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家的故事15个.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355411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5.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科学家的故事15个.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中国科学家的故事15个.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中国科学家的故事15个.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中国科学家的故事15个.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中国科学家的故事15个.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科学家的故事15个.docx

《中国科学家的故事15个.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科学家的故事15个.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科学家的故事15个.docx

中国科学家的故事15个

中国科学家的故事15个

科学陈嘉庚钱学森钱三强科学家的故事袁隆平邓稼先中国科学家的故事15个第1篇:

中国科学家的故事

(一):

袁隆平小时候的故事

1942年初秋,袁隆平从重庆市龙门浩小学毕业,进入复兴初级中学。

在学习中,袁隆平有个特点,就是喜欢思索,爱提问。

一节数学课上,讲”有理数”这一章。

教师讲了一条乘法的重要法则:

同号相乘的数取”+”号,并把绝对值相乘。

教师进一步解释说:

”这就是说,正数乘正数得正数,负数乘负数也得正数。

袁隆平边听边想,正数乘正数得正数,这好理解;负数乘负数也得正数,这是为什么呢?

于是就发问:

”教师,负数乘负数,为什么得正数?

”袁隆平尽管没有从教师的回答中得到满意的答案,但却使他对这些抽象难懂的概念产生了兴趣,增强了逻辑思维本事。

有一次,教师讲到一个世界难题:

一角不能三等分。

袁隆平觉得不好理解,他认为一个角应当能够三等分,比如一个90度的直角,分成各30度,不是分得规规矩矩的吗?

可是教师说,这样分不对,就是不能三等分。

为什么一角不能三等分呢?

袁隆平感到里面肯定有道理可讲。

他自我想不出来,教师又没有把其中的道理讲清楚,他的心中留下了一个大疙瘩。

这些留在心中的疑惑,实际上是袁隆平思维发展和心灵成长的标志。

他开始对抽象的概念发生兴趣,开动脑筋进行思索,强烈的求知欲,使他学到了不少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中国科学家的故事

(二):

中国科学家钱人元的故事

钱人元生卒年:

1917年9月19日出生于江苏省常熟县汤家桥。

江苏常熟人

1931年,在苏州中学化工科学习。

1935年,化工科毕业,进入浙江大学化学系学习。

1939年,化学系毕业后,留校任物理系助教。

1940年,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理化系任助教及教员。

1943年,赴美国留学,在加州理工大学化学系学习。

1944年,在威斯康星大学化学系做研究生并任研究助教。

1947年,到依阿华州立大学化学系学习。

1948年,回国,在厦门大学化学系任教授级讲席。

1949年,到浙江大学化学系任副教授。

1951年,任中国科学院物理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1953年,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1956年,任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1963年起,当选为中国化学会理事会理事、常务理事、理事长兼高分子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主任委员等。

1977年,任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副所长,1981年,任所长。

1985年,当选为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高分子部聚合物表征和性能委员会委员。

1990年,当选为太平洋高分子协会理事。

钱人元研究领域:

物理化学家、高分子物理学家,开拓了中国的高分子物理与有机固体电导和光导的应用基础研究,并结合实际在丙纶纤维的开发等工作中做出了重要贡献。

钱人元作品:

主要著作有《无规与有序:

高分子凝聚态的基本物理问题研究》、《有机晶体中的电子过程》、《高聚物的分子量测定》等。

曾获奖项:

1956年,获中国科学奖金三等奖。

1977年,被评为中国科学院先进个人。

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1980年,获国家发明三等奖。

1987年,获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科技提高一等奖。

1988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1989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和国家科技提高一等奖。

1994年获”求是科技基金会”奖。

中国科学家的故事(三):

科学家张民觉轶事

原籍山西岚县的美籍华人张民觉博士(1908―1991),英文名Min-ChuehChang,是世界闻名的生殖生理学家、美国科学院院士。

在半个多世纪的研究生涯中,他发表了350多篇科学论文,荣获许多高级别奖项,3次荣获诺贝尔奖提名。

张民觉从不承认自我聪明过人。

他说:

”假如我这一生在生殖生理学做出了一点贡献的话,那主要是我有幸在恰当的时间、地点,与最佳人选在最佳的课题上努力所致。

”但作为科学家,张民觉确有许多不一样于常人的特质:

他思路宽阔,思维敏锐,治学严谨,进取心极强。

他钻研的科研课题一般都是关乎人类生活和社会提高的大课题。

他坚信”科学研究没有捷径”,一旦确定自我的研究方向,即心无旁骛,全力赴。

他常常实验室为家,争分夺秒,不分昼夜,埋头工作。

在张民觉生前,作者与他有书信来往;同时与他的国内亲属――元配夫人李民淑、长女张燕林有比较多的交往;与他的美国朋友朱迪丝.玛坎和长子张板桥也有过接触。

所了解到张民觉一些鲜为人知的轶事,现披露如下,表达对这位科学家的敬意。

成果卓著,却未曾申请一项专利

张民觉在数十年的研究生涯中,直接承担、参与和指导了多项重要研究,取得了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重大成果。

例如在20世纪50年代,张民觉经过很多而巧妙的实验证实:

大多数哺乳类动物的受精过程,实际上是精子在输卵管里等候卵子,而不是人们想象的卵子等候精子;精子在雌性生殖道里是经过了必须的生理变化,才能与卵子结合受精的。

这就是”精子获能”现象。

同年澳大利亚学者澳斯汀博士,也在实验中发现相同的现象。

国际生理学界将他们俩的研究成果命名为”张氏―澳斯汀原理”。

这一现象的发现,不仅仅有助于解开精卵受精之谜,并且对实现精子体外获能和试管受精有明显的指导意义。

张民觉的科研小组在哺乳动物进行体外授精方面的开创性实践和成功经验,为日后实现人的体外授精和试管婴儿问世,奠定了良好基础。

1978年7月25日,世界上首例”试管婴儿”――女婴路易斯.布朗在英国曼彻斯特一家医院诞生。

新闻界在报道此项重大消息时,还醒目的标题称她是”张民觉的女儿”。

完成世界首例试管婴儿实验的英国医生斯蒂伯托和爱德华,在回忆完成这一医学史上奇迹的过程时,数次提到张民觉的名字。

张民觉从此有了”试管婴儿之父”的美誉。

又如1961年美国FDA(食品药品管理局)正式批准厂商Enovid的商品名上市的首批口服避孕药,就是张民觉和美国科学家品克斯在”二战”结束之后,在世界人口爆增的形势下合作研究、发明的。

这在20世纪60年代,是个了不起的成就。

它标志着生理学原理直接应用于人口控制,它的广泛应用使”性”与”生育”分离,易为人们控制,深受广大妇女欢迎。

几十年来,数亿计的妇女服用过这类口服避孕药。

即使是当今市面销售的口服避孕新药,也大都是在当年开发的药物基础上不断改善的成果。

张民觉所获得”口服避孕药之父”的称誉。

可是,淡泊名利的张民觉没有申请过一项专利,而是广施爱心,无条件地将自我的科研成果奉献给全社会,造福于全人类。

他甚至把自我尚未发表的研究资料,拿出来供别人使用。

应对众多的荣誉和头衔,他一向坚持平常心态,不止一次地宣称:

作为科学家,我只看中在学术上要有所建树,用自我的专长服务于人类社会。

身在异邦,心系中华

张民觉是1938年9月,经过中英庚子赔款留学考试赴英国留学的。

1941年获剑桥大学博士学位。

1946年,他应邀从英国到美国,在麻省伍斯特基金会实验生物学研究所担任研究员。

原计划只做一年研究就要回国。

但由于研究的深入和不可中断,加上同行科学家的挽留,而未能成行。

1956年挚友张香桐离美回国,他也表示:

”我也真想回去,我的根在中国。

”1972年,他参加了任之恭为团长的”美籍中国学者参观团”来华访问,亲自向周恩来总理提出回国工作的请求。

周总理语重心长地劝解他:

”你是搞科学研究的,在美国环境、条件挺适宜的嘛。

你有心帮忙中国搞四化建设,渠道和方式有很多很多。

张民觉因为自我学成后未能回国服务,一向抱有负罪感。

经常在各种场合公开自责:

”几十年来,流落海外,未能回国出力,该打屁股!

该打屁股!

1988年,张民觉的长女张燕林赴美国夏威夷大学解剖系做访问学者。

张民觉惟恐她滞留美国,催促她说:

”时间到了你就赶快回国,报效祖国。

”就这样,张燕林按时回到国内。

可见,张民觉是把对中华的”大爱”,置于对家人的”小爱”之上的。

其实,张民觉经过其他方式报效中华,还做了许许多多的事情。

例如多次回国讲学,奔走于各研究机构之间,把自我的研究经验和生殖生理学的最新发展动向介绍给国内学者;把国内的科技人员邀请到美国他的实验室工作,或介绍到其他科研机构工作;向上海计划生育研究所和山西计划生育研究所捐赠自我珍藏的期刊资料和图书。

另外,他还多次捐款给清华大学、山西大学,资助故乡岚县设立”张民觉奖学金”、创办”民觉小学”;给山西雁北地震灾区和山西三晋文化研究会捐款;等等。

张民觉在美国的亲属一开始对他的捐献行为不知情也不理解。

儿子张板桥在《父亲留给我们的财富》一文中这样说:

”过去,父亲对家乡予多次热情的帮忙,我们都不甚清楚。

在美国,父亲的积蓄都到哪里去了给我们的为什么会越来越少我们感到十分疑惑。

当我们长大成人,了解到中国当时的政治背景,并且得知家乡的父老乡亲连吃饭都有困难,才理解了父亲寄钱给家乡是多么的重要!

我们还了解到,他的部分寄款是用于资助家乡岚县教育事业和创办艾蒿沟小学时,我们才真正感悟到:

父亲的举动是那样的雪中送炭,那样的难能可贵,那样的让人钦佩!

父亲是想让家乡的人民和美国人民一样受到同等的教育,过上同等富裕的生活。

父亲还要我们他为榜样,日后更多地热爱祖国,关怀亲友。

中国科学家的故事(四):

2001年2月19日,82岁的吴文俊从江泽民手中接过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证书,这位平时十分低调的科学家顷刻间成为举世瞩目的新闻人物。

虽然是杰出的数学家,但吴文俊小时候却喜欢看历史书籍,对数学并没有多大兴趣。

在大学二年级时还曾一度对数学失去兴趣,甚至想辍学不念,是一位姓武的教师的精彩课程,改变了他对数学的看法。

大学三四年级时的刻苦钻研,更使他打下了现代数学的基础。

大学毕业后正值抗日战争,吴文俊在中学默默任教了5年。

此后,和数学大师陈省身的结识,使他走上了拓扑学研究之路,并自我的天才和功力很快在这一领域崭露头角,一发不可收拾。

半个世纪里,在拓扑学、数学机械化和中国数学史等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的世界级贡献。

他的成就奇迹般地大大缩短了中国近代数学与国际间的差距,大长了中国人的志气。

中国科学家的故事(五):

钱三强

钱三强,原名钱秉穹,1913年出生于浙江绍兴,父亲钱玄同是中国近代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

他少年时代即随父在北京生活,曾就读于蔡元培任校长的孔德中学,16岁便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32年,又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

1936年,钱三强毕业后,担任了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严济慈所长的助理。

翌年,他经过公费留学考试,在卢沟桥的炮声响起之际,报国之志赴欧洲,进入巴黎大学居里试验室做研究生,导师是居里的女儿、诺贝尔奖获得者伊莱娜.居里及其丈夫约里奥.居里。

1940年,钱三强取得了法国国家博士学位,又继续跟随第二代居里夫妇当助手。

1946年,他与同一学科的才女何泽慧结婚。

夫妻二人在研究铀核三裂变中取得了突破性成果,被导师约里奥向世界科学界推荐。

不少西方国家的报纸刊物刊登了此事,并称赞”中国的居里夫妇发现了原子核新分裂法”。

同年,法国科学院还向钱三强颁发了物理学奖。

1948年夏天,钱三强怀着迎接解放的心境,回到战乱中的祖国。

他回国不久就遇到1949年1月的北平和平解放,他在兴奋中骑着自行车赶到长安街汇入欢庆的人群。

随后,北平军管会主任叶剑英派人找到他,期望他随解放区的代表团赴法国出席保卫世界和平大会。

中共中央还在极其困难的情景下拨出5万美元,要他帮忙订购有关原子能方面的仪器和资料。

看到共产党的领导人在新中国尚未建立时就有这种发展科学事业的远见,钱三强激动得热泪盈眶。

从国外归来后,他于开国大典当天还应邀登上了天安门。

从新中国建立起,钱三强便全身心地投入了原子能事业的开创。

他在中国科学院担任了近代物理研究所(后改名原子能研究所)的副所长、所长,并于1954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55年,中央决定发展本国核力量后,他又成为规划的制定人。

1958年,他参加了苏联援助的原子反应堆的建设,并汇聚了一大批核科学家(包括他的夫人),他还将邓稼先等优秀人才推荐到研制核武器的队伍中。

1960年,中央决定完全靠自力更生发展原子弹后,已兼任二机部副部长的钱三强担任了技术上的总负责人、总设计师。

他像当年居里夫妇培养自我那样,倾注全部心血培养新一代学科带头人,在”两弹一星”的攻坚战中,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核专家,并在这一领域创造了世界上最快的发展速度。

人们之后不仅仅称颂钱三强对极为复杂的各个科技领域和人才使用协调有方,也认为他领导的原子能研究所是”满门忠烈”的科技大本营。

晚年的钱三强身体日衰,仍担任了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长、中国核学会名誉理事长等职务。

他一向关心中国核事业的发展,强调不仅仅要服务于军用还要供民用。

1992年,他因病去世,终年79岁。

国庆50周年前夕,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向钱三强追授了由515克纯金铸成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表彰了这位科学泰斗的巨大贡献。

中国科学家的故事(六):

东汉天文学家张衡

在东汉时期,中国出现了一位创制天球仪、候风仪、地震仪的天文学家张衡。

张衡于公元78年出生在河南南阳,家境贫苦。

但他自幼喜欢读书,成年后曾在南阳郡做了几年文官,之后辞职回乡,潜心天文研究。

中国汉朝先后出现了三种关于天体运动和宇宙结构的学说,这就是”盖天说”、”浑天说”和”宣夜说”。

”盖天说”认为天在上,地在下,天像一个半圆形的罩子,大地像一个倒着的盘子。

”“浑天说”主张天是浑圆的,日月星辰会转入地下,早期的浑天说认为大地是平的,改善的浑天说认为大地是球形的。

”宣夜说”认为天没有必须形状,而是无边无际的充满气体的空间,日、月、星辰都飘浮在气体中。

张衡根据自我对天体运行的认识和实际观察,认为”浑天说”比较贴合观测实际。

他还制作了一个能够精确演示浑天思想的”浑天仪”。

张衡的另一发明是制作了水运浑象,它是世界上第一架用水力发动的天文仪器。

水运浑象实际上是个天文钟,经过它的等速旋转,能够报告时刻。

世界上第一个能够测定地震方位的地动仪,也是这位古代科学家发明的。

张衡还在《灵宪》等天文著作中,阐述了无限宇宙的思想,解释了月亮反射阳光和月食发生的原因。

他对2500颗恒星的观测记录和”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又四分之一度”的计算结果,和近代天文学十分接近。

中国科学家的故事(七):

陈嘉庚

爱国华侨陈嘉庚,17岁漂洋过海出外经商,惨淡经营,终成南洋巨富。

1919年秋,富贵而归乡的陈嘉庚决心在家乡兴办学校,先后办起了小学、中学、师范。

对于英国人的刁难,他坚定地表示:

”企业能够收盘。

学校绝不能停办。

”他变卖家产,坚持要把学校办下去。

对于孙中山先生的革命行为,陈嘉庚给予进取支持。

他曾筹款20多万元,帮忙光复福建。

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又尽可能多地为抗战供给财力和物力的帮忙。

从1937年到1940年,陈先生为抗日募捐的总数

达30亿元之巨。

在个人生活方面,他从来不轻易乱花钱,自奉俭约,素食布衣。

临终时,他把遗产300多万元全部献给了国家。

几十年来,陈嘉庚实际行动表达了一位华侨的拳拳爱国之心。

中国科学家的故事(八):

幼儿科学故事:

陈嘉庚的故事

爱国华侨陈嘉庚,17岁漂洋过海出外经商,惨淡经营,终成南洋巨富。

1919年秋,富贵而归乡的陈嘉庚决心在家乡兴办学校,先后办起了小学、中学、师范。

对于英国人的刁难,他坚定地表示:

”企业能够收盘。

学校绝不能停办。

”他变卖家产,坚持要把学校办下去。

对于孙中山先生的革命行为,陈嘉庚给予进取支持。

他曾筹款20多万元,帮忙光复福建。

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又尽可能多地为抗战供给财力和物力的帮忙。

从1937年到1940年,陈先生为抗日募捐的总数

达30亿元之巨。

在个人生活方面,他从来不轻易乱花钱,自奉俭约,素食布衣。

临终时,他把遗产300多万元全部献给了国家。

几十年来,陈嘉庚实际行动表达了一位华侨的拳拳爱国之心。

中国科学家的故事(九):

钱学森小时候的故事

钱学森,著名科学家。

我国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被称为导弹之父。

钱学森3岁时就有非凡的记忆力,能背诵上百首唐诗、宋词,还能用心算加减乘除。

大家称他为”神童”。

5岁时,他已可读懂《水浒》了。

他对爸爸说:

”英雄如果不是天上的星星变的,那我也能够做英雄了。

”爸爸说:

”你也能够做英雄。

可是,必须好好读书,努力学习知识,贡献社会”。

在小学低年级时期,男孩子最喜欢玩用废纸折的飞镖。

每次比试,总是钱学森扔得最远,投得最准。

同学们不服气,捡起他折的飞镖仔细研究,原先他折叠的飞镖有棱有角,异常规正,所投起来空气阻力很小;投扔时又会利用风向风力,难怪每回都数他投得最远最准呢!

小小年纪的钱学森居然领悟了某些空气动力学的常识,这不仅仅使同学们,并且使教师也惊叹不已。

20多年后,钱学森果然成了国际知名的力学和空气动力学家。

中国科学家的故事(十):

幼儿科学故事:

鲁班造锯子

鲁班是我国古代的一位出色的发明家,两千多年来,他的名字和有关他的故事,一向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流传。

我国的土木工匠们都尊称他为祖师。

传说,有一年鲁班理解了一项很大的任务――建筑一座大宫殿。

这需要很多木料,可是工程限期很紧。

鲁班的徒弟们每一天都上山砍伐木材,可是当时还没有锯子,仅有用斧子砍,效率实在是太低了,并且徒弟们每一天累得精疲力竭,可是木料还是远远不够,耽误了工程的进度。

那个年代,完成不了奴隶主的任务是要受重罚的,鲁班心里十分着急,就亲自上山察看。

上山的时候,他偶尔拉了一把长在山上的一种野草,一下子手就被划破了。

鲁班很奇怪,小小的一根草为什么这样锋利

他把草折下来细心观察,发现草的两边都长有许多小细齿,他的手就是被这些小齿划破的。

既然小草的齿能够划破我的手,那带有很多小齿的铁条应当能够锯断大树吧。

于是,在他的想法加上金属工匠的帮忙下,鲁班做出了世界上的第一把锯――一把带有许多小齿的铁条。

他用这个简陋的锯去锯树,果然又快又省力,锯就这样发明了。

不管这个故事是真是假,从这个故事都能够得到这样的一个启发:

实践出真知,钻研出智慧。

中国科学家的故事(十一):

中国科学家故事:

曾呈奎

曾老有一次去美国参加学术活动的时候,接到50年前在美国读书时一位教师的邀请。

见到90多岁的老教授后,曾老惊喜万分,但他还是不能确定老教授是否真的还记得自我。

”怎样不记得你呢你就是那个晚上从来不睡觉的中国学生嘛!

”原先,曾老在美国读书时的用功和勤奋在当时是全校最出名的,”当时你的勤奋在学校里无人不知!

”老教授慈祥地回忆道。

中国科学家的故事(十二):

中国科学家故事:

丁肇中

1972年夏,丁肇中实验小组利用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的质子加速器寻找质量在1.5×109eV~5.5×109eV之间的长寿命中性粒子。

1974年,他们发现了一个质量约为质子质量3倍(能量为3.1×109eV)的长寿命中性粒子。

在公开发表这个发现时,丁肇中把这个新粒子取名为J粒子,”J”和汉字”丁”字形相近,寓意是中国人发现的粒子。

与此同时,美国人里希特也发现了这种粒子,并取名为ψ粒子。

之后人们就把这种粒子称为Jψ粒子。

Jψ粒子具有奇特的性质,其寿命值比预料值大5000倍。

这证明它有新的内部结构,不能用当时已知的3种味夸克来解释,而需要引进第四种夸克即粲夸克来解释。

Jψ粒子的发现大大推动了粒子物理学的发展。

中国科学家的故事(十三):

钱学森一片丹心向祖国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使在美国呆了近20年的钱学森异常兴奋。

在新中国诞生的第6天,钱学森夫妇就萌发了一个强烈的念头:

回到可爱的担国去,为新生的共和国贡献自我的智慧和力量。

但回国道路充满着的曲折和艰辛,是钱学森始料未及的,这位”无论到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的学者,在已将科学书籍和自我的研究工作笔记装好箱,交给美国搬运公司启运回国时,却遭到美国移民局的刁难。

他们对中国的这位爱国学者百般恐吓,并把他关进拘留所,人身自由受到极太限制。

整整5年时间,他几乎过着被软禁的生活。

但重重磨难并没有泯灭钱学森夫妇回到祖国的坚强意志,他们收拾好箱子,天天准备随时搭乘飞机回国。

1955年,饱受磨难归心似箭的钱学森向祖国发出了求救的呼声,中国政府出面经过谈判设法营救他回国。

最终在这年9月,经过长达5年多斗争的钱学森夫妇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中国科学家的故事(十四):

中国科学家故事:

邓稼先

一次,航投试验时出现降落伞事故,原子弹坠地被摔裂。

邓稼先深知危险,却一个人抢上前去把摔破的原子弹碎片拿到手里仔细检验。

身为医学教授的妻子明白他”抱”了摔裂的原子弹,在邓稼先回北京时强拉他去检查。

结果发此刻他的小便中带有放射性物质,肝脏被损,骨髓里也侵入了放射物。

随后,邓稼先仍坚持回核试验基地。

在步履艰难之时,他坚持要自我去装雷管,并首次院长的权威向周围的人下命令:

”你们还年轻,你们不能去!

”1985年,邓稼先最终离开罗布泊回到北京,仍想参加会议。

医生强迫他住院并通知他已患有癌症。

他无力地倒在病床上,应对自我妻子及国防部长张爱萍的安慰,平静地说:

”我明白这一天会来的,但没想到它来得这样快”

中国科学家的故事(十五):

华罗庚

1946年,美国某大学优厚的条件聘请著名数学家华罗庚为终身教授。

但他回答说:

”为了抉择真理,为了国家民族,我要回国去!

”最终带着妻儿回到了北平(今北京)。

回国后,他不仅仅刻苦致力于理论研究,并且足迹遍布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用数学解决了很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被誉为”人民的数学家”。

此外,还有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生物学家童第周、核物理学家钱学森,高能物理学家张文裕,化学家唐敖庆……他们个个都满怀爱国之志,为国家的复兴作出了巨大贡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