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S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 全单元教案设计.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6388763 上传时间:2023-06-18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4.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S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 全单元教案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语文S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 全单元教案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语文S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 全单元教案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语文S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 全单元教案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语文S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 全单元教案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S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 全单元教案设计.docx

《语文S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 全单元教案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S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 全单元教案设计.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S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 全单元教案设计.docx

语文S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全单元教案设计

11诗词二首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启发学生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重点:

启发学生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难点:

理解两首诗的意思并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图片、课件

教学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请大家回忆我们曾经学习过哪些描写红军长征的文章?

你能谈谈自己的感受吗?

2.在我国的革命历程中,有一次伟大的壮举,有一座不朽的丰碑,那就是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3.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诗──长征。

二、解题,补充课外资料

1.读了课题,你查找了哪些与长征有关的资料?

(1)介绍有关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资料。

1934年,由于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错误,导致了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开始二万五千里长征,北上抗日。

在长征的途中,党中央召开了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错误路线的统治,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2)介绍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路线。

教师投影出示红军长征的地形图。

红军第一方面军在1934年10月从福建西部的长汀、宁化和江西的瑞金等地出发,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甘肃、陕西等十一个省。

在整个长征的途中,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历尽了千辛万苦,击败了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

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

1936年10月,红军第二、四方面军也到达陕北与红一方面军会师。

这首诗就是毛泽东同志在1935年10月长征即将结束的时候写的。

(3)有关作者毛泽东的资料。

(4)介绍这首诗的体裁。

这是一首七言诗。

所谓的七言诗就是七言八句。

言,就是字,每行有七个字,一共有八句话。

就是七律。

七律诗中间四句两两相对应,而且朗读的时候还有和谐的韵律与鲜明的节奏。

2.教师小结:

非常感谢同学们给大家带来的这些资料。

通过同学的介绍,我们知道这是一首七言律诗,那么,现在我们自由读读这首诗,体会舒适的韵律与节奏。

3.学生自由朗读这首诗。

4.教师小结:

这首诗一共有八句话,每两句子为一联,分别被称作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三、再读诗句,质疑解疑

1.读读全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标画在书上,提出来,我们共同解决。

2.学生质疑。

(字词)

3.根据大家的提问,运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进行自学。

4.学生汇报交流,集体解疑。

远征:

指两万五千里长征。

只等闲:

等闲是平平常常的意思。

只等闲表现了红军战士不怕艰难险阻、一往无前的精神。

万水千山:

“万”和“千”都不是实数,在课文里是指无数的山、无数的水。

逶迤:

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

腾:

向上跳跃,起伏跳跃。

细浪:

翻着浪花的细流。

云崖:

高耸入云的山崖。

磅礴:

气势雄伟。

开颜:

脸上露出笑容,内心充满喜悦。

5.交流解疑后的感受。

四、指导朗读,教学生演唱《长征》

五、布置作业

1.思考每句诗的意思。

2.把不理解的地方标画在书上。

第二课时

1、板书,揭示课题。

  1.教师板书课题,学生读课题。

  2.教师解释课题:

清平乐是词牌名,是决定音韵和格律的。

  3.教师简介这首词的创作背景。

  二、读通词,掌握相关的生字新词。

  1.学生自由读词,要求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尽量读出韵律来。

  2.检查学生生字新词的认读情况。

     重点指导“缚”的声母是“f”,“陕”是卷舌音,“缨”是后鼻音;“雁”的里面是两个单人旁,不要写成双人旁。

   3.学生齐读生词后正确、流利、初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读懂课文,深入了解词的背景。

  1.教师导读:

这首词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的呢?

请同学们读课文。

     读中学习并掌握本课的其他生字新词,再和同桌说说毛主席创作这首词的背景。

  2.检查课文的朗读情况。

   3.指名反馈(要求简单地复述课文内容,也就说出了这首词的创作背景。

   4.教师在学生反馈的基础上,出示红军长征路线图,一边看图,一边介绍创作背景。

   5.教师引导:

了解这首词的创作背景,你能想像出毛主席当时写这首词时的心情吗?

   6.学生怀着喜悦、激动的心情读一读,读出革命者对胜利的信心和期待。

                

   四、理解词的意思。

  1.教师出示注释,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以小组为单位说说《清平乐·六盘山》这首词的意思。

     (六盘山、望断、红旗、长缨、苍龙)

  2.指名用自己的话说说对词的理解。

  五、品读,体会情感。

  1.指名读词额上半阕和下半阕,想一想,作者都写了哪些景象?

  2.指名反馈:

上半阕,作者看到了什么?

  3.师导:

这是词人远眺六盘山所见到的景象,这让他想到了什么?

请大家把词中的句子画出来。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两行词。

  5.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下半阕,说说作者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6.指导有感情朗读。

  六、拓展延伸,读《长征》。

  1.教师:

同学们,翻过六盘山,红军长征即将胜利,能不高兴吗?

在这漫长的长征路上苦难重重,但是我们的红军战士从未畏难过。

你们听――课件配乐朗诵毛泽东的《长征》。

  2.引导学生反馈搜集到的诗词,集体交流。

  七、课堂小结。

    教师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的幸福生活是革命先烈克服万难、流血牺牲争取来的,我们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好好学习,将来建设祖国,为祖国争光。

  八、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词并背诵词。

  2.开展毛泽东主席诗词朗诵会。

  

  板书设计:

11诗词两首

七律·长征

远征难——只等闲(总起)

万水千山(分述)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三军过后——尽开颜(总结)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清平乐·六盘山

 看到            想         情

 上半阕:

天 云 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  幸福而自豪

 下半阕:

峰 旗 战士 “何时缚住苍龙”   对革命的坚定和信心

  

12狼牙山五壮士

教学要求

  1.学习五壮士坚贞不屈的英雄气概和为人民利益壮烈献身的精神。

  2.按照提纲给课文分段,知道哪段详写哪段略写及其与中心的关系。

  3.学会生字新词,理解词义,会用“斩钉截铁”“坚强不屈”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五壮士英勇跳崖的部分。

教学重点

  知道叙述有详有略能够起到突出中心的作用。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五壮士的英雄气概和革命精神。

教学难点

  了解五壮士完成掩护任务后为什么往狼牙山顶峰棋盘陀转移。

体会这一行动的动机的深刻内涵。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准备投影图片、投影仪、投影片。

               第一课时

  一、引入课文,激发兴趣

  谁听过狼牙山五壮士的故事,他们都叫什么名字呢?

下面就请同学们来听“狼牙山五壮士”的故事。

  二、范读课文,初识文意

  老师范读,学生听、看,初步了解故事内容。

  三、学生自学生字、词

  1.按生字表记准字音,记清字形。

  2.通读课文,结合课文理解新词词义。

不理解的查字典解决。

  3.按下面的提纲给课文分段。

(投影打出)

  

(1)接受任务。

  

(2)诱敌上山,痛击敌人。

  (3)把敌人引上绝路。

  (4)顶峰歼敌。

  (5)英勇跳崖。

  四、检查掌握情况

  1.字音:

指名拼读,直读生字,注意纠正字音。

  2.字形:

说说哪个易错。

  3.词义:

提出不理解的,大家讨论,查查字典。

结合上下文来理解。

读课后“读读写写”的词语。

  斩钉截铁:

斩,砍;截,割断;形容说话做事果断不犹豫。

  晋察冀:

晋,山西简称。

察,察哈尔地区。

冀,河北简称。

  4.指名读课文,按提纲说分段。

  五、读熟课文

  六、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课前谈话,激发兴趣,引入本课时

  五壮士接受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的任务,却再次诱敌上了顶峰,其实就是绝峰,这是为什么呢?

下面我们就来继271续学习。

  二、朗读课文,辨析文段

  按分好的段指名朗读全文,读后说说每段的主要意思。

  (教师板书:

接受任务、诱敌上山、引入绝峰、攀上顶峰,英勇跳崖。

  

(一)读讲第一段

  1.自己读第一段,思考:

五壮士在什么情况下接受了什么任务?

他们是怎样完成这个任务的?

(板书:

拖住敌人、痛歼敌人。

  2.读后讨论。

讨论后再问:

课文是怎么描写战斗场面的?

  (先概括地写五壮士有计划地利用险要的地形,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地进攻。

是对整体的描写。

然后对每个个体进行具体描写。

  问:

课文是通过什么对人物进行描写的?

(通过人物的动作、神态、声音,抓特点进行描写)请同学们用不同的符号划出来。

  3.练习有感情的朗读。

  

(二)五位壮士到此就已经胜利地完成了掩护任务,为什么要再入绝峰呢?

请同学们默读第三段,思考,并划出来。

  1.读后回答,然后指名朗读。

  2.再问:

再入绝峰意味着什么?

班长马宝玉是怎样做这个决定的?

其他四位战士是怎样做的?

划出重点词语:

(斩钉截铁,热血沸腾。

)这两个短语你是怎么理解的?

说明什么?

  (说明为了人民利益,为了消灭敌人,毅然作出了英勇献身的决定,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

  3.练习有感情的朗读。

  三、朗读课文第一、二、三段,体会五壮士的英雄壮举

  四、布置作业

  1.造句:

斩钉截铁,坚强不屈。

(注意引导)

  2.练习有感情的朗读。

               第三课时

  一、回忆上节内容,引入本课任务

  指名朗读课文前三段,复习,引入本课时。

  教师说:

五壮士接受任务后,引敌进入狼牙山,他们英勇杀敌,胜利完成了掩护任务。

为了人民的利益,为了消灭敌人,为了战斗胜利,他们毅然作出了诱敌上绝峰,英勇献身的决定。

那么后来情况怎样了呢?

接着看第四段。

  二、学习第四、五段,自己朗读

  1.思考:

向顶峰攀登的过程中五壮士是怎样痛击敌人的?

最后是怎样英勇跳崖的?

  2.划出他们跳崖时的动作。

从他们的动作你体会到了什么?

(毫不犹豫,个人生死完全抛到了九霄云外。

这种英勇无畏的精神令人叹服。

  3.理解课文最后两句话的深刻含义。

  (五壮士是中国人民的代表,歌颂了五壮士在保卫祖国的伟大斗争中,英勇战斗,坚强不屈的崇高品质和英雄主义精神。

  三、总结全文

  说说课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

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课文记叙了狼牙山五壮士为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同敌人血战到底、英勇跳崖的故事。

歌颂了五壮士坚贞不屈的英雄气概和为祖国解放,民族解放壮烈献身的崇高精神。

  四、课题引申

  1.背诵五壮士英勇跳崖的部分,体会中心。

  2.进一步理解课题,问:

课文所表现的“狼牙山五壮士”的行为之“壮”,从课文中哪几方面可以看出来?

五段中哪段是详哪段是略,为什么这样安排?

(为了突出中心,围绕中心有详有略地安排材料。

)我们要学习这种表达中心思想的方法。

教学板书:

12狼牙山五壮士

接受任务

痛击敌人英勇顽强

引上绝路不畏牺牲

顶峰歼敌

英勇跳崖

13*小英雄雨来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的8个生字,了解新词的意思。

  2.练习快速、正确地阅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试着给课文每个部分加上小标题。

  3.在阅读过程中,运用学过的阅读方法,通过文本和自己的体验,感受雨来热爱祖国、机智勇敢的英雄本色,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重点难点

  1.快速阅读文本,把握课文内容。

  2.品读文本,感受雨来热爱祖国、英勇对敌的英雄本色。

  3.了解课文三次写景,四次写到识字课本的作用。

  教学课时:

1课时

  一、谈话导入

  1.今天,我们来认识其中一位叫雨来的小英雄。

(板书:

小英雄雨来)

  2.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

最想知道什么?

(学生自由提出问题)

  二、初读解疑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2.边读边想,看看你读懂了什么,在还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3.同桌交流,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提出来讨论一下,看看有没有新收获。

  三、再读课文,了解大意

  1.用比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抓住各部分要点,大体了解课文内容,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也可以一部分一部分地读,试着给课文各个部分加上小标题。

  2.指名简要复述课文大意。

  四、研讨品读

  1.激趣:

同学们读得十分认真,所以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就把这么长的课文读明白了。

只是,老师还有些问题不明白,你们能帮帮老师吗?

(出示问题:

课文哪几个部分最能表现雨来是个小英雄?

为什么?

)不要急着回答,让我们再快速默读课文,把这个问题想全面了再回答好吗?

如果有必要,小组内进行讨论。

  小组讨论交流,师巡视。

  全班讨论,结合朗读课文的重点词句,老师着重点拨:

  巧妙地帮助掩护了交通员李大叔;意志坚强,面对敌人的哄骗利诱和严刑拷打坚贞不屈;利用自身特点,机智勇敢地从鬼子手中逃脱。

  2.过渡:

从刚才同学们的朗读中,老师听出了你们已经被文中的小英雄所感动,你们喜欢读它吗?

那就再快速地读一次,边读边想边想,圈圈画画,看看文章还有哪些地方吸引了你。

  结合学生的交流汇报,引导学生体会课文三次写景,四次写到识字课本的作用,体会雨来热爱祖国的品质。

  3.指导朗读,体会课文中含意深刻的句子。

  4.质疑:

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提出来,让大家帮帮你好吗?

  五、拓展

  通过这段时间的阅读,我们已经认识了雨来。

他的所作所为让你感动了没有?

如果他站在你面前,你有什么想和他说的吗?

(扮演角色对话)

  六、作业

  在课文中,我们认识了小英雄雨来,被他的爱国精神和坚强意志所感动,所以我们要记住这位小英雄。

课后请大家要以下的作业中任选两项完成。

  1.点击“资料袋”,了解战争给人民、特别是儿童带来的伤害。

  2.仔细阅读管桦的中篇小说《小英雄雨来》。

  3.试着把这个故事讲给家长或其他小朋友听。

教学板书:

13*小英雄雨来

游泳本领高

上夜校念书

掩护李大叔

与鬼子作斗争

河沿上的枪声

雨来没有死

14我的战友邱少云

教学目标:

1.认识“伪、歼”等5个字,会写1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邱少云自觉遵守纪律的伟大精神。

教学重、难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邱少云自觉遵守纪律的伟大精神。

教学时间:

1课时

一、以疑导入,确定支点

  1.今天我们学习一篇阅读课文(板书:

我的战友邱少云),看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

  2.对于“邱少云”大家都比较陌生,老师这有一段关于他的资料,想与大家分享一下,好吗?

听时要认真,要做到句句入耳。

   (师简介邱少云)

   邱少云四川省铜梁县人,1931年生。

1949年12月25日(18岁)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1年3月25日(20岁)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

1952年10月12日(21岁),在朝鲜平康以南铁原东北的“391”高地的战斗中光荣牺牲。

同年11月6日,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决定追记一等功,并与1953年6月1日授予“一级英雄”称号。

中国共产党志愿军某部委员会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1953年6月,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授予“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同时授予金星奖章和一级国旗勋章。

  3.听了老师的介绍你对邱少云了解了多少?

  4.你还想知道他的什么情况?

  5.过渡:

  同学们如果想真正了解邱少云,还得学好《我的战友邱少云》这篇课文。

邱少云的战友亲眼目睹了邱少云在烈火中煎熬、壮烈牺牲的情景,这一情景使他永生难忘,并向我们作了最深刻的回忆。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邱少云,去认识这位战士。

  6.出示自学要求:

  自读课文,读后思考:

邱少云是个怎样的人?

用一句话概括。

如果有不懂的地方,请用“?

”作上记号。

  7.小组互动,交流(邱少云是位年轻而伟大的战士)。

  8.概括学生提出的问题:

  ⑴能救邱少云,但是为什么不救呢?

  ⑵邱少云的战友担心的是什么?

为什么会担心呢?

⑶邱少云的战友为什么不忍看,又忍不住不看?

二、探究解疑

  问题一:

能救,为什么不救?

1.自读有关小节(第1.2.6节),思考这一问题。

2.交流:

  ⑴有什么办法可以救邱少云?

(自救、战友救)

  ⑵为什么不救?

(联系当时的环境、作战策略等方面讲将体会)

  板书:

纹丝不动

纹丝不动是战士们必须严格遵守的纪律,更是本次突袭能取得胜利的关键所在。

  ⑶为什么要纹丝不动呢?

齐读

  (“我发现前面六十多米的地方……都可能被敌人发觉”)

3.导读过渡: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

到了中午,敌人感到他们的前沿阵地已经不太安全了,只好把看家的本领“火力警戒”拿出来了。

排炮过后,敌人竟使用了燃烧弹。

邱少云被一团烈火团团围住。

  问题二:

邱少云的战友担心的是什么?

为什么会担心呢?

1.过渡:

  眼看着战友邱少云就要被烈火灼烧,此时,“我”的心情怎样?

  引读:

(我的心绷得紧紧的……突然叫起来)

2.我担心的是什么?

(邱少云会突然跳起来,或者突然叫起来。

3.我为什么会担心呢?

(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当时的环境和“年轻”一词去理解。

4.指导朗读:

如果你看到亲密的战友被大火包围,内心会怎样呢?

带着这种心情去读。

  问题三:

“我”为什么不忍看,又忍不住不看?

1.引读:

我不敢朝他那儿看……泪水模糊了我的眼睛。

2.“我”为什么不敢看?

(不忍眼巴巴地看着战友被活活烧死)为什么又忍不住不看呢?

3.“奇迹”指什么?

会出现这样的奇迹吗?

所以,当看到烈火把亲密的战友一点一点地吞噬时,我的心……(引读)

4.指导朗读:

(朝夕相处的战友牺牲了,我的心情会怎样?

  试读、指名读、学生互评、分角色读……

三、继续学文,突现心轴

1.过渡:

  是啊,就是这位年轻而伟大的革命战士,他严守革命纪律,以千斤巨石般的身躯,以钢铁般的意志,在烈火包围下纹丝不动,保证了这次战斗的胜利。

(出示图片)这就是在烈火灼烧下纹丝不动的邱少云,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位战斗英雄,你从他的眼神、表情、手等地方,想想此时的邱少云正在想些什么呢?

2.是啊,邱少云正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

他被烈火灼烧时想到:

  ⑴为了整个班,为了……(引读)

  ⑵多么坚强的毅力啊!

多么伟大的战士啊!

让我们以无限崇敬的心情再次感受战斗英雄在烈火中伟大的形象。

(齐读)

3.此时此刻,你想对在烈火中永生的邱少云说些什么?

(指名说)把你要对邱少云说的话写下来,可以加一个题目。

4.总结全文

  是啊,为了整个班,为了整个潜伏部队,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邱少云,这位年仅21岁的年青战士,在烈火中,完成了他壮烈而绚丽的人生篇章,他被烧死了吗?

不,他在烈火中得到了永生!

他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四、课后练习,延伸心轴

  学了《我的战友邱少云》后,我想同学们一定有许多话想对邱少云叔叔说。

那课后就以《邱少云叔叔,我想对你说》为题目,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好吗?

教学板书:

14我的战友邱少云

邱少云:

隐藏好被火烧如千斤巨石壮烈牺牲

激励:

“我”:

盼望绷紧(紧张)心如刀绞(悲痛)战斗胜利

15*紫桑葚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葚、役、眬”等5个生字。

正确读写“若有所思、舒坦、若有若无”等词语。

2.引导学生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革命前辈关心群众、热爱人民的精神。

3.指导学生简要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简要复述课文。

教学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同学们已经初读了《紫桑葚》,知道课文主要讲了谁的一件事呢?

(学生回答:

徐世友)

二、通过课文后的“学习链接”,我们可以对许世友同志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咱们快来读读吧。

(学生自由读“学习链接”中的内容,读后说说自己了解到什么。

三、这样一位上将将军是怎样对待普通的老百姓呢?

相信我们读了这个故事后一定有很深的感受。

请大家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写了一件什么事?

(指名说主要内容: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第九总督司令员许世友在激烈的孟良崮战役中,喂养人民群众家的蚕宝宝的故事。

四、孟良崮战役是我中国人们解放军在山东孟良崮地区歼灭国民党军的战役,战斗十分激烈,从1947年5月13日一致激战到16日,最终全部歼灭国民党七十四师,击毙师长张灵甫,共歼敌三万二千余人。

由此可见,孟良崮战役是十分紧张激烈的。

许世友同志在如此激烈的战役中,为什么一定要做这件事呢?

就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深入地学习课文,感受徐世友同志是个怎样的人?

五、在学习本组课文时,我们学习了一些读懂写人文章的方法,谁来回忆一下?

(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来体会人物;抓住他人的心理活动体会人物;通过环境描写体会人物。

六、就让我们利用这些方法来自学课文,了解徐世友同志。

我们可以在令自己感受最深的语句旁边作适当的画批,写下自己的感受。

1.同学们先进行自学画批。

2.自学后可以在学习小组里和其他同学交流。

3.在全班交流。

(通过大家的交流感受到徐世友同志在激烈的战斗中还不忘关心、爱护老百姓的崇高精神。

七、如果请你把这个故事简要地将给别人听,你准备怎样讲呢?

1.回忆一下简要复述的方法。

(抓住这件事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等要点,用自己的话讲出来;还可以先编写一个提纲,再练习简要复述。

2.我们就自己选择方法来练习简要复述课文。

3.指名在全班进行简要复述。

八、课文中还有一些生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并说说自己有什么方法可以记住这些生字?

九、布置作业:

简要讲述一个你敬仰的革命前辈的故事,和同学说说你为什么敬仰他。

教学板书:

15*紫桑葚

在老乡家落脚关心老百姓

帮老乡家喂蚕

给老乡留纸条爱护老百姓

语文百花园三

教学目标:

1、区分多音字和形近字,并准确组词。

2、能进一步体会抓住动作、语言、神态和心理活动来表现人物的方法。

3、运用已掌握的方法,借助资料学习革命烈士诗《囚歌》,并积累一组颂扬英雄气概和革命精神的成语。

4、围绕自己看过的影视片清楚地说一段话,并进行互评。

5、写一篇习作,简要介绍一部影视片的精彩片断。

教学重点:

1、区分多音字和形近字,并准确组词。

2、围绕自己看过的影视片清楚地说一段话,并进行互评。

教学难点:

写一篇习作,简要介绍一部影视片的精彩片断,做到描述的内容具体。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今天我们师生一起到百花园去看一看,你们看这里的花朵很有特色,仔细看看,能发现什么?

1、出示多音字:

谁能准确地组成词语,就可以把他们带回家,种到自己的花盆里。

挨ái()挑tiāo()撒sā()

āi()tiǎo()sǎ()

2、出示形近字:

这里的花又有什么特点呢?

你有什么办法把他们带回家吗?

脑()呻()莹()瞪()添()

恼()伸()萤()澄()舔()

提示:

仔细看看这些字有哪些规律?

有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