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教育学教学大纲.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350304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0.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共教育学教学大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公共教育学教学大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公共教育学教学大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公共教育学教学大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公共教育学教学大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公共教育学教学大纲.docx

《公共教育学教学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共教育学教学大纲.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公共教育学教学大纲.docx

公共教育学教学大纲

公共教育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教育学》

课程编号:

课程类别:

职业必修课

学时/学分:

51/3

开设学期:

3

开设单位:

教师教育学院

适用专业:

教师教育

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

教育学是师范院校各专业本科层次学生、从事教育职业的一门必修课。

(二)课程说明

学生具备必要的心理学、社会发展史的基础知识,由教师引导学习并研究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包括教育与教育学的发展、教育与人和社会的发展、教育目的和学校教育制度、教育活动的基本构成要素、学校德育、教育管理与评价等相关内容,本课程的目标在于使学生在理论层面上系统掌握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教育教学原则、方法;在实践层面上提高学习者的教育教学能力。

二、教学目标

本课程任务向学生系统传授关于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知识,了解课程编制和教学的一般原理;要求学生初步掌握课程开发和编制、教学设计与评价的基本技能,并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对课程、教学实践作一般的分析探讨。

三、学时分配

章序

章题

讲授学时

实验学时

实践学时

上机学时

小计

1

教育与教育学

6

6

2

教育与发展

6

6

3

教育目的

3

3

4

学校教育制度

3

3

5

教师与学生

4

4

6

课程理论

8

8

7

教学理论

9

2

11

8

学校德育

6

6

9

教育管理与评价

4

4

合计

51

四、教学教法建议

1.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小组合作探究、练习等学习方法。

对于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问题,可采用教师课堂讲授的方式进行;对于有关原理和方法的应用问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进行。

2.案例分析与实践活动。

学习教育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和应用,因此在教学中要选择一些典型的有关教育学的案例,运用有关的知识进行分析,体验有关的教育教学原理。

同时,在教学环节中,要加强与中小学的密切联系,结合作业设计,使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从而更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

五、课程考核及要求

1.考核方式:

考试(√);考查()

2.成绩评定:

计分制:

百分制(√);五级分制();两级分制()

正文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教学目标:

1.识记教育的概念,理解教育活动的基本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2.理解当代教育的发展趋势。

3.识记教育学发展史上的代表人物,阅读代表作品,能对其学术观点进行简要评论。

4.能正确认识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教学时数:

6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教育的发展(3学时)

教育的基本概念,教育活动的特点,教育的历史发展

第二节教育学的发展(3学时)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师范生学习教育学的必要性及现实意义

教法建议:

本章内容建议课堂讲授、读书指导与课堂讨论相结合。

在对教育的基本概念、教育活动的特点、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问题教学中采用讲授法进行教学;对教育的历史发展问题的教学中,建议引导学生进行读书自学,对师范生学习教育学的必要性及现实意义,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学习。

考核要求:

1.了解教育概念内涵,理解教育活动的基本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2.了解中国、西方教育的发展历史以及当代教育的发展趋势。

3.了解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及中、西方教育学的发展历程。

4.正确理解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参考书目:

[1]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第1章.

[2]柳海民.现代教育原理[M].北京: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2.第,1章.

[3]金东海.教育学[M].兰州:

甘肃人民出版社,2004.第1章.

[4]金一鸣.教育原理[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第1章.

[5]何齐宗.当代教育理论[M].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第1章.

第二章教育与发展

教学目标:

1.能分析教育与生产力、政治经济制度、科学技术、文化、人口的相互关系。

2.能分析出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及其表现。

3.能陈述人的发展的内涵及人的身心发展的特点与规律。

4.能分析遗传、环境、教育和个体实践等与人的发展的关系。

5.能分析出青少年学生的年龄特征及其对教育的要求。

教学时数:

6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教育与社会发展(4学时)

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关系,教育与文化的关系,教育与人口的关系,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第二节教育与人的发展(2学时)

教育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特点与规律,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青少年学生的年龄特征及其教育

教法建议:

本章内容建议课堂讲授与课堂讨论相结合。

在对教育与生产力、政治经济制度、科学技术、文化、人口的关系及教育的相对独立性问题教学中采用讲授法进行教学;对教育与人的发展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学习。

考核要求:

1.掌握教育与生产力、政治经济制度、科学技术、文化、人口的相互关系。

2.理解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及其表现。

3.了解人的发展的内涵,掌握人的身心发展的特点与规律。

4.掌握影响人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及作用。

5.分析青少年学生的年龄特征,了解对青少年教育的要求。

参考书目:

[1]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第2、3章.

[2]柳海民.现代教育原理[M].北京: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2.第2章.

[3]金东海.教育学[M].兰州:

甘肃人民出版社,2004.第3、4章.

[4]金一鸣.教育原理[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第3、4章.

[5]傅维利.教育问题案例研究[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第1编.

第三章教育目的

教学目标:

1.识记教育目的、培养目标、全面发展教育等基本概念。

2.陈述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内容。

3.理解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

4.了解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教育目的观。

5.能够联系实际认识我国教育目的,能够正确认识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问题。

教学时数:

3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教育目的内涵与功能(1学时)

教育目的的内涵,教育目的的功能

第二节教育目的的确立与分类(1学时)

教育目的的确立,教育目的的分类

第三节我国教育目的(1学时)

我国教育目的的演变历史,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全面发展的教育,教育目的的实现----素质教育

教法建议:

本章内容建议课堂讲授与课堂讨论相结合。

在对教育目的内涵与功能、教育目的的确立与分类及我国教育目的的演变历史问题教学中采用讲授法进行教学;对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全面发展的教育与素质教育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学习。

考核要求:

1.理解教育目的、培养目标、全面发展教育等基本概念。

2.理解教育目的的内容与功能、依据与类型、我国教育目的的演变。

3.理解我国的教育目的。

参考书目:

[1]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第4章.

[2]金东海.教育学[M].兰州:

甘肃人民出版社,2004.第2章.

[3]金一鸣.教育原理[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第8章.

[4]王道俊,扈中平.教育学原理[M].福州:

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第3章.

第四章学校教育制度

教学目标:

1.识记教育制度和学校教育制度的概念。

2.了解中外学制产生与发展的历程。

3.了解学制的类型,掌握现代学制改革与发展的趋势。

4.能分析出我国学制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教学时数:

3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教育制度概述(1学时)

教育制度的概念与构成,教育制度的制约因素,教育制度的历史发展

第二节现代学校教育制度(1学时)

学校教育制度的内涵,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现代学制的改革与发展

第三节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1学时)

我国学校教育制度的历史演变,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态,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

教法建议:

本章内容建议课堂讲授与课堂讨论相结合。

在对教育制度的概念与构成、教育制度的制约因素、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等问题的教学中采用讲授法进行教学;对教育制度的历史发展、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等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学习。

考核要求:

1.了解教育制度和学校教育制度的内涵。

2.了解中外学制产生与发展的历程。

3.了解学制的类型,掌握现代学制改革与发展的趋势。

4.了解我国学制的形态,分析我国学制改革面临的挑战。

参考书目:

[1]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第5章.

[2]靳玉乐.教育学[M].成都:

四川教育出版社,2009.第10章.

[3]王天一等.外国教育史[M].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4.第5章.

[4]傅维利.教育问题案例研究[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第2编.

第五章教师与学生

教学目标:

1.能说明教师的含义及教师劳动的特点。

2.能列举教师应该具备的职业素养。

3.能列举教师和学生各自的权利与义务。

4.能描述学生的本质属性。

5.能陈述师生关系的基本内容,并列举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策略。

教学时数:

4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教师(2学时)

正确认识教师的职业,教师职业的特点,教师的职业素养,教师的专业发展

第二节学生(1学时)

学生的本质特点,学生的权利和义务

第三节师生关系(1学时)

师生关系的内容,良好师生关系的基本特征,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策略

教法建议:

本章内容建议课堂讲授与课堂讨论相结合。

在对教师的职业及特点、教师的职业素养和专业发展、学生的权利和义务等问题的教学中采用讲授法进行教学;对师生关系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学习。

考核要求:

1.理解教师的含义、劳动的特点

2.明确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3.理解教师的权利与义务和学生的权利与义务。

4.正确认识学生的本质属性。

5.理解师生关系的基本内容

6.掌握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策略。

参考书目:

[1]余文森.新课程理念下的公共教育学教程[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第3章.

[2]金东海.教育学[M].兰州:

甘肃人民出版社,2004.第5章.

[3]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第5章.

[4]傅维利.教育问题案例研究[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第3编.

第六章课程理论

教学目标:

1.举例说明课程、课程计划、课程标准的内涵。

2.陈述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评价的相关原理。

3.能列举各课程流派的主要内容及其代表人物。

4.说明学科课程、活动课程、隐性课程、选修课程、校本课程的特点。

5.分析目标模式、过程模式的特点。

6.列举影响课程变革的因素。

7.描述世界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并说明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教学时数:

8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课程理论的发展(2学时)

课程的涵义与课程论,课程理论流派简介。

第二节课程设计的理论与实践(4学时)

课程的目标与文本构成,课程的内容与组织,课程类型,课程的实施和课程评价

第三节当代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2学时)

影响课程变革的重要因素,世界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简介,

教法建议:

本章内容建议课堂讲授与课堂讨论相结合。

在对课程的涵义与课程理论流派简介、课程设计的理论与实践等问题的教学中采用讲授法进行教学;对当代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学习。

考核要求:

1.理解课程、课程计划、课程标准的概念。

2.掌握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评价的相关原理。

3.了解各课程流派的主要内容及其代表人物。

4.了解学科课程、活动课程、隐性课程、选修课程、校本课程的特点。

5.理解目标模式、过程模式的特点。

6.了解世界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掌握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参考书目:

[1]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第6章.

[2]王嘉毅.课程与教学设计[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第2、6章.

[3]陈理宣.教育学原理――理论与实践[M].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0.第8章.

[4]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第3章.

[5]王本陆.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第2章.

第七章教学理论

教学目标:

1.能说明教学的内涵、意义和任务。

2.能列举出各教学流派的主要观点。

3.陈述教学过程的概念和特点。

4.能应用教学原则分析教学现象。

5.能分析出我国中小学常用的几种教学方法的特点,并运用于教学。

6.识记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等概念的内涵。

7.描述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8.列举一堂好课的基本要求。

9.能分析传递-接受式、认知发展式、自学-辅导式、探究训练式、范例教学、发现学习等教学模式的特点,并能根据各教学模式的特点灵活应用于教学。

教学时数:

11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教学概述(2学时)

教学的概念,教学的意义与任务,教学理论流派。

第二节教学过程(2学时)

教学过程的本质,教学过程的规律,教学过程的阶段

第三节教学原则(1学时)

教学原则的概念,教学原则及其运用

第四节教学方法(1学时)

教学方法的概念,我国中小学常用的几种教学方法,影响教学方法选择与运用的因素

第五节教学组织形式(1学时)

个别教学,班级授课制,分组教学,复式教学

第六节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3学时)

备课,上课,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第七节教学模式(1学时)

教学模式概述,教学模式的特点与功能,几种典型的教学模式

教法建议:

本章内容建议课堂讲授、课堂讨论与练习法相结合。

在对教学的概念与教学理论流派简介、教学过程、教学原则等问题的教学中采用讲授法进行教学;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及教学模式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学习;对备课和上课的问题教学时,可以结合学生的练习、讨论的方法,以训练学生的教学能力。

考核要求:

1.理解教学的内涵、意义和任务。

2.了解各教学流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

3.掌握教学过程的概念和特点。

4.了解我国中小学常用的几种教学方法。

5.了解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等概念的内涵。

6.掌握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7.了解几种典型的教学模式。

参考书目:

[1]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第6章.

[2]陈理宣.教育学原理――理论与实践[M].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0.第9章.

[3]王本陆.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第6章.

[4]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第7章.

[5]王嘉毅.课程与教学设计[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第7章.

[6]杨小微.现代教学论[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第5章.

[7]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第8章.

第八章学校德育

教学目标:

1.识记德育的含义,并列举德育的目标和内容。

2.描述德育过程的概念和规律。

3.列举中小学德育的原则与方法。

4.列举国外几种德育模式的理论及其实施特点。

教学时数:

6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德育的意义、目标和内容(2学时)

德育的含义,学校德育的作用和任务,德育的目标,德育的内容。

第二节德育的过程(2学时)

德育过程的一般概述,德育过程的规律

第三节德育过程的原则、方法和途径(2学时)

德育原则,德育的途径,德育的方法

教法建议:

本章内容建议课堂讲授与课堂讨论相结合。

在对德育的意义、目标和内容、德育的过程、德育原则、国外几种德育模式的理论及其实施特点等问题的教学中采用讲授法进行教学;对德育的途径与方法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学习。

考核要求:

1.理解德育的含义,识记德育的目标和内容。

2.理解德育过程的概念和规律。

3.了解中小学德育的原则与方法。

4.掌握国外几种德育模式的特点,并能应用于教育教学中。

参考书目:

[1]郑金洲.德育原理[M].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第3章.

[2]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第9章.

[3]陈理宣.教育学原理――理论与实践[M].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0.第10章.

[4]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第10章.

[5]南京师大教育系.教育学[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第10章.

第九章教育管理与评价

教学目标:

1.识记教育管理、教育评价的概念,了解不同教育管理模式的特点。

2.说明教育行政管理的功能、体制及发展的趋势。

3.识记学校管理的概念,列举学校管内容和方法。

4.识记教育评价的概念,分析教育评价的功能和基本过程。

5.列举几种教育评价理论及其特点

6.能分析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的内容及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7.分析中小学办学水平评价的目的与内容。

教学时数:

4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教育管理(2学时)

教育管理概述,教育行政管理,学校管理

第二节教育评价(2学时)

教育评价的一般理论,学生评价与学业评价,教师评价,学校办学水平评价

教法建议:

本章内容建议课堂讲授与课堂讨论相结合。

在对教育管理的意义、目标和内容、教育评价的一般理论、内容等问题的教学中采用讲授法进行教学;对学生评价与教师评价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学习。

考核要求:

1.理解教育管理的内涵,了解不同教育管理模式的特点。

2.了解教育行政管理的功能、体制及发展的趋势。

3.理解学校管理概念的概念,了解学校管内容和方法。

4.理解教育评价的概念,了解教育评价的功能和基本过程。

5.了解几种教育评价理论及其特点

6.了解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的内容、方法。

7.了解中小学办学水平评价的目的与内容。

参考书目:

[1]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第20章.

[2]陈理宣.教育学原理――理论与实践[M].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0.第12章.

[3]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第12章.

[4]王嘉毅.课程与教学设计[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第5章.

[5]南京师大教育系.教育学[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第20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