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语文S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 全单元教案设计.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346721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4.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语文S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 全单元教案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最新语文S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 全单元教案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最新语文S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 全单元教案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最新语文S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 全单元教案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最新语文S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 全单元教案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语文S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 全单元教案设计.docx

《最新语文S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 全单元教案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语文S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 全单元教案设计.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语文S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 全单元教案设计.docx

最新语文S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全单元教案设计

10两小儿辩日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会本课3个生字,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文意。

        

过程与方法: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设计:

 

一、游戏激趣导入 

  猜一猜:

——他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请同学给大家补充介绍有关他的文学常识。

孔子说过许多精辟的话,直到今天还给我们深深地启迪,能背一两句吗?

 

可这位以博学多闻而著称的伟大哲人在往东方各国游历的路上却被两个小孩的争执给难倒了。

到底是什么难题难倒了这位对中国历史文化以深刻影响的卓越智者呢?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两小儿辩日》去看个究竟。

    

二、温故知新 

1.(出示幻灯片2 温故知新)辨析“辩、辨、辫”并简释文题中的“辩”。

  

2.“日”与“曰”区分,你能背诵有“日”的诗句吗?

 

3.释题:

两小儿辩日(出示幻灯片3常识简介 ) 

4.质疑:

从题目你知道了什么?

你还想知道什么?

  

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要求读准字音,(出示幻灯片4词语),检查预习情况。

 

(二)有韵味地朗读课文。

借助多媒体画面展示全文。

反复诵读,共同感受古文的“韵律美”,以期达到熟读的效果,为深入理解课文铺平道路。

 

出示要求:

出示幻灯片5读对、读通、读懂。

(出示幻灯片6课文) 

(三)小组合作,理解重点词语。

 

1.结合课下注释,引导学生用查字典或联系旧知识的方法理解重点词语。

  

2.学生汇报自学情况 

3.(师出示幻灯片7、8重点词语的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意,从而正确断句。

 

(四)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深入理解课文  

四、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一)(小组学习讨论:

两小儿争辩的观点是什么?

朗读,汇报) 

了解两小儿各自不同看法是什么?

  

1.师:

两小儿对太阳有不同的看法,各自的观点是什么?

  

让学生在文中找出。

 

2.反馈 “辩斗”的观点:

(出示幻灯片9)一儿曰: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

     

4.师:

读一读第二自然段,根据下面的注释理解这段话是什么意思?

两小儿各自的意见到底是什么?

  

5.生反馈:

一小儿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而到了中午的时候离人远;一个孩子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远,而到了中午的时候离人近。

  

6.师板书:

日始近、日中远、日始远、日中近  

(二)了解两个孩子各自的理由是什么?

  

1.师:

有理有据才能让人信服,两个孩子争论的理由又各自是什么呢?

你们能找出这一段话吗?

      

2.生找句子。

反馈。

(出示幻灯片10)一儿曰:

“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 

一儿曰:

“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 

3.师:

你们能根据下面的注释说说这一段话的意思吗?

 

4.反馈意思:

一个孩子说:

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像车盖那么大,到了中午就像盘盂那么大,这不是远的事物小而近的事物大吗?

一个孩子说:

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天气比较凉,而到了中午的时候就像手放进热汤里一样,这不是热的事物挨得近一些热而离得远凉些吗?

(注意反问的提示朗读)师板书:

近大远小、远凉近热。

 

5.为什么会有不同看法?

——观察角度不同。

一个是从视觉角度,一个是从感觉角度。

看来认识事物从不同角度出发考虑,会有不同结论,我们要注意客观科学地分析事情。

 

6.你对这两个孩子的辩论有什么评价、看法呢?

生应了解到两个孩子善于观察、善于思考、敢于辩论的精神。

(自以为有道理); 

(三)配乐诵读  

读出语气,读出韵味,诵读提示:

短文的精彩部分是简洁生动的人物对话。

前两句说的是两种相反的观点,都用肯定的语气读;后两句说的是根据,有为自己辩护兼驳斥对方的意思,都用反问的语气读。

(出示幻灯片11、12)

“我以”“一儿以”“此不为”之后,须作停顿。

“大如车盖”重读,“则如盘盂”轻读,“沧沧凉凉”轻读,“如探汤”重读——使有对比色调。

要读出对比的感觉。

 

(4)分角色朗读(出示幻灯片13) 

五、释疑解惑 

(1)提出“辩日”孰是孰非的问题。

(出示幻灯片14) 

(2)通力协作,解开“辩日”之谜。

 

(3)运用媒体手段“印证”学生的解释。

(出示幻灯片15)

师总结归纳:

 其实,太阳无论在早晨还是中午,离我们的距离是一样的。

 

六、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1.理性看待“孔子不能决”。

 师:

孔子能解答这个问题吗?

   

2.生反馈:

孔子不能回答,两个孩子笑着说,谁说孔子的知识又很多呢?

 

3.你怎样看待孔子的“不能决也”?

 (出示幻灯片16)  

4.生畅所欲言。

  

师小结:

依孔子当时的名望和学识。

如果承认不能决定需要相当大勇气的,何况是对着两个小孩子。

但孔子没有妄加论断。

他选择了实事求是,他的这种求实精神是难能可贵的。

也正如他自己所言: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这个问题连公认的大学问家也有所不知,可见人们懂得的知识总是有限的,知识无穷尽,确实不可能无所不知,真是“学海无涯啊”!

 

七、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出示幻灯片17)  

两小儿的辩斗,让我们明白:

认识事物从不同角度出发考虑,会有不同结论,要注意客观科学地分析事物,要认识自然,探求客观事理,要敢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

孔子的“不能决也”让我们明白了:

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学无止境,更让我们懂得: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要“强不知以为知”,要诚实谦虚。

  

8、学而时习之(出示幻灯片18)  

1.熟练背诵《两小儿辩日》;复述课文。

  

2.写一写学完本课的收获。

  

3.《两小儿辩日》新编。

 

(板书设计:

             

两小儿辩日

一儿     另一儿     孔子

日始近    日初远

日中远    日中近    不能决

(近大远小) (远热近凉)

 

11*飞天梦圆

教学目标

1.会认“嫦、娥、绚、穹、锲”5个生字,读读记记“绚烂、壮举、凌云壮志、积劳成疾、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等词语。

2.默读课文,了解炎黄子孙的飞天梦是怎样变成现实的,从而理解我国航天人的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

3.体会炎黄子孙为实现中华飞天梦的执著与努力,从中受到熏陶与教育,激发民族责任感及探索科学的热情。

感受我国航天事业的蓬勃发展,激发民族荣誉感。

教学重点:

了解炎黄子孙的飞天梦是怎样一步一步实现的。

教学难点:

理解把梦想变现实这一过程所体现的中国航天人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

教学准备

1.生字新词卡片。

2.搜集我国航天工程的有关信息,及相关神话传说的图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欣赏图片,谈话揭题

1.教师出示以下图片,学生自由欣赏,初步认识图片中的人物。

女蜗补天、嫦娥奔月等图片。

2.导语:

这些神奇的人物有着我们人类所没有的法力,他们腾云驾雾,自由行走于天地之间,他们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丰富想象力的杰作。

是什么样的梦想激发着古人创造出这样生动的神话,塑造出这般神奇的人物呢?

3.学生发言。

(是飞天的梦想,是飞离地球、邀游太空的渴望。

4.教师揭题:

是的,为了实现这个梦想,千百年来炎黄子孙们不懈地努力着,2003年10月15日早晨,随着一声巨响,“神舟五号”飞船带着杨利伟叔叔——这位中国第一名航天员来到了太空,首次取得了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向全世界宣告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飞天梦,终于成为美好的现实。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飞天梦圆》。

5.板书课题:

飞天梦圆。

全班齐读。

二、自学课文,默读思考

1.出示思考题:

⑴炎黄子孙千年的梦是什么?

⑵这千年的梦是怎样圆的?

⑶为什么千年的梦想今天能够圆了?

⑷小组交流。

⑸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2.自学反馈,全班交流。

⑴出示文中词语。

嫦娥奔月瑰丽绚烂载人航天凌云壮志猝然长逝执著追求

锲而不舍积劳成疾苍穹

①指名以读,评议正音。

②两个多音字:

载著

③理解词语。

圆梦:

实现梦想或理想。

壮举:

壮烈的行为,伟大的举动。

凌云壮志:

凌云:

直上云霄。

形容志向伟大。

积劳成疾:

积劳:

长期劳累过度;疾:

病。

因长期劳累过度而生了病。

坚持不懈:

懈:

松懈。

坚持到底,一点儿不松懈。

锲而不舍:

锲:

雕刻,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

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2)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

写炎黄子孙为了实现飞离地球,遨游太空的梦想,进行了不断的尝试。

第二部分(第5—13自然段):

写新中国成立以后,炎黄子孙的飞天梦,一步一步地实现了。

第三部分(第14自然段):

写炎黄子孙还要实现更高、更远、更绚烂的梦,登上月球,探索火星,遨游更深远的宇宙。

三、集体研读,理解感悟

1.炎黄子孙瑰丽绚烂的飞天梦是怎样一步一步实现的?

①指名发言,集体评议,纠错或补充。

②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板书要点,引导学生正确表达。

编织神话传说,寄托飞天梦想。

不断尝试圆飞天梦,试验坐风筝上天,试验乘火箭上天,虽遭受失败仍不放弃。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航天事业蓬勃发展,航天工作者们刻苦钻研,执著追求,先是独立发射自己的人造地球卫星,而后实施载人航天工程,当“神舟五号”载人飞船被送上太空并成功返回时,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飞天梦想终于变成了现实。

③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别感受炎黄子孙飞天的渴望,圆梦的艰辛与执著,梦圆的激动与自豪。

2.指名反馈,全班交流,教师抓住关键词句,引导深入品析。

⑴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并没有消磨掉炎黄子孙为实现梦想而势力的决心和意志。

他们从失败中爬起来,顽强地继续着圆梦的行动。

这是承上启下的过渡段,一方面承接上文,说明中华民族追求邀游太空的梦想不是一帆风顺的,遭遇了很多失败与挫折;另一方面引出下文,说明中华民族没有因此而放弃梦想,仍然坚定执著地努力着。

⑵这是中国航天史上规模最大、技术最复杂、安全性和可靠性要求最高的跨世纪重点工程。

“这”指的是载人航天工程。

句子中的三个“最”字,充分说明了载人航天工程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和挑战,说明党中央这一决定显示出的巨大勇气和决心,也充分说明了中国航天工作者将要为此付出巨大的努力和艰辛的劳动。

⑶从科研院所到试验基地,从北国寒冬到南国炎夏,从大漠风沙到浩海惊涛,到处留下了他们辛劳的足迹,洒下了他们不懈奋斗的汗水。

体会航天工作者为实现载人航天的梦想,不辞劳苦,南征北战,历经风沙雨雪、严寒酷暑,不懈奋斗着。

⑷有的人为了及时、方便地工作,将铺盖搬到了实验室、搬到了车间;有的人积劳成疾,几次住进了医院,即便在病床上,他们依然在翻阅着研究报告,寻找着需要的数据;有的人甚至为此付出了全部心血乃至生命,未能等到成功的那一天便猝然长逝……他们为了千年飞天梦圆,努力着,拼搏着……

抓住“积劳成疾”与“猝然长逝”,展开想象,说说航天工作者为实现飞天梦想,除了文中介绍的三种情况,还可能付出怎样的努力?

(夜以继日、废寝忘食、争分夺秒……)

文中再次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表明了航天工作人员为实现载人航天的梦想所付出的艰苦卓绝的努力,充分表现了炎黄子孙为圆飞天梦忘我工作、无私奉献的精神。

⑸苍茫的内蒙古草原敞开胸怀,深情地拥抱朝阳中缓缓降落的中国第一名航天员——杨利伟。

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写出了“神舟五号”飞船成功返回祖国大地时,炎黄子孙无比激动、无比幸福的心情。

它同时充分表明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梦想,几代人的执著追求,以及数十年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的奋斗。

终于在今天变成了美好的现实。

这句话写出了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的伟大意义,赞扬了中国航天工作者的伟大精神。

四、课堂小结

1.教师小结:

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梦想,几代人的执著追求,数十年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的奋斗,终于在“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返回的那一刻成为了现实。

飞天梦圆,这是中国的骄傲,是所有炎黄子孙的骄傲。

但还有更加绚丽灿烂的梦要实现,让身为炎黄子孙的我们一起为梦想而加油,为实现梦想而努力。

2.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了解我国航天工程的有关信息。

五、作业设计

1.摘抄文中令自己感动的语句。

2.课外阅读,了解天文知识。

 

12种瓜得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意思,积累词语

  ⑵读懂课文,编写阅读提纲,了解作者是怎样一步一步地介绍转基因技术及其应用的。

  ⑶抓住有关语句,体会文中打比方写法的表达效果。

  ⑷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

  ⑴自学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表达的意思。

  ⑵联系生活,展开想象,理解内容。

  ⑶品析重点词句,体会文章的写作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感受现代科学技术的神奇与伟大

  

(2)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强烈欲望。

  重、难点

  1.重点:

了解作者是怎样介绍转基因技术及其应用的,学会编写阅读提纲。

  2.难点:

结合具体语句,体会文中打比方写法的表达效果。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词义,加以积累。

  2.读懂课文,感知大意,理清层次,编列阅读提纲。

  3.了解作者是怎样一步一步地介绍转基因技术及其应用的。

  4.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在你第一次看到“种瓜得豆”这个课题时,是不是觉得很奇怪?

莫非是写错了吗?

就连幼儿园的小朋友都懂得“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个常理,种瓜怎么会得豆呢?

可是,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这已经不是不可能的事情了,大家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们的疑问就会得到解决。

  2.教师板书课题:

种瓜得豆

  3.学生读题并对课题提出疑问。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教师出示生字新词,学生认读识记。

  重点强调:

玫瑰的瑰读轻声,供不应求的供读一声

  3.分段开火车朗读课文,集体评议,纠错正音。

  4.讨论:

课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这篇课文主要向我们介绍了什么是转基因技术及其应用)

  5.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写转基因技术能做到“种瓜得豆”。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

介绍了什么是转基因技术。

  第三部分(第5-10自然段):

介绍了转基因技术的应用。

三、编列提纲、理清层次

  1.指导编写课文第二部分的阅读提纲

  ⑴认真默读课文第2-4自然段,弄清每个自然段的内容。

  ⑵想想各个自然段间的联系,说说作者是如何向人们说明转基因技术的?

  ⑶指名反馈,全班交流。

  ⑷结合学生的发言,教师示范编写阅读提纲,理清文章层次。

  ①提出问题。

  ②介绍基因的作用。

  ③什么是转基因技术。

  2.学法小结,独立编写课文第三部分的阅读提纲。

  ⑴指名反馈。

  ⑵集体评议,达成共识。

①转基因技术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不怕棉铃虫的转基因棉花、蓝色的转基因玫瑰、可杀死杂草的转基因大豆、不容易腐烂的转基因西红柿)

②转基因在医学上的应用。

(用转基因猪的心脏为人体实施心脏移植手术)

四、课堂小结

种瓜得豆看似不可思议,但由于现代转基因技术的应用却完全能够做到。

这科学技术的神奇力量真是令人惊叹呀!

五、布置作业

1.读读本课的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完整地编写本课的阅读提纲。

3.查阅资料,进一步了解转基因技术。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学文,品析语言,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阅读链接《话说基因工程》,感受文章的情趣,激发阅读以及探索的欲望。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

2.回忆编写阅读提纲的方法。

(通读全文,了解文主要介绍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每个方面又分别说了什么,按顺序用简练的语言进行概括)

二、品析语句,体会写法

1.读了这篇课文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2.你觉得课文在表达方法上(叙述方法、语言表达)有什么特点值得我们学习?

(打比方)

3.课文运用了打比方的写法来形象地介绍深奥的科学知识,如“基因是每种植物或动物的‘大管家’”。

从课文中再找出这样的语句读一读,谈谈这种写法对自己读懂课文有什么帮助。

4.学生默读课文,动笔用“---”从文中找出运用了打比方写法的语句,谈谈这种写法

对自己读懂课文有什么帮助?

5.先独立找句子,再在小组内交流、介绍。

6.指名反馈,全班交流,找出语句,体会写法。

7.教师小结:

作者借助丰富的想象力,运用打比方的写法,用人们熟悉的生活行为来形象地介绍深奥的科学知识,使文章所表达的内容通俗易懂,并且富有情趣。

  8.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3、4自然段。

9.把你觉得描写形象生动、通俗易懂的部分找出来读给大家听。

10.结合学生的发言,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文中的有关段落。

三、阅读链接,编写提纲

1.学生独立阅读选文《话说基因工程》。

2.运用所学的方法为短文编写阅读提纲。

3.小组交流阅读提纲,发现不足,进行修改。

4.指名反馈,全班交流

5.展开想象,举例说明怎样合理使用基因工程为人类造福。

四、课堂小结

转基因技术、基因工程对我们来说曾经是那么陌生、那么神秘,作者运用打比方与列举事例的写法为我们作了形象而生动的介绍,使我们在阅读时感到通俗易懂且富有情趣。

我们在感叹科学技术的神奇与伟大的同时,不得不佩服作者写法之高明。

13海水为什么是蓝的

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印度科学家拉曼从地中海轮船上一个小男孩儿的好奇心中得到启示,从而研究出海水呈蓝色的原因,并从固体、液体、气体中分别发现了一种普遍存在的光散射效应,表现了拉曼不断探索,致力于科学研究的精神。

教学目标:

1.学会“惰、忌、讳、液”4个会认字和“惰、稚、疚、液”4个会写字,掌握“惰性气体、愧疚、液体、闭目塞听、阳光融融、暖风徐徐、源源不断”等词语。

2.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

3.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拉曼不断追求、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

了解印度科学家拉曼是如何发现光散射效应的。

教学难点:

理解拉曼的发现给予人们的警示,体会课文中给人以启迪和教益的句子。

教学准备:

词语卡片及拉曼的介绍。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惰、忌、讳、液”4个会认字和“惰、稚、疚、液”4个会写字,掌握“惰性气体、愧疚、液体、闭目塞听、阳光融融、暖风徐徐、源源不断”等词语。

2.初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3.理清课文脉络,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4.学习第一部分。

教学准备:

1.词语卡片。

2.拉曼简介。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引入新课

1.导语:

苹果熟了会从树上落下来这是人们司空见惯的现象,而牛顿小时候却想“为什么它向下落而不是向上?

”长天后,他发现了“地球引力”;水壶里的水开了,壶盖会不停地跳起来,这引起了瓦特的注意,他长大后发明了蒸汽机……凡是有所作为的科学家,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那就是具有在“已知”中追求“未知”的好奇心,从而不断有了科学的发现与发明,有了科技的进步,有了人类的现代文明。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印度著名的物理学家拉曼的故事。

2.简介人物。

拉曼(1888——1970)。

因光散射方面的研究工作和拉曼效应的发现,获得了

1930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拉曼是印度人,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亚洲科学家。

拉曼还是一位教育家,他从事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并将其中很多优秀人才输送到印度的许多重要岗位。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标注自然段序号,勾画生字词语,自学生字。

2.想一想:

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找出自己没读懂的地方。

4.小组交流自学情况。

如果还有不懂的地方记下来。

⑴出示生字,检查认读。

字音:

讳、疚

字形:

惰、疚

⑵理解词语

语塞:

由于激动、气愤或理亏等原因而一时说不出话来。

饶有兴味:

饶:

丰富,多。

非常有兴趣。

愧疚:

因自己错误而自责,惭愧不安。

颇有作为:

颇:

很;作为:

作出成绩。

指作出很多成绩。

闭目塞听:

塞:

堵塞。

闭上眼睛不看,堵住耳朵不听。

夸张形容对外界事物不闻不问,脱离实际。

散射:

光线通过有尘埃的空气等介质时,部分光线向多方面改变方向。

殊荣:

特殊的荣誉。

5.弄清故事的六要素

⑴时间:

1921年。

⑵地点:

取道地中海的一艘轮船上。

⑶人物:

拉曼与一对印度母子。

⑷起因:

男孩提出“海水为什么是蓝的”这一问题,使拉曼对英国物理学家瑞利原来的解释产生疑惑,而男孩强烈的好奇心给了他启发与警醒。

⑸经过:

拉曼回国后,针对男孩提出的问题进行深入地研究,发现了光散射效应,成为亚洲历史上第一位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科学家。

⑹结果:

即故事给予我们的启示:

要对“已知”心存好奇,善于从“已知”的“未知”中获得新的发现。

6.根据故事的六要素,练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印度科学家拉曼从地中海轮船上一个小男孩儿的好奇心中得到启示,从而研究出海水呈蓝色的原因,并从固体、液体、气体中分别发现了一种普遍存在的光散射效应。

7.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第1—8自然段)写在地中海的轮船上拉曼向一个小男孩儿解释海水之所以呈蓝色,是因为它反射了天空的颜色。

第二部分(第9—13自然段)写拉曼对自己向小男孩儿的解释产生了怀疑,后来研究出海水对阳光进行散射而出现蓝色,从而发现了一种普遍存在的光散射效应。

第三部分(第l4自然段)写男孩儿的故事提醒人们:

新的发现就在你的“已知”内的“末知”之中。

这一段是全文的总结。

三、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学生默读课文第l—8自然段,说说地中海得名的原因?

2.“饶有兴味”是什么意思?

3.拉曼认为海水呈蓝色的原因是什么?

4.教师适时点拨,引导深人理解。

四、课堂小结

从男孩儿与妈妈的谈话中可以看到,他知道这个大海叫地中海后,还要知道为什么叫这个名字,进而还想知道海水为什么是蓝的。

他总能从已经知道的知识里产生新的问题,想了解到自己不知道的东西。

这对母子的对话引起发拉曼的兴趣,并给孩子做出解释。

五、作业设计

1.抄写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拉曼不断追求、勇于探索的精神。

3.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细读课文,理解感悟

1.质疑。

2.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为什么说是地中海轮船上那个男孩儿的问号把拉曼领上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奖台?

⑴自读第9自然段,了解瑞利的观点。

⑵拉曼是怎样发现“光散射效应”的?

①男孩儿的源源不断的“为什么”引起了拉曼的思考,他对自己向孩子的解释产生了怀疑(第10、11自然段)。

理解句子:

“那个充满好奇心的稚童,那双求知的大眼睛,那些源源不断涌现出来的‘为什么’,使拉曼深感愧疚。

作为一名科学家,他发现自己在不知不觉中丧失了男孩儿那种在‘已知’中追求‘未知’的好奇心,他的心不禁一震。

理解句子:

“失去好奇心是科学发现与发明的最大忌讳,即使是一个颇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