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慢》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360906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9.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扬州慢》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扬州慢》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扬州慢》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扬州慢》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扬州慢》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扬州慢》教案.docx

《《扬州慢》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扬州慢》教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扬州慢》教案.docx

《扬州慢》教案

《扬州慢》教案

《扬州慢》教案1

  课前预习

  一、相关成语

  豆蔻年华:

指女子十三四岁时。

  二、精彩句段

  1.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2.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3.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4.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三、文学常识

  姜夔(约1155—约1221),南宋文学家、音乐家。

字尧章,号白石道人。

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

  四、问题导读

  如何理解《扬州慢》词中杜牧诗句的引用?

  提示:

扬州自古繁华,特别至中晚唐时期已成为长江中下游流域经济文化的中心,更是人文荟萃之地。

唐人有很多咏扬州的诗作,犹以杜牧的几首最为著名。

状写扬州之繁华无出其右者。

姜夔在《扬州慢》中要表现扬州的昔胜今衰,化用杜牧诗句,一方面自己可省却许多笔墨,更重要的还可引发读者美好的回忆,反衬当今的萧条败落。

  课堂互动

  师:

唐诗过后是宋词。

词同诗一样,是一种抒情的文学`言志的文学。

词人纯真的爱情荡涤着我们的心胸,像柳永的《雨霖铃》、秦观的《鹊桥仙》;词人对事业的不懈追求激励我们奋发,像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南唐后主李煜的亡国之痛“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易安居士李清照的国破家亡之感、天涯沦落之悲,怎一个“愁”字了得?

那么,词人姜夔的《扬州慢》又抒写了一种怎样的情怀呢?

  师:

首先请问大家:

这首词的词牌是什么?

  生:

扬州慢。

  师:

这首词的题目是什么?

  生:

扬州慢。

  师:

姜夔作词,常自谱曲而不用现成曲调,所以词牌词题是统一的。

词的题目还告诉我们什么?

  生:

这首词写的是扬州的景象,还是一首慢词。

  师:

把握得很好。

慢词是依据曲调舒缓的慢曲填写的词,一般都比较长。

但与长调有别,长调单指字数,习惯上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

《扬州慢》共98个字,是一首长调,也是一首慢词。

  师:

在前面的学习过程中,我给同学们总结了诗歌鉴赏的几个步骤:

其一,知人论世;其二,诵读涵泳;其三,整体把握;其四,理解想象;其五,迁移创造。

下面就让我们按照这样五步来学习这首词。

  师:

既然题为“扬州慢”,“知人论世”的第一步应该了解什么?

  生:

了解扬州。

  师:

还有什么?

  生:

作者姜夔。

  师:

姜夔工诗能词,精通音律,能自度曲,创作这首词时年仅二十一岁。

他笔下的扬州处于什么时代?

  生:

南宋。

  师:

了解了词人及扬州历史,接着进行第二步:

诵读涵泳。

我们该怎么朗读这首词?

请一位同学结合慢词的特点和小序的内容来谈一谈。

  生:

读这首词时,语速要慢一点,句后的停顿要稍长一些。

  师:

小序中有一句话告诉了我们此词的感情基调,你找到这一句了吗?

  生:

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师:

具体一点,是哪一个字?

  生:

“悲”字。

  师:

一个“悲”字,奠定了本诗悲切伤感的感情基调。

请大家结合诵读提示,自我诵读涵泳这首词。

  师:

请一位同学朗读,大家欣赏。

哪一位同学主动读一读?

  (生读)

  师:

就让我们随着这位同学声情并茂的朗诵,穿越时空隧道,走进南宋初期屡遭金兵浩劫的扬州吧!

  师:

请看四个思考题,请大家分组讨论,整体把握词的内容。

  师:

第一个问题,上阕中哪一个词最能概括扬州城的特点,请结合作者的所见所闻具体谈谈扬州城空在何处。

  生:

空城。

从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二十四桥、无声的冷月、桥边的红药可以看出。

  师:

说得很好。

词人“解鞍少驻初程”,站在扬州城边,看到了青青的荠麦、废旧的城池、高大的树木、孤独的二十四桥、无声的冷月、寂寞的芍药,听到了寒气中传来的凄清的号角声。

一个“空城”,结住上片,领起下片,实为全词关眼。

第二个问题,下片中那一个字给你的印象最深?

  生:

一个“冷”字,很真实地写出了扬州的凄清、冷落和萧条。

  生:

一个“惊”字,表现出词人心中的悲凉之感。

  师:

两位同学都说出了自己的理解。

大家认可哪一个字呢?

  生:

我认为“惊”字概括性更强。

  师:

的确如此。

此时此地,此情此景,晚唐诗人杜牧是“重到须惊”“难赋深情”。

而姜夔则是实实在在的触目惊心、心惊心痛了。

这也就是诗家所提倡的“诗贵含蓄,忌直露”,不说自己,偏说别人,杜牧尚且如此,我何以堪?

今日的扬州令姜夔悲从中来,那么昔日的扬州又是怎样的呢?

请找出一个与“空城”相对应的词,概括昔日扬州的特点。

  生:

佳处

  生:

名都。

  师:

两个词到底选用哪一个呢?

  生:

名都好,因为与“空城”相对

  师:

有道理。

还有哪些词句写到昔日的扬州?

  生:

还有“春风十里”“青楼梦好”“豆蔻词工”“二十四桥”。

  师:

这些词句写出了昔日扬州怎样的特点?

  生:

繁华热闹。

  师:

这些景象词人和我们并没有看到,而是通过杜牧的诗句想象得来。

引用前人诗句是本词一大特点,请阅读相关的四首诗。

(多媒体投影杜牧的四首诗。

  师:

一边是繁华热闹,一边是萧条冷落,一边是虚,一边是实,两副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对昔盛今衰的感慨和感时伤世的意绪。

(昔盛今衰)那么造成此种情形的原因是什么呢?

  生:

“自胡马窥江去后”,表明造成此种情形的原因是战争。

  师:

非常好。

战争正是摧毁人类文明、摧残人类生命的黑手。

古代战乱频繁,百姓生活困苦。

君不闻曹操的悲吟“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君不闻杜甫的哀叹“武皇开边意未已,边廷流血成海水”。

南宋初年,金兵屡次进犯。

(多媒体投影相关史实。

)姜夔选取此题材正是为了极表他的“粟离之悲”,表达他因祖国山河破碎、百姓生活困苦而极其沉痛的心情。

  师:

第四个问题,本词主要运用的写作手法,请第四组的同学回答。

  生:

对比、虚实结合、用典、情景交融。

  师:

综观全词,有情有景,有虚有实,回环反复,跌宕生姿,读来确有身临其境之感。

诗歌鉴赏的第四步是理解想象。

这就需要紧扣关键词语,把握主要意象,注重修辞效果,善于联想想象。

只有做好了这一步才算真正理解了诗歌。

请自由选择你体会较深的诗句,进行理解鉴赏。

  生:

我鉴赏的是“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师:

大家的领会相当深刻。

但理解鉴赏还不是终级目的,我们还要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在理解的基础上迁移创造。

真正的文艺作品就是使人从世俗的感觉中解脱出来,得到精神的升华。

现在就让我们从悲切伤感中解脱出来,随着另一位南宋词人辛弃疾一起登上京口北固亭吧!

  师:

这两首词都是吊古伤今,吟咏古人,即景抒怀,所写内容和所抒发的感情有什么不同?

  生:

这两首词风格不同,境界大迥。

一个慷慨激昂栏杆拍遍,一个伤感低吟瞻顾徘徊,一个追念英雄欲保境安民一展雄才,一个怀念才子想重温旧梦恢复繁华,一个叹国土沦丧江山易手忧国忧民,一个惜美人芳草风流尽去感时伤世。

这就是豪放词派与婉约词派带给我们不同的美的享受。

  师:

子曰:

爱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只有爱读多读善读优秀的词作,才能从古代文化传统中吸取丰厚的营养。

《扬州慢》教案2

  教学目的:

  1、理解宋词婉约派风格特点:

情景交融、低沉伤感、讲究和谐

  2、掌握虚实结合写作方法

  3、体味伤古怀今情感及“清冷”意境

  教学重点:

抓词眼“空城”,分析景物“清冷”特点,体味《黍离之悲》感情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解题:

  扬州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淮左名都”之誉。

远在公元前486年的春秋战国时期扬州就开始建城,至今已有2480余年的历史。

扬州曾沿用过广陵、江都、维扬等名称。

古今扬州皆是旅游胜地,早在六朝时,就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之说。

扬州自古以来,即为人文荟萃之地,唐代扬州更是名家林立。

扬州的古代文明和灿烂文化,也牵动了帝王的情怀和游兴,隋炀帝三下扬州看琼花,康熙、乾隆六下扬州,给扬州留下了众多的历史古迹。

唐徐凝《忆扬州》: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可见当时扬州盛极一时。

扬州,在隋、唐、北宋间是著名的繁华之地。

古代诗人曾用“春风十里扬州路”,“十里长街市井连”等诗句来描绘它的市容。

晚唐大诗人杜牧一生致爱扬州,曾在此流连十年之久,这里有他无数的浪漫回忆,留下他无数的动人诗篇。

但是南宋时金兵两次侵犯扬州,扬州城变得破败不堪,词人感慨今昔,写下这首词,抒发了“黍离”之悲。

  慢:

慢词,依曲调舒缓的慢曲填词。

  二.作者介绍:

  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江西鄱阳人,南宋著名词人,音乐家。

少年时期流寓湘、鄂间,后移往湖州(今浙江),漫游苏、杭、维扬等地,与范成大、杨万里、辛弃疾等人交往。

布衣终生,以清客身份周游四方,常作达官贵人坐上客。

他具有多方面的才能:

善书法,精音乐,在词坛上属婉约派(骚雅派)。

他主张严谨的格律和章法,反对油腔滑调,不写淫词秽语;在文学上刻意求工而不流于浮艳轻靡,对后世有较大影响。

他屡试不中,没有做过官,遂他托身权贵门下,一生过着清客生活,生活闲适,和当时的社会现实相脱离,以致视野不阔,情调低沉,这在他的诗词中有明显的反映。

曾说“南山仙人何所食,夜夜山中煮白石,世人唤作白石仙,一生费齿不费钱。

”用以自解其清苦。

著有《白石道人诗集》。

其词作多咏物纪游,但也暗寓国家分裂、江河变异之慨。

其作品精工典雅,意蕴谐婉,但也有用典过多、词意幽晦等特点。

在南宋词坛上,姜夔、辛弃疾、吴文英鼎足而三,成为骚雅词派的代表作家,在宋词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三.背景介绍:

  在姜夔生活的年代里,南宋小王朝国势危弱,长江以北的淮河一带已成为荒芜的边地。

但大多数的士大夫却只顾宴饮逸乐,不思恢复。

在词人早期直至晚年的部分作品中,能针对这种情况,反映了一定的爱国精神和不满现实的思想,特别是晚年时,他那力主恢复,同情沦陷区人民的思想倾向较之早期作品有进一步的发展。

  姜夔的词,常有小序,提示写作缘由和主旨,大都语言精练,文笔优美,一散一韵,值得并读。

  《扬州慢》是姜夔早期的代表作,抒发作者路过扬州时对昔盛今衰悲凉痛惜的情绪。

三、新课讲授

  四.整体把握

  1、范读全词,正音正字。

  2、齐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义,重点点拨。

《扬州慢》教案3

  教学目标:

  1、了解姜夔及其词作

  2、掌握本词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

  3、鉴赏本词用典的技法

  德育目标:

  体会词中的“黍离之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难点:

  体会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

  教学方法:

探讨、点拔法,比较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生一起复习前几节课的内容,指出词分婉约、豪放。

重点复习婉约派词的特点,指出本词的作者也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

  二、解题:

  作者简介:

引导学生结合注释介绍姜夔,教师稍作补充。

他一生未仕,精通音律,能自度曲。

所以他的词牌往往和词题是一致的。

扬州慢可以看出写的是扬州战后的景象,又是慢词,故称扬州慢。

  三、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体会感情

  教师放录音,学生跟读,进一步体会本词传达的情感,讨论明确本词的情感基调(诗人为国家的残破以及人民的不幸而及其沉痛的心情)

  四、引导学生结合注释,进行探讨,把握本词的文意及结构

  问:

本词的写作背景和缘由从哪儿可以找到?

  引导学生讨论明确:

  在小序中可以看出作者为何写这首词,以及写本词的目的,即抒发“黍离之悲”。

(要求学生找出有关词句)

  追问:

作者是如何书法自己的“黍离之悲”的?

(即本词的文意及结构如何)

  讨论明确:

(结构示意)

  所见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萧条冷落)

  空城二十四桥明月

  所闻清角吹寒(凄清)

  所感杜郎须惊(难言之痛)对比手法

  “黍离之悲”

  冷月无声(凄清)

  桥边红药(感时伤乱)

  教师在和学生分析的过程中重点解决以下字词:

  霁,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冷月,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五、引导学生研究探讨本词和前面的几首婉约词的不同

  要求学生结合前面的婉约派词来感受(文学史指出‘他的贡献主要在于对传统的婉约派词的表现艺术进行改造,建立起新的审美规范’)

  明确:

语言由“俗”变雅,内容有开拓(如本词跳出了以往的词为表现个人的狭隘情感的范围,把国家和个人联系在一起),具体分析略。

  六、要求学生进一步探究本词独特的写作技巧

  ①明确:

本词着重用了虚实相生的写作技巧

  具体分析:

词的一开头,使用虚写“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是作者想象中的昔日扬州繁华的景象。

接着是虚实相结合的写法,“春风十里”是虚写,“尽荠麦青青”是实写,这对比鲜明的图景,自然有昔胜今衰的感慨!

由此词人直抒胸臆,最后从听觉处渲染。

  扬州慢..

  标签:

高三语文复习教案,高三语文公开课教案,高中语文教案,扬州慢..,

  词的下片分两层,第一层虚写,以杜牧的难赋深情杜郎须惊反衬出今日扬州的凄凉,后一层实写,写二十四桥明月,发出年年知为谁生的感慨。

综观全词,有实有虚,有情有景跌宕生姿,情景交融。

  ②引用前人诗句(杜牧)是本词的另一特色(引导学生和辛弃疾词作比)

  明确:

引用前人诗句是词中用典的又一种方式,引用的目的是加深词中意境,使人联想而寻于言外。

(举例略)

  拓展延伸:

词中引用杜牧词的用处?

  通过对比,抚今追昔,有力地表达了作者对扬州的昔胜今衰的感伤。

  七、课堂小结并完成课后练习

  附:

板书设计

  所见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萧条冷落)

  空城二十四桥明月

  所闻清角吹寒(凄清)

  所感杜郎须惊(难言之痛)对比手法

  “黍离之悲”

  冷月无声(凄清)桥边红药(感时伤乱)

《扬州慢》教案4

  教学要点:

  1.学习《扬州慢》,鉴赏它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

  2.通过解决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教学重点

  1.了解词的韵律和章法的基本特点。

  2.引导学生品味词的意境和语言。

  教学难点

  1.鉴赏词作的意境及采用的艺术手法。

  2.领会每位作者在词作中流露的思想感情和词的不同风格。

  教学过程:

  一、复习前一节课内容

  二、作者介绍

  姜夔(约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省波阳)人。

少时随父宦游汉阳(今属湖北省武汉市)。

父死,流寓湘、鄂间。

诗人萧德藻以兄女妻之,乃随萧移居湖州(今浙江省湖州市)。

往来于苏、杭一带,与当时著名诗人词客交游,生活闲雅。

曾试进士,不第;一生未入仕途,死于杭州。

他精通音律,能自度曲,工诗,尤以词著称。

其词格律严密,字句雕琢,上承周邦彦,下开吴文英、张炎一派。

词风清空峭拔,格调甚高,而意境则浅。

故王国维《人间词话》卷上说:

“古今词人格调之高,无如白石,惜不于意境上用力,故觉无言外之味,弦外之响。

”作品有《白石道人歌曲》。

  《扬州慢》是姜氏的代表作之一。

古代诗人曾用“春风十里扬州路”“十里长街市井连”等诗句来描绘它的市容。

可是在南宋时,金兵频频南侵,扬州屡遭兵火,作者路过扬州,眼见繁华的城市已破败不堪,因而追怀丧乱,感慨今昔,写下了这首词,抒发《黍离》之悲。

  三、新课讲解

  1、疏通词前之序的意思。

  2、听录音朗读之然,全体学生齐来一次。

  3、__表达了解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问:

扬州过去是怎样的?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春风十里,竹西佳处,淮左名都,

  4、哪些可见扬州现在的萧条?

废池乔木,冷月无声,清角吹寒,都在空城,尽荠麦青青。

红药无主。

  5、教师讲解疏理词的意思。

  板书设计:

  昔(虚,盛)今(实,衰)

  春风十里废池乔木,冷月无声

  竹西佳处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淮左名都尽荠麦青青。

红药无主

  怀古伤今抒“黍离”之悲

  学生准备几分钟,一男一女同学分别朗读之后,全体学生齐读。

  6.具体研习(注意在讲解中渗入)

  

(1)“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明确:

这三句用了拟人的写法。

废池、乔木是没有知觉的东西,词人将它们人格化,意即它们是15年前那场浩劫的目击者,战争的恐怖、敌人的凶残,种种景象仍然留在它们心中;它们“犹厌言兵”,更何况当地的人民呢A这样写,深刻地反映了人民对侵略战争的极端痛恨。

  

(2)“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明确:

“冷月无声”,属于移就辞格,月本来无声,可这么一说,反而觉得它是本该有声的了。

为什么呢?

因为从前的二十四桥明月夜,游人极盛,笑语盈耳,还有美女吹箫唱歌,月儿见此光景也陶醉了,它也跟着人们一起欢笑。

可是现在呢?

“二十四桥仍在”,而歌声笑语却听不到了,甚至连月儿也没有声息了,只是沉浸在冷冰冰的湖水中,随波荡漾。

如此冷落凄凉的景象,怎能不令人伤怀呢?

  (3)“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明确:

红药一到春天就开始生长,不管人世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自然物的本性不会改变。

往年,它可以供游人观赏,可是现在城空了,人少了,何况国难未息,谁也无心去观赏它。

真有点儿“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的味道。

词人借此曲折地表现出劫后扬州人民的凄苦生活情况,以及自己感时伤乱的情怀。

  三、拓展

  赠别杜牧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韵译:

  姿态美好举止轻盈正是十三年华,活象二月初含苞待放一朵豆蔻花。

  看遍扬州城十里长街的青春佳丽,卷起珠帘卖俏粉黛没有比得上她。

  遣怀杜牧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诗文解释

  我漂泊江湖之上,过着困顿失意的生活,为消除内心的郁闷,行装中总是少不了酒。

而平日里交往的又都是腰细体轻的歌妓。

十年扬州的生活,真如一场大梦,而梦醒之后,才觉察到自己所得到的是青楼妓馆中传遍的薄情郎的名声。

  词语解释

  落魄:

流落不偶。

楚腰:

楚灵王好细腰青楼:

此指妓家。

薄幸:

轻薄,用情不专。

  诗文赏析:

  唐文宗大和七年(公元八三三年)四月,杜牧在扬州淮南节度使牛僧孺手下任职。

杜牧才华横溢,但生活小节上不拘小节,于是牛派了三十名兵士每天晚上暗中保护杜牧,对此杜牧一无所知。

大和九年,杜牧被提升到京都长安任监察御史,在送别宴上杜牧得知牛一直掌握他的行踪,暗中进行保护,于是感动得流下了热泪。

到京都后,杜牧牢记牛的嘱咐,没有过象扬州那样醉生梦死的生活。

为此写下了这首诗《遣怀》。

  曾经的繁华如过眼烟云,扬州十年恍若南柯一梦。

想当年,落魄江湖之时,秦楼楚馆,放浪情怀。

如今醒悟,回思往事,扪心自问:

得否?

失否?

  四、课文总结

  宋词是与唐诗并峙的另一座诗的高峰。

通过七首词的学习,我们对词的发展、风格流派、章法句法及表现手法有了更多的了解。

词同诗一样,是一种抒情的文学、言志的文学。

词人的纯真爱情荡涤我们的心灵,词人对事业的不懈追求激励我们奋发。

愿同学们爱读多读善读优秀的词作,从中汲取民族传统文化中丰富的营养。

《扬州慢》教案5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宋词的特点。

  2、具体领会宋代几位著名词人作品的风格。

  3、豪放派和婉约派的特点。

  [教学重点]

  体会李白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基本特点;

  [教学难点]

  鉴赏不同风格的词作品。

  [教学方法]

  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中国文学史上,宋词和前代的唐诗,后代的元曲,都分别是代表一个时代的文学样式。

宋词按时代分为北宋、南宋两个时期;按流派,习惯上又分为豪放、婉约两派。

豪放派的代表作家是苏轼和辛弃疾,婉约派(也称格律派)在北宋的代表是柳永,在南宋的代表,前期是女词人李清照,后期则推姜夔。

《扬州慢》便是姜夔的代表作。

  姜夔,字尧章,自号白石道人,鄱阳(今江西波阳)人,南宋著名词人,音乐家。

少年时期流寓湘、鄂间,后移往湖州(今浙江),漫游苏、杭、维扬等地,与范成大、杨万里、辛弃疾等人交往。

这对他在诗词艺术的发展上颇有影响。

他具有多方面的才能:

  善书法,精音乐,在词坛上属婉约派。

他主张严谨的格律和章法,反对油腔滑调,不写淫词秽语;在文学上刻意求工而不流于浮艳轻靡,对后世有较大影响。

他屡试不中,没有做过官,一生过着清客生活。

正因为他托身权贵门下,生活闲适,和当时的社会现实相脱离,以致视野不阔,情调低沉,这在他的诗词中有明显的反映。

著有《白石道人诗集》

  在姜夔生活的年代里,南宋小王朝国势危弱,长江以北的淮河一带已成为荒芜的边地。

但大多数的`士大夫却只顾宴饮逸乐,不思恢复。

在词人早期直至晚年的部分作品中,能针对这种情况,反映了一定的爱国精神和不满现实的思想,特别是晚年时,他那力主恢复,同情沦陷区人民的思想倾向较之早期作品有进一步的发展。

  在南宋词坛上,姜夔、辛弃疾、吴文英鼎足而三,成为“清空”词派的代表作家,在宋词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留有《白石词》,其中有十七首附有旁谱,这是宋词中仅存的乐谱。

  姜夔的词,常有小序,提示写作缘由和主旨,大都语言精练,文笔优美,一散一韵,值得并读。

  二、背景简介:

  扬州,自从隋代伊始,开凿运河之后,成为了南北运输的要道,商贾云集,珠帘十里。

而南宋王朝南渡后,金人屡次渡淮,扬州变为残破不堪。

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金人十万铁骑破扬州,大肆掳掠,“横尸二十里”,破坏极其惨重。

虽已时隔十五年了,但作者经过扬州时依然“荠麦青青”,疮痍满目,不禁追忆丧乱,“感慨今昔”,表露出对国家衰亡的悲痛。

虽然情调凄怆,但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扬州慢》是姜夔早期的代表作,抒发作者路过扬州时对国事悲凉痛惜的情绪。

  三、课文分析鉴赏

  淳熙丙申至日

(2),予过维扬(3),夜雪初霁(4),荠麦弥望(5)。

  冬至这一天途经扬州下雪刚放晴满眼都是荠菜和麦子

  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

暮色渐起,

  那就四下里看,一片萧条景象独有清冷的河水碧绿渐渐升起

  自:

独、独自。

意为天色渐渐晚下来

  戍角(6)悲吟。

予怀怆然,感慨(于)今昔,因自度此曲。

  戍边的号角悲鸣心里(十分)悲痛为今昔的变化而感慨于是创制曲调

  今昔:

指今昔之变。

  千岩老人(7)以为有《黍离》(8)之悲也。

  认为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淮左(9)名都,竹西隹处(10),解鞍少驻初程(11)。

  淮水东面的名都亭(所在的)美好去处解下马鞍稍作停留刚刚踏上征程

  少同稍,稍微。

初程:

开头的一段路。

左:

古人在方位上以东为左。

  分析:

起笔写小驻“名都”扬州。

本来作品主题的主调是感时伤乱,而起笔不写扬州的荒芜景象,却着笔于忆旧:

  先点出“名都”,再借用杜牧的诗句(“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中的赞语,以“隹处”来点染,只八个字,概写了昔日扬州的繁华。

接下去,写“解鞍少驻”既突出了对名城风华的仰慕,又表明忆旧是为了伤今。

那么,概写昔日扬州的繁华又为了什么呢?

  过春风十里(12),尽荠麦青青。

  经过(过去的)春风十里的扬州路全是青青的荠菜和麦子

  “荠麦青青”定语后置句

  分析:

  作者只用十个字概括了扬州浩劫之后的荒凉。

一方面用“春风十里”和上句“竹西隹处”互相呼应,铺叙昔日扬州的繁华,反衬今日扬州的荒凉;另一方面,用“尽荠麦青青”铺写荒凉景象,一个“尽”字,以夸张手法突出景物全非的思绪,情调低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