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例尺》教学反思15篇.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346242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3.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比例尺》教学反思15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比例尺》教学反思15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比例尺》教学反思15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比例尺》教学反思15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比例尺》教学反思15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比例尺》教学反思15篇.docx

《《比例尺》教学反思15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比例尺》教学反思15篇.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比例尺》教学反思15篇.docx

《比例尺》教学反思15篇

《比例尺》教学反思15篇

《比例尺》教学反思1

  在比例尺应用这一课中,我先和学生一起回顾了比例尺的概念、意义及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的计算方法,为后面解决问题做好铺垫。

  接下来,我创设一系列的情境,让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特别是让学生设计家乡方位图这一教学环节是新课标中“数学________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真切体现,也提高了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并且体会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这些问题的设计是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符合学生的认知和发展规律。

  自己在这节课中的不足:

  1、对课堂教学的时间结构把握的不到位,学生易掌握的知识讲解的过多,导致后来的难点没有足够的时间很好的突破。

在这一点上自己今后要特别注意。

  2、在小组合作时,首先没有对小组成员明确分工,导致了时倍功半的结果。

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在小组合作时应首先分工明确,每个小组成员都有事可做,体现真正意义上的小组合作,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3、在课堂中没有很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可能与自己的性格有关。

这一点今后要向其他优秀的教师学习,有助于很好的提高自身素质。

《比例尺》教学反思2

  《比例尺》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的教学内容。

这一知识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化简比以及比例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这部分的主要内容是理解“比例尺”的意义,会求出一幅图的比例尺,并会把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

这部分知识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抽象,难以理解,且与实际生活较远,不易让学生直观的理解。

我认为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并要在学生深刻理解比例尺意义的基础上进行变通,学生才能真正掌握。

因此我在设计教学环节时,仔细分析了教材的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比例尺的含义,这样的做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我在通读教材的基础上,认真钻研教材的编写意图,从新的教学理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1、课前设计:

这部分知识因为小学生在生活中少接触,学生普遍都感觉比较枯燥,也比较抽象,所以针对以上情况我设计了如下一个教学结构图,在这节课的课堂教学中还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创设情境——学生质疑——认识比例尺—--研究比例尺——巩固与应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回顾与总结——布置研究性作业。

  2、挖掘学生身边的素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引入新课阶段,我先让学生试着画几条线段:

5厘米、1分米、10米,画到10米时,发现不能把它的原长画在纸上,学生在画线段时提出疑惑,出示地图以此引入新课,这样完全激起他们探寻真知的强烈欲望。

  3、在引导学生理解比例尺阶段,出示我国的地图,让学生说说这个比例尺的意义,这时,由于学生刚才已经对比例尺的意义有了初步的认识,学生很快地从不同的角度说出这幅地图的比例尺1:

100000000的意义。

这样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真正理解比例尺的意义,突破了这节课的难点,达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加强对比,引导学生发现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的区别和联系。

  4、在引导学生发现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的区别和联系阶段,我先让学生认识这两种比例尺,让学生说说它们有什么不同,然后提问:

你能把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吗?

试试看。

通过对比,学生发现数值比例尺是用数字比的形式表示出来,没有单位名称;而线段比例尺是用线段表示的,并带有单位名称。

这样进行对比教学,让学生在对比中发现不同和它们的联系,加深了学生对比例尺知识的认识,从而突破了这节课的难点。

  5、教学时间把握得不好。

因为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是教学重点,所以课堂上让学生说比例尺的意义占用的时间多了,导致相应的习题没有完成,来不及反馈,学生的练习时间偏少。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使我深刻地认识到,一节课是否上得好,并不是因为这位老师上得有多精彩,而是因为学生真正掌握了才是真的好。

作为一位数学老师,要不断地探索出适合学生的有效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的驾驭课堂能力和应变能力,同时,还要自我加压,不断磨练,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

《比例尺》教学反思3

  《比例尺》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的内容,它是在学习比例的意义及其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学会求平面图的比例尺,同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学会求比例尺。

难点是多角度理解比例尺的含义。

  这一课我在教学时,首先立足于学生发展的教学目标,课的开始,我设计了一个脑筋急转弯题:

“今天早上老师从家到学校上班用了15分钟,可是有一只蚂蚁却只用5分钟就从湘潭到武汉,这是为什么?

”,这里创设了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出示中国地图,让学生从地图中找出杭州和上海。

接着,引导学生带着老师提出的三个问题进行自学:

1、什么叫比例尺?

2、怎样求比例尺?

3、求比例尺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这样,培养学生尝试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只要学生解决好这三个问题,本课的重难点也就解决了。

最后提问:

学习了比例尺,对我们有什么用处?

使学生对今天所学知识有更深入地了解。

  这一节课,通过这一系列的设计,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习、探究,对本课的知识掌握较好,对比例尺也进行了多角度的认识,对其应用价值也进一步得到体验,让学生真正体验到:

数学________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比例尺》教学反思4

  这节课要求学生认识比例尺,包括数字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会这两者之间的互化,会利用有关条件求出一幅图的比例尺、图上距离或者实际距离,比例尺教学反思。

这一部分知识对小学生来说比较抽象,课堂容量较大,如何在四十分钟轻松完成这些任务呢?

我在设计教学环节时,结合教材特点,分析设计意图,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尽量联系生活实际,与学生身边的事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有了参与,才有学习。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成功的关键是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到数学课堂上,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激活智慧、获取成功的大平台,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获得多方面发展。

  成功之处:

  1、由身边问题引入比例尺。

为了在开头吸引孩子们,我提出问题:

“我们的教室长9米、宽6米,你能设计出教室平面图的长宽各画多少吗?

”这样的问题比较简单,学生几乎人人有自己的想法。

我让学生大胆发言,然后思考问题:

你是怎么想的?

这样的教学孩子们对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倍数关系有了一定的认识,比例尺的引入也就水到渠成。

  2、在具体情境中探究新知。

结合教材特点,引用淘气和笑笑绘制的学校周边平面图的比较,让学生体会同一幅图不同的距离必须按一定的比来画,否则不合理,这个比就是比例尺,教学反思《比例尺教学反思》。

这一情景的出现,强调了比例尺的重要性,学生有了更为强烈的求知欲望。

比例尺是什么?

在小组合作交流中,让学生理解讨论,知道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就是比例尺,这个比不是尺子,而是一个比,要求当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单位统一时才可比。

  3、在小组合作中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充分利用课本,引导学生计算笑笑绘制的平面图的比例尺,然后告诉距学校实际距离的某活动中心的位置,让学生画出这一地点。

那么学生就必须算出图上距离来。

这时学生算法较多,可以是:

40000÷10000=4(厘米)也可以40000__1/10000=4(厘米),也可以用比例来解答。

解答过程让学生在小组中展示比较,讲清道理。

  4、在总结中梳理知识。

总结时,我让孩子们大胆发言,说出自己的认识,学到了什么,在总结中对比例尺这节课回顾梳理。

  5、在提问中适度延伸。

由于本节课容量过大,学生的积极参与也用去一些时间,所以对放大比例尺,我没有时间去讲解。

所以,我巧设问题:

我们往往需要将实际距离缩小,但是有时候对一些精密零件,我们需要放大,想一想,这样的比例尺会是怎么样的呢?

这样的问题抛出后,让学生课后思考。

  不足以及改进措施:

  当然,这节课也有遗憾之处,我觉得安排上有点凌乱,条理性不够好。

虽然学生做了总结梳理,但对整堂课教学来说还是有遗憾,如果安排更有条理,我相信,学生的理解会更深刻。

  总之,如何将数学这一相对来说比较枯燥的学科“有情有趣”,我们就要从生活生产实际中挖掘教学素材,结合教材。

这样,学生才会乐于学习,只有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到知识的探索过程中,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比例尺》教学反思5

  这节《比例尺》教学我在设计时仔细分析了教材的设计意图,同时又思考如何将这样一节概念教学恰到好处的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以下是“人教版比例尺教学反思”,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

  在引入阶段,我选取了学生们非常熟悉的典型的感知材料(中国地图和国旗的平面图),让学生观察这些平面图“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进而抓住比例尺的特性:

图形的大小可以随意改变,但形状不能改变。

  在推导概念之前,我力求将“猜想与估算”的教学引入课堂,首先让学生猜测购买“两幅住房平面图”中的哪一套面积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有考查学生考虑问题是否全面,当学生对购买决策有争议时,我又及时的给他们一个带有比例尺的平面图,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引起学生们对比例尺的注意,及时发现往往针对平面图的大小不能准确的判断实际图形的大小,平面图形的大小与比例尺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引起学生对学习比例尺的好奇心和激发学生学习的强烈欲望,进一步有侧重点的确定这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在认识、研究、推导、归纳“比例尺”概念时,让学生试着画一画教室地面的平面图,亲身体验设计师的感觉,并且提供给学生一个学习资料,让学生自己亲自感受到画图的标准,在汇报交流时,恰当的传授知识,这一环节让学生充分总结出比例尺的定义,认识缩小比例尺,针对学生们得到的很多结论,我将他们的作品一一展示给同学们看,

  

(1)9厘米:

9米=9:

900=1:

100

  6厘米:

6米=6:

600=1:

100

  

(2)6厘米:

9米=6:

900=1:

150

  4厘米:

6米=4:

600=1:

150

  (3)3厘米:

9米=3:

900=1:

300

  2厘米:

6米=2:

600=1:

300

  (4)18厘米:

9米=18:

900=1:

50

  12厘米:

6米=12:

600=1:

50

  让学生抓住1:

100、1:

300、1:

50…….进一步认识比例尺有大有小,在讨论1:

6000000时,让学生们进一步认识比例尺的意义,但这一环节我认为课堂上还应该展开讨论,让学生打开思路,不拘一格的从多角度来思考比例尺的意义。

(另外个别学生出现了,同一幅图中用了两个比例尺,针对这种现象,让学生通过观察就可以分辨出这样做的错误,从而引导学生分类的方法:

即每次分类的标准应该统一。

  另外,在教学“放大比例尺”时,这一教学环节我认为教学时比较有层次,由比较“用比例尺1:

300画出来的图和1:

50画出来的图谁大?

为什么?

”进一步研究用1:

10呢?

1:

1呢?

2:

1呢?

用2:

1的比例尺画的平面图和原来的教室地面相比,结果怎么样?

我们会用这样的比例尺画操场的平面图吗?

学生当时都在认真地思考琢磨,一脸困惑的样子,我问:

“你们谁能画出来?

”这时,学生大胆地说“画不出来。

”“为什么?

”学生在讨论探究中认识到这种比例尺应用在机械图纸、微生物图纸......了解了放大比例尺的作用及用法。

教学“缩小比例尺、放大比例尺”之后指出它们都是“数字比例尺”。

  在研究线段比例尺时,我让学生通过查找地图的比例尺知道生活中还有另外一种比例尺,提高学生的数学意识和能力。

(认识线段比例尺)

  在巩固中让学生帮助老师算一算买哪一套住房的面积比较大,进一步将数学与生活联系,并且给学生留一个研究性作业:

试画自己家庭的住宅平面图;帮助老师试算一下每个房间的面积。

  这节课也有遗憾之处,如果学生们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那么,学生们的求知欲会更浓。

在进行线段比例尺教学这一环节时,由于时间仓促,没有及时抓住机会将线段比例尺和数值比例尺加以比较,错过了一个较好的教学时机。

《比例尺》教学反思6

  《比例尺》是在学生学习了比例的意义及其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这一部分内容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抽象,难以理解,且与实际生活较远,不易让学生直观的理解。

因此我在设计教学环节时,仔细分析了教材的设计意图,同时又思考如何将这样一节概念教学恰到好处的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通过学习,让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学会求平面图的比例尺,同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新课伊始,我设计了一个与本节课知识有关的脑筋急转弯游戏,学生兴趣高涨,每个学生的思维都处于兴奋状态,就象一个浇了油的火把,等待教师去点燃。

接着我选取了学生们非常熟悉的典型的感知材料(中国地图),让学生观察这些平面图“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进而抓住比例尺的特性:

图形的大小可以随意改变,但形状不能改变。

复习了图形的放大、

  缩小和比例的基本性质,在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上引入新知识,学生才感到亲切,学得主动。

  现代心理学认为,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或其他人“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

接着,我引导学生自主理解什么叫比例尺?

怎样求比例尺?

求比例尺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这样,培养学生尝试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学生解决了这三个问题,本课的重难点也就解决了。

在学生理解了比例尺的概念和作用后,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发现数值比例尺的特点,又让学生在观察地图的过程中自己发现比例尺还有另一种表现形式,即线段比例尺。

并通过比较,让学生发现数值比例尺与线段比例尺的联系与区别,从而学会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的转化。

在接下来的计算比例尺,以及求实际距离和图上距离时,我大多让学生独立解答,只在订正时作适当指导。

比如计算比例尺时,要让学生知道只有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单位统一才能写出比,并化简成最简整数比。

另外,我十分注重算法的多样化,通过让学生用不同的思考方法去解答,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最后是学以致用。

  这节课的设计,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重视启发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整堂课,我努力构造师生间朋友式、伙伴式的合作关系,努力营造和谐、平等、民主、轻松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处于开放的活动状态中,学习是投入的,态度是积极的。

我对学生的新发现及时给予肯定,正是由于时时处处的细心呵护,使学生天性中最灵动的东西发挥出来,切实为学生创设了自主活动的平台。

使学生经历猜想、探索、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数学活动,充分体验成功的喜悦。

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习、探究,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知识掌握较好,对比例尺也有了多角度的认识,对其应用价值也得到体验。

  新课程提出:

数学教学必须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在本课中,根据学习内容的特点与学生的心理特征,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关系。

课前,让学生收集地图和图纸,激活学生对看地图或图纸的兴趣,初步感知比例尺在地图和图纸中的重要作用;课中,创设操作情境,理解比例尺的含义,把已有认知与经验结合起来,通过课堂练习,同桌互相说出多种比例尺的含义,运用比例尺如何将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互相转化,进而加深学生对比例尺的直观认识,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课后,进行实践操作,测量教室的长宽,用合适的比例尺画出图形,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也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比例尺》教学反思7

  本节课是在特岗教师培训时在上前城小学做的一节课。

比例尺的教学在本校试讲了效果不错,但是异校上课差异性就较强,学生的学习习惯、方法都不熟悉,这节课让我感觉力不从心,学生是启而不发,所以感受也颇深,现就反思如下:

  1、这堂课总体学生积极性没调动起来,我感觉这跟异校教师教学有很大的关系,学生反应也很慢显得课堂很沉闷,特别是让学生小组讨论时学生参与的很少,大部分学生都只是呆坐着。

  2、本节课的导入我选用了生活中的例子以脑筋急转弯的形式导入,目的在于导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这样的设计既放松了心情又为本新课的教学做了铺垫。

这一环节我感觉不足的是应该从这个就引导学生探索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关系,这样上可能效果会更好些。

  3、在画线段图揭示比例尺的意义时,浪费了很多时间,这样就会感觉前部分的教学不紧凑,学生的表现也比较懒散。

在这部分教学中出现了一个不足,比例尺的书写形式没强调,放在课的最后强调好像效果不是很好。

在本节课中,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学生写出1:

10也有学生用分数表示,当时强调了分数形式的读法,但是学生在后面又出现读十分之一时我没及时强调,所以这块我引导的不是很好,还需要在下节课中继续强调读法。

  4、在认识线段比例尺时,我选用了自学的方式,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本节课时间没把握好,导致课时量有些少,本课还设计了两个练习还没来得及出示,总体感觉本节课我的教学不是很成功。

《比例尺》教学反思8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解比例和比例尺的认识后教学的。

学生认识了比例尺、知道比例尺有两种形式——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在此基础上学习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教材提供了条件充分,结构封闭,以文字形式呈现的应用题,如果直接出示应用题让学生计算图距与实距,仅从知识与技能层面考虑,这并不难,但这样的教学形式呆板,内容乏味,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也不能让学生感受到比例尺应用的价值。

这与新课程的理念是相悖的,为了让学生真正体会比例尺的价值。

设计了“看地图”与“画地图”两个数学活动。

这样的设计我认为有以下几个优势:

  1、尊重生活现实,利用生活资源

  地图是学生生活常见的,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测量,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让学生发现数学问题就在我们身边,体会到解决问题的快乐。

  2、改变呈现方式,培养数学能力

  在教学中没有直接呈现问题所需的条件,而是学生根据问题主动搜集信息,处理信息。

把生活问题合理转化为数学问题,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对于学生的终生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成功的关键是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到数学课堂上,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激情、智慧与个性的大舞台,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获得多方面发展。

《比例尺》教学反思9

  在设计本节课时仔细分析了教材的设计意图,同时又思考如何将这样一节概念教学恰到好处的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于是:

我主动、大胆地重组教材,在引入阶段,选取了学生们非常熟悉的典型的感知材料(中国地图的平面图),让学生观察3幅平面图“为什么同一个中国却可以用大小不同的平面图反映?

”,初步渗透比例尺的特性:

图形的大小可以随意改变,但形状不能改变,顺利引入课题。

  在认识、研究、推导、归纳“比例尺”概念时,我让学生先测量了教室的长和宽,再试着画一画教室地面的平面图,亲身体验设计师的感觉,并且提供给学生一个学习资料,让学生自己亲自感受到画图的标准,在汇报交流时,恰当的传授知识,这一环节让学生充分总结出比例尺的定义,认识缩小比例尺,针对学生们得到的很多结论,我将他们的作品一一展示给同学们看,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

  

(1)8厘米:

8米=8:

800=1:

100

  6厘米:

6米=6:

600=1:

100

  

(2)4厘米:

8米=4:

800=1:

200

  3厘米:

6米=3:

600=1:

200

  (3)2厘米:

8米=2:

800=1:

400

  1.5厘米:

6米=15:

6000=1:

400

  让学生抓住1:

100、1:

200、1:

400…….进一步归纳出比例尺的含义和特性。

创设一种可以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探索与交流的时空的教学结构,让学生在更为广阔的空间和更为充足的时间内从事实实在在的测量、作图、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扎实有效,而且很容易被学生认可与接受,学生十分愿意在自己喜欢的课堂中展示自己、发展自己。

  本节课也有不足之处:

在训练学生多说的同时还应注意多让学生多动动笔计算比例尺、实际距离和图上距离。

《比例尺》教学反思10

  《比例尺》是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以及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教学比例尺的意义及其应用。

这部分内容有较强的实际应用价值,它可为学生架起一道数学学习和现实生活之间的桥梁,使他们充分感受到数学的现实意义,从而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并为后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调动经验激趣导入

  《课程标准》指出:

“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接触过地图,在社会、思品等学科中也都初步认识过地图,对地图是“按一定倍数缩小后的画出来的”有足够的感性经验。

立足于这样一个基点,在课始我通过一个很有趣味性的“脑筋急转弯”切入,为学生创设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并将学生的目光聚焦到本课的研究载体之一――地图上来。

既而让学生通过对不同地图上的“莆田”进行比较,引导学生生疑激思:

“为什么同样一个莆田,画在地图上的大小却不一样呢?

”由此使学生产生进行探究的欲望。

  这时我趁势揭示课题,并问:

“关于比例尺,你们想了解些什么?

”引导学生进一步认定教学目标,明确探究的方向。

  二、任务驱动自主探究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同时,学生感兴趣的任务又可以激发学生无穷的学习动力。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将学生学习比例尺的过程分为两大版块:

一是带着问题自学比例尺的意义,二是带着制作《莆田市交通旅游图》的任务学习比例尺的应用。

  

(一)学习比例尺的意义。

这里,首先抓住学生急于认识比例尺的心理,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生活资源,让他们拿出自备的地图,找一找地图上的比例尺,再猜一猜它的意思,然后再带着问题进行自学。

在自学过程中,通过精心三个问题引领学生展开积极思考。

再通过汇报交流,使学生对比例尺的意义、主要形式和求法等获得初步的理解。

特别是针对本课教学的难点——多角度理解比例尺的意义,通过猜一猜,再举例说一说(多角度表述),然后利用自带的地图互相说这三个层次,有效地进行突破。

随后教师提问:

“想一想,学了比例尺,对我们有什么用呢?

”再次将学生的视角投向生活,并进一步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二)学习比例尺的实际应用。

数学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文化,数学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而且还应是一种文化熏陶。

皮亚杰说过:

“儿童是具有主动性的,所教的东西能引起儿童的兴趣、符合他们的需要才能有效地促使他们发展,兴趣是学生认知活动的契机和直接诱因。

”因此,我没有单纯地“教教材”,而是着眼于“用教材教”,充分利用了莆田的乡土文化资源,创设了一个以莆田旅游文化为主题的情境,并提出了制作《莆田市交通旅游图》的任务,引领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去,通过实际应用来加深对比例尺的理解,同时渗透热爱家乡的思想教育。

  三、实践创造巩固深化

  “数学________于生活,又应该为生活服务。

”这是《课程标准》所强调指出的。

在巩固练习中,我继续贯彻这一思想,充分利用前面创设的“旅游”情境,让学生开展创造性的实践活动。

  四、总结引新拓展延伸

  课末,让学生以“说句心里话”的方式对本课的学习进行总结,并提出新的问题。

一方面使学生通过总结,对本课学习内容进行浓缩和存储,进一步促使其内化;另一方面,课虽尽,而意犹未绝,可使学生以更浓厚的兴趣投入后续学习中去。

最后,问学生“你课后还想研究什么?

”激励学生自主地选择和完成课外作业。

我继续以“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的身份为学生提供学习的资源,为学生拓宽学习的平台,让他们更深、更广地回归到生活中去应用数学,使他们的数学学习真真正正地在生活上拓展、延伸……

《比例尺》教学反思11

  多少年来,我们的课堂教学,由于教材方面的影响,教学内容远离学生的生活世界,学生不感兴趣,致使课堂气氛,死气沉沉。

知识的学习过程,缺少生活的气息,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因此,用“活”教材,让数学走进生活,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之共识。

那么,如何用“活”教材,让数学走进生活呢?

笔者听了涞源县坛山小学董涛老师执教的“比例尺”一课,深受启发,愿就其中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