知识、技能、非智力因素交叉融合在一起,穿插在各个有关实验步骤中讲解,以求通过示范,达到清晰实验思路、规范实验操作、培养实验良好习惯等目•

二、实验顺序建议:

1•用电压表测一节干电池电压,两节干电池串联、并联电压,把所测得数据填入设计表格中•

2•分别按图1甲、乙、丙电路连接导线,每次检查无误后再闭合开关计下电压表示数U1、U2、U•每次读数后都应及时断开开关,把所测得数据填入设计表格中

3•分别按图2甲、乙电路连接导线,每次检查无误后再闭合开关计下电压表示数U1、U2.每次读数后都应及时断开开关,把所测得数据填入设计表格中

4•根据以上三次实验记录数据,归纳出结论:

(1)串联电池组电压等于各个电池电压,并联电池组总电压等于

(2)串联电路两端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电

(3)并联电路中,各支路两端电压

由于这是一节探索性实验课,要注意引导学生归纳实验结论.除此之外,对操作技

能方面情况,也要做一个小结;其中有属于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方面问题,如实事求是、细心认真合坚持探索.

讨论“想想议议”中问题,可以巩固易学知识(串联电路中电压)•三个相同灯泡

串联后,由于串联电路两端总电压,等于串联各段电路两端电压之和,故每隔灯泡两端电压只占总电压1/3,加在灯泡两端电压降低,达不到它们正常工作时电压,因此灯泡

会暗.教师课以演示用两节干电池串联成电池组,先后与一只、两只串联和三只串联

“2.5V,0.3A”小灯泡连接,观察它们亮度变化,并分别测量它们电压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单元分析

本节教学重点是学生亲自动手连接电路、连接电压表、使用电压表测某段电路电压,

通过记录数据分析,归纳出串联电路、并联电路总电压与各部分电压关系•通过本节实

验,培养学生实验技能,养成良好实验习惯,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

教学过程分析

1•让学生首先用电压表测电池电压,是为了教会学生在今后使用电池时,通过测量进行鉴别特别是否使用过一段时间旧电池,还是新电池

2•两个灯泡串联时,测总电压与每一个灯泡电压之和关系,是本节课重点,测出数据后,注意在教师引导下,让学生分析、归纳、总结出总电压与每一个灯泡电压之和

关系,不要教师代替•

3•对于并联电路,学生感到困难是连接电路,而不是测量.所以教师要有耐心给学

生想一想、试一试机会,不要操之过急,更不要代替

4•设计表格,认真记录数据,整理实验报告,对学生要严格要求、规范要求.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课题】扩展实验:

研究混联电路总电压和各支路电压关系

【组织】小组

【流程】

设计实验电路

设计记录表格

数据分析得出结论,并于串、并两电路中电压关系进行比较

杠杆教学设计

(一)

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内容是力和机械。

第四节“杠杆”教材分析,杠杆是机械中最简单机械。

杠杆最大特点就是实用性,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时都应用到杠杆,因次应用非常广泛。

杠杆这一节上接力内容,我们刚学习了力知识,人们使用力时常常都是通过机械来使用,因此,课本编排把杠杆紧接着力之后。

这一节又是学习滑轮和其他机械以及机械效率基础,所以这一节有承上起下作用。

这一节内容有一特点是

探究性,杠杆平衡条件探究很容易进行,只要老师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容易得出FIXL1=F2XL2这一结论。

这一节内容设计如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杠杆,知道杠杆几个名词,会确认并画出力臂;

2.知道杠杆平衡条件;了解杠杆一些应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杠杆中几个概念,知道什么是杠杆。

2.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过程,进一步学会分析归纳实验数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心社会生产、生活,保持对自然现象好奇心,并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物理学道理。

2.培养学事实事求是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得出杠杆平衡条件。

难点:

1.理解力臂概念,会画力臂,会分析杠杆受力。

2.杠杆平衡条件运用。

教学器材:

木板、钉子、钉锤、木棍,木块,砖块,绳子,钩码,杠杆,刻度尺,弹簧测力计,多媒体设备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弓I入新课

1、用古埃及人搬运巨石修建金字塔故事导入;

2、木板上钉一个钉子,请一位同学上来拔钉子。

然后用钉锤拔。

3、出示砖块、木块、木棍、细绳等,请一位同学上台模拟古埃及人搬运巨石修建金字塔情景,激发学生激情。

二、讲授新课

1、根据刚才同学演示情景,说说什么是杠杆。

学生得到杠杆定义。

什么是杠杆?

一根硬棒,在力作用下如果能绕着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就叫杠杆。

练习:

分析一个同学拿一根木棍拖着走,这根木棍是杠杆吗?

2、根据刚才同学演示情景,认识杠杆几个名词。

支点:

杠杆绕着转动固定点

动力:

使杠杆转动力

阻力:

阻碍杠杆转动力

动力臂:

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距离。

阻力臂:

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距离。

练习:

根据刚才同学演示橇砖例子认识支点、动力、阻力。

3、分析杠杆受力,注意是杠杆受力,不是杠杆施力。

动力通常是人施加,阻力如何确定,我们假定杠杆转动,那么物体阻碍杠杆转动,阻力与杠杆转动方向相反,作用点在杠杆上。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

如图:

(1)撬杠撬石头图,

(2)火钳夹煤块

4、力臂画法:

教师说明力臂画法:

首先确定杠杆支点,再确定力作用线。

然后使用直角三角板画出从支点到力作用线垂线,垂足要落在力作用线上,符号指明哪段线段是力臂,并写出字母L1或L2。

力臂常用实线画出。

如果动力臂与阻力臂重合,可用大括号表示。

练习:

(1)学生将上图力臂画出。

(2)羊角锤拔钉子,如果动力要最小,如何画动力

5、探究:

杠杆平衡条件

(1)用同学上台模拟图,演示并讲解什么叫杠杆平衡。

杠杆平衡是指杠杆静止不转动或杠杆匀速转动。

今天研究杠杆平衡是指杠杆在水平

位置静止不动平衡。

(2)探究:

杠杆平衡条件

1参照教材图13.4—5,引导学生思考:

为什么要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2为什么要改变几次钩码重和位置

3分组合作探究,教师巡回指导。

4学生填写数据,并引导学生仔细分析实验数据,找出规律。

(5)学生交流发言,最后总结得出杠杆平衡条件:

动力X动力臂=阻力X阻力臂即F1XL1=F2XL2

练习:

1、从平衡条件可知:

动力臂是阻力臂几倍,动力就是阻力几分之一。

例如课本中抽水机,加在抽水机手柄上力是200牛,如果动力臂是80厘米,阻力臂20厘米,求阻力?

2、

(1)在上面实验中,如果将两个钩码(质量均为50G挂在右端4CM处,则在右

端10CM处要用多大力才能使杠杆处于平衡状态?

方向如何?

(2)用弹簧测力计演示、验证。

(3)如果将弹簧测力计改为斜向上拉,则读数会如何变化?

6、杠杆应用

(1)、学生阅读课文,学习三种类型杠杆。

省力杠杆:

L1》L2,杠杆平衡时,省力但费距离,如撬杠撬石头

费力杠杆:

L1等臂杠杆:

L1=L2,杠杆平衡时,既不省力也不省距离,如天平

(2)请同学们举例,生活中都有哪些杠杆,分别属于什么类型?

有没有既省力又省距离杠杆呢?

三、小结知识

(1)什么叫动力臂?

什么叫阻力臂?

(2)杠杆平衡条件是什么?

四、课后练习

1、画出节后练习第3题各杠杆动力臂和阻力臂。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各杠杆示意图,画出它们支点、动力和阻力,学生分别画出它们动力臂和阻力臂,教师巡回指导,最后进行讲评。

2、分析指甲剪刀有几个杠杆?

分别是省力还是费力?

杠杆教学设计

(二)

杠杆这节课可以有如下两种教学思路:

第一种思路:

首先通过实例让学生认识杠杆,然后介绍杠杆五要素,并通过作图来强化。

再通过实验探究杠杆平衡条件。

第二种思路:

首先通过实例让学生认识杠杆,只介绍杠杆支点、动力和阻力,然后由跷跷板猜想影响杠杆平衡因素,并通过实验探究杠杆平衡,在实验过程中,再加入用弹簧测力计斜拉实验,让学生认识到影响杠杆平衡因素,不是支点到力作用点距离,而是支点到力作用线距离,由此引入力臂。

然后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杠杆平衡条件。

在上述两种思路中,您赞成哪种方法,理由是什么?

谈谈您自己在教学中做法及设计意图。

我选择是第二种思路。

一、设计意图

杠杆是一种简单机械,是一种物理模型,杠杆知识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联系。

本节教学难点是对动力臂和阻力臂认识,遵循“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设计理念,并考虑学生对模型认知规律。

在教学中可以先创造一个环境,让学生通过“做”来体验杠杆、认识杠杆。

再通过学生熟悉跷跷板创设便于他们进行观察物理环境,引导学生猜想影响杠杆平衡因素。

然后通过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实验,体现自主学

习和探索精神,提高发现式、探索式自主学习能力。

给学生充分发表自己见解和表现自己才华机会,满足他们创造愿望,获得施展自己创造才能机会。

二、设计思路

我是如此设计,首先根据课标要求,确定本节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通过观察生活和生产劳动中各种杠杆,()提取其共同特征,来认识杠杆。

(2)能在杠杆上确认支点、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3)会画力臂

(4)能理解杠杆平衡条件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杠杆结构。

(2)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能对杠杆平衡进行猜想与假设,并设计出实验方案,

对获得信息进行处理,得出杠杆平衡条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探索杠杆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兴趣以及关注历史、关注科学意识。

根据目标和本节教材特点,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难点

力臂概念建立,杠杆平衡条件探究及认识过程

要求学生课前准备:

(1)寻找生活中与杠杆相关图片和工具,例如:

各种用途剪刀(理发剪、手术剪、手工剪、园艺剪等)、指甲剪、镊子、钳子、羊角锤、钢丝钳,螺丝刀等。

(2)绘图工具:

直尺、铅笔

教学过程设计:

1、创设情境,引发问题。

在几块木板上定几枚钉子,让学生讨论如何拔出木板上钉子,提供几种器材,找几

组同学比赛来进行。

看那组用方法最多,最省力是哪种方法?

投影:

日常生活中使用工具画面(撬棒、压水井手柄,羊角锤撬钉子),引导学生

找到这些工具共同点。

在讨论后发表自己不同见解后,弓|出杠杆特点:

能绕固定点转动硬棒。

引导学生交流日常生活中见过或者使用过哪些杠杆?

进一步加深对杠杆认识。

(通过创设学生常见又充满趣味情境来引出研究内容,激发学生研究兴趣,也充分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2、启发引导,鼓励猜想。

在上面比赛基础上,启发学生思考在比赛中发现有什么秘密,引导学生画出杠杆三要素(动力,阻力,支点)。

并猜想杠杆在什么样情况下省力?

在什么样情况下费力?

在什么样情况下不省力又不费力?

可能是什么原因?

在这一环节中根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见解。

让学生自己通过实验研究,来判断什么时候杠杆是平衡,什么时候是不平衡,从而认识几种不同杠杆。

出示“小跷跷板”和天平,请学生分析出动力、阻力和支点。

教师模拟跷跷板和天平实验,引导学生猜想影响杠杆平衡因素。

投影:

由此可见杠杆平衡除了与力有关,还与力有关。

做推门游戏,找两个同学来推门(男同学力气大,让其作用点靠近门轴一些,女同学作用点离门轴远一些),引导讨论:

为什么男同学难以取胜?

交换两位同学施力位置,(但男同学施力方向变化)现在为什么他还难以获胜呢?

投影:

影响杠杆平衡因素除了力大小、方向之外,还与力

有关。

改变力作用点到支点距离和改变力方向,从这两个方面都能影响杠杆平衡,猜想它

们共同物理本质是什么呢?

(再次为力臂知识做好铺垫)。

3、悉心辅导,设计实验。

安排学生分组探究杠杆平衡条件。

主要让学生用平衡架来进行实地研究。

因为平衡架是在两边各挂钩码使其平衡,学生对把平衡架实验结果与杠杆原理联系起来有一个思维转化过程,并且让学生找到支点、阻力和动力这三个点,充分地预测,进行实验验证,获得一组正确数据。

在实验过程中,除用钩码做三次实验外,再加入用弹簧测力计,先竖直拉,再斜拉实验,让学生认识到影响杠杆平衡因素,不是支点到力作用点距离,而是支点到力作用

线距离,由此引入力臂。

教师引导学生画出力臂,并板书示范力臂画法。

讨论:

在探究实验中,为什么要使杠杆处于水平位置平衡?

(这种设计思路,易于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力臂概念,引导学生画动力臂、阻力臂,能突破难点,能卓有成效开发学生心理潜能,完善学生认知结构。

4、组织讨论,获得结论。

然后在此基础上利用实验数据,引导学生总结出杠杆平衡条件。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归纳出实验结论,让学生成为“杠杆平衡条件”“发现者”、

课堂主人翁,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最后让学生将自行研究自己带来各种类型工具和杠杆平衡条件,对杠杆进行分类。

认识省力杠杆、费力杠杆和等臂杠杆特点。

让他们找到生活中应用到杠杆原理地方,以及为什么要应用杠杆道理。

他们对一些工具提出改进意见,并设计改进方案进行改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及创新能力。

讨论:

1、用一只弹簧测力计能测出一头大象重吗?

2、阿基米德说:

“给我一根足够长杆子我能撬动地球”,他说法能实现吗?

(让学生学会获取有效信息方法,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生活相结合能力;此环节

体现了从物理走向生活新课程理念。

学生总结本节课收获:

1、什么是杠杆?

2、杠杆平衡条件;杠杆教学设计(三)

教学目:

知识要求:

1.知道什么是杠杆,能从常见工具和简单机械中识别杠杆。

2.理解杠杆平衡条件(动力x动力臂=阻力x阻力臂)

3.知道杠杆一些应用。

能力要求:

1.培养学生观察生活中物理现象能力。

2.培养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物理结论能力。

德育要求: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理解杠杆平衡条件并能运用解决简单问题能力

教学难点:

能够正确画出动力臂和阻力臂示意图,且能正确找出各种器具支点。

教具:

抽水机模型、瓶起子、镊子、扳手、羊角锤、天平等,跷跷板挂图,细线探究性实验:

杠杆平衡、杠杆和支架(不带刻度)、钩码若干、刻度尺

课型:

探究型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看录像片或图片看录像片:

(1)古代埃及人用杠杆搬动巨石修金字塔。

(2)游乐园里小朋友玩跷跷板。

(3)农村里从井里提水压水机杠杆。

(4)钓鱼。

(4)缝纫机脚踏板。

师:

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经常使用简单机械,如钳子、板手、螺丝刀、瓶起子(出示实物)等。

有些机械是复杂,如车床、收割机等复杂机械由许多简单元件组成,其中象杠杆、滑轮等,初中我们主要研究杠杆、滑轮。

(二)新课教学:

阿基米德曾说过这样一句话:

“给我一个支点和一根足够长棍,我就能搬动地球这说明杠杆能产生巨大力。

那什么是杠杆呢?

大家看这些装置有什么特点?

学生:

有一个绕着转动固定点,一根绕着固定转动硬棍。

【演示】

撬棒撬石头投影片。

【板书】

1.杠杆:

定义:

一根硬棒,在力作用下如果能绕着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就叫杠杆。

师:

杠杆是不是一定是直?

“硬棒”如何理解?

学生:

看图理解。

师:

“硬棒”指在力作用下不易发生形变,可以是直也可是弯,形状也可是各种各样,可是方、圆等。

现在我们来看一下杠杆结构及有关名词:

对照杠杆撬石头投影片讲杠杆结构。

【板书】

杠杆七要素:

注:

画力臂方法:

(1)确定杠杆支点和力作用线;

(2)用直尺或三角板作支点到力作用线垂直距离;(3)标明力臂。

动力和阻力可以在支点两侧,也可在支点同侧,当力与杠杆某部分重合时,力臂才恰好是杠杆本身一段长度。

2.杠杆平衡条件:

我们知道天

平平衡时才能读数,这时横杆这根杠杆平衡了,这时左右盘质量有什么特点?

探究:

我们现在探究一下杠横平衡条件。

现有杠杆和支架,但没有刻度,如果在一边用细线挂钩码(支架原来平衡),一边不平衡,现在如何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