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微课与小学信息技术课前课中课后的融docx.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353477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308.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微课与小学信息技术课前课中课后的融docx.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浅析微课与小学信息技术课前课中课后的融docx.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浅析微课与小学信息技术课前课中课后的融docx.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浅析微课与小学信息技术课前课中课后的融docx.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浅析微课与小学信息技术课前课中课后的融docx.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浅析微课与小学信息技术课前课中课后的融docx.docx

《浅析微课与小学信息技术课前课中课后的融docx.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微课与小学信息技术课前课中课后的融docx.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浅析微课与小学信息技术课前课中课后的融docx.docx

浅析微课与小学信息技术课前课中课后的融docx

浅析微课与小学信息技术课前、课中、课后的融

合策略

 

一、引言

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同时随着素质教育发展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的出现,信息技术教育逐步受到了家庭、学校、社会的重视,新课程改革对信息技术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但是当前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存在诸多问题。

微课(又叫微课程)是以教学视频为核心载体,基于一个学科知能点或结合某个教学要素和环节,精心设计和开发的微型优质学习资源[1],它是教育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产物,让教学变得更加高效便捷,从时间和空间上都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如图1所示),极大地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了核心素养。

近年来,涌现出了许多关于微课在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应用的研究实践,但大多数局限于将微课作为课堂时间内的教学策略,并未很好地发挥微课的价值,如何合理利用微课有效提高教与学的水平是当下亟待思考与解决的问题。

笔者将微课与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深度融合,探究在课前、课中、课后应用微课的教学实践(如图2所示),尝试构建高效课堂,缓解教学改革的难题,以期为后续研究学

者提供参考。

图1微课与教学的融合图2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二、小学信息技术课堂存在的问题

信息技术是一项现代化教育,对于培养学生创造力和计算思维、逻辑思维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相比于其他学科,信息技术的知识更新换代的速度较快,因此课堂上不要求学生能够完整的说出所有的概念,而是要理解概念,进而能够“模仿”老师的操作步骤完成一系列的任务,并从中培养情感和思维方式,最后能够利用信息技术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2]。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由于信息技术课兼具知识性和操作性,除了传统课堂普遍存在的“灌输式”教学及授课时间有限等问题之外,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还存在以下问题。

(1)教学中操作环节较多,教师难以全面指导。

《信息技术》属于实践类课程,教师针对某一个知识点的操作练习要求一般是灵活的、开放的,例如在学习word文档图文排版时,教师一般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审美对图文素材进行排版练习然后评价作品,而不是明确规定“将字体设置为‘宋体’四号字、图片样式应有阴影效果……”,这样就导致在操作环节每个学生出现的问题都是个性的、多变的,尤其是在编程课程中,“一千个学生就有一千个bug”,如果教师为每位学生解决问题,会导致教学进度停滞,课堂效果较差。

(2)学时短,学情杂,无法满足学习需要。

根据教学安排,每周一节信息课(40-45分钟),每学期大约16学时,合计每学期学习《信息技术》的时间为12小时,而要在这12小时内掌握1~2个软件,对于小学生来说稍显困难。

同时,虽然有学者们经常接触网络、手机、电脑,但小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的掌握能力是参差不齐的,造成了课堂上好学生“吃不饱”、差学生“吃不清”的现象。

使用微课能够很好地缓解这一现象,尤其是课前的微课及课后的微课,更能缩小学生之间的差距,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3)微课的应用程度较浅,部分教师混淆了“微视频”与“微课”。

部分教师虽然意识到微课的应用价值,但仍只停留在表面应用上,例如在

课上播放有趣视频作为课程导入,播放操作类视频代替教师讲授。

但微视频不等同于微课,微视频只是微课的主要表现形式,微课除了必要的微视频外,还应具有相关的“微资源”,例如微练习、微课件等等,如图3所示。

图3微课的内涵三、信息技术不同教学阶段的微课特点和类型3.1微课特点

课前的微课应该具有吸引性,知识点不易过难,课前推送微课的目的是能够提前解决课程的简单问题,并在提高学生对课程的兴趣的同时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例如可以借助小学生喜欢的动画形象作为微视频的旁白者,或者加入某个“闯关”主题贯穿其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课中的微课应该根据知识点的不同设置关键点、暂停点、小组讨论点等等,

以便辅助教师授课,实现“双师模式”[3]。

课后的微课主要是根据学情制作某个知识点的复习总结微课(关注后进生),以及拓展提升类的微课或者解决问题类微课(提升优等生),达到分层教学和关注全体的效果。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形成系统性微课成果,合理融入到教学中,使得微课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发挥最大的作用。

3.2微课类型

作为一门综合实践科目,信息技术课不仅要教授学生理论知识,还要训练学生技能、培养学生情感、活跃学生思维。

因此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将信息技术的知识分为四种:

(1)认知型:

包括常识性知识和较简单的理论性知识,例如“信息”的概念。

(2)技能型:

不易理解的理论性知识以及需要学生练习的操作性知识,例如逐帧动画的制作方法。

(3)思维型:

遇到实际问题的思考、解决方式,例如使用关键字搜索“雾霾知识”。

(4)情感型:

伴随日常教学的情感价值观德育知识,例如树立网络安全意识。

相应的微课类型即为认知型、技能型、思维型、情感型。

笔者认为课前可以推送认知型以及较简单的技能型微课;而技能型、思维型、情感型知识更适合课中;课后的微课主要以技能型、思维型知识为主。

表1总结了微课在不同教学阶段的特点和类型。

表1微课在不同教学阶段的特点和类型

教学阶段

课前

课中

课后

微课特点

具有吸引性,知识点

不易过难。

辅助授课,达到“双

师模式”

复习总结,拓展提

升。

微课类型

认知型、简单技能型

技能型、思维型、情

感型

技能型、情感型

形成系统性微课成果

四、微课与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融合策略

在本小节,笔者将结合实际教学案例(教材选用中图版《信息技术》),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方面分别阐述微课与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如何深度融合。

4.1课前使用——预习新知、自主学习

这里的“课前”并不单指“上课前”的几分钟,也包括学生在家中的时间。

在课前利用第三方平台(例如腾讯微云、QQ或班级统一管理的其他软件)将微课资源包提前推送给学生,学生能够在家中提前学习某些知识,一方面可以达到预习的目的,使得课堂教学缩短导入和教学时间,另一方面也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案例1)

案例1.五年级第一单元第一节《硬件软件齐协力》(认知型微课)

本课是天津市小学生信息技术课的第一节,因此笔者提前准备了关于计算机介绍的微视频,并附带《学习任务单》(如图4、图5),通过线上发布学习微课,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的知识,并让学生提前预习电子版的教材,收集身边的计算机硬件、软件,然后在课堂上教师只需简单的引导和辅助,使学生分享自己的记录结果。

这样不仅缩短了课堂上的教学时间,还增加了学生之间的交流,提高了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图4课前微视频截图

图5课前学习任务单

一般情况下,微课的时间应控制在5-8分钟左右,这时学生的注意力是比较集中的。

但是有些缺乏自主学习能力的学生对于微课的吸收并不太理想。

所以在课前观看微视频时,笔者常常要求他们把主要内容记录下来。

但由于小学生自有学者归纳能力较弱,所以一般采用填空或者流程图的形式,呈现给学生。

(案例2)

案例2.六年级第二单元第五节《形状补间巧变化》(简单技能型微课)

笔者录制了关于形状补间动画的基本制作的微视频,并提前准备了微课件,

将步骤中的关键词挖空,让学生补全,如图6所示。

这样,课前学生掌握了简单的基本操作,在课堂上教师无需花大量时间讲解基础操作,只需着重讲解易错点,大大缩短了教学实践,使学生可以集中精力完成老师布置的更有意义的任务(例如,制作文字演变的动画)。

这样在完成对知识吸收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归纳总结的好习惯,最终在课堂上更多地关注学生能力的提升,从而达成更高层次的教学目标。

图6《形状补间巧变化》步骤填空3.2课中使用——合作探究、练习巩固

传统课堂教学时间为40-50分钟,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往往不能达到这么长的时间,所以就会产生上课走神、开小差的情况,错过了老师讲的一些关键内容。

在课堂中使用微课,可以及时将学生的注意力拉回来,笔者在实践中发现,相比于文字型的知识,学生更喜欢图文并茂和视频型的知识。

在课中利用微课教学的效果如何取决于在什么环节插入微课以及如何与教师的教法、学生的学法深度融合。

这也是有学者们在教学设计中亟待解决的最关键的一个问题。

笔者在图7中展示了微课如何融入信息技术课中环节,其中“提出问题→……→总结答疑”环节可能会重复多次,这由课程中所涉及的知识模块数量决定,一般一个知识块重复一次该过程,同时该教学设计中的某些环节与传统课堂类似,最主要的不同是教学活动中如何将微课合理的融入到教学环节中,这取决于授课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学情。

将微课融入到课中环节,使得传统课堂转变为“双师课堂”[3]。

由于信息技术教师一般会同时教授多个班级,使得一个知识点会重复讲解多次,并且对于青年教师来说,如果对某个知识点理解不透彻,很容易出现教学错误。

在课堂上选择微课辅助教师传统授课,可以使教师从重复授课转变为集中精力准备一节精品

微课,同时增加教师之间的交流学习。

尤其是对于比较复杂的操作性知识,教师可以设计多个微课,将难点各个击破。

这样,教师在课堂上只需关注学生操作练习、笔记落实、纪律保证以及知识的传达、及时提醒等等。

(案例3)

图7融入微课的教学活动设计

案例3.五年级第二单元第二节《小小画家初登场》(技能型微课)

在本节课中,如何绘制曲线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笔者提前录制了绘制曲线的三种方法(一个弯的曲线、两个弯的曲线、闭合曲线)的微视频(图8),并设计了导学案(图9)、评价量规(图10)。

课上教师播放微视频,并结合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设计关键点,在这些关键点暂停视频进行老师提问、小组讨论、教师总结等教学活动。

例如,在播放两个弯的曲线画法时暂停,学生讨论鼠标应如何单击两次。

在操作练习环节,将微课资源及任务素材发送给学生,使其能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性的观看微视频、查看导学案,体现了分层教学的理念。

 

图8绘制“曲线”微视频

 

图9导学案(部分截图)

图10作品评价量规

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编程教育受到了社会的关注。

中图版《信息技术》将Scratch编程作为五年级的选修内容。

学生通过学习编程,培养计算思维和设计思维。

微课同样可以融合在编程教学中。

(案例4)

案例4.五年级第五单元第二节《程序结构初接触》(第三课时)(思维型微

课)

按照教学安排,在前两个课时中学生学会了顺序结构和循环结构,第三课

时为三种结构的综合应用,笔者利用微动画设计编程任务,然后向学生推送微课资源(如图11)。

相比文字型的任务描述,使用动画发布任务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更直观地体现出任务要求,微课中提供的程序实例能够使学生明确什么样的程序是符合要求的程序。

任务一(顺序跑)、任务二(往返跑)都是利用了前两个课时的知识,因此笔者让学生自主观看微视频,然后尝试编写程序;任务三(弯道跑)中涉及到了新授知识“条件结构”,教师统一播放微视频,然后在关键位置暂停与学生一起讨论,例如“沿着弯道走在Scratch中如何实现”;拓展任务(障碍跑)的微课资源用于学生的拓展提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笔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